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平刑法
㈠ 大興摔童案是什麼案件
這是一起故意殺人案。7月23日20時50分許,在大興區科技路公交車站,韓磊與李明因停車與一名女子發生爭執。過程中,韓磊將嬰兒車內的女童摔在地上,導致女童嚴重受傷後死亡。9月25日,北京市一中院以故意殺人罪一審判處韓磊死刑,法院同時裁定準許受害人家屬撤回此前對韓磊提出的總計273萬余元的附帶民事訴訟請求。
韓磊隨後提出上訴,韓磊的辯護律師也更換為北京大成律師事務所的徐平律師。之前,徐平律師對媒體表示,韓磊的注意力一直集中在與孩子母親的爭執中,對旁邊的嬰兒車發生了誤判,以為摔的是貨物。從心理上來說,他因害怕重回監獄也沒有殺人的慾望,故不應當被認定為故意殺人。
11月19日,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對韓磊上訴案進行了公開審理。法庭上,韓磊的辯護人將事發時的監控錄像繪製成圖像向法庭出示,並按時間節點以文字形式進行分解說明,認為韓磊事發時沒有看清楚車內是一個孩子,發生誤判,應該是過失致人死亡,而不是故意殺人,建議二審法院改判或發回重審。
檢察員在發表出庭意見時表示,一審法院判決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並當庭出示了新的證人證言。通過對各種證據綜合判斷認定,上訴人韓磊在事發時具有刑事責任能力,具備辨認和控制能力,明知車內是一個孩子並將其舉過頭頂然後摔下,構成故意殺人罪,建議二審法院駁回上訴人請求,維持原判。
11月29日大興摔嬰案終審判決
11月29日上午,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對韓磊故意殺人上訴案終審宣判,駁回上訴人韓磊上訴請求,維持原判。韓磊終審被判處死刑。
北京高院認為,上訴人韓磊曾因犯罪被處以刑罰,仍不思悔改,在刑滿釋放僅九個月後,又故意非法剝奪他人生命,致幼童死亡,其行為已構成故意殺人罪,罪行極其嚴重,依法應予懲處。原審被告人李明明知韓磊是犯罪的人,仍從作案現場駕車幫助韓磊逃匿,其行為已構成窩藏罪,依法亦應懲處。韓磊繫纍犯,依法應從重處罰,並與其前罪判決尚未執行完畢的剝奪政治權利余刑數罪並罰。李明在假釋考驗期內犯罪,應依法對其撤銷假釋,將前罪尚未執行完畢的刑罰與此次犯罪判處的刑罰數罪並罰。鑒於李明系自首,且曾有不願讓韓磊上車的情節,依法對其從輕處罰。
同時,韓磊所提上訴理由,缺乏事實及法律依據,不能成立,應予駁回。韓磊的辯護人所提建議改判或發回重審的辯護意見,依據不足,法院不予採納。檢察院建議駁回韓磊的上訴,維持原判的意見理由充分,應予採納。原審法院根據上訴人韓磊、原審被告人李明犯罪的事實、犯罪的性質、情節和對於社會的危害程度所作的判決,定罪和適用法律正確,量刑適當,審判程序合法,應予維持。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十七條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第二百三十二條 故意殺人的,處死刑、無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節較輕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三十三條 過失致人死亡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較輕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㈡ 按當年民訴法是
1982年3月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試行)》(下稱「試行法」)由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並於當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這部先於民法制定和頒行的重要程序法,不但及時為我國的民事審判實踐提供了法律依據,也使得程序法的獨立價值得以充分彰顯。是什麼因素、是哪些人促成了這一重要的立法進程?本報記者采訪了當年的民事訴訟法起草小組成員、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江偉教授。 工作在「立法的春天」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健全社會主義民主和加強社會主義法制的任務,那以後的一段時期,真可以說是我國『立法的春天』!」江偉教授深情地回憶道。 「1979年,刑法、刑事訴訟法、人民法院組織法、人民檢察院組織法等7部重要法律就得到了通過和實施。不久,民法和民事訴訟法的立法工作也被提上了日程。」 1979年9月,全國人大法制委員會成立了兩個法律起草小組:民法起草小組和民事訴訟法起草小組。與刑法等法律不同,民事訴訟法的起草工作此前根本沒有啟動過,當時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只能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審判民事案件程序制度的若干規定》這樣一個工作性文件,由此可見起草工作的難度,但起草小組的成員們並沒有在困難面前退卻。 這是一支精乾和團結的隊伍,起草工作由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委員會主持,小組採取「三結合」的方式組成:一是高克林(原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甘重斗、李博人、徐平4名小組領導成員;二是來自北京、天津、遼寧、上海等地的司法實務部門的5名成員;三是來自各個高校的5位學者,他們是:中央政法幹部學校的柴發邦、中國政法大學的楊榮新、北京大學的劉家興、中國社會科學院的程延齡,以及來自中國人民大學的江偉。從1979年9月小組成立一直到1982年3月「試行法」通過,小組成員們在一起工作了兩年多的時間。 談到「試行法」的起草過程,江偉一再提起起草小組內部良好的氛圍和合作關系:小組成員們的直抒見解和真誠討論、小組領導對大家的信任和大力支持———這正是起草工作能走過大量的分歧和爭論,最終「功德圓滿」的重要原因。 就是在這種良好的工作氛圍內,起草小組的成員們在深入調查研究、廣泛徵求意見的基礎上,精雕細琢地研究著「試行法」的每個條文,甚至文字表述方面也精益求精,終於拿出了一個相對成熟的民訴法草案。 采訪中,江偉教授小心翼翼地拿出一本已經微微泛黃的「試行法」第四稿文本給記者看。「僅僅針對這個第四稿的修改意見,我們當時就整理出了幾大本來。」 程序法可以先行頒布嗎 民訴法的起草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幾乎使起草小組終止了工作———由於立法條件尚不成熟等原因,一同成立的民法起草小組於1980年被撤銷了。 民法的制訂工作被暫時擱置起來,民訴法的起草工作還能繼續進行嗎?在實體法尚未制訂和頒行的情況下,可以先行制訂和頒行民訴法嗎?這個問題頓時在起草小組內外引起了討論。 當時,在我國的法學界和司法實務界,普遍存在著一種濃厚的「兩輕兩重」的思想傾向:一個是「重刑輕民」的傾向,一個是「重實體輕程序」的傾向。從一定意義上說,在刑事立法迅速制定和頒布後,民事立法的工作才啟動,以及在民法起草工作暫停後要不要繼續起草民事訴訟法的疑問,也是受到了「兩輕兩重」意識的影響。因此,民事立法要不要迅速跟上,民事訴訟法的起草工作能不能繼續進行下去,這也關繫到「兩輕兩重」的思想傾向能否得到有效糾正的問題。 關鍵時刻,「學者成員」們站了出來,為民訴法起草工作的繼續進行提出了堅實的理論根據,他們認為: 第一,民訴法與民法的確非常密切,不可分離,但兩者並不能等同,民訴法有其自身獨特的價值和意義; 第二,當時雖然沒有一部統一的民法典,但實體法意義上的民事法規還是大量存在的,人民法院適用這些實體法規,就必須按照程序法的規定進行; 第三,從國際立法經驗來看,民法和民訴法的頒布順序並沒有一定之規,兩法有同時公布的,有先頒布民法後頒布民訴法的,也有先頒布民訴法而後頒布民法的(如匈牙利)。可見,民法和民訴法頒布的先後順序如何,應取決於本國的具體國情。 為了充分論證民訴法先於民法頒布的合理性與可行性,江偉、劉家興還合寫並發表了《論民事訴訟法先於民法頒行》一文。最終,學者們的意見得到了小組領導的採納,民訴法的起草工作也得以繼續和順利完成。 正是由於起草小組當年的「堅持」,有效保障和促進了民訴法的立法進程,此後,我國民事訴訟法的立法和修訂工作一直較為順利: 1982年3月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試行)》由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通過,自10月1日起正式施行。 1991年4月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下稱「正式法」)由七屆全國人大第四次會議通過並於當日正式施行。 2007年10月28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決定》由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通過,自2008年4月1日起施行。 「有了我們這些『堅持』的人,民訴法的起草工作得以繼續和順利完成,同時,在那時『重實體輕程序』的氛圍中,民事訴訟法學作為一個獨立學科,也慢慢在法學領域立住了足。」江偉不無感慨地說。 「16字方針」以法律語言寫入民訴法 「總的來說,『試行法』起草和通過的過程還是順利的,但在一些問題上還是出現了激烈的爭論。」談到當時爭論的焦點問題,江偉首先回想起的是「16字方針」問題。 「16字方針」,即「依靠群眾,調查研究,就地解決,調解為主」,它是中國以往民事審判工作的指導方針,也是馬錫五審判方式的核心。
㈢ 信義的歷史典故
1、舉賢盡忠,死抗皇婚。
義烏人楊喬是漢朝名臣楊旋的哥哥,他容貌英俊帥氣,治事干練,才華出眾,深得漢桓帝賞識,官任尚書。他舉賢盡忠,7次上書舉薦賢士孟嘗,但漢桓帝都置之不理,卻深愛他的才乾和相貌,並下詔將公主許配給他做妻子。楊喬堅決不同意,他開始絕食,以死抗婚,以死諍諫,在第七天的時候飢餓而亡。他不畏強權,凜然正義,以死盡忠明跡。(《後漢書》卷三十八,列傳第二十八《張法騰馮度楊列傳》及《孟嘗傳》等有記載)
2、施糧救荒,急人所難。
義烏人駱統是三國時期吳國的濡須都督,當年發生飢荒時,同鄉和遠方的客人很多都很睏乏,駱統為此減少了飲食。他姐姐回娘家時見他這樣很難過,多次詢問原因,駱統說:「連士大夫們粗劣的食物都不夠吃,我怎麼忍心獨自吃飽飯呢!」姐姐深受感動,就把自己私人的糧食給了駱統,又告訴了母親。駱母也認為駱統很有賢德,於是就分糧施捨救了不少人。駱統很有才幹,打仗也很行,他的許多主張孫權都予以採納。他認為占募的做法在民間助長邪惡,敗壞風俗,應急速停止,孫權最終採納了他的建議。
清官零陵太守徐陵死後,家中的田地、童僕、奴婢等都被地方霸主和強人搶掠一空,徐陵的兒子徐平落難。駱統知道後,一面代為申冤,一面親自上書,請求孫權思賢嘉善,救濟徐平。後來孫權安排徐平職位,徐平為吳國立了許多戰功。駱統急人所難,關愛百姓,疏財俠義,展示了青年將領的寬闊胸懷。(《三國志》卷五十七,吳書十二《虞陸張駱陸吾朱傳》和《會稽典錄》等有記載)
3、致誠孝義,感天動地。
晉代東陽人許孜是孝義的典範。許孜二十歲時拜豫章太守孔沖為師,後來孔沖去世,許孜聽說後非常悲傷,前去弔唁,並送喪到孔沖的家鄉會稽,三年間一直吃素,在靈前服務,穿孝服。不久,他的父母也去世了,許孜骨瘦如柴,只能靠扶著拐杖站起,他把墓地建在縣城東山,堅持親自背土,不受別人的幫助。有人可憐他病弱勞累,苦求他接受幫助,他只好在白天不阻止別人的`幫助,但到了夜裡,就把別人幫他做好的部分去掉。因為服喪他還休了妻子,整天就住在墓旁,並在墓邊種了五、六里的松柏,有隻鹿破壞了他的松樹,第二天鹿竟被猛獸殺死在那棵樹下;許孜為鹿做了墳,猛獸就在許孜面前自殺了,他嘆息著把猛獸埋了,從此這片樹木不再被破壞。二十多年後,許孜另娶了妻子,把家安在墓旁,早晚向父母請安。皇上聽聞後下詔書表揚了全家。這種師生情誼,父子孝義,誠實之心,連猛獸都能被感染。(《晉書》卷八十八,列傳第五十八《孝友》有載)
4、民族大義 ,感化盜寇。
宋代義烏人宗澤一身正氣,一心為民為國。宗澤在任館陶縣尉時,鄜州廷帥呂惠卿傳檄給宗澤,命他與縣令視察黃河堤防,檄文到達時正趕上宗澤的大兒子去世,但宗澤無任何停留就上路了。呂惠卿聽說後感嘆道:「真可以說是為國而忘家之人!」秉義郎岳飛因觸犯法律要被刑法處置,副元帥宗澤慧眼識英雄,交給岳飛五百騎兵,讓他戴罪立功殺金兵,結果岳飛一舉大勝,於是他升任岳飛為統制,成了自己的得力干將。
王善是河東大盜寇,擁有盜眾七十萬人,一萬輛車,想要佔據京城。宗澤單人匹馬趕到王善大營,哭著勸王善為國出力,宗澤出自肺腑的一番話感動得王善也哭了,於是投靠了朝廷。擁兵三十萬的楊進,以及各擁兵數萬的王再興、李貴、王大郎等人,在京西等地擾民,宗澤依次將他們招安。後來宗澤死後,杜充任留守,英雄不再被重用,許多人又去當了強盜。
宗澤性格直爽講義氣,親友中貧困之人大多靠他活命,而他給自己的東西卻很少。甚至死前關於家事未留一言,只是連呼三聲「過河」而死。(《宋史》卷三百六十,列傳第一百十九《宗澤傳》有載)
5、捨身殉國,義薄雲天。
宋代東陽人李誠之是呂祖謙的得意門生,在知蘄州時積極備戰,酒庫每月發放給守城官員有四百五十錢,他將自己的這份充入公款以幫助部隊的糧食供應。嘉定十四年二月,金人進犯淮南,當時李誠之已經過了任期,但代替他的人還沒到,本想先送妻兒回去,但聽說有緊急事務就耽擱下了,他與幕僚們說:「我作為一個書生多次擔任邊遠地區的鎮守官,現在年紀已經七十,只差一死罷了。必當與同僚們合力守城,不成就戰斗到死。」在他的率領下,擊退金人無數次的進攻,甚至出城奪了敵軍的大印。金兵派人來勸降,他將其殺之明志。後金兵集合十八萬人來總攻,李誠之用忠義激勵將士。城破後又率兵與敵巷戰,敵我死傷相當。他兒子力戰而死後,他本人在刎頸自殺前呼叫家眷趕快自殺。於是他的妻子和兒媳、孫子都跳入水中自盡,「取義成仁」。後李誠之被朝廷封為「正節侯」,在蘄州建立祠廟,賜名「褒忠」。(《宋史》卷四百四十九,列傳第二百八十《忠義四》有記載)
6、不畏強權,孝義雙全。
宋代金華人呂祖儉是呂祖謙的弟弟和學生,正准備奉命赴任去管理明州倉庫時,恰逢哥哥呂祖謙去世。按照當時法令半年不上任就算超過了上任期限,但他寧願冒丟官的風險也一定要為哥哥守
守滿喪期才肯赴任。沒想到朝廷准許了他的請求,並下詔上任過期的時間延長到一年,這個制度就從呂祖儉開始。
呂祖儉在任太府丞時,外戚韓侂胄開始掌握朝廷大權並陷害忠良。他為受誣陷的右丞相趙汝愚多次直言抗爭,因而得罪了韓侂胄,被貶外放吉州等地。呂祖儉在貶謫地一邊刻苦讀書,一邊深入探究理學,靠賣葯來維持自己的生活。每次出門,一定是穿著草鞋徒步而行,為方便翻山越嶺。大儒朱熹得知後寫信給他說:「論官職我比你高,論皇帝的恩寵我得到的比你多。然而我卻坐視朝中小人們胡作非為,不能說一句話來報效朝廷,才致使你獨自表達對小人的不滿,最終觸怒那群小人而惹上災禍。我真為自己而慚愧,為你的行為而嘆服啊。」(《宋史》卷四百五十五,列傳第二百十四《忠義十》有載)
7、一門孝義,和睦大家。
浦江縣鄭宅鄭氏一家,以孝義治家,自南宋至明代中葉,從鄭綺開始,十五世同居共食長達330餘年,鼎盛時有成員3300多人同居一起,整個家族尊老愛幼、和睦團結。被尊稱為「義門鄭氏」,屢受朝廷旌表,朱元璋親賜封為「江南第一家」,事跡多次載入史籍。
鄭氏第4代孫鄭德珪、鄭德璋,十分孝順友愛。鄭德璋剛正直率,宋朝滅亡時仇家以死罪陷害他,將要到揚州接受逮捕。鄭德珪哀嘆弟弟是被誣陷的,便對弟弟說:「他們要害的是我,我去了就能揭露他們的詭計「,收拾行裝後搶著上路。弟弟在諸暨追趕上了哥哥,都哭著爭相赴死。哥哥只好假裝告訴弟弟自己不去了,半夜時卻獨自一人抄小路跑了。鄭德璋追到廣陵,知哥哥已死在獄中後,多次因悲傷得氣絕過去。他背著哥哥的屍體回家安葬,並在哥哥墓旁搭了個小房住了兩周年。到明代鄭濂主事時,他因罪被逮捕。堂弟鄭洧效仿前輩代哥去死,自稱有罪,在街市被斬首。(《宋史》卷四百五十六,列傳第二百一十五《孝義》;《元史》卷一百九十七,列傳第八十四《孝友一》;《明史》卷二百九十六,列傳第一百八十四《孝義一》等有載)
㈣ 案件號A1301333200002016030003趙縣後田村徐平落非法吸收公眾存款
涉及非法集資的罪名有二個:1、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 2、集資詐騙罪。
量刑要看具體情節。
1、【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條 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擾亂金融秩序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金。
單位犯前款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非法吸收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個人非法吸收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數額在20萬元以上的,單位非法吸收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數額在100萬元以上的;
(二)個人非法吸收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對象30人以上的,單位非法吸收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對象150人以上的;
(三)個人非法吸收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給存款人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數額在10萬元以上的,單位非法吸收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給存款人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數額在50萬元以上的;
(四)造成惡劣社會影響或者其他嚴重後果的。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屬於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條規定的「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
(一)個人非法吸收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數額在100萬元以上的,單位非法吸收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數額在500萬元以上的;
(二)個人非法吸收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對象100人以上的,單位非法吸收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對象500人以上的;
(三)個人非法吸收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給存款人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數額在50萬元以上的,單位非法吸收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給存款人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數額在250萬元以上的;
(四)造成特別惡劣社會影響或者其他特別嚴重後果的。
非法吸收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的數額,以行為人所吸收的資金全額計算。案發前後已歸還的數額,可以作為量刑情節酌情考慮。
非法吸收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主要用於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能夠及時清退所吸收資金,可以免予刑事處罰;情節顯著輕微的,不作為犯罪處理。
2、【集資詐騙罪】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一百九十二條 以非法佔有為目的,使用詐騙方法非法集資,數額較大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個人進行集資詐騙,數額在10萬元以上的,應當認定為「數額較大」;數額在30萬元以上的,應當認定為「數額巨大」;數額在100萬元以上的,應當認定為「數額特別巨大」。
單位進行集資詐騙,數額在50萬元以上的,應當認定為「數額較大」;數額在150萬元以上的,應當認定為「數額巨大」;數額在500萬元以上的,應當認定為「數額特別巨大」。
集資詐騙的數額以行為人實際騙取的數額計算,案發前已歸還的數額應予扣除。行為人為實施集資詐騙活動而支付的廣告費、中介費、手續費、回扣,或者用於行賄、贈與等費用,不予扣除。行為人為實施集資詐騙活動而支付的利息,除本金未歸還可予折抵本金以外,應當計入詐騙數額。
㈤ 阿史那的文獻記載
突厥者,其先居西海之右,獨為部落,蓋匈奴之別種也。姓阿史那氏。後為鄰國所破,盡滅其族。有一兒,年且十歲,兵人見其小,不忍殺之,乃刖足斷其臂,棄草澤中。有牝狼以肉餌之,及長,與狼交合,遂有孕焉。彼王聞此兒尚在,重遣殺之。使者見在狼側,並欲殺狼。於時若有神物,投狼於西海之東,落高昌國西北山。山有洞穴,穴內有平壤茂草,周迥數百里,四面俱山。狼匿其中,遂生十男。十男長,外托妻孕,其後各為一姓,阿史那即其一也,最賢,遂為君長。
故牙門建狼頭纛,示不忘本也。漸至數百家,經數世,有阿賢設者,率部落出於穴中,臣於蠕蠕。至大葉護,種類漸強。當魏之末,有伊利可汗,以兵擊鐵勒,大敗之,降五萬余家。遂求婚於蠕蠕主。阿那瑰大怒,遣使罵之。伊利斬其使,率眾襲蠕蠕,破之。卒,弟阿逸可汗立,又破蠕蠕。病且卒,舍其子攝圖,立其弟俟叔稱為木桿可汗。
或雲突厥本平涼雜胡,姓阿史那氏。魏太武皇帝滅沮渠氏,阿史那以五百家奔蠕蠕。世居金山之陽,為蠕蠕鐵工。金山形似兜鍪,俗號兜鍪為突厥,因以為號。
又曰突厥之先,出於索國,在匈奴之北。其部落大人曰阿謗步,兄弟七十人,其一曰伊質泥師都,狼所生也。阿謗卻等性並愚痴,國遂被滅。泥師都既別感異氣,能徵佔風雨。取二妻,雲是夏神、冬神之女。一孕而生四男:其一變為白鴻;其一國於阿輔水、劍水之間,號為契骨;其一國於處折水;其一居跋斯處折施山,即其大兒也。山上仍有阿謗步種類,並多寒露,大兒為出火溫養之,鹹得全濟。
遂共奉大兒為主,號為突厥,即納都六設也。都六有十妻,所生子皆以母族姓,阿史那是其小妻之子也。都六死,十母子內欲擇立一人,乃相率於大樹下,共為約曰:「向樹跳躍,能最高者,即推立之。」阿史那子年幼而跳最高,諸子遂奉以為主,號阿賢設。此說雖殊,終狼種也。其後曰土門,部落稍盛,始至塞上市繒絮,願通中國。西魏大統十一年,周文帝遣酒泉胡安諾盤陀使焉。其國皆相慶曰:「今大國使至,我國將興也。」十二年,土門遂遣使獻方物。時鐵勒將伐蠕蠕,土門率所部邀擊破之,盡降其眾五萬余落。恃其強盛,乃求婚於蠕蠕主。阿那瑰大怒,使人詈辱之曰:「爾是我鍛奴,何敢發是言也!」土門亦怒,殺其使者,遂與之絕,而求婚於魏。周文帝許之,十七年六月,以魏長樂公主妻之。是歲,魏文帝崩,土門遣使來吊,贈馬二百疋。廢帝元年正月,土門發兵擊蠕蠕,大破之於懷荒北。阿那瑰自殺,其子庵羅辰奔齊,余眾復立阿那瑰叔父鄧叔子為主。土門遂自號伊利可汗,猶古之單於也;號其妻為可賀敦,亦猶古之閼氏也。亦與齊通使往來。
土門死,子科羅立。科羅號乙息記可汗,又破叔子於沃野北賴山。且死,舍其子攝圖,立其弟俟斤,是為木桿可汗。
俟斤一名燕都,狀貌奇異,面廣尺余,其色赤甚,眼若琉璃,剛暴,勇而多知,務於征伐。乃率兵擊鄧叔子,破之。叔子以其餘燼奔西魏。俟斤又西破嚈噠,東走契丹,北並契骨,威服塞外諸國。其地,東自遼海以西,至西海,萬里;南自沙漠以北,至北海,五六千里:皆屬焉。抗衡中國,後與魏伐齊,至並州。
其俗:被發左衽,穹廬氈帳,隨逐水草遷徙,以畜牧射獵為事,食肉飲酪,身衣裘褐。賤老貴壯,寡廉恥,無禮義,猶古之匈奴。其主初立,近侍重臣等輿之以氈,隨日轉九回,每回臣下皆拜,拜訖乃扶令乘馬,以帛絞其頸,使才不至絕,然後釋而急問之曰:「你能作幾年可汗?」其主既神情瞀亂,不能詳定多少。
臣下等隨其所言,以驗修短之數。大官有葉護,次設,次特勤,次俟利發,次吐屯發,及余小官,凡二十八等,皆世為之。兵器有角弓、鳴鏑、甲、槊、刀、劍、佩飾則兼有伏突。旗纛之上,施金狼頭。待衛之士謂之附離,夏言亦狼也。蓋本狼生,志不忘舊。善騎射,性殘忍。無文字,其征發兵馬及諸稅雜畜,刻木為數,並一金鏃箭,蠟封印之,以為信契。候月將滿,轉為寇抄。其刑法:反叛、殺人、及奸人之婦、盜馬絆者,皆死;淫者,割勢而腰斬之;奸人女者,重責財物,即以其女妻之;斗傷人者,隨輕重輸物,傷目者償以女,無女則輸婦財,折支體者輸馬;盜馬及雜物者,各十餘倍征之。死者,停屍於帳,子孫及親屬男女各殺羊、馬,陳於帳前祭之,繞帳走馬七匝,詣帳門以刀剺面且哭,血淚俱流,如此者七度乃止。擇日,取亡者所乘馬及經服用之物,並屍俱焚之,收其餘灰,待時而葬。
春夏死者,候草木黃落;秋冬死者,候華茂,然後坎而痤之。葬日,親屬設祭及走馬、剺面如初死之儀。表為塋,立屋,中圖畫死者形儀,及其生時所戰陣狀,嘗殺一人,則立一石,有致千百者。又以祭之羊、馬頭,盡懸之於標上。是日也,男女咸盛服飾,會於葬所,男有悅愛於女者,歸即遣人聘問,其父母多不違也。父、兄、伯、叔死,子、弟及侄等妻其後母、世叔母、嫂,唯尊者不得下淫。移徙無常,而各有地分。可汁恆處於都斤山,牙帳東開,蓋敬日之所出也。每歲率諸貴人,祭其先窟。又以五月中旬,集他人水拜祭天神。於都斤西五百里有高山迥出,上無草樹、謂為勃登凝梨,夏言地神也。其書字類胡,而不知年歷,唯以草青為記。男子好樗蒲,女子踏鞠,飲馬酪取醉,歌呼相對。敬鬼神,信巫覡,重兵死,恥病終,大抵與匈奴同俗。
俟斤部眾既盛,乃遣使請誅鄧叔子等,周文帝許之,收叔子已下三千人,付其使者,殺之於青門外。三年,俟斤襲擊吐谷渾破之。周明帝二年,俟斤遣使來獻。保定元年,又遣三輩,貢其方物。時與齊人交爭,戎車歲動,故連結之,以為外援。初,恭帝時,俟斤許進女於周文帝,契未定而周文崩。尋而俟斤又以他女許武帝,未及結納,齊人亦遣求婚,俟斤貪其幣厚,將悔之。至是,武帝詔遣涼州刺史楊薦、武伯王慶等往結之。慶等至,諭以信義,俟斤遂絕齊使而定婚焉。
仍請舉國東伐,於是詔隨公楊忠率眾一萬與突厥伐齊。忠軍度陘嶺,侯斤率騎十萬來會。保定年正月,攻齊主於晉陽,不克,俟斤遂縱兵大掠而還。忠還,言於武帝曰:「突厥甲兵惡,賞罰輕,首領多而無法令,何謂難制馭?由比者使人妄道其強盛,欲令國家厚其使者,身往重取其報。朝廷受其虛言,將士望風畏懾。但虜態詐健,而實易與耳。今以臣觀之,前後使人皆可斬也。」武帝不納。是歲,俟斤復遣使來獻,更請東伐。詔楊忠率兵出沃野,晉公護趣洛陽以應之。會護戰不利,俟斤引還。五年,詔陳公純、大司徒宇文貴、神武公竇毅、南安公楊薦往逆女。天和二年,俊斤又遣使來獻。陳公純等至,俟斤復貳於齊。會有雷風變,乃許純等以後歸。四年,又遣使貢獻。
俟斤死,復舍其子大邏便而立其弟,是為他缽可汗。他缽以攝圖為爾伏可汗,統其東面;又以其弟褥但可汗為步離可汗,居西方。自俟斤以來,其國富強,有凌轢中夏之志。朝廷既與之和親,歲給繒絮、錦彩十萬段。突厥在京師者,又待以優禮,衣錦食肉,常以千數。齊人懼其寇掠,亦傾府藏以給之。他缽彌復驕傲,仍令其徒屬曰:「但使我在南兩個兒孝順,何憂無物邪?」齊有沙門惠琳,掠入突厥中,因謂他缽曰:「齊國強富,皆為有佛法。」遂說以因緣果報之理。他缽聞而信之,建一伽藍,遣使聘齊,求《凈名》、《涅盤》、《華嚴》等經,並《十誦律》。他缽亦躬自齋戒,繞塔行道,恨不生內地。建德二年,他缽遣使獻馬。
及齊滅,齊定州刺史、范陽王高紹義自馬邑奔之。他缽立紹義為齊帝,召集所部,雲為之復仇。宣政元年四月,他缽遂入寇幽州。柱國劉雄拒戰,兵敗死之。武帝親總六軍,將北伐,會帝崩,乃班師。是冬,他缽復寇邊,圍酒泉,大掠而去。
大象元年,他缽復請和親,帝策趙王招女為千金公主以嫁之,並遣執紹義送闕。
他缽不許,仍寇並州。二年,始遣使奉獻,且迎公主為親,而紹義尚留不遣。帝又令賀若誼往諭之,始送紹義。
他缽病且卒,謂其子庵邏曰:「吾聞親莫過於父子。吾兄不親其子,委位於我,我死,汝當避大邏便。」及卒,國中將立大邏便,以其母賤,眾不服。庵邏實貴,突厥素重之。攝圖最後至,謂國中曰:「若立庵邏者,我當率兄弟以事之;如立大邏便,我必守境,利刃長矛以相待。」攝圖長而且雄,國人莫敢拒,竟立庵邏為嗣。大邏便不得立,心不服庵邏,每遣人詈辱之。庵邏不能制,因以國讓攝圖。國中相與議曰:「四可汗子,攝圖最賢。」因迎立之,號伊利俱盧設莫何始波羅可汗,一號沙缽略,居都斤山。庵邏降居獨洛水,稱第三可汗。大邏便乃謂沙缽略曰:「我與爾俱可汗子,各承父後,爾今極尊,我獨無位,何也?」沙缽略患之,以為阿波可汗,還領所部。
沙缽略勇而得眾,北夷皆歸附之。隋文帝受禪,待之甚薄,北夷大怨。會營州刺史高寶寧作亂,沙缽略與之合軍,攻陷臨渝鎮。上敕緣邊修保鄣,峻長城,以備之。沙缽略妻,周千金公主,傷宗祀絕滅,由是悉眾來寇,控弦士四十萬。
上令柱國馮昱屯乙弗泊,蘭州總管叱李崇屯幽州,達奚長儒據周盤,皆為虜敗。
於是縱兵自木硤、石門兩道來寇,武威、天水、安定、金城、上郡、弘化、延安六畜咸盡。天子震怒,下詔曰:
往者周、齊抗衡,分割諸夏,突厥之虜,俱通二國。周人東慮,恐齊好之深;齊氏西虞,懼周交之厚。各謂慮意輕重,國遂安危。非徒並有大敵之憂,思減一邊之防。竭生靈之力,供其來往,傾府庫之財,棄於沙漠。華夏之地,實為勞擾。
朕受天明命,子育萬方,愍臣下之勞,除既往之弊。回入賊之物,加賜將士;息在路之人,務於耕織。凶丑愚暗,未知深旨,將大定之日,比戰國之時,乘昔世之驕,結今時之恨。近者,盡其巢窟,俱犯北邊,而遠鎮偏師,逢而摧翦,未及南上,遽已奔北。
且彼渠師,其數凡五,昆季爭長,父叔相猜,世行暴虐,家法殘忍。東夷諸國,盡挾私讎;西戎群長,皆有宿怨。突厥之北,契骨之徒,切齒磨牙,常伺其後。達頭前攻酒泉,於闐、波斯、揖怛三國,一時即叛;沙缽略近趣周盤,其部內薄孤、東紇羅尋亦翻動。往年利稽察大為高麗、靺鞨所破,沙毗設又為紇支可汗所殺。與其為鄰,皆願誅剿,部落之下,盡異純人。千種萬類,仇敵怨偶,泣血拊心,銜悲積恨。圓首方足,皆人類也,有一於此,更切朕懷。彼地咎徵妖作,將年一紀。乃獸為人語,人作神言,雲其國亡,訖而不見。每冬雷震,觸地火生。
種類資給,唯藉水草,去歲四時,竟無雨雪,川枯蝗暴,卉木燒盡,飢疫死亡,人畜相半。舊居之地,赤土無依,遷徙漠南,偷存晷刻。斯蓋上天所忿,驅就齊斧,幽明合契,今也其時。
故選將練兵,贏糧聚甲,義士奮發,壯夫肆憤,願取名王之首,思撻單於之背。此則王恢所說,其猶射癰,何敵能當,何遠不克。但皇王舊跡,北止幽都,荒遐之表,文軌所棄,得其地不可而居,得其人不忍皆殺。無勞兵革,遠規溟海。
普告海內,知朕意焉。
於是河間王弘、上柱國豆盧績、竇榮定、左僕射高熲、右僕射虞慶則並為元帥,出塞擊之。沙缽略率阿波、貪汗二可汗來拒戰,皆敗走。時虜飢不能得食,粉骨為糧,又多災疫,死者極眾。
既而沙缽略以阿波驍悍,忌之,因其先歸,襲擊其部,大破之,殺阿波母。
阿波還無所歸,西奔達頭可汗。達頭者,名玷厥,沙缽略之從父也,舊為西面可汗。既而大怒,遣阿波率兵而東,其部落歸之者將十萬騎,遂與沙缽略相攻。又有貪汗可汗,素睦於阿波,沙缽略奪其眾而廢之,貪汗亡奔達頭。沙缽略從弟地勤察,別統部落,與沙缽略有隙,復以眾叛歸阿波。連兵不已,各遣使詣闕,請和求援,上皆不許。
會千金公主上書,請為一子之例,文帝遣開府徐平和使於沙缽略。晉王廣時鎮並州,請因其釁乘之,上不許。沙缽略遣使致書曰:「辰年九月十日,從天生大突厥天下賢聖天子伊利俱盧設莫何始波羅可汗致書大隋皇帝:使人開府徐平和至,辱告言語,具聞也。皇帝是婦父,即是翁,此是女夫,即是兒例,兩境雖殊,情義是一。今重疊親舊,子子孫孫,乃至萬世不斷。上天為證,終不違負。此國所有羊、馬,都是皇帝畜生;彼有繒彩,都是此物。彼此不異也。」文帝報書曰:
「大隋天子貽書大突厥伊利俱盧設莫何沙缽略可汗:得書,知大有好心向此也。
既是沙缽略婦翁,今日看沙缽略共兒子不異。既以親舊厚意,常使之外,今特別遣大臣虞慶則往彼看女,復看沙缽略也。」沙缽略陳兵列其寶物,坐見慶則,稱病不能起,且曰:「我伯父以來,不向人拜。」慶則責而喻之。千金公主私謂慶則曰:「可汗豺狼性,過與爭,將嚙人。」長孫晟說諭之,攝圖屈,乃頓顙受璽書,以戴於首。既而大慚,其群下因相聚慟哭。慶則又遣稱臣,沙缽略謂其屬曰:
「何名為臣?」報曰:「隋國臣,猶此稱奴。」沙缽略曰:「得作大隋天子奴,虞僕射之力也。」贈慶則馬千匹,並以從妹妻之。
時沙缽略既為達頭所困,又東畏契丹,遣使告急,請將部落度漠南,寄居白道川內。有詔許之。晉王廣以兵援之,給以衣食,賜以車服、鼓吹。沙缽略因西擊阿波,破擒之。而阿拔國部落乘虛掠其妻子。官軍為擊阿拔,敗之,所獲悉與沙缽略。沙缽略大喜,乃立約,以磧為界。因上表曰:「大突厥伊利俱盧設始波羅莫何可汗臣攝圖言:大使、尚書右僕射虞慶則至,伏奉詔書,兼宣慈旨,仰惟恩信之著,愈久愈明,徒知負荷,不能答謝。突厥自天置以來,五十餘載,保有沙漠,自王蕃隅,地過萬里,士馬億數,恆力兼戎夷,抗禮華夏,在於戎狄,莫與為大。頃者,氣候清和,風雪順序,意以華夏其有大聖興焉。伏惟大隋皇帝真皇帝也,豈敢阻兵恃險,偷竊名號?今便感慕淳風,歸心有道。雖復南瞻魏闕,山川悠遠,北面之禮不敢廢。當令侍子入朝,神馬歲貢,朝夕恭承,惟命是親。
謹遣第七兒臣窟合真等奉表以聞。」文帝下詔曰:「沙缽略往雖與和,猶是二國,今作君臣,便成一體。已敕有司,肅告郊廟,宜傳播天下,咸使知聞。」自是詔答諸事,並不稱其名以異之。其妻可賀敦周千金公主,賜姓楊氏,編之屬籍,改封大義公主。策拜窟合真為柱國,封安國公,宴於內殿,引見皇後,賞勞甚厚。
沙缽略大悅。於是,歲時貢獻不絕。
七年正月,沙缽略遣其子入貢方物。因請獵於恆、代之間,詔許之,仍遣使人,賜其酒食。沙缽略率部落再拜受賜。沙缽略一日手殺鹿十八頭,齎尾舌以獻。
還至紫河鎮,其牙帳為火所燒,沙缽略惡之,月余而卒。上為之廢朝三日,遣太常弔祭焉,贈物五千段。
初,攝圖以其子雍虞閭性懦,遣令立其弟葉護處羅侯。雍虞閭遣使迎處羅侯,將立之,處羅侯曰:「我突厥自木桿可汗來,多以弟代兄,以庶奪嫡,失先祖之法,不相敬畏。汝當嗣位,我不憚拜汝也。」雍虞閭又遣使謂處羅侯曰:「叔與我父,共根連體,我是枝葉,寧有我作主,令根本反同枝葉?願叔勿疑。」相讓者五六,處羅侯竟立,是為葉護。遣使上表言狀,上賜之鼓吹、幡旗。處羅侯長頤僂背,眉目疏朗,勇而有謀。以隋所賜旗鼓,西征阿波,敵人以為得隋兵所助,多來降附,遂擒阿波。既而上書,請阿波死生之命。上下其議,左僕射高熲進曰:
「骨肉相殘,教之蠹也,宜存養以示寬大。」上曰:「善。」熲因奉觴進曰:
「自軒轅以來,獯粥多為邊患。今遠窮北海,皆為臣妾,此之盛事,振古未聞。
臣敢再拜上壽。」
後處羅侯又西征,中流矢卒,其眾奉雍虞閭為主,是為頡伽施多那都藍可汗。
雍虞閭遣使詣闕,賜物三千段,每歲遣使朝貢。時有流人楊欽,亡入突厥中,謬雲彭國公劉昶與宇文氏謀反,令大義公主發兵擾邊。都藍執欽以聞,並貢勃布、魚膠。其弟欽羽設部落強盛,都藍忌而擊之,斬首於陣。其年,遣其母弟褥但特勤獻於闐玉杖,上拜褥但為柱國、康國公。次年突厥部落大人相率遣使貢馬萬匹,羊二萬口,駝、牛各五百頭。尋遣請緣邊置市,與中國貿易,詔許之。
平陳後,上以陳叔寶屏風賜大義公主,主心恆不平,因書屏風為詩,敘陳亡以自寄曰:「盛衰等朝暮,世道若浮萍,榮華實難守,池台終自平。富貴今安在?
空事寫丹青。杯酒恆無樂,弦歌詎有聲?余本皇家子,飄流入虜庭,一朝睹成敗,懷抱忽縱橫。古來共如此,非我獨申名。唯有《昭君曲》,偏傷遠嫁情。」上聞惡之,禮賜益薄。公主復與西突厥泥利可汗連結,上恐其為變,將圖之。會主與所從胡私通,因發其事,下詔廢之。恐都藍不從,遣奇章公牛弘將美妓四人以啖之。時沙缽略子曰染干,號突利可汗,居北方,遣使求婚。上令裴矩謂曰:「當殺大義公主方許婚。」突利以為然,復譖之。都藍因發怒,遂殺公主於帳。
都藍因與突利可汗有隙,數相征伐,上和解之,各引兵去。十七年,突利遣使來逆女,上舍之太常,教習六禮,妻以宗女安義公主。上欲離間北狄,故特厚其禮,遣牛弘、蘇威、斛律孝卿相繼為使。突厥前後遣使入朝,三百七十輩。突利本居北方,以尚主故,南徙度斤舊鎮,錫賚優厚。雍虞閭怒曰:「我大可汗也,反不如染干!」於是朝貢遂絕,數為邊患。
十八年,詔蜀王秀出靈州道擊之。又遣漢王諒為元帥,左僕射高熲率將軍王察、上柱國趙仲卿並出朔州道,右僕射楊素率柱國李徹、韓僧壽出靈州道,上柱國燕榮出幽州,以擊之。雍虞閭與玷厥舉兵攻染干,盡殺其兄弟子女,遂渡河入蔚州。染干夜以五騎與隋使長孫晟歸朝。上令染干與雍虞閭使者因頭特勤相辯詰,染干辭直,上乃厚待之。雍虞閭弟都速六棄其妻子,與突利歸朝。上嘉之,敕染干與都速六樗蒱,稍稍輸以寶物,用歸其心。六月,高熲、楊素擊玷厥,大破之。拜染干為意利珍豆啟人可汗,華言意智健也。啟人上表謝恩。上於朔州築大利城以居之。時安義公主以卒,上以宗女義城公主妻之。部落歸者甚眾。雍虞閭又擊之,上復令入塞。雍虞閭侵掠不已,遂遷於河南,在夏、勝二州間,發徒掘塹數百里,東西距河,盡為啟人畜牧地。
於是遣越國公楊素出靈州,行軍總管韓僧壽出慶州,太平公史萬歲出燕州,大將軍姚辯出河州,以擊都藍。師未出塞,而都藍為其麾下所殺,達頭自立為步伽可汗,其國大亂。遣太平公史萬歲出朔州以擊之,遇達頭於大斤山,虜不戰而遁。尋遣其子侯利伐徒磧東攻啟人,上又發兵助啟人守要路,侯利伐退走入磧。
啟人上表陳謝曰:「大隋聖人莫緣可汗憐養,百姓蒙恩,赤心歸服,或南入長城,或住白道。染干如枯木重起枝葉,枯骨重生皮肉,千世萬世,長與大隋典羊、馬也。」
仁壽元年,代州總管韓洪為虜敗於恆安,詔楊素為雲州道行軍元帥,率啟人北征。斛薛等諸姓初附於啟人,至是而叛。素軍河北,逢突厥阿勿思力俟斤等南渡,掠啟人男女雜畜而去,素率上大將軍梁默追之,大破俟斤,悉得人畜以歸啟人。素又遣柱國張定和、領軍大將軍劉升別路邀擊,並多斬獲而還。兵既渡河,賊復掠啟人部落,素率驃騎范貴於窟結谷東南復破之。
是歲,泥利可汗及葉護俱被鐵勒所敗,步迦尋亦大亂。奚、雪五部內徙,步伽奔吐谷渾,啟人遂有其眾,遣使朝貢。
大業三年,煬帝幸榆林,啟人及義城公主來朝行宮,前後獻馬三千匹。帝大悅,賜帛萬三千段。啟人及義城公主上表曰:「已前聖人先帝莫緣可汗存日,憐臣,賜臣安義公主,臣種末為聖人先帝憐養。臣兄弟妒惡,相共殺臣。臣當時無處去,向上看只見天,下看只見地,實憶聖人先帝言語,投命去來。聖人先帝見臣,大憐臣死命,養活勝於往前,遣臣作大可汗坐著也。突厥百姓死者以外,還聚集作百姓也。至尊今還如聖人先帝於天下四方坐也,還養活臣及突厥百姓,實無少短。至尊憐臣時,乞依大國,服飾法用一同華夏。帝下其議,公卿請依所奏,帝以為不可。乃詔曰:」君子教人,不求變俗,何必化諸削衽,縻以長纓?「乃璽書答啟人,以為磧北未靜,猶復征戰,但使存心孝順,何必改衣服也。帝法駕御千人大帳,享啟人及其部落酋長三千五百人,賜物二千段,其下各有差。復下詔褒寵之,賜路車、乘馬、鼓吹、幡旗,贊拜不名,位在諸侯王上。帝親巡雲中,溯金河而東,北幸啟人所居。啟人奉觴上壽,跪伏甚恭。帝大悅,賦詩曰:」鹿塞鴻旗駐,龍庭翠輦回,氈帳望風舉,穹廬向日開。呼韓頓顙至,屠耆接踵來,索辮擎膻肉,韋韌獻酒杯。何如漢天子,空上單於台?「帝賜啟人及主金瓮各一,及衣服、被褥、錦彩;特勤以下各有差。
先是,高麗私通使啟人所,啟人不敢隱境外之交,是日,持高麗使見。敕令牛弘宣旨謂曰:」朕以啟人誠長奉國,故親至其所。當往涿郡。爾回日,語高麗主,宜早來朝。「使人甚懼。啟人乃扈從入塞至定襄,詔令歸蕃。朝於東都,禮賜益厚。是歲,疾終,上為廢朝三日。
其子吐吉立,是為始畢可汗。表續尚公主,詔從其俗。十一年,來朝於東都。
其年,車駕避暑汾陽宮。八月,始畢率其種落入寇,圍帝於雁門。援兵方至,始畢引去。由是朝貢遂絕。復寇馬邑,唐公擊走之。隋末亂離,中國人歸之者無數,遂大強盛。迎蕭後置於定襄。薛舉、竇建德、王世充、劉武周、梁師都、李軌、高開道之徒,雖僣尊號,皆稱臣,受其可汗之號,使者往來,相望於道。
西突厥者,木桿可汗之子大邏便也。與沙缽略有隙,因分為二,漸以強盛。
東拒都斤,西至龜茲,鐵勒、伊吾及西域諸胡悉附之。大邏便為處邏侯所執,其國立鞅素特勤之子,是為泥利可汗。卒,子達漫立,號泥撅處羅可汗。其母向氏,本中國人,生達漫而泥利卒,向氏又嫁其弟婆實特勤。開皇末,婆實共向氏入朝,遇達頭之亂,遂留京師,每舍之鴻臚寺。處羅可汗居無恆處,終多在烏孫故地。
復立二小可汗,分統所部,一在石國北,以制諸胡國;一居龜茲北,其地名應娑。
官有俟發、閻洪達,以評議國事,自余與東國同。每五月、八月,聚祭神,歲使重臣向其先世所居之窟致祭焉。
以七年冬,處羅朝於臨朔宮。帝享之,處羅稽首謝曰:」臣總西面諸蕃,不得早來朝拜,今參見遲晚,罪責極深。臣心裡悚懼,不能盡道。「帝曰:」往者與突厥遞相侵擾,不得安居。今四海既清,與一家無異,朕皆欲存養,使遂性靈。
譬如上天,止有一個日照臨,莫不寧帖;若有兩個、三個日,萬物何以得安?比者,亦知處羅總攝事繁,不得早來相見。今日見處羅,懷抱豁然歡喜。處羅亦當豁然,不煩在意。「元會,處羅上壽曰:」自天以下,地以上,日月所照,唯有聖人可汗。今是大日,願聖人可汗千歲、萬歲,常如今日也。「詔留其羸弱萬余口,令其弟達度闕設牧畜會寧郡。處羅從征高麗,號為曷薩那可汗,賞賜甚厚。
十年正月,以信義公主嫁焉,賜錦彩,袍千具、彩萬匹。帝將復其故地,以遼東之役,故未遑也。每從行幸。江都之亂,隨化及至河北。化及將敗,奔歸京師,為北蕃突厥所害。
㈥ 皖國的歷史和地理位置
皖之源初探
初探「皖」之源 | 丁松
丁松岳西人文地理8月14日
初探「皖」之源
作者:丁松
一
經常有人問道:安徽為什麼簡稱「皖」而不是「徽」?徽商、徽州文化對我們省來說,曾有過極大的影響。
從詞條上說,皖:從白從完。「白」指日出的天色。「完」指「完好」、「完美」。 聯合起來意指「完美的白色」。其本意為「屋裡尚有黑色,屋外已見白光」,即晨曦已現。那時人們崇拜自然,信奉晨光。
古皖國是皋陶後裔,商代時在今河南虞城縣南五里的桐亭,周滅商後部分桐人逃至桐城,在南淮夷群舒之間復立桐國。有一支在潛山龍潭一帶,因其崇拜的圖騰是晨光,故而復立為皖國。
古皖國是崇拜太陽東夷集團的方國。
公元前106年,漢武帝南巡時封「天柱山」為南嶽,後為隋文帝詔廢,故稱為「古南嶽」。
自皖山而下,地勢平緩,一馬平川。在這大片的土地上,良田阡陌,潛皖兩水川流,林茂糧豐。舟楫便利,商貿繁榮。皖城在漫長的歲月中,成為皖西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安徽省簡稱「皖」,因境內有皖山,在春秋時期該地曾為皖國,故簡稱「皖」。安徽省會在安慶,安慶治所更早在皖城,潛山是源頭縣,皖山是源頭山,所以皖之源在古皖國。
單從古皖國論及「皖」之源,感覺有些片面。必須說到東夷南遷,在淮河至長江以北所建立的方國說起。
二十世紀歷史學家傅斯年先生在《夷夏東西說》有一個觀點;自東漢以來的中國史常常分南北,或是政治分裂,或是北方外族侵犯。是因為長江流域到孫吳時才有獨立的集權統治,才有很大的經濟發達。而在先秦三代之前,中國是東西兩個權力集團的對峙和爭斗。夷與商屬於東系,夏與周屬於西系。而這一觀點被史學家稱為;東西系統成為解釋中國古代史的一把總鑰匙。
西夏名臣皋陶,偃姓。與堯、舜、禹齊名,稱上古「四聖」。歷經堯舜禹三世,嘔心瀝血輔佐舜禹,功高德厚。舜任命他為掌管刑法的「理官」,正直聞名,被奉為中國司法鼻祖。傳說活到106歲,死於禹之前。《史記,夏本紀》「帝禹立而舉皋陶薦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封皋陶之後於英.六…」禹欲傳位與皋陶,而皋陶死於禹先。禹把現在的六安及湖北的英山縣封為皋陶後裔的領地。稱為六國和英國。
「皋陶族的南下,應該在皋陶其人誕生之前已開其端。」龔維英《論東夷集團的分化及皋陶族的南徙》指出,「古人遷徙動輒百年或數百年。周族滅殷後,周公東征,成王殘奄,當然又迫使許多皋陶裔族向南搬遷。此乃是遠古夷夏交爭的餘波。」
六國是皋陶的封地。湯伐夏,建立商朝,「六」是商朝重要的封國之一。西周時期,「六」入周後時服時叛。「六」曾參加淮夷叛周,周成王派召公征伐,「六」戰敗降服,至周穆王時,保持臣服關系。在諸侯爭霸的春秋時期,楚國勢力強大起來。楚穆王四年(公元622年)滅「六」。從禹封六國之地到楚穆王所滅,六國長達1500年,是我國歷史上立國時間最長的方國之一。
群舒國,春秋分布在今舒城周圍的若干個舒族小國。與桐國相鄰都是偃姓。西夏與東夷征戰,皋陶之後被周人逼迫南遷,其分布北抵淮河,南及長江,西限霍山,東達巢湖(安徽中部)。
在西周時期,這些小國都以徐國為宗主,稱淮夷或南淮夷。南淮夷處於齊國與楚國之間,自然成為兩大國爭奪的焦點。齊國先南下收服了徐國,再利用徐國控制群舒及淮夷等國。霸主晉國晉文公盡管遏制楚成王北上,卻阻擋不了東進。楚國於622年623年連續滅了江、六、蓼三個淮夷國,劍指徐、舒,群舒投靠楚國。楚莊王死後,日益強大的吳國進攻楚國控制的淮夷諸國。因為吳國的強大,群舒國又叛楚投吳。
古桐國,商代時在今河南虞城縣南五里的桐亭,周滅商後部分桐人逃至桐城,在南淮夷群舒之間復立桐國。
無論是淮河以南的南淮夷,還是六安的六國、(包括湖北英山的英國)舒城的群舒國(包括樅陽的宗國、巢湖的巢國)桐城的桐國,潛山的皖國,都是同宗同源,同屬皋陶後裔部落方國。
所謂方國,商王朝時期各部落組成的一種聯合體,有學者稱為「方國聯盟」。《周易·即濟》載「方,國也。」「方」便是所有的國。甲骨文中稱為「多方」。有學者把這種聯合體稱為「部族國家」或「聯合城邦制國家」。「部族」指由原始時代的部落組織衍變而來,以血緣(族姓)聯系為基礎的社會集團,它是中國國家早期形成。中國古代的國家形態王權、王國制度、王國階段由夏商周到春秋,然後到戰國過渡到帝制。
在江淮流域的方國,它的特點是一個區域的人類種族之群,居住在相對穩定地域,長期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形成一種文化。
二
周初,「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即天子分封諸侯國,諸侯分封卿大夫之家,多為王室功臣,代錶王室鎮撫一方,稱為方伯。
在《古今圖書集成·山川典》卷八十六曰;「周大夫城皖,史軼其姓氏,周封大夫於皖,而皖之名始著,大夫周之賢者也。」就是說;周封大夫為方伯,史稱「皖伯」。治理有方,受百姓擁戴,稱為皖公,山為皖山,水為皖水,建起的新城為皖城。宋羅泌《路史國名考》;「皖,伯爵,漢為候,舒之懷寧有皖故城、皖公山,皖伯廟。」《潛山縣志》載;「…有故城,與今縣不相涉…」這「故城」指的就是古皖都城。
戰國時期因皖國處於吳楚之間,山水相依是兵家必爭之地。吳、楚都對皖國虎視眈眈,當時皖偏向吳,引起楚的嫉恨。楚於春秋末期將皖國消滅。古皖大地為楚之東郡(邊境),楚靈王為鞏固邊防特於今潛山梅城建城守之。
三十多年前,烏以鳳教授曾對李杏林老師(李在烏教授詢問時稱自己是懷寧小市人)說過;現在人們把潛山看成第一個皖城,這就錯了。潛山縣城只能是第二個皖城,安慶是第三個皖城。安徽簡稱「皖」,就是因為安慶曾是安徽的省會而得名,皖的老祖宗在潛山,潛山為古皖國封地,因此山為皖山,水為皖水,轄安慶八縣,所以現在安慶叫皖城,潛山梅城也叫皖城,弄清了它的歷史淵源就不會有疑問了。但古皖國之城到底在何處呢?我看你們那裡的古城(懷寧小市良湖村的一個臨河的村子),其地理位置很像古皖城,希望你今後注意這一點,為安徽之源正名,那可是一件大事。
烏教授生前有一次來古城考察,正值皖水河山洪爆發,大水阻隔無獲而返,古城也就失去一次進入人們視野的寶貴機會。
從梅城東門經三合村過皖水河,渡口對面是一個叫「界碑石」的村莊。這應該是一個歷史遺跡,古時為皖國通向桐城、合肥的一條官道。「界碑石」形似殘缺的街道,靠北的房屋歸屬潛山余井的東山村,靠南的房屋歸屬懷寧小市的良湖村。渡口那兒是一個洄水灣,沿著堤壩往下走,也就是洄水灣盡頭有一個村莊叫「古城」。大集體時叫古城生產隊,現在應該叫古城村民組。
皖國都城始於潛山龍潭境內,後遷至懷寧小市境內一個叫古城的村子。有史料記載;「新城(潛山梅城)後遷於西,(老城)歲久傾塌」。
據考古人員勘察,古城長約1050米,寬約530米。現存的兩座古墩上面有古人生活的遺跡。上世紀八十年代懷寧縣文物部門在此挖掘出很多古瓦片、古瓷器、其中有獨角鼎,從這些文物推算,早在商代就有人居住。特別有說服力的在皖水河中發現了三座古橋墩,對應皖城三個城門洞(三個通道)。從這些歷史遺跡中,可以推想;古皖城西臨皖水河,當時有三座橋梁通向對岸的梅城。再從軍事上考察,現存一座大型石閘,它與黃砂岩地質結構相匹配,構建起牢固的城防,還有那皖水河,更是一道天然的屏障,這些都是充分說明古城為皖國都城的歷史並非妄傳。
安徽簡稱皖,皖之源在哪裡?
東夷集團南遷,自淮河以南長江以北大片的皖中地區所建立的六國、群舒國、桐國、皖國等國中。這些方國形成了安徽人最早的生存方式,創造了安徽特色的地方文化。
在古皖國這塊土地上,產生了中國第一首敘事長詩《孔雀東南飛》,它所體現的反封建、反宗法制度、追求美好愛情的文學價值是崇高的,影響是巨大的,它集中體現皖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古桐國這塊土地上產生的桐城地域文化及衍生的桐城派,極大的影響了中國近代文學繁榮和取向。
安徽於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建省。當年康熙分江南省為江蘇、安徽兩省,安徽省巡撫衙門駐安慶。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至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安慶又是安徽省布政使司和安徽省會(皖省省治)所在地。「安慶軍械所」是中國第一個近代軍事工業,也是標志中國近代機械工業的發展;中國第一台蒸汽機誕生地、第一首輪船誕生地、第一部電話、中國最早的通商口岸、長江沿岸辛亥革命先驅城市、中國共產黨創始人、革命先驅陳獨秀的家鄉、京劇發源地、黃梅戲之鄉、中國禪宗、佛教發源地……所有這些表明;安慶這個古老的城市在中國近代史上,在安徽乃至全國都佔有重要位置。
八十年代之前,從舒城縣向北至皖北大地,廣大的農村都是夯土小矮牆茅草屋頂,生活條件和生產方式遠遠落後安慶地區,在古代更是如此。
安徽簡稱皖。皖之源是人文地理之源、經濟發達之源。它涵蓋了安徽省政治、經濟、文化、地域的歷史淵源。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有待我們去探索、去研究、去發現……
拙文淺顯陋見,謹以拋磚引玉,期待文史專家關注,拍磚。
參考書目:龔維英《論東夷集團的分化及皋陶族的南徙》
參考書目:徐平《淺探古皖國和薛家崗文化》
註:烏以鳳教授有關古城軼事皆為李杏林老師親口對筆者述說。
2018年7月
編後:本文作者丁松,筆名俗人俗語,安徽省安慶市懷寧縣小市鎮人;熱愛文學,八十年代偶有文字見諸報端;系孔雀東南飛微刊主編。《初探「皖」之源》一文系作者後台投稿作品。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韓振球)
閱讀564
9
精選留言
寫留言
忘憂草
老師知識量驚人,身為懷寧人學習了!
丁松
當你對一個命題產生濃厚的興趣,就會關注,找一些相關的書和資料,試圖有些認識。
寫作的過程其實也是學習的過程,思想的過程,積累知識的過程。
做為安徽人,對於本省人文歷史有一個初步的認識,我想有些裨益的。刪除
㈦ 大興摔童案是什麼案件
法律分析:這是一起故意殺人案。7月23日20時50分許,在大興區科技路公交車站,韓磊與李明因停車與一名女子發生爭執。過程中,韓磊將嬰兒車內的女童摔在地上,導致女童嚴重受傷後死亡。9月25日,北京市一中院以故意殺人罪一審判處韓磊死刑,法院同時裁定準許受害人家屬撤回此前對韓磊提出的總計273萬余元的附帶民事訴訟請求。
韓磊隨後提出上訴,韓磊的辯護律師也更換為北京大成律師事務所的徐平律師。之前,徐平律師對媒體表示,韓磊的注意力一直集中在與孩子母親的爭執中,對旁邊的嬰兒車發生了誤判,以為摔的是貨物。從心理上來說,他因害怕重回監獄也沒有殺人的慾望,故不應當被認定為故意殺人。
11月19日,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對韓磊上訴案進行了公開審理。法庭上,韓磊的辯護人將事發時的監控錄像繪製成圖像向法庭出示,並按時間節點以文字形式進行分解說明,認為韓磊事發時沒有看清楚車內是一個孩子,發生誤判,應該是過失致人死亡,而不是故意殺人,建議二審法院改判或發回重審。
檢察員在發表出庭意見時表示,一審法院判決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並當庭出示了新的證人證言。通過對各種證據綜合判斷認定,上訴人韓磊在事發時具有刑事責任能力,具備辨認和控制能力,明知車內是一個孩子並將其舉過頭頂然後摔下,構成故意殺人罪,建議二審法院駁回上訴人請求,維持原判。
11月29日大興摔嬰案終審判決
11月29日上午,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對韓磊故意殺人上訴案終審宣判,駁回上訴人韓磊上訴請求,維持原判。韓磊終審被判處死刑。
北京高院認為,上訴人韓磊曾因犯罪被處以刑罰,仍不思悔改,在刑滿釋放僅九個月後,又故意非法剝奪他人生命,致幼童死亡,其行為已構成故意殺人罪,罪行極其嚴重,依法應予懲處。原審被告人李明明知韓磊是犯罪的人,仍從作案現場駕車幫助韓磊逃匿,其行為已構成窩藏罪,依法亦應懲處。韓磊繫纍犯,依法應從重處罰,並與其前罪判決尚未執行完畢的剝奪政治權利余刑數罪並罰。李明在假釋考驗期內犯罪,應依法對其撤銷假釋,將前罪尚未執行完畢的刑罰與此次犯罪判處的刑罰數罪並罰。鑒於李明系自首,且曾有不願讓韓磊上車的情節,依法對其從輕處罰。
同時,韓磊所提上訴理由,缺乏事實及法律依據,不能成立,應予駁回。韓磊的辯護人所提建議改判或發回重審的辯護意見,依據不足,法院不予採納。檢察院建議駁回韓磊的上訴,維持原判的意見理由充分,應予採納。原審法院根據上訴人韓磊、原審被告人李明犯罪的事實、犯罪的性質、情節和對於社會的危害程度所作的判決,定罪和適用法律正確,量刑適當,審判程序合法,應予維持。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十七條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第二百三十二條 故意殺人的,處死刑、無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節較輕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三十三條 過失致人死亡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較輕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㈧ 阿史那氏的文獻記載
突厥者,其先居西海之右,獨為部落,蓋匈奴之別種也。姓阿史那氏。後為鄰國所破,盡滅其族。有一兒,年且十歲,兵人見其小,不忍殺之,乃刖足斷其臂,棄草澤中。有牝狼以肉餌之,及長,與狼交合,遂有孕焉。彼王聞此兒尚在,重遣殺之。使者見在狼側,並欲殺狼。於時若有神物,投狼於西海之東,落高昌國西北山。山有洞穴,穴內有平壤茂草,周迥數百里,四面俱山。狼匿其中,遂生十男。十男長,外托妻孕,其後各為一姓,阿史那即其一也,最賢,遂為君長。
故牙門建狼頭纛,示不忘本也。漸至數百家,經數世,有阿賢設者,率部落出於穴中,臣於蠕蠕。至大葉護,種類漸強。當魏之末,有伊利可汗,以兵擊鐵勒,大敗之,降五萬余家。遂求婚於蠕蠕主。阿那瑰大怒,遣使罵之。伊利斬其使,率眾襲蠕蠕,破之。卒,弟阿逸可汗立,又破蠕蠕。病且卒,舍其子攝圖,立其弟俟叔稱為木桿可汗。
或雲突厥本平涼雜胡,姓阿史那氏。魏太武皇帝滅沮渠氏,阿史那以五百家奔蠕蠕。世居金山之陽,為蠕蠕鐵工。金山形似兜鍪,俗號兜鍪為突厥,因以為號。
又曰突厥之先,出於索國,在匈奴之北。其部落大人曰阿謗步,兄弟七十人,其一曰伊質泥師都,狼所生也。阿謗卻等性並愚痴,國遂被滅。泥師都既別感異氣,能徵佔風雨。取二妻,雲是夏神、冬神之女。一孕而生四男:其一變為白鴻;其一國於阿輔水、劍水之間,號為契骨;其一國於處折水;其一居跋斯處折施山,即其大兒也。山上仍有阿謗步種類,並多寒露,大兒為出火溫養之,鹹得全濟。
遂共奉大兒為主,號為突厥,即納都六設也。都六有十妻,所生子皆以母族姓,阿史那是其小妻之子也。都六死,十母子內欲擇立一人,乃相率於大樹下,共為約曰:「向樹跳躍,能最高者,即推立之。」阿史那子年幼而跳最高,諸子遂奉以為主,號阿賢設。此說雖殊,終狼種也。其後曰土門,部落稍盛,始至塞上市繒絮,願通中國。西魏大統十一年,周文帝遣酒泉胡安諾盤陀使焉。其國皆相慶曰:「今大國使至,我國將興也。」十二年,土門遂遣使獻方物。時鐵勒將伐蠕蠕,土門率所部邀擊破之,盡降其眾五萬余落。恃其強盛,乃求婚於蠕蠕主。阿那瑰大怒,使人詈辱之曰:「爾是我鍛奴,何敢發是言也!」土門亦怒,殺其使者,遂與之絕,而求婚於魏。周文帝許之,十七年六月,以魏長樂公主妻之。是歲,魏文帝崩,土門遣使來吊,贈馬二百疋。廢帝元年正月,土門發兵擊蠕蠕,大破之於懷荒北。阿那瑰自殺,其子庵羅辰奔齊,余眾復立阿那瑰叔父鄧叔子為主。土門遂自號伊利可汗,猶古之單於也;號其妻為可賀敦,亦猶古之閼氏也。亦與齊通使往來。
土門死,子科羅立。科羅號乙息記可汗,又破叔子於沃野北賴山。且死,舍其子攝圖,立其弟俟斤,是為木桿可汗。
俟斤一名燕都,狀貌奇異,面廣尺余,其色赤甚,眼若琉璃,剛暴,勇而多知,務於征伐。乃率兵擊鄧叔子,破之。叔子以其餘燼奔西魏。俟斤又西破嚈噠,東走契丹,北並契骨,威服塞外諸國。其地,東自遼海以西,至西海,萬里;南自沙漠以北,至北海,五六千里:皆屬焉。抗衡中國,後與魏伐齊,至並州。
其俗:被發左衽,穹廬氈帳,隨逐水草遷徙,以畜牧射獵為事,食肉飲酪,身衣裘褐。賤老貴壯,寡廉恥,無禮義,猶古之匈奴。其主初立,近侍重臣等輿之以氈,隨日轉九回,每回臣下皆拜,拜訖乃扶令乘馬,以帛絞其頸,使才不至絕,然後釋而急問之曰:「你能作幾年可汗?」其主既神情瞀亂,不能詳定多少。
臣下等隨其所言,以驗修短之數。大官有葉護,次設,次特勤,次俟利發,次吐屯發,及余小官,凡二十八等,皆世為之。兵器有角弓、鳴鏑、甲、槊、刀、劍、佩飾則兼有伏突。旗纛之上,施金狼頭。待衛之士謂之附離,夏言亦狼也。蓋本狼生,志不忘舊。善騎射,性殘忍。無文字,其征發兵馬及諸稅雜畜,刻木為數,並一金鏃箭,蠟封印之,以為信契。候月將滿,轉為寇抄。其刑法:反叛、殺人、及奸人之婦、盜馬絆者,皆死;淫者,割勢而腰斬之;奸人女者,重責財物,即以其女妻之;斗傷人者,隨輕重輸物,傷目者償以女,無女則輸婦財,折支體者輸馬;盜馬及雜物者,各十餘倍征之。死者,停屍於帳,子孫及親屬男女各殺羊、馬,陳於帳前祭之,繞帳走馬七匝,詣帳門以刀剺面且哭,血淚俱流,如此者七度乃止。擇日,取亡者所乘馬及經服用之物,並屍俱焚之,收其餘灰,待時而葬。
春夏死者,候草木黃落;秋冬死者,候華茂,然後坎而痤之。葬日,親屬設祭及走馬、剺面如初死之儀。表為塋,立屋,中圖畫死者形儀,及其生時所戰陣狀,嘗殺一人,則立一石,有致千百者。又以祭之羊、馬頭,盡懸之於標上。是日也,男女咸盛服飾,會於葬所,男有悅愛於女者,歸即遣人聘問,其父母多不違也。父、兄、伯、叔死,子、弟及侄等妻其後母、世叔母、嫂,唯尊者不得下淫。移徙無常,而各有地分。可汁恆處於都斤山,牙帳東開,蓋敬日之所出也。每歲率諸貴人,祭其先窟。又以五月中旬,集他人水拜祭天神。於都斤西五百里有高山迥出,上無草樹、謂為勃登凝梨,夏言地神也。其書字類胡,而不知年歷,唯以草青為記。男子好樗蒲,女子踏鞠,飲馬酪取醉,歌呼相對。敬鬼神,信巫覡,重兵死,恥病終,大抵與匈奴同俗。
俟斤部眾既盛,乃遣使請誅鄧叔子等,周文帝許之,收叔子已下三千人,付其使者,殺之於青門外。三年,俟斤襲擊吐谷渾破之。周明帝二年,俟斤遣使來獻。保定元年,又遣三輩,貢其方物。時與齊人交爭,戎車歲動,故連結之,以為外援。初,恭帝時,俟斤許進女於周文帝,契未定而周文崩。尋而俟斤又以他女許武帝,未及結納,齊人亦遣求婚,俟斤貪其幣厚,將悔之。至是,武帝詔遣涼州刺史楊薦、武伯王慶等往結之。慶等至,諭以信義,俟斤遂絕齊使而定婚焉。
仍請舉國東伐,於是詔隨公楊忠率眾一萬與突厥伐齊。忠軍度陘嶺,侯斤率騎十萬來會。保定年正月,攻齊主於晉陽,不克,俟斤遂縱兵大掠而還。忠還,言於武帝曰:「突厥甲兵惡,賞罰輕,首領多而無法令,何謂難制馭?由比者使人妄道其強盛,欲令國家厚其使者,身往重取其報。朝廷受其虛言,將士望風畏懾。但虜態詐健,而實易與耳。今以臣觀之,前後使人皆可斬也。」武帝不納。是歲,俟斤復遣使來獻,更請東伐。詔楊忠率兵出沃野,晉公護趣洛陽以應之。會護戰不利,俟斤引還。五年,詔陳公純、大司徒宇文貴、神武公竇毅、南安公楊薦往逆女。天和二年,俊斤又遣使來獻。陳公純等至,俟斤復貳於齊。會有雷風變,乃許純等以後歸。四年,又遣使貢獻。
俟斤死,復舍其子大邏便而立其弟,是為他缽可汗。他缽以攝圖為爾伏可汗,統其東面;又以其弟褥但可汗為步離可汗,居西方。自俟斤以來,其國富強,有凌轢中夏之志。朝廷既與之和親,歲給繒絮、錦彩十萬段。突厥在京師者,又待以優禮,衣錦食肉,常以千數。齊人懼其寇掠,亦傾府藏以給之。他缽彌復驕傲,仍令其徒屬曰:「但使我在南兩個兒孝順,何憂無物邪?」齊有沙門惠琳,掠入突厥中,因謂他缽曰:「齊國強富,皆為有佛法。」遂說以因緣果報之理。他缽聞而信之,建一伽藍,遣使聘齊,求《凈名》、《涅盤》、《華嚴》等經,並《十誦律》。他缽亦躬自齋戒,繞塔行道,恨不生內地。建德二年,他缽遣使獻馬。
及齊滅,齊定州刺史、范陽王高紹義自馬邑奔之。他缽立紹義為齊帝,召集所部,雲為之復仇。宣政元年四月,他缽遂入寇幽州。柱國劉雄拒戰,兵敗死之。武帝親總六軍,將北伐,會帝崩,乃班師。是冬,他缽復寇邊,圍酒泉,大掠而去。
大象元年,他缽復請和親,帝策趙王招女為千金公主以嫁之,並遣執紹義送闕。
他缽不許,仍寇並州。二年,始遣使奉獻,且迎公主為親,而紹義尚留不遣。帝又令賀若誼往諭之,始送紹義。
他缽病且卒,謂其子庵邏曰:「吾聞親莫過於父子。吾兄不親其子,委位於我,我死,汝當避大邏便。」及卒,國中將立大邏便,以其母賤,眾不服。庵邏實貴,突厥素重之。攝圖最後至,謂國中曰:「若立庵邏者,我當率兄弟以事之;如立大邏便,我必守境,利刃長矛以相待。」攝圖長而且雄,國人莫敢拒,竟立庵邏為嗣。大邏便不得立,心不服庵邏,每遣人詈辱之。庵邏不能制,因以國讓攝圖。國中相與議曰:「四可汗子,攝圖最賢。」因迎立之,號伊利俱盧設莫何始波羅可汗,一號沙缽略,居都斤山。庵邏降居獨洛水,稱第三可汗。大邏便乃謂沙缽略曰:「我與爾俱可汗子,各承父後,爾今極尊,我獨無位,何也?」沙缽略患之,以為阿波可汗,還領所部。
沙缽略勇而得眾,北夷皆歸附之。隋文帝受禪,待之甚薄,北夷大怨。會營州刺史高寶寧作亂,沙缽略與之合軍,攻陷臨渝鎮。上敕緣邊修保鄣,峻長城,以備之。沙缽略妻,周千金公主,傷宗祀絕滅,由是悉眾來寇,控弦士四十萬。
上令柱國馮昱屯乙弗泊,蘭州總管叱李崇屯幽州,達奚長儒據周盤,皆為虜敗。
於是縱兵自木硤、石門兩道來寇,武威、天水、安定、金城、上郡、弘化、延安六畜咸盡。天子震怒,下詔曰:
往者周、齊抗衡,分割諸夏,突厥之虜,俱通二國。周人東慮,恐齊好之深;齊氏西虞,懼周交之厚。各謂慮意輕重,國遂安危。非徒並有大敵之憂,思減一邊之防。竭生靈之力,供其來往,傾府庫之財,棄於沙漠。華夏之地,實為勞擾。
朕受天明命,子育萬方,愍臣下之勞,除既往之弊。回入賊之物,加賜將士;息在路之人,務於耕織。凶丑愚暗,未知深旨,將大定之日,比戰國之時,乘昔世之驕,結今時之恨。近者,盡其巢窟,俱犯北邊,而遠鎮偏師,逢而摧翦,未及南上,遽已奔北。
且彼渠師,其數凡五,昆季爭長,父叔相猜,世行暴虐,家法殘忍。東夷諸國,盡挾私讎;西戎群長,皆有宿怨。突厥之北,契骨之徒,切齒磨牙,常伺其後。達頭前攻酒泉,於闐、波斯、揖怛三國,一時即叛;沙缽略近趣周盤,其部內薄孤、東紇羅尋亦翻動。往年利稽察大為高麗、靺鞨所破,沙毗設又為紇支可汗所殺。與其為鄰,皆願誅剿,部落之下,盡異純人。千種萬類,仇敵怨偶,泣血拊心,銜悲積恨。圓首方足,皆人類也,有一於此,更切朕懷。彼地咎徵妖作,將年一紀。乃獸為人語,人作神言,雲其國亡,訖而不見。每冬雷震,觸地火生。
種類資給,唯藉水草,去歲四時,竟無雨雪,川枯蝗暴,卉木燒盡,飢疫死亡,人畜相半。舊居之地,赤土無依,遷徙漠南,偷存晷刻。斯蓋上天所忿,驅就齊斧,幽明合契,今也其時。
故選將練兵,贏糧聚甲,義士奮發,壯夫肆憤,願取名王之首,思撻單於之背。此則王恢所說,其猶射癰,何敵能當,何遠不克。但皇王舊跡,北止幽都,荒遐之表,文軌所棄,得其地不可而居,得其人不忍皆殺。無勞兵革,遠規溟海。
普告海內,知朕意焉。
於是河間王弘、上柱國豆盧績、竇榮定、左僕射高熲、右僕射虞慶則並為元帥,出塞擊之。沙缽略率阿波、貪汗二可汗來拒戰,皆敗走。時虜飢不能得食,粉骨為糧,又多災疫,死者極眾。
既而沙缽略以阿波驍悍,忌之,因其先歸,襲擊其部,大破之,殺阿波母。
阿波還無所歸,西奔達頭可汗。達頭者,名玷厥,沙缽略之從父也,舊為西面可汗。既而大怒,遣阿波率兵而東,其部落歸之者將十萬騎,遂與沙缽略相攻。又有貪汗可汗,素睦於阿波,沙缽略奪其眾而廢之,貪汗亡奔達頭。沙缽略從弟地勤察,別統部落,與沙缽略有隙,復以眾叛歸阿波。連兵不已,各遣使詣闕,請和求援,上皆不許。
會千金公主上書,請為一子之例,文帝遣開府徐平和使於沙缽略。晉王廣時鎮並州,請因其釁乘之,上不許。沙缽略遣使致書曰:「辰年九月十日,從天生大突厥天下賢聖天子伊利俱盧設莫何始波羅可汗致書大隋皇帝:使人開府徐平和至,辱告言語,具聞也。皇帝是婦父,即是翁,此是女夫,即是兒例,兩境雖殊,情義是一。今重疊親舊,子子孫孫,乃至萬世不斷。上天為證,終不違負。此國所有羊、馬,都是皇帝畜生;彼有繒彩,都是此物。彼此不異也。」文帝報書曰:
「大隋天子貽書大突厥伊利俱盧設莫何沙缽略可汗:得書,知大有好心向此也。
既是沙缽略婦翁,今日看沙缽略共兒子不異。既以親舊厚意,常使之外,今特別遣大臣虞慶則往彼看女,復看沙缽略也。」沙缽略陳兵列其寶物,坐見慶則,稱病不能起,且曰:「我伯父以來,不向人拜。」慶則責而喻之。千金公主私謂慶則曰:「可汗豺狼性,過與爭,將嚙人。」長孫晟說諭之,攝圖屈,乃頓顙受璽書,以戴於首。既而大慚,其群下因相聚慟哭。慶則又遣稱臣,沙缽略謂其屬曰:
「何名為臣?」報曰:「隋國臣,猶此稱奴。」沙缽略曰:「得作大隋天子奴,虞僕射之力也。」贈慶則馬千匹,並以從妹妻之。
時沙缽略既為達頭所困,又東畏契丹,遣使告急,請將部落度漠南,寄居白道川內。有詔許之。晉王廣以兵援之,給以衣食,賜以車服、鼓吹。沙缽略因西擊阿波,破擒之。而阿拔國部落乘虛掠其妻子。官軍為擊阿拔,敗之,所獲悉與沙缽略。沙缽略大喜,乃立約,以磧為界。因上表曰:「大突厥伊利俱盧設始波羅莫何可汗臣攝圖言:大使、尚書右僕射虞慶則至,伏奉詔書,兼宣慈旨,仰惟恩信之著,愈久愈明,徒知負荷,不能答謝。突厥自天置以來,五十餘載,保有沙漠,自王蕃隅,地過萬里,士馬億數,恆力兼戎夷,抗禮華夏,在於戎狄,莫與為大。頃者,氣候清和,風雪順序,意以華夏其有大聖興焉。伏惟大隋皇帝真皇帝也,豈敢阻兵恃險,偷竊名號?今便感慕淳風,歸心有道。雖復南瞻魏闕,山川悠遠,北面之禮不敢廢。當令侍子入朝,神馬歲貢,朝夕恭承,惟命是親。
謹遣第七兒臣窟合真等奉表以聞。」文帝下詔曰:「沙缽略往雖與和,猶是二國,今作君臣,便成一體。已敕有司,肅告郊廟,宜傳播天下,咸使知聞。」自是詔答諸事,並不稱其名以異之。其妻可賀敦周千金公主,賜姓楊氏,編之屬籍,改封大義公主。策拜窟合真為柱國,封安國公,宴於內殿,引見皇後,賞勞甚厚。
沙缽略大悅。於是,歲時貢獻不絕。
七年正月,沙缽略遣其子入貢方物。因請獵於恆、代之間,詔許之,仍遣使人,賜其酒食。沙缽略率部落再拜受賜。沙缽略一日手殺鹿十八頭,齎尾舌以獻。
還至紫河鎮,其牙帳為火所燒,沙缽略惡之,月余而卒。上為之廢朝三日,遣太常弔祭焉,贈物五千段。
初,攝圖以其子雍虞閭性懦,遣令立其弟葉護處羅侯。雍虞閭遣使迎處羅侯,將立之,處羅侯曰:「我突厥自木桿可汗來,多以弟代兄,以庶奪嫡,失先祖之法,不相敬畏。汝當嗣位,我不憚拜汝也。」雍虞閭又遣使謂處羅侯曰:「叔與我父,共根連體,我是枝葉,寧有我作主,令根本反同枝葉?願叔勿疑。」相讓者五六,處羅侯竟立,是為葉護。遣使上表言狀,上賜之鼓吹、幡旗。處羅侯長頤僂背,眉目疏朗,勇而有謀。以隋所賜旗鼓,西征阿波,敵人以為得隋兵所助,多來降附,遂擒阿波。既而上書,請阿波死生之命。上下其議,左僕射高熲進曰:
「骨肉相殘,教之蠹也,宜存養以示寬大。」上曰:「善。」熲因奉觴進曰:
「自軒轅以來,獯粥多為邊患。今遠窮北海,皆為臣妾,此之盛事,振古未聞。
臣敢再拜上壽。」
後處羅侯又西征,中流矢卒,其眾奉雍虞閭為主,是為頡伽施多那都藍可汗。
雍虞閭遣使詣闕,賜物三千段,每歲遣使朝貢。時有流人楊欽,亡入突厥中,謬雲彭國公劉昶與宇文氏謀反,令大義公主發兵擾邊。都藍執欽以聞,並貢勃布、魚膠。其弟欽羽設部落強盛,都藍忌而擊之,斬首於陣。其年,遣其母弟褥但特勤獻於闐玉杖,上拜褥但為柱國、康國公。次年突厥部落大人相率遣使貢馬萬匹,羊二萬口,駝、牛各五百頭。尋遣請緣邊置市,與中國貿易,詔許之。
平陳後,上以陳叔寶屏風賜大義公主,主心恆不平,因書屏風為詩,敘陳亡以自寄曰:「盛衰等朝暮,世道若浮萍,榮華實難守,池台終自平。富貴今安在?
空事寫丹青。杯酒恆無樂,弦歌詎有聲?余本皇家子,飄流入虜庭,一朝睹成敗,懷抱忽縱橫。古來共如此,非我獨申名。唯有《昭君曲》,偏傷遠嫁情。」上聞惡之,禮賜益薄。公主復與西突厥泥利可汗連結,上恐其為變,將圖之。會主與所從胡私通,因發其事,下詔廢之。恐都藍不從,遣奇章公牛弘將美妓四人以啖之。時沙缽略子曰染干,號突利可汗,居北方,遣使求婚。上令裴矩謂曰:「當殺大義公主方許婚。」突利以為然,復譖之。都藍因發怒,遂殺公主於帳。
都藍因與突利可汗有隙,數相征伐,上和解之,各引兵去。十七年,突利遣使來逆女,上舍之太常,教習六禮,妻以宗女安義公主。上欲離間北狄,故特厚其禮,遣牛弘、蘇威、斛律孝卿相繼為使。突厥前後遣使入朝,三百七十輩。突利本居北方,以尚主故,南徙度斤舊鎮,錫賚優厚。雍虞閭怒曰:「我大可汗也,反不如染干!」於是朝貢遂絕,數為邊患。
十八年,詔蜀王秀出靈州道擊之。又遣漢王諒為元帥,左僕射高熲率將軍王察、上柱國趙仲卿並出朔州道,右僕射楊素率柱國李徹、韓僧壽出靈州道,上柱國燕榮出幽州,以擊之。雍虞閭與玷厥舉兵攻染干,盡殺其兄弟子女,遂渡河入蔚州。染干夜以五騎與隋使長孫晟歸朝。上令染干與雍虞閭使者因頭特勤相辯詰,染干辭直,上乃厚待之。雍虞閭弟都速六棄其妻子,與突利歸朝。上嘉之,敕染干與都速六樗蒱,稍稍輸以寶物,用歸其心。六月,高熲、楊素擊玷厥,大破之。拜染干為意利珍豆啟人可汗,華言意智健也。啟人上表謝恩。上於朔州築大利城以居之。時安義公主以卒,上以宗女義城公主妻之。部落歸者甚眾。雍虞閭又擊之,上復令入塞。雍虞閭侵掠不已,遂遷於河南,在夏、勝二州間,發徒掘塹數百里,東西距河,盡為啟人畜牧地。
於是遣越國公楊素出靈州,行軍總管韓僧壽出慶州,太平公史萬歲出燕州,大將軍姚辯出河州,以擊都藍。師未出塞,而都藍為其麾下所殺,達頭自立為步伽可汗,其國大亂。遣太平公史萬歲出朔州以擊之,遇達頭於大斤山,虜不戰而遁。尋遣其子侯利伐徒磧東攻啟人,上又發兵助啟人守要路,侯利伐退走入磧。
啟人上表陳謝曰:「大隋聖人莫緣可汗憐養,百姓蒙恩,赤心歸服,或南入長城,或住白道。染干如枯木重起枝葉,枯骨重生皮肉,千世萬世,長與大隋典羊、馬也。」
仁壽元年,代州總管韓洪為虜敗於恆安,詔楊素為雲州道行軍元帥,率啟人北征。斛薛等諸姓初附於啟人,至是而叛。素軍河北,逢突厥阿勿思力俟斤等南渡,掠啟人男女雜畜而去,素率上大將軍梁默追之,大破俟斤,悉得人畜以歸啟人。素又遣柱國張定和、領軍大將軍劉升別路邀擊,並多斬獲而還。兵既渡河,賊復掠啟人部落,素率驃騎范貴於窟結谷東南復破之。
是歲,泥利可汗及葉護俱被鐵勒所敗,步迦尋亦大亂。奚、雪五部內徙,步伽奔吐谷渾,啟人遂有其眾,遣使朝貢。
大業三年,煬帝幸榆林,啟人及義城公主來朝行宮,前後獻馬三千匹。帝大悅,賜帛萬三千段。啟人及義城公主上表曰:「已前聖人先帝莫緣可汗存日,憐臣,賜臣安義公主,臣種末為聖人先帝憐養。臣兄弟妒惡,相共殺臣。臣當時無處去,向上看只見天,下看只見地,實憶聖人先帝言語,投命去來。聖人先帝見臣,大憐臣死命,養活勝於往前,遣臣作大可汗坐著也。突厥百姓死者以外,還聚集作百姓也。至尊今還如聖人先帝於天下四方坐也,還養活臣及突厥百姓,實無少短。至尊憐臣時,乞依大國,服飾法用一同華夏。帝下其議,公卿請依所奏,帝以為不可。乃詔曰:」君子教人,不求變俗,何必化諸削衽,縻以長纓?「乃璽書答啟人,以為磧北未靜,猶復征戰,但使存心孝順,何必改衣服也。帝法駕御千人大帳,享啟人及其部落酋長三千五百人,賜物二千段,其下各有差。復下詔褒寵之,賜路車、乘馬、鼓吹、幡旗,贊拜不名,位在諸侯王上。帝親巡雲中,溯金河而東,北幸啟人所居。啟人奉觴上壽,跪伏甚恭。帝大悅,賦詩曰:」鹿塞鴻旗駐,龍庭翠輦回,氈帳望風舉,穹廬向日開。呼韓頓顙至,屠耆接踵來,索辮擎膻肉,韋韌獻酒杯。何如漢天子,空上單於台?「帝賜啟人及主金瓮各一,及衣服、被褥、錦彩;特勤以下各有差。
先是,高麗私通使啟人所,啟人不敢隱境外之交,是日,持高麗使見。敕令牛弘宣旨謂曰:」朕以啟人誠長奉國,故親至其所。當往涿郡。爾回日,語高麗主,宜早來朝。「使人甚懼。啟人乃扈從入塞至定襄,詔令歸蕃。朝於東都,禮賜益厚。是歲,疾終,上為廢朝三日。
其子吐吉立,是為始畢可汗。表續尚公主,詔從其俗。十一年,來朝於東都。
其年,車駕避暑汾陽宮。八月,始畢率其種落入寇,圍帝於雁門。援兵方至,始畢引去。由是朝貢遂絕。復寇馬邑,唐公擊走之。隋末亂離,中國人歸之者無數,遂大強盛。迎蕭後置於定襄。薛舉、竇建德、王世充、劉武周、梁師都、李軌、高開道之徒,雖僣尊號,皆稱臣,受其可汗之號,使者往來,相望於道。
西突厥者,木桿可汗之子大邏便也。與沙缽略有隙,因分為二,漸以強盛。
東拒都斤,西至龜茲,鐵勒、伊吾及西域諸胡悉附之。大邏便為處邏侯所執,其國立鞅素特勤之子,是為泥利可汗。卒,子達漫立,號泥撅處羅可汗。其母向氏,本中國人,生達漫而泥利卒,向氏又嫁其弟婆實特勤。開皇末,婆實共向氏入朝,遇達頭之亂,遂留京師,每舍之鴻臚寺。處羅可汗居無恆處,終多在烏孫故地。
復立二小可汗,分統所部,一在石國北,以制諸胡國;一居龜茲北,其地名應娑。
官有俟發、閻洪達,以評議國事,自余與東國同。每五月、八月,聚祭神,歲使重臣向其先世所居之窟致祭焉。
以七年冬,處羅朝於臨朔宮。帝享之,處羅稽首謝曰:」臣總西面諸蕃,不得早來朝拜,今參見遲晚,罪責極深。臣心裡悚懼,不能盡道。「帝曰:」往者與突厥遞相侵擾,不得安居。今四海既清,與一家無異,朕皆欲存養,使遂性靈。
譬如上天,止有一個日照臨,莫不寧帖;若有兩個、三個日,萬物何以得安?比者,亦知處羅總攝事繁,不得早來相見。今日見處羅,懷抱豁然歡喜。處羅亦當豁然,不煩在意。「元會,處羅上壽曰:」自天以下,地以上,日月所照,唯有聖人可汗。今是大日,願聖人可汗千歲、萬歲,常如今日也。「詔留其羸弱萬余口,令其弟達度闕設牧畜會寧郡。處羅從征高麗,號為曷薩那可汗,賞賜甚厚。
十年正月,以信義公主嫁焉,賜錦彩,袍千具、彩萬匹。帝將復其故地,以遼東之役,故未遑也。每從行幸。江都之亂,隨化及至河北。化及將敗,奔歸京師,為北蕃突厥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