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通則無效民事行為

民法通則無效民事行為

發布時間: 2020-12-27 16:03:44

A. 依照我國《民法通則》規定,無效的民事行為被認為是()

無效的民來事行為,從行為開始起就沒有自法律約束力。

民法通則
第五十八條 下列民事行為無效:

(一)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
(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依法不能獨立實施的;
(三)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所為的;
(四)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
(五)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的;
(六)經濟合同違反國家指令性計劃的;
(七)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

無效的民事行為,從行為開始起就沒有法律約束力。

B. 民法中 確認民事行為無效

關於民事行為無效,請參閱《民法通則》第58、59、60條:
《民法通則》第五十內八條 下列民事行為無效:容
(一)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
(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依法不能獨立實施的;
(三)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所為的;
(四)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
(五)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的;
(六)經濟合同違反國家指令性計劃的;
(七)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
無效的民事行為,從行為開始起就沒有法律約束力。
第五十九條 下列民事行為,一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關予以變更或者撤銷:
(一)行為人對行為內容有重大誤解的;
(二)顯失公平的。
被撤銷的民事行為從行為開始起無效。
第六十條 民事行為部分無效,不影響其他部分的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

C. 根據《民法通則》的規定,下列選項中,屬於無效民事行為的是( )。

無效民事行為

1.法律後果

無效的民事行為回,從行為開始起就沒有法律約束答力。

2.種類

(1)主體的行為能力有欠缺

①無民事行為能力人

(3)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民事行為無效。

(4)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的民事行為無效。

(5)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民事行為無效。

D. 依照我國民法通則規定 無效的民事行為被認為是( )

可變更、可撤銷民事行為,簡稱可撤銷行為,是因行為有法定的重大瑕疵而須以訴變更或者撤銷的民事行為。民事行為如果意思表示有缺陷,不符合民事法律行為生效要件的,按理都是無效的。但民法基於意思自治原則:對於只涉及當事人而不涉及國家或第三人利益的意思有缺陷的民事行為,其有效還是無效的選擇權被賦予行為人自己,即賦予當事人撤銷權或變更權,其若選擇有效則放棄行使權利,若選擇無效,則可行使撤銷權或變更權。一旦當事人行使了撤銷權或者變更權,則被撤銷或變更部分的行為,就視同無效民事行為,自始不發生效力。
可撤銷民事行為與無效民事行為不同:
(1)可撤銷行為大多屬於意思表示瑕疵,無效民事行為,既有意思瑕疵的,也有主體不合格的,還有違法的;
(2)可撤銷民事行為之撤銷,須以訴為之,無效民事行為前已述及,是當然確定的無效,無須宣告;
(3)效力不同。無效的民事行為屬於自始當然和絕對無效行為,不論表意人或利害關系人是否主張,都從行為開始就確定地不能發生法律行為的固有效力。法院或仲裁庭發現民事行為屬無效時,可以不經當事人請求,徑行認定無效。而可撤銷民事行為卻只有經過審判或者仲裁程序確定之後,才屬無效,在當事人不申請變更撤銷,或者雖然申請,但審判或者仲裁機關尚未作出撤銷判決時,則還具有其效力。因此,它不是當然和絕對無效,而是相對無效行為。二、可撤銷民事行為的類型根據民法通則第59條以及合同法第54條第1款的規定,可撤銷民事行為的類型有:
(一)重大誤解
這是指因認識錯誤實施的行為。基於錯誤認識的行為,行為人的表意雖然是自願的,但卻是違背本意的,所以該行為屬於得撤銷行為。重大誤解,在主觀上是屬於過失,如果是基於故意,那就構成欺詐了。對於重大誤解的客體,最高人民法院《民通意見》第71條規定:行為人因對行為的性質、對方當事人、標的物的品種、質量、規格和數量等的錯誤認識,使行為的後果與自己的意思相悖,並造成較大損失的,可以認定為重大誤解。
重大誤解與誤傳不同,最高人民法院《民通意見》第77條規定:意思表示由第三人義務轉達,而第三人由於過失轉達錯誤或者沒有轉達,使他人造成損失的,一般可由意思表示人負賠償責任。但法律另有規定或者雙方另有約定的除外。該規定中的「轉達錯誤」即是誤傳,按該條含義,若非由法律規定或約定,意思表示人對誤傳也可撤銷,但要對第三人的損失負賠償責任。
(二)顯失公平
顯失公平行為是指民事行為效果明顯違背公平原則的行為。對於民事行為達到何種程度算顯失公平,最高人民法院《民通意見》第72條的解釋是:一方當事人利用優勢或者利用對方沒有經驗,致使雙方的權利與義務明顯違反公平、等價有償原則的,可以認定為顯失公平。概括法律的規定,顯失公平行為的要件是:
1.須屬有償行為。顯失公平行為只能發生在有償行為之中,無償行為因當事人一方不支付對價,談不上公平與否的問題。
2.須行為內容顯失公平。顯失公平是指根據該行為已經實施或者約定實施的財產上的給付,明顯背離公平原則。一方當事人利用優勢或者利用對方沒有經驗,致使雙方的權利義務明顯不對等的情況。
3.須受害人出於急迫、輕率或者無經驗。顯失公平的受害一方,在實施行為時,表面上也是自願的,然而在這種自願的背後,卻有急迫、輕率或者無經驗的背景。假如不是這樣,那麼他是不會實施的。因此這種自願是存在缺陷的,所以法律給予行為人一個補正的機會。這是根據公平和誠實信用原則的要求,主要適用於契約的撤銷原因。通常一項交易是否公平是由當事人自己決斷的,法律不予干預。但在交易中總會有人「欺生」,使對方當事人無從正確地表達自己的意思,使表示意思與內心意思不一致。
(三)乘人之危
最高人民法院《民通意見》第70條規定:一方當事人乘對方處於危難之機,為牟取不正當利益,迫使對方作出不真實的意思表示,嚴重損害對方利益的,可以認定為乘人之危。根據合同法規定,乘人之危訂立的合同,須是不損害國家利益時,才構成可撤銷行為,否則為無效民事行為。
(四)欺詐、脅迫
欺詐、脅迫的要件,前文已述。最高人民法院《民通意見》第68條規定:一方當事人故意告知對方虛假情況,或者故意隱瞞真實情況,誘使對方當事人作出錯誤意思表示的,可以認定為欺詐行為。第69條規定:以給公民及其親友的生命健康、榮譽、名譽、財產等造成損害,或者以給法人的榮譽、名譽、財產等造成損害為要挾,迫使對方作出違背真實的意思表示的,可以認定為脅迫行為。欺詐、脅迫行為,也是不損害國家利益時,構成可撤銷民事行為,否則,為無效民事行為。三、可撤銷民事行為的效果
(一)撤銷權
民事行為符合法律規定的可撤銷原因時,法律賦予行為人撤銷權。在雙方民事法律行為中,撤銷權由何人行使,如欺詐行為中,雙方都得行使還是欺詐人不得行使,只有欺詐相對人得行使,民法通則籠統規定為「當事人」,合同法第54條明確規定只有「受損害方」可以行使。因此,撤銷權的主體是受害人。撤銷權須以訴為之,若當事人不撤銷,合同法第55條第2項規定: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知道撤銷事由後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放棄撤銷權。
(二)變更權
變更是指消除既有意思表示中的錯誤或者顯失公平的成分,使之成為無瑕疵民事法律行為的權利行使行為。變更權的行使人、行使方式,同撤銷權。
(三)除斥期間
撤銷權、變更權因須以訴為之,如久拖不行使,將影響相對人的利益和法律秩序的穩定。最高人民法院《民通意見》第73條第2款規定:可變更或者可撤銷的民事行為,自行為成立時起超過1年當事人才請求變更或者撤銷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合同法第55條第1項也明確規定除斥期間為1年。即撤銷權、變更權必須在該權利成立起1年內行使,逾期該權利消滅,但權利人以明示或默示方式放棄的,撤銷權自放棄之日起消滅。

E. 在我國民法中,哪些行為屬於無效民事行為

《民法通則》第五十八條第1款規定:下列民事行為無效:

(一)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

(二) 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依法不能獨立實施的;

(三) 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所為的;

(四) 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

(五) 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的;

(六) 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

但1999年公布的《合同法》對無效合同和可撤銷合同的規定,卻與民法通則的規定有很大不同,其第52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

⑴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

⑵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

⑶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

⑷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⑸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

其第53條又規定:合同中的下列免責條款無效:

⑴造成對方人身傷害的;

⑵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對方財產損失的。

即《合同法》沒有把主體資格不合格,以及欺詐、脅迫、乘人之危損害國家以外人的利益等合同置於無效,而是規定在可撤銷行為中。對於民法通則規定的屬於無效的「經濟合同違反國家指令性計劃的行為」,《合同法》根本沒有提及,結合20世紀80年代至今中國由計劃經濟轉變為市場經濟的改革,這個條文基本已經失去其意義了。

經對民法通則與合同法對無效民事行為和無效合同規定的梳理歸納,無效民事行為的類型有:

(一)行為人不具有行為能力實施的民事行為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行為,因沒有意思能力,不發生法律行為之效果意思的效力。法人實施行為能力范圍以外的行為,特別是違反禁止性規定的行為,也不生效力。如:

1.17歲的少年設立的遺囑無效。

2.精神病人設立的遺囑無效。

3.15歲少年放棄接受遺贈的行為無效。

4.精神病人拋棄所有權的行為無效。

5.「間歇性精神病人的民事行為,確能證明是在發病期間實施的,應當認定無效。」(《民通意見》第67條第1款)

6.「行為人在神志不清的狀態下所實施的民事行為,應當認定為無效。」(《民通意見》第67條第2款)

7.其他行為。

(二)意思表示不自由的行為

意思的形成自由和意思表示自由是意思表示真實的前提。若在意思形成和表示過程中欠缺自由甚至完全不自由,按合同法的規定,一方以欺詐、脅迫、乘人之危的手段訂立損害國家利益的合同,則應屬無效,不能依照該意思表示的內容發生效力。

意思表示不自由的行為包括欺詐、脅迫、乘人之危的行為。《民法通則》第58條規定欺詐、脅迫、乘人之危的行為是無效行為,而《合同法》第54條規定為可撤銷的行為,如何適用法律要根據具體情況。比如因欺詐、脅迫設立遺囑,設立遺囑是單方行為,因此不能適用《合同法》的規定予以撤銷,而只能根據《民法通則》的規定確認為無效。

(三)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行為

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的利益的行為,是行為人雙方共同合謀進行的,以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為目的的民事行為。比如採取惡意串通的方式(投標人與招標人惡意串通或投標人之間惡意串通)中標,中標為無效。它須具備下列條件:

1.須表示與內心不一致。即外部表示與內心意思不一致,所表示的並不是行為人的真實意思,行為人內心中存在牟取不正當利益或損害他人的意思,但是卻故意製造某種進行民事法律行為的虛假現象。例如為逃避強制執行而假裝把財產贈與相對人,事實上當事人並沒有出贈和受贈的意思。

2.須有惡意通謀。即表意人與相對人惡意串通。不但表意人單方面了解自己的表示是虛偽的,而且相對人也了解這一情況。串通指他們之間有勾結,有意思聯絡。而惡意則指對於該串通是完全了解的,表意人自己了解其表示與意思的不一致,不一致是惡意造成的,而不是出於認識上的錯誤。

3.須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的利益。惡意串通的意思表示,必須具有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的利益的目的。串通人之所以惡意串通,必然有其損人利己的非法目的。

(四)偽裝行為

即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行為。是指以虛假的合法行為作表面行為,掩蓋非法的隱蔽行為的行為。偽裝行為,它由表面行為與掩藏行為互為表裡構成。其表面行為因意思表示不真實而無效,而隱藏行為則因為內容違法而無效。比如,簽訂虛假的租賃合同,將租金攤入成本以逃避稅收。

(五)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

民事法律行為的根本屬性之一在於意思表示內容的合法性。因此,意思表示如果違法,當然不屬於民事法律行為。所謂違法行為,不僅指違反民法規范,也包括違反其他部門法的規范,同時包括違反國家政策,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1.違反法律。

(1)概說。違反法律,是指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強制性規定,又稱為強行性規范,是任意性規范的對稱。對強行性規范,當事人必須遵守,如果違反則導致行為無效;對任意性規范,當事人可以合意排除適用。

全國人大和全國人大常委會頒布的法律中的強制性規范、國務院頒布的行政法規中的強制性規范,是確認合同效力的依據,不能以地方性法規和規章作為否定合同效力的依據。

(2)對三種具體情況的規定:

①《合同法解釋(一)》第10條規定:「當事人超越經營范圍訂立合同,人民法院不因此認定合同無效,但違反國家限制經營、特許經營以及法律、行政法規禁止經營規定的除外。」違反國家限制經營、特許經營、禁止經營的規定,屬於違反強制性規定。

②《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企業被人民法院依法宣告破產後,在破產程序終結前經人民法院允許從事經營活動所簽合同是否有效問題的批復》(自2000年12月9日起施行)指出:「企業被人民法院宣告破產後,破產企業應當自人民法院宣告破產裁定之日起停止生產經營活動。但經清算組允許,破產企業可以在破產程序終結之前,以清算組的名義從事與清算工作相關的生產經營活動。清算組應當將從事此種經營活動的情況報告人民法院。如果破產企業在此期間對外簽訂的合同,並非以清算組的名義,且與清算工作無關,應當認定為無效。」

③無效的免責條款。免責條款,是當事人在合同中確立的排除或者限制其未來責任的條款,包括格式免責條款和雙方當事人協商一致的免責條款。

《合同法》第53條規定:「合同中的下列免責條款無效:(一)造成對方人身傷害的;(二)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對方財產損失的。」

人身安全權是不可轉讓、不可放棄的權利,也是法律重點保護的權利。因此不能允許當事人以免責條款的方式事先約定免除這種責任(這種責任通常表現為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對於財產權,不允許當事人預先約定免除一方因故意或因重大過失而給對方造成損失所應承擔的責任,否則會給一方當事人提供濫用權利的機會。

2.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當事人為追求自己利益而訂立的合同,其履行或履行結果危害國家利益的,或者為了損害國家利益而訂立的合同都是損害國家利益的合同。比如,實施結果污染環境的合同、從事犯罪或者幫助犯罪的合同等等。損害社會利益的合同,當事人主觀上可能是故意,也可能是過失。

F. 民法通則 認為無效民事行為包括哪幾類

《民法通則》第五十八條第1款規定:下列民事行為無效:
(一)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
(二)
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依法不能獨立實施的;
(三)
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所為的;
(四)
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
(五)
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的;
(六)
經濟合同違反國家指令性計劃的;
(七)
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1]
但1999年公布的《合同法》[2]
對無效合同和可撤銷合同的規定,卻與民法通則的規定有很大不同,其第52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
⑴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
⑵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
⑶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
⑷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⑸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
其第53條又規定:合同中的下列免責條款無效:
⑴造成對方人身傷害的;
⑵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對方財產損失的。

G. 根據《民法通則》的規定,下列行為中,不屬於無效民事行為的是( )。

D
答案解析:
重大誤解、顯失公平的民事行為屬於可撤銷的民事行為。

H. 民法疑問,無效民事行為

一、無民事行復為制能力人實施的;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依法不能獨立實施的;三、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所為的;四、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五、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的;六、經濟合同違反國家指令性計劃的;七、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無效的民事行為,從行為開始起就沒有法律約束力。

I. 簡答題:民法通則規定的無效民事行為的種類

(一)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
(二) 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依法不能獨立實施的;
(三) 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所為的;
(四) 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
(五) 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的。
(六) 經濟合同違反國家指令性計劃的
(七) 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

熱點內容
個人寫的欠條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4-22 20:55:15 瀏覽:704
國家信訪條例全文 發布:2025-04-22 20:42:40 瀏覽:240
第五次全國法律援助工作會議召開 發布:2025-04-22 20:20:02 瀏覽:869
司法體制弊端 發布:2025-04-22 19:55:22 瀏覽:514
公司獎罰條例 發布:2025-04-22 19:47:58 瀏覽:347
行政訴訟法模擬審判報告 發布:2025-04-22 19:29:03 瀏覽:292
高空拋物造成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4-22 19:17:19 瀏覽:723
2016法學就業 發布:2025-04-22 18:59:33 瀏覽:559
通山法院拍賣 發布:2025-04-22 18:49:07 瀏覽:209
大學教育法律法規 發布:2025-04-22 18:46:15 瀏覽: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