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建國初期司法

建國初期司法

發布時間: 2022-11-15 21:07:10

㈠ 建國初期國務院有多少個部門組成

建國初期是稱為政務院(國務院前身),共有35個委、部、署、院。

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是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至1954年9月15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前中國國家政務的最高執行機構。

中國國家政務的由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任命總理 1 人,副總理若幹人,秘書長1人 ,政務委員若幹人組成 。政務院對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負責並報告工作,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休會期間,對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負責並報告工作。下設政治法律委員會、財政經濟委員會、文化教育委員會、人民監察委員會和有關部、會 、 院 、 署 、 行等機構 。最高執行機構。

(1)建國初期司法擴展閱讀:

一、國務院現在部委有26個,分別是:

1、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3、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4、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

5、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部

6、中華人民共和國司法部

7、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

8、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9、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運輸部

10、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

11、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

12、中華人民共和國退役軍人事務部

13、中國人民銀行

14、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

1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16、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17、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

18、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

19、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20、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資源部

21、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

22、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

23、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24、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

25、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26、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署

二、2018年3月22日 《國務院關於機構設置的通知》規定部門設置如下:

國務院設置辦公廳、國務院組成部門(26個);國務院直屬特設機構(1個);國務院直屬機構(10個);國務院辦事機構(2個);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9個);國務院部委管理的國家局(16個)。

㈡ 司法局是什麼

司法行政機關是我國國家政權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司法體系和法制建設中佔有重要地位。新中國成立後,根據《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於1949年10月30日設立中央人民政府司法部。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頒布後,改稱中華人民共和國司法部,同時在各大行政區成立了行政區司法部,大行政區撤銷後,又陸續建立了省、自治區、直轄市司法廳、局,地區、市一級設有專管司法行政工作的機構。建國初期的一年裡,各級司法行政機關在改革舊的司法制度,建立健全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建立律師公證制度,創辦政法院校,培養法律專門人才,培訓司法幹部,開展法制宣傳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為鞏固人民民主政權,促進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但是,1959年,全國司法行政機關被撤銷,直至「文化大革命」結束,這種狀況整整延續了20年。1979年9月召開的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10次會議決定,加強司法行政工作,重建司法部。同年10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發出《關於迅速建立地方司法行政機構的通知》。我國的司法行政工作揭開了健康發展的新篇章。
司法行政機關的職能和任務主要有12項:監督和指導全國監獄執行刑罰、改造罪犯的工作,監督和指導全國勞動教養工作;制定全國法制宣傳教育和普及法律常識規劃並組織實施,指導和檢查各地區、各行業的依法治理工作,指導對外法制宣傳工作,管理法制報刊;監督和指導全國的律師工作和法律顧問工作,管理社會法律服務機構和在華設立的外國(境外)律師機構;監督和指導全國公證機構和公證業務活動,負責委託港澳地區律師辦理在內地使用的公證事務;指導全國的人民調解和司法助理員工作;管理部直屬的高等政法院校,指導全國的中等、高等法學教育工作和法學理論研究工作;組織參加聯合國有關預防犯罪領域的會議和活動,承辦聯合國有關對口部門的往來業務,組織參加國際有關人權問題的法律研討和交流活動、開展政府間的法律交流與合作;參加與外國簽訂司法協助協定的談判,負責國際司法協助協定執行的有關事宜;參與國家立法工作,組織司法領域人權問題研究;監督大型監獄、勞動教養場所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管理直屬單位的國有資產;指導全國司法行政系統的隊伍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協助省、自治區、直轄市管理司法廳(局)領導幹部。

㈢ 我國是大陸法系國家,法官不應具有造法的權力,為什麼司法解釋卻有法律效力

司法造法是各國司法實務中的一個普遍現象,是成文法本身所存在的局限性與社會發展的需要之間張力作用的結果。一定條件下的造法職能的存在,也是我國司法裁判的必然要求,但這並不意味著司法機關就可以不斷地擴張其造法職能,侵入立法領域。司法權的性質決定了其基本的職責是裁判案件、解決法律糾紛,造法不過是特殊情況下的一種權宜之計而已。

司法解釋「立法化」的成因
第一,長期以來法制的不健全與立法的粗陋、缺乏預見性,是導致司法解釋泛立法化的客觀基礎。共和國的法制建設幾乎是從零開始的。1949年2月,中共中央發布了《廢除國民黨的六法全書與確立解放區的司法原則的指示》,要求以蔑視和批判的精神廢除國民黨的「六法全書」,1949年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第17條也明確要求:「廢除國民黨反動政府一切壓迫人民的法律、法令和司法制度,制定保護人民的法律、法令,建立人民司法制度。」但是,舊法已去,新法卻未隨之而立。除建國初期有限的立法外,此後的20餘年裡基本上未進行任何有效的立法。然而實際社會生活中的各種法律糾紛卻並不因此而不發生或自然而然地得到解決,為了因應審判工作之需要,最高人民法院不得不通過發布一些具有規范性文件性質的司法解釋來填補立法上的欠缺與不足。盡管這些文件嚴格地說可能不屬於司法解釋的范疇,而是屬於「政策性」解釋——以司法機關文件的形式表述的國家的民事、刑事政策。經年之下,逐步形成了以司法解釋替代立法機關代行立法權的習慣性做法。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這也是一種不得已而為之的「權宜之計」。1978年以後,國家對立法的重視及立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本應使這種「權宜之計」逐步消失,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由於長期以來法制建設「欠賬」太多,也由於政治經濟體制正處於轉型期的劇烈變動之中,立法機關為了回應各個領域內立法的要求,不得不採取「宜粗不宜細」、「先制定、後修改」的策略,使得大量立法從其制定時起就具有粗陋、滯後於社會發展等不足之處,法律規范不能適應社會生活變化需要的情況大量存在。在這種情形下,系統性的、「立法化」的司法解釋自然也就成為彌補法律漏洞以因應一時之需的便宜工具。因此,如果說立法機構長期的虛位導致法律的空白進而滋生大量法律解釋的訴求是司法解釋「立法化」產生的客觀根源的話,那麼,當前仍然普遍存在的立法內容的簡單化、立法技術的粗劣則是導致在法制相對完備的情況下,司法解釋立法化現象不斷強化的重要原因。
第二,轉型期非持續性社會政策的影響。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的政治經濟體制改革,從根本上沖擊和改變著建國數十年來一成不變的計劃經濟體制和高度集權化的政治體制,社會開始進入了劇烈變動的轉型時期。在這一時期里,國家的政治、經濟、教育等各項計劃經濟體制模式下形成的社會制度安排,都需要重新審視、重新構建。問題的復雜性與經驗的不足,決定了新體制的建立是一個漫長而艱難的過程,其間必然有失誤、有反復。法律的穩定性與嚴格的立法過程使得本不完善的法律無法適應劇烈變動的社會生活的需要,在這種情況下,政策也就成為推進這一進程的最好手段。為了順應政策的需要,法律隨政策劇烈變動也就日益彰顯,本來就沒有真正確立的國家立法的穩定性、權威性明顯減弱。「由於政策具有靈活性,而法律具有穩定性,在政策變動時,很多法律條文不可能得到及時的修改。這種現象使人們產生一種心理,即法律在一定時間和程度上是可能被忽視甚至被突破的」,認為「國家機關的一些舉措雖然違背當時憲法的個別條文,但卻是有利於發展社會生產力,有利於維護國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有利於社會的行為」,屬於「良性違憲」,因而是可以接受的。相對於忽視或突破現有法律而言,通過司法解釋也就不失為一種較為穩妥而又具有一定「合法性」的權宜之計,並得到理論界的普遍認同。
第三,司法體制的影響。司法裁判本身是一種親歷性的活動,只有親自參加全案的審判工作,才有可能對各種證據,特別是對證人證言做出准確、合理的判斷,而個案的特殊性與復雜性、解釋方法的多樣性以及事物本身屬性的多樣性決定了對法律文本做出不同解釋的可能性。審判委員會、個案監督、錯案追究等制度的不合理性就在於它無視司法裁判的特點,抑制了法官在審判活動中所理應發揮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從主觀上斬斷了法官解釋法律的努力,法官獨立解釋法律文本既不被認同和允許,更不被提倡。盡管法官完全可以基於自身對憲法文本(甚至不需要藉助對憲法文本的解釋)的理解而得出大體相同的結論,卻仍不得不尋求最高人民法院的指示———「司法解釋」。
第四,司法職業平民化的影響。司法職業的平民化嚴重削弱了法官解釋和運用法律的能力,不得不將法律的解釋權進行高度的集中,以試圖維護法律在全國范圍內的「統一性」和「一致性」。建國初期,在全面廢除國民黨「六法全書」的同時,舊司法機構中的一大批專門法律人才也在自1952年開始的「司法改革」運動中被逐出司法隊伍,代之以大批既無法律專門知識又缺乏法律職業訓練的「國家法律工作者」。本來應當加強的法學教育也一直處於低迷狀態,法學知識的傳播與法律技能的訓練也被政治運動所取代。在20世紀70年代末重建法制及司法機關時「無將可用」,不得不從其他機關或事業單位抽調大批非法律專業的人才充實司法隊伍。另一方面,由於過分強調法律的階級性與工具性,法律並不被視為一種專門的職業,而是解決失業問題、安置復轉軍人乃至精簡政府機構的分流人員等的途徑之一,平民化、泛政治化因而成為我國當前並將在今後相當長時期內繼續成為法官、檢察官人員結構的基本特徵。司法職業的平民化不但是日益嚴重的司法腐敗問題的重要根源,也嚴重削弱了法官解釋法律、正確適用法律的能力,從而在相當程度上增長了法官希望權威機構對法律進行系統解釋的需求。即使法官偶爾在個案處理中對法律文本進行解釋也常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甚至出現荒謬的結論,而這又反過來導致決策層對法官解釋法律文本能力的不信任,並成為不斷強化司法解釋的作用與地位的心理基礎與理論依據。
此外,不可否認的是,理論上對司法解釋的肯定和認同,也是司法解釋日益擴張、越來越「立法化」的重要原因之一。綜觀近年來關於司法解釋的討論,大多數學者都傾向於贊同。例如,孫笑俠先生將我國的司法解釋分為三類:(1)最高人民法院按規范性形式所進行的普遍性司法解釋,創造性地解釋了法律;(2)地方人民法院針對地方特點對法律、法規進行規范性解釋,在一定程度上也創造性地解釋了法律、法規;(3)法官個人依主觀意志針對具體案件所做的個別性司法解釋。孫先生認為:「前兩種情況應當認為是可行的。後一種情況就不屬於法官造法的范圍,應予否定。」孫先生還明確指出:「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權力在今天並沒有產生什麼副作用……問題的關鍵不在於法院是否應當享有較自由的解釋權,而是在於如何促使司法解釋的理性化。」再如有的學者認為,新刑法中的許多條文僅屬「引申性解釋」而沒有刑罰規定,因而理應在相關條文中「以適當文字概括進去」或者「以司法解釋處理」。鄭戈在評論我國的司法解釋體制時曾非常明確地指出:「我們的法理學教科書上所稱的『法律解釋』,都是一種創製法或試圖創制新規則的活動,在這種活動中,法律規則或者說人的理性不斷擴大其疆域,將其原先所未及的與法律有關的事實納入其中。」理論上的這種局限性不可避免地會對實務上的操作產生或多或少的影響,尤其是當理論上的「研究成果」迎合了有關當局的需要時,它就不可避免地成為有關當局積極行動的根據,強化其業已存在的某種操作習慣或做法。

㈣ 中華人民共和國司法部的歷史發展

1949年10月30日,根據《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設立中央人民政府司法部。1954年,中國第專一部憲屬法頒布後,改稱中華人民共和國司法部,同時在全國各大行政區成立了行政區司法部,大行政區撤銷後,又陸續建立了省、自治區、直轄市司法廳、局,地區、市一級設有專管司法行政工作的機構。
在建國初期的一年裡,全國各級司法行政機關在改革舊的司法制度,建立健全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建立律師公證制度,創辦政法大學,培養法學、法律專門人才,培訓司法幹部,開展法制宣傳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為鞏固人民民主政權,促進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但是,1959年,全國司法行政機關被撤銷,直至「文化大革命」結束,這種狀況整整延續了20年。
1979年9月召開的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10次會議決定,加強全國司法行政工作,重建司法部。同年10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發出《關於迅速建立地方司法行政機構的通知》。中國的司法行政工作揭開了健康發展的新篇章。

㈤ 談談解放戰爭時期人民民主政權的司法制度的發展

大致如下:

解放前革命根據地時期司法制度概括具有如下特點:(1)司法機關(審檢)組織體制上的不獨立,表現在審判機關既受同級政府領導,又受其所屬的上級審判機關的領導; 例如,1931年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閉會期間的最高權力機關是中央執行委員會,下設人民委員會和最高法院。最高法院為最高審判機關,下有設置於地方和軍隊的各級裁判部等,各級裁判部受同級政府主席和上級司法機關雙重領導,名義上審判權獨立行使,但重要案件須經同級政府主席團討論決定。又如,東北行政委員會1946年10月16日公布指示,規定:「各級法院由各地政府統一領導,在業務上及政策上受高等法院之指導」(而最高法院受大區政府領導),同時明確指出:「應克服司法獨立的觀點」。解放戰爭時期,為適應戰爭形勢的需要,還普遍實行「公、檢、法」等部門的合並,於是司法與行政合一的現象在解放前根據地是比較普遍的。(2)人事制度上也不獨立,司法機關從建立之初,以服從和接受黨的領導為宗旨,形成了司法人員普遍由地方行政長官和黨政幹部兼任的慣例。而各級黨政機關干預司法審判活動的情況也就在所難免。(3)由於實行「合署制」和「配置制」,檢察權受審判權的領導使檢察權對於審判的監督成為空談。總之,出現上述行政化的特徵,除受當時戰爭環境的影響之外,中國古代傳統司法觀念影響也是主要方面。

㈥ 人民法院的宗旨是什麼

司法為民是人民法院的根本宗旨。

首先,堅持司法為民是確保審判事業正確政治方向的必然要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人民性是我國國家政權的本質屬性。人民法院作為黨領導下的國家司法機關,必須在司法領域體現黨的宗旨和國家性質,把司法為民作為全部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

其次,堅持司法為民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應有之義。社會主義法治的精髓,在於通過法律手段保障人民群眾的權利。司法作為依法治國的關鍵環節和重要保障,必須將法治的精髓貫穿履行職責的始終,依法服務和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

第三,堅持司法為民是人民司法優良傳統的繼承和發揚。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馬錫五審判方式,到建國初期為鞏固國家政權開展的司法工作,再到改革開放三十年多來的司法實踐,人民司法事業的優良傳統集中體現在司法為民。

在新形勢、新條件下,司法為民的優良傳統不能丟,而且要與時俱進,發揚光大。還有,堅持司法為民是解決當前司法工作中突出問題的客觀需要。

(6)建國初期司法擴展閱讀:

當前,我國正處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人民法院工作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踐行司法為民面臨新的形勢和要求。

人民群眾的司法需求不斷豐富和發展。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群眾期待司法保障與服務的范圍不斷拓展,大量矛盾糾紛以案件的形式匯聚到法院,司法需求的總量不斷攀升。從北京法院來看,年受理案件的數量已經從1978年的1萬余件增加到了目前每年40萬件以上。

在司法需求總量不斷攀升的同時,人民群眾還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和期待。不僅要求保護人身財產安全,還期待保護更加廣泛的其他社會權利;不僅要求對案件依法作出裁判,還期待從根源上化解糾紛;不僅要求司法結果公正,還期待司法過程公開透明;不僅要求對司法活動的知情權,還期待對司法活動的參與權和監督權。

此外,由於社會利益格局的深刻變化,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也日益多元,司法工作平衡各方利益的難度越來越大,社會公眾從不同角度對司法工作提出不同的要求。比如對於刑事審判,既有嚴厲打擊刑事犯罪的要求,又有充分保障人權的要求;對於執行工作,既有加大執行力度的要求,又有避免矛盾激化的要求。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法院網—司法為民是人民法院的根本宗旨

㈦ 司法局是幹啥的,管哪些部門

司法局主要負責組織和指導囚犯的釋放,以及勞動教養的重新安置和再教育。負責市司法行政系統的隊伍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還要研究並起草地方司法行政法規,編制本市司法行政發展計劃和年度計劃,並監督其實施。

負責管理本市律師、法律援助工作和公證 機構及公證活動;研究律師、公證工作的改革與發展,並提出實施辦法。

司法局要執行國家、省、市有關司法行政的政策、法律、法規和規章,並制定司法行政規范性文件。作為政府的司法行政機關,同時也是行政機關。在政府的領導下,政府的權力必須依法行使,政府及其政府官員的權力行使必須以憲法和法律為基礎。同時當政府及其工作人員行使權力時,他們也會自覺接受人民的監督。

司法局的歷史發展

新中國成立後,根據《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於1949年10月30日設立中央人民政府司法部。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頒布後,改稱中華人民共和國司法部,同時在各大行政區成立了行政區司法部,大行政區撤銷後,又陸續建立了省、自治區、直轄市司法廳、局,地區、市一級設有專管司法行政工作的機構。

建國初期的一年裡,各級司法行政機關在改革舊的司法制度,建立健全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建立律師公證制度,創辦政法院校,培養法律專門人才,培訓司法幹部,開展法制宣傳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為鞏固人民民主政權,促進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5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20年來,我國各級司法行政機關在各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堅持為鞏固人民民主政權和國家長治久安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服務,為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服務,為保護人民民主權利,方便人民群眾生活服務,開拓創新,艱苦奮斗,使司法行政各項業務工作蓬勃發展。

目前,全國已建成20所部級現代化文明監獄、 15所現代化文明勞教所,罪犯、勞教人員改好率達90%以上,重新犯罪率為8%,我國成為世界上重新犯罪率最低的國家之一。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_司法局

㈧ 優化司法職權配置健全什麼各司其職偵查權檢察權審判權執行權相互配合

司法行政制度是為國家法治建設和司法活動提供服務和保障的法律制度,是我國司法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司法制度不斷適應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變化,司法行政機關的職權及其與公、檢、法三機關之間的關系也不斷調整。四機關各司其職、四權力配合制約這一體制機制的形成,反映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司法實踐形成的重要制度成果。

建國初期,在建設人民民主專政國家政權體制的探索中,對司法職權配置進行了初步設計。根據《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和《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署、公安部、司法部分別行使審判權、檢察權、偵查權和司法行政管理權。1954年憲法頒布實施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由原來隸屬於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轉變為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負責並報告工作,成為專門的司法機關,公安機關、司法行政機關成為兼具行政權與司法權的政府部門。但由於「左」的思想、法律虛無主義和封建人治傳統等因素的影響,也由於建國初期鞏固新生政權的極其復雜國際國內因素,對司法職權配置的探索剛剛開始就步履維艱,進行不久就出現了中斷乃至倒退。司法部在1959年被撤銷,公、檢、法機關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被砸爛,社會主義法制建設進程遭受嚴重挫折。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撥亂反正,提出「加強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的戰略方針。1979年決定司法部恢復重建;1982年憲法明確規定,國務院「領導和管理民政、公安、司法行政和監察等工作」,確立了司法行政機關的憲法地位。1979年制定刑事訴訟法時,司法行政機關剛剛開始恢復重建,還處在組建機構、選調人員的時期,當時刑罰執行主要由公安機關負責,在刑事訴訟法中規定了法、檢、公三機關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的刑事訴訟體制。1982年憲法總結建國以來30多年的經驗,特別是文化大革命的慘痛教訓,規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應當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以保證准確有效地執行法律。」正式確立了「三機關分工配合制約」的刑事訴訟體制。歷史地看,這一體制反映了當時司法職權配置的實際,在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是司法職權配置體制不斷健全的重要標志。

在改革開放新的歷史時期,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民主法制建設的推進,特別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歷史條件下,司法職權配置體制進入改革發展的新階段,司法行政職權配置在司法體制改革中進一步優化。1980年恢復律師制度,1983年監獄刑罰執行工作劃歸司法行政機關,2001年建立了統一國家司法考試制度,2003年確立了法律援助制度,2005年建立了統一的司法鑒定管理體制,2012年社區矯正法律制度正式確立。同時,司法部負責履行司法協助類的條約和公約,是國際司法協助中央機關。司法行政機關在服務人民群眾、保障司法公正、維護社會穩定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要力量。司法職權配置經過改革開放以來30多年的探索實踐、改革創新,四機關各司其職、四權力配合制約的格局已經成熟。由「三機關分工配合制約」到「四機關各司其職、四權力配合制約」成為我國司法職權配置體制發展的又一重要里程碑,是對我國司法管理體制的重大發展和完善

㈨ 中國近代至建國初期3種主要法律

1、 按照法律解釋的主體和效力不同把法律解釋分為法定解釋和學理解釋兩大類。
(1)法定解釋
法定解釋又稱正式解釋、有權解釋,官方解釋和有效解釋,是指法律確定的國家機關或個人依據憲法和法律的授權對法律所作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解釋。
(2)學理解釋
學理解釋又稱正式解釋、無權解釋、任意解釋,是指非法定的國家機關、社會團體、法學工作者以及報刊等對有關法律、法規的內容和含義所做的說明。其特點是不具有法律效力。
2、我國法律解釋從主體地位及其效力來劃分,大體上有以下幾種:
(1)立法解釋。這有兩種情況:一是由全國人大常委會針對憲法和法律條文本身需要進一步明確界限或補充規定的問題所進行的解釋。另一種是指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大常委會針對地方性法規需要進一步明確界限或補充規定。
(2)司法解釋。指由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針對審判和檢察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問題所進行的解釋。
(3)行政解釋。指由國務院及其主管部門針對不屬於審判和檢察工作中的其他法律的具體應用問題以及自己依法制定的法規所進行的解釋。
3、 按照法律解釋的主體和效力來劃分,法律解釋可分為法定解釋和非法定任意解釋。
法定解釋又稱正式解釋、有權解釋。是指由專門的國家機關基於法律的授權規定對法律進行的解釋。法定解釋又可以分為立法解釋、行政解釋和司法解釋。
非法定解釋,又稱非正式解釋,是指未經立法機關授權的機關、團體、社會組織、學術機構以及公民個人對法律所作的解釋。非正式解釋有學理解釋和任意解釋之分。

㈩ 司法部是用來做什麼的呢

主管司法行政,是國務院組成部門之一。 新中國成立後,根據《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於1949年10月30日設立中央人民政府司法部。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頒布後,改稱中華人民共和國司法部,同時在各大行政區成立了行政區司法部,大行政區撤消後,又陸續建立了省、自治區、直轄市司法廳、局,地區、市一級設有專管司法行政工作的機構。建國初期的一年裡,各級司法行政機關在改革舊的司法制度,建立健全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建立律師公證制度,創辦政法院校,培養法律專門人才,培訓司法幹部,開展法制宣傳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為鞏固人民民主政權,促進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但是,1959年,全國司法行政機關被撤消,直至「文化大革命」結束,這種狀況整整延續了20年。1979年9月召開的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10次會議決定,加強司法行政工作,重建司法部。同年10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發出《關於迅速建立地方司法行政機構的通知》。我國的司法行政工作揭開了健康發展的新篇章。 職能和任務主要有: 1.監督和指導全國監獄執行刑罰、改造罪犯的工作,監督和指導全國勞動教養工作; 2.制定全國法制宣傳教育和普及法律常識規劃並組織實施,指導和檢查各地區、各行業的依法治理工作,指導對外法制宣傳工作,管理法制報刊; 3.監督和指導全國的律師工作和法律顧問工作,管理社會法律服務機構和在華設立的外國(境外)律師機構; 4.監督和指導全國公證機構和公證業務活動,負責委託港澳地區律師辦理在內地使用的公證事務; 5.指導全國的人民調解和司法助理員工作; 6.管理部直屬的高等政法院校,指導全國的中等、高等法學教育工作和法學理論研究工作;組織參加聯合國有關預防犯罪領域的會議和活動,承辦聯合國有關對口部門的往來業務,組織參加國際有關人權問題的法律研討和交流活動、開展政府間的法律交流與合作; 7.參加與外國簽訂司法協助協定的談判,負責國際司法協助協定執行的有關事宜; 8.參與國家立法工作,組織司法領域人權問題研究; 9.監督大型監獄、勞動教養場所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管理直屬單位的國有資產; 10.指導全國司法行政系統的隊伍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協助省、自治區、直轄市管理司法廳(局)領導幹部。

熱點內容
律師私章樣式 發布:2025-01-10 21:12:08 瀏覽:845
行政法學第19章在線測試 發布:2025-01-10 20:54:56 瀏覽:363
道德經全文pdf 發布:2025-01-10 20:19:12 瀏覽:210
中政律師 發布:2025-01-10 19:29:49 瀏覽:247
民法59條 發布:2025-01-10 19:24:10 瀏覽:850
民法典有幾個編 發布:2025-01-10 19:19:47 瀏覽:134
法院延期開庭申請書 發布:2025-01-10 18:27:13 瀏覽:688
法學專業實習日誌 發布:2025-01-10 18:20:31 瀏覽:726
法律法規和規章三者的區別 發布:2025-01-10 17:27:28 瀏覽:79
自考經濟法分章試題 發布:2025-01-10 17:26:46 瀏覽: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