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法決斷
Ⅰ 在國際商務談判過程中具體的讓步方式有哪幾種
在國際商務談判中具體的讓步方式有4種,分別是:
堅定的讓步方式;
2.果斷的讓步方式 ;
3.初始讓步方式 ;
4.一次性讓步方式
國際商務談判既具有一般商務談判的特點,又具有國際經濟活動的特殊性,表現在:
1.政治性強 國際商務談判既是一種商務交易的談判,也是一項國際交往活動,具有較強的政策性。由於談判雙方的商務關系是兩國或兩個地區之間整體經濟關系的一部分,常常涉及兩國之間的政治關系和外交關系,因此在談判中兩國或地區的政府常常會干預和影響商務談判。因此,國際商務談判必須貫徹執行國家的有關方針政策和外交政策,同時,還應注意國別政策,以及執行對外經濟貿易的一系列法律和規章制度。
2.以國際商法為准則 由於國際商務談判的結果會導致資產的跨國轉移,必然要涉及國際貿易、國際結算、國際保險、國際運輸等一系列問題,因此,在國際商務談判中要以國際商法為准則,並以國際慣例為基礎。所以,談判人員要熟悉各種國際慣例,熟悉對方所在國的法律條款,熟悉國際經濟組·織的各種規定和國際法。這些問題是一般國內商務談判所無法涉及的,要引起特別重視。
3.要堅持平等互利的原則 在國際商務談判中,要堅持平等互利的原則,既不強加於人,也不接受不平等條件。我國是社會主義發展中國家,平等互利是我國對外政策的一項重要原則。所謂平等互利,是指國家不分大小,不論貧富強弱,在相互關系中,應當一律平等。在相互貿易中,應根據雙方的需要和要求,按照公平合理的價格,互通有無,使雙方都有利可得,以促進彼此經濟發展。在進行國際商務談判時,不論國家貧富,客戶大小,只要對方有誠意,就要一視同仁,既不可強人所難,也不能接受對方無理的要求。對某些外商利用壟斷地位抬價和壓價,必須不卑不亢,據理力爭。對某些發展中國家或經濟落後地區,我們也不能以勢壓人,仗勢欺人,應該體現平等互利的原則。
4.談判的難度大 由於國際商務談判的談判者代表了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利益,有著不同的社會文化和經濟政治背景,人們的價值觀、思維方式、行為方式、語言及風俗習慣各不相同,從而使影響談判的因素更加復雜,談判的難度更加大。在實際談判過程中,對手的情況千變萬化,作風各異,有熱情洋溢者,也有沉默寡言者;有果敢決斷者,也有多疑多慮者;有善意合作者,也有故意尋釁者;有謙謙君子,也有傲慢自大盛氣凌人的自命不凡者。凡此種種表現,都與一定的社會文化、經濟政治有關。不同表現反映了不同談判者有不同的價值觀和不同的思維方式。因此,談判者必須有廣博的知識和高超的談判技巧,不僅能在談判桌上因人而異,運用自如,而且要在談判前注意資料的准備、信息的收集,使談判按預定的方案順利地進行。
Ⅱ 商務談判中提問有哪些方式
封閉式:答案是唯一的,是有限制的,是在提問時給對方一個框架,讓對方只 能在框架里選擇回答的。
開放式:答案是多樣的,是沒有限制的,是沒有框架的,可以讓對方自由發揮的。
商務談判(Business Negotiations),是買賣雙方為了促成交易而進行的活動,或是為了解決買賣雙方的爭端,並取得各自的經濟利益的一種方法和手段。
(2)商法決斷擴展閱讀
特徵
1、以獲得經濟利益為目的
不同的談判者參加談判的目的是不同的,外交談判涉及的是國家利益;政治談判關心的是政黨、團體的根本利益;軍事談判主要是關系敵對雙方的安全利益。雖然這些談判都不可避免地涉及經濟利益,但是常常是圍繞著某一種基本利益進行的,其重點不一定是經濟利益。
而商務談判則十分明確,談判者以獲取經濟利益為基本目的,在滿足經濟利益的前提下才涉及其他非經濟利益。雖然,在商務談判過程中,談判者可以調動和運用各種因素,而各種非經濟利益的因素,也會影響談判的結果,但其最終目標仍是經濟利益。
與其他談判相比,商務談判更加重視談判的經濟效益。在商務談判中,談判者都比較注意談判所涉及的重或技術的成本、效率和效益。所以,人們通常以獲取經濟效益的好壞來評價一項商務談判的成功與否。不講求經濟效益的商務談判就失去了價值和意義。
2、以價值談判為核心
商務談判涉及的因素很多,談判者的需求和利益表現在眾多方面,但價值則幾乎是所有商務談判的核心內容。這是因為在商務談判中價值的表現形式價格最直接地反映了談判雙方的利益。談判雙方在其它利益上的得與失,在很多情況下或多或少都可以折算為一定的價格,並通過價格升降而得到體現。
需要指出的是,在商務談判中,我們一方面要以價格為中心,堅持自己的利益,另一方面又不能僅僅局限於價格,應該拓寬思路,設法從其它利益因素上爭取應得的利益。因為,與其在價格上與對手爭執不休,還不如在其它利益因素上使對方在不知不覺中讓步。這是從事商務談判的人需要注意的。
3、注重合同的嚴密性與准確性
商務談判的結果是由雙方協商一致的協議或合同來體現的。合同條款實質上反映了各方的權利和義務,合同條款的嚴密性與准確性是保障談判獲得各種利益的重要前提。
有些談判者在商務談判中花了很大氣力,好不容易為自己獲得了較有利的結果,對方為了得到合同,也迫不得已作了許多讓步,這時進判者似乎已經獲得了這場談判的勝利,但如果在擬訂合同條款時,掉以輕心,
不注意合同條款的完整、嚴密、准確、合理、合法,其結果會被談判對手在條款措詞或表述技巧上,引你掉進陷阱,這不僅會把到手的利益喪失殆盡,而且還要為此付出慘重的代價,這種例子在商務談判中屢見不鮮。
因此,在商務談判中,談判者不僅要重視口頭上的承諾,更要重視合同條款的准確和嚴密。
Ⅲ 國內利益的統一對國際商務談判的影響
談判中利益主體的一方,通常是外國的政府、企業或公民(在現階段,還包括香港、澳門和台灣地區的企業和商人),另一方,是中國的政府、企業或公民。國際商務談判是對外經濟貿易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在現代國際社會中,許多交易往往需要經過艱難繁瑣的談判,盡管不少人認為交易所提供的商品是否優質、技術是否先進或價格是否低廉決定了談判的成敗,但事實上交易的成敗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談判的成功與否。在國際商務活動中,不同的利益主體需要就共同關心或感興趣的問題進行磋商,協調和調整各自的的經濟利益或政治利益,謀求在某一點上取得妥協,從而在使雙方都感到有利從而達成協議。所以,我們可以說,國際商務談判是一種對外經濟貿易活動中普遍存在的一項十分重要的經濟活動,是調整和解決不同國家和地區政府及商業機構之間不可避免的經濟利益沖突的必不可少的一種手段。
國際商務談判的特點
國際商務談判既具有一般商務談判的特點,又具有國際經濟活動的特殊性,表現在:
1.政治性強
國際商務談判既是一種商務交易的談判,也是一項國際交往活動,具有較強的政策性。由於談判雙方的商務關系是兩國或兩個地區之間整體經濟關系的一部分,常常涉及兩國之間的政治關系和外交關系,因此在談判中兩國或地區的政府常常會干預和影響商務談判。因此,國際商務談判必須貫徹執行國家的有關方針政策和外交政策,同時,還應注意國別政策,以及執行對外經濟貿易的一系列法律和規章制度。
2.以國際商法為准則
由於國際商務談判的結果會導致資產的跨國轉移,必然要涉及國際貿易、國際結算、國際保險、國際運輸等一系列問題,因此,在國際商務談判中要以國際商法為准則,並以國際慣例為基礎。所以,談判人員要熟悉各種國際慣例,熟悉對方所在國的法律條款,熟悉國際經濟組·織的各種規定和國際法。這些問題是一般國內商務談判所無法涉及的,要引起特別重視。
3.要堅持平等互利的原則
在國際商務談判中,要堅持平等互利的原則,既不強加於人,也不接受不平等條件。我國是社會主義發展中國家,平等互利是我國對外政策的一項重要原則。所謂平等互利,是指國家不分大少,不論貧富強弱,在相互關系中,應當一律平等。在相互貿易中,應根據雙方的需要和要求,按照公平合理的價格,互通有無,使雙方都有利可得,以促進彼此經濟發展。在進行國際商務談判時,不論國家貧富,客戶大小,只要對方有誠意,就要一視同仁,既不可強人所難,也不能接受對方無理的要求。對某些外商利用壟斷地位抬價和壓價,必須不卑不亢,據理力爭。對某些發展中國家或經濟落後地區,我們也不能以勢壓人,仗勢欺人,應該體現平等互利的原則。
4.談判的難度大
由於國際商務談判的談判者代表了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利益,有著不同的社會文化和經濟政治背景,人們的價值觀、思維方式、行為方式、語言及風俗習慣各不相同,從而使影響談判的因素更加復雜,談判的難度更加大。在實際談判過程中,對手的情況千變萬化,作風各異,有熱情洋溢者,也有沉默寡言者;有果敢決斷者,也有多疑多虛者;有善意合作者,也有故意尋釁者;有謙謙君子,也有傲慢自大盛氣凌人的自命不凡者。凡此種種表現,都與一定的社會文化。經濟政治有關。不同表現反映了不同談判者有不同的價值觀和不同的思維方式。因此,談判者必須有廣博的知識和高超的談判技巧,不僅能在談判桌上因人而異,運用自如,而且要在談判前注意資料的准備、信息的收集,使談判按預定的方案順利地進行。
國際商務談判的原則
1、平等性原則 平等是國際商務談判得以順利進行和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在國際經濟往來中,企業間的洽談協商活動不僅反映著企業與企業的關系,還體現了國家與國家的關系,相互間要求在尊重各自權利和國格的基礎上,平等地進行貿易與經濟合作事務。在國際商務談判中,平等性要求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 (1)談判各方地位平等。國家不分大小貧富,企業不論實力強弱,個人不管權勢高低,在經濟貿易談判中地位一律平等。不可頤指氣使,盛氣凌人,把自己的觀點和意志強加給對方。談判各方面尊重對方的主權和願望,根據彼此的需要和可能,在自願的基礎上進行談判。對於利益、意見分歧的問題,應通過友好協商加以妥善解決,而不可強人所難。切忌使用要挾、欺騙的手段來達到自己的交易的目的,也不能接受對方帶強迫性的意見和無理的要求。使用強硬、脅迫手段,只能導致談判破裂。 (2)談判各方權利與義務平等。各國之間在商務往來的談判中權利與義務是平等的,既應平等地享受權利,也要平等地承擔義務。談判者的權利與義務,具體表現在談判各方的一系列交易條件上,包括涉及各方貿易利益的價格、標准、資料、方案、關稅、運輸、保險等。如在世界貿易組織中,國與國之間的貿易和談判,要按照有關規則公平合理地削減關稅,尤其是限制或取消非關稅壁壘。談判的每一方,都是自己利益的佔有者,都有權從談判中得到自己所需要的,都有權要求達成等價有償、互相受益、各有所得的公平交易。價格是商貿談判交易條件的集中表現,談判各方討價還價是免不了的,但是按照公平合理的價格進行協商,對進出口商品作價應以國際市場價格水平平等商議,做到隨行就市,對雙方有利。為彌合在價格以及其他交易條件上的分歧,順利解決談判中的爭執,就需要以公平的標准來對不同意見進行判定,而公平的標准應當是談判各方共同認定的標准。在談判的信息資料方面,談判者既有獲取真實資料的權利,又有向對方提供真實資料的義務。談判方案以及其他條件的提出、選擇和接受,都應符合權利與義務對等的原則。談判者享受的權利越多,相應地需要承擔的義務也就越多,反之亦然。 (3)談判各方簽約與踐約平等。商務談判的結果,是簽訂貿易及合作協議或合同。協議條款的擬訂必須公平合理,有利於談判各方目標的實現,使各方利益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滿足。簽約踐約要使「每方都是勝者」,美國學者尼爾倫伯格的這句話充分體現了談判的平等性要求,可以說是談判成功的至理名言。談判合同一經成立,談判各方面須「重合同,守信用」,「言必信,行必果」,認真遵守,嚴格執行。簽訂合同時不允許附加任何不合理的條件,履行合同時不能隨意違約和單方面毀約,否則,就會以不平等的行為損害對方的利益。 2、互利性原則 在國際商務談判中,平等是互利的前提,互利是平等的目的。平等與互利是平等互利原則密切聯系、有機統一的兩個方面。打仗、賽球、下棋,結局通常是一勝一負。國際商務談判不能以勝負輸贏而告終,要兼顧各方的利益。為此,應做到以下幾點。 (1)投其所需。在國際商務活動中進行談判,說到底就是為了說明對方進而得到對方的幫助和配合以實現自己的利益目標,或曰通過協商從對方獲取己方所需要的東西。 首先,應將自己置身於對方的立場上設身處地地為其著想。把對方的利益看成與自己的利益同樣重要,對其願望、需要與擔憂表示理解和同情,富於人情味,建立起情感上的認同關系,從心理上啟開對方接納自己之門。要記住:談判雖為論理之「戰」,然談判桌上為人所動的是「情」,常常是「情」先於「理」。 其次,要了解對方在商務談判中的利益要求是什麼。談判的立場往往是具體而明確的,利益卻隱藏在立場的後面,出於戒心,對方不會輕易表白,即使顯露,也是很有分寸、注意程度的。因而,了解對方的需求,應巧妙地暗探,策略地詢問,敏銳地體味「話中之話」,機智地捕捉「弦外之音」。 第三,在對對方有所知的基礎上有的放矢地滿足其需求。這是前面行為的目的,是最重要的一環。在商務談判中考慮和照顧對方的利益,會引起對方的積極反應,促進互相吸引、互相推動的談判格局的形成。自己的主動利他之舉,能喚起對方投來注意和關心。談判各方通常都有在該談判中努力實現的利益目標,因此,為對方著想就要根據對方的利益目標滿足其基本需要。在目標要求不一致的情況下,要盡可能尋求雙方利益的相容點而投其所需。此外,還要注意對方非經濟利益的需求,如安全感、歸屬感、自尊感、認同感、榮譽感等,這類需求得到滿足,有時會產生某種意想不到的效果,使談判的實質性問題得到輕而易舉的解決,使自己受益無窮。莎士比亞說:「人們滿意時,會付高價錢。」高明的談判者自然明白個中奧妙。 (2)求同存異。談判各方的利益要求完全一致,就無需談判,因而產生談判的前提是各方利益、條件、意見等存在著分歧。國際商務談判,實際上是通過協商彌合分歧使各方利益目標趨於一致而最後達成協議的過程。如果因為爭執升級、互不相讓而使分歧擴大,則容易導致談判破裂。而如果想使一切分歧意見皆求得一致,在談判上既不可能也無必要。因此,互利的一個重要要求就是求同存異,求大同,存小異。談判各方應謀求共同利益,妥善解決和盡量忽略非實質性的差異。這是商務談判成功的重要條件。 首先,要把謀求共同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國際商務談判中,各方之「同」,是使談判順利進行和達到預期目的的基礎,從分歧到分歧等於無效談判。談判中的分歧通常表現為利益上的分歧和立場上的分歧。參與談判的每一方都要追求自身的利益,由於所處地位、價格觀念及處理態度不同,對待利益的立場也就不同。需要指出的是,談判各方從固有的立場出發,是難以取得一致的,只有瞄準利益,才有可能找到共同之處。而且,國際商務談判的目的是求得各方利益之同,並非立場之同。所以,要把談判的重點和求同的指向放在各方的利益上,而不是對立的立場上,以謀求共同利益為目標。這就是求大同,即求利益之同。 然而,求利益之同難以求到完全相同,只要在總體上和原則上達到一致即可,這是對求大同的進一步理解。求同是互利的重要內容,如果談判者只追求自己的利益,不考慮對方的利益,不注重雙方的共同利益,勢必擴大對立,中斷談判,各方均不能有所得。一項成功的商務談判,並不是置對方於一敗塗地,而是各方達成互利的協議。談判者都本著謀求共同利益的態度參與談判,各方均能不同程度地達到自己的目的。林肯曾頗有感觸地說:「我展開並贏得一場談判的方式,是先找到一個共同的贊同點。」談判的前提是「異」,談判的良好開端則是「同」,談判的推動力和談判的歸宿更在於「同」。 其次,努力發現各方之「同」。國際商務談判是一種交換利益的過程,而這種交換在談判結束時的協議中才明確地體現出來。談判之初,各方的利益要求還不明朗或不甚明朗,精明的談判者能隨著談判的逐步深入從各種意見的碰撞中積極尋找各自利益的相容點或共同點,然後據此進一步探求彼此基本利益的結合部。談判各方利益縱然有諸多相異之處,總能找到某種相同或吻合之點,否則在一開始就缺乏談判的基礎和可能。為了引導對方表露其利益要求,應在談判中主動而有策略地說明己方的利益。只要你不表現出輕視或無視對方的利益,你就可以用堅定的態度陳述自己利益的重要性。堅持互利原則內在地包含著堅持自己的利益,只是要把這種自我堅持奠定在對對方利益的認可與容納的基礎之上。忽視、排斥對方的利益和隱藏、削弱自身的利益,都不利於尋求相互之間的共同之處,都會妨礙談判目標的正常實現。在解釋自己的利益時,要力求具體化、生動化、情感化,以增加感染力,喚起對方的關切。在協調不同要求和意見的過程中,應以對方最小的損失換取自己最大的收獲,而不是相反。 第三,把分歧和差異限定在合度的范圍內。求大同同時意味著存小異,存小異折射著談判各方的互利性。絕對無異不現實,而差異太大難互利。就商務談判而言, 「小異」不只是個數量概念,更重要的是有質的含義。其質的要求有兩個方面,其一是談判各方非利益之異,其二是若存在利益上的差異則應為非基本利益之異。這是互利性要求的內在規定,是談判協議中保留分歧的原則界限。談判各方的不同利益需要,又可分為相容性和排斥性的。屬於排斥性的,只要不與上述原則要求相悖,允許存在於談判協議之中;如是相容性的,則能各取所需,互為補充,互相滿足。 (3)妥協讓步。在國際商務談判中,互利不僅表現在「互取」上,還表現在「互讓」上。互利的完整含義,應包括促進談判各方利益目標共同實現的「有所為」 和「有所不為」兩個方面。既要堅持、維護己方的利益,又要考慮、滿足對方的利益,兼顧雙方利益,謀求共同利益,是謂「有所為」;對於難以協調的非基本利益分歧,面臨不妥協不利於達成談判協議的局面,作出必要的讓步,此乃「有所不為」。談判中得利與讓利是辯證統一的。妥協能避免沖突,讓步可防止僵局,妥協讓步的實質是以退為進,促進談判的順利進行並達成協議。
國際商務談判的重要性
國際商務談判是國際貨物買賣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很重要的環節,也是簽訂買賣合同的必經階段。國際商務談判的內容,不僅包括商務與技術方面的問題,還包括法律與政策問題,它是一項政策性、策略性、技術性和專業性很強的工作。國際商務談判的結果,決定著合同條款的具體內容,從而確定合同雙方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故買賣雙方都很重視商務談判這項重要的活動。 在國際貨物買賣中,商務談判是一項很復雜的工作,它比國內貿易中的洽談交易復雜得多。因為,交易雙方分屬不同的國家或地區,彼此有著不同的社會制度、政治制度、法律體系、經濟體制和貿易習慣,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價值觀念、信仰和民族習慣,而且還有語言和文字溝通方面的困難。 在談判過程中,由於交易雙方的立場及其追求的具體目標各不相同,故往往充滿尖銳復雜的利害沖突和反復討價還價的情況。參加商務談判人員的任務是,根據購銷意圖,針對交易對手的具體情況,施展各種行之有效的策略,正確處理和解決彼此間的沖突和矛盾,謀求一致,達成一項雙方都能接受的公平合理的協議。由於交易雙方達成的協議不僅直接關系著雙方當事人的利害得失,而且具有法律上的約束力,不得輕易改變,所以是否拍板成交和達成協議,彼此都應持慎重態度。如果由於失誤而導致磋商失敗,就會失掉成交的機會。如果由於我方人員急於求成、疏忽大意或其他原因,作了不應有的讓步,或接受了不合理的成交條件和有悖於法律規定的條款,致使交易磋商中出現一些錯誤和隱患,往往事後難以補救。這不僅會使我方在經濟上蒙受不應有的損失,而且還可能給履約造成困難,進而影響雙方關系,對外造成不良的政治影響。 綜上所述,足見商務談判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做好這個環節的工作,妥善處理商務談判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達成公平合理和切實可行的協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請採納為最佳答案
Ⅳ 銷售專業,需要學什麼專業
銷售專業,可以學市場營銷、外貿、金融等。市場營銷專業主要課程:
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市場營銷學、管理學原理、消費者行為學、市場調研預測學、營銷渠道與物流管理、廣告學、商務談判、營銷組織與推銷管理、營銷策劃、國際市場營銷學、品牌與形象戰略、營銷倫理、服務營銷、網路營銷等。
(4)商法決斷擴展閱讀
市場營銷特點:
1、市場營銷的第一目的'是創造顧客,獲取和維持顧客;
2、要從長遠的觀點來考慮如何有效地戰勝競爭對頭,立於不敗之地;
3、注重市場調研,收集並分析大量的信息,只有這樣才能在環境和市場的變化有很大不確實性的情況下做出正確的決策;
4、積極推行革新,其程度與效果成正比;
5、在變化中進行決策,要求其決策者要有很強的能力,要有像企業家一樣的洞察力、識別力和決斷力。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主幹課程:
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國際經濟學、計量經濟學、世界經濟概論、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國際金融、國際結算、貨幣銀行學、財政學、會計學、統計學、管理學原理、國際商法、中國對外貿易、外貿運輸與保險、國際貿易電子化實務、商務溝通與函電(英)、國際投資學、國際貿易模擬等。
Ⅳ 李嘉誠一生的八種能力的作品目錄
第一章創業能力:天道酬勤,掌握白手起家的資本
1.幸運之手不在上帝,而在自己手上
2.從零開始起步
3.大膽地啟動人生前進的步伐
4.沒有鬥志,就沒有戰勝困難的潛能
5.只有挑戰自我,才能成就大事
6.自己要做自己的老闆
7.吃苦耐勞可以讓人更堅強
第二章決斷能力:放開眼光,以穩中求勝為商法
1.把失敗的教訓變為成功的經驗
2.做一樁生意,就要留有餘地
3.爆發出趕超對手的雄心
4.做個不飛則已,飛必沖天的英雄
5.善於從積累「起跳」到飛躍
6.多元化是不敗之基
7.掌握投資的「時機術」
第三章經營能力:巧妙運籌,拿出以—搏十的競爭手段
1.跟著市場脈搏跳動
2.假如5分鍾後響起台風警報
3.巧妙進行資本運作
4.盡量用別人的錢賺錢
5.用「大手筆」去大集資
6.不能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
7.買進東西最終是要把它賣出去
第四章布局能力:縱橫捭闔,左右天下商勢
1.施出喑度陳倉的功力
2.借勢而發最厲害
3.徹悟「樹上開花」的道理
4.隔岸觀火,靜待變化
5.商戰中的「火燒赤壁」
6.學會鬥智不鬥力
7.在商業競爭中打出有用的牌
8.採取借殼上市的做大戰略
9.沒有風格,就會重復別人
第五章求變能力:洞察商勢,靠頭腦思考出新路
1.不適應環境,就打不開局面
2.自己給自己補上關鍵的課
3.仔細體察世事人情大有益處
4.把自己置身於新行列之中
5.善於尋找最有力的突破口
6.動腦筋想問題,等待最佳時機
第六章推銷能力:強化品牌,全方位展開經營方向
1.沒有鍛煉的成功都是脆弱的
2.在關鍵時刻把自己推銷出去
3.讓產品自己說話最有效
4.讓產品暢銷的魔法
5.立即打開市場靠魄力
6.我不是大王,誰是大王
7.廣告效應的潛力超過任何人的想像
8.善於培養自己的領袖氣質
9.品牌本身就是財富
10.在投資中贏得聲譽
第七章用才能力:廣納賢人,操縱整合團體的作戰方略
1.有容乃大是大商人的胸懷
2.大力提拔才俊之士
3.指揮千軍萬馬不如指揮一人
4.真正做到「洋為中用」
5.借用「外腦」,擴大自己的智慧圈
6.一定要給人以豐厚的回報
7.拿出一套合理化的人事管理體制
8.讓自己財富的金字塔繼續穩固
第八章處世能力:商儒合璧,為人坦盪誠信
1.永遠對別人抱有感激之心
2.誠實的品格比生命還要寶貴
3.一生不能丟「艱苦」二字
4.以潔身自好為人生大要
5.從細微處體諒和善待他人
6.淡出股市,重義不重利
7.把握友情與商戰間的平衡
8.守住「德才兼備」四字訣
Ⅵ 宋朝立法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宋代是中國古代發展歷史上值得永遠銘記的時代。宋代在經濟、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都比前朝有長足的發展和顯著的變化。河南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博士楊高凡認為,宋代不僅在政治、經濟方面得到發展,法制建設也表現出與其經濟、政治、文化相適應的時代特色。調整商品經濟關系,維護私有權益的經濟立法和民事立法更加詳密完備,具有無與倫比的時代特徵。
宋代是一個商品經濟高速發展、私有制佔主導地位的封建王朝。這一時期,不僅讓人們的義利觀念和私有權觀念發生變化,也促進了民事法律關系的發展,使以維護私有權為主要內容的民事法律規范更加完備。因而,民法成為宋代法律內容中最豐富,最能反映宋代法律特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首先是民事權利主體的變化。在租佃制、僱傭制盛行的宋代,不僅官戶、地主、平民依法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資格,就是唐代的「賤民」,即宋代的客戶、工匠、機戶乃至私家僱傭的人力和女使等,在宋代亦成為國家的編戶齊民,依法享有權利主體的資格,這些「賤民」法律地位的提高,是宋代民事法律體系、關系變化的重要表現。另外,宋代出現的義庄、祭田、學田及寺院等都有獨立的財產、完備的管理制度,是受到法律保護的社會團體。在法律上,它們具有財團法人和綜合法人的性質。
第二是物權法的詳備。宋代是一個私有制高度發展,所有權觀念深化的朝代,所以調整物權關系、維護私有權利益的法律也相當詳備。盡管宋代沒有現代概念上的動產與不動產的明顯區別,但在內容上已有財物與產業之分,無論是私財還是官物,私產還是公業,都是法律積極維護的對象。宋代法律對動產物權的原始取得(先佔、遺失物、漂流物的揀獲、埋藏物的發現等)和繼承取得(買賣、贈與、繼承等)及添附物的處理等都作了詳細的規定。對以動產物權作為借貸擔保的質、當、典押等亦有明確的立法。凡私自移走支配他人所有財物,在刑法上則構成了盜竊罪,並規定了嚴厲的處罰。此外,宋代法律對以田宅為主要內容的不動產所有權的取得、使用、收益和處分的規定更加詳密。
由於宋代統治者對土地的佔用、開墾、典賣採取了自由放任的政策,為土地所有權的取得帶來了新的特點。在商業資本,高利貸資本的沖擊下,土地以商品形式進入流通領域,使土地所有權的轉移相當頻繁,買賣成為取得土地所有權的主要途徑。宋代租佃制、典賣制的盛行,又使土地的佔有權、使用權、收益權開始分離,宋代法律不僅承認這種分離的合法性,亦允許佔有權、使用權獨立有償轉移,並受到法律的保護。永佃權在宋代土地所有權中是一種強有力的物產權,既可以世代相承,亦可以典押轉讓使用權和收益權。宋代物權法的內容十分豐富,對維護國家、集體和個人權益起了積極作用。
第三是債權法的發展和契約關系的發達。債是指特定當事人之間請求特定行為的民事法律關系。宋代商品經濟發展,商品交換關系復雜化,在買賣、借貸、典當、租佃等契約關系中,因侵權行為、不當得利 、無因管理等法律事實,產生了人與人之間的債權、債務關系。為維護債權人的利益,宋代在法律中對債的發生、債的履行、債的擔保、債的免責、債的強制效力及債權人的權利、債務人的義務都作了詳細規定,以至於出現了「違契不償,官為理索」的說法,以維護債權人的利益。在契約關系方面,宋代的契約作為商品交換關系的法律形式,是為適應私有制和商品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而發展起來的,是維護所有權利益的重要法定依據。宋代的契約種類繁多,主要有買賣契約、借貸契約、典押契約、租佃契約,但無論哪類契約,凡經官府印押,交納契稅的,官府都承認其法律效力。為了維護所有權人的利益,宋代法律對契約的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擔保責任、時效、損害賠償等都作了嚴格規定,明確了立約雙方的權利和義務。
第四是婦女在婚姻家庭關系中權利的擴大。宋代商品經濟發展,婦女的社會性勞動進一步增強。婦女經濟地位的變化帶動了婦女在婚姻家庭中地位的變化。在婚姻關系中,宋代婦女的法定離婚權沖破了「七出」「義絕」的范圍,離婚的主動權有了明顯增大。隨著人們對婦女貞節觀認識的變化,社會各階層對婦女的再嫁表現出積極的支持態度。在法律上表現為維護婦女再婚自由權的立法相應增多。宋代規定,寡妻既可以另適,也可以招來接腳夫,婦女再嫁在宋代已成為一個普遍的社會現象。在家庭關系中,特別是夫亡妻在的家庭中,法律確定了寡妻的戶主權,在戶絕家庭中,寡婦依法享有立繼權和代位繼承的權利。因此,宋代婦女在婚姻家庭中地位的變化,也是宋代法律變化的重要表現。同時,宋代在財產繼承法等方面的制度也非常完備,這反映了宋代對私有權維護的深化程度和法制特色。
宋代在完善法律制度的同時,重視程序建設也成為其訴訟法的時代特色。訴訟法是保證實體法正確實現的程序法,依據案件的性質,訴訟法又分為刑事訴訟和民事訴訟。宋代的法典和前代一樣不僅實體法和程序法不分,刑訴法和民訴法也不分。其司法機構設置、訴訟活動原則、訴訟程序、審理方式、判決方法等雖多借鑒唐代的制度,但以程序制約司法權的濫用是其突出的特徵。在宋代,隨著中央集權的加強,君權的強化,表現在司法上是皇帝越來越廣泛行使審判權,當時的審刑院就成為皇帝審斷案件的顧問機關。宋代中央的中書、樞密、三司等行政機關直接干預司法審判活動。在地方,強調州縣行政長官必須親自審問案件,既加重了他們的司法責任,也擴大了他們的司法權力。這都是皇帝加強對司法權控制的表現,也是宋代司法中的一個重要特點。
制度正義是宋代刑事審判最突出的亮點。為了保證實體法的有效實施,宋代構建了完備的審判、復核、監督檢查機構體系,規定了詳細的起訴形式,建立了收集、辨別、運用證據的制度。為防止司法官吏在審判活動中濫用職權、徇私舞弊等造成刑獄冤濫,從制度層面對審判權進行了限制。首先是確定了「鞫讞分司」體制,使審理權與判決權分離;其次是規定了「長官躬親」制,以防司法審判中的吏奸之弊;其三是推行「親嫌迴避」制,以保證審判的公正;其四是確立了「據狀勘鞫」制,以防狀外別生奸獄;其五是限制濫施刑訊,防止冤案滋生。在司法制度中,審判程序規定的尤為嚴密。從刑案現場勘驗、取證、審訊到結案,都規定了嚴格的程序和標准,防止官吏在各個環節中借機生奸。在審理結案之後,檢法議刑之前,創立了必須的錄問程序,即對徒刑以上大案,另外安排官員提審錄問案犯,進一步核查犯罪事實,以防審理中的差誤,這是其他朝代審判中沒有的程序。錄問無枉錯之後,由檢法官根據案情檢出適用法條,這就將定罪量刑限制在法律范圍之內。其後則由幕職官根據案情和法條草擬初判意見,交由通判及幕職官集體審核簽押後,呈知州定判。如此嚴密的審理和判決程序,在中國法律史上獨樹一幟。試圖通過制度正義實現法律正義,也是宋代法律建設趨向文明的突出表現。
在宋代,隨著民事權利主體的擴大,有關民事訴訟的法律也更加完備和具體。宋代不僅明確規定了受理民訴的「務限」,案件「結絕」的時限,審結後官府給予當事人「斷由」,而且對民事訴訟審理不當的案件准許當事人上訴。更值得一提的是,南宋初為了寬恤民力、恢復生產、鉗制官吏違法害民,廣開越訴法,這不僅豐富了宋代民事訴訟法的內容,擴大了民事訴訟權,也彰顯了宋代民事訴訟法的發達。
中國古代的司法中,既沒有律師也沒有辯護制度,百姓的訴訟全憑官吏決斷,被冤之民無法得到法律幫助。至宋代,由於人們私有權觀念的深化,人身權利相對擴大,要求運用法律維護自身權益的願望日漸強烈。基於社會的需要,在江南民間產生了「教引訟理」「教授辭訟文書」的訟學。同時也出現了專門指教詞訟、替人辯理為業的訟師和以佣筆為業的寫狀代書人。訟學的產生,訟師和佣筆代書人的出現,是中國封建訴訟史上的一個重大變化,也反映出宋代訴訟活動十分活躍。
同時,為維護國家經濟利益,宋代雖然沒有現代意義上的經濟法,但隨著商品經濟發展、中央集權制度加強,調整經濟關系,維護國家利益方面的法律內容相當豐富:如商事法、專利法、礦冶法、財政法、稅收法、錢法、鈔法等,宋代經濟立法盡管是為了維護國家利益,但也是宋代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對促進商品經濟發展產生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總觀宋代的法制建設,不僅規范詳備,內容豐富,亦表現了突出的時代特點。民事法規和經濟法規完善表現出宋代私有權的發展和商品經濟的發達;從訴訟法的完備和民間訟學的產生表現出宋人對程序法的重視。可以說,宋代法制在法的階級性和社會性兩方面表現十分突出。宋代法制雖有因襲舊制的方面,但也有自己鮮明的時代特點,在中國封建法律史上仍然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
Ⅶ 包拯是什麼朝代的人
北宋
包拯(公元999-公元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出身於官僚家庭。生於北宋咸平二年(999年)。天聖朝進士。累遷監察御史,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奉使契丹還,歷任三司戶部判官,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准許解鹽通商買賣。改知諫院,多次論劾權幸大臣。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移知瀛、揚諸州,再召入朝,歷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職。嘉裕六年(1061年),任樞密副使。後卒於位,謚號「孝肅」。包拯做官以斷獄英明剛直而著稱於世。知廬州時,執法不避親黨。在開封時,開官府正門,使訟者得以直至堂前自訴曲直,杜絕奸吏。立朝剛毅,貴戚、宦官為之斂手,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後世則把他當作清官的化身——包青天。
生平事跡
包拯,生於北宋咸平二年(999年)。(在《鍘包勉》和《包公賠情》等 戲曲里,說包拯從小受父母遺棄,由包拯大嫂帶養成人,這不符合歷史實際。事實上,包拯的幼少年時代,深受父母寵愛和教養。)
官場生涯
包拯長大後,也極為孝順父母。與包拯同時代的歐陽修,曾經彈 劾包拯「素少學問」。這里的「學問」,主要不是指讀書和文化水平,而是指不懂人情世故。歐陽修其實不是貶低包拯,而是認為包拯「少有孝行,聞於鄉里;晚有直節,著在朝廷」,應該給他以 更合適、恰當的官職。 包拯的青少年時代,也曾刻苦讀書,所以在他二十九歲時,終於考中了進士甲科。按照宋朝規定,考取進士之後,便可以做官。包拯被派到建昌縣(今江西永修)任職。但包拯認為父母親年事已高,應該盡孝奉養雙親,因而請求回到安徽,在和州(今安徽和縣)做官。但是,父母親希望兒子在自己身邊,包拯便決定辭職回家,在家孝敬父母多年,直到雙親去世,包拯守喪期滿,仍不想離開故土。當時,這種封建孝道,受到家鄉人的稱道。近年,安徽合肥發現了一塊包拯為父親包令儀立的神道碑。碑上陰刻篆書「宋故贈刑部侍郎包公神道碑」十二字。這既是包拯留下的珍貴文物,又是他力盡孝道的見證。
由於家鄉父老的勸告,包拯才離開家鄉,離開父母靈地,到天長縣(今安徽天長)任知縣。這時,包拯已是四十歲左右的中年人。康定元年(1040年),包拯又出知端州(今廣東肇慶)。端州出產一種有名的硯台,叫端硯。端硯每年要向朝廷進貢。由於當地官吏和豪紳等層層加碼剋扣,端硯的產量雖多,卻變成了百姓的沉重負擔。包拯下令豪強官吏,不得貪污,只能按規定數量,向朝廷進貢。而他自己,直到離開端州,也不曾想要一方端硯。
或許由於包拯這種鐵面無私的性格,被大臣們賞識,所以朝廷於慶歷三年(1043年)將包拯調到首都開封。這是自從進京考試之後,包拯第二次來到京城。包拯被任命為監察御史。當時,監察御史雖然沒有多大實權,但對包拯來講,卻十分重要。這是因為,從此包拯可以直接參與朝政,並且可以對於朝廷各個方面,尤其是用人等方面,提出看法和建議。實際上,包拯在任監察御史期間,確實對北宋的內政外交,提出過許多批評和改進辦法,並且還曾出使契丹(遼國),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慶歷六年(1046年)夏,包拯調任為三司戶部判官。當時的三司是中央財政機構,戶部掌管全國戶口、兩稅等,戶部判官協助三司使的工作。不久,包拯先後擔任京東、陝西、河北轉運使,轉運使負責一路(相當於省)的財政、監察等行政事務。在地方,包拯十分重視體察民情,要求朝廷讓百姓休養生息而安居樂業.兩年之後,包拯被召回開封,提升為戶部副使。在此期間,他曾前往河北解決軍糧問題,又曾到陝西解決運城(今屬山西)鹽業問題。在河北,他奏請用作養馬的田地,還給地方和農民。在運城,他改革鹽稅法令,以便利於商販經營鹽業。
出色的工作,利國利民的成效,使包拯在皇祜二年(1050年)被擢升為天章閣待制、知諫院。天章閣是存放朝廷圖書文獻的地方,待制之銜,有名而無權。包拯又叫包待制,不過是對他的尊稱。然而,知諫院即兼任諫官之職,卻十分重要。諫官的任務是向皇帝進諫朝政的弊端,它可以涉及朝政的所有方面.在包拯兼任諫官期間,不但對橫行不法的權臣屢次抨擊,而且對時政的許多方面,提出了革新建議。可惜的是,兩年之後,包拯改命為龍圖閣直學士,這也是個虛銜(從此人們又稱他為包龍圖),並且又一次離開京城,到河北、廬州、池州(今安徽貴池),江寧(今江蘇江寧)等地任地方官。直到至和三年(1056年)才回到京城,任開封府尹。嘉祜四年(1059年),包拯以樞密直學士、權三司使等官職,上升為當時重臣。第二年升任三司使和樞密副使,相當於副宰相之職。但是,年過六旬的包拯,這時已經夕陽西下。嘉祜七年(1062年)五月二十五日,包拯病死在開封。仁宗皇帝到包拯家中向包拯最後一別,追認他為禮部尚書,賜謚「孝肅」,所以包拯死後又叫包孝肅。 他晚年在家裡立了一塊石碑,上刻《戒廉家訓》道:"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者……非吾子若孫也。"他的事跡長期流傳民間,過去小說、戲曲多取為題材。元雜劇已有《陳州糶米》等作品。以後流傳日廣,形成豐富的傳說。遺著有《包孝肅奏議》。
主張改革
包拯所處的仁宗時代,已經不象宋初那樣生氣勃勃,冗官、冗兵和冗費成為當時的三大災害,老百姓的負擔加重,各地出現了士兵暴動和農民起義。面對這樣的形勢,包拯從憂國憂民出發,主張對時政進行整頓和改革。應當說,包拯的改革主張,其目的是為了鞏固宋朝的封建專制統治,但從客觀效果上看,卻有利於當時的下層人民.包拯之所以為天下百姓所愛戴,原因就在這里。
北宋龐大的官僚機構,冗官成災,包拯認為必須加以整頓和革新。他不但主張用人要用忠直的君子,不能用姦邪的小人,而且建議提拔「奮不顧身,孜孜於國」的素有才能,公直廉明之人」。他不但七次彈劾「苛政暴斂」的轉運使王逵,而且不畏風險,力主將皇帝的親戚,「凡庸之人」張堯佐免去要職。在包拯看來,「在政府無所建明」的平庸之輩,不論其官職有多大,都必須下台。他曾建議改革選人、用人制度。他主張官員年到七十歲必須離職。他揭露不願離職的官僚,是不知廉駐,「貪冒相尚,但顧子孫之計」。他主張不能任意封官許願,即使是恩賜即由父親的功勞而錄用的子孫,也要通過考試。這些,都是為了解決冗官問題。包拯其實並不反對范仲淹主持的慶歷新政。新政失敗,許多官員受到處分,包拯全力為這些敢作敢為的官員嗚不平,主張起用他們。
在經濟方面,包拯一方面主張壓縮開支,另一方面又主張不能苛剝平民。當時有一種政策,由政府向城鎮百姓強行購買國家需要的物資,價格比市場價格低。這就成了剝削民眾的一種手段。包拯堅決反對這種害民政策。他列舉陝西強購軍用物資的危害,「前後人戶破藹家產不少」,因而要求廢除這種辦法。包拯建議,國家急需物資應該「置場收買」,以公平的價格,自由收購。這一建議,無論對減輕百姓負擔,還是對商品流通和商品生產,都是有利的。前面提到的運城解鹽問題,也是由於包拯極力支持改革,使解鹽的生產與銷售,由原來官方壟斷,改革為允許商人買賣。這一改革,不僅解除了百姓為政府搬運官鹽之苦,而且同樣有利於食鹽的流通.沈括稱贊這種「通商法」,「行之幾十年,至今以為利,」此外,包拯還曾主張方田均稅,即丈量地主豪強的土地,防止他們漏稅逃役。他還曾鼓勵民間采礦煉鐵等等。可見,包拯的經濟思想和經濟改革,目的在於「寬國利民」。
在宋朝的國防和對外政策方面,包拯同樣主張民富國強,改善邊防措施,維護國家的獨立和尊嚴。他在出使遼國時,遼國刁難他,他義正詞嚴地據理力爭,不卑不亢。回國後,他立即將在遼國的所見所聞,報告朝廷。他說,遼國在山西北部集結兵馬,聚集糧草,其意圖不可不防。他建議,一定要加強山西宋遼邊境的 代州(代縣)、應州(應縣)、雁門關一帶的戰備,以前,遼國蠶食 邊境領土,是由於邊防之臣膽小怕事,不敢對抗,如今應該下令邊臣,讓其嚴加防守,不能丟失一寸土地.另外,原來這里的守將,在軍事上是外行,現在必須派懂得軍事的人去領導指揮。朝廷採納了包拯的意見,加強河北,山西的防衛.更重要的是,包拯對宋代的冗兵之害,提出了裁減「老病冗弱」的主張,以利於訓練及加強戰鬥力。同時,他還提出加強邊境民間義勇的訓練。宋朝將士經常調動,以防武將專權,但造成了兵不知將,將不知兵弊病。包拯認為要改變這種政策,使將官有職有權,不要輕易調動。可貴的是,包拯建議加強國防與軍事力量,以不增加百姓 負擔為前提。當時中原地區,尤其是河北、山西的農民,苦於運送軍糧,包拯曾提出,在豐收之年,可以購買當地農民糧食,儲備起來,作今後軍糧,減少運輸困難。 包拯之主張改革朝政以利國利民,是有其思想基礎的。他始終認為,普通百姓是國家的根本,只有老百姓日子好過了,不受 貪官酷吏欺壓了,國家才能富強和太平無事。如果過分榨取,使天下蒼生處於水深火熱之中,那麼,不但國家不能富強,而且會造成官逼民反,動搖封建統治.他之所以主張改革,成為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清官」,其思想淵源就在於此.盡管包拯的出發點和動機,是為了宋朝天下的長治久安,而不是全然為了天下百姓,但比起對被剝削者盡情欺壓的「貪官」來,無論對社會,還是對人民,總要好得多.那種認為清官比貪官更狡猾,對老百姓更有害的觀點,顯然是錯誤的。
剛正不阿
一個人的功過歷史,要用自己的行動來譜寫。一旦自己的行為被實踐證明對社會、對人民有功有利,那麼,人民終究會給他以恰當的評價.這評價,恐怕不會以一些暫時的貶斥而消失。名垂青史的包青天為人民所歌頌與懷念,正是由於包拯一生的實踐,有利於社會與人民。這實踐,不僅是由於他為當時的人民做了好事,而且也由於他個人的道德品質,確實有不少同時代人,甚至後來人難以企及之處。
首先,他為人剛直,既不兩面三刀,更不會搞陰謀.他從不趨炎附勢,看顏色行事,更不說大話,假話。即使是在皇帝面前, 他也是直言不諱,不怕冒犯皇帝.為了立太子的事,包拯曾冒死 直諫,公開對皇帝說,我已經老了,而且沒有兒子,如果認為我說得不對,也不要緊,反正不是為了自己想陞官發財.幸而宋仁宗倒也過得去,沒有處理包拯,反而說,可以慢慢商量。包拯又說,宮內的親信宦官,權力太大,待遇太多,應該精簡人員和開支.這當然要得罪皇帝的親信左右,招來不測之禍。還好,皇帝說,「忠鯁之言,固苦口而逆耳,整有所益也,設或無益,亦無所害又何必拒而責之。」包拯總算碰上了一位比較開明的宋仁宗。 否則,早巳人頭落地了。這種剛正不阿的大無畏氣概,使當時的 老百姓和一些有正義感的臣僚,對包拯都很欽佩。歐陽修就欽佩 包拯「天姿峭直」。是的,忠直的包拯,有時甚至不顧有關規定和 禮節,當面斥問宰相或其他大臣.弄得大臣們下不來台。歐陽修不贊成包拯這種作法,認為包拯剛直有餘,「思慮不熟」。其實,因循守舊、無所視事的宋仁宗時代,倒是十分需要象包拯這樣的人。這對於糾正時弊,總有好處。至於方式方法,是次要的了。可惜宋仁宗終究認為包拯不夠理想,沒有提拔他當參知政事(即副宰相)的要職。 包拯剛直,卻並不主觀武斷.他既善於調查研究,又樂於聽取別人的意見.他的臉上很少有笑容,但當別人指出他的錯誤時,卻能虛心接受。所以司馬光稱道他「剛而不復,此人所難也」。
其次,他大公無私,不謀私利。他一生儉朴,即使是當了官,有了地位,衣食住行及生活習慣,也和普通老百姓差不多。包拯 曾經寫過一則家訓,刻在家中壁上.家訓的全文是:「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也就是說,包拯嚴厲要求後代不貪不好,不要欺負百姓,如果有人不如此做,那麼,就不是包家子孫,死了之後也不得葬在包家祖墳。這一著名的家訓,體現了包拯不謀一家一族之利的高尚情操。 這種情操,並不是包拯故意做出來,以示自己清高,而是他一生的行動准則.早在廬州家鄉做官時,包拯就以無私而遠近聞名.包拯作了父母官,他的親戚鄉里都很高興,認為從此有了靠山.然而,鐵面無私的包拯秉公辦事,即使是自己的親戚犯了法,他也是執法如山.這樣,包青天的名聲大震,包拯死後,其威名傳播四方,有一個官員,是少數民族,歸顧了宋朝。這個官員對宋神宗說,他聽說包拯是忠臣,我沒有別的要求,請准許我改姓包.宋神宗同意了,將他改姓名為包順,傳說邊境士兵搶了一位婦女。那位婦女急了,說自己是包拯的孫女。那婦女病了,有一個巫女聽說之後,裝模作樣地折騰一番,便大罵是誰欺侮了我的孫女,並且要限十天之內將那婦女放了。人們認為那巫女真的是包拯的化身,叩頭跪拜之後,立即將那婦女放了。
維護法制
在小說、戲曲中,黑包公是法律與正義的典型形象。這是由歷史上的包拯演化、創作出來的藝術形象。不過,歷史上的包拯 確實愛民如子,不畏權貴,執法嚴明,因而博得當時和後代人民 的頌揚,把他作為受苦受難的救世主。包拯嚴明法紀,當然是為了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維持封建秩序。他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群眾的領袖,反抗封建統治的先鋒。但是,在封建社會里,統治階級中有遠見的官僚士大夫,都能認識到,對於人民群眾,應該愛護,不要對他們橫征暴虐,更不能不依王法辦事,對百姓任意欺壓。否則,其結果必然反過來動搖甚至摧毀封建王朝的統治,因而從根本上來說,暴政顯然不如仁政.包拯就是這樣的人.他 之所以為人們千古傳頌,也由於他的法律思想和執法行動,符合人民群眾的要求與願望.比起貪贓枉法來,兩袖清風,依法辦事 總要好一些,對廣大人民有利些。
盡管宋初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制度,但是,一個被欺壓的普通百姓,要想告狀還是難於上青天。不但手續很多,而且根本見不到官員的面.這樣,官吏豪強狼狽為奸,既可以敲詐勒索,又可以將法律作兒戲。
包拯在開封府任職時,作出了新的規定:大開正門,凡是告狀的,都可以進去直接見官,直接面陳案情,任何人不得阻攔刁難.不要以為這是一件小事.無論從有助於百姓申冤上講,還是從有助於審理案件上講,這是一項十分重要的改革。這改革,在我國法律史上,既有一定地位和作用,又有進步意義。 包拯辦案,有兩個特點,一是不怕權勢,二是為民申冤。兩者結合起來,便是包公。 不怕權勢,敢於頂風辦事,在宋代不是容易的事。那錯綜復雜的關系,早巳用一根既得利益即特權的繩索,把官僚、貴族、豪紳、惡霸們聯系在一起。要沖破這個已經編織好的、保護地主貴族利益的網路,談何容易。但是,包拯迎難而上,以不怕身敗名裂的勇氣,使得「貴戚宦官為之斂手,聞者皆憚之」。 這里舉一個突出的例子。
開封城裡有一條惠民河,河的兩岸,既有平民住著,也有達官貴人的住宅。包拯任開封府尹時,天下大雨,河水泛濫,淹沒街道,使許多平民無家可歸.是什麼原因造成了泛濫成災呢?包拯經過調查,了解到河塞不通,不能排水的原因,在於大官僚和貴族們在河上築起了堤壩,將壩內的水面據為已有,種花養魚,並且同自己的住宅連在了一塊,成了水上花園.因此,要為民造福,要疏通惠民河,只有將這些堤壩挖掉,挖掉堤壩,沖走水上花園,貴族們能答應嗎?包拯畫了地圖,拿 了有關證據,下令將所有堤壩與花園拆毀。有人自恃權大位顯,告到宋仁宗那裡。包拯拿出證據,證明他們非法建造水上花園。這樣,惠民河疏通了。宋仁宗也只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能為皇親貴戚們說話了。 包拯不畏權勢,反對以權代法,客觀上維護了人民的利益.也還有另一種情況,那就是社會上的一批無賴,偷盜者,這些人雖無權勢,卻同樣危害人民。包拯對他們也毫不留情。
有一次,開封的一條小街上發生火災。有些無賴竟然戲弄起包拯來。他們追到包拯面前,問包拯:救火是到甜水巷取水,還是到苦水巷取水?包拯一看是些地痞流氓,現在要來破壞救火工作,下令把他們統統殺了。
早在天長縣時,包拯就處理過一件偷牛案.有一個無賴,將農家的牛舌割掉了.農民告到官府,包拯對那農民說,你回家把牛宰殺吃了。那農民真的回家把牛殺了。宋代法律規定,擅殺耕牛是犯法的。因此,那個無賴到縣里,控告那農民殺牛。包拯大怒,立即審問那無賴,你為什麼把人家的牛舌割了。無賴只得招供,並且暗自吃驚:你包拯怎麼會知道是我作案的?其實,包 拯是依推理法作出的判斷:既然有人要害別人,那麼別人犯法,那人一定要乘機告狀,所以包拯叫農人乾脆把牛殺了,以引誘割牛舌者來告狀。
打擊權貴與罪犯,維護平民利益,直接替民做主,減輕農民負擔。包拯任監察御史時,曾出現過一件怪事;轉運使王逵,向皇帝告狀,告的是陳州(今屬河南省)地方官任中師苛剝農民,多收錢糧。在當時人心目中,任中師廉潔,王逵貪卑,這是否是惡人先告狀?所以要派人去調查。許多人都畏懼王逵的權勢,不願前往。包拯為弄清真相,為民除害,毅然來到陳州,經過調查,並且掌握了證據,包拯回到首都,向皇帝報告,向農民任意搜括,引起農民不滿與無法生活的,正是王逵。包拯要求將王逵撤職,將多收錢糧還給農民。戲曲《陳州放糧》,就是依據包拯這一事跡,加以渲染、虛構而成的。 包拯辦案,不徇私,不舞弊,所以當時的天下百姓,男女老少都知道包公。首都的群眾更把包公傳為救世主。他們說:「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關節就是打通關節,如果你找不到打通關節的路,也不要著急,因為有包拯替我們做主。 不過,包拯是人而不是神。盡管他辦案注重調查研究,重證據,但他也有失誤的時候。在開封府時,有一個囚犯買通了執法吏人。吏人欺騙了包拯,讓囚犯從輕發落了。這說明包拯也可能犯錯誤,並且勇於改正錯誤。
歷史上的包拯,不愧為值得肯定與歌頌的政治家、改革家與律專家。他為民請命的一生,將永遠使人懷念。
有關傳說
明代短篇小說集。又稱《龍圖神斷公案》,全名《京本通俗演義包龍圖百家公案全傳》。安遙時編,序"江左陶烺元乃斌父題於虎丘之悟石軒"。10卷。今通行本有繁簡二種,繁本100則,簡本62則、63則、66則不等,均有聽五齋(或題李贄)點。記述宋代包拯審案斷獄的故事。題材或來自民間傳說,或采自史料,或轉抄《海公案》,或取自時事近作。內容大都是包公明斷謀財害命、仗勢凌人以及奸盜詐騙等案,塑造了一個剛直正義的清官形象,同時夾雜了大量封建倫理道德說教和因果報應思想。故事情節較為生動曲折,但語言呆滯平庸。對後世公案小說有一定的影響。
《龍圖公案》是明末產生的白話短篇公案小說集。書分十卷,包含一百個斷案故事。不題撰人。
傳說中的包公最輝煌的功績是審出了發生在宮中的一件大案——狸貓換太子案,替仁宗皇帝找回了自己的親生母親。《三俠五義》中用了好幾個回目大肆渲染了這件事。
那是宋真宗第一個皇後死後的事情。當時,劉妃和李妃都懷了孕。很顯然,誰生了兒子,誰就有可能立為正宮。劉妃久懷嫉妒之心,唯恐李妃生了兒子被立為皇後,於是與宮中總管都堂郭槐定計,在接生婆尤氏的配合下,趁李妃分娩時由於血暈而不省人事之機,將一狸貓剝去皮毛,血淋淋,光油油地換走了剛出世的太子。劉妃命宮女寇珠勒死太子,寇珠於心不忍,暗中將太子交付宦官陳林。陳林將太子裝在提盒中送至南清宮撫養。再說真宗看到被剝了皮的狸貓,以為李妃產下了一個妖物,乃將其貶入冷宮。不久,劉妃臨產,生了個兒子,被立為太子,劉妃也被冊立為皇後。誰知六年後,劉後之子病夭。當劉後行知李妃生的兒子並未死時,乃將他收來撫養,並讓他補了太子之缺。一日,太子在寒宮與生母李妃見了面,母子天性,兩人都面帶淚痕。劉後得知後,拷問寇珠,寇珠觸階而死。因此,劉後在真宗面前進讒言,真宗下旨將李妃賜死。小太監余忠情願替李妃殉難,放出李妃。另一太監秦鳳將李妃接出,送往陳州,秦鳳也自焚而死。李妃在陳州無法生活,只落得住破窯、靠乞食為生。幸虧包拯在陳州放糧,得知真情,與李妃假認作母子,將李妃帶回開封。此時,真宗早已死去,李妃的兒子已經做了皇帝,史稱宋仁宗。包拯又趁進宮向仁宗狄皇後賀壽之機,將李妃帶進宮中,李妃才得以與自己的親生兒子仁宗見面,並道出了真相。
後來,包公又設計讓陳林供出真相。已做了太後的劉氏知道陰謀敗露,驚厥而死。
由於包拯在這一案中立了大功,被仁宗任為首相。
整個故事生動曲折,有頭有尾,於是有人把它編成戲劇,搬上舞台,在社會上造成很大影響。
之所以出現狸貓換太子這個故事,就是因為歷史上仁宗確有認母一事。
Ⅷ 物業管理面試穿什麼合適
要看你面試的是什麼崗位
管理崗位穿職業裝,稍微正式些就可以了,也不需要太嚴肅;
如果是接待客戶、接待業主的崗位,那可以稍稍活潑些,可以讓你顯得更有親和力;
如果是保安,最合適的是軍裝了,退伍軍人優先,哈哈。
Ⅸ 包拯和狄青換頭了嗎
真實的是沒有的。傳說是換頭了的。
傳說
人們都說包公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狄青是天上的武曲星下凡。可是文曲星包公長了一張威武的黑臉;武曲星狄青卻長了一張清秀的白臉。
(9)商法決斷擴展閱讀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
包拯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敢於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後世將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奎星轉世,由於民間傳其黑面形象,亦被稱為「包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