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刑法對被害人過錯的規定

刑法對被害人過錯的規定

發布時間: 2022-11-21 05:22:43

❶ 被害人過錯量刑的依據有哪些

被害人過錯量刑的依據如下:
一、被害人實施了先行不當行為。
二、被害人侵犯了被告人的正當法益或社會公共利益。
三、先行不當行為與犯罪行為之間存在關聯性。
【法律依據】
刑法》第五條,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

❷ 被害人有過錯可以從輕處罰

依照情況可以從輕處罰。害人對犯罪發生有過錯的,可以減少基準刑的30%以下。(1)被害人對犯罪發生有一般過錯的,可以減少基準刑的10%以下;(2)被害人對犯罪發生有較大過錯的,可以減少基準刑的20%以下;(3)被害人對犯罪發生有嚴重過錯的,可以減少基準刑的30%以下。

❸ 輕傷二級被害人有過錯怎樣判刑

法律分析:致人輕傷二級,涉嫌故意傷害罪,公安局偵查終結移送檢察院審查起訴,檢察院向法院提起公訴,法院判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故意傷害致人輕傷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故意傷害致人輕傷的案件既可以是公訴案件又可以是自訴案件。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二百三十四條 故意傷害他人身體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人重傷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第二百三十四條之一組織他人出賣人體器官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未經本人同意摘取其器官,或者摘取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的器官,或者強迫、欺騙他人捐獻器官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四條、第二百三十二條的規定定罪處罰。違背本人生前意願摘取其屍體器官,或者本人生前未表示同意,違反國家規定,違背其近親屬意願摘取其屍體器官的,依照本法第三百零二條的規定定罪處罰。

❹ 被害人過錯怎樣定罪

被害人存在過錯的量刑:可由法院綜合考慮犯罪的事實、犯罪的性質、情節和對於社會的危害程度、犯罪分子的悔罪態度等來裁量,具體判處何種刑罰和刑罰輕重由法院判定。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六十一條對於犯罪分子決定刑罰的時候,應當根據犯罪的事實、犯罪的性質、情節和對於社會的危害程度,依照本法的有關規定判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六十二條犯罪分子具有本法規定的從重處罰、從輕處罰情節的,應當在法定刑的限度以內判處刑罰。《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六十三條犯罪分子具有本法規定的減輕處罰情節的,應當在法定刑以下判處刑罰;本法規定有數個量刑幅度的,應當在法定量刑幅度的下一個量刑幅度內判處刑罰。犯罪分子雖然不具有本法規定的減輕處罰情節,但是根據案件的特殊情況,經最高人民法院核准,也可以在法定刑以下判處刑罰。

❺ 被害人有重大過錯如何量刑

被害人存在有重大過錯的,應當對被告人進行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在刑事案件中,被害人過錯是指誘使或促使犯罪人實施加害於己的行為,並對罪責刑產生直接影響的被害人的過失或錯誤。
法律依據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敲詐勒索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六條
敲詐勒索近親屬的財物,獲得諒解的,一般不認為是犯罪;認定為犯罪的,應當酌情從寬處理。
被害人對敲詐勒索的發生存在過錯的,根據被害人過錯程度和案件其他情況,可以對行為人酌情從寬處理;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

❻ 被害人過錯量刑的依據有哪些

被害人過錯量刑的依據主要包括: 1、被害人具有明顯過錯的,減輕處罰的幅度一般為減少基準刑的20%—30%; 2、被害人具有一般過錯的,減輕處罰的幅度一般為減少基準刑的20%以下。

❼ 刑事案件被害人有過錯的規定

法律分析:根據法律有關規定,如果刑事被害人對犯罪的發生存在過錯,可以對犯罪分子的量刑予以相應的從輕處罰。 而考量被害人的過錯,應該從三個方面進行分析:被害人先行實施了不正當行為。在他人實施犯罪行為前,被害人有意識地實施了不正當行為,即出於被害人故意或嚴重過失的行為,故意行為如被害人故意辱罵、尋釁滋事、偷竊、毆打、搶劫等行為;嚴重過失行為如被害人的過於自信的行為導致他人人身,財產的損失或者保管財物不當等行為,但一些輕微不當,如被害人保管財物不當或者故意炫耀財富的輕微不當行為,不應成為影響被告人量刑的情節。被害人的過錯行為是違反法律法規、道德規范和公序良俗,損害被告人的正當法益或社會公共利益的不當行為,且成為導致犯罪發生的誘因時,即可認為該行為是不當行為。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六十一條 對於犯罪分子決定刑罰的時候,應當根據犯罪的事實、犯罪的性質、情節和對於社會的危害程度,依照本法的有關規定判處。

❽ 刑法意義上的被害人過錯

明顯過錯一般是指被害人對被告人實施了違法犯罪行為或者嚴重背離道德的行為,侵害了被告人或其近親屬的人身、財產、人格等重大合法權益,一般人難以忍受,從而激發被告人實施犯罪行為。比如,被害人長期實施家庭暴力,虐待家庭成員,引起家庭成員的暴力反抗。實踐中符合下列標準的,一般可認定為明顯過錯:(1)被害人出於故意而非過失。如果是過失,不構成明顯過錯;(2)被害人的過錯行為情節嚴重。一般的不道德行為不構成明顯過錯,但如果被害人實施的是犯罪行為或嚴重違法行為,則可構成明顯過錯;(3)侵害的是被告人的人身、財產、人格等法益,且遭受損害程度很大。如造成人身傷亡或重大財產損失或人格受到極大侮辱,足以引發或激化犯罪行為;(4)過錯行為與犯罪行為存在緊密聯系。可從「利益關聯性」和「時間關聯性」兩方面加以考察,如被害人不當行為侵害的是犯罪行為人本人或近親屬的利益,且不當行為和犯罪行為的時間間隔較短。例如過錯行為引發了被告人未經預謀的即時傷害行為,可構成明顯過錯;但如果被告人是在被害人過錯行為結束後。
(8)刑法對被害人過錯的規定擴展閱讀:如何認定被害人過錯?
刑法意義上的被害_過錯,是指被害_出於主觀上的過錯實施了錯誤或不當的_為,且該_為違背了法律或者社會公序良俗、倫理規范等,侵犯了被告_的合法權益或其他正當利益,客觀上激發了犯罪_為的發_。
法律依據:《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條【過錯責任原則】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依照法律規定推定行為人有過錯,其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第一千一百六十六條【無過錯責任原則】行為人造成他人民事權益損害,不論行為人有無過錯,法律規定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的,依照其規定。

❾ 刑事案件中被害人過錯的認定標准

第一,主體的相對性。即過錯必須是由被害人所為。由於過錯行為具有無可替代性,過錯行為的主體只能是被害人,而不可能是有過錯的被害人親屬等其他人或被害人所在單位,而被告人因此實施的犯罪行為必須是針對有過錯行為的被害人。
第二,行為的不當性。也即被害人主觀上出於故意或過失的心理,實施的一種顯而易見的依社會常理即能作出否定性評價的行為。這種行為不符合社會一般倫理要求,超出社會共同認可的范圍。這種行為必須受到社會的嚴厲否定性評價而非一般否定性評價,才具有刑法中過錯概念的意義,如違反法律法規、嚴重違反社會道德規范、故意不履行應盡義務的行為等等。
第三,過錯的程度性。指被害人的過錯行為不僅應當具有不當性,而且應達到一定程度,完成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才具有刑法上的意義。被害人行為的輕微過失或錯誤,不具有刑法意義上的被害人過錯責任。所以不是被害人所有不謹慎行為都能夠認定為過錯從而被刑法所評價,如被害人保管財物不當或者故意炫耀財富的輕微不當行為,就不應成為影響被告人量刑的情節。
第四,作用的關聯性。即被害人的過錯行為雖與被告人犯罪行為的發生發展或犯罪後果的造成不存在必然性,但其對犯罪結果施加的影響力卻是無法抹殺的。只有在客觀上能夠直接影響犯罪行為的產生、發展和結果的才屬於刑法意義的被害人過錯。如果對犯罪行為影響不大,也就不必在量刑中考慮。所以諸如因輕信而誤入犯罪圈套等行為,不屬於刑法意義上的被害人過錯。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
第九十四條被告人供述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作為定案的根據:
(一)訊問筆錄沒有經被告人核對確認的(二)訊問聾、啞人,應當提供通曉聾、啞手勢的人員而未提供的(三)訊問不通曉當地通用語言、文字的被告人,應當提供翻譯人員而未提供的(四)訊問未成年人,其法定代理人或者合適成年人不在場的。
第九十五條訊問筆錄有下列瑕疵,經補正或者作出,理解釋的,可以採用能補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釋的,不得作為定案的根據:
(一)訊問筆錄填寫的訊問時間、訊問地點、訊問人、記錄人、法定代理人等有誤或者存在矛盾的(二)訊問人沒有簽名的(三)首次訊問筆錄沒有記錄告知被訊問人有關權利和法律規定的。

❿ 被害人過錯司法解釋

法律分析:目前關於被害人過錯的法律規定主要針對的是「婚姻家庭、鄰里糾紛等民間矛盾。」且涉及罪名主要是傳統的故意傷害罪、故意殺人罪,在罪刑法定的刑法原則下,法律規定的局限性使得刑事司法適用缺少靈活性。按照通說,被害人過錯是指被害人出於故意或者過失,侵犯他人合法權益,誘發他人的犯罪意識、激化犯罪人的犯罪程度,因而直接影響被告人刑事責任的行為。通常情況下,被害人過錯既包括實施毆打等暴力行為,也包括實施侮辱、謾罵、挑釁等語言暴力行為。被害人過錯的法律適用范圍應實現與「刑事被害人范圍」的同步。雖然刑法並未對刑事被害人的范圍做明確界定,但從刑法分則的歸類看,不同的犯罪客體下的罪名就劃分為十類,這也提示我們不能將刑事被害人直接理解為自然人,從刑法的保護機能出發,還應包括單位、國家。由於現有法律或司法解釋主要針對是婚姻家庭、鄰里糾紛等民間矛盾下的故意傷害罪、故意殺人罪,導致在其他類型犯罪中,對於被害人過錯適用更多體現的是法官的自由裁量權,是一種不確定的狀態,然而作為被害人一方往往還可以通過刑事附帶民事或民事訴訟程序獲得物質補償,這對被告人來說是一種看得見的司法不公。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二十條 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採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屬於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正當防衛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對正在進行行凶、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採取防衛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不屬於防衛過當,不負刑事責任。

第二十一條 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發生的危險,不得已採取的緊急避險行為,造成損害的,不負刑事責任。緊急避險超過必要限度造成不應有的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第一款中關於避免本人危險的規定,不適用於職務上、業務上負有特定責任的人。

熱點內容
律法和刑法 發布:2024-11-08 01:36:05 瀏覽:182
西北政法大學考研訴訟法初試 發布:2024-11-08 01:25:39 瀏覽:121
勞動法怎麼算工傷的 發布:2024-11-08 01:23:50 瀏覽:105
1952年房產適用新婚姻法嗎 發布:2024-11-08 01:14:09 瀏覽:309
舊刑法全文 發布:2024-11-08 00:14:52 瀏覽:677
婚姻法家事決定權 發布:2024-11-07 23:32:02 瀏覽:873
刑法確定罪名的規定 發布:2024-11-07 23:22:39 瀏覽:990
司法殺人 發布:2024-11-07 23:20:43 瀏覽:631
丹麥對法官 發布:2024-11-07 22:37:35 瀏覽:633
宜州人民法院電話 發布:2024-11-07 22:37:23 瀏覽: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