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對繼承的新規定
㈠ 依據民法典的規定依照法律規定或者根據其性質不得繼承的遺產不得繼承對嗎
依據民法典的規定,依照法律規定或者根據其性質不得繼承的遺產不得繼承,這句話是正確的。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二條 遺產是自然人死亡時遺留的個人合法財產。依照法律規定或者根據其性質不得繼承的遺產,不得繼承。
第一千一百二十三條 繼承開始後,按照法定繼承辦理;有遺囑的,按照遺囑繼承或者遺贈辦理;有遺贈扶養協議的,按照協議辦理。
(1)民法典對繼承的新規定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五條 繼承人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喪失繼承權:
(一)故意殺害被繼承人;
(二)為爭奪遺產而殺害其他繼承人;
(三)遺棄被繼承人,或者虐待被繼承人情節嚴重;
(四)偽造、篡改、隱匿或者銷毀遺囑,情節嚴重;
(五)以欺詐、脅迫手段迫使或者妨礙被繼承人設立、變更或者撤回遺囑,情節嚴重。
繼承人有前款第三項至第五項行為,確有悔改表現,被繼承人表示寬恕或者事後在遺囑中將其列為繼承人的,該繼承人不喪失繼承權。受遺贈人有本條第一款規定行為的,喪失受遺贈權。
㈡ 依據民法典的規定不享有繼承權
看你是依據什麼樣的情況不能享有繼承權的,如果你是基於贈與人家給你了,那你肯定能繼承,如果不是,那你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㈢ 新民法典中新的繼承權發生了哪些變化
新民法典中新的繼承權發生了很多的變化,其中最大的變化就是獨生子女的繼承權問題,在大多數80後和90年代後的群體中,許多人都是一個孩子,在許多人看來,繼承父母的全部遺產是自然而沒有任何懸念的,但是與之前生效的繼承法相比,新民法典進一步完善了繼承規則,包括對繼承范圍的一般規定,對繼承范圍產生了影響。
以財產繼承為例:如果財產是共同財產,婚姻中父母的財產,如果父親去世,財產的父母擁有屬於父親的財產的50%作為繼承,有四個繼承人:母親,兒子,祖父和祖母,四個人繼承25 %的財產,如果爺爺和奶奶過世,他們將繼承該部分,房地產將由兒子的父親的兄弟姐妹繼承,如果母親過世,則同樣適用。
㈣ 民法典新規侄子侄女可繼承叔伯遺產,適用於什麼情況
馬上就要進入2021年了,這一年目前看來對民生影響最大的事情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將從2021年1月日開始實行。在即將實行的《民法典》中,對遺產繼承作出了不少新規定。其中,增加了有效繼承人范圍就是最為顯眼的一項。就我們目前實行的《婚姻法》來看,有繼承資格的只有配偶、父母、子女這三類人,如果這三類人都沒有,那麼財產就要收歸國有了。但是現在這個遇到了實際問題,那就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願意生育,很多家庭以後可能就沒有第一第二的合法繼承人,那麼這些人的財產最終該給誰?所以,《民法典》新增加了繼承人范圍,外甥、外甥女、侄兒、侄女都位列其中,都可以依法繼承財產了。
繼承人范圍的擴大,可以說有利有弊。畢竟法律永遠是道德的最低線,而實際生活中人們很難以這個標准來生活。
㈤ 民法典新規即將實施,侄子侄女在什麼情況可繼承叔伯財產
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全面的民法典,它還制定了許多關於繼承的新規定,其中之一是將侄子和侄女以及外甥和外甥女列入繼承人類別,在某些條件下,他們可以繼承叔叔和伯伯的財產,實際上本質是繼承的最新規定,讓我們看一下民法典的具體法律規定,在死者之前死亡的兄弟姐妹應由死者兄弟姐妹的子女繼承。
代位繼承人通常只能繼承代位繼承人有權繼承的財產在這種情況下,繼承人沒有其他繼承人可以支持,侄子和侄女也可以主動照顧叔叔,以繼承財產,當然從法律工作者的角度來看,我們還將假設一種情況,即侄子和侄女以非法方式為繼承創造條件,以便有機會繼承,綜合來說,也是有利有弊吧,不能夠太過於統一的說這個改革只有好的一面。
㈥ 民法典繼承新規即將實行,哪些信息值得關注
《民法典》正式通過了,將於2021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那麼其中有哪些信息是值得關注的呢?
㈦ 民法典對民法中的繼承部分作了哪些刪除、修改
這個有點多,一兩句說不完的
㈧ 《民法典》新規定:侄子侄女可繼承叔伯遺產,那是否要承擔養老責任呢
那是必須的啊,憑啥你有權利繼承叔伯遺產?叔伯的養老責任怎麼看怎麼算是躲不開的。
一、《民法典》新規定:侄子侄女可繼承叔伯遺產。《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增加了新的規定,要是叔伯沒有小孩的情況下,身為外甥女、外甥、侄子、侄女有權利依法繼承房產。而之所以出台這項規定,那是因為現在很多年輕人都不願意生孩子,選擇丁克,一輩子都不要小孩。為了避免這部分人老了之後,沒有合法的繼承人,特意修訂有效繼承人的范圍。
各位小夥伴不要以為法律有規定,房子就是你的,不要做夢吧。要是叔伯覺得你不孝順他們,對他們不好,他們是有利立遺囑,把房子給其他人,或者捐出去。想要不勞而獲,想一下就好,畢竟人心都是肉長的,你對老人好不好,他們心裡清楚著呢。
㈨ 最新民法典解釋繼承權的時效是怎樣規定的
繼承從被繼承人死亡時開始。
繼承開始後,繼承人放棄繼承的,應當在遺產處理前,回以書面形式作出放答棄繼承的表示;沒有表示的,視為接受繼承。
受遺贈人應當在知道受遺贈後六十日內,作出接受或者放棄受遺贈的表示;到期沒有表示的,視為放棄受遺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