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總則122條
是有的,對於共同侵權責任的具體內容,討論的主要問題是:一、規定共同侵權責任回的本質特徵立法機關答傾向於仍然採用《民法通則》第130條的內容,規定「二人以上共同實施侵權行為,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連帶責任」。二、教唆行為人和幫助行為人的責任《侵權責任法草案》傾向於採納原來的司法解釋中關於「教唆、幫助他人實施侵權行為的人,為共同侵權人,應當承擔連帶責任。」三、共同危險行為的規則《侵權責任法》規定共同危險行為,是一個確定的立場。爭議在於,如何規定共同危險行為人之一的免責條件。《草案》的基本意見是:「二人以上共同實施危及他人人身、財產安全的行為,其中一人或者數人的行為造成他人損害,不能確定具體侵權人的,行為人應當承擔連帶責任;能夠確定具體侵權人的,由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
2. 民法典合同編把原合同法第122條刪掉了嗎
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二條規定為:
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侵害對方人身、財回產權益的,受損害方有答權選擇依照本法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擔侵權責任。
此條規定放在了民法典第一編《總則》第八章 民事責任 第一百八十六條,
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損害對方人身權益、財產權益的,受損害方有權選擇請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侵權責任。
文字表述有細微的差別。
3. 民法總則中的民間借款是怎樣規定的
第四十三條 失蹤人所欠稅款、債務和應付的其他費用,由財產代管人從失蹤人的財產中支付。
第五十六條 個體工商戶的債務,個人經營的,以個人財產承擔;家庭經營的,以家庭財產承擔;無法區分的,以家庭財產承擔。農村承包經營戶的債務,以從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的農戶財產承擔;事實上由農戶部分成員經營的,以該部分成員的財產承擔。
第六十七條 法人合並的,其權利和義務由合並後的法人享有和承擔。法人分立的,其權利和義務由分立後的法人享有連帶債權,承擔連帶債務,但是債權人和債務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第七十五條 設立人為設立法人從事的民事活動,其法律後果由法人承受;法人未成立的,其法律後果由設立人承受,設立人為二人以上的,享有連帶債權,承擔連帶債務。
第八十三條 營利法人的出資人不得濫用法人獨立地位和出資人有限責任損害法人的債權人利益。濫用法人獨立地位和出資人有限責任,逃避債務,嚴重損害法人的債權人利益的,應當對法人債務承擔連帶責任。
第一百零四條 非法人組織的財產不足以清償債務的,其出資人或者設立人承擔無限責任。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第一百一十八條 民事主體依法享有債權。債權是因合同、侵權行為、無因管理、不當得利以及法律的其他規定,權利人請求特定義務人為或者不為一定行為的權利。
第一百八十九條 當事人約定同一債務分期履行的,訴訟時效期間自最後一期履行期限屆滿之日起計算。
4. 民法總則關於民事調解書的規定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決定,已由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八次會議於2012年8月31日通過並予公布,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決定》(以下簡稱《修正案》)則有四處關於調解制度的規定:增設「訴前調解和庭前調解」兩司法調解制度,將「人民調解制度」與《人民調解法》配套,分別轉為適用《人民調解法》和增設「確認調解協議」程序。具體內容是:
一是刪去了第16條(原條文內容為:人民調解委員會是在基層人民政府和基層人民法院指導下,調解民間糾紛的群眾性組織。人民調解委員會依照法律規定,根據自願原則進行調解。當事人對調解達成的協議應當履行;不願調解、調解不成或者反悔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民間糾紛,如有違背法律的,人民法院應當予以糾正)。
二是在修改為第121條(原第110條)後增加一條作為第122條,即增設了「訴前調解」制度:(增加條文內容為:當事人起訴到人民法院的民事糾紛,適宜調解的,先行調解,但當事人拒絕調解的除外)
三是在修改為第132條(原第119條)後增加一條作為第133條,即增加了受理後分別處理的規定。其中增加條文的第(二)項內容為:「開庭前可以調解的,採取調解方式及時解決糾紛」,作為增設的第122條關於訴前調解制度的補充,即又增設了「庭前調解」制度。
四是在第十五章特別程序中的第五節後增加一節為第六節:確認調解協議案件(增加條文內容為:第194條:申請司法確認調解協議,由雙方當事人依照人民調解法等法律,自調解協議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內,共同向調解組織所在地基層人民法院提出。第195條:人民法院受理申請後,經審查,符合法律規定的,裁定調解協議有效,一方當事人拒絕履行或者未全部履行的,對方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執行;不符合法律規定的,裁定駁回申請,當事人可以通過調解方式變更原調解協議或者達成新的調解協議,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5. 不當得利的民法總則規定是怎樣的
民法通則規定不當得利的一方有義務將原物返還。對方擁有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
依據《民法通則》:
第九十二條 沒有合法根據,取得不當利益,造成他人損失的,應當將取得的不當利益返還受損失的人。
該法律條款中包含了構成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成立的四項基本要件,即一方獲利;一方受損;獲利無法律上原因;獲利與受損之間存在因果關系。這四項要件,是檢驗不當得利是否成立的基本標准,也是確立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的基本法律事實。
(5)民法總則122條擴展閱讀:
不當得利是一種法定債權,屬於准法律行為。但是並不是所有成立不當得利的情況,都會產生返還請求權。如下兩種情況:
(一)履行道德義務產生的不當得利
因履行道德義務產生的債務,被認為是自然債務的一種。一般來說,當債務人不履行時,債權人可以通過訴訟的方式請求法律強制債務人履行債務。而自然債務屬於不完全債權,一般在請求力或者執行力方面存在一定缺陷,履行道德義務所產生的債被認為欠缺請求效力。如侄女撫養叔父之債。
(二)給付未到期債務
兩者之間存在債權債務,但未到期。債務人在債務未到期時,主動給付債務,使債權債務消滅。在債務消滅後,債務人主張歸還了未到期債務,請求依據不當得利返還原始本金和因提前給付而遭受的利息損失。
就本金部分,不論債務人是否提前歸還債務,本金部分始終要歸還給債權人,所以對債權人而言不存在獲利,也就不存在不當得利的返還。關於利息部分,表面上看債務人遭受了損失,債權人獲得一定利息利益,但該給付非無法律上原因,系債務人自願行為。
從另一方面說,因債務提前給付,債權人並非都能得到利息利益,也有給債權人帶來提前保管、保存債權的負擔,故此種情形,不能主張不當得利的返還。
6. 民法總則新內容有哪些
你網路一下
《民法總則》
看看就知道,條文太多,不可能復制過來
7. 民法總則法律行為規定有哪些
您好,《民法總則》第一百三十三條民事法律行為是民事主體通過意思表示設內立、變更、容終止民事法律關系的行為。
《民法總則》第六章是對民事法律行為的規定。
第六章民事法律行為
第一節一般規定
第二節意思表示
第三節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
第四節民事法律行為的附條件和附期限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8. 民法總則侵權新規定有哪些
是有的,對於共同侵權責任的具體內容,討論的主要問題是:
一、規定共同侵權責任的本質版特徵
立法機權關傾向於仍然採用《民法通則》第130條的內容,規定「二人以上共同實施侵權行為,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連帶責任」。
二、教唆行為人和幫助行為人的責任
《侵權責任法草案》傾向於採納原來的司法解釋中關於「教唆、幫助他人實施侵權行為的人,為共同侵權人,應當承擔連帶責任。」
三、共同危險行為的規則
《侵權責任法》規定共同危險行為,是一個確定的立場。爭議在於,如何規定共同危險行為人之一的免責條件。《草案》的基本意見是:「二人以上共同實施危及他人人身、財產安全的行為,其中一人或者數人的行為造成他人損害,不能確定具體侵權人的,行為人應當承擔連帶責任;能夠確定具體侵權人的,由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