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公權法
① 請介紹我國在民商法知識產權法方面的【司法政策】.附例/出處鏈接最好,謝謝
論國際貿易中我國知識產權保護現存的問題及對策分析
[摘要] 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知識產權保護已經成為國際貿易中最為重要的問題之一。知識產權貿易在國際貿易中所佔的比重日益增大,作用更加顯著,隨著加入世貿組織,重視和加強對我國知識產權保護,培育國民的知識產權意識,對於我國的健康、穩定、持續發展國際貿易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從知識產權理論與國際貿易的關系為切入點,重點分析了我國知識產權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並從國家和企業的戰略高度提出知識產權保護的對策。
[關鍵詞] 知識產權保護保護戰略
知識產權主要指個人及其組織在腦力勞動方面創造並完成的智力成果而依法享有的專有權利。它具有無形性、雙重性、確認性和獨占性的特點。根據我國知識產權法的相關法律規定,公民和法人所享有的知識產權有著作權(版權)、專利權、商標專用權、發現權、發明權,以及其他科技成果權等。知識產權保護在當今知識經濟社會顯得非常重要,它不但激勵發明,創新知識,而且可以引進先進技術和資金,加快配置技術創新資源,促使新技術商品化和產業化。本文從知識產權理論與國際貿易的關系為切入點,重點分析了我國知識產權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並從國家和企業的戰略高度提出知識產權保護的對策。
一、知識產權保護與國際貿易的關系
知識產權保護是以知識為基礎的對國際及國際經濟關系的反映,是新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根據馬克思的剩餘價值學說,只有物質資料生產才能產生剩餘價值,而知識產權作為一種非物質經濟本身不產生剩餘價值,只有參與物質生產部門的價值分割才能產生價值。在國際貿易的過程中,一些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壓低物質部門的產品價格,而提高與知識相關的非物質經濟部門的價格,從而在國際貿易中取得較為有利的地位。隨著國際貿易的不斷發展,知識產權在國際貿易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國際上把知識產權與貨物貿易、服務貿易相提並論,其重要性可見一斑。1994年在關貿總協定烏拉圭第十回合談判過程中,形成了《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Agreement on Trade-related Aspect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簡稱《TRIPS》協議;1995年世貿組織成立,《TRIPS》協議同時生效,2001年我國加入世貿組織,《TRIPS》協議也當然成為我國知識產權保護的重要准則。知識產權保護對國際貿易將產生重要的影響。
1.重視知識產權保護有利於我國對外貿易的健康發展
眾所周知,對外貿易是經濟增長的發動機。隨著國際貿易的發展,商品和服務的知識含量和技術含量越來越高,其中涉及知識產權的商品佔有較大的比重,且這個比重還在不斷攀升。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之所以能夠大量成功地引進外資和國外的先進技術,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我國建立並實行了知識產權制度,為正常的國際貿易活動和投資活動奠定了基礎性的保障制度。只有在良好的知識產權保護環境中,國際貿易和投資才能得到有效發展。
2.知識產權保護對發展中國家的不利影響
在弗農的產品生命周期理論中,一般來說,一個國家的工業都將經歷以下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創造新產品,進入國內市場;第二階段,國內市場飽和,向國外市場出口;第三階段,對外投資,向外國市場提供產品;第四階段,外國生產,向母國市場出口。從發達國家角度說,當處於產品周期的二、三階段時,它會極力支持自由貿易;而當到了第四階段時,國內市場的產品為進口產品所替代時,該國產品的市場地位開始衰落,其市場佔有率受到挑戰。此時,它會轉向知識產權保護,在貿易政策中會極力與知識產權保護掛鉤,通過強制性措施來實施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以設法減慢產品周期的步伐。這對在技術上處於相對落後的發展中國家而言,無疑是有失公平的。這樣知識產權的保護無疑擴大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差距,貧富差距愈加嚴重。
二、當前我國國際貿易中知識產權保護面臨的問題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隨著世界步入經濟全球化時代,以及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中國政府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建立和制定了相關法律制度,取得了世界各國公認的成績。但從我國社會還正處在初級階段,市場經濟制度還有待完善,在國際貿易中,我國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1.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比較薄弱
企業對知識產權保護意識薄弱,我國企業每年取得省部級以上的重大科技成果有幾萬個項目,而申請的專利數卻不到10%,企業較為重視有形資產的保護,卻忽視了其作為無形資產的保護,從而導致我國每年有很多知識產權被「搶注」 。所以增強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已成為企業家的共識,加強企業知識產權法律保護也已成為企業發展的「原動力」和「分水嶺」。目前,我國缺乏一套有效的知識產權保護機制,知識產權保護涉及很多方面,包括法律、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如山西老陳醋商業秘密泄露事件的發生;景泰藍、宣紙等民族絕技的泄密,國內大量的知名商標在國外被搶注。因此,在大力保護國外的馳名商標時,應加強對國內馳名商標的扶植與保護。
2.知識產權人才缺乏
國內大多數企業尚未建立知識產權管理部門,沒有專門負責知識產權工作的人員,真正了解和懂得知識產權知識的人才不多。企業萬一牽連到知識產權爭端,要麼處於極其被動的地位,要麼要支付高額費用聘請外部人員應訴。一些專業性很強的包括專利申請、商標注冊、產權談判及分析工作,因為專業人才的缺乏而無人勝任。
3.與知識產權保護相關法律亟待完善
我國有些法律和TRIPS相關法律還有很多不同甚至有許多空白。知識產權是法律賦予的一種合法壟斷。一些跨國公司企圖利用知識產權中的非法限制和排斥競爭實現其壟斷地位。針對濫用知識產權的非法壟斷行為,許多發達國家都通過制定反壟斷法進行制約,但我國目前還沒有出台反壟斷法,知識產權保護法律中也沒有可操作的反壟斷條款。這樣,我國企業在遇到知識產權爭端時就可能遭遇不利的被動狀態,從而在國內市場上對其他企業的壟斷行為束手無策、在國外市場上遇到嚴格的反壟斷法控制而使自身陷入尷尬境地。
三、我國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的對策
在國際貿易過程中,各國都非常重視知識產權的保護,制定了行之有效的法律保護制度,來保護自己的經濟利益。對我國而言,知識產權保護是一個涉及面較廣的系統工程,雖然我國政府在這方面也制定了相關的法律制度,但真正從國民意識上重視知識產權問題還需一個過程。就目前看,應該做好以下方面工作:
1.實施國家的知識產權保護戰略
(1)政策傾斜,資金扶持。政策上要從籠統扶持轉到重點支持專利項目上來,特別是那些高科技專利項目,建設擁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科技民族工業群體。同時,採取有力措施,保證專利制度各項獎酬的兌現,重獎一些重大發明專利技術。在資金上,面對「入世」後的新形勢,各級政府都應建立專利基金,以財政、企業為主體,廣開資金來源,多渠道、多形式籌集資金。重點支持那些有廣泛的市場前景、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專利技術,如火炬計劃、星火計劃、高新技術產業化、技術改造項目、新產品開發項目等各種科技和經濟計劃項目。
(2)加強立法,完善法律。知識產權法律法規的制定要以鼓勵創新、優化環境為宗旨,進一步形成既與國際接軌又符合我國國情的知識產權法律法規體系。抓緊修訂和完善《專利法》、《商標法》、《著作權法》,以及民間文學藝術作品著作權保護辦法、保護遺傳資源、傳統知識等的立法。 同時,進一步完善行政執法程序,依法公正、高效地解決好知識產權糾紛。積極發揮跨部門執法協作機制和區域協作執法機制的作用,打擊和防範群體侵權、反復侵權行為。鞏固知識產權重大案件聯合督辦制度以及與外國政府、國際組織間的溝通對話機制。加強「奧運會」和「世博會」等各類展會的知識產權保護。提升我國農業技術、農用工具、農葯化肥等領域的知識產權保護水平,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強化知識產權司法保護,認真落實知識產權司法解釋,依法追究侵犯知識產權犯罪行為的刑事責任。
(3)重視人才,培養人才。科技以人為本,人才是國家的第一資源。國家間的競爭實際上是人才的競爭,誰佔有的人才越多,誰就能在競爭中獲得優勢,取得勝利。近年來,跨國公司已經加大了對中國本土人才的爭奪,中國企業如果還不加強對人才的重視,將會失掉企業未來發展的動力源泉;同時,企業還應該加快深化自身的人才制度和結構變革,培養自己的人才隊伍。要多渠道、多層次地開展人才隊伍培養工作,特別是加大知識產權工作高層次人才培養的力度,全面提升知識產權工作水平,造就一支包括各類專業人才和管理人才在內的規模宏大的知識產權隊伍。繼續加強對各級政府領導和企事業單位負責人的知識產權宣傳與培訓工作。
(4)突出特色,借鑒經驗。發展經濟有特色,保護知識產權也應該有自己的特色。要有符合本國和地區特色的知識產權保護戰略重點和方向。近年來,美國將打擊盜版等作為知識產權保護的重點,其中媒體盜版是重中之重。同時,它們根據現代標准改進美國知識產權法規——特別是刑事懲處手段,包括通過修訂及更新美國簽署的雙向司法援助及引渡條約,讓盜版者及偽冒者在美國受到法律的制裁。
我國也應注重在尋求傳統知識資源的聯合保護。當發達國家對全球現代工業知識產權「圈地運動」基本完成後,我們的「傳統知識」便成為新世紀圈地運動的新目標。中國應當積極運用現行知識產權法律機制,對傳統知識資源進行保護的同時,積極尋求國際聯合集團式的保護。
2.實施企業知識產權保護戰略
(1)樹立品牌 ,增強意識。知識經濟時代,品牌之「名」越來越在於產品的知識含量之高,企業應保持產品在知識含量上的優勢來謀求產品的競爭優勢,只有企業掌握了過硬的知識產權,才能在市場上推出叫得響的民族品牌,才能在國際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有了自己叫得響的民族品牌,更應該樹立品牌保護意識,洞悉跨國集團在我國運用的品牌戰略,以品牌的國際化帶動知識產權戰略。不僅要利用國內的資源條件和市場,更要充分利用國外的資源與市場,進行跨國經營,使我們的品牌發展成為全球化品牌。由於我國的一些企業在早些年沒有商標保護意識,大量的國內馳名商標被在國外搶注,例如「同仁堂」「青島啤酒」等,使這些企業在國外的發展受到了重重阻力,因此我們要吸取這些教訓,要時刻注意自己的馳名商標的保護問題。否則無異於在扼殺企業在國外的發展之路。
(2)加強申請,促進保護。據報道,僅加入世貿以來我國企業因知識產權糾紛引發的經濟賠償累計超過10億美元。因此我們應從多個角度、立體地實施專利保護戰略。實施專利保護戰略作為企業發展的護身符已是我國企業的當務之急。
第一,成立專門的知識產權機構,建立專利信息中心收集信息,構建知識產權保護網,通過專利信息中心,對與本企業產品相關的專利作分類管理。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統計表明,每年新技術發明創造的90%以上都會在專利文獻中檢索到,所以我們可以不斷地更新我們的專利資料庫,對相似技術進行排查並通過專業人員對相關內容進行侵權分析,在不構成侵權的情況下,使企業的研發人員了解本行業的技術發展趨勢,為創新項目提供方向,保持研究開發中的合法性。
第二,提高專利申請率,設置專利網戰略。對每一項創新方案都申請一項專利,並在基本專利的周圍設置大量原理基本相同的不同權利,並且技術開發本來就是一個不斷升級的過程,因此當一個企業擁有自己的自主專利權時,應通過不斷改進原有技術而獲得網狀的專利保護范圍。
(3)加大創新,提高效率。實施企業知識產權戰略,必須加快建立企業技術創新體系, 增加知識產權的產出量,形成企業在技術創新和科技投入中的主體地位。一要在企業技術創新過程中確立知識產權的概念,充分利用知識產權文獻,注意發現、申報和形成知識產權;二要加強企業技術中心建設,使技術中心成為新產品、新技術開發和知識產權戰略實施的載體,成為吸引、凝聚科技人才,調動和發揮其積極性和創造性的平台;三要加強產學研合作,按照「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原則,共同開發新產品和新技術,建立研究所和實驗室,共同培養技術人才。
參考文獻:
[1]田曉菁:我國企業在國際貿易中的知識產權摩擦及應對策略[J].甘肅省經濟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7(1)
[2]黎 奔 劉路遙 盧鵬論:WTO框架下國際貿易中的知識產權濫用問題[J].商場現代化,2007(1)
[3]丁永剛 張海鵬:論國際貿易中我國知識產權保護現存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商場現代化,2007(5)
其他相關文獻:
1.《知識產權與國際競爭》 中國科學技術促進發展研究中心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2.《中國:直面國際經濟摩擦》劉力 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
3.《知識產權學術前沿問題研究》南振興 中國書籍出版社
4. 《以制度和秩序駕馭市場經濟》 洪銀興著 人民出版社
5.《WTO與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研究》唐民皓主編 上海人民出版社
6.《我國知識產權貿易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李浩 《國際貿易問題》2005/11期
7.《知識產權保護:中國式跨越》劉勇 《國際技術貿易》2005/3期
8.《跨國集團在華知識產權戰略研究》呂文舉 《國際技術貿易》2005/4期
9.《知識產權保護的「西學中用」》 《國際技術貿易》2006/1期
10.《中國知識產權戰略若干問題》 鄭成思 《新華文摘》2006/15期
11.《知識產權-民營企業出口繞不過的壁壘》 夏瑞林《對外經貿實務》2004/6
12.《建立大類出口商品技術標准預警機制的建議》 江榕 《對外經貿實務》2003/9
13.《廣州市大類出口商品技術壁壘預警機制的建立及改進》 江榕等 《世界標准化與質量管理》2004/11期
② 公權的介紹
權力,權為衡器,權力,是平衡的力量、平衡的能力。權力有三個屬性:公權(政府)、私權(市場)和共權(社會)。相互之間相互制衡。以正向運作。公權,指以政府為代表所使用的權力,為用於執行平均分配的權力。公權是服務於私權社會,調整私權社會中的關系和矛盾的,公權的擁有者是具有政治權利的公民和這些公民們選舉、組織的國家。因為,私權社會中的公民和組織有些事情自己做不好,比如社會治安、經濟秩序、糾紛仲裁、公共建設和公共福利等一堆有關公民、組織的公共利益之事。國家就是為公民、組織來做這些公共利益之事的,它的權力就是公權,包括立法、司法、治安和管理經濟、文化、社會的行政活動。
③ 法律與當今的社會公權力是否會沖突
會的,但是我個人認為社會公權力應當受到司法規制,因為一方面它可能侵犯內部人員的合法權益,若無司法介入則無救濟渠道,另一方面它的對內行為也可能會害及外部人員的合法權益。特殊權力關系說現在已遭到摒棄,以此為基礎構建出的法律真空地帶也理應被舍棄,以犧牲社會公平正義換取效率顯然缺乏合理性,因此在承認社會公權力存在具有必要性的同時應強調法律對其的制約作用,保留法律對內部人員基本權利的保障。其實我覺得首先現在對社會公權力的界定就不夠清晰,而且我國現在也傾向於排除法律在這方面的管轄,個人感覺並不夠合理
前幾天手機上修改無能,悲劇了= =
我覺得其他兩位的答案在切入點上存在瑕疵。大家在這里都不自覺地將社會公權力類比於了國家公權力,但是兩者實際上是存在著很大差別的。關於國家公權力,我們目前已經有《行政訴訟法》《行政許可法》《行政處罰法》等一系列的法律法規加以約束,但是對於社會公權力則不然。以前我國借鑒國外的特殊權利關系說,習慣於將社會公權力排除於司法管轄之外,現在西方各國已經紛紛摒棄這種學說,我國卻依然存在這樣的判斷傾向。舉例說,在田永訴北師大一案已經寫入最高院公報之後,一些學生訴學校的案件仍被法院裁定不予受理。所以對社會公權力的制約在今天的中國仍然是一個立法層面的問題而非司法層面的問題,現實就是受到社會公權力侵害的個體缺乏應有的救濟途徑,因而當務之急是對社會公權力加以較為明確的界定以及完善這方面的立法。從這個意義上說,法律能和社會公權力發生沖突也算是立法上的一個進步吧,因為現在甚至連沖突的機會都沒有,開玩笑了。我前面回答說會是基於一些案例,但數量很少。所以我說兩位的切入點存在瑕疵,將考量的基點延後了。另,以上僅為個人觀點。
④ 公權與私權的關系是什麼
公權,也叫公權力、公共權力。 公權是服務於私權社會,調整私權社會中的關系和矛盾的,公權的擁有者是具有政治權利的公民和這些公民們選舉、組織的國家。因為,私權社會中的公民和組織有些事情自己做不好,比如社會治安、經濟秩序、糾紛仲裁、公共建設和公共福利等一堆有關公民、組織的公共利益之事。國家就是為公民、組織來做這些公共利益之事的,它的權力就是公權,包括立法、司法、治安和管理經濟、文化、社會的行政活動。從法理上講,凡是法律沒有禁止的,公民和私權個體就可以為。國家的組成是公民出讓自己的一部分權利,授予管理者用於維護全體公民的福祉和社會秩序,這便是公權的由來。公權來自於公眾自應為公眾利益服務,而每一位公民對公權的尊重自然也就是對他人、對自己私權的尊重。但是敬畏公權與敬畏執行公權者是兩回事,就像對真理的崇拜與崇拜掌握真理的人不可同日而語一樣。 私權,也叫私權利。
但私權並不等於私人財產權,這是一般人容易誤解的,人們往往以為保護私權就是保護私人財產權,這就把私權看窄了、看「私」了。財產權只是私權中的一種,私權的內容要比財產權更多。私權也不只是作為公民的個人的權利。
私權是公民、企業以及社會組織甚至國家,在自主、平等的社會生活、經濟生活中所擁有的財產權和人身權。不僅公民的權利是私權,企業的權利也是私權,一些社會組織,如團體、協會也有私權,當國家不以公權身份出現來參加民事活動時也擁有的是私權。
具體而言,私權包括:公民財產權(物權、債權、繼承權、知識產權中的物質收益權),公民的人身權(人格權、身份權等),企業的財產權和商譽權等,社會組織的財產權等,國家的國企財產權、國家債權等。所有這些私權各自都是自主、獨立的,相互平等地交往,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個私權社會(市場經濟是私權社會中的一個組成部分)。
⑤ 法律是捍衛社會道德,維護社會秩序,確保社會安全與穩定,是誰將法律條文凌架於社會道德之上
法律和道德沒有必然關系
這個問題來自常見的思維誤區
首先——法律絕不代表正義,代表的是平等。
這是個中性詞,它不能有任何的偏向於「善」或「惡」,否則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另一種形式的惡——維護某一群人的利益。
所以,法律至高無上,人人平等——它是框架,不能也不允許有主觀傾向和感情。
——私權:法無禁止皆自由;公權:法無授權皆禁止。
法律角度上,萬事沒有「善惡」,只有裁定標准,所以何來「懲惡揚善」
——「善惡」是道德角度的標簽
而道德倫理是一種沒有標準的標准,存在於每個人的認知中,且受文化和地域,教育程度等影響,標准不統一。
善應該被法律保護,惡也應該不失法律的保護。
列舉兩個例子:無論葯家鑫真的是不是品學兼優,但是他觸犯了法律故意殺人,就要按照律法條款執行死刑。當時還有法官徵求民意,這首先就是對司法的嚴重褻瀆。
再看看社會上常有的疑問:
「為什麼還有律師為殺人犯、貪污犯辯護,這些律師到底是為了錢還是為了什麼,他們的良心被狗吃了?」 這個問題就是人們把道德角度的主觀帶進了司法中,或者說是法盲常有的疑問。
原則上善,無論你多善,哪怕福澤四海,萬人擁戴;惡,無論你多惡,哪怕十惡不赦,人神共憤。在法律面前,也是平等的——只要觸犯法律,就是依據律法條款逐一分析、甄別、裁決。不能因為你善,就得到律法的保護,不能因為你惡,就失去了律法的旁註。
如果法律變成了和倫理道德一樣的「善惡標准」去看待萬事,這個世界就會充滿爭吵和血腥。
正因為這個世界五彩繽紛,人性復雜多變,道德沒有標准,善惡撲朔迷離,真相易於偽裝。人類才在數千年的文明演變發展中,明白了真真的鐵則:依法治國——法律至高無上
出處知乎:網頁鏈接
⑥ 三權分立中的司法權包括審判權和檢察權嗎
美國的檢察權隸屬於行政機關。英美法系的檢察部門,實際就是政府機關的「回法務」,跟公司法答務一個性質。所以三權分立中的司法權不包括檢察權。大陸法系,檢察機關從屬於法院。中國學蘇聯,把檢察權獨立出來,還賦予的對法院的「抗訴權」,及對其他機關的「法律監督權」。挺獨特。在中國的話,理論上司法權是包括檢察權與審判權的。這是一個整體兩個部分。美國的立法權還分屬於參議院與眾議院兩個互不隸屬的機關呢,不能說就是四權獨立。
⑦ 請問司法監督的詞條應該是什麼啊
司法監督通常包括兩種含義:一是監督主體依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定,對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司法活動的合法性進行的監督;二是司法機關依法對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司法活動的合法性進行的監督。
一、更新監督理念
司法公正所體現的是以法律意義上的事實、證據為依據,從程序到實體上都受到法律的規范制約。這就決定我們在實施司法監督中,不能用一般的公正的理念來衡量司法公正,而應以憲法、法律、法理為指導,緊密聯系實際,更新司法監督的理念。
1、宏觀監督理念。就是要確立著眼全局抓大事的宏觀監督理念。憲法和法律把人大對司法的監督規定為督促司法機關公正司法,保證憲法和法律正確有效的實施,也是強調要注重宏觀監督。就地方人大對司法的宏觀監督而言,應著眼於確保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人大決議的遵守和執行,抓准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司法領域帶傾向性的問題,從源頭、方向、根本上實施監督。這是總攬全局的宏觀思維。
2、依法監督的理念。司法監督權是與私權相對應的一種公權。私權只要法律沒有禁止性規定就可行使,而公權的行使則受到法律的嚴格限制。法律沒有明確規定的就不得隨意行使。依法糾錯是指對於違反程序法或實體法,確屬應當糾正的錯案依法糾正。但不能不分錯誤的性質、原因、責任一概而論。這樣做,有利於克服以言代法、以權壓法、權大於法的封建官本位思想。
3、維護司法權威的理念。司法是實現社會公正的最後一道防線,人民法院生效的判決裁定,具有法律上的約束力、強制性、終局性。這是司法權區別於別的糾紛解決機制的一大特徵。建立能夠維護法的誠信和法的權威的司法體制,是我國司法體制改革的首要目的。樹立這一理念,就要求監督主體在行使監督權時,要依法維護生效裁判的既判力。要求人民法院務必嚴肅、公正司法,嚴防執法違法、司法不公。
4、不代行司法權的理念。司法權的行使是通過辦理具體案件而實現的、司法監督對影響重大的案件的關注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黨委、人大不宜對個案處理定調子。因為這樣做,一方面,混淆了黨政領導、監督機關、司法機關的職能;另一方面,由於監督主體、權力的特殊性,一些司法人員就可能因此而不敢秉公辦案,就可能保護了一方當事人的權利,而損害另一方面的合法權利。
二、健全監督立法
健全監督立法是完善司法監督的法律保證。制定統一的監督法非常必要,且時機、條件漸趨成熟。
從監督主體的監督權力及方式而言,應當對國家機關、社會組織、新聞媒體、人民群眾(公民)等監督主體的權利方式作出明確規定。如共產黨的領導與監督。中國共產黨與司法機關是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司法機關必須堅持的一大基本原則。黨對司法工作的領導和監督主要是:1、領導立法機關制定良法,使司法有法可依;2、向人大推薦司法機關的重要幹部,為公正司法提供組織保障;3、督促司法機關公正司法,責成司法機關和有關職能部門及時嚴肅查處司法領域的違紀違法犯罪行為;4、總攬全局,協調各方,支持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司法權,督促各類監督主體克服監督缺陷,規范、完善、加強對司法的監督,確保法律的正確有效實施。
檢察機關作為國家專門的法律監督機關,主要職責是代表國家依法行使公訴案件的起訴和抗訴權力,對民事案件的抗訴監督應當遵循民事私權行使的特點和規律,強調當事人主義,把國家干預嚴格限定在只涉及國家利益、公共利益和人身保護的范圍之內。對其他民事案件,為保護當事人的平等訴訟權利和合法權益,節約訴訟資源,防止公權對私權的侵犯,不宜行使抗訴權。在審判監督方面,應著重規范上級法院對下級法院的監督。司法權依法獨立行使的特徵,決定上級法院與下級法院之間不是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而是指導與監督的關系。
三、規范監督機制
規范監督機制是完善司法監督的實踐保障。
1、規范監督途徑。現在信訪途徑多,黨委、人大和司法機關內部都有處理申訴信訪的部門,應統一歸口到本機關內設的一個部門登記處理(包括審查、交辦、督查)。建議黨委、政法委的這種監督統一歸口到其信記辦處理;人大的監督以及人大代表批評、建議、質詢等宜統一歸口到人大內設的一個委員會處理。以盡可能避免案件交辦督辦上的沖突和重復。
2、規范監督方式。民主黨派對司法的監督,宜通過政治協商會議這個組織渠道,對司法機關提意見或批評來實施監督。輿論對司法的監督,是新聞媒體以發表意見、建議或批評等方式來表達公眾對司法的監督意願。作為監督主體的機關、組織在實施集體監督時,不宜輕易對個案作出具體的結論性的處理意見。
同時,法院內部也應正確處理好自覺接受監督與加強內部監督的關系。法院對各種監督主體對司法的監督,要認真負責地研究,從司法監督的宏觀長遠上著眼,各級司法機關內部,應把功夫下在健全強化提高司法隊伍素質、嚴防和遏制辦關系案、金錢案、枉法裁判、司法不公的長效機制上。特別是在刑事審判方面,應突出在嚴防辦錯案、嚴防放縱犯罪、嚴防傷及無辜等「三個嚴防」上狠下功夫。
3、規范監督時間。監督主體不應對正在審理的案件作出決定或就實體處理發表傾向性的意見,只應在人民法院作出判決裁定和人民檢察院作出決定後依法實施監督,以保證司法機關和司法人員依法獨立行使司法權。
4、規范啟動再審的程序。立案是啟動司法機關內部監督程序的首要環節,必須把好關。黨委、人大、新聞輿論、社會團體和人民群眾涉及具體案件的監督,不論是交辦、轉辦或者申訴,都應當統一歸口司法機關的立案部門登記,先依法進行審查,符合法律規定再審條件的,才能啟動再審程序,盡可能避免再審立案過濫、訴訟資源浪費、訴訟惡性循環。
四、提高監督者的素養
當前作為監督主體的監督機關和監督人員,應重視提高政治思想和法律素養。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善於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處理司法監督問題。特別是一些負責同志,在對待法制統一、司法監督的問題上,要有唯物辯證的思維。
要克服權大於法、以權代法、以權壓法的封建「官本位」意識,樹立依法執政、依法治國、依法監督的「法治」觀念。
⑧ 關於私權制公權的問題.
我認真搜索了一下,這篇文章講的最為透徹,樓主可以仔細了解之
梁慧星:開放納稅人訴訟 以私權制衡公權
一、傳統理論和傳統做法:以公權制衡公權
法律上有所謂公權與私權的劃分,而私權的行使應受司法審查。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已經證明,對私權行使的司法審查制度,對
協調私
權行使中的利益沖突,制止、糾正濫用私權以損害私人利益和
公共利益的行為,維護市場經濟健康有序的法律秩序,發揮了極為重
大的作用。
相對於私權的行使而言,公權(以下僅限於行政權)的行使原則
上不受司法審查(損害私人合法權益時為例外)。傳統的法理和
做法
是:某個政府機關被授權行使某項行政權(如行政審批、行政許可),
就相應設置或授權另一個政府機關來予以制衡、控制。而對於被授權
的另一個政府機關的行為,又需要再設置、再授權第三個政府機關予
以制衡、控制。此即゛用公權制衡公權�的法理,蓋源於所謂分權與
制衡的學說。此在學說上和法理上均能自圓其說,不能謂不合理。
但是,從公權制衡公權的實踐,我們看到的仍然是:一方面,行
政權的不斷膨脹、不斷擴張、益發強大;另一方面,行政權的行使並
未受到適當的制衡、控制。特別是,使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遭受重大
損害的行政權行使行為,很難得到糾正。人民所期盼的小政府、效率
政府、廉潔政府,並未實現。
二、存在的問題與思考
造成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遭受重大損害的行政權行使行為,可以
分為三類:政府機關的不當行政行為;政府機關以行政權為根據的民
事行為;政府機關行政權行使的不當事實行為。
(一)政府機關的不當行政行為,可再分為:其一,不當抽象行
政行為,例如,一些地方政府制定違反憲法、法律、法規的地方性規
章,規定゛行人違章撞了白撞″;規定民事合同必須公證、必須經過
批准、許可;規定抵押權登記以標的物評估價值收費,登記一次期限
一年,期滿須再登記再收費,等等。其二,不當具體行政行為,包括
作為的不當具體行政行為和不作為的不當具體行政行為。前者如批准
鐵路春運漲價30%,許可在城市規劃的禁止建築的區域內建商業性
建築物,許可破壞風景、名勝、文物的建築等;後者如對於違章建築
不予強行拆除等。
(二)政府機關以行政權為根據的民事行為,包括出讓土地、出
售企業、政府采購、公共工程發包等等。現在的嚴重社會問題,如國
有資產流失,官員從中收受回扣、紅包、賄賂,及許多゛豆腐渣工程″
,均與政府機關的這類行為有關。
(三)政府機關行政權行使的不當事實行為,如各地建設的各種
゛面子工程″、゛紀念碑工程″及高檔豪華辦公大樓,各種不當巨額
投資行為,及各種不當公費開支,等等。此外,還有與行政權行使相
關的公務員的不當行為,如公務員住房超標准豪華裝修、開超標准高
檔汽車、出差住五星級飯店甚至總統套房,公費旅遊等揮霍公款的行
為及其他違法行為。
我們所面臨的問題,是極為嚴重的。但基於以公權制衡公權的法
理,它們不在司法審查的范圍之內。傳統的對策是:人民群眾有權向
上一級政府機關揭發檢舉,由上一級政府機關通過行政權行使,予以
審查、查處。這是以上一級政府機關及其公務員,與受檢舉的下級政
府機關及其公務員無任何利害關系,均人格高尚、忠於人民、忠於法
律、清正廉潔、秉公執法的理想模式為前提條件的。經驗已經證明,
這樣的理想模式與社會現實之間,存在多麼巨大的差距!因此,我們
不能不對公權制衡公權的法理產生懷疑。我們不能不思考:如果行政
權的行使也受司法審查,如果憑納稅人的一紙訴狀,法院就可以審查
某個政府機關的某項行政權行使行為的合法性,就可以審查某個政府
機關公務員與行政權有關的某項行為的合法性,其結果將會如何?
按照傳統的以公權制衡公權的法理,行政權的行使原則上不受司
法審查,僅在行政權的行使直接損害具體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合
法權益時,如果受害人起訴,行政權的行使才受司法審查。關鍵在是
否゛直接損害″具體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如果沒有,
法院將駁回起訴,理由是原告不具有訴之利益,因此不具有當事人資
格。其結果是,行政權行使行為,即使嚴重違法、即使嚴重損害國家
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也不受司法審查。
既然行政權的行使直接侵害私人權益的情形,採用私權制衡公權,
將行政權的行使行為納入司法審查,已經收到良好的效果,為什麼不
可以進一步將整個行政權的行使納入司法審查的范圍,發揮私權制衡
公權的優越性呢?這樣做,在合理性上不存在任何障礙。直接侵害私
人權益的行政權行使行為可以納入司法審查,為什麼直接侵害國家和
社會公共利益,從而間接侵害私人權益的行政權行使行為,就不可以
納入司法審查的范圍呢?
如果說存在障礙的話,只是程序法上所謂訴之利益、所謂當事人
適格的理論。理論既然是人提出的,當然應根據實踐檢驗的結果,予
以修正。
三、發達國家的經驗
英美法上有所謂公益訴訟,包括三類訴訟:其一,相關人訴訟;
其二,市民提起的職務履行令請求訴訟;其三,納稅人提起的禁止令
請求訴訟。
(一)相關人訴訟,指在私人不具有當事人資格的法域,原則上
允許私人以相關人名義起訴。例如,1901年紐約州曾有一判決,
允許私人以相關人的身份起訴,對於批准在道路上經營報亭的行政行
為給予處分。
(二)市民提起的職務履行令請求訴訟,指在公務員未履行其職
務的情形下,允許私人以市民的身份向法院提起請求發布職務履行令
的訴訟。最初這類訴訟是作為相關人訴訟提起的,後來私人被允許以
當事人的身份起訴。到1965年,美國有28個州明確承認此種形
式的訴訟。
(三)納稅人提起的禁止令請求訴訟,簡稱納稅人訴訟,指美國
各州普遍承認私人以納稅人的身份,有請求禁止公共資金違法支出的
訴訟提起權。至1965年,幾乎所有的州都承認以州屬縣、市、鎮
以及其他地方公共團體為對象的納稅人訴訟,甚至有34個州明確承
認以州為對象的納稅人訴訟。特別引人注目的是,納稅人訴訟不僅針
對公共資金的違法支出行為,同時也針對造成金錢損失的違法行為。
例如,新澤西州的市民和納稅人以違憲為由,請求法院對公立學校強
迫學生讀聖經發布禁止令。承認納稅人訴訟的根據在於:公共資金的
違法支出,意味著納稅人本可以不被課以相應部分的稅金,在每一納
稅人被多課稅的意義上,納稅人有訴之利益。
日本法上有所謂民眾訴訟。昭和23年(1948年),日本地
方自治法第242條之2規定了居民訴訟。昭和37年(1962年)
日本行政訴訟法第5條規定了民眾訴訟,指為糾正國家或公共團體的
違法行為,以選舉人資格提起的訴訟,屬於行政案件的一種。日本最
高裁判所昭和37年1月19日判決,認可浴池營業者提起的確認批
准浴池營業許可無效的請求,因為違反公共浴池的設置必須距其他浴
池250米以上的規定。東京地判昭和43年2月9日判決,認可鎮
名變更無效的請求。東京地判昭和45年10月14日判決,關於過
街橋設置可能妨害道路通行權、侵害環境權並損害健康,認為存在侵
害法定權利的事實,認可原告的請求。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進入九十年代初,日本興起一類以納稅人身
份提起的要求公開交際費開支的訴訟。縣知事、市町村長的交際費開
支情況,引起居民的極大關注,紛紛要求予以公開。有的市町村長滿
足居民的要求,全面公開交際費的開支情況,而都道府縣知事則大抵
作出不公開或僅一部公開的決定。這樣一來,就引發了請求法院判決
取消都道府縣知事關於交際費開支不予公開或僅一部公開的決定的訴
訟。其中針對大阪府知事交際費案和針對厲木縣知事交際費案,一直
打到最高裁判所。兩案的高等裁判所判決,傾向於要求全面公開交際
費的開支情況,但最高裁判所卻傾向於限定公開的范圍,撤銷了兩案
的高等裁判所判決、發回重審。此後,東京高等裁判所就東京都知事
交際費案,在最高裁判所判決的范圍內,作出盡可能多公開的判決。
九十年代中,又發生針對政府機關招待費、接待費的訴訟。如日本高
知縣的律師以納稅人的身份,要求縣政府公布有關招待費的具體開支
情況,遭到政府的拒絕後,而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法院依據地方政
府情報開示法,命令高知縣政府公開有關開支情況。法理根據是:每
個納稅人有權了解政府如何支出公費的情況。但縣政府只願意公布招
待費總的開支數額,而起訴的律師要求公布究竟請了些什麼人等具體
情況。日本的招待費稱為食糧費,通常是由出面招待人的主管簽字就
可以報銷。原告在訴狀中提出,公務員的工資中已包含了本人的生活
費用,原則上公務員吃飯應該自己付錢,如果是必要的公款宴請必須
公布被宴請客人的姓名,這樣才能讓納稅人判斷公費請客是否合理。
法院判決原告勝訴,由於有關公務員不願意公布被宴請客人的姓名,
這些費用在財務上就不能報銷,只能算是公務員自己請客,因此,最
後依據本判決從相關的公務員處追回了四、五億日元的金額。再如日
本秋田地方裁判所民事一部1999年6月25日判決。秋田縣居民
代位縣作為原告,以秋田縣召開的六次懇談會所開支的費用中,有2,
091,245日元餐費屬於違法支出,對時任教育長等職的6名被
告請求損害賠償。法院認可原告請求,判決被告向秋田縣支付現金2,
091,245日元及利息,本案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
四、結語:我的建議
面對如此嚴重的各種行政權行使損害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
社會問題,建議我國參考發達國家的經驗,開放納稅人訴訟,將行政
權行使內容納入司法審查。據報載,青島市民告政府許可企業在按照
城市規劃禁止建築的區域建商業建築,被告以原告無訴之利益進行抗
辯,法院已經認可原告當事人適格。如果法院認可市民請求的判決,
這將是我國第一例獲得勝訴的納稅人訴訟,標志著我國朝向以私權制
衡公權、將行政權的行使納入司法審查,邁出關鍵一步。據悉國家正
在起草行政許可法,建議在該法規定,公民可以納稅人身份就政府機
關的行政審批、行政許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最後,建議修改行
政訴訟法,規定公民可以納稅人身份就政府機關的行政權行使行為及
公務員與行政權行使有關的行為,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註:引自人民法院報2001年04月13日。
⑨ 美國憲法里的三權分立的司法權
司法權為審判案件與爭論的權力;其由美國最高法院與由國會隨時下令設立的內次級法院所有。容其法官必須由總統在經由聽取國會建議與獲得國會同意後所委派,其職務為終身制,並會獲得足夠的超時工作補償。如果一個法院的法官並不具備這樣的性質,該法院則不能運行美國的司法權。可以運行司法權的法院則稱為「憲政法院」。
美國國會可能會成立「立法法院」,其具有準司法機關的形式,其成員並不像憲政法院般為終身制,且不會有超時補償。立法法院可能不可以運行美國的司法權。在1856年之「墨累租屋訴霍博肯土地公司案」(Murray'sLesseev.HobokenLand&ImprovementCo.)里,美國最高法院指出立法法院不可審理與「習慣法、衡平法或海商法」相關的案件,立法法院只可審理「公權」問題(政府與個人間牽涉政治因素的案件)。
⑩ 公權法無禁止即可為是什麼時間提出來的
2014年3月13日。
法無禁止即可為,法無授權即禁止。這是兩個意思相對的法律諺語。2014年3月13日上午,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勝利閉幕。國務院總理在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與中外記者見面並回答記者提問時提到了這句諺語,具體為:讓市場法無禁止即可為,讓政府法無授權不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