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總則公序良俗

民法總則公序良俗

發布時間: 2020-12-17 13:28:28

⑴ 根據民法總則的規定民事法律行為的生效要件有哪些

你好,
一、民事法律行為生效要件
《民法總則》第一百四十三條規定,具備下列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

一、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實;
三、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不違背公序良俗。
(公序良俗,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公共秩序、善良習俗。遵守公共秩序和善良習俗,是民事主體進行民事活動的道德底線。把「公序良俗」上升為「硬法」,在法律制度上實現了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有機統一。)
一般生效要件
1、行為人具有相應的行為能力。《民法總則》規定,年滿十八周歲是成年人,而成年人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獨立實施民事法律行為。
2、當事人的意思表示真實。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指行為人的內心意思與外部的表示行為相一致的狀態。二是指當事人是在意志自由的前提下,進行意思表示的狀態。
3、不違反法律和行政法規,不違背公序良俗,不損害公共利益。
二、民事法律行為絕對無效

是指已經成立的民事行為,嚴重欠缺民事行為的生效要件,因而自始、絕對、確定、當然、永久不按照行為人設立、變更和終止民事法律關系的意思表示發生法律效力的民事行為。
下列為絕對無效的民事行為:
一、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民事行為;
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依法不能獨立實施的
(《民法總則》第145條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實施的其他民事法律行為經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認後有效。);
三、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強制性規定的民事行為,違背公序良俗(例如《合同法》第52條第3項規定,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合同絕對無效。);
四、損害國家利益的民事行為;
五、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民事行為;
六、行為人與相對人惡意串通,損害他人合法權益的民事行為;
根據2009年8月27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關於修改部分法律的決定》,已刪去「違反國家指令性計劃」的條款。
三、民事法律行為相對無效

下列為可變更、可撤銷民事行為,一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關予以變更或者撤銷:
一、存在重大誤解的民事行為;
二、民事行為成立時顯失公平;
三、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當事人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為民事行為
另外,民事法律行為可以附條件、附期限,附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在符合所附條件時生效,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為在所附期限屆滿時生效。
以上,就是根據民法總則的規定民事法律行為的生效要件有哪些的全部解答。民事法律行為分為生效和無效,而無效又分為絕對無效和相對無效,相對無效時可以進行變更和撤銷的。明確的區分民事法律行為的生效與無效有助於更好的理解法律條文。

⑵ 民法總則10月1日起施行 彩禮退不退終於有了說法

2004年出台的婚姻法解釋二第十條,早就對退彩禮做出了規定

⑶ 民法總則具有哪些中國特色

民法總則的內容在主要繼受之前民法通則的基礎上有一定的創新,體現了鮮明中國特色。

1、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寫入民法總則

民法總則第1條明確了民法的任務,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寫入了總則當中。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民法總則是第一次在立法上將其正式列為法律的內容,體現了我國要實現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統一。

2、確立了「綠色」原則

民法總則第9條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這一原則是五大發展理念中「綠色」發展理念的體現,是堅持可持續發展道路的要求。表現出民法保護范圍的擴大,除了調整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調整人與自然的關系。綠色、環保是全世界的呼籲,但只有我國的民法總則中作了原則性規定,具有中國特色。

3、法人分類體系有突破和創新

民法總則第三章45個法條專門規定了法人制度,其中最重要的突破和創新在於法人的分類體系。民法總則中分為營利法人、非營利法人和特別法人三大類。這種分類方法有別於西方國家採用社團法人與財團法人的分類,同時也是在民法通則的企業法人、機關法人、事業單位法人和社會團體法人四類法人分類基礎上進行了創新。可以說,民法總則的法人分類體系體現了法典化立法機關應有的理性,直接反映了我國現實的國情,表現出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

4、規定了「好人條款」和「保護英烈條款」

民法總則184條規定,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對於善意救助人緊急救助中給被救助人造成損害不承擔責任的規定,體現了法律上鼓勵見義勇為,弘揚助人風尚。民法總則185條規定,侵害英雄、烈士等的姓名、肖像、名譽、榮譽,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英雄、先烈犧牲後不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但其精神構成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組成部分,所以對英烈人格的損害也是損害了社會公共利益,應當承擔法律責任

《民法總則》規定也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特徵

1、確定了習慣作為民法的淵源

民法總則第10條規定了處理民事糾紛,在法律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習慣」,但是不得違背公序良俗。這是民法首次對善良風俗習慣的效力做了一般性規定。中國幅員遼闊,民俗各異,為了更好解決民間糾紛,習慣作為民法的淵源十分必要。

2、胎兒利益受保護

民法總則第16條規定了涉及遺產繼承、接受贈與等胎兒利益保護的內容。比如關於民間「遺腹子」是可以享有繼承權的問題,還有胎兒在母體未出生期間受外力傷害待其出生是可以請求損害賠償的這類問題,根據民法總則都是能夠得到法律支持的。這條規定說明胎兒是具有民事權利能力的,只不過其權利能力是附有解除條件的,即出生時死體的,上述民事權利能力自始是不存在的。

3、自然人的限制民事行為能力調整為8歲

民法總則第19條規定,8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如接受別人贈與、獲得獎勵,或在其父母離婚時確定其與哪方共同生活時需徵求孩子意見等。自然人的限制行為能力由原來10歲調整為8歲符合時代特點。

4、明確了監護原則,豐富了監護的種類

民法總則中有14個法條專門規定監護制度。首先,民法總則確立了以家庭監護為基礎,社會監護為補充、國家監護為兜底的監護原則。其次,民法總則擴大了被監護人范圍,除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還包括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行為能力人。把智力減退的高齡老年人納入監護范圍,符合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實際,是十分必要的。監護種類除了傳統的法定監護和指定監護以外,民法總則還增加了遺囑指定監護(第29條)、協議監護(第30條)和意定監護(第33條)。

5、強化人格權的保護

民法總則規定了民事主體的15種人格權,比民法通則規定的人格權明顯增多。其中包括人身自由、人格尊嚴和個人信息三種沒寫「權」字的人格權。人身自由和人格尊嚴屬於自然人的本源性權利,由此衍生出其他具體人格權和當前未規定但因維護人身自由和人格尊嚴須保護的其他權利。保護個人信息實質是保護個人信息的控制權。此外,民法總則規定自然人享有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等權利,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享有名稱權、名譽權、榮譽權等權利。「等權利」表明立法技術上採用非限定主義,對人格權的規定體現開放性,說明隨著社會的發展,會不斷產生法律要予以保護的新生人格權,人格權是民法中不斷發展的新生領域。

6、訴訟時效制度有了新規定

關於訴訟時效在民法總則中有以下新的規定:訴訟時效期間統一延長為三年,從而擴大了對權利人的司法保護范圍;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損害賠償請求權的訴訟時效期間自其年滿18周歲之日起計算,從而加強了對未成年人權益的保護;訴訟時效的適用是非職權主義,即人民法院在訴訟中不得主動適用訴訟時效,只有當事人主張情況下方可適用;對請求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不動產物權和登記的動產物權的權利人請求返還財產,請求支付撫養費、贍養費、扶養費不適用訴訟時效。

⑷ 民法總則規定不得違背什麼原則

您好,3月15日,十二來屆全國自人大五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下稱民法總則)。民法總則第8條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不得違反法律,不得違背公序良俗。」該條確立了禁止違反法律和公序良俗原則。

我國民法總則的禁止違反法律和公序良俗原則,是一項明確以禁止性表述方式表現出來的民法基本原則,是我國民法基本原則中的限制性原則之一,構成對作為民法體制性原則的平等原則和自願原則等的一種限制。該原則對於傳統民法上的公序良俗原則,既有繼承又有發展,其中最大發展就是把禁止違反法律的要求也加入進來。

此外,民法總則還規定了自願原則、誠信原則、公平原則、平等原則,新增了綠色原則。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⑸ 從民法通則到民法總則 有哪些新

您好,從立法體系看,民法包括民法總則,民法通則,物權法,合同法,擔保法,侵權責任法,婚姻法,繼承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
從民法通則到民法總則有以下新看點:
亮點一:明確胎兒利益保護

亮點二:以年齡來劃界的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年齡下調為8周歲
亮點三:再次強調撫養贍養義務
亮點四:擴大監護對象范圍
亮點五:單位將不作為監護人
亮點六:完善撤銷監護人情形
亮點七:新增非法人組織為民事主體
亮點八:細化了知識產權的范圍,增加保護數據、虛擬財產規定
亮點九:普通訴訟時效期間由兩年延長為三年
亮點十:對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損害賠償請求權的訴訟時效起算點作了明確的規定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⑹ 民法總則規定在民事活動中要遵循哪些原則

遵循自願、公平、誠信、綠色、不得違背公序良俗的原則。
依據《民法總則》:
第五條: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原則,按照自己的意思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
第六條: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公平原則,合理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
第七條: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信原則,秉持誠實,恪守承諾。
第八條: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不得違反法律,不得違背公序良俗。
第九條: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
(6)民法總則公序良俗擴展閱讀
1、自願原則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原則,按照自己的意思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意思自治是現代民法的「三大基石」之一。
2、公平原則
所謂公平就是以利益的均衡作為價值判斷標准以調整民事主體之間的經濟利益關系,通過利益均衡配置民事主體的權利義務,公平正義是對民事司法活動的基本要求。
3、誠信原則
誠實守信是市場活動的基本准則,是保障交易秩序的重要法律原則,它和公平原則一樣,既是法律原則,又是一種重要的道德規范,它要求全部民事主體誠實不欺,講究信用,以善意的方式行使權利。
4、綠色原則
這是民法總則新確定的一項法律原則,是具有重大意義的創舉,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這項原則既傳承了天地人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傳統文化理念,又體現了新的發展思想,有利於緩解我國不斷增長的人口與資源生態的矛盾。
5、公序良俗原則
公序良俗是由「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兩個慨念構成的,要求民事主體遵守社會公共秩序,遵循社會主體成員所普遍認可的道德准則。這項原則還有一種含義,凡違反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為是無效的。
參考資料:中國人大網-《民法總則》

⑺ 處理民事糾紛 法律沒有規定的 可以適用什麼,但不違背公序良俗

處理來民事糾紛,應當依照自法律;法律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習慣,但是不得違背公序良俗。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十條處理民事糾紛,應當依照法律;法律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習慣,但是不得違背公序良俗。

第十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的民事活動,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7)民法總則公序良俗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一百七十六條民事主體依照法律規定和當事人約定,履行民事義務,承擔民事責任。

第一百八十六條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損害對方人身權益、財產權益的,受損害方有權選擇請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侵權責任。

第一百八十七條民事主體因同一行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的,承擔行政責任或者刑事責任不影響承擔民事責任;民事主體的財產不足以支付的,優先用於承擔民事責任。

⑻ 民法總則的實行時間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實施時間:2017年10月1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是民法典專的總則編,屬規定了民事活動的基本原則和一般規定,在民法典中起統領性作用。共分基本規定、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民事權利、民事法律行為、代理、民事責任、訴訟時效、期間計算和附則11章、206條。

(8)民法總則公序良俗擴展閱讀

中國曾於1954年、1962年、1979年和2001年先後4次啟動民法制定工作。第一次和第二次,由於各種原因而未能取得實際成果。1979年第三次啟動,由於剛剛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制定一部完備的民法典條件還不具備,因此,按照「成熟一個通過一個」的工作思路,確定先制定民事單行法。

現行的繼承法、民法通則、擔保法、合同法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制定的。2001年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組織起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草案)》,並於2002年進行了一次審議,經討論,仍確定繼續採取分別制定單行法的辦法。

2003年十屆全國人大以來,又先後制定了物權法、侵權責任法、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等。

⑼ 如何妥當認識我國民法的「禁止違反法律和公序良俗」

如何妥當認識我國民法的「禁止違反法律和公序良俗」原則

——《民法總則》第8條評析

龍衛球(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教授)

第八條【禁止違反法律和公序良俗原則】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不得違反法律,不得違背公序良俗。

本條確立了禁止違反法律和公序良俗原則。

1986年《民法通則》在第7條確立了禁止違反公序良俗的原則,但沒有規定「禁止違反法律」的原則要求。《民法通則》第7條規定:「民事活動應當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破壞國家經濟計劃、擾亂社會經濟秩序。」這一規定和現代其他國家確立的「尊重公序良俗」條款表述也有所不同,體現了我國關於公序良俗的一種特殊理解,甚至把當時國家任意性很強的的經濟計劃等也納入其中。

1999年《合同法》第7條規定:「當事人訂立、履行合同,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擾亂社會經濟秩序,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將禁止違反公序良俗,發展為尊重法律和禁止違反公序良俗並置的原則,且對公序良俗的表述略有變化,從提升合同自由的角度拿掉了經濟計劃等比較意志任性的表述。

此次,《民法總則》通過本條將《民法通則》、《合同法》上述規定予以繼承和提升,不僅在民法基本原則的高度全面確立了禁止違反法律與違反公序良俗,而且關於公序良俗的表述簡化了、直接了,直接使用「公序良俗」的彈性概念,不再像過去那樣具體化表述;同時還把《合同法》第7條的「遵守」的正面表述轉換成「不得」的禁止表述,實現這一原則規范在禁止表述方式的統一。

我國《民法總則》的這一禁止違反法律和公序良俗原則,是一項明確以禁止表述方式表現出來的民法基本原則,是我國民法基本原則中的限制性原則之一,構成對作為民法體制性原則的平等原則和自願原則等的一種限制。該原則對於傳統民法上的公序良俗原則,既有繼承又有發展,其中最大發展就是把禁止違反法律的要求也加入進來。

尊重公序良俗條款,在近代民法以及之後一個時期作為原則開始得到發展,一開始僅在一定范圍被適用。例如,《法國民法典》第6條規定「不得以特別約定違反有關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以及第1135條規定「如原因為法律所禁止,或原因違反善良風俗或公共秩序時,此種原因為不法原因」;《德國民法典》第826條規定「違反善良風俗的方法對他人故意施加損害的人,對受害人負有賠償損害的義務」;《日本民法典》第90條規定「以違反公共秩序或善良風俗和事項為標的的法律行為,為無效」。但是,20世紀40年代晚期之後,它開始被一些國家民事立法或實踐提升為一般條款,以補救傳統民法原則指導的民法規范的不足。例如,日本於1947年民法修正時,便以一般條款的形式確立了尊重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條款,經修正的民法第1條第1項規定:「私權應服從公共利益」。根據這一規定,在私權與公共利益結合的范圍,私權行使應與公共利益結合,受公共利益要求約束或限制,其行使必須同時符合社會公共利益。

現代國家民法上,民事活動不得違反法律按理也是應有之義,但是它們卻沒有從原則表述高度加以強調,這是有原因的,那就是民法對於涉及民事活動的強制規定總是抱有一種深深的懷疑態度,因為擔心國家權力會藉助立法之名而任意施加各種不必要的干預。民法以追求確認和保護民事權益為目的,以貫徹平等、自由為體制追求,因此應當盡可能鼓勵民事活動自由開展,對之進行法律限制必須慎重。總之,民法總體上多是任意法,所以不宜動輒加以原則性的法律限制,而是最好在一些具體的方面引入必要的禁止違反法律的規定來進行具體干預,例如在法律行為領域關於法律行為效力規定中,各國民法往往規定違反強制性法律的法律行為或合同無效的具體規定。我國《民法通則》和《合同法》在相關的法律行為效力和合同效力部分也都做出了類似規定。此次,我國《民法總則》將禁止違反法律直接將之提到民法基本原則的高度,同時大概為了避免表述上重復的緣故,四審稿將法律行為效力部分的相關具體規定刪除了,但未做過多解釋,結果引起了一些細節上的批評和爭議。

筆者認為,此次立法過程對於禁止違反法律的原則規定,其實最值得商榷的是其在上升為基本原則的理由上尚欠一個清晰有力的說明。從有關民事活動的限制性立法的發展趨勢而論,全面確立禁止違反法律原則的合理性僅在於:由於當今社會復雜化的加劇,導致對於有關民法體制原則的社會限制必要不斷添加,其中有些需要通過國家介入強制性立法方式來進行解決,既有在民法之內的強制性規定,例如物權法、合同法中某些強制性、禁止性規定,也有在民法之外的強制性規定,例如一些體現在非以民法為主題的單行法中的旨在限制民事活動的強制性規定。這些強制性規定,不僅僅是針對法律行為、合同,也涉及到權利行使以及其他許多方面。在這種情況下,將禁止違反法律上升為一項貫徹全部民事活動的原則,確實有一定的事實基礎。但是這種提升的意義,需要嚴格把握,特別是需要注意這種提升本身,並不意味著鼓勵國家可以通過立法來對於民事活動進行任意限制和干預。

我國這一違反法律和公序良俗原則,在適用中應當把握以下幾點理解:

第一,這一原則是一項民事活動的原則,因此適用於全部民事活動領域,重點是法律行為特別是合同領域,但又不限於此。這一原則,到了權利行使的領域,則可體現為權利不得違法和濫用等下位原則。

第二,這項原則作為一項限制性原則,所謂禁止違反的范疇,包括禁止違反法律和禁止違反公序良俗兩個方面。

其中,禁止違反法律中「法律」一語,應該限定為強制性的法律。從目前學理和司法而言,不僅應限於法律中與保護民事權益目的直接相關的強制性規定,到了決定法律行為、合同無效的特殊領域,還應該限於那些有關效力性的強制性規定。

至於公序良俗,則指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但本身實際上是不確定的概念,隨著社會發展而發展,並且具有相當程度的地域性,通常需要司法實踐逐漸通過類型化方式確定其內涵。

目前,在學理和司法實踐上,公共秩序既體現為憲法和法律的公共秩序,也體現社會共同體規范意義的公共秩序,即人們長期生活中形成的公共生活秩序;善良風俗,除了一般意義的社會道德或良好習俗,有時也包括較高層次的社會公德。

關於我們所追求的社會主義道德風俗,是否應當進入民法上的公序良俗范疇加以考量,一直存在一些爭議。過去主流觀點認為,社會主義道德風俗,作為一類倡導的道德高標准,不宜作為普通民事活動的硬性要求,否則會存在對於現實民事活動要求太高的情況,而不利於普通民事生活的開展;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我們的民事生活應該具有社會主義道德高度。此次《民法總則》在第1條明確將「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總體目的追求加以規定,顯得有利於後一種觀點。

第三,這一原則的解釋,應從客觀標准出發,即不問當事人主觀如何,客觀上構成違反法律或公序良俗,便為法所不許。

熱點內容
安徽城市市容管理條例 發布:2024-11-15 18:09:31 瀏覽:311
山東司法大學 發布:2024-11-15 18:09:30 瀏覽:754
行政法范疇論文題目 發布:2024-11-15 17:49:43 瀏覽:676
學習經濟法的收獲體會 發布:2024-11-15 17:14:28 瀏覽:687
行政法與民法的交鋒 發布:2024-11-15 17:11:03 瀏覽:772
畜牧獸醫行政法規包括 發布:2024-11-15 17:00:08 瀏覽:926
西方第一個主張依法治國 發布:2024-11-15 16:30:43 瀏覽:995
創遠律師事務所黑律所 發布:2024-11-15 16:26:11 瀏覽:21
法院調查股票 發布:2024-11-15 15:57:34 瀏覽:269
開封人民法院執行網 發布:2024-11-15 15:35:07 瀏覽: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