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刑法研究
『壹』 俄羅斯刑法的淵源
建國後,我國刑法理論界對前蘇聯與俄羅斯刑法的研究可分為兩個階段:一是建國後一段時期內學習前蘇聯模式時掀起的熱潮,在各方面均效法前蘇聯的同時,對前蘇聯刑法理論加以移植,這一階段以譯著為主;二是近年來對俄羅斯聯邦刑法的研究
『貳』 斯大林是怎樣鏟除政治對手
列寧去世後,托洛茨基寫下《論列寧》和《十月的教訓》,直言不諱的批評了加米涅夫、季諾維也夫等人,促使兩人與斯大林聯手形成共同對抗托洛茨基的局面。三人發表文章稱「托洛茨基主義」並非真正的列寧主義,斯大林還表示「黨的任務就是要埋葬托洛茨基主義這一思潮」。被孤立的托洛茨基在政治斗爭中失敗,被解除了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的職務。而不久之後,斯大林與加米涅夫、季諾維也夫的意見亦見分歧:斯大林支持布哈林的意見,延續新經濟政策,減少約束農民,並希望先在一國建成社會主義;而加米涅夫和季諾維也夫反對放大新經濟政策並擁護世界革命的主張,他們形成「新反對派」,1925年在黨的第十四次代表會議上,他們和斯大林為首的主流派公開對抗,卻以失敗告終。季諾維也夫於是重新聯合托洛茨基,並和列寧遺孀克魯普斯卡婭等人結成反對派聯盟,共同和斯大林集團斗爭,1927年12月黨的第十五次代表大會後,托洛茨基、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等人被先後開除出黨,1929年布哈林「右傾投降主義集團」也被趕出政治局。1936年底,斯大林在蘇維埃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作了《關於新憲法草案》的報告,大會隨後通過了蘇聯憲法草案,從法律上規定了蘇聯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和計劃經濟體制。
20世紀30年代在蘇聯發生了一場大規模的清洗運動。
30年代初,以斯大林為首的聯共(布)中央誇大了階級斗爭的嚴重性,以1934年12月1日發生的謝爾蓋·基洛夫遇刺事件為導火線,展開了大規模的肅反運動。根據斯大林的建議,蘇聯刑法作了如下修改:偵查恐怖活動不得超過10天;有關結論於開庭前一天交給被告;判決一經作出,不得上訴、不得赦免;極刑立即執行。1935年1月審訊了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等16名前反對派分子,罪名是他們在托洛茨基指使下,組織了「列寧格勒總部」、「莫斯科總部」等地下反革命組織,陰謀暗殺斯大林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基洛夫被害就是他們策劃的。被告1936年8月被判處死刑,立即執行。此後,清洗鎮壓的規模迅速擴大,全國掀起了一場「揭發和鏟除人民敵人」的運動。1937年,蘇聯肅反運動達到了高潮。1937—1938年間審理的要案主要有:以中央委員皮達可夫、拉狄克為首「反蘇托洛茨基中心」;以蘇聯元帥、國防部副部長圖哈切夫斯基為首的「反蘇軍事中心」;以前政治局委員布哈林、前人民委員會主席李可夫為首的「右派—托派反蘇聯盟」。這些案件的被告都以「人民公敵」的罪名被判處死刑,立即執行。肅反運動使許多無辜者遭到逮捕和殺害,出現了大量冤、假、錯案,它嚴重地破壞了社會主義法制,給蘇聯黨、國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損失。莫斯科大審判一共3次,它是1937~1938大清洗的高潮劇目,三次大審判的被告人數分別為16、17、21。除第二、三次各有3人獲有期徒刑外,其餘被告全部槍決。當年著名的列寧遺囑中提到了6位蘇共領導人,最後除斯大林外,另外5人--托洛茨基、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布哈林、皮達可夫,全部在三次大審判中被處決(托洛茨基因流放海外缺席審判,但後被刺殺)。此外,領導十月革命的第6屆中央委員會成員中有2/3被槍決;11大中央委員會的27人有20人被槍決;15大政治局的7人,除斯大林外,6人被槍決或暗殺;第1屆蘇維埃政府的15名成員中,除5人已去世外,除斯大林外的9人全部遭槍決。大清洗中紅軍指揮人員和政工人員有4萬餘人被清洗,其中1.5萬人被槍決,包括了5名元帥中的3人、4名一級集團軍級將領中的3人、12名二級集團軍級將領的全部、67名軍長中的60人、199名師長中的136人、397名旅長中的221人。1936-1938年間,蘇共一半的黨員--約120萬人被逮捕。斯大林對列寧時期的老布爾什維克的清洗,其實並非始自大清洗。早在1929~1931年的清黨運動中,就有25萬人被開除黨籍,大清洗冤死的不僅是無數蘇聯本國幹部和群眾,還有很多外國人,包括中國一大批在蘇聯工作、學習的幹部和學生,以及共產國際中國代表團的許多工作人員,李正文、姚艮等被關押數年才獲平反,吳先清等不幸遇難。
1937至1938年被稱為蘇聯「大恐怖」時期。在此期間,130萬人被判刑,其中68.2萬人遭槍殺,很多人遭到逮捕,被關押在古拉格勞改營里,部分人在飢餓、疾病等惡劣的生存環境中死亡。蘇聯境內的諸多少數族裔被集體遷移和流放,其中包括:波蘭人、伏爾加德意志人、摩爾多瓦人、猶太人、愛沙尼亞人、拉脫維亞人、立陶宛人、克里米亞韃靼人、車臣人、朝鮮人等等。株連的例子俯拾即是,例如,隨圖哈切夫斯基元帥被捕和處決的,有他的妻子和他的兩個兄弟,他的母親和三個姐妹被關進集中營,母親和一個妹妹死在裡面。夫妻一起被處決的例子舉不勝舉。在當時,株連是有法律依據的,1934年《關於反革命與叛國罪》的法令規定,軍職人員逃往國外,家庭成員集體承擔責任;對於叛國行為,不論已成事實還是僅僅預謀,知情不報,嚴懲不貸。而1935年4月7日頒布的法令,則將死刑的年齡降到12歲。軍界、經濟、藝術等社會各界不少精英被清肅。除了社會科學領域的專家學者受到批評及政治迫害以外,自然科學界的權威人士也難逃厄運,例如,物理學的專家院士以及幾乎所有的學術帶頭人都被稱之為「敵對思想的走私犯」,許多人被捕處死,而在農業和生物學界李森科主義盛行,把遺傳學斥為「資產階級偽科學」,把在遺傳學研究上取得卓越成就的科學家斥為「頑固的反蘇維埃分子」,甚至作為「外國帝國主義間諜」加以殘酷迫害,列寧格勒農學院院長被處決,棉花、畜牧、農業化學、植物保護等研究所的領導人也相繼遭到同樣下場。天文學家們更是膽戰心驚,據統計,在此期間,約有20%的天文學家被捕。此外,蘇聯中央氣體液體力學研究所幾乎所有的研究人員都被逮捕入獄,而整個航空科學的幾乎所有學術骨幹都被監禁——但為了使新飛機的研製工作不致於中斷,內務部不得不建立了一座代號為「中央設計局第29號」的特別監獄,讓這些科學家一面接受審訊,一面進行科學研究。蘇聯足球隊因為在1952年赫爾辛基奧運會半決賽輸給了南斯拉夫足球隊,全體隊員被流放到西伯利亞,幸而隨著1953年斯大林去世,這批隊員很快結束了流放生涯,並得到平反。
『叄』 犯罪學上的犯罪構成的理論
淺談犯罪構成要件
對於犯罪的概念,在刑法學和犯罪學上有不同的解釋,因此要談犯罪的構成要件就必須從刑法學與犯罪學兩個方面展開。
一、刑法學方面
刑法上認為,犯罪的概念為:一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侵犯國有財產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其他權利,以及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依照法律應當受到刑罰處罰的,都是犯罪,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這一規定不僅較為詳細的揭示了我國現階段犯罪的階級性、社會性特徵和法律特徵,同時也通過規定但書,將犯罪行為與尚不構成犯罪的一般違法行為區別開來。
上述定義是由我國刑法規定的,是一個很具體、實用性很強的概念,它符合我國刑法制定的目的,為了懲罰犯罪,保護人民,實質上也就是保衛人民民主專政,維護社會秩序、經濟秩序,保障公民權利。
此定義的研究角度主要是從定罪量刑來說的,它是基於刑法上的罪刑法定原則,同時也是為了保障無罪的人免受國家的刑事追究。
刑法上的犯罪構成要件包括四個方面:犯罪的客體、犯罪的客觀方面、犯罪的主體、犯罪的主觀方面。
1.犯罪客體
犯罪客體是指刑法所保護而為犯罪所侵害的社會主義社會關系。刑法總則條文在規定犯罪的概念時概括列舉了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的各個方面,分則條文則規定了各個具體犯罪所侵犯的社會關系的某一方面。由於犯罪的社會危害性集中表現在犯罪對社會關系造成或可能造成的侵害上,因此,犯罪客體是任何犯罪成立都不可缺少的要件,只不過不同的犯罪所侵犯的具體客體有所不同而已。由於犯罪對社會關系的侵犯通常通過對一定的物或人即犯罪對象的侵犯體現出來,因此犯罪對象也是許多犯罪成立的必備條件。當然,犯罪分子的行為作用於犯罪對象只是一種表面現象,其背後體現的仍是具體的社會關系。
2.犯罪客觀方面
犯罪客觀方面是指犯罪活動的客觀外在表現,包括危害行為、危害結果以及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因此,犯罪客觀方面是表明犯罪活動在客觀上的外在表現的要件。說明犯罪客觀方面的事實特徵是多種多樣的,概括起來,首先包括危害行為。只有通過危害行為,社會關系才會受到侵犯。犯罪本身就是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的行為,犯罪構成的其他要件其實都是說明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及其嚴重程度的事實特徵,因此,危害行為是犯罪構成的核心要件。其次,犯罪客觀方麵包括危害結果。危害結果即危害行為對社會造成或可能造成的危害。如果行為不可能給社會造成危害,不屬於犯罪行為。危害行為和危害結果是任何犯罪成立必須具備的犯罪客觀方面要件,除危害行為和危害結果外,有些行為必須在特定的時間、地點實施或採取特定的方法、手段實施才能構成犯罪。因此特定的時間、地點、方法成為犯罪構成客觀方面的選擇要件。這些選擇要件對某些犯罪的成立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3.犯罪主體
犯罪主體是指達到法定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實施危害行為的自然人與單位,因此,犯罪主體是表明行為必須由什麼人實施才能構成犯罪的要件。犯罪主體主要是指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備刑事責任能力,實施了危害行為的自然人。除自然人外,單位也可以構成一些犯罪的主體。根據刑法規定,未達到法定刑事責任年齡或不能辨認、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自然人不具備犯罪主體資格,達到相對負刑事責任年齡的自然人只能成為刑法所列舉的某些特別嚴重犯罪的主體。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備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稱為一般主體。此外,有些犯罪還需要行為人具有特定的身份或職務才能構成,這類犯罪的主體稱為特殊主體。
4.犯罪主觀方面
犯罪主觀方面是指行為人對於危害社會的結果的主觀心理狀態。因此,犯罪主觀方面是表明在實施危害行為時行為人所抱的主觀心理狀態的要件。犯罪主觀方面首先包括罪過,即犯罪的故意或過失。根據刑法規定,主觀上既無故意又無過失,即使行為在客觀上造成了損害結果,行為人也不負刑事責任。因此,罪過是一切犯罪成立所必備的主觀方面要件。此外,刑法規定某些犯罪必須具備一定的目的才能構成,因此犯罪目的是部分犯罪主觀方面不可缺少的內容。
二、犯罪學方面
犯罪概念在刑法學范圍內是相當確定的。因為我國刑法對犯罪的內涵-社會危害性、刑事違法性、應受刑罰處罰性作了明確規定。從而將犯罪認定為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的、觸犯刑法的、應受刑罰處罰的行為,就成為刑法理論的通說。但在犯罪學理論中,應當如何定義犯罪,則存在多種不同看法。考慮到這些看法的種種缺陷,目前在國內基本得到贊同的是「交叉說」。「交叉說」認為犯罪學中的犯罪與刑法學中的犯罪各自服務於不同的研究目的,他們在內涵和外延上既不相互包容,更不等同,而是存在著一種交叉關系。在內涵方面,犯罪學的犯罪概念以嚴重的社會危害性為唯一要素,不受刑事違法性制約;在外延上犯罪學上的犯罪包括絕大多數法定犯罪、准犯罪(如精神病人實施的危害行為)和待犯罪化的犯罪。這種犯罪定義一般表述為;犯罪是自成體系的、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的獨立的客觀存在。其構成要件包括:
1.犯罪行為
犯罪行為是英美法系犯罪構成的客觀要件。犯罪行為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上的犯罪行為,指犯罪心理以外的一切犯罪要件,也就是犯罪構成的客觀要件,包括犯罪行為、犯罪結果和犯罪情節等。狹義上的犯罪行為指有意識的行為,它由行為和意識構成。犯罪行為是法律予以禁止並力求防止的有害行為,它是構成犯罪的首要因素。
2.犯罪意圖
犯罪意圖又稱為犯罪心理,是英美法系犯罪構成的主觀要件。「沒有犯罪意圖的行為,不能構成犯罪」是英美刑法的一條原則,它充分體現了犯罪意圖在構成犯罪中的重要意義。在美國刑法中,犯罪意圖分為以下四種:(1)蓄意,指行為人行動時自覺目的就是引起法律規定為犯罪的結果,或者自覺目的就是實施法律規定為犯罪的行為。(2)明知,指行為人行動時明知道他的行為就是法律規定為犯罪的行為或者明知道存在著法律規定為犯罪的情節。(3)輕率,指行為人輕率地對待法律規定為犯罪的結果或情節,當行動時他認識到並有意漠視可能發生此種結果或者存在此種情節的實質性的無可辯解的危險。(4)疏忽,指行為人疏忽地對待法律規定為犯罪的結果或情節,當行為時他沒有察覺到可能發生此種結果或者存在此種情節的實質性的無可辯解的危險。從犯罪意圖的內容來看,主要是行為人對於其犯罪行為的一種心理狀態,它是構成犯罪的基本因素。
3.合法抗辯
合法抗辯,又稱為免責理由,它具有訴訟法的特點,它在長期司法實踐中,對於刑事訴訟中的辯護理由加以理性總結形成的,並從訴訟原則上升為實際上的總則性規范。內容包括:未成年、錯誤、精神病、醉態、脅迫、圈套、安樂死、正當防衛、緊急避難等。
犯罪問題是刑法理論的核心問題。無論定罪量刑都與刑法理論有著密切聯系。因此,只有科學的分析犯罪的本質屬性,認識犯罪產生的根源以及犯罪的概念、特徵等一系列問題,才能為正確的理解和應用刑法奠定良好的理論基礎。但由於研究角度的不同,以及研究目的的差異,造成了犯罪概念在刑法學和犯罪學上的不統一,他們在各自的研究領域都是相適應的,起到了明確概念的作用。同時,刑法學和犯罪學是密切相關的,這就要求我們在明確二者不同的同時,也要注意二者的聯系。這樣才能促使刑法學和犯罪學共同發展,相得益彰
這是我整理的,哈哈
『肆』 刑法學前沿問題
刑法是關於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法律,是國家的基本法律之一,對保護公民權益、維護社會秩序、保衛國家利益乃至促進社會發展均至關重要。
目前,改革和開放在繼續進展與深化,法律調整需要加大力度,法治建設需要進一步科學化和現代化,法學研究面臨挑戰與發展機遇並存之局面。
未來中國刑法學的發展,應緊密結合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民主與法制建設的實際情況,認真總結實踐經驗,借鑒國外先進的刑法理論和刑事立法、刑事司法經驗,促進中國刑事法治的民主化、科學化、國際化進程.
(一)在形事政策上,對傳統型犯罪的懲治與防範問題
懲治與防範犯罪乃刑法的宗旨所在,也是刑法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與法治建設中的重要使命。從今後十年的發展趨勢看,下列傳統型犯罪的懲治和防範仍應作為刑法研究的重點:破壞經濟秩序的犯罪;侵犯公民人身權利和民主權利的犯罪;瀆職犯罪;危害社會治安的犯罪等。對這些犯罪的有效懲治和防範,有利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有利於推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進程,有利於廉政建設,亦有利於社會秩序的安定。
(二)在經濟方面,注重對新型犯罪的開拓研究
當前國外出現的一些新的犯罪類型,如計算機犯罪、環境犯罪、與生物工程有關的犯罪、恐怖主義犯罪等,在我國尚不十分嚴重,但是刑法學對它們的研究不能因此而放鬆,而應當進行超前性的探討。當然,這種研究應結合我國的科技、經濟發展水平,不可盲目追隨國外。
在新型犯罪中,法人犯罪問題應受到重視。就世界范圍來講,英美法系較為普遍地承認法人犯罪,大陸法系國家近年來亦有承認法人犯罪的某些跡象(如法國1994年3月1日生效的新刑法典就用大量篇幅規定了法人犯罪)。但是,從實務上考察,如何真正使法人承擔刑事責任並達到刑罰之目的,在兩大法系中仍是問題。我國近年刑事立法中規定了諸多懲治單位犯罪的條款,但實際效果頗值得懷疑。刑法理論上關於法人能否成為犯罪主體的爭論尚未見分曉,仍有待於深化。
(三)法治文化視角上,不斷適應對外開放的需要研究刑法問題
自從五十年代不分良莠地全面移植原蘇聯刑法理論之後,中國刑法學便向其他國家的刑法理論關閉了大門,而只是致力於將原蘇聯的刑法理論與中國的實踐相結合,對其他國家刑法學研究的資料之佔有相當有限。近些年雖然情況有所好轉,但所據資料亦以二手貨為多,而且很不系統。既然對其知之不多,便很難予以研究和借鑒。隨著近年來我國市場經濟體制逐步確立,中國刑法理論落後於國外刑法理論的現象亦愈加明顯。對國外先進的刑法理論借鑒不多,對國際刑法學術交流活動參與不夠,是中國刑法學的一個重大缺陷,這使得我國刑法理論患營養不良和視野狹窄的弊病。
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使中國的對外開放得以全方位地展開,刑法學也被推到對外開放的前沿。在這一大背景之下,國際刑法學、比較刑法學、外國刑法學應當成為今後刑法學研究的重要領域。1997年和1999年中國將分別對香港和澳門恢復行使主權,「一國兩制」將變成現實,我國大陸與台灣地區的交流與和平統一的步伐也正在不可逆轉地邁進,因而關於港澳台地區刑法與全國性刑法的效力范圍及其沖突與解決等問題,亦將成為刑法學研究的重點領域之一。與此同時,還應加強與國外境外的學術交流活動和學術研究合作,真正解決人治與法治的問題
『伍』 怎樣把握犯罪構成的特徵
我國的犯罪構成中構成要件是:犯罪客觀方面——犯罪客體——犯罪主觀方面——犯罪主體。
將犯罪客觀方面排在構成要件的首位,首先是為了確保罪刑法定原則的實現,刑法分則條文規定的就是犯罪客觀方面的內容;其次為犯罪行為的評價機制設定客觀標准;第三可以涵蓋一切行為。在內容上犯罪客觀方麵包括行為主體(區別於犯罪主體)、行為、行為客體(區別於犯罪客體或者保護客體)、行為結果(區別於犯罪結果)、因果關系(僅包括事實的歸屬)。
將犯罪客體放在第二的位置上是為了發揮它的限製作用,具有犯罪客觀方面的行為並非都是犯罪行為,如正當行為和具有排除犯罪性行為,對於這些行為要通過犯罪客體的評價將他們排除出去。犯罪客體的內容主要包括保護客體和犯罪結果等因素。
第三位的是犯罪主觀方面,犯罪主觀方面放在犯罪客觀方面和犯罪客體的後面,一是因為主觀要素由客觀要素證明;二是為了從主觀上限制犯罪的范圍。犯罪主觀方麵包括兩個層次的內容,第一個層次是事實層面的故意與過失;第二個層次是規范層次的主觀態度即期待可能性。
最後是犯罪主體,經過前述三個層次的評價,如果行為人是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人則基本可以確定對他進行刑罰處罰。犯罪主體的內容主要包括刑事責任能力等要素。
犯罪構成是備受刑法學界重視的理論問題。犯罪構成理論的提出,是罪刑法定主義在刑事定罪問題上的一種體現。德國的費爾巴哈首先把犯罪構成作為一個刑法上的概念加以使用,並將自己的思想觀點融入了他參與制定的1813年的《巴伐利亞刑法典》。該刑法典第27條規定:「當違法行為包括依法屬於某罪概念的全部要件時,就認為它是犯罪。」這以後,關於犯罪構成及其要件就一直成為有關理論界反復討論的問題。20世紀初,對犯罪構成理論作出最大貢獻的是德國學者貝林格。貝氏強調,必須以刑法分則條文規定的犯罪構成要件概念為中心來建立犯罪的概念,即犯罪是符合構成要件的、違法的、有責任的並對此有適合的處罰規定和滿足處罰條件的行為。其後,麥耶爾將貝氏的犯罪概念簡化為:犯罪就是符合構成要件、違法而歸責的事件。盡管貝氏理論受到了後來的新構成要件論者、目的行為論者等的批判,但「犯罪是符合構成要件的、違法的、有責的行為」是得到廣泛承認的犯罪概念,「構成要件-違法-責任」三段論體系是最普遍流行的犯罪論體系。關於犯罪構成,貝林格認為,「構成要件,從狹義上說,就是表明犯罪類型輪廓的全部要素(特別構成要件)」,是犯罪類型的外部輪廓,是純客觀的,記述性的,不包含任何價值判斷的東西。麥耶爾原則上贊同貝林格的觀點,同時又認為,「實際上在法律上的構成要件當中,可以發現有規范的要素和主觀的要素……構成要件有外部的(客觀的)構成要件和內部的(主觀的)構成要件」。但是他又認為,內部的(主觀的)構成要件是屬於責任的問題,應把它從構成要件的符合性中排除出去,而把構成要件符合性限定為法律上構成要件的客觀要素的符合性。日本學者小野清一郎贊同貝林格和麥耶爾的「構成要件-違法性-責任」的犯罪論體系及以此為基礎構成的犯罪概念,但他認為,僅把構成要件的實體看成是「犯罪類型的輪廓」是不夠的,構成要件應該包括行為人、行為、行為客體、行為的情況、行為的結果等因素。他又認為,行為,作為倫理評價的對象,是一個主觀與客觀相結合的動態過程,所以,應作為一個主客觀相結合的整體來把握,可以把行為分成主觀方面和客觀方面。①大陸法系刑法理論之外,美國刑法的犯罪定義由各具特點的要件構成。帶有普遍性的犯罪構成要件是犯罪行為、犯罪心理、犯罪結果、因果關系、情節和刑罰。其犯罪構成理論具有雙層次性:實體意義上的和訴訟意義上的犯罪要件。實體刑法意義上的犯罪要件是包含在犯罪定義之中的犯罪行為和犯罪心理,犯罪定義之外的責任條件和政策性危害則是訴訟刑法意義上的犯罪要件.與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的刑法理論皆不相同,蘇聯刑法理論中有具有自己特色的犯罪構成理論。20世紀20年代中期,蘇聯開始形成犯罪構成理論。特拉依寧提出,「有一條基本原則始終是不可動搖的,即行為只有符合分則罪狀規定的犯罪構成才能受刑事懲罰。」皮昂特科夫斯基把犯罪構成分為:「(1)一定的犯罪主體;(2)一定的犯罪客體;(3)犯罪主體行為的主觀方面的一定特徵;(4)犯罪主體行為的客觀方面的一定特徵。」從30年代後期到50年代中期,蘇聯的犯罪構成理論得到確立。1938年出版的由全蘇法學研究所集體編寫的供法律高等院校使用的《刑法總則》教科書,其中的犯罪構成理論全面論述了犯罪構成的主體、主觀方面、客觀方面、客體這四個要件。1946年,特拉依寧出版《犯罪構成的一般學說》一書,全面系統地論述了犯罪構成的概念、意義和犯罪構成理論的內部體系結構。1954年和1955年,《蘇維埃國家與法》雜志又組織了一次全國范圍的關於犯罪構成問題的討論。至此,蘇聯的犯罪構成理論定型為獨具特色的犯罪構成理論體系:(1)犯罪構成是社會危害行為(犯罪)特徵的諸要件的總和。這些要件是犯罪客體、犯罪的客觀方面、犯罪主體和犯罪的主觀方面。(2)犯罪客體是犯罪行為所侵害的社會主義社會關系。它分為一般客體(一切犯罪都侵害的客體)、同類客體(一定種類的犯罪所共同侵害的客體)和直接客體(每一犯罪行為所直接侵害的客體)。(3)犯罪的客觀方面是指危害社會行為的客觀特徵,包括危害社會的行為(作為或不作為),犯罪的結果,犯罪行為與犯罪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和違法性。此外,還有行為的時間、地點、方法等。(4)犯罪主體,即達到一定年齡的、有責任能力的自然人。(5)犯罪的主觀方面是指行為人在危害社會的行為中表現為故意或過失的罪過。此外,還有目的、動機等。(6)每一犯罪行為都是一定的危害社會的客觀特徵和主觀特徵的統一。②我國的犯罪構成理論最初是移植蘇聯的犯罪構成理論。50年代後期犯罪構成理論遭到全面否定,直到1978年以後刑法學界才重新開始討論犯罪構成的理論問題。雖然一些學者提出要創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犯罪構成理論,我國的犯罪構成理研究也取得了較豐碩的成果,但時至今日,我國犯罪構成理論的基本架構與蘇聯犯罪構成理論的基本架構仍基本上是一致的,即認為犯罪構成要件包括犯罪主體、犯罪客體、犯罪主觀方面和犯罪客觀方面。其中的理論性發展是認為犯罪構成是一個有機整體,犯罪主體、犯罪客體、犯罪主觀方面和犯罪客觀方面是這一有機整體的四個基本的子系統,其中每個子系統又有各自的復雜結構,自成系統。
二、 犯罪學理論對犯罪構成的避棄
犯罪構成理論是刑法學的核心理論。但是,犯罪學理論界一直有意避開對犯罪構成的研究。如,「我國犯罪學教科書形成了相對穩定的體系,有兩種樣式:一種是沒有對具體類罪進行分析而僅從宏觀視角對犯罪作縱向研究:面對犯罪現象,追索犯罪原因,尋求犯罪對策(懲治罪犯和/或預防犯罪)。另一種是將上述內容作為總論,並增加對具體類罪的分析作為分論(特論)。」 僅以犯罪現象、犯罪原因、犯罪對策為研究對象,不僅教科書如此,其它犯罪學著作也大都不涉及犯罪構成問題。這其中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犯罪學家一直強調犯罪學的犯罪概念與刑法學的犯罪概念有著很大的區別。「兩種定義的不同點主要在於是否內含『刑事違法』要素。這是由學科本身的性質和任務決定的。刑法學的主要任務是確定犯罪的法律特徵即法律上的構成要件,刑事違法性在法治社會是國家刑事司法活動的依據,罪和刑都由法律明確規定是刑法的首要基本原則。然而,刑事違法性這一刑法學上的犯罪特徵對犯罪學並不重要,因為犯罪學並不為處罰犯罪人提供法律論證。犯罪學不研究如何依法處罰犯罪,只專注為什麼會實施犯罪以及如何防止犯罪,這兩項內容都不必也不應局限於現行法律。就是否內含刑事違法要素這一區別在邏輯上得出的結論是:犯罪學的犯罪概念在外延(表現為時、空兩維)上大於刑法學的犯罪概念。」這樣的理論區分當然是正確的。但是,犯罪學與刑法學在犯罪概念定義上的不一致,不應該成為犯罪學研究中丟棄犯罪構成問題的理由。
『陸』 什麼是「必要共同犯罪」
必要共同犯罪的基本概念及其特徵
必要共同犯罪這一概念最早是由德國刑法學家許策(Schuetze)於1869年提出來的。這一概念一直是刑法學學理上的概念,並未在刑事立法中加以定義或者解釋。但是,對必要共同犯罪的處罰原則,在刑事立法上,特別是在刑法分則的條文中多有規定,而且必要共同犯罪這一概念本身也是刑法學家從刑事立法例中概括出來的。必要共同犯罪雖然是對共同犯罪種類的一種學理性分類,但是卻是理解對行性共同犯罪、聚眾犯罪、有組織性共同犯罪的一把鑰匙,對於我們在司法實踐中准確把握對行性共同犯罪、聚眾犯罪、有組織性共同犯罪的實質、處罰原則有著十分重要的幫助作用。
對於必要共同犯罪,大陸法系國家刑法理論界有著大致相同的解釋。德國社會刑法學派代表人物弗蘭茨·馮·李斯特認為,根據構成要件,從概念上看需要多人共同協作的犯罪,為必要之共犯。在此種觀點看來,這種情況其實就是技術意義上的共同正犯,因為所有的必要的共犯都必須參加犯罪。其意思是指,必要的共犯的行為都是實行行為,實質上行為人在共同意思的范圍內,共同實施其各自的行為,因而形成所謂「共同正犯」。德國刑法學者漢斯·海因里希·耶賽克、托馬斯·魏根特也認為,如果某一個犯罪構成要件要這樣來理解,即實現該構成要件在概念上必須要有數人共同參與,就成立必要的共犯。但是,他們同時也指出,「必要共犯」這一表述並不是完全的確切,因為它實際上可能涉及共同正犯問題,對他人的共同作用不需要達到共犯階段。而義大利刑法學家杜里奧·帕多瓦尼則認為,在刑法分則規定的犯罪中,有一些只可能由多個主體的行為構成,如果只有一個犯罪主體,犯罪就不能成立。這種情況就是人們所說的「必要共犯」,或者更正確地說就是必須以多個主體為存在前提的「必要的多主體構成」。日本刑法學者野村稔認為,刑法分則中根據犯罪構成要件上要求只有復數的人才能實行的某種犯罪,它是已經預先設定了,該犯罪構成要件的實現是取決於復數的人去實施犯罪行為,這種犯罪就稱為必要的共犯。日本刑法學者板倉宏認為,所謂必要的共犯,是指構成要件上以二人以上的行為為必要的犯罪,也可以稱為多主體犯。蘇聯和俄羅斯刑法理論界在對共同犯罪的分類上沒有必要的共同犯罪學說。蘇聯刑法學家A·H·特拉伊寧將共同犯罪的形式分為簡單的共同犯罪、事先通謀的加重責任的共同犯罪、特殊共同犯罪,即犯罪團體的共同犯罪、有組織的集團。Γ·A·克里格爾在此基礎上將共同犯罪分為未經事先通謀的共同犯罪、有預謀的共同犯罪、有組織集團、特殊的共同犯罪-犯罪組織。以後的蘇聯和俄羅斯聯邦刑法理論基本上是按這一理論對共同犯罪進行研究的。蘇聯和俄羅斯聯邦刑法理論雖然沒有對必要的共同犯罪進行論述,但是,只要我們仔細研究一下蘇聯和俄羅斯聯邦刑法典,就可以看出,在涉及到的必要的共同犯罪的有關條文的規定時,還是將必要的共同犯罪理論運用到刑法分則的條文當中去了。作為英美法系國家的英國刑法理論則更沒有關於必要的共同犯罪的論述,但是,在有關法律規定中也還是將這一理論運用到其中,如英國《1986年危害公共秩序法》廢止了原來關於暴動(riot)、騷動(rout)、非法集會(unlawful assembly)和滋事(affray)犯罪的規定,取而代之的是暴動、暴力騷動(force rout)、滋事犯罪,規定暴動罪要求十二人以上參加才構成犯罪;暴動騷動罪要求三人以上參加才構成犯罪;滋事罪可以只有被告人一個人在場即可構成。由此可見,英國有關法律規定的暴動、暴力騷動罪其實就是必要的共同犯罪。因為美國是普通法系國家,其刑法理論並無必要共犯的理論,也無成文法對必要共犯的立法例。但是,《美國模範刑法典》第205—1條規定的騷擾不解散罪等其實也就是必要共犯的立法例。
對於任意共同犯罪和必要共同犯罪,我國台灣地區的刑法學者鄭健才認為,通常所謂共犯,皆為任意共犯;即犯罪行為可以由一人單獨實施,亦可以由數人共同實施者是。若犯罪行為必須由數人共同犯罪者,則為必要共犯。韓忠謨認為,犯罪有在性質上非具有二人以上之共同關系即無由成立者,學理上稱之為必要的共犯。與之相對者則為偶然的共犯,所謂偶然的共犯,乃指在犯罪性質上本得由一人單獨實施,而事實上偶然以數人共同行之者而言,通常之共犯多屬偶然的共犯。張灝認為,凡構成犯罪的事實,必須二人共同實施者,謂之必要共犯。凡構成犯罪之事實,可以由二人以上共同實行,亦可以由一人單獨實行者,謂之任意共犯。劉清波認為,法律上以數人共同為必要者,稱為必要的共犯,非為必要者,稱為任意的共犯。
對於任意共同犯罪和必要共同犯罪,我國大陸學者們也有不同的解釋。高銘暄先生等認為,任意共同犯罪,即刑法分則中規定的一人能單獨實行的犯罪,由數人共同實行。必要共同犯罪,即刑法上規定必須二人以上才能構成的犯罪,這種犯罪是不可能由一人單獨構成,而是以數人共同犯罪為必要條件。林准先生等則認為,任意共同犯罪,是指刑法分則中規定的一人能夠單獨實施的犯罪,而由數人共同實施的。必要共同犯罪,是指刑法分則中規定,必須二人以上才能構成的犯罪,這種犯罪是以共同犯罪為構成犯罪的必要條件。趙廷光先生等認為,任意共同犯罪,是指刑法分則中規定的一個人能夠單獨實行的犯罪而由二人以上共同實施的共同犯罪,從刑法分則的規定來看,構成這種犯罪並不以二人以上共同實施為必要條件,因此,任意共同犯罪是由刑法總則加以規定的。必要共同犯罪,是指刑法分則規定二人以上的共同行為為犯罪構成要件的犯罪,其特點是必須由二人以上才能構成犯罪,一個人不可能構成犯罪。
從大陸法系國家和地區以及我國大陸刑法理論界對必要的共犯或者必要的共同犯罪概念的描述,我們可以看到,必要共同犯罪有以下幾個特徵,一是必要的共同犯罪是由刑法分則規定的,即具有法定性;二是必要的共同犯罪的犯罪構成以二人以上為必要條件,即具有犯罪主體的復數性;三是必要的共同犯罪是共同犯罪的一種特殊形式,即其必須是共同犯罪,三者缺一不可。
『柒』 刑法學前沿問題
刑法是關於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法律,是國家的基本法律之一,對保護公民權益、維護社會秩序、保衛國家利益乃至促進社會發展均至關重要。 目前,改革和開放在繼續進展與深化,法律調整需要加大力度,法治建設需要進一步科學化和現代化,法學研究面臨挑戰與發展機遇並存之局面。 未來中國刑法學的發展,應緊密結合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民主與法制建設的實際情況,認真總結實踐經驗,借鑒國外先進的刑法理論和刑事立法、刑事司法經驗,促進中國刑事法治的民主化、科學化、國際化進程. (一)在形事政策上,對傳統型犯罪的懲治與防範問題 懲治與防範犯罪乃刑法的宗旨所在,也是刑法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與法治建設中的重要使命。從今後十年的發展趨勢看,下列傳統型犯罪的懲治和防範仍應作為刑法研究的重點:破壞經濟秩序的犯罪;侵犯公民人身權利和民主權利的犯罪;瀆職犯罪;危害社會治安的犯罪等。對這些犯罪的有效懲治和防範,有利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有利於推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進程,有利於廉政建設,亦有利於社會秩序的安定。 (二)在經濟方面,注重對新型犯罪的開拓研究 當前國外出現的一些新的犯罪類型,如計算機犯罪、環境犯罪、與生物工程有關的犯罪、恐怖主義犯罪等,在我國尚不十分嚴重,但是刑法學對它們的研究不能因此而放鬆,而應當進行超前性的探討。當然,這種研究應結合我國的科技、經濟發展水平,不可盲目追隨國外。 在新型犯罪中,法人犯罪問題應受到重視。就世界范圍來講,英美法系較為普遍地承認法人犯罪,大陸法系國家近年來亦有承認法人犯罪的某些跡象(如法國1994年3月1日生效的新刑法典就用大量篇幅規定了法人犯罪)。但是,從實務上考察,如何真正使法人承擔刑事責任並達到刑罰之目的,在兩大法系中仍是問題。我國近年刑事立法中規定了諸多懲治單位犯罪的條款,但實際效果頗值得懷疑。刑法理論上關於法人能否成為犯罪主體的爭論尚未見分曉,仍有待於深化。 (三)法治文化視角上,不斷適應對外開放的需要研究刑法問題 自從五十年代不分良莠地全面移植原蘇聯刑法理論之後,中國刑法學便向其他國家的刑法理論關閉了大門,而只是致力於將原蘇聯的刑法理論與中國的實踐相結合,對其他國家刑法學研究的資料之佔有相當有限。近些年雖然情況有所好轉,但所據資料亦以二手貨為多,而且很不系統。既然對其知之不多,便很難予以研究和借鑒。隨著近年來我國市場經濟體制逐步確立,中國刑法理論落後於國外刑法理論的現象亦愈加明顯。對國外先進的刑法理論借鑒不多,對國際刑法學術交流活動參與不夠,是中國刑法學的一個重大缺陷,這使得我國刑法理論患營養不良和視野狹窄的弊病。 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使中國的對外開放得以全方位地展開,刑法學也被推到對外開放的前沿。在這一大背景之下,國際刑法學、比較刑法學、外國刑法學應當成為今後刑法學研究的重要領域。1997年和1999年中國將分別對香港和澳門恢復行使主權,「一國兩制」將變成現實,我國大陸與台灣地區的交流與和平統一的步伐也正在不可逆轉地邁進,因而關於港澳台地區刑法與全國性刑法的效力范圍及其沖突與解決等問題,亦將成為刑法學研究的重點領域之一。與此同時,還應加強與國外境外的學術交流活動和學術研究合作,真正解決人治與法治的問題 ..
『捌』 中國刑法的體系
建立中國自己的刑法理論體系是當前我國刑法學研究的重大課題,而且,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刑法理論的發展表明,建立中國自己的刑法理論本系,又是一項極其艱巨的任務。
建國初期,我國還沒有自己的刑法理論體系,當時不得不從學習蘇聯開始。五千年代後期,開始出現了我國自己的刑法學教科書。這些教科書所建立的刑法理論體系雖然在某些問題上反映了我國刑法實踐的特點,但從總的方面看,無論是基本內容還是體系結構,都非常明顯地打著蘇聯刑法理論體系的烙印,即一方面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反映了社會主義刑法的本質;但另一方面又把犯罪構成提到不適當的高度,並似此為中心建立;刑法理論的體系。後一種做法存在許多缺陷。因為,研究犯罪構成本來是為了解決構成犯罪的標准問題,但是犯罪構成本身並不能完成自己的使命。即使一個行為完全符合犯罪構成的全部要件,也不能就此確定該行為構成犯罪,要確定該行為是否構成犯罪,還必須藉助對危害程度和罪過程度的判斷以及對應否受刑罰處罰的認定,如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正當防衛的,緊急避險的行為。相反,一個行為不完全具備犯罪構成的全部要件,也不能確定該行為就不構成犯罪,如犯罪的預備等。並且,以犯罪構成為中心建立刑法理論體系,無法說明犯罪行為的危害程度和犯罪人的罪過程度與刑罰輕重的關系,不能指導刑罰的適用。因此,隨著刑法理論研究的深入,許多同志都提出了建立中國自己的刑法理論體系的要求。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的「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的方針,為我國刑法理論的研究帶來了光輝燦爛的春天,廣大刑法理論工作者積極探索我們自己的刑法理論體系,並且在許多問題的研究中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盡管如此,我們還不能說我們已經建立了系統地反映中國特色的刑法理論體系。包括全國高等院校統編法學教材《刑法學》在內,我們的刑法理論體系還是以蘇聯40—50年代的犯罪構成理論為中心建立起來的,在一些基本原理上沒有突破蘇聯刑法理論的框框。然而,值得慶幸的是,李光燦同志主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論》(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以下簡稱《刑法論》)在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刑法理論體系方面邁出了一大步。其主要表現是:
1.充分反映了我國刑法在體繫上的獨創性。1979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是在總結我國建國以來刑事法制建設經驗教訓,批判地借鑒我國古代和外國的刑事立法經驗的基礎上,經過長期的孕育而誕生的,在體繫上具有獨創性。例如,我國刑法明確規定了刑法的指導思想和制定根據,這是其他國家的刑法所沒有的。我國刑法在明確規定犯罪概念的同時,又明確規定了不負刑事責任的一些情況,還明確規定了「死緩」制度和減刑制度。這些在刑罰體繫上都是獨樹一幟的。在刑法分則體繫上,我國刑法根據公民個人利益同國家利益、社會利益相一致的原則,按照犯罪行為所侵犯的社會主義社會關系的主要方面,對犯罪進行分類,也具有獨到之處。我國刑法體繫上的這些創新,在《刑法論》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並在許多問題上還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作了系統深刻的發揮。例如,在「犯罪」一章中用二萬多字展開論述刑法中不負刑事責任的情況;在「刑罰」一章中,對「死緩」制度的產生和發展、「死緩」制度存廢的爭論、現行刑法關於「死緩」的規定等作了詳盡的論述。
2.認真總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同犯罪作斗爭的實踐。《刑法論》在自己所研究的各個方面,都注意總結我國同犯罪作斗爭的實踐,研究社會現實中各種犯罪的特點及其活動規律,探討同犯罪作斗爭的有效途徑。
《刑法論》在論述犯罪的本質和社會根源時,除了概括論述剝削階級社會犯罪的本質和根源外,著重分析了我國社會主義階段犯罪現象存在的原因和條件,從罪犯本身的特點、犯罪分子的社會聯繫到犯罪現象生存和持續的時間性等方面,深入研究了當前犯罪規律的特殊性,論證了對犯罪進行綜合治理的方針。
在關於破壞社會主義經濟秩序罪的概述中,《刑法論》除了論述該類犯罪的概念、特徵和構成外,還著重論證了同該類犯罪作斗爭的重要意義,研究了該類犯罪的規律及其在當前形勢下的特點,指出了同該類犯罪作斗爭時應當注意的問題。在研究故意殺人罪時,《刑法論》除了論述故意殺人罪的概念、特徵和處罰之外,還通過對大量材料的分析研究,論述了殺人罪的歷史根源,分別介紹了「文革」以前、「文革」期間以及當前故意殺人罪的基本情況,分析了這三個不同時期故意殺人罪的類別、原因和特點,提出了對故意殺人案件定罪量刑應當注意的問題。
所有這些,都使刑法理論研究緊密地與我國刑法實踐相結合,使它的研究成果符合我國的實際情況,能夠直接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刑事立法和司法實踐服務。
3.放棄了以犯罪構成為中心建立刑法理論體系的傳統。《刑法論》雖然也堅持了犯罪構成理論但並沒有把它提到不適當的程度,沒有以此為中心建立我國的刑法理論體系。其最明顯的突破表現在犯罪論的體系和分則各章的論述之中。
1952年蘇聯司法部全蘇法律科學研究所集體編著的《蘇維埃刑法總則》[1]中的「犯罪論」體系是:第一章,犯罪的概念;第二章,犯罪構成;第三章,犯罪客體;第四章,犯罪構成的客觀方面;第五章,犯罪主體;第六章,犯罪構成的主觀方面,第七章,免除行為的社會危害性的情況;第八章,故意罪的發展階段;第九章,共同犯罪。
1982年法律出版社出版的我國高等學校法學統編教材《刑法學》中的「犯罪論」[2]體系是:第六章,犯罪概念,第七章,犯罪現象及其原因,第八章,犯罪構成,第九章,犯罪客體;第十章,犯罪客觀方面,第十一章,犯罪主體;第十二章,犯罪主觀方面;第十三章,排除社會危害性的行為,第十四章,故意犯罪的階段;第十五章,共同犯罪。[3]
而《刑法論》第二章所建立的「犯罪論」體系是:第一節,犯罪的階級性質和根源;第二節,犯罪和刑事責任;第三節,犯罪中的因果關系;第四節,刑事責任年齡;第五節,故意犯罪;第六節,過失犯罪;第七節,刑法中一些不負刑事責任的情況;第八節,犯罪的預備、未遂和中止;第九節,共同犯罪。
從上述比較清楚地看出,《刑法論》與《蘇維埃刑法總則》在「犯罪論」體繫上幾乎一致,與《刑法論》與《蘇維埃刑法總則》在「犯罪論」體繫上則完全不同。那麼,這種不同有何優點呢?
我們認為,《刑法論》把犯罪構成置於犯罪概念之中,有助於用犯罪概念所揭示的犯罪木質特徵統轄犯罪構成的各個要件,不再使人感到犯罪構成可以獨立於犯罪木質特徵之外而存在。把故意犯罪與過失犯罪作為犯罪的兩大類型重點進行研究,有助於全面認識故意犯罪與過失犯罪在主客觀方面的不同特點和各自的發展規律,從而克服過去把它們放在犯罪構成的主觀方面進行研究所造成的人為局限,使刑法理論研究更能符合犯罪的客觀實在。把刑法總則中規定的各種不負刑事責任的情況放在一起專門進行研究,能夠在區分罪與非罪的問題上給人以系統的認識,從而避免了傳統的犯罪論體系在這個問題上所造成的零碎現象。此外,《刑法論》在分則部分對各類犯罪的研究中,也不是以犯罪構成為中心,而是把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有關問題的論述與我國關於該類犯罪的立法,把該類犯罪的法律特徵與歷史演變結合起來論述,從而使讀者能夠深刻把握各類犯罪的本質,獲得對各該類犯罪的木質和構成要件的一致認識。
《刑法論》在體繫上的這些創新,使我們感到,這是一部我國自己的刑法學。當然,《開J法論》在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刑法理論體系方面,還只是一個初步的嘗試,在理論體系的科學性方面,還有探討的餘地,在許多問題的廣度和深度上還有待於進一步研究。但是,它在這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績,是值得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的。
在《刑法論》的啟迪下,我們對如何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刑法理論體系產生了一些初步的想法。藉此機會,我們不揣冒昧地把它奉獻給讀者,祈望得到刑法學界同仁們的指教。
我們認為,具有中國特色的刑法理論體系,是指充分反映我國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的刑法意識,反映我國社會主義刑事法制的基本內容和基本特點,能夠適應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對刑法的基本要求的理論體系,它應當是建立在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基礎之上、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刑法思想與我國同犯罪作斗爭的經驗相結合、把刑法的基本原理同中華民族新的刑法意識相融合的理論體系。因此,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刑法理論體系,除了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刑法思想為指導,保持我國刑法理論的社會主義方向之外,還應當著眼於以下幾點:
1.在刑法理論研究中反映我國刑法制定、施行的時代特點,為實現刑法在新的歷史時期的任務服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是在結束了長期存在的「左」的指導方針,全黨全國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歷史條件下,從我國的實際情況出發制之的。它的基本任務是運用刑罰同一切反革命罪和其他刑事犯罪作斗爭下,維護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順利進行所必需的這些環境。我國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的日益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和社會主義法制的逐步加強和健全,在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的推動下蓬勃發展的現代化建設事業,涉及我國在
『玖』 犯罪構成理論中,蘇聯的「四要件說」和德日的「三階段說」哪種更適合中國國情呀
四要件旨在定罪,沒有邏輯支撐,以社會危害為中心。通俗講,維穩,統版治。定罪基礎權是口供為主,忽略視頻等物證。
三階層旨在分析判斷有沒有罪,基礎是事情還原。以邏輯為基礎。體現公正。
蘇聯已經滅亡了。它活著也不能說他是新的事物先進科學的,有多邪惡不是非得讓你體會才能知道。人,有分析判斷的能力。
值得學習的國家,美國日本德國等一線國家。
法律是維護統治階級的工具,誰是統治階級?
『拾』 誰能介紹下蘇聯的刑法最好有蘇聯刑法的全文。
8-1(58條第一款)。反革命罪。反革命行為,是指任何以推翻、削弱、分裂工農階級議會,或(依照蘇聯及加盟共和國憲法)代表工農階級利益的蘇聯加盟共和國政權、工會、自治組織為目的的行為。
顛覆或削弱國外共產主義力量、本國經濟建設以及任何蘇聯國家利益的行為,也以本罪論處。
在關繫到共產國際以及世界工人階級利益時,針對他國工人階級政府的上述行為,同樣可以構成本罪。【好霸道的管轄權!】
58-1a(58條第一款第一項)。背叛國家罪,指蘇聯公民對蘇聯軍事力量、國家主權及不可侵犯的領土作出的破壞行為。例如間諜行為,出賣國家機密,私通外敵,架機叛逃國外等,皆構成本罪。
犯本款罪的,處死刑,沒收全部財產。有減輕情節者判處10年有期徒刑,沒收全部財產。
軍人犯本款罪的,處死刑,沒收全部財產。
軍人架機叛逃,其成年親屬提供協助或知見不舉的,處5—10年有期徒刑,沒收全部財產。其他共同居住的成年親屬,處流放西伯利亞隔離區5年以上,並處剝奪政治權利。【這條規定真是五花八門。連同住的親屬也要株連到。現在看來是不是很無稽?在當時簡直是當然的事。而且要留意,流放西伯利亞的刑期是沒有任何法定上限的。如果要加一個期限,我希望是(以下略)。】
軍人不能阻止他人背叛國家的,處10年有期徒刑。
其他公民不能阻止他人背叛國家的,依照本條第12款之規定處罰。
本款規定的適用,擴大化嚴重。事實上放心吧,蘇聯刑法里沒幾條規定的適用是擴大化不嚴重的。勞改犯病得半死不能上工的,可以適用本款關於削弱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規定。戰時絕對槍斃。和平時期,也許能混個減輕。
任何曾被敵人俘虜的紅軍士兵,都可以適用本條關於私通外敵的的規定。由於只有在戰時才會被俘,又是軍人,可以保證百分百槍斃。運氣好的話,還能把自己的整個步兵排都拉下水。
曾有一波蘭人,成年後到奧地利工作。由於蘇聯侵佔了他的家鄉,導致蘇聯刑法可以對其適用,他又無法證明自己在奧地利沒出賣任何蘇聯利益,於是依照本款私通外敵的規定挨了槍子兒。
58-2(58條第二款)。武裝暴動罪。基於反革命的故意,進行武裝起義、協助他國入侵的,曾在蘇聯境內或其他地區參加、領導懷有上述目的的武裝團伙的,強行割裂蘇聯及加盟共和國之間的聯系,或試圖分化與蘇聯具有盟約的其他國家的,處死刑或宣布為工人階級公敵,沒收全部財產,剝奪蘇聯或加盟共和國公民身份,驅逐處境。有減輕情節的,處3年以上有期徒刑,沒收全部或部分財產。【這條除了一般意義上的反分裂國家,還包括打擊歷史反革命、維護蘇聯世界霸權的內容。通俗地說就是強盜在誓死保衛他搶來的贓物。另外量刑部分,能抓到的人判死刑,抓不到的(例如已經流亡國外的)則宣布為公敵、沒收、剝奪,搞臭他。注意本文有半數條款是依照這一款判罰,就是說要是定了這些條款的罪名,只要被抓住了八成就是死。】
任何被蘇聯佔領的國家與民族,只要表現出一點分離主義傾向,便會會依照本款引來大規模的處決和流放。
另外順帶一提,同樣是1926蘇俄刑法典第19條規定了有犯罪意圖的人,與既遂犯同罪。很強大,適合與本文一切條款共同適用。例如,在一些剛被佔領尚不穩定的地區,公開以母語說話便會被處決。
58-3。戰時助敵罪。在戰時以任何手段為交戰國提供幫助的,或以任何手段試圖干擾、阻礙作戰行動的,依照本條第二款之規定判罰。【這種罪名哪國都有,但再次強調第二款的判罰是絕對死刑!真他媽夠狠。】
本條適用於任何在敵國佔領區生活過的蘇聯人。不管是自己開的店被德國兵光顧過,還是曾經撿過德軍吃剩的干糧,都可以判刑。雖然不是人人都判,但只要願意,想槍斃誰就槍斃誰。
58-4。對國際資產階級提供任何協助的,不承認共產主義有權取代資本主義制度的,親自或指使他人進行反共產主義宣傳,對共產主義制度進行誣陷或作出其他敵對行動的,處3年以上有期徒刑,沒收全部或部分財產。情節嚴重的,處死刑或宣布為工人階級公敵,剝奪蘇聯或加盟共和國公民身份,驅逐處境,沒收全部財產。【主要是言論罪。我看見一堆兜底條款。立法者是肉聯廠出身還是設計核彈的?】
本條針對對資產階級提供幫助的人。因不滿暴政而流亡國外的蘇聯人或其他國家的前共產黨,被抓住了便依照本款規定判刑。
58-5。利用本人或國外代理人的國際關系,使用偽造證件、公文、印章或其他不法手段影響外國或國際組織,使其對蘇聯宣戰、進行武裝干涉,或在國際事務中招致對蘇聯的其他不友好行動如貿易禁運、沒收國外財產、斷絕外交關系、撤銷國際條約的,依照本條第二款之規定判罰。
這一條是指為蘇聯引來敵對行動,太另類,適用得不多。
58-6。間諜行為。為國外政府、反革命組織或個人、間諜組織轉發、扣押,或以泄漏為目的收集國家機密的,處3年以上有期徒刑,沒收全部財產。對蘇聯國家安全造成重大威脅的,處死刑,或宣布為工人階級公敵,剝奪蘇聯或加盟共和國公民身份,驅逐處境,沒收全部財產。
向國外政府、反革命組織或個人、間諜組織以泄漏為目的轉發、收集或傳送國家機密以外的經濟信息的,處以3年以下有期徒刑。同時構成本法第193條第一款及第二十四款之罪的,數罪並罰。
這一款的擴大解釋最為嚴重,因為有嫌疑也可以定罪。例如有海外關系,懂外語,上班路上遇上某外國使館打字員的太太等。經歷過文革的大概明白。
58-7。以反革命的故意,破壞國家的生產、運輸、貿易、金融、信貸體系,或以其他手段干擾相應國家機關、國家機構及公司企業正常活動或致資本主義獲利的,依照本條第二款之規定判罰。
田裡長草,機器漏油,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這些都是反革命分子暗中破壞的結果。要不然還能因為什麼?少廢話,快找個人出來槍斃。
58-8。領導或參與針對蘇維埃權力或積極分子、革命工人、農民組織的恐怖活動的,即使行為人不屬於任何恐怖組織,亦應依照本條第二款之規定判罰。
注意犯罪對象是積極分子和工農群眾,而對行為後果沒有任何規定。這一條是公報私仇的利器。你沖某黨員吼一句「THE HELL WITH YOU」,就可以依照這一款抓起來槍斃。
曾有一賣菜的老婦被黨員老爺撞翻了攤子,喊一句「這人瞎了眼了」,便被認定為恐怖分子關了起來。
58-9。基於反革命的故意,以爆炸、縱火等方式對本國公共交通系統、運輸系統、海運系統、其他國有建築設施實施破壞或毀壞的,處以民事賠償,並按照本條第二款之規定判罰。
工人幹活時擰斷了根螺絲,可以依照這一條抓起來槍斃。至於其他各類無心的工程事故,無不讓當事人斷子絕孫。
58-10。惡意散布煽動推翻、分裂或削弱蘇維埃聯盟的言論,或為實施本條第二款、第九款犯罪而有上述行為,或以任何手段作出同類文化傳播行為的,處6年以上有期徒刑。
實施上述行為造成惡劣影響,或在戰時實施上述行為,或惡意挑起民族矛盾、宗教沖突的,依照本條第二款之規定判罰。
最主要的言論罪。只規定了最低刑,不封頂。斯大林親自批復,有期徒刑可以長達25年。至於惡劣影響是什麼意思,更是隨便解釋。我國現行法律豈非如此?
58-11。任何意圖實施本條犯罪而進行的二人以上的集會,或參加任何持有同類目的之犯罪集團的,依照其所涉嫌之犯罪定罪判罰。
例如20年前有人見到你和你媽聊天。你20年後罵黨員被抓起來,你媽絕對是共犯。你們母子就是反革命集團。要是你爸沒死,也算他一個骨幹。
(如果你叫胡一刀,你媽叫風波惡,你娘倆就是胡風反革命集團咯~~)
58-12。明知有犯罪事實而未能阻止的,處6個月以下有期徒刑。
這一條的擴大解釋是,知情不報,就等於是你自己乾的。如果有人殺了斯大林,你知道卻不報告,那法院會認定你和那人各自殺了一個斯大林。
58-13。積極參與或積極打擊工人階級革命運動,階級立場不明,在沙皇政權時代參與秘密警察工作,內戰時期參加反革命政府的,依照本條第二款規定判罰。
歷史反革命。
58-14。反革命破壞,即故意不履行法定職責,或因疏忽大意影響政府機關正常運作的,處1年以上有期徒刑,沒收部分或全部財產。情節嚴重的,處死刑,沒收全部財產。
適用於不交征購糧的農民,工時不夠的集體農庄成員,病得半死的勞改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