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典熱評

民法典熱評

發布時間: 2022-12-15 00:29:49

Ⅰ A、行政法規 B、某教授翻譯的《德國民法典》 C、新聞評論 D、快板書可以作為著作權保護客體的是

行政法規和德國的民法典都是制定法律。依據或者是參考,而《新聞聯播》是對。當時短時間內的事情進行播報。

Ⅱ 綠豆糕長蟲被打假打了應該怎麼解決

綠豆長蟲了怎麼處理
1、放陽光下暴曬
家裡的綠豆長蟲了,不是很嚴重的時候,可以放在陽光下平鋪暴曬,每30分鍾翻動- -次,受熱均勻,曬
.上3小時,基本就被殺死了。
2、肝水浸燙攪拌
把綠豆倒入菜籃中,浸在沸騰的開水中,並不停地攪拌,維持1-2分鍾, 然後用冷水沖洗干凈,再攤開晾
干,高溫也能有效驅蟲的。
3、用開水蒸煮
將綠豆用冷水沖洗干凈,再把綠豆均勻攤在蒸籠里,隔水蒸煮5分鍾,再取出晾乾。不過,這種殺鈁法
會傷害胚芽,所以處理後的綠豆不宜留種或生綠豆芽。
4、放冰箱冷凍
把長蟲了的綠豆連同袋子紮好,一起放冰箱冷層或冰櫃中, 冷凍24小時後再取出,綠豆中的耔也會
被凍死的。這時小蟲都被凍死變成紅色。取出後在自然環境條件下存放一段時間,凍死的蟲好會乾枯,洗
綠豆時耔會就會漂浮在水面,很容易洗干凈的。
綠豆長蟲了還能吃嗎
綠豆長的蟲好學名為綠豆象,常寄主於菜豆、豆、豌豆、綠豆、等,蛀食儲藏的豆粒。這種蟲耔
對人體沒有危害作用,如果比較少的話,只要把綠豆清洗干凈,還是可以吃的。特別是熬成綠豆粥後,大部
分病菌以及寄生蟲等都會在高溫下被殺死的。
不過,如果蟲耔太多,還是建議扔掉,鏡吃得舒心也是非常重要的。
怎麼保存綠豆避免生蟲
1、冰凍防蟲
回來的綠豆先放冰箱冷凍-周後再拿出來,一般不會生蟲。 冰凍防蟲法很不錯的。家家戶戶有冰箱,
就趕緊利用起來,紅互綠豆冰凍起來都是好豆。將容易生蟲的紅豆和綠豆,放入一個保鮮袋中紮上口,放入
冰箱冷凍層放好保鮮,不管過多久都不會生蟲,而且再次拿出來煮時熟的更快。
2、大蒜或橘皮
綠豆裝入罐內或其它容器,表面放幾瓣剝皮了的大蒜或橘皮,這樣的綠豆至少可存放半年以壞會生蟲
子。大蒜驅蟲祛毒的效果很不錯,放在大米、好中有奇效,好他不敢來。還有,橘皮中含有豐富的檸
檬醛,曬干後放入綠豆中,不僅可以防蛀殺蟲,還會有-種橘皮的清香。
如果害怕大蒜會在綠豆中潮濕發霉,可試試用干辣椒代替。將干辣椒整個埋在豆子里,抗蟲效果和大蒜
一樣好。 記得干辣椒不要剪開,要保持整顆才不會使豆子變味。
3、密封瓶存放
把家中的塑料瓶收集起來,水沖洗干凈,晾乾。如果需要裝的綠豆比較多,可選用大容量的瓶子。裝
進瓶子前,必須確保綠豆是乾燥的,放入後趕緊擰緊耔。這樣做不但整齊省地方,還能避免綠豆生蟲和發
霉。
4、花椒
品牌
花椒作為天然抗氧化物,具有獨特香氣可以驅蟲,放在豆子中也不會串味。用紗布將花椒包好,放在綠
豆中,能夠很好的保持不長蟲。

Ⅲ 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拾金不昧,該不該獲取報酬為什麼

拾金不昧算不算美德?

《現代漢語詞典》對拾金不昧的解釋是:撿到錢物不隱藏起來據為己有。古人雲,「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把別人丟失的東西歸還主人似乎不需要理由。在沒有法律或者法律尚不完備的年代,「拾金不昧」一直是作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來規范社會基本行為的。《易經》《尚書》中對此均有過清晰的記載。

新中國成立後,以雷鋒精神為代表的大公無私奉獻精神被廣為頌揚,「拾金不昧」更是作為這類精神的代表被大力推廣宣揚和身體力行。至今,在我國大部分城市都有一個失物招領處,「拾金不昧」也就成了反映一個人、一個單位和一個地方道德水平的一面鏡子。像北京市設在西單的撿拾物品招領處,從1956年到如今已經累計接收各類物品5000多萬件,現金1000多萬元。

即使在受到市場經濟原則強大沖擊的今天,「拾金不昧」作為一項曾經深入人心並取得廣泛社會共識的社會基本道德規范,仍然具有廣泛的社會基礎。中國青少年發展研究中心發布的2003少年兒童發展藍皮書,調查了1529名兒童,結果顯示「拾金不昧」在他們自認為所具有86項的良好習慣中排到了第9位。

應該說,由於教育的作用和影響,我們大多數人一直都是把拾金不昧當作傳統美德而不是法律義務來看待,當作最基本的公共道德來遵守。但在近些年,隨著人們法律意識的提高,究竟是用道德的溫情來熏陶還是法律的戒尺來確立拾金不昧的意識,時常引起爭議。

有學者認為,在古代拾金而昧同樣要受到處罰,而到了現代社會,1986年通過的民法通則其實也早已規定,拾得遺失物,應當歸還失主。拾金不昧實際上是法律的起碼要求,否則就意味著違法侵佔。

調查結果也顯示,當我們一廂情願地期待單純用道德來約束人們的行為規范時,拾金不昧現象如今並不盡如人意,人們對丟了東西能否找回來的期望值已經大大降低。同時法律也非萬能。拾金不昧是停留在道德層面還是納入法律范疇去宣傳教育、規范行為,已成為一個難題。

著名社會學家、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夏學鑾教授認為,「拾金不昧」不是一般的社會道德准則,而是屬於傳統道德底線,是中國人最基本的道德防線。只有尋找道德和法律的契合點,讓這種社會意識從孩提時代紮根,成為人們必備的素質,才能更好地發揚光大。

拾金不昧需不需要補償?

也就是物權法草案再次提請審議的前幾天,遼寧阜新一位李姓老人歸還拾來的內有1200元現金的皮包時,被失主誤認為索要酬謝,遭到了一頓毆打,從而在網上引來一片熱評。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對於失物的復得,一般失主肯定對歸還者心存感激,表達謝意。如果主動要求取得補償、索要報酬會不會變味,隨著不斷增多的失物歸還索要補償事件見諸報端,中國人幾千年拾金不昧的品質,在今天的社會里反復遭受著「拷問」。

其實,從「拾金不昧」的語意來說並未拒絕遺失人給付一定的報酬。我國古代歷朝拾金不昧也並非不給予報酬,像清律就明確規定,撿到遺失物,一半還失物之人,一半當作獎賞給得物人。

計程車司機作為經常與遺失物打交道的群體,對拾金不昧應不應該受到補償有很深的體會。北京首汽出租汽車公司的司機韓雲剛說,其實每次抽時間、繞道給失主還東西時心理會很微妙,「從來就沒想過從人家那得到一些酬謝那是假話,可是人家不給也沒根據說人家不對吧。這樣一來二去,拾金不昧的積極性確實受到了影響。」

作為規定有形物的歸屬和法律關系的基本法,物權法草案無法迴避拾金不昧這一話題。草案規定:所有權人、遺失人等權利人領取遺失物時,應當向拾得人或者有關部門支付遺失物的保管費等必要費用。

這是中國首次立法對拾金不昧者進行經濟補償。現行的民法通則只是規定,因拾得遺失物而支出的費用由失主償還。韓雲剛認為,物權法的這項規定應該有「群眾基礎」。但這款法律究竟能否和人們一貫的道德標准「兼容」肯定會有爭議,即使通過兌現難度也大。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楊興富就認為,凡是撿到東西了,都要給錢,不給錢就可以留置,這與傳統的社會公德是相互矛盾的,還是應該大力提倡拾金不昧。李慎明委員也認為,應該繼續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不是所有遺失物在領取時都要支付必要費用需要認真推敲。

「如果不是失主主動饋贈,而是用法律來明文規定獲得報酬,會大大降低歸還者的道德榮譽感。」就職於一家公司的楊秉鑫這樣告訴記者。而復旦大學高麗建副教授也認為,從經濟學角度講,遺失物付費也許是合理的。但如果什麼事情都用金錢量化,無疑會導致我們整個社會精神世界的失落,也會讓一些高尚行為庸俗化。

也有專家認為,現行民法通則沒有明文規定拾得人的報酬請求權,等於把道德要求寫進了法律,把公民視為「活雷鋒」,顯然拔高和誇大了普通人的思想意識覺悟程度,忽略了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對利益的要求,這樣做容易導致拾得人失去歸還的動力。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王軼認為,草案寫進了歸還遺失物有權索取必要費用的新規定,是把公民由假想中的道德聖人恢復為普通人。

拾金不昧應該怎樣補償?

物權法草案在規定遺失人須支付保管費等必要費用的同時,還規定若未支付必要費用,拾得人或者有關部門有權留置遺失物。

其實,調查發現多數人在自己丟掉東西失而復得後,願意給返還人適當補償或者饋贈,但人們經常困惑的是究竟該補償多少。

補償究竟包括些什麼內容,實際生活中也不是完全依照現行民法通則執行,而是多種多樣的:有的按總額的百分比來支付;有的支付費用的同時適當小額酬謝;有的按照懸賞廣告的承諾來支付。

拾得者在履行了對遺失物通知、保管和返還義務後,應該享有支出費用償還請求權和報酬請求權。湖南大學法學院教授屈茂輝認為,應該大膽借鑒德國、日本等地民法中關於遺失物拾得者的補償立法。如日本法律規定,接受物品返還的人,應向拾得者給予不少於物品價格5%的酬金;德國民法典規定,在遺失物價值不低於100馬克時,有權獲得報酬。

全國人大代表、重慶索通律師事務所律師韓德雲則認為,物權法作為基本法只是確定拾金不昧者可以獲得賠償這一原則,具體的操作是很復雜的,不同的物、不同的情形,可以通過法院判例來解決。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的一位專家告訴記者,對拾金不昧者的補償,物權法只是規定一個原則,而具體如何補償主要還是靠當事人之間的約定。他個人意見是,這種補償主要還是指支付遺失物的保管費等必要費用,比如撿了名畫、文物或貓、狗等替人保管、看養確實有費用支出的才應該給補償。而只有在懸賞遺失物的情況下,拾得者才可根據懸賞領得報酬。

物權法草案最後如何從法律上規范拾金不昧行為,還有待審議。人們期待通過後的法律給「拾金不昧」帶來一種適應現代社會、更易於為遺失人和拾得人接受的全新內涵和理念。

Ⅳ 律師,我離婚不想帶孩子怎麼辦

「 我想離婚,不想帶小孩」

01

「因為姐夫家暴,姐姐難以忍受要求離婚,自己凈身出戶,有一個男孩15歲不願意撫養,但孩子目前希望跟媽媽走,有什麼辦法能拿到離婚證並且不用帶孩子?」

一個標題為「離婚不想帶孩子怎麼辦」的求助提問被頂到了小組最頂端。因為某app女性用戶居多,大多都是發帖詢問爭奪撫養權的咨詢,這樣一篇「反其道而行之」的問題,引起了我的注意。

是女方的妹妹替姐姐在網上求助,她在帖子里簡單的描述了家庭問題。當我看到這個提問時,樓主的發貼已經為5小時前了,但能在組里得到熱議的永遠是兩性之間那回事,這篇帖子在小組里僅出現了5小時,已經變成了組里熱議的帖子,我看到了各式各樣網友的評論和猜測。

往下刷了刷,熱評第一「好可憐的小孩,誰都不要」得到了400多個點贊。除了為孩子打抱不平的,還有猜測女方出軌的言論,但某app不愧是女性用戶最多的平台,這種評論在我刷到帖子時已經迅速被熱心網友們罵到刪除。但這些評論里沒有一條是有關解決方案的,多的是各種角度的指責和個別網友分享相似的家庭不幸。

02

抱著單純尋求答案想法,我開始思考解決方案。在小組里我已經解答過好幾個離婚如何爭奪撫養權糾紛的咨詢了,思路無非是從最有利於孩子的角度出發來組織證據,而且咨詢的當事人無一例外是女性,而女性在撫養權糾紛案件中有天然的優勢,因此這些咨詢的當事人對我的回答都比較滿意。

但是就像射鵰英雄傳里周伯通教郭靖左右手互搏,做律師常常要把自己搞成精神分裂才能修煉武功。因此必須將自己代入到對方律師的視角中,思考如何打敗自己腦中既有的代理思路。

首先是法律檢索,《民法典》對於拒絕撫養子女的規定只有第六十條,在離婚訴訟期間,雙方均拒絕撫養子女的,可以先行裁定暫由一方撫養。從法條的規定就能看出來,法院對於撫養權不能達成一致意見的夫妻,是不會判決離婚的。接著我搜索了一些訴訟離婚時夫妻雙方都不想撫養孩子的案例,果然印證了我的想法。

如果離婚時雙方都不想要孩子,法院是不會判決離婚的,並且還會非常嚴厲地給予教育。

夫妻間感情出現問題,要解除婚姻,這沒有問題,但如果有損孩子的權利,比如都不想要孩子,或者誰都不管孩子,那麼無論協議還是訴訟,都無法順利離婚,甚至嚴重的,還有可能構成法律上的遺棄罪。

因此,想要順利離婚,就一定要先把孩子的問題確定好。而法院在處理這類問題時,常見的解決辦法有2種:

第一種是直接判決不準離婚,什麼時候兩個人處理好子女撫養問題了,什麼時候再啟動離婚訴訟程序,再開庭。

第二種是法院會先行裁定暫由一方撫養,一般會讓夫妻之間能力有條件的一方先來撫養孩子,另一方支付撫養費就好。

本案中的孩子已經15歲了,也就是說法院對撫養權的判決必須尊重孩子的真實意願,而孩子想跟母親,看來這種情況對這個案子的媽媽來說還真是一個棘手的問題。

03

再次點開帖子,樓主在小組出現了,緊接著的回復把事情的始末又敘述的完整了一些。原來是孩子的父親有撫養孩子的條件,也願意撫養孩子,只是為了利用孩子拴住母親,故意讓孩子表達想跟母親生活的意願。現在孩子的母親因為家暴已經失去了工作,打算去外地,自身條件不能支持好好撫養孩子的情況下,希望孩子跟著父親生活。

現在看來這個案子里的家庭矛盾似乎已經打上了死結,父親想撫養孩子卻不願意給孩子健康的成長環境,母親不是沒有苦衷卻也沒有保護孩子的勇氣。離婚訴訟會將一個孩子赤裸裸的暴露在家庭矛盾之下,雙方會把孩子當作一塊地、一筆錢財、一個籌碼,一種目的、一種手段,不是一個人。離婚是兩個成年人的糾葛,其中最難堪的卻是孩子。

作為律師,我對每一位前來咨詢撫養權糾紛的客戶都報以同情心和同理心,雖然未婚未育,隔著屏幕,僅憑字里行間卻已與素未蒙面的母親共情。想起承辦的第一個離婚糾紛,代理女方爭奪撫養權,孩子和媽媽感情很好,可以說幾乎不會判給爸爸了。但開庭時我們還是提交給法庭一疊厚厚的證據材料,不能輕易低估父親爭奪撫養孩子的決心,如果仍有萬分之一的可能孩子會判給不負責任的爸爸撫養,准備再充足的證據也不過分。當然也是出於想要拯救一個年幼的孩子,盡量幫助孩子跟隨有利於他成長的一方,作為人生的過客卻能以一己之力擺正他的成長軌跡,這樣幼稚的想法,也總算不負所託。

我開始想像如果我作為律師代理這個案子,而我的目標和當事人一致,就是成功離婚,並且讓法官把孩子判給爸爸撫養,我會採取怎樣的訴訟策略。似乎要和我辦過的所有案子的思路完全相反了,可能還需要提交證明自己不適合撫養孩子的證據。很快我不願意去想,因為有很大可能性這篇帖子里描述的情況和真實情況有差異。

事情漸漸明朗,但我仍然沒有想到好的解決辦法。法院判決充滿了不確定性,一邊是有暴力傾向但條件優越的父親,另一邊是不堪家暴背井離鄉的母親,撫養權的判決關乎一個孩子今後成長的環境,很大可能影響甚至改變一個人的人生,正在人生關鍵時期的孩子好像判決給哪一方撫養都不能說是保證對孩子成長有利。如此棘手的案子,我想法官也不願看看案頭材料就大筆一揮就改變一個人的人生軌跡,也還是勸女方撤訴。

3天過去了,小組里仍然沒有出現能夠幫助這個家庭的答案,我也不願意只給出一個不負責任的答案,只能任由帖子漸漸往下沉。

最後引用帖子下一位網友的回復結尾「要明辨是非,無論如何不要讓原生家庭變故影響你的人生軌跡,努力讀書,拼一個前程,就算父母都不管也要堅強地生存下去,這些事情終會過去的。」

希望這個家庭里的孩子能為了自己好好生存下去,學會保護自己,逐漸長大就會明白原生家庭只是人生很小的一部分,也終將釋懷。

Ⅳ 辯論題:市場經濟條件下,獲取勞動報酬算不算奉獻

辯論題:市場經濟條件下,獲取勞動報酬算不算奉獻?

以拾金不昧算不算美德為例:

《現代漢語詞典》對拾金不昧的解釋是:撿到錢物不隱藏起來據為己有。古人雲,「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把別人丟失的東西歸還主人似乎不需要理由。在沒有法律或者法律尚不完備的年代,「拾金不昧」一直是作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來規范社會基本行為的。《易經》《尚書》中對此均有過清晰的記載。

新中國成立後,以雷鋒精神為代表的大公無私奉獻精神被廣為頌揚,「拾金不昧」更是作為這類精神的代表被大力推廣宣揚和身體力行。至今,在我國大部分城市都有一個失物招領處,「拾金不昧」也就成了反映一個人、一個單位和一個地方道德水平的一面鏡子。像北京市設在西單的撿拾物品招領處,從1956年到如今已經累計接收各類物品5000多萬件,現金1000多萬元。

即使在受到市場經濟原則強大沖擊的今天,「拾金不昧」作為一項曾經深入人心並取得廣泛社會共識的社會基本道德規范,仍然具有廣泛的社會基礎。中國青少年發展研究中心發布的2003少年兒童發展藍皮書,調查了1529名兒童,結果顯示「拾金不昧」在他們自認為所具有86項的良好習慣中排到了第9位。

應該說,由於教育的作用和影響,我們大多數人一直都是把拾金不昧當作傳統美德而不是法律義務來看待,當作最基本的公共道德來遵守。但在近些年,隨著人們法律意識的提高,究竟是用道德的溫情來熏陶還是法律的戒尺來確立拾金不昧的意識,時常引起爭議。

有學者認為,在古代拾金而昧同樣要受到處罰,而到了現代社會,1986年通過的民法通則其實也早已規定,拾得遺失物,應當歸還失主。拾金不昧實際上是法律的起碼要求,否則就意味著違法侵佔。

調查結果也顯示,當我們一廂情願地期待單純用道德來約束人們的行為規范時,拾金不昧現象如今並不盡如人意,人們對丟了東西能否找回來的期望值已經大大降低。同時法律也非萬能。拾金不昧是停留在道德層面還是納入法律范疇去宣傳教育、規范行為,已成為一個難題。

著名社會學家、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夏學鑾教授認為,「拾金不昧」不是一般的社會道德准則,而是屬於傳統道德底線,是中國人最基本的道德防線。只有尋找道德和法律的契合點,讓這種社會意識從孩提時代紮根,成為人們必備的素質,才能更好地發揚光大。

拾金不昧需不需要補償?

也就是物權法草案再次提請審議的前幾天,遼寧阜新一位李姓老人歸還拾來的內有1200元現金的皮包時,被失主誤認為索要酬謝,遭到了一頓毆打,從而在網上引來一片熱評。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對於失物的復得,一般失主肯定對歸還者心存感激,表達謝意。如果主動要求取得補償、索要報酬會不會變味,隨著不斷增多的失物歸還索要補償事件見諸報端,中國人幾千年拾金不昧的品質,在今天的社會里反復遭受著「拷問」。

其實,從「拾金不昧」的語意來說並未拒絕遺失人給付一定的報酬。我國古代歷朝拾金不昧也並非不給予報酬,像清律就明確規定,撿到遺失物,一半還失物之人,一半當作獎賞給得物人。

計程車司機作為經常與遺失物打交道的群體,對拾金不昧應不應該受到補償有很深的體會。北京首汽出租汽車公司的司機韓雲剛說,其實每次抽時間、繞道給失主還東西時心理會很微妙,「從來就沒想過從人家那得到一些酬謝那是假話,可是人家不給也沒根據說人家不對吧。這樣一來二去,拾金不昧的積極性確實受到了影響。」

作為規定有形物的歸屬和法律關系的基本法,物權法草案無法迴避拾金不昧這一話題。草案規定:所有權人、遺失人等權利人領取遺失物時,應當向拾得人或者有關部門支付遺失物的保管費等必要費用。

這是中國首次立法對拾金不昧者進行經濟補償。現行的民法通則只是規定,因拾得遺失物而支出的費用由失主償還。韓雲剛認為,物權法的這項規定應該有「群眾基礎」。但這款法律究竟能否和人們一貫的道德標准「兼容」肯定會有爭議,即使通過兌現難度也大。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楊興富就認為,凡是撿到東西了,都要給錢,不給錢就可以留置,這與傳統的社會公德是相互矛盾的,還是應該大力提倡拾金不昧。李慎明委員也認為,應該繼續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不是所有遺失物在領取時都要支付必要費用需要認真推敲。

「如果不是失主主動饋贈,而是用法律來明文規定獲得報酬,會大大降低歸還者的道德榮譽感。」就職於一家公司的楊秉鑫這樣告訴記者。而復旦大學高麗建副教授也認為,從經濟學角度講,遺失物付費也許是合理的。但如果什麼事情都用金錢量化,無疑會導致我們整個社會精神世界的失落,也會讓一些高尚行為庸俗化。

也有專家認為,現行民法通則沒有明文規定拾得人的報酬請求權,等於把道德要求寫進了法律,把公民視為「活雷鋒」,顯然拔高和誇大了普通人的思想意識覺悟程度,忽略了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對利益的要求,這樣做容易導致拾得人失去歸還的動力。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王軼認為,草案寫進了歸還遺失物有權索取必要費用的新規定,是把公民由假想中的道德聖人恢復為普通人。

拾金不昧應該怎樣補償?

物權法草案在規定遺失人須支付保管費等必要費用的同時,還規定若未支付必要費用,拾得人或者有關部門有權留置遺失物。

其實,調查發現多數人在自己丟掉東西失而復得後,願意給返還人適當補償或者饋贈,但人們經常困惑的是究竟該補償多少。

補償究竟包括些什麼內容,實際生活中也不是完全依照現行民法通則執行,而是多種多樣的:有的按總額的百分比來支付;有的支付費用的同時適當小額酬謝;有的按照懸賞廣告的承諾來支付。

拾得者在履行了對遺失物通知、保管和返還義務後,應該享有支出費用償還請求權和報酬請求權。湖南大學法學院教授屈茂輝認為,應該大膽借鑒德國、日本等地民法中關於遺失物拾得者的補償立法。如日本法律規定,接受物品返還的人,應向拾得者給予不少於物品價格5%的酬金;德國民法典規定,在遺失物價值不低於100馬克時,有權獲得報酬。

全國人大代表、重慶索通律師事務所律師韓德雲則認為,物權法作為基本法只是確定拾金不昧者可以獲得賠償這一原則,具體的操作是很復雜的,不同的物、不同的情形,可以通過法院判例來解決。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的一位專家告訴記者,對拾金不昧者的補償,物權法只是規定一個原則,而具體如何補償主要還是靠當事人之間的約定。他個人意見是,這種補償主要還是指支付遺失物的保管費等必要費用,比如撿了名畫、文物或貓、狗等替人保管、看養確實有費用支出的才應該給補償。而只有在懸賞遺失物的情況下,拾得者才可根據懸賞領得報酬。

物權法草案最後如何從法律上規范拾金不昧行為,還有待審議。人們期待通過後的法律給「拾金不昧」帶來一種適應現代社會、更易於為遺失人和拾得人接受的全新內涵和理念。

Ⅵ 在 現代要 學習雷鋒嗎

學習雷鋒和時代沒有關系.無論哪個時代都要學
http://news.runsky.com/news/china/zt2008/jinianleifengjingshen/

向雷鋒內學習容----毛澤東

Ⅶ 戶口從農村遷入縣城後,集體是否可以收回承包土地

按照《農村土地承包法》政策規定,農民戶口全家遷入小城鎮的,其承包地是不能收回的;如果全家戶口遷入設區的市,也就是地級城市,這樣的情況,其承包的土地是必須收回的。

《農村土地承包法》對農民戶口遷岀後,農民承包地的處理方法,有兩種不同的規定:

一是承包方全家遷入小城鎮落戶的,應當按照承包方的意願,保留其土地承包經營權或者允許其依法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

二是承包期內,承包方全家遷入設區的市,轉為非農業戶口的,應當將承包的耕地和草地交回發包方。承包方不交回的,發包方可以收回承包的耕地和草地。

農村土地承包法為什麼要作岀這樣的規定,是因為設區的城市目前各種 社會 保障比較健全,農民的戶口遷入這樣的城市,自然受到城市人口同樣的待遇,如果再保留農村的土地,就有失公平,把這部分人的土地收回來,讓沒有離開農村的人口享有更多的土地。

而小城鎮的各項福利和 社會 保障並不完善,農民一旦失去生活保障,沒有了土地,也就失去了生活來源。因此保留這些人的土地,可以一面做工或者做買賣,另一方面閑余時間可以回家種地,不至於減少收入。這就是制定政策的初衷。

那麼縣級城市到底算不算小城鎮?其實按照農村土地承包政策的規定,除了設區的市以外,都應該是這個范疇,不然也就會明文寫進了法律。在「解釋」中是這樣說的:農村土地承包法中所稱的「小城鎮」,包括縣級市市區、縣人民政府駐地鎮和其他建制鎮。這就是說,農民全家將戶口遷入縣城的,他們的土地承包權,是不能收回的。

戶口從農村遷入縣城住,集體是否可以收回承包地?國家為了減少農村人口結構不合理,減少農村人口生存壓力。鼓勵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隨著這一政策的實施,農村相當一部分青年人,湧入城市追求他們的夢想,盼望過上幸福生活。有的為了在城市方便生活,盼望小孩有更好的教育,享有更好的教育資源。於是把戶口也遷入了城市。

戶口遷入了縣城,那他們在農村的承包土地集體是否可以收回?我們來看看土地承包法是怎麼規定的。土地承包法第十條:國家保護承包方依法自願有償流轉土地經營權,保護土地經營人的合法權益,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犯。十五條:發包方承擔下列義務。(一)維護承包方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不得非法變更,解除承包合同。二十七條:承包期內,發包方不得收回承包地。國家保護進城農戶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不得以退出土地承包經營權作為農戶進城落戶的條件。承包期內,承包農戶進城落戶的,引導支持其按照自願有償原則,依法在本集體經濟組織內轉讓土地承包經營權或者將承包地交回發包方。也可以鼓勵其流轉土地經營權。承包期內,承包方交回承包地或者發包方依法收回承包地時,承包方對其中承包地上的投入而提高土地生產能力的,有權獲得相應的補償。

根據土地承包法的有關規定,國家鼓勵農民進城落戶,同時也保護進城農戶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更不得以退出土地承包經營權作為農戶進城落戶的條件。所以只要在土地承包期內,集體是不能收回你承包的土地,只能是你依法自願有償的退回承包土地。你大可放心好了,安心在城市追逐夢想吧!

戶口從農村遷入縣城後,集體是否可以收回承包土地?

農村土地確權工作基本已經結束,而且大部分的農村村民都已經拿到了《農村土地經營權證》,如果在這種情況下戶口從農村遷入縣城之後,村集體有沒有可能收回承包的土地呢?這個問題我們需要看一下《農村土地承包法》的相關解釋。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是2003年3月1日起執行的,並且在2017年進行修正案初審。《承包法》中第26條指出「

承包期內,發包方不得收回承包地。

承包期內,承包方全家遷入小城鎮落戶的,應當按照承包方的意願,保留其土地承包經營權或者允許其依法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

承包期內,承包方全家遷入設區的市,轉為非農業戶口的,應當將承包的耕地和草地交回發包方。承包方不交回的,發包方可以收回承包的耕地和草地。

承包期內,承包方交回承包地或者發包方依法收回承包地時,承包方對其在承包地上投入而提高土地生產能力的,有權獲得相應的補償。」

通過這條法案的解釋我們就可以了解了,即便是承包方全體戶口遷出在小城鎮落戶,對土地仍然有繼續承包的權利。村集體應當按照承包方的意願來決定是否繼續承包土地,如果承包方自願放棄承包權,那麼承包的土地經營權可以在本村內進行轉讓。所以,對於將戶口整體遷出在縣城落戶的情況下,發包方沒有權利收回該戶村民承包的土地的;只有在該戶遷入城市之後轉為非農業戶口時才可以收回其承包的土地。

所以,對於戶口遷出的農戶其承包的耕地是否需要收回還需要看具體情況的。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一些看法,如有不當之處請海涵。

戶口從農村遷入縣城後,集體是否可以收回承包土地?

先給你一個明確肯定的答復: 不可以。

只要該宗土地是在農村落實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時候,是以戶為單位,以家庭人口平均數合法取得,且經過了第二輪續包,仍在承包期內,你對該宗土地所享有的經營處置權不被任何人所剝奪。 (這與戶口的變更無關)

所謂集體指的是農村中的村小組,每組也就那麼三四十戶人家,誰有那麼大的權力擅自收回別人合法經營的承包土地?以農村實際情況論,收回那麼一點土地又能幹什麼?杯水車薪又解決不了實際問題,保不準還會弄成個燙手山芋。這種得罪人 且違法 的蠢事村小組長犯傻呀,他會干?

試舉一例: 一農戶因便利小孩讀書諸多原因舉家遷往縣城,因家中二老不習慣縣城生活還是居住在農村那所老房子里,仍然侍弄那屬於自己的承包土地。 試問,這地你也能收?地還是原來的地,人也是原來的人,自己侍弄自己的地,沒毛病。

在農村,別說是這種原就屬於人家「名花有主」的土地,就是五保戶遺留的身後土地也都是歸屬於近親者也,別人不得干涉。

一些問題接觸到農村實際情況,政策也是會有一定伸縮性的,必須靈活掌握。況且,因戶口遷移問題就收回別人的合法經營土地其本身就違法。

(局限於個人解讀,如不妥歡迎參與熱評)

案情介紹:

某村地理位置十分優越,村中的承包地以魚塘為主,該村村民劉某是該村的養魚能手,經過多年的努力,一躍成為村中致富的帶頭人,2003年3月份劉某為了讓自己的子女得到更好的教育,在縣城購買了一處商品房,一家人全部都搬到縣城居住,並且在縣城落戶。

2006年8月,劉某所在村的村委會負責人劉某要求劉某將所承包的魚塘交回村裡有村裡另行發包,這時,劉某也不打算繼續經營魚塘,想把自己承包的魚塘交由同村家庭條件他的弟弟經營,於是,劉某就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了村委會負責人,讓村委會負責人卻認為,既然劉某一家已經搬到縣里居住,戶口也已遷出本村,並且不打算再經營魚塘,就應該把承包的魚塘交由村裡,由村裡根據實際情況再進行分包,這樣才公平。

案件分析:

近年來,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加快,每年都有很多的農民流向城市,有的只是在城市短暫停留,也有很多農民則落戶定居下來,對於這種情況,我國法律也做了相應的規定,根據《農村土地承包法》的規定,在承包期內,承包方全家遷入城鎮落戶的,應當按照承包方的意願處理承包地,可以保留其土地經營權,也可以由承包方按其意願依法流轉其土地承包經營權。

換句話說,在承包方全家遷入城鎮落戶,其承包經營權應當按照承包方的意願處理,故在本案中,雖然劉某一家已全部搬遷到縣城居住,也已在縣城落戶,但作為發包方的村委會無權收回其承包地,在劉某不願意繼續經營的情況下,其有權把自己的承包地交由其弟弟經營,這也屬於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合法形式。

歡迎大家留言,一起探討!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可以肯定地回答,戶口從農村遷入城市,無論是遷入小縣城還是其他大城市,在本輪土地承包期內,村集體都不可以收回其土地承包權,但土地承包期結束後,村集體就可以收回其土地承包權了。

按照老的《農村土地承包法》,戶口從農村遷入小縣城,村集體在本輪土地承包期間,不應該收回其土地承包權。但如果戶口從農村遷入設區的大城市,則應該將土地承包權交給村集體,也就是說村集體可以收回其土地承包權。

但是,新修改的《農村土地承包法》,對這一條進行了修訂,根據該法第第二十七條規定:「承包期內,發包方不得收回承包地。」,同時,該條又明確指出,「國家保護進城農戶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不得以退出土地承包經營權作為農戶進城落戶的條件。」也就是說,不管農民將戶口從農村遷入縣級城市,還是遷入設區的大城市,村集體都不能收回其土地承包權。

那麼,農村將戶口遷入城市,無力繼續耕種土地時,應該怎麼辦呢?承包法規定,「承包期內,承包農戶進城落戶的,引導支持其按照自願有償原則依法在本集體經濟組織內轉讓土地承包經營權或者將承包地交回發包方,也可以鼓勵其流轉土地經營權。」也就是說,如果無力耕種,或者不想耕種,可以在本集體經濟組織內轉讓承包權,也可以根據自願有償的原則交回村集體,也可以將土地經營權流轉給其他人。如果農民自願交回承包地,承包方對其在承包地上投入而提高土地生產能力的,就當給予相應的補償。

總體來說,農民將戶口遷入縣城,只要自己不願意交回土地承包權,則在承包期內,村集體不得收回其土地承包權,農民可以將土地交給本集體組織內的其他親戚朋友耕種,也可以有償地流轉給本集體經濟組織以外的人員耕種經營,村集體不得干涉。但承包期結束後,因為戶口遷出不再是農村集體經濟成員,自然就應該被村集體收回其土地承包權,畢竟,農村土地承包,只是針對農村集體經濟成員的。

現在國家鼓勵農民進城。國家現行政策和法規都在鼓勵農民進城,並且明文規定農民戶口進城後,允許保畄原承包地和宅基地的使用權。在當前的大政治環境下,沒有那一個村的幹部敢冒天下之大不違,去收回你的土地。他就是不想幹了,也收不回去。政府和法律會給你撐腰的。

土地承包經營權是三十年,這三十年就是奉行死了不去,活的不添的政策。你的戶口從農村遷入縣城,三十年內任何單位組織都沒有權力收回你承包的土地。

一但三十年的承包合同期滿,農村要開始重新分配土地了,因為你已經不是農村戶口了,已經不能分到地了,原來承包的土地就會被收回,分配給別的村民了。

現在農村戶口越來越吃香了,國家不僅給分土地,還有糧補地補各種補助。大型農機具補貼,新農村建設,危房改造。城市戶口已經沒有什麼優勢了,傻子才會把戶口遷到城裡呢!

這個問題試做以簡讀,歡迎與眾友交流。

一,以現行法律,法規精神,只要合同在有效期間,不論原承包人是個人經營或是依法流轉他人,法律認可亦無限禁。

原承包人戶口發生變動,如遷出遷移,這點與土地承包關系並不沖突,矛盾。

二,土地的所有權在村上即村集體,個人,村集體,土地是依法承包與經營關系。

個人無權任性有處分承包地得權利。

三,只要原承包人承包的土地還沒有到期,視為有合同要依法應履行,保護。

所言,戶口動遷,舉家人走他鄉,土地怎麼辦?

村上即發包方以人戶不在,收回土地,這一說法,觀點無法律根據。

有一種情形即原承包人棄權,村上必然要收回了。

由上:現實中個別村,持人走,戶遷的理念認知,有收回土地的事例,在我看來這種作為,與法無據,有違民法典,農村土地承包法的立法宗旨,精神。

在我看來廣大農民朋友平時要多學學民法典,農村土地承包法,還有黨的十九大文件。

如今, 社會 發展經濟轉型,深化,人與人,人與事不斷在引發權利,利益等得分配和調整,因此,不學則退,不學則被發展淘汰。

以上是一家之言,歡迎您來欣賞與指點。

揣著農村戶口本,居住、生活在城裡,是很多農人的常態。村裡的承包地,依舊經營,時不時回去打理一下,距離不算遠,操作不難,生活、耕作兩不誤。

三農補貼照舊享受,村裡的房子仍然可居,聰明的兔子有三窟,兩窟是最低標准,後路始終留著。

有人將全家戶口入城,自有他的考慮。村裡的承包地,山林湖面等等,只要承包期未滿,依舊是他的。法律賦予他正當的所有權、經營權。

有個前提,承包地不能撂荒,自己種不了也必須轉租或無償讓給有能力的經營者,使耕地持續發揮它應有的功能。至於三農補貼,原則上是誰經營誰享受,若是兩廂情願,讓與不讓,樂意就好。

如果將承包地撂荒兩年以上,對不起,村集體有權收回,無論你居住在何地,是不是農村戶口。包括追回往昔的三農補貼資金等懲戒措施也將同步到位。

因此,在承包期內,若想兩頭得益,自己又顧不上經營,找到合適的人,無償轉讓經營權,使承包地始終有產出,是保障你所有權的最佳選擇。

人多地少,是國情,可預見的時期內都無法改變。土地的價值有著不小的上升空間,在法律的框架內,善自經營,回報可期。

Ⅷ 拾金不昧該不該收費的四辯的總結語

拾金不昧是一種中華民族的美德,那麼索要報酬的話是對美德的打折,那麼大家願意對美德打折么?
拾到東西索要報酬是具體問題,應該具體對待,你不應該主動的向失主索要報酬,因為你是在助人為樂,撿到東西歸還人家,這是社會上的人應該有的一種責任,但是對方如果主動給你報酬也是可以接受的。但這是失主主動的感謝表示,不管是精神方面的還是物質方面的。而應該有明確的規定,我拾到東西你就得給我錢,不給錢我就不給你,這就違背了一個道德問題。

拾金不昧算不算美德?

《現代漢語詞典》對拾金不昧的解釋是:撿到錢物不隱藏起來據為己有。古人雲,「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把別人丟失的東西歸還主人似乎不需要理由。在沒有法律或者法律尚不完備的年代,「拾金不昧」一直是作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來規范社會基本行為的。《易經》《尚書》中對此均有過清晰的記載。

新中國成立後,以雷鋒精神為代表的大公無私奉獻精神被廣為頌揚,「拾金不昧」更是作為這類精神的代表被大力推廣宣揚和身體力行。至今,在我國大部分城市都有一個失物招領處,「拾金不昧」也就成了反映一個人、一個單位和一個地方道德水平的一面鏡子。像北京市設在西單的撿拾物品招領處,從1956年到如今已經累計接收各類物品5000多萬件,現金1000多萬元。

即使在受到市場經濟原則強大沖擊的今天,「拾金不昧」作為一項曾經深入人心並取得廣泛社會共識的社會基本道德規范,仍然具有廣泛的社會基礎。中國青少年發展研究中心發布的2003少年兒童發展藍皮書,調查了1529名兒童,結果顯示「拾金不昧」在他們自認為所具有86項的良好習慣中排到了第9位。

應該說,由於教育的作用和影響,我們大多數人一直都是把拾金不昧當作傳統美德而不是法律義務來看待,當作最基本的公共道德來遵守。但在近些年,隨著人們法律意識的提高,究竟是用道德的溫情來熏陶還是法律的戒尺來確立拾金不昧的意識,時常引起爭議。

有學者認為,在古代拾金而昧同樣要受到處罰,而到了現代社會,1986年通過的民法通則其實也早已規定,拾得遺失物,應當歸還失主。拾金不昧實際上是法律的起碼要求,否則就意味著違法侵佔。

調查結果也顯示,當我們一廂情願地期待單純用道德來約束人們的行為規范時,拾金不昧現象如今並不盡如人意,人們對丟了東西能否找回來的期望值已經大大降低。同時法律也非萬能。拾金不昧是停留在道德層面還是納入法律范疇去宣傳教育、規范行為,已成為一個難題。

著名社會學家、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夏學鑾教授認為,「拾金不昧」不是一般的社會道德准則,而是屬於傳統道德底線,是中國人最基本的道德防線。只有尋找道德和法律的契合點,讓這種社會意識從孩提時代紮根,成為人們必備的素質,才能更好地發揚光大。

拾金不昧需不需要補償?

也就是物權法草案再次提請審議的前幾天,遼寧阜新一位李姓老人歸還拾來的內有1200元現金的皮包時,被失主誤認為索要酬謝,遭到了一頓毆打,從而在網上引來一片熱評。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對於失物的復得,一般失主肯定對歸還者心存感激,表達謝意。如果主動要求取得補償、索要報酬會不會變味,隨著不斷增多的失物歸還索要補償事件見諸報端,中國人幾千年拾金不昧的品質,在今天的社會里反復遭受著「拷問」。

其實,從「拾金不昧」的語意來說並未拒絕遺失人給付一定的報酬。我國古代歷朝拾金不昧也並非不給予報酬,像清律就明確規定,撿到遺失物,一半還失物之人,一半當作獎賞給得物人。

計程車司機作為經常與遺失物打交道的群體,對拾金不昧應不應該受到補償有很深的體會。北京首汽出租汽車公司的司機韓雲剛說,其實每次抽時間、繞道給失主還東西時心理會很微妙,「從來就沒想過從人家那得到一些酬謝那是假話,可是人家不給也沒根據說人家不對吧。這樣一來二去,拾金不昧的積極性確實受到了影響。」

作為規定有形物的歸屬和法律關系的基本法,物權法草案無法迴避拾金不昧這一話題。草案規定:所有權人、遺失人等權利人領取遺失物時,應當向拾得人或者有關部門支付遺失物的保管費等必要費用。

這是中國首次立法對拾金不昧者進行經濟補償。現行的民法通則只是規定,因拾得遺失物而支出的費用由失主償還。韓雲剛認為,物權法的這項規定應該有「群眾基礎」。但這款法律究竟能否和人們一貫的道德標准「兼容」肯定會有爭議,即使通過兌現難度也大。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楊興富就認為,凡是撿到東西了,都要給錢,不給錢就可以留置,這與傳統的社會公德是相互矛盾的,還是應該大力提倡拾金不昧。李慎明委員也認為,應該繼續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不是所有遺失物在領取時都要支付必要費用需要認真推敲。

「如果不是失主主動饋贈,而是用法律來明文規定獲得報酬,會大大降低歸還者的道德榮譽感。」就職於一家公司的楊秉鑫這樣告訴記者。而復旦大學高麗建副教授也認為,從經濟學角度講,遺失物付費也許是合理的。但如果什麼事情都用金錢量化,無疑會導致我們整個社會精神世界的失落,也會讓一些高尚行為庸俗化。

也有專家認為,現行民法通則沒有明文規定拾得人的報酬請求權,等於把道德要求寫進了法律,把公民視為「活雷鋒」,顯然拔高和誇大了普通人的思想意識覺悟程度,忽略了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對利益的要求,這樣做容易導致拾得人失去歸還的動力。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王軼認為,草案寫進了歸還遺失物有權索取必要費用的新規定,是把公民由假想中的道德聖人恢復為普通人。

拾金不昧應該怎樣補償?

物權法草案在規定遺失人須支付保管費等必要費用的同時,還規定若未支付必要費用,拾得人或者有關部門有權留置遺失物。

其實,調查發現多數人在自己丟掉東西失而復得後,願意給返還人適當補償或者饋贈,但人們經常困惑的是究竟該補償多少。

補償究竟包括些什麼內容,實際生活中也不是完全依照現行民法通則執行,而是多種多樣的:有的按總額的百分比來支付;有的支付費用的同時適當小額酬謝;有的按照懸賞廣告的承諾來支付。

拾得者在履行了對遺失物通知、保管和返還義務後,應該享有支出費用償還請求權和報酬請求權。湖南大學法學院教授屈茂輝認為,應該大膽借鑒德國、日本等地民法中關於遺失物拾得者的補償立法。如日本法律規定,接受物品返還的人,應向拾得者給予不少於物品價格5%的酬金;德國民法典規定,在遺失物價值不低於100馬克時,有權獲得報酬。

全國人大代表、重慶索通律師事務所律師韓德雲則認為,物權法作為基本法只是確定拾金不昧者可以獲得賠償這一原則,具體的操作是很復雜的,不同的物、不同的情形,可以通過法院判例來解決。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的一位專家告訴記者,對拾金不昧者的補償,物權法只是規定一個原則,而具體如何補償主要還是靠當事人之間的約定。他個人意見是,這種補償主要還是指支付遺失物的保管費等必要費用,比如撿了名畫、文物或貓、狗等替人保管、看養確實有費用支出的才應該給補償。而只有在懸賞遺失物的情況下,拾得者才可根據懸賞領得報酬。

物權法草案最後如何從法律上規范拾金不昧行為,還有待審議。人們期待通過後的法律給「拾金不昧」帶來一種適應現代社會、更易於為遺失人和拾得人接受的全新內涵和理念。

Ⅸ 生而不養的父母要如何對待

面對「只生不養的父母,子女該贍養他們嗎?」這個問題,網友也是爭論不休,不過大多數人都表示面對這樣的父母,子女不應該贍養他們,有網友評論道:「建議法律明文規定,子女幼兒時父母不撫養的,成年後自動免除贍養父母的義務。」

父母應該怎麼做,年老後才能避免無人贍養的境地?

1.尊重孩子

父母要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人對待,不要把他們當做自己的私有財產,認為可以任意處置。做父母的要找到適合教育他們的方式,而不是一味地打罵或者置之不理、讓他們自生自滅。相應的,父母要學會尊重孩子的人格、性格發展與選擇,只要不出格,父母都不應該強制要求他們按自己的想法做出改變與調整,不然很容易導致家人離心。

2.培養孩子正確的三觀

孩子出生後,父母就要開始教育他們,幫助他們明白怎麼做是對的、什麼做法是錯的,讓他們逐漸形成一個簡單卻正確的認知,幫助他們更好地認識世界。另一方面,父母要培養孩子的高雅情趣,讓他們脫離低級趣味,形成良好的品行與習慣,學會約束自己,讓他們形成基本的道德規范與底線,讓他們從小就做文明人。

3.父母要注意言行

前面已經說到,父母不可以總是打罵孩子,除此之外,父母應該嚴格要求自己,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他們,做他們的榜樣。比如說,父母要遵守基本道德規范、要孝敬老人、要有上進心,這些行為會對他們產生積極有效的影響,意義深遠。言傳身教才能幫助孩子加深認知,如果父母都做不到,又談何要求他們呢?

父母年老後無人贍養,很大一部分原因都處在自己身上——自己年輕時沒有好好對待、更沒有教好他們,到了晚年老無所依也不能怪別人。

熱點內容
商法公司法題目 發布:2025-01-09 19:24:07 瀏覽:844
消法規定半個月退差價 發布:2025-01-09 18:53:35 瀏覽:203
刑事訴訟法解釋504條 發布:2025-01-09 18:37:26 瀏覽:188
違法轉包業主單位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09 18:22:00 瀏覽:825
法院書記員速錄技巧 發布:2025-01-09 18:19:32 瀏覽:193
2014司法考試大綱對比 發布:2025-01-09 18:18:49 瀏覽:982
交通法規超載處罰規定 發布:2025-01-09 18:18:12 瀏覽:833
社會法的缺陷 發布:2025-01-09 17:43:16 瀏覽:275
公司法中的出資形式 發布:2025-01-09 17:41:08 瀏覽:9
勞動合同法喪假爺爺去世 發布:2025-01-09 17:21:55 瀏覽: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