宋史刑法
㈠ 古代殘酷的刑法都有什麼
古今中外數千年的歷史,統治者們為了鞏固統治都頒布了刑法,其中也包括了一些聳人聽聞的殘酷刑罰,讓人看了不禁心驚膽戰。
1、凌遲
一看到問題就想到凌遲,一種將人千刀萬剮的殘酷刑罰。而且凌遲的時候人還是活著的,看著自己的肉被一片一片的割下來,想想都覺得毛骨悚然。
凌遲最早出現於五代時期,正式被定為刑法是在遼代,在明清兩朝被“發揚光大”。因為刑法過於殘酷,歷史記載中也沒幾個人被凌遲處死,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難度過大,不像砍頭手起刀落,凌遲一般持續時間都是兩三天,對劊子手的要求也是非常的高。
這一刑法在雍正時期被廢除,原因是當時雍正皇帝對俞鴻圖實行腰斬,俞鴻圖被斬後用自己的血連寫七個“慘”字方氣絕身亡,雍正聽聞後覺得殘忍便廢除了這個刑法。
㈡ 宋代刑法里有沒有凌遲這種刑法之最呢
凌遲是古代最為殘忍的酷刑之一。
凌遲也稱「陵遲」,俗稱「千刀萬剮」。
據陸游記載:「五季多故,以常法為不足,於是始於法外特置凌遲一條。肌肉已盡,而氣息未絕,肝心聯絡,而視聽猶存。」
說白了,是用極其鋒利的小刀切割全身的皮肉,讓全身沒有一點完好的皮膚。然後割掉生殖器,挖出內臟使其斃命。人死之後連骨頭也要被切碎。據歷史記載有些受刑者身上被割得皮肉盡無只剩白骨了,嘴和眼睛都還在動;內臟都被挖出來了,痛苦的呻吟聲還沒有停止。其殘酷程度可想而知。
據說早在南北朝時期就有了此刑法,將凌遲作為正式的刑罰、作為法外之刑,始於五代。
南宋時期凌遲被明確的列入刑法,成為同斬刑、絞刑等同等列的死刑名目,並一直為後來的王朝所沿用至清朝滅亡。
而宋代,有凌遲一說,但與我們通常所理解的凌遲不盡相同。
《宋史》刑法志上說:凌遲是"先斷其肢體,乃絕其亢。"亢是指咽喉,這樣看來宋朝的凌遲是一種肢解刑,而不是臠割。
㈢ 宋代的四配包括四面流配合什麼刑法
宋代律敕兼行、互為補充 ,「配」是由宋代敕文規定適用的刑罰方法。
對於配的刑罰內容 ,當前學術界普遍認為 :配即刺配 ,是決杖、刺面、流配三者並用的一種混合刑。這實際是一種誤解 ,決杖並不是配的內容 ,配有刺面、不刺面之分 ,配也非流配。配即配軍 ,是強制犯罪者隸屬於軍籍 ,充當役卒的一種刑罰方法。
㈣ 宋史刑法志二譯文第一百五十三
譯文抄如下:傳說:「襲用禮來治理天下,老百姓就會有廉恥而且會糾正過錯。」讓老百姓不觸犯刑法,不如讓老百姓不逾越禮法,如此說來,帝昊的時代與伏犧氏的時代相比,應該說是有所不如了。至於天地剛剛形成的時候,萬物運動變化其形體就顯示出它的喜...
㈤ 與唐律相比,宋律在刑事法律方面有哪些變化
宋朝社會形勢的變化,使統治階級的刑事政策也相應地有所變化,在沿襲唐朝重懲「十惡」犯罪外,突出了對以下犯罪的鎮壓。
(1)主要罪名
A.貪墨罪
宋初,「凡罪罰悉從輕減,獨於治臟吏最嚴」。(《 廿二史 宋火箭(模型)札記》)宋太祖、宋太宗時期,數百貪墨官吏或被杖殺於朝堂,或被腰斬棄市,或被刺配沙門島。而且,還限制「請、減、當、贖」等特權的適用,禁止有貪墨行為者重新入仕。從而有效地遏止貪贓之風地泛濫。
B.賊盜罪
宋初即強調重典治《盜賊》,但限制在《宋刑律》、《賊盜律》的懲治范圍。北宋仁宗、英宗、神宗相繼制定《重法》,劃分危險地區,加強對「賊盜」重罪的鎮壓。甚至按照處罰謀反等政治性犯罪的方式,懲治「賊盜」重罪。
例如,在重法地區內「凡劫盜罪當死,籍其家以賞告人,妻子偏置千里」;「應編配者,雖會赦,不移不釋。」(《宋史.刑法志》)對穿州越府的「重法之人」,即便犯「非重地,亦以重論」,進一步擴大鎮壓的地域范圍,以此打擊「盜賊」犯罪。
加重對「盜賊」的處刑
宋仁宗中期,開始實行「重法地」法,即凡在所謂「重法地」犯罪,加重處刑。
在加重懲治竊盜罪的同時,對於「謀反」、「謀大逆」、「謀叛」等行為,鎮壓更加嚴厲殘酷,一般都處以腰斬、棄市,甚至凌遲。
泥制活版
C. 「造妖書妖言」罪宋朝對「造妖書妖言」,即用言論文字宣傳組織反抗,這一類犯罪「仰收捉勘,尋據關連徒黨」,並「決重杖處死」。「凡傳習妖教,夜聚曉散,與夫殺人祭祀之類,皆著於法,訶察甚嚴。」(《宋刑統.盜賊律》)宋徽宗時,對「造妖書妖言」罪,「加之重辟」,對官府未加察覺者,牽連坐罪。加重了連帶責任制度。
(2)刑罰制度
A. 凌遲
凌遲「本言山之由漸而高,殺人者欲其死人之徐而不速也」。(沈家本:《歷代刑法考》)它是以利泥制活版 刃殘害犯人肢體,然後緩慢致其死命的殘酷刑罰。
《宋史.刑法志》:「先斷其肢體,次絕其吭,當時之極法也。」
宋仁宗時,在法定絞、斬死刑外,還採取五代時出現的「凌遲」刑,用以制裁「口語狂悖致罪者」,並以詔敕的形式正式確定下來。在宋神宗以後,凌遲成為常用刑;至南宗制定《慶元條法事類》時,它被正式列為法定刑。此後延續到元、明、清各代。所謂凌遲刑,是中國古代最殘酷的生命刑。凌遲也稱陵遲,即民間所說的「千刀萬剮」。陵遲原來指山陵的坡度是慢慢降低的,用於死刑名稱,則是指處死人時將人身上的肉一刀刀割去,使受刑人痛苦地慢慢死去。
凌遲刑最早出現在五代時期,正式定為刑名是在遼代,此後,金、元、明、清都規定為法定刑,是最殘忍的一種死刑。
這種刑法主要用於處罰那些十惡中的一些犯罪,如謀反、大逆等。到了清朝乾隆時期,如果打罵父母或公婆、兒子殺父親、妻子殺丈夫,也是觸犯倫理道德的重罪,要處凌遲刑。但後來為了鎮壓農民反抗,對於不按時交納賦稅的也要處以凌遲刑,這在明太祖時期尤為突出。
凌遲刑的處刑方式很殘忍,一般記述是說將人身上的肉一塊塊割下來。而歷代行刑方法也有區別,一般是切八刀,先切頭面,然後是手足,再是胸腹,最後梟首。但實際上比八刀要多,清朝就有二十四刀、三十六刀、七十二刀和一百二十刀的幾類。二十四刀是:一、二刀切雙眉,三、四刀切雙肩,五、六刀切雙乳,七、八刀切雙手和兩肘間,九、十刀切去兩肘和兩肩之間部分,十一、十二刀切去兩腿的肉,十三十四刀切兩腿肚,十五刀刺心臟,十六刀切頭,十七、十八刀切雙手,十九、二十刀切兩腕,二十一、二十二刀切雙腳,二十三、二十刀四切兩腿。(圖 心理脆弱者勿進)
實際執行時,還有更多的,最多的是明朝作惡多端的太監劉瑾被割了三天,共四千七百刀。到公元1905年的光緒年間,凌遲刑被廢除。
相關內容:人類的殘忍智慧-世界三十四大死刑 中國歷代酷刑實錄
B. 刺配
刺配起自後晉天福年間,《大學衍義補》:「宋人承五代為刺配之法,既杖其脊,又配其人,而且刺其面,是一人之身一事之犯而兼受三刑也。」
宋太祖以宥恕死罪為借口,推行「刺配之法」,即赦免死罪犯者的死刑,而處以「決杖、流配、刺面」三種合用的代用刑。
宋太祖設置此刑,原為寬待死刑之制。但被後代濫用,既復活肉刑,又沒有配地遠近之限,犯人往往成為終身苦役。
至南宋孝宗時,事涉刺配者編赦增加到五百七十餘條,以致「配法既多,犯者日眾,刺配之人,所至充斥」(《宋史.刑法志》)
C. 杖刑
宋太祖建隆四年,為改革「五代之苛」,頒布了折杖法,將笞、杖、徒、流等刑罰摺合為相應地脊杖或臀杖刑,作為代用刑,從而使「流罪得免遠徒,徒罪得免役年,笞杖得減決 數」。(《刑法分考》)但也不無弊端:「良民偶有抵冒,致傷肢 宋馬遠《寒江獨釣》體,為終身之辱,愚頑之徒,雖一時創痛,而終無愧恥」。(《刑法分考》)因此,宋徽宗時又對徒以下得折刑數重作調整,減少對輕刑犯的身體損害。
此外,宋朝的死刑還有很多,諸如「重杖一頓處死」、「具五刑」、「夷刑」、「醢刑」、「釘剮」等等,不一而足。
㈥ 趙匡胤發明了「刺配」法,它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刑罰
據了解刺配,又稱墨刑,黥刑,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重要刑罰之一。這里就需要說一說中國古代的刑罰制度。墨刑、劓刑、刖刑、宮刑和大辟,分別是在臉上刺青,割掉鼻子,剁掉腳,閹掉和砍頭。
《水滸傳》是一部展示宋代司法制度、牢獄文化的鏡子,其中提到最多的一種刑罰就是「刺配遠惡軍州」。書中先後有十幾人受過此等刑罰。就連位高權重的高太尉年輕時也曾被開封府尹「斷了四十脊杖,迭配出界發放。」
他們要在地方軍隊(廂軍)服勞役,成為政府免費夫役。這和起源於唐末五代的募兵制度分不開。募兵制是由政府招募男丁當兵,供衣食、免賦役。《宋史·兵志》中說:「或募土人就所在團立,或取營伍子弟聽從本軍,或募飢民以補本城,或以有罪配隸給役。」也就是說身強體健的犯人也是招募的對象。
㈦ 宋朝裝神弄鬼擾亂地方是什麼罪要判怎麼樣的刑法 請說明下是依據《宋刑統》哪一條,越詳細越好。謝謝
我在《宋史》志第一百五十二 刑法一裡面查到這樣一條記錄:「左道亂法,妖言惑眾,先王之所不赦,至宋尤重其禁。凡傳習妖教,夜聚曉散,與夫殺人祭祀之類,皆著於法,訶察甚嚴。故奸軌不逞之民,無以動搖愚俗。間有為之,隨輒報敗,其事不足紀也。」說明裝神弄鬼在宋代時很嚴重的罪行。
又我查到在宋人作品《清明集》中關於你提的問題有幾條敕令(皇帝臨時頒布的詔令):
1.非僧道而結集經社,聚眾行道,各杖一百。(卷14)
2.諸夜居曉散,以誦經行道為名,男女雜處者,徙(古代稱流放的刑罰)三年;被誘之人杖一百。(卷十四)
《宋刑統》裡面條文太亂了,我一時間沒查到。
另外,特別提醒,千萬不要以為宋朝一審結案,宋朝凡是判處徒刑以上刑罰都必須向上級復核之後才能執行。
《宋史》志第一百五十二 刑法一記載:「建隆三年,令諸州奏大辟案,須刑部詳覆。尋如舊制:大理寺詳斷,而後覆於刑部(大理寺先審過,然後刑部再來一次)。凡諸州獄,則錄事參軍與司法掾參斷之(必須由後面這兩個官復核)。自是,內外折獄蔽罪,皆有官以相覆察(復核)。又懼刑部、大理寺用法之失,別置審刑院讞之。吏一坐深,或終身不進,由是皆務持平。」
又記載:「淳化初,始置諸路提點刑獄司,凡管內州府,十日一報囚帳。有疑獄未決,即馳傳往視之。州縣稽留不決、按讞不實,長吏則劾奏,佐史、小吏許便宜按劾從事。」(提點刑獄司專門檢查案件正確與否)
又記載可以接受當事人申冤:「自端拱以來,諸州司理參軍,皆帝自選擇,民有詣闕稱冤者,亦遣台使乘傳按鞫,數年之間,刑罰清省矣。既而諸路提點刑獄司未嘗有所平反,詔悉罷之,歸其事轉運司。
㈧ 宋代的代表性刑罰是什麼,宋代常用的刑法都有哪些
宋代統治者發明了獨具特色的刺配法,並得到了充分發展。
所謂「刺配」,就是集刺、杖、流於一身的刑罰,是指臉上刺字,外加杖脊而後流配充軍。正如明朝人丘浚在《大學衍義補》中說:「宋人承五代為刺配之法,既杖其脊,又配其人,而且刺其面,是一人之身,一事之犯,而兼受三刑也。」
宋代常用的刑法:
刺配。
隋唐以後,五刑制基本為以後各朝代繼承,成為官方明文規定的刑罰體系。為此,解決流刑三等懲治力度的不足也成為各朝代重要的司法課題。到了宋代,統治者發明了獨具特色的刺配法,並得到了充分發展。
所謂「刺配」,就是集刺、杖、流於一身的刑罰,是指臉上刺字,外加杖脊而後流配充軍。正如明朝人丘浚在《大學衍義補》中說:「宋人承五代為刺配之法,既杖其脊,又配其
人,而且刺其面,是一人之身,一事之犯,而兼受三刑也。」值得注意的是,刺配必須得黥刑的參與。在漢文帝改革刑罰後,後世雖偶有使用黥刑,但總的來說,以笞代黥在北朝時已形成定製。隋唐兩代均不再使用黥刑。因此,後晉刺配的創制,實際上是黥刑復活的標志。刺配對後世的影響很大,遠遠不止一個宋朝,實際上,自此以後直到清朝的各個朝代都無一例外地援用了刺配之刑。
刺配自宋初作為免死的刑種出現以後,行用逐漸頻繁,法規日見繁密,實施日見規范,為司法者所倚重至於出現濫施的局面。刺配起到的其實是五刑制中流刑本應承擔的任務。
《宋史·刑法志》中說:「配法既多,犯者日眾,刺配之人,所至充斥。」在《水滸全傳》中,宋江、林沖、武松等人臉上都有刺字(時俗稱「金印」)。因此,武松醉打蔣門神,先要用一塊膏葯貼住臉上的金印,以防他人識其身份。宋慈在《洗冤集錄》中也談到屍體檢驗時要仔細查看並記錄屍體上有無刺字及刺字的內容。當時有些流配犯人採用「艾炙」或「葯取」的方法消除身上可供識別身份的標記。宋慈說,用竹子打擊身上炙過的地方就可以看出原來刺的字或圖形。可見,當時的主法者和犯罪者都已認識到刺字對人身識別的價值。宋朝以後,歷代執法者均沿用刺配法,直至清末。
「配刑」於宋代形成制度,原因復雜,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為完善刑罰體系的需要。
從《宋刑統》的內容看,宋代刑罰制度沿制,仍為笞、杖、徒、流、死五刑,但宋初「折杖法」創設,使其刑罰制度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所謂「折杖法」,據《宋史·刑法志》記載:
「太祖受禪,始定折杖之制。凡流刑四:加役流,脊杖二十,配役三年;流三千里,脊杖二十,二千五百里,脊杖十八,二千里,脊杖十七,並配役一年。凡徒刑五:徒三年,脊杖二十;徒二年半,脊杖十八;二年,脊杖十七;一年半,脊杖十五;一年,脊杖十三。凡杖刑五:杖一百,臀杖二十;九十,臀杖十八;八十,臀杖十七;七十,臀杖十五;六十,臀杖十三。凡笞刑五:笞五十,臀杖十下;四十、三十,臀杖八下;二十、十,臀杖七下。常行官杖如周顯德五年制,長三尺五寸,大頭闊不過二寸,厚及小頭徑不得過九分。徒、流、笞通用常行杖,徒罪決而不役。」
以上是為「折杖法」的內容。按「折杖法」,笞、杖、徒刑被折為臀杖或脊杖執行後即予釋放。流刑和加役流被處脊杖後,其一年或三年的勞役刑就在本地執行,不必遠徙。這樣刑法典中所規定的笞、杖、徒、流、死五刑就變成杖刑(包括臀杖和脊杖)、徒刑和死刑,而且徒刑的適用范圍還很窄,形成「刑輕不能止惡,故犯法日益眾,其終必至於殺戮,是欲輕反重」的局面。刑罰體系輕重失衡,等級結構極不合理。
於是,宋朝政府遂在前代關於配刑規定的基礎上充實其內容,使其成為一個獨立的刑種,並創設編管之刑,形成了以杖刑、徒刑、編管、配刑、死刑為內容的新的、等級結構基本合理的刑罰體系。
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為滿足國家不斷增長的各種工、雜役的要求。宋代商品經濟的發展,使人們進一步認識到勞動力的價值。又因為宋代差役制度的弊端,使百姓惟恐避之不及,因此而產生的階級矛盾也很尖銳。為減輕百姓的賦役負擔,緩和階級矛盾,統治者便將一些雜役,以及官辦的鹽場、礦坑等場務的工役交由罪犯承擔。
按唐制,徒刑最多服役三年,流刑只服役一年加役流也僅服役三年,短期勞役刑對國家不斷增長的工、雜役的需要無所補益。而前代已經出現的配刑則是長期甚至終身服役,可較大程度地滿足上述需求,故宋朝政府著意發展了這一刑種。從現有資料看,宋代配隸所服的正是各種雜役、工役,如仁宗天聖時曾規定:「今後軍人合移配者,並刺配商州坑冶。」坑冶務即官辦礦山或冶煉作坊,其工役特別繁重,除服工役,宋代的配隸主要是送往廂軍的本城營和牢城營服雜役。配隸中有一些人還被轉充廂兵,如哲宗元符元年(1098年)詔:「罪人應配五百里以上,皆配陝西、河東充廂軍,諸路經略司各兩千人止。」而宋代的廂兵,主要承擔國家各種雜役,因為宋代廂軍本身就是役兵,如《宋史·兵志三》於篇首即指出:
「廂兵者……在京諸司之額五,隸宣徽院,以分給畜牧繕修之役,而諸州則各以其事屬焉。建隆初,選諸州募兵之壯勇者部送京師,以備禁衛,余留本城,雖無戍更,然罕教閱,類多給役而已。」
宋代配刑的適用范圍極廣,幾乎對各種犯罪均可適用配刑。宋真宗時關於刺配的法律規定有46條,仁宗慶歷時有l70餘條,南宋竟多達570條。宋律規定,流、徒、杖刑都可以同時黥刺。一般作為附加刑使用,特別流刑和充軍、一定要附加黥刑,而且黥刺的方法多種多樣。初犯刺於耳後,再犯、三犯刺於面部。流刑、徒刑犯刺方形,杖刑犯刺圓形,直徑不過五分,也有刺字的。《水滸傳》中的武松,刺的是兩行金印。強盜犯、竊盜犯在額上刺「盜」、「劫」等字樣,臉頰上還往往刺有發配的地點。這一來,一人之身,一事之犯,要兼受杖其脊、配其人、刺其面三種刑罰,比唐律要嚴酷得多。到南宋孝宗時,到處充斥被刺配的人,全國各地牢獄達幾十萬人。
元明小說中有很多有關刺配充軍的記載。如《水滸傳》有關林沖發配滄州的記載。林沖是施耐庵所著《水滸傳》中梁山農民起義的傑出人物。他本是宋徽宗時汴京八十萬禁軍教頭,武藝超群,為人正派。後因殿帥府太尉、奸臣高俅縱子行凶,助子為虐,為達到其兒子高衙內霸佔林沖妻子的目的,設計陷害林沖,將其刺配滄州。又暗中命令解差董超、薛霸二人在野豬林殺害林沖。未逞,又派陸謙、富安持書信到滄州賄賂勾結管營,施行火燒草料場之毒計,妄圖再次置林沖於死地。結果逼得林沖怒殺陸謙、富安和差撥,雪夜奔上樑山。林沖
,這個封建統治的依附者,一變而成為反抗封建統治的造反英雄。
林沖在史書上雖沒有記載,卻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滄州也因《水滸傳》而聞名天下,成為歷史上著名的流放地。《水滸傳》有關發配的記載很多,還有如武松被發配滄州牢城營,宋江被發配江州,盧俊義被發配沙門島等記載,可見宋代發配之頻繁。
刺配刑彌補了「折杖法」實施後所造成的刑罰等級結構不合理的缺陷,同時也為國家增加了勞動力。但由於刺配大量行用,其弊端也充分暴露出來。
一方面,配刑附加刺面,毀人面目,留下終身恥辱之印記,易造成罪犯自暴自棄,不願接受改造,從而使罪犯無由自新,如南宋時洪邁指出:「涅其面而刺之,本以示辱,且使人望而識之耳。久之益多,每郡牢城營,其額常溢,殆至十餘萬,凶盜處之恬然,蓋無所恥也。」
另一方面,配隸太多,給不少州縣帶來極大的經濟負擔,對逃亡的配隸有的地方政府故意不加緝捕,這些人則多重新淪為罪犯。宋朝的刺配法對後世有直接影響,元明清均沿襲未改。
㈨ 《宋史刑法志》的翻譯
上天有五行之氣來化育萬物,木德而生,金德以殺死,也很痛苦啊,而開始的順序,相形成的原因。先王有刑罰來糾正他的人民,那麼一定溫慈惠和用行的。因為裁之以義,推之以仁,就地震仇恨殺戮的威脅,不是要求民眾的死亡,為了尋求其產生的。《尚書》說:「人的刑罰治理百姓中,以教祗德。」說刑罰以弼教,使之畏威遠罪,引導他們的點子。唐堯、虞舜的研究,固然不能廢除刑呢。只有禮以防他,有不到,就刑罰來輔佐他罷了。王道衰落,禮制毀壞,開始專用刑法以欺騙他的人民。於是建造刑書,想讓人民不犯,而擾亂案件日益豐富,由於其本質無序,不足相形成原因。宋朝興起,承五代的混亂,太祖、太宗很用重法,用繩子邪惡,一年四季親自斷案慮囚,致力於底慎重,而以忠厚為本。海同全部平定,文化教育越來越大。士初試官,都熟悉法律。那你一為政寬厚仁慈,所以立法的制度嚴格,而執法的寬恕。監獄里有個小疑問,覆奏就得減少寬恕。觀察重熙累融洽的關系,天下的老百姓都安居樂業,重於犯法,而治理國家的興盛在三代的美好呢。元豐以來,刑書越來越多,不久,奸佞邪惡並進,刑政亂了。國家已南遷,權柄下逮捕,州郡的官吏也很專心,而刑罰的寬嚴系於人。但幾代人也知道以愛民為中心,雖然他們失去慈弱,而祖宗留下的意思是還沒有泯滅了。現在摘取果實,作《刑法志》。宋代法律制度因唐律令、格、式,而隨時增減,就有《編敕》,一司、一路、一個州、一個縣又別有《命》。建隆開始,下詔判大理寺竇儀等呈上《編敕》四卷,一個共有六條,下詔給新制定《刑統》三十卷並頒布天下,參考價格為詳細,世人稱贊公平。太平興國年間,增加《命》到十五卷,淳化年間倍的。咸平年間增加到一萬八千五百共有五條,命令給事中燒成務等鏟除他們繁亂,確定可以為《命》的二百八十有六條,按照法律分十二門,總有一卷。又作《儀制令》一卷。當時就其簡單易行。大中祥符年間,又增加三十卷,一千三百七十四條。又有《農田敕令》五卷,與《命》兼行。仁宗曾經問輔臣說:「有人說先朝皇帝的命令不可輕易改變,真的是這樣嗎?「您曾說:「這小人迷惑皇上的意思。咸平的地方刪除,太宗下詔命令十存一兩,離開那茂密以便於民眾,為什麼不可以?」於是下詔中外說《命》得失,命令官員修訂,選取《咸平儀制令》和制度約束的在《書》的500多條,將附在《令》後,號稱《附命令》。天聖七年《編初成,符合《農田敕令》是一本書,看《祥符敕令》損失一百多條。他的犯法的,死刑的屬十七,流的屬有三十四個,徒的屬共有六,杖之類二百五十有八,鞭打之類七十有六。又配隸之類六十有三,死刑而下奏聽旨的七十有一。所有這些,都在法律之外的東西。已經頒布實施,於是下詔說:「命令的人,治理社會的經,而有動搖則眾人更加迷惑,如何解釋迪天下呢?自今以後,有司不得就請刪改。有沒有方便的,中書省、樞密院上報。「但到慶歷,又刪定,增加五百條,別為《總例》一卷。後來又撰寫了《一司敕令》二千三百十七條,《一路敕令》一千二十有七條,《一州》、《一縣初一千四百五十有一條。他的犯法的,死刑的屬總三十有一,流的屬總二十一,徒之類總理有五,杖之類總一百六十有八,打他屬於總十二。又配隸屬於總有一個八十歲的,死刑而下奏聽旨的總六十有四。所有這些,又在《編敕》之外的原因。嘉佑初,因為樞密使韓琦說,內外吏兵俸祿沒有明確的規定,於是命令類依次為《祿令》。三司使騷料數目,在為《驛令》。韓琦又說:「從慶歷四年,到嘉佑二年,命令增加至四千多條,前後有矛盾。請求詔令中外,如果說《命》得失,如天聖故事。「七年,書成。總一千三十四條,看《慶歷敕令》,死刑增加60,流增加五十,徒增六十有一,杖增加七十有三,鞭笞增加三十有八。又配隸增加三十,死刑而下奏聽旨的增加46歲。另外又為《續附命令》三卷。神宗因法律不足以完成情況,凡是法律沒有記載的一律以命令,於是把他的眼睛說敕、令、格、式,而法律一直存在命令外。熙寧初,設置局修整,下詔中外說法律不利於集中討論修訂,選擇那些可以經常採用的獎賞的。元豐年間,始成書二十六卷,再下兩府參訂,然後頒行。皇帝注意法令,每當有司進模擬,多的是正。曾經對:「法出於道,人能體會道,就立法足以把事。「又問:「禁止在已有的對命令,禁止在沒有這樣的對命令,設置在這里等待他們的是格,使他們有效的對程序。寫信人要認識這。」於是凡進入笞刑、杖刑、苦役、流放、死,從名例以下至案件,十二個門,麗判刑輕重的,都是命令。自品官以下至案件35門,約束禁止的,都是令。命令官吏的等十七,官吏和百姓的獎賞等七十有七,又有倍、全、分、厘的等級共分五等,有等級高低的都是標准。表奏、帳籍、關碟、符檄之類共五卷,有體制楷模的人都為式。元佑初年,中承劉摯說:「元豐編修救令,舊裝載命令的多移動
㈩ 古代的杖刑打板子是打在哪個部位
「杖」作為刑種始於東漢。南朝梁武帝定鞭杖之制,「杖」以荊條製成,分大杖﹑法杖﹑小杖三等。
杖刑一般是「去衣受杖」,即脫掉中衣(內衣),直接用毛竹、木板打(受刑者的)臀部。而隋、唐時期的杖刑規定:「決杖者:背、腿、臀分受」。到了宋代則分「脊杖」和「臀杖」(不同的罪行打不同的地方),幾乎同時期的遼朝(遼太宗時期)的杖刑則是以木劍擊背,其數自十五至三十。金朝時期的杖刑則「自百二十至二百,皆以荊臀」(《大金國志·熙宗紀年》)。金熙宗皇統(公元1141—1149年)時,令杖罪至百,臀、背分受,後因脊近心腹,遂禁擊背。元代杖刑自六十七至一百零七,凡五等,每等以十為差。除訊杖外,皆臀受。明、清時期的杖刑沿襲宋制,其數自六十至一百,以十為差。至清末,杖刑被廢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