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司法救濟模式

司法救濟模式

發布時間: 2022-11-19 15:32:52

❶ 權利救濟的權利救濟的主要方法

權利救濟的主要方法:法律救濟
所謂法律救濟,是指依據法律方式或者類法律方式對當事者受到損害的權利進行救濟。筆者以為,法律救濟方法主要包括司法救濟、仲裁救濟和行政司法救濟。 公民權利是憲法的重要標志,列寧曾指出:「憲法是一張寫著人民的紙。」 憲法以公民權利的保障為目的,侵害公民權利就是侵害憲法。憲法對公民權利(基本權利)或舉例、或列舉但都不能窮盡。如果說只有侵害了憲法規定的權利或對憲法權利具體化的法律權利才救濟,則有違立憲主義的本質。立憲主義承認權利先於憲法。一切對個人的侵害,不管有無法律的規定,都是對個人權利的侵害。從憲政的人權目的看,都應施以救濟。
從現實意義看,對公民權利侵害的救濟是維護社會秩序的根本保證,也是公民幸福和社會和諧的保障。權利是人性尊重的表現,任何侵害不管是否存在損害後果都是對個人尊嚴和價值的貶損,都必須採取救濟手段加以救濟。按自然法學的觀點,人類從自然狀態走向人類社會的第一步是通過將防衛被侵害的權利讓渡給國家。由圍家負責保護每個人的自由、生命、安全和財產,這種保護是沒有個體差別、類型差別的,只要是個體遭到侵害,就必須通過有效途徑進行救濟,才能符合當初社會契約的目的:侵害行為是對整個人類所訂立的國家契約的侵犯,因而是必須加以制止和進行補救的。 權利救濟是矯正正義的體現。正義的一條公理是:正義必須得到實現,而遲來的正義根本就不是正義。正義在救濟時間上體現為及時。及時原則在公力救濟如司法救濟上要求救濟程序應提供及時的判決。在這里,「及時是草率和拖拉兩個極端的折衷。」因為「草率作出的判決容易出錯。」而「拖延解決爭執會促使人們把問題『私了』。」並且還會「妨礙人們安排其生活。」權利救濟的及時性是法律秩序的連續性、穩定性的必然要求,權利被侵害後沒有完成救濟必然造成秩序鏈條的斷裂,隨時有可能導致更大的程序破壞。
權利救濟不及時還會帶來不同權利主體問的權利間接受損害的連鎖效應。所以及時救濟無論對侵害者還是權利請求人都是有利的,都能為他(她)早日重回寧靜的生活,從爭議雙方的意願看,都願盡早「了結爭端」,誰都不願意在糾紛的煩擾中飽受歲月的煎熬。
權利救濟的及時原則最低度要求是嚴格遵守時限規定。程序的時限性克服和防止法官和當事人行為的隨意性和隨機性,為這些行為「提供了外在標准。也為程序參與者提供了統一化、標准化的時間標准,克服了行為的個別化和非規范化,從而使訴訟行為在時間上連貫和銜接,避免行為各環節的中斷。」@所以權利救濟的及時性是權利救濟程序公正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證。 如果說及時救濟是強調權利救濟的時間性要求,那麼充分救濟是對權利救濟的質量上的要求。如何才算充分?這是一個難以令沖突和糾紛雙方乃至法院都認同的標准。對權利受侵害者而言,希望賠償是多多亦善;對於侵害者而言,口頭的一聲「對不起」亦覺多餘,而法院對充分的理解因不同法官的成長經歷和對當事人的境遇的判斷不同而存在差別,法律的規定只有幅度的彈性規定。因此「充分」二字體現權利人、侵害者、法官、法律規范和社會公眾等不同標准之間的協調妥協和形式上的某種統一。充分的救濟的底線應滿足被侵害者損失的補償或恢復到原狀。精神侵害的充分性盡管難以用金錢衡量,但給予適當的金錢補償仍可起到撫平受傷心靈的作用。
當然充分性必須考慮一定地區、一定經濟條件下,人們的生活水平,受侵害者未來的生活等因素。「充分」更多地是一種價值判斷,是一種對侵害者應當賠償的國家判定,代表著一定時期國家對權利侵害救濟的基本理念和救濟力度,是對權利本身價值的社會判定。本文認為國家救濟機關認定應當補償或賠償的數目可以不等於實際執行的數目。所以,充分救濟是一種「應當」層面的救濟,反映的是社會特別是國家對權利維護和尊重的價值表現。當前,把實際可救濟的程度與「應當」救濟的程度相等同,導致人們認為法律面前並非人人平等的假象。導致這種誤解的主要原因是將依法律標準的救濟和實際執行上依沖突和爭議雙方的特別是侵害者的實際賠償能力二者等同造成的。所以,本文認為充分救濟應體現法律對侵害行為的公正判斷,而不是實際可救濟的程度。 由救濟制度保護受侵害的權利從制度設定狀態到現實具體的權利保護,需要權利人花費一定的成本去完成這一救濟過程。盡管救濟從根本理念上講是維護人性尊嚴和社會正義,這是無價的,但任何一項具體糾紛中實現這一目標的過程卻是可用金錢來計價的,而且救濟充分性和有效性的衡量指標也常以金錢形式顯現。所以,權利救濟的請求者必須考慮達到救濟目標所花費的成本。當然,如果從整個社會而言,看待權利救濟則必須將權利個體救濟成本與救濟後的社會整體因救濟而帶來的效益結合起來考慮。這一層面的分析正如波斯波所說:「對於侵權問題,法律經濟學並不重視賠償目標,而是假設侵權法的目的是為了促進防止侵權行為資源的高效率配置。社會成本不僅包括直接侵權損失,而且包括社會中無法彌補的法律、行政及其他成本」。
晰以,以社會整體利益衡量,個人花費再大的成本進行權利救濟都是值得的,因為這不僅節約了社會整體上救濟的成本,更體現了救濟顯示出的社會正義價值,從而有利於統治集團維護統治、維持秩序,實現目標的成本。但「人們並不是為了真善美而是為了實現各自的利益??依據自己的偏好和最有利於自己的方式進行活動,他們是理性的、追求個人效用最大化的『經濟人』。」所以,權利救濟的經濟性原則主要是從權利救濟請求人的立場來考慮,他(她)應當考慮沖突或糾紛的解決採取不同的途徑會花費不同的成本,從而對救濟效益的實現產生影響。
當然,權利救濟效益並不單純表現為投入的金錢與獲得救濟的金錢之比,更多的是人格價值和權利請求者未來在社會活動中的各種活動收益。要求賠償一元錢的權利救濟,或僅僅是登報表示道歉可能要花費數千元錢,其經濟性表面上可能是否定的,但倘若涉及名譽或信用的救濟,則經濟性是肯定的。所以經濟性原則應視不同侵害類型而有不同的衡量方式和標准。人們常用「討個說法」,來形容不計成本的救濟初衷,其實質還是有經濟性的內涵蘊含其中,只不過不直接而已。所以,我們把經濟性超越於純救濟中的投入與結果的獲得的可比價格之上,便會發現,所謂權利救濟的經濟性是要求權利救濟請求人應盡量採取最迅速、有效地恢復自己原有權利和人性狀態的手段和途徑去實現維權。如果私下和解不足以挽回人格的貶損,經濟性的方法是通過訴訟挽回自己的人格和人性尊嚴。如果僅僅是不小心購買有缺陷的商品,與商家協商可以獲得雙倍賠償,則無須興師動眾,搞一場影響巨大的訴訟。 權利救濟的歷史發展軌跡揭示早期的自(私)力救濟存在代價太大、與正義的不完全吻合性、社會秩序的混亂性、缺乏安全感和穩定的預期等缺點,從而產生了公力救濟的社會和心理需求,最終以國家為主導的審判機構進行的權利救濟取代了私力救濟而逐步成為公民權利救濟的主要渠道。
確立公力救濟優先原則是由現代社會復雜的利益體系和當事人價值之多元化、糾紛表現形式的多樣化、復雜化決定的,是由救濟結果正義認同不足和終極性缺失決定的,是由彼此之間存在的自尊和補償認同度的差異等因素決定的。在對立的權益沖突的雙方之間是沒有正義可言的,要尋求正義,就必須有第 方(無利害關系者)的加入。沖突或糾紛雙方的私下解決,如果缺乏外在的制度和規則約束,是斷然不能徹底消彌糾紛或沖突從而達到恢復穩定的法律程序的效果。而在有了制度和規則約束的環境中,沖突或糾紛的雙方由於缺乏第三方的居中判斷,往往各自自以為是,從而導致沖突的升級或救濟的過度,極易導致新的侵害產生,如果這種情況普遍存在,糾紛永遠無法解決,共同體的生活也是無序的。
因此,公力救濟是人類為了自身生存和發展而必然採取的文明的解紛機制,它維持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共同體秩序,有利於人們盡快徹底擺脫沖突的束縛和影響,回到正常的生產、生活軌道,也增加了在社會控制下的補償機制的正當性和模式化,增強了人類的尚法意識和守法意識,有利於法律文化的延續和發展。 司法的本質是救濟。正如凱爾森所言,「法院主要地是確認一個(民事的或刑事的)不法行為已被作出並決定製裁。因而決定當事人的義務和權利只是次要的。』 法救濟是國際公認的最權威的救濟,也是實際七各國法定的最後救濟手段,因而獲得國際普適性。1948年《世界人權宣言》第八條就明確規定:「任何人當憲法或法律賦予他的基本權利遭受侵害時,有權由合格的國家法庭對這種侵害行為作有效的補救。」司法最終救濟原則的憲法體現是憲法的司法化。憲法權利被侵犯一樣應通過司法審查途能否獲得司法最終救濟是衡量一個國家公民權利保障充分性、有效性和現實性的最關鍵標准。司法最終救濟原則揭示了憲法權利救濟制度建構的一般規律和要求。
誠然,社會上發生的所有糾紛並不都是通過審判來解決的。司法救濟的價值並不在於它解決糾紛的數量,而在於它促進其它方式解決糾紛的質量,所有當事人不滿意的「劣質」解紛結果都可以在這里重新檢測並獲得補救,所以,「司法是人權法律保護的最後屏障。」憲政時代,司法救濟的最重要的法治意義在於:司法救濟對原被告都具有正義的可期待性、平等的參與性和權利的對等性,正義認定的社會性、權威性、可期待性和國家力量保證其實現的特性。如果說,「在任何一個發達的司法制度中,以犧牲被告利益為代價考慮原告的利益顯然是不公正的、誤導的。那麼,這種救濟在整個過程中,是對原被告雙方的合法權利都給予了平等保障,而這是憲法和憲政的生命所在,也是司法救濟最終和最具公正性的原因所在。
以上這些原則既反映了所有法律權利救濟的一般要求,更反映了憲政時代公民權利救濟的基本准則,當然還有其他一些原則也應遵循,如尊重權利人的意志和人格尊嚴原則、人道主義原則和正當法律程序原則,這些都是民主、法治和憲政在公民權利救濟領域的必然要求和具體體現。

❷ 各國為什麼把司法救濟方式作為最終解決行政爭議的基本模式

身高只有四英尺多一點,而林肯的身材特別高大,大大超過指揮官。#n由於林肯自己覺得身材高,他習慣於垂著頭、彎著腰走路。上校看見他那彎腰曲背的姿勢十分生氣,把他找來訓斥一頓。#n「聽著,阿伯,」上校大聲喊道:「把頭高高地抬起來,你這傢伙!」#n「遵命,先生。」林肯恭敬地回答。#n「還要再抬高點。」上校說。#n「是不是要我永遠這個樣子?」林肯問道。#n「當然啦,你這傢伙,這還用問嗎?」上校冒火啦。#n「對不起,上校,」林肯面帶愁容地說,「那麼只好與你說聲再會啦,因為我永遠看不見你了!」

❸ 九十歲老人意外死亡應當賠償多少

全國各省市的交通事故致死亡賠償標准不一樣的,是按照受訴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標准來計算。

1、 交通事故死亡賠償標准計算方法。
以定型化賠償模式來確定死亡賠償金的賠償標准和賠償年限,具體為: 就是一次性賠償20年,死亡賠償是固定的,受害人是60周歲以上的,年齡每增加一歲減少一年,75周歲以上的,按5年計算。死亡賠償金賠償的對象是余命,但又不完全是余命,如果年齡太小,賠償20年就完了,年齡大一點的就是年齡每增加一歲就減少一年。 死亡賠償金採納了系「繼承喪失說」,並非精神撫慰金,其計算公式為:

(1) 城鎮居民為:
死亡賠償金=上一年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年[60周歲以上的為(實際年齡-60);75周歲以上為5年]
北京市2013年死亡賠償金:729380元(即36469元*20年,死亡賠償金按照受訴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標准,按二十年計算。但六十周歲以上的,年齡每增加一歲減少一年;七十五周歲以上的,按五年計算);
精神撫慰金:5萬—10萬元(這是北京市一般大致的賠償范圍,並不絕對)。
上述兩項合計為:最低為779380元,最高為829380元。

(2) 農村居民為:
死亡賠償金=上一年度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N[N:60周歲以下為20年(含);60周歲以上:N=(實際年齡-60);75周歲以上為5年]
2013年北京死亡賠償金:329520元(即16476元*20年,死亡賠償金按照受訴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標准,按二十年計算。但六十周歲以上的,年齡每增加一歲減少一年;七十五周歲以上的,按五年計算);
精神撫慰金:5萬—10萬元(這是北京市一般大致的賠償范圍,並不絕對)。
上述述兩項合計為:最低為379520元,最高為429520元。

(3)60周歲以下人員的死亡賠償金=上一年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20年。

(4)60周歲—75周歲人員的死亡賠償金=上一年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20-(實際年齡-60)]。

(5)75周歲以上人員的死亡賠償金=上一年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5年。

2、死亡賠償金的計算標准,是按照受訴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標准來計算。

死亡賠償金是結合受害人的身份來確定,賠償標准訂了二等:

第一等;城市居民按照受訴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賠償;

第二等,農村居民,是按照受訴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標准來計算。

普遍的以戶籍為准,城鎮戶籍的,死亡賠償金按照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標准計算,農村戶籍的,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標准計算。 在同一個事件中受害,用不同的標准來賠償,應該說有問題,但這是規定。 最高法院司法解釋確定的死亡賠償採取的是「繼承喪失說」理論,確認死亡賠償金是對沒來收入的減少的補償,根據我國目前的情況,農村戶籍人員在城鎮就業或者安家、定居的情況及其普遍,這部分農村戶籍人員的收入、生活支出與城鎮戶籍的人並無什麼不同,因此以死者經常居住地作為適用城鎮標准或農村標準的條件更公平、更切合

3、就高不就低的特殊賠償原則。
第30條規定的就是特殊情形下的死亡賠償金和殘疾賠償金的標准。死亡賠償金和殘疾賠償金不一致的計算方法,受害人舉證證明其住所地或者經常居住地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高於受訴法院所在地標準的,殘疾賠償金或者死亡賠償金可以按照其住所地或者經常居住地的相關標准計算,如果低的可以按照受訴法院所在地的標准賠償,盡可能的給受害人多賠償一些。

4、實際賠償的金額的確定以及一次性賠償原則。
第31條規定的是實際賠償的金額的確定以及一次性賠償原則。這條說什麼呢?就說第19條至第29條規定的人身損害賠償的具體賠償項目,對於這些人身損害賠償項目都要實行過失相抵,就是司法解釋第2條當中提到的,按照《民法通則》第131條以及本解釋第2條的規定,實行過失相抵。凡是賠償權利人對於損害的發生或者擴大具有故意或者過失的,都應當實行過失相抵,分擔損失。

5、選定受訴法院 。
賠償金是按照受訴法院地的標准計算,因此受訴法院地的選擇與死亡賠償金的數額有密切聯系。按照民事訴訟法的法院管轄規定,交通事故案件中有管轄權的法院一般為:被告住所地法院、交通事故發生地法院,當事人在起訴前可查閱當地統計部門的統計數據,選擇標准高的法院所在地法院管轄更為有利,在選擇受訴法院時同時需考慮訴訟的成本,如路途遠近、賠償標準的差異比例、在當地訴訟是否方便、地方性保護等因素予以綜合考慮。

6、死亡賠償金的性質及分配 。
由於交通事故致人的非正常死亡,不但造成該公民生命的喪失,同時也給死者親屬及家庭造成了極大的傷害,這種傷害不僅表現在物質上的極大損失,而且精神上的創傷及痛苦更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但是人死不能復生,一個人的生命是無論用多少金錢也換不來的。對死者親屬的精神傷害和物質損失又是客觀存在的。

我國法律在處理交通事故中規定了死亡賠償金,還是考慮到上述因素,從實際出發,對死者親屬精神上受到的痛苦以金錢補償的形式進行安慰。這不僅是一種撫慰,而且在道義上也是對肇事者不法行為的譴責。它反映了法律對生命權的保護得到了加強,也是對生命權予以重視的表現。同時,有的死者生前或以後是家庭經濟的主要來源,其死亡造成家庭經濟收入水平下降也是客觀存在的,給予一定的死亡補償費,也兼有一定的經濟補償的性質。

由於死亡賠償金兼有精神撫慰和經濟補償的雙重性質,對於該款項的分配,應當依照立法上設立該款項的目的,並結合我國現實生活的實際情況來確定領受人的范圍和分割原則。領受人應確定在死者的配偶和直系親屬的范圍之內,因為他們所受到的精神創傷及物質損失是最大的,同時由於死者的非正常死亡,造成了家庭的殘缺,對於生活、工作等方面影響最大的,也是死者的配偶和直系親屬。至於具體的分配比例,只能確定一個原則,由公安機關或人民法院按照實際情況靈活掌握,應以安定死者家屬的生活為主,精神補償為輔。死者的配偶及與死者死亡時共同生活的直系親屬應當多得,與死者死亡時沒在一起共同生活的直系親屬可以給予適當的補償即可。

另:如果交通事故賠償權利人舉證證明其住所地或經常居住地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高於其標準的,死亡賠償金可以按照其住所地或者經常居住地的相關標准計算。
不清楚 的不然 上: _lv b an#相當的懂法人士問

❹ 如何完善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聯動工作體系

一、充分認識新形勢下加強「三調聯動」大調解工作的重要意義
當前,隨著經濟體制的深刻改革,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動,利益格局的深刻調整,思想觀念的深刻變化,各種矛盾糾紛凸顯,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這些矛盾糾紛主要是因利益問題引發的非對抗性人民內部矛盾,完全可以通過調解的方式解決。實踐證明,調解工作是解決人民內部矛盾最有效的途徑。建立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相互銜接配合的「三調聯動」大調解工作機制,有利於整合調解資源,強化調解功能,形成工作合力,及時有效地化解社會矛盾糾紛;有利於妥善協調各方面利益關系,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利益,密切黨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鞏固黨的執政基礎,提高黨的執政能力;有利於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實現優勢互補,提高社會矛盾糾紛調處效率;有利於減少群眾過高訴求,節約化解矛盾糾紛社會成本。全市各級黨委、政府要從維護社會穩定、構建和諧社會、實現長治久安的高度,充分認識建立「三調聯動」大調解工作機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實加強組織領導,扎實開展工作,推動社會管理方式創新,全力構建「三調聯動」大調解工作機制,為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發揮更大的作用。
二、開展「三調聯動」大調解工作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目標任務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緊緊圍繞建設富裕文明和諧新貴港的總體目標,以創新調解機制為動力,以健全調解制度為保證,以化解社會矛盾糾紛為主線,以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建立「黨委政府統一領導、綜治機構牽頭協調、司法行政部門組織實施、相關部門協作聯動、廣大群眾積極參與」的社會矛盾糾紛化解新格局,建立健全以人民調解為基礎,行政調解、司法調解既各自發揮作用、又相互銜接配合的「三調聯動」大調解工作機制,整合調解資源,強化調解功能,提高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糾紛的能力,為實現全市經濟社會跨越發展、和諧發展營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
(二)基本原則
1.堅持黨委、政府統一領導下的協調配合原則;
2.堅持屬地管理、分級負責和「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
3.堅持依法調解和公正高效的原則;
4.堅持調解優先和尊重當事人意願的原則;
5.堅持維護社會穩定與維護群眾利益相一致的原則。
(三)目標任務
通過「三調聯動」機制的建立和有效運行,努力實現「三不出、四提高、五下降」的工作目標。「三不出」即:小糾紛不出村(社區、單位),大糾紛不出鄉(鎮、部門),疑難糾紛不出縣(系統);「四提高」即:人民調解成功率、民事訴訟案件調解率、信訪案件結案率、調解公信力提高;「五下降」即:「民轉刑」案件、民事訴訟案件、重大群體性事件、重大非正常上訪事件、重大治安事件下降。
三、建立健全「三調聯動」大調解工作組織體系
(一)市、縣兩級設立「三調聯動」大調解工作領導小組,由市、縣黨委分管政法、綜治工作的領導任組長,分管副市(縣)長任副組長,法院、檢察院、政法委(含綜治辦、維穩辦)、司法局、公安局、法制辦、信訪局(辦)、國土局、林業局、水利局、人社局、住建委(建設局)、民政局、教育局、工商局等職能部門以及工、青、婦等組織負責人為成員。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市、縣綜治辦,由綜治辦主任兼任辦公室主任。
(二)鄉(鎮)建立「三調聯動」大調解工作領導小組,與鄉(鎮)綜治辦、維穩辦合署辦公,鄉(鎮)黨委書記擔任領導小組組長,鄉(鎮)長任第一副組長,黨委維穩副書記任專職副組長,人大主席團副主席、分管副鄉(鎮)長、武裝部長、人民法庭庭長、派出所所長、司法所所長任副組長,鄉(鎮)綜治幹事、司法助理員、各村(社區)調委會主任、鄉(鎮)屬各單位負責人為成員。領導小組下設群眾工作中心,專職副組長兼任中心主任。工作中心要以司法所為依託,設立調解大廳,由司法所具體負責日常工作,對矛盾糾紛實行統一受理、集中梳理、歸口調處、限期辦理,並建立健全管理檔案和案卷檔案。
四、「三調聯動」大調解組織機構及工作職責
(一)領導小組職責:及時分析社會穩定形勢,了解掌握社會矛盾糾紛規律特點;研究制定和組織實施「三調聯動」大調解工作規劃、工作措施;組織領導本地區社會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研究處置重大疑難問題和突發性事件;監督、檢查工作落實情況,研究解決工作中的重大問題;落實組織保障、經費保障措施;建立並落實獎罰制度,實行責任追究。
(二)領導小組辦公室職責:根據領導小組的部署,負責督促落實本地區矛盾糾紛調處工作,對於重大矛盾糾紛的調處進行分流指派;協調各地區、各職能部門共同參與矛盾糾紛排查和調處工作;組織協調跨地區、跨部門、跨行業的矛盾糾紛調處工作;對「三調聯動」工作情況進行統計分析、匯總上報、督促檢查、考核評比,總結推廣經驗,並提出獎罰建議。
(三)成員單位工作職責:按照「誰主管、誰負責」原則,做好本系統、本部門、本單位職責范圍內的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指導和管理設立在本部門的行業性、專業化人民調解組織和調解隊伍;有效開展「三調聯動」工作,服從領導小組統一調配,積極完成領導小組交辦、督辦案件的調處和跨地區、跨部門、跨行業的聯調任務;及時向領導小組辦公室報告本系統、本部門、本單位開展「三調聯動」工作和排查調處矛盾糾紛情況,提出工作的意見和建議。
(四)鄉(鎮)群眾工作中心職責:負責對直接受理的或轄區內村(社區)等其他組織移轉、委託的矛盾糾紛進行調解;協調鄉(鎮)維穩辦、公安派出所、人民法庭、司法所等有關方面對疑難糾紛進行聯合調解;組織鄉屬各成員單位負責人、人民調解員深入村社開展矛盾糾紛預防排查化解和普法宣傳活動;負責指導本轄區內人民調解組織的規范化建設;及時向上級和有關方面報告工作,反映重大矛盾糾紛苗頭和社情民意;搞好矛盾糾紛分析預測,制定應急處置預案;對鄉(鎮)各成員單位、各村(社區)「三調聯動」情況進行督促檢查、考核,提出獎罰建議;對矛盾糾紛進行分流、指派、督辦、回訪等;組織開展調解人員培訓工作;負責統計、上報本行政區域內人民調解委員會的設立、人員組成、排查化解矛盾糾紛等情況。
五、「三調聯動」大調解工作對接機制
(一)人民調解與行政調解對接聯動。行政機關在處理行政糾紛和相關民事糾紛時,應首選調解、協調工作模式,並視具體情況,可採取委託、移轉、邀請等多種方式,將糾紛交由人民調解組織進行調解,或者組織相關職能部門和調解組織聯合調解。人民調解組織在調解過程中,對一時解決不了的問題或調解不成的情形,需要有關行政機關配合、協助的,應主動與有關行政機關取得聯系,讓其配合、協助解決問題。人民調解員在調解過程中,發現糾紛有可能激化和造成嚴重後果、影響社會穩定的,應當採取有針對性的預防措施進行緩解或疏導;對有可能引起治安案件、刑事案件的糾紛,應當及時向當地公安機關或者其他有關部門報告。
(二)人民調解與司法調解對接聯動。人民調解組織調解民間糾紛應當告知當事人調解規則,請當事人陳述糾紛事實,向當事人宣講有關法律、政策規定,在當事人認可事實、分清責任、互諒互讓、協商一致的基礎上,提出糾紛解決方案。對當事人自願達成調解協議的,製作調解協議書。人民法院要大力支持、依法監督人民調解組織的調解工作,支持人民調解組織參與訴前、訴中調解。經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達成的具有民事權利、義務內容的調解協議,當事人可以依法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申請司法確認。人民法院應當及時對調解協議進行審查,依法確認調解協議是否合法有效。人民法院依法確認調解協議內容部分或者全部無效的,當事人可以通過人民調解方式變更原調解協議或者簽訂新的調解協議,也可以就原糾紛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三)行政調解與司法調解對接聯動。行政機關對調解不成功或當事人對行政復議和裁決結果不服的,應當告知當事人司法救濟權利和渠道,並主動配合人民法院幫助其解決問題。人民法院鼓勵和支持行政機關依照職權進行調解、裁決或依法作出其他處理。人民法院對可進行行政調解的案件,在立案前,應主動告知當事人,先進行行政調解。行政機關行使職權過程中引起的信訪案件或因不服司法部門調解結果而引發的涉法涉訴上訪案件以及群體性案件,司法機關和行政機關應及時主動採取聯調行動,法律援助人員、律師、公證人員應積極參與,共同做好息訴罷訪工作。各級行政機關應積極配合和大力支持人民法院的司法調解工作。
六、建立「三調聯動」大調解工作機制
(一)聯席會議制度。由各級「三調聯動」大調解工作領導小組牽頭,定期召開成員單位負責人參加的聯席會議,通報排查調處工作情況,制定工作計劃,協調解決存在問題。
(二)跟蹤回訪制度。各地區、各部門對受理的矛盾糾紛以及通過「三調聯動」方式聯調的矛盾糾紛,均應按法律、政策和規定程序要求受理、分流、移交、調處案件,並在調處完畢一個月內進行跟蹤回訪,確保調解效果。
(三)堅持進村入戶排查調處制度。「三調聯動」大調解領導小組、人民調解組織,要建立矛盾糾紛排查長效機制,組織各成員單位負責人、法官、檢察官、司法助理員、法制宣傳員、律師公證人員、綜治幹事,定期進村入戶,排查化解矛盾糾紛,切實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消除在萌芽階段。
七、建立「三調聯動」大調解工作保障機制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級黨委、政府要高度重視,由主要領導負總責,分管領導具體抓,認真研究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落實各項保障措施;各部門、各單位要把這項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加強組織領導,強化工作措施,層層制定「三調聯動」大調解工作的實施辦法,扎實有效地推動「三調聯動」大調解工作順利開展。新聞媒體要加強輿論宣傳,營造良好氛圍。
(二)加強調解隊伍建設。加強各級「三調聯動」大調解組織的規范化建設,著力強化各級綜治、政府法制、司法行政機關、人民調解組織隊伍建設;強化對人民調解員、司法和行政執法人員的業務培訓,把調解人員的培訓納入各級教育培訓規劃,採取分期、分批、集中輪訓等多種形式,加大培訓力度,提高人民調解員、司法行政執法人員的調解技能和水平,提高調解成功率。同時,加強對各級各類調解人員的廉潔自律教育,確保調解工作公正公平。
(三)建立考核獎懲制度。把「三調聯動」大調解工作納入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目標管理,嚴格目標考核,兌現獎懲。對因組織不力、保障不到位,導致調解工作無法正常開展的,嚴肅通報批評、督促整改;對因排查調解不力而導致矛盾激化、發生嚴重影響社會穩定的重大群體性事件的單位和個人,嚴格實行責任倒查,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
(四)建立經費保障機制。各級黨委、政府要建立「三調聯動」大調解工作經費保障機制,確保「三調聯動」大調解工作的健康有序運行。

❺ 試述目前司法改革推出哪些改革舉措

84項改革近6成旨在確保公正司法
四中全會提出的190項重大改革舉措中,有關進一步深化司法體制和社會體制改革的有84項,主要體現在三大方面。
一是在保證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方面,共有48項改革舉措。重點包括探索建立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制度,實行辦案質量終身負責制和錯案責任倒查問責制等。
二是在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推進法治社會建設方面,共有18項改革舉措。重點包括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精神文明創建內容,完善守法誠信褒獎機制和違法失信行為懲戒機制等。
三是在加強法治工作隊伍建設方面,共有18項改革舉措。重點包括完善法律職業准入制度,加快建立符合職業特點的法治工作人員管理制度,建立法官、檢察官逐級遴選制度等。
改革措施三年內陸續出台落實措施
中央司改辦負責人表示,《實施方案》對進一步深化司法體制和社會體制改革作出了全面系統的規劃。將84項四中全會改革舉措逐項具體化,明確工作進度和時間節點,提出可檢驗的成果要求,提升了改革舉措的可操作性。按照《實施方案》的時間安排,這些改革舉措都要在2015年至2017年的三年內出台具體落實的政策、措施。
中央司改辦負責人表示,今年將全面啟動改革工作。自年初以來,最高人民法院第一、第二巡迴法庭在深圳、沈陽掛牌設立,開庭審理案件。《關於領導幹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規定》等改革實施意見也已經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審議通過。預計到2015年底,相關部門每個月都將推出新的改革舉措,形成相應的改革成果。
>>任務聚焦
1建立領導幹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制度,確保司法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職權。
2建立司法機關內部人員過問案件的記錄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防止司法機關內部人員干預其他人員正在辦理的案件。
3建立健全法治工作人員管理制度,完善職業保障體系,建立法官、檢察官、人民警察專業職務序列及工資制度。
4實行辦案質量終身負責制和錯案責任倒查問責制,同時統一錯案認定標准,明確糾錯主體和啟動程序,保證制度順利實施。
5變立案審查制為立案登記制,對人民法院依法應該受理的案件,做到有案必立、有訴必理,保障當事人訴權。
6建立預約立案制度,因地制宜推行網上立案及其他遠程立案方式,方便當事人訴訟。建立對無正當理由不予立案的司法救濟機制。

7探索建立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制度,對提起公益訴訟的條件、適用范圍和程序進行探索,明確公益訴訟的參加人、案件管轄、舉證責任分配。
8推動實行審判權和執行權相分離的體制改革試點。研究論證審判權與執行權外部分離的模式。
9明確規定社區矯正管理體制、執行程序、矯正措施、法律責任,實現社區矯正制度化、法律化,加快建立監禁刑和非監禁刑相協調的刑罰執行體制。2015年推動制定社區矯正法。
10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2015年制定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制定在中小學設立法治知識課程的實施方案。2016年提出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的意見。

❻ 舉證不能是什麼是法律規定還是司法用語

舉證不能是法律術語,表示的是一種狀態,意思是說應當舉證證明自己訴訟請求的一方當事人無法提出確鑿的證據而要承擔的可能敗訴的不利後果。

❼ 什麼是法律援助

法律援助是指由政府設立的法律援助機構組織法律援助人員,為經濟困難或特殊案件的人給予減免收費提供法律服務的一項法律保障制度。 特殊案件是指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三十四條的規定,刑事案件的被告人是盲、聾、啞或者未成年人沒有委託辯護人的,或者被告人可能被判處死刑而沒有委託辯護人的,應當獲得法律援助。
(一)公民對下列需要代理的事項,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代理人的,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
一、請求國家賠償
二、請求給予社會保險待遇或者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三、請求發給撫恤金、救濟金
四、請求給付贍養費、撫養費
五、請求支付勞動報酬
六、主張因見義勇為行為產生的民事權益
(二)刑事訴訟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民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
七、犯罪嫌疑人在被偵查機關第一次詢問後或者採取強制措施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聘請律師的;
八、公訴案件中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親屬,自案件移送審查起訴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訴訟代理人的;
九、自訴案件的自訴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自案件被人民法院受理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訴訟代理人的;
十、公訴人出庭公訴的案件,被告人因經濟困難或者其他原因沒有委託辯護人,人民法院為被告人指定辯護時,法律援助機構應當提供法律援助;
十一、被告人是盲、聾、啞人或者未成年人而沒有委託辯護人的,或者被告人可能被判處死刑而沒有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為被告人指定辯護時,法律援助機構應當提供法律援助,無須對被告人進行經濟狀況的審查。

❽ 專利侵權糾紛的幾種處理方式

專利侵權 糾紛的處理方式: 1、當事人協商解決 專利侵權糾紛是 民事糾紛 ,由當事人自行協商解決,有利於平息紛爭,化解矛盾。修改後的《 專利法 》第57條首先提倡這種解決方式。但是協商解決不是請求處理或者起訴的專利侵權糾紛的處理模式一般有協商解決、行政處理、司法解決和訴前臨時措施前提條件。當事人不願意協商的,可以直接通過行政或司法程序處理侵權糾紛。 2、行政處理 由管理 專利 工作的部門處理專利侵權糾紛是實現 專利權 保護的重要途徑。依《專利法》第57條規定,專利管理機關處理侵權糾紛時,有權認定 侵權行為 是否成立;認定侵權行為成立的,有權責令侵權人立即停止侵權。對專利管理機關的處理決定,當事人不服的,可以在收到處理通知之日起15天內向法院提起行政 訴訟 。侵權人期滿不起訴又不停止侵權行為的,專利管理機關可以申請人民 法院強制執行 。 專利管理機關也可以對侵犯專利權的損害賠償問題進行調解。但損害賠償屬於典型的民事救濟方式,專利管理機關只能應當事人的請求進行調解,不作處理決定。調解不成的,當事人可向人民法院提起專利侵權的民事訴訟。 3、司法解決 所謂專利權糾紛的司法解決是指為了有效地對侵犯專利權行為予以制裁,給權利人以適當的補救,維護市場秩序,司法機關給予 專利權人 以必要的司法救濟。當專利權受到不法侵害時,專利權人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依照最高人民法院的規定,專利侵權糾紛的第 一審 人民法院,是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所在地的中級人民法院、各經濟特區的中級人民法院及各地高級人民法院指定、經最高人民法院同意的較大城市的中級人民法院。基層人民法院和其他中級人民法院不能作為第一審法院審理專利侵權糾紛案件。 4、訴前臨時措施 訴前臨時措施,是指在訴訟開始之前,為制止正在實施或即將實施的侵權行為所採取的措施。修改後的我國《專利法》新增的第61條規定:「專利權人或者利害關系人有 證據 證明他人正在實施或者即將實施侵犯其專利權的行為,如不及時制上將會使其合法權益受到難以彌補的損害的,可以在訴前向人民法院申請採取責令停止有關行為和 財產保全 的措施。人民法院處理前款申請,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 民事訴訟法 》第93條至第96條和第99條的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第五十七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第六十一條

❾ 抽象行政行為救濟的現狀是什麼,採用哪些模式救濟.

現行的行政救濟、司法救濟和立法救濟的法律規定,對抽象行政不作為都無能為力,這就使得對抽象行政不作為如何進行救濟,成為法律上的空白。因此,建立對抽象行政不作為的救濟機制,是完善法律救濟機制和監督制度的需要,是大勢所趨。

1.立法救濟。從我國目前的法律規定來看,立法救濟僅限於對抽象行政行為的救濟,即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有權撤銷本級人民政府不適當的法規、規章或者決定、命令。鑒於立法機關擁有對行政機關有效的監督權的事實,應該進一步完善法律規定,將抽象行政不作為置於立法機關的監督之下,當行政機關不及時修改或廢止與上級法律規范相抵觸的行政規范性文件時,有關權力機關可以依法撤銷該行政規范性文件。因此,普通公民對抽象行政不作為不服,可以向權力機關申訴,要求有權機關行使監督權,對行政機關的抽象行政不作為進行監督,督促其履行義務。

2.行政救濟。應該通過立法將抽象行政不作為納入行政復議的受案范圍,賦予利害關系人對抽象行政不作為申請復議的權利。此外,根據憲法和有關法律,上級行政機關對於下級行政機關有監督的權力和義務。因此,除了依相對人申請而由復議機關監督下級機關的抽象行政不作為之外,上級機關還可以依職權對下級機關的抽象行政不作為的違法行為進行監督。下級行政機關的違法行為可能是上級機關自己發現的,也可能是公民向其檢舉、控告後發現的。因此,公民可以通過向不履行制定行政規范性文件義務的行政機關的上級機關反映其違法或不當行為,由上級機關監督下級機關。行政自我監督的固有缺陷意味著行政救濟途徑可能不十分順利

3.司法救濟。我國應該借鑒法國的經驗,將抽象行政不作為納入法院受案范圍。法律應賦予合法權益受到抽象行政不作為影響的相對人原告資格,使其享有對抽象行政不作為提起訴訟的權利。同時,由於抽象行政不作為的隱蔽性特點,在出現嚴重後果之前,一般行政相對人很難發現抽象行政不作為的存在,很難認識到其違法性和危害性,在法定期限內無人起訴時,為了及時糾正行政機關的錯誤,保護相對人的合法權益,有必要建立行政公訴制度,由檢察機關代表國家對抽象行政不作為提起行政訴訟。由於抽象行政不作為比具體行政不作為審查的難度更大,因此,管轄法院應以與被告的上級行政機關同級別的法院為宜。另外,抽象行政不作為訴訟所包含的類型,應當以有效保護公民權利,實現憲法的明文規定為目的。每個當事人在具體個案中所追求的權利保護的內容、目的各不相同,應當有數種不同的訴訟類型供其選擇。同時,不同的訴訟種類還決定著公民是否需要遵循某些特別的程序規定,如是否以復議為前置程序等。

4.建立制度化的行政規范性文件清理機制。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清理是指「有關國家機關按照一定的程序,對一定時期和范圍的規范性法律文件進行審查,並重新確定其法律效力的活動」。年加入前後,我國大規模的進行各種不同層次的法文件的清理工作,將與世貿組織規則有矛盾、有沖突的法文件一一予以廢止、修改並促成制定新法,成效顯著。但是目前我國的清理工作還沒有成為日常化的工作。筆者認為,要確實防止抽象行政不作為,建立制度化的行政規范性文件的清理機制是必要的。如果使清理工作成為一項制度,成為日常工作,就能隨時糾正違法或不適當的行政規范性文件,及時進行廢止、修改、補充行政規范性文件的工作。

5.借鑒法國和日本的經驗,修改國家賠償法相關的條款,將抽象行政不作為納入訴訟救濟的范圍,並且確立抽象行政不作為的領導問責制。即允許利害關系人對行政立法不作為行為通過訴訟途徑進行救濟並取得國家賠償,以切實保障公民權利,並督促行政機關行使自己應該行使的職權。確立問責制,監督約束負責人認真履行職責,真正為公共利益服務。

❿ 英國司法審查的模式

司法審查制度,是一種國家權力對另一種國家權力的監督制約制度,即法院通過訴訟程序審查並糾正不法行政行為,以保護公民和組織的合法權益免受國家行政機關侵害並維護其合法權益的行政行為,支持行政機關依法行政。
司法審查,則起源於17世紀的英國。最初是英王為了中央集權的需要,通過王座法院來審查下級法院和各級地方機構的行為,後來演變為普通法院對行政機關行為合法性的審查。而使司法審查制度成為一種具有政制活力的司法制度,在於馬歇爾大法官通過馬伯里訴麥迪遜案的判決,如今司法審查制度已無可爭議地成為美國政制的生命象徵與活力符號
美國在歷史上曾是英國的殖民地,處理法律問題基本上沿用了英國法 ,1776年獨立後的美國仍繼續沿用和擴充英國法,因此,英美屬同一法律體系。然而,由於兩國的政治體系不同及美國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歷史發展等原因。英美兩國 在司法審查制度方面有異有同。
范圍
英國法院在審查時注重實質的法治原則,而不拘泥於成文法的規定。相比之下,美國法院更依賴於成文法。 美國是一個成文憲法的國家,政治上實行三權分立,司法權能夠對行政權進行審查,源於憲法第三條第二項——司法權涉及以合眾國為一方的案件,是司法審查的憲法法源。當然,雖然這些規定中並未有為什麼應該由司法機關而不是其他機關來進行審查的明確字眼,但實際上由於對英國普通法傳統的繼承,在美國民眾的眼中,司法審查權已經成為法院的一項理所當然的權力。但由於受三權分立思想的影響,美國司法審查中的焦點主要集中在法院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對行政行為進行審查,即司法權如何不過多地干涉行政權,並因而影響到行政權的獨立性。所以美國的司法審查是相當謹慎的,在司法審查的范圍上表現為,對事實問題和法律問題的嚴格區分。美國學者認為,事實問題,只能由行政權作出判斷,法院的主要職責是解決法律問題,法院對事實裁定,一方面不能不審查,一方面又不能太多地審查。解決的辦法就是由聯邦程序法對事實問題和法律問題審查的標准分別作出規定。
英國堅持議會主權的原則,議會享有最高的權力,行政機關需要根據議會制定的法律來行使的權力,而法院負有對行政機關是否依法行使職權進行審查的職責,所以一旦行政機關超越職權行使權力,法院即可以宣告它無效或撤銷它,因此,越權原則也就成為英國司法審查的根據。由於英國是一個判例法的國家,所以,英國法院對於越權原則的解釋都是通過具體的案件作出的。英國法院認為可以審查的越權行為主要有:違反自然公正原則;程序的越權;實質的越權。其中自然公正原則是英國普通法上的一個程序規則,由於普通法並無公法和私法的區分,所以該原則不僅支配行政機關和法院的活動,而且其它一切行使權力的人或團體,在行使權力時都不得違反這個原則。
程度
在英美司法審查中,都存在排除司法審查的行政行為。從兩國有關排除條款的規定中,可以看出兩國對待司法審查的態度的差別。英國在排除司法審查的規定方面,首先強調法院的自由裁量權,即法院在對於是否向當事人提供救濟的問題上享有決定權。
與英國強調法院的自由裁量權不同,美國在排除司法審查時首先強調的卻是行政機關的自由裁量權。美國法院的司法審查的趨勢是盡量限制排除司法審查的
全國注冊建築師、建造師考試 備考資料 歷年真題 考試心得 模擬試題
范圍,即加強司法審查的程度,但是由於受到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和成文法的規定的限制,註定這種程度比起英國來說要小。同時,美國行政法中完全排除司法審查的行為也較英國為多,主要有外交和國防;軍隊的內部管理;總統任命高級助手和顧問;國家安全等。
方法
在英國,當公民權力和利益受到行政機關行政行為的不法侵害後,實際
上可以有三種救濟的手段:一是提起普通法上的一般訴訟,而是向法院上訴,三是請求高等法院司法審查。可見,司法審查在英國並非解決行政行為違法性的唯一手段。
英國相比,美國的司法審查的方法較為統一和規范,主要存在四種形式的司法審查手段,法定的審查;非法定的審查;執行訴訟中的司法審查;憲法權利的司法審查。 法定的審查主要是指各種制定法中規定的司法審查的方法,如果沒有成文法的規定,法院也可以採取非法定審查的手段。這種非法定審查顯然是受了英國普通法的影響,其救濟手段也主要是各種令狀,包括提審狀、禁止狀、追問權力狀、人身保護狀和執行狀。除此之外,非法定審查中還吸收了英國普通訴訟的手段。
門檻
英國的起訴資格的規定相對簡單,高等法院只要認為申請人對於申訴事項具有足夠的利益,就可以同意其司法審查的申請。因此,足夠的利益就作為法院審查起訴資格的唯一標准。
美國當事人只有在權利受到侵害時才有起訴資格。40年代以後,最高法院通過多個案例將起訴資格放寬,當事人不一定非要在權利受到損害時才能起訴,只要有實際的損害,甚至在沒有實際的損害時,為了保護公共利益,也具有起訴資格。當代美國法院主要採用了雙層結構標准,即當事人起訴必須同時符合憲法的標准和法律的標准,憲法的標准主要是當事人必須有事實上的損害,法律的標准主要是當事人要求保護的利益必須屬於法律或者憲法所保護或調整的利益范圍之內。比較美國與英國關於起訴資格的不同規定,顯然英國規定得更為寬松,足夠的利益標准不僅不要求有事實的損害存在,甚至此處的利益也不僅僅局限於法律和憲法內的利益,從中可以感受到實質法治原則和不成文法精神在英國無處不在的強大力量。
總結
當代英美司法審查制度雖然仍存在差異,但其發展的趨勢也是在逐漸的融合,這不僅僅是在具體的規定上,兩國都趨向范圍更廣、限制更少、方法更統一、起訴更靈活的司法審查制度,更大的融合在文化和憲政的領域進行。
1989年《行政訴訟法》的頒布預示著司法審查制度在中國的初步建立,但是,不可否認,無論是就司法審查的具體制度,司法審查制度賴以生存的憲政基礎,還是法治的歷史,中國與英美發達國家之間都存在著不小的差距。雖然中國與英美的社會制度不同,但具有通過司法權控制行政權的共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比較他國的制度,為本國的法律建設提供有用的制度資源,也是筆者在比較之外的一點現實關照。

熱點內容
法院換屆年 發布:2024-11-08 02:45:13 瀏覽:83
我國刑法法定的基本原則 發布:2024-11-08 02:45:12 瀏覽:660
2015護理相關政策法規 發布:2024-11-08 02:44:18 瀏覽:522
婚姻法解釋24條的補充規定 發布:2024-11-08 02:19:42 瀏覽:869
餐飲業法律法規2016 發布:2024-11-08 02:18:18 瀏覽:119
婚姻法解釋二修正 發布:2024-11-08 02:12:43 瀏覽:241
群通知法律效力 發布:2024-11-08 01:57:01 瀏覽:535
律法和刑法 發布:2024-11-08 01:36:05 瀏覽:182
西北政法大學考研訴訟法初試 發布:2024-11-08 01:25:39 瀏覽:121
勞動法怎麼算工傷的 發布:2024-11-08 01:23:50 瀏覽: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