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楊釗刑法

楊釗刑法

發布時間: 2022-12-16 13:00:49

① 唐朝有哪些官員(李隆基)當政的時候

姚崇(公元650年-公元721年)本名元崇,字元之,避唐玄宗「開元」年號諱,改名姚崇。父姚懿,曾任硤石縣令,祖籍江蘇吳興,因先輩世代在陝州為官,遂定居陝州硤石(今屬陝縣硤石鄉)。崇出身於官僚家庭。年輕時喜好逸樂,年長以後,才刻苦讀書,大器晚成。歷任武則天、唐睿宗、唐玄宗三朝宰相,有「救時宰相」之稱,是中國歷史上的著名宰相。特別是在玄宗朝早期為相,對「開元之治」貢獻尤多,影響極為深遠。
姚崇,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出生於陝州一個武將之家,是顯赫的吳興姚氏第二十一世孫,高祖姚宣業任南朝梁陳征東大將軍,屢建奇功,武帝最倚重之。曾祖姚安仁仕隋任青、汾二州刺史,為官清廉,秉公無私,遠圖膺錫,大名垂休。祖父姚祥任懷州長史,檢校函谷關都尉。父親姚懿仕唐任嶲州都督,贈幽州都督,史部尚書,文獻公。姚崇二十歲時,父親病故,隨母親遷回汝州梁縣廣成外婆家。
武則天晚年,姚祟因參與擁立中宗(李顯)復位而受排斥。睿宗在位時,又因建議太平公主退居東都(洛陽),以削弱公主權力而遭受貶職。玄宗繼帝位後,召回姚崇復職。他敢於革新,一心輔佐玄宗力除弊政,向玄宗提出:「精簡刑法,行仁恕之政;疏遠侯臣,不聽誣陷之詞;限制女寵,禁止宦官貴戚干預朝政;減輕苛稅,以利民生;待臣以禮,不得任意屠戮無辜」等許多好建議,為當時的政治安定、生產發展、文化繁榮做出了積極的貢獻。開元四年(公元716年)十二月;因兒子受人饋贈,加上他的中書主書趙誨因受外族人賄賂被玄宗定為死罪姚崇設法減輕其罪責,招致玄宗不滿,他感到自己再居相位不妥,遂主動申請迴避。與此同時,舉薦比他小13歲的宋璟取代宰相職務。 開元八年(公元720年),玄宗授姚祟太師、太保(正一品)最高虛街,他以年老多病辭而不受。開元九年(公元721年)姚崇病駕,終年72歲。姚崇一生不敬神,不信鬼,不以官高而凌下,不以位尊而專橫。雖多次被貶斥,仍能赤膽忠心,敢言直諫,視天下為已任,深受後人敬仰。
有一個著名的故事叫姚崇滅蝗
二十多歲的唐玄宗剛即位的時候,正在玄宗勵精圖治的時候,河南一帶發生了一次特大的蝗災。唐玄宗十分信任姚崇,立刻批准了姚崇的奏章。姚崇下了一道命令,要百姓一到夜裡就在田頭點起火堆。等飛蝗看到火光飛下來,就集中撲殺;同時在田邊掘個大坑,邊打邊燒。由於姚崇考慮到國家的安全、百姓的生活,不顧許多人反對,堅決滅蝗,各地的蝗災終於平息下來。

宋璟(公元663年~737年),字廣平,河北邢台市南和縣閻里鄉宋台人。其祖於北魏、北齊皆為名宦。璟少年博學多才,擅長文學。弱冠中進士,官歷上黨尉、鳳閣舍人、御史台中丞、吏部侍郎、吏部尚書、刑部尚書等職。唐開元十七年(公元729年)拜尚書右丞相。授府儀同三司,進爵廣平郡開國公,經武、中宗、睿宗、殤帝、玄宗五帝,在任52年。一生為振興大唐勵精圖治,終於與姚崇同心協力,把一個充滿內憂外患的唐朝,改變為政治、經濟、文化、軍事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的大唐帝國,史稱「開元盛世」。

張九齡, 唐開元尚書丞相,詩人。字子壽,一名博物,漢族,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市)人。長安年間進士。官至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後罷相,為荊州長史。詩風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膽識、有遠見的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詩人、名相。他忠耿盡職,秉公守則,直言敢諫,選賢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趨炎附勢,敢與惡勢力作斗爭,為「開元之治」作出了積極貢獻。他的五言古詩,以素練質朴的語言,寄託深遠的人生慨望,對掃除唐初所沿習的六朝綺靡詩風,貢獻尤大。譽為「嶺南第一人」。

李林甫,唐宗室,小字哥奴。善音律,會機變,善鑽營。開元中,遷御史中丞、吏部侍郎,深結唐玄宗寵妃武惠妃及宦官等,僭伺帝意,故奏對皆稱旨。開元二十二年(734)五月,拜相,為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開元二十四年(736)底代張九齡為中書令,大權獨握。李林甫居相位十九年,專政自恣,杜絕言路,助成安史之亂。天寶十一年(752年)十月抱病而終。李林甫死後遭楊國忠誣陷,時尚未下葬,被削去官爵,子孫流嶺南,家產沒官,改以小棺材如庶人禮葬之。

楊國忠,本名楊釗,唐朝蒲州永樂(今山西芮城)人。楊貴妃同曾祖兄(另一說同祖兄)。張易之(武則天時的「二張」之一)之甥。生年不詳,卒於唐玄宗天寶十五載(756年)六月。 楊玉環得寵於唐玄宗之後,她的族兄楊國忠也飛黃騰達,升任宰相,身兼40餘職,楊國忠與安祿山的矛盾最終導致了安史之亂。馬嵬驛之變,楊國忠因專權誤國,積怨太深,終被亂刀砍死。楊貴妃也被縊死。而他與太子李亨的矛盾最終使楊國忠滅門。楊國忠的大兒子大常卿兼戶部侍郎楊暄以及韓國夫人和秦國夫人也一並被殺。

安祿山本姓康,名阿犖山(一作軋犖山),即戰斗的意思。姓氏本應讀作亞力山大,母親阿史德氏為突厥族女巫,安祿山年幼時父親就死了,一直隨母親住在突厥族裡。他母親後來嫁給了突厥將軍安波注的哥哥安延偃,安祿山也就冒姓安氏,名叫祿山。他在30歲前一直混跡在邊疆地區,是一個不很安分的商人。30歲那年步入軍旅,在不到4年的時間就做到平盧將軍。天寶元年(741)正月初一,他剛剛40歲時,一躍成為駐守邊疆的藩鎮安祿山家鄉朝陽古城一級的最高軍事統帥——平盧軍節度使。在此後的十幾年中,他飛黃騰達,在唐朝嚴格按照任職年限資格任官的體制下,創造了和平年代邊疆軍帥仕途騰達的神話。天寶十載二月,也就是他49歲的時候,已是身兼三鎮節度使,同時兼領平盧、河北轉運使、管內度支、營田、采訪處置使。從40歲到49歲,安祿山從一方節帥到身兼三鎮,榮耀君寵達到頂峰。天寶十四年狡黠奸詐,驍勇善戰的他擁有重兵,以清君側為由發動叛亂,使強大的大唐帝國開始走下坡路。叛亂後稱帝,做了二年瞎眼皇帝,被其子謀殺。安祿山長得痴肥,眼盲後,長期靠心腹小宦官為其穿衣。因其寵愛幼子,長子安慶緒見安祿山對自己不加寵幸,心中怨憤,使安祿山寵幸的宦官在替安穿衣時,以刀刺其腹而死。

高力士(684年—762年),本名馮元一,是中國唐代的著名宦官之一。祖籍高州良德霞洞堡(今電白縣霞洞鎮)人,曾祖馮盎、祖父馮智玳、父為馮君衡,曾任潘州刺史。他幼年時入宮,由高延福收為養子,遂改名高力士,受到當時女皇帝武則天的賞識。在唐玄宗管治期間,其地位達到頂點,由於曾助唐玄宗平定韋皇後和太平公主之亂,故深得玄宗寵信,終於累官至驃騎大將軍、進開府儀同三司。天寶十五年(756年)肅宗稱帝,改為至德元年。後力士隨玄宗還京,加開府儀同三司,封賞五百戶。上元元年(760年),力士被誣流放巫州。寶應元年(762年),唐代宗即位,力士遇赦還京,歸至朗州,知悉玄宗上皇駕崩,力士面朝北哀慟嘔血而卒。代宗復其原官職,並贈封揚州大都督,陪葬唐玄宗泰陵。

崔日用,進士出身,為芮城尉。先是攀附武三思,後附唐玄宗。在誅除太平公主前,玄宗跟崔日用討論,日用說:「太平公主謀逆有期,陛下往在宮府(太子),欲有討捕,猶是子道臣道,須用謀用力。今既光臨大寶,但須下一制,誰敢不從?」並建議「先定北軍」,七月初四,玄宗完全按照崔日用的計劃行事。遂誅太平公主。史稱崔日用「每朝廷有事,轉禍為福,以取富貴」。封齊國公。

郭子儀(697-781),中唐名將,漢族,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人,祖籍:山西.汾陽。以武舉高第入仕從軍,累遷至九原太守、朔方節度右兵馬使。天寶十四載(755),安史之亂爆發後,任朔方節度使,率軍收復洛陽、長安兩京,功居平亂之首,晉為中書令,封汾陽郡王。代宗時,又平定仆固懷恩叛亂,並說服回紇酋長,共破吐蕃,朝廷賴以為安。郭子儀戎馬一生,屢建奇功,大唐因有他而獲得安寧達20多年,史稱「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舉國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和聲譽。年八十五壽終,賜謚忠武,配饗代宗廟廷。

陳玄禮是唐朝將領。初任果毅都尉,隨李隆基(玄宗)起兵誅殺韋後及安樂公主。玄宗即位後,宿衛宮中。安史之亂時,隨玄宗逃蜀,行至馬嵬驛(今陝西興平西),在太子李亨支持下,與士兵殺楊國忠,並逼玄宗縊死楊貴妃。隨玄宗回長安,封蔡國公後辭官,旋病死。

李光弼(708年-764年),中國唐代營州柳城(今遼寧省朝陽)人,契丹族人。 李光弼於唐天寶十五年(756)初,經郭子儀推薦為河東節度副使,率兵東出井陘(今河北井陘西北),參與平定安史之亂。先後攻破常山(今河北正定)、九門(今河北城西北)、趙郡(今河北趙縣)等地。五月,與郭子儀會師常山,乘敵疲憊出擊,大敗史思明部於嘉山(今河北曲陽境),進圍博陵(今河北定縣),軍威大振,使河北十餘郡皆殺叛吏歸唐。

② 玄宗李隆基在位時 有哪些奸臣和忠臣

奸臣:楊國忠,本名釗,唐蒲州永樂(今山西芮城)人。楊貴妃同曾祖兄(另一說同祖兄)。生年不詳,卒於唐玄宗天寶十五載( 756年)六月。

楊釗從小行為放盪不羈,喜歡喝酒賭博,因此窮困潦倒,經常向別人借錢,人們很瞧不起他。30歲時,他在四川從軍,發憤努力,表現優異,但因節度使張宥看不上他,只任他為新都尉,任期滿後。更為貧困。四川的大富翁鮮於仲通在經濟上經常資助他,並把他向劍南節度使章仇兼瓊推薦。章仇兼瓊一見楊釗身材魁梧,儀表堂堂,又伶牙俐齒,非常滿意,遂即任他為采訪支使,兩人關系密切。因為章仇兼瓊當時正慮李林甫專權,祿位難保,所以欲使楊釗進入朝廷,作一內援。此時楊玉環已封為貴妃,貴妃的三位同胞姐姐也日益受寵。章仇兼瓊便利用這一裙帶關系,派楊釗到京城向朝廷貢俸蜀錦。當楊釗路過郫縣時,兼瓊的親信奉命又給了他價值萬緡的四川名貴土特產。到長安後,楊釗把土特產一一分給楊氏諸姐妹並說這是章仇兼瓊所贈。於是,楊氏姐妹就經常在玄宗面前替楊釗和章仇兼瓊美言,並將楊釗引見給玄宗,玄宗任他為金吾兵曹參軍。從此,楊釗便可以隨供奉官隨便出入禁中。

楊釗在長安立腳之後,便憑借貴妃和楊氏諸姐妹得寵的條件。巧為鑽營。在宮內,他經常接近貴妃,小心翼翼地侍奉玄宗,投其所好;在朝廷,則千方百計巴結權臣。每逢禁中傳宴,楊釗掌管樗蒲文簿(一種娛樂活動的記分簿),玄宗對他在運算方面的精明十分賞識,曾稱贊他是個好度支郎。不久,楊釗便擔任了監察御史,很快又遷升為度支員外郎,兼侍御史。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他便身兼15餘職,成為朝廷的重臣。

天寶七載( 748年),楊釗建議玄宗把各州縣庫存的糧食、布帛變賣掉,買成輕貨送進京城,各地丁租地稅也變買布帛送到京城。他經常告訴玄宗,現在國庫很充實,古今罕見。於是,玄宗在八載( 749年)二月率領百官去參觀左藏,一看果然如此,很是高興,便賜楊釗紫金魚袋,兼太府卿,專門負責管理錢糧。從此,他越來越受到唐玄宗的寵幸。九年( 750年)十月,楊釗因為圖讖上有「金刀」二字,請求改名,以示忠誠,玄宗賜名「國忠」。

隨著地位的升遷,楊國忠在生活上也變得極為奢侈腐化。每逢陪玄宗、貴妃游幸華清宮,楊氏諸姐妹總是先在楊國忠家匯集,競相比賽裝飾車馬,他們用黃金、翡翠做裝飾,用珍珠、美玉做點綴。出行時,楊國忠還持劍南節度使的旌節(皇帝授予特使的權力象徵)在前面耀武揚威。

楊國忠在與宰相李林甫的關繫上,起初,二人一唱一合,互相利用。楊國忠為了向上爬,竭力討好李林甫,李林甫也因為楊國忠是皇親國戚,盡力拉攏。在李林甫陷害太子李亨時,楊國忠等人充當打手,並積極參與其活動。他們在京師另設立推院,屢興大獄,株連太子的黨羽數百家。由於楊國忠恃寵敢言,所以每次總是由他首先發難。楊國忠與太子李亨的矛盾也由此愈結愈深。後來,李林甫與楊國忠由於新舊貴族之間的爭權奪利產生了矛盾,主要表現在對待王(釒共)的問題上。因王氏的寵遇太深,本是李林甫和楊國忠共同嫉妒的對象。但是為了牽制楊國忠,李林甫則極力提拔王氏;當楊國忠陷害王氏時,李林甫又竭力為其開脫罪責。由於楊國忠做了手腳。玄宗便開始疏遠李林甫,王氏也以莫須有的罪名被致於死地。王氏所兼職務全部歸楊國忠。

玄宗之所以如此信任楊國忠,除了取悅於楊貴妃之外,主要是藉以牽制李林甫的專權。同時為取代已經衰老了的李林甫做准備。終於在天寶十一載( 752年)十一月,李林甫死後,玄宗派命楊國忠擔任右相,兼文部尚書,判使照舊。楊國忠以待御史升到正宰相,身兼40餘職。

楊國忠執政期間,曾兩次發動了征討南詔的戰爭。天寶十載( 751年),楊國忠上任京兆尹不久,遂乘機推薦自己的老友和黨羽鮮於仲通為劍南節度使,並命其率兵攻打南詔,結果大敗,士卒陣亡六萬人,南詔投附吐蕃。對此楊國忠不但沒有處罰鮮於仲通,而且還為其大敘戰功。接著,楊國忠又請求第二次發兵攻打南詔。玄宗便命令在長安、洛陽、河南、河北各地廣泛招兵。楊國忠派御史到各地去抓人,把他們帶上枷鎖送到軍營。父母、妻子哭聲遍野。十三載( 754年)六月,楊國忠又命令留後、侍御史李宓率兵,再次攻打南詔,結果又遭慘敗。兩次攻打南詔,損兵折將近20萬人。楊國忠專權誤國,好大喜功,窮兵黷武,動輒對邊境少數民族地區用兵,不僅使成千上萬的無辜士卒暴屍邊境,給少數民族地區造成了災難,而且使內地田園荒蕪,民不聊生。

楊國忠為了籠絡人心,發展自己的勢力,讓文部選官不論賢不賢,年頭多的就留下來,按照資歷有空位子就接官。按慣例,宰相兼兵部、吏部尚書,選官應交給侍郎以下的官員辦理,規定的手續十分嚴格,須經三注三唱,反復進行,從春至夏才能完成。楊國忠卻自示精敏,先叫胥吏到自己家裡,預先定好名單,然後把左相陳希烈及給事中、諸司長官都叫到尚書都堂,讀—名便定一名,一天就完了。當全部結束之後,楊國忠便當著大家的面說:「左相和給事中都在座,就算經過門下省了。」於是,選官大權就這樣由楊國忠一人壟斷。從此門下省不再復查選官,侍郎僅僅負責試判,致使選官質量下降。然而另一方面,由於楊國忠迎合和滿足了一些人的權欲,因而頗得眾譽。為此,楊國忠的親信京兆尹鮮於仲通、中書舍人竇華,侍御史鄭昂等授意選人,請求玄宗給楊國忠在省門立碑,歌頌其選官有「功」。玄宗讓鮮於仲通起草碑文,並親自修改了幾個字。鮮於仲通為了向楊國忠獻媚,便把這幾個字用黃金填上。

楊國忠對人民的疾苦漠不關心。天寶十二載( 753年),關中地區連續發生水災和嚴重飢荒。玄宗擔心會傷害莊稼,楊國忠便叫人專拿好莊稼給玄宗看,並說:「雨水雖多並未傷害莊稼。」玄宗信以為真、以後,扶風太守房(王官)奏報當地出現水災,楊國忠便叫御史審問他,從此再沒有人敢匯報實情。

天寶十四載( 755年)爆發了安史之亂。安祿山發動叛亂的借口是討楊國忠。楊國忠與安祿山都是天寶年間的新貴,同樣受著玄宗的寵通。但是,楊國忠的發跡要比安祿山晚得多。當楊國忠尚未擔任高官要職時,安祿山早在天寶元年( 742年)正月就升任平盧節度使,以後又兼范陽節度使、河北采訪使、御史大夫,稍後又兼河東節度使。天寶九載( 750年)又封為東平郡主。楊國忠雖有外戚關系,但遲至天寶七載( 748年)始遷給事中,兼御史中丞,專判度支事。安祿山在朝中對老謀深算的李林甫十分懼怕,而對楊國忠則根本瞧不起。楊國忠接替宰相後,看到不能制服安祿山,便經常向玄宗說安祿山有謀反的野心和跡象,想借玄宗之手除掉安祿山。可玄宗認為這是將相不和,不予理睬。楊國忠一計不成又生一計,奏請讓隴右節度使哥舒翰兼河西節度使,以便排斥和牽制安祿山。天寶十三載( 754年)春,玄宗按照楊國忠的意見召安祿山入朝,試其有無謀反之心。安祿山將計就計,裝模做樣地向玄宗訴說自己的一片「赤心」,贏得玄宗更加信任,打算讓安祿山當宰相(加同平章事),並令大常卿張(土自)草擬詔敕。楊國忠知此立即勸阻道:「安祿山雖有軍功,但他目不識丁,怎能當宰相。如果發下制書,恐怕四夷輕視朝廷。」玄宗只好作罷,任安祿山為左僕射。至此。安祿山與楊國忠以及唐王朝的矛盾更加尖銳激烈,一觸即發。加之楊國忠任宰相後,官吏貪瀆,政治腐敗,民怨沸騰,終於使安祿山發動了以討楊國忠為名,行奪取皇位之實的叛亂。

天寶十五載( 756年)六月,叛軍攻陷潼關,長安危在旦夕,玄宗根據楊國忠的建議,決定逃往四川避難。當走到馬嵬驛(今陝西興平縣)時,將士們又累又餓,加之天氣炎熱,拒絕繼續前進。此時,楊國忠的政敵太子李亨、宦官李輔國和陳玄禮一致認為,除去楊國忠的時機已成熟,並由陳玄禮出面對將土進行煽動,說這場叛亂全是由楊國忠引起的,殺了楊國忠就可止息叛亂。這時,有20多名吐蕃使者在驛站西門外堵住楊國忠的馬頭,向他要飯吃。激怒了的士兵們立即將他們包圍上來,大喊:「楊國忠與吐蕃謀反!」一箭射中了他的馬鞍。楊國忠逃進西門內,軍士們蜂擁而入,將其亂刀砍死。接著,楊貴記也被縊死,楊國忠的大兒子大常卿兼戶部侍郎楊暄以及韓國夫人和秦國夫人也一並被殺。楊國忠的妻子裴柔和幼子楊(日希)以及沈國夫人逃至陳倉(今陝西寶雞市),裴柔在竹林中讓虢國夫人用劍刺死自己。虢國夫人然後自刎,但沒有死,被縣吏押回獄中,後血凝至喉而死。

馬嵬驛之變,表面上看來是一場士兵嘩變,實質上是由太子李亨和宦官李輔國、高力士等策劃的一場爭權斗爭。太子李亨自天寶五載( 746年)遭李林甫和楊國忠的打擊後,極為孤立;楊國忠任宰相後,又連遭傾軋;安綠山叛亂時,玄宗本想讓太子李亨接替皇位,由於楊國忠及其姐妹的反對而未成事實;後又棄京幸蜀,如果到了蜀中,李亨在楊國忠勢力的控制下就更無出頭之日了。因此,太子李亨主謀,借機除掉了楊國忠。

楊國忠專權誤國,積怨太深,終被亂刀砍死,落得遺臭萬年。這是罪有應得。但是客觀地看,在他執政期間,雖然國事日非,但朝中未出現李林甫妒賢嫉能、誅逐大臣時的那種恐怖動盪局面,而在一時間內還曾搜羅天下奇才,迸拔淹滯,頗得眾譽。自然,楊國忠獨攬大權,外戚跋扈,民怨沸騰,終不可收拾,爆發了安史之亂,使強大的唐王朝江河日下,一蹶不振。

李林甫

(?~752) 唐玄宗李隆基時著名奸相。出自皇族。初為千牛直長(宮廷侍衛)。開元初,遷太子中允,歷官御史中丞,刑部、吏部侍郎。因諂附玄宗寵妃武惠妃,擢為黃門侍郎。開元二十二年(734)拜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他收買嬪妃宦官,探得玄宗動靜,迎台意旨,因而獲得信任,掌握大權。他為人忌刻陰險,對於才名高和受到玄宗重視的官員,必設法排斥,表面上甜言蜜語相結,背後卻陰謀暗害,時人稱他「口有蜜,腹有劍」。同時為相的張九齡、裴耀卿、李適之等皆被他排擠罷相。為了專權固位,他竭力杜塞言路,補闕杜進上書言事,被他貶為下邦令。他對朝臣說:「君等獨不見立仗馬(作為儀仗的馬)乎,終日無聲而飫三品芻豆,一鳴則黜之矣。」朝臣受其威脅,從此諫諍路絕。他極力支持玄宗廢太子瑛,勸立武惠妃子壽王瑁,玄宗卻立了忠王玙(後改名亨,即肅宗)。他怕太子即位後於己不利,屢興大獄,以動搖太子。他嗾使楊國忠推究,誅殺太子親戚和不附已的臣僚,株連數百家。他久踞相位,自張九齡罷相後,獨攬朝政,同列宰相牛仙客、陳希烈都伯他而不敢問事。天寶八載(749),咸寧太守趙奉璋擬揭發林甫罪狀二十餘條,被他指使御史台以妖言逮捕杖殺。天寶十一載,林甫死。此前,他已和楊國忠有隙,死後,國忠唆使安祿山誣告林甫與蕃將阿布思謀反,玄宗追削林甫官爵,籍沒其家產,子婿流配。林甫在相位十九年,玄宗晚年政治腐敗,他有很大的責任。

忠臣 姚崇,原名元崇,字元之,武則天時,因與一反叛突厥人同名,故而以字行(有的說是改名元之)。開元元年(713年),因避年號諱,又改名崇。陝州硤石(治所在今河南省三門峽市東南)人,永徽元年(650年)生。歷事武則天、唐中宗、睿宗、玄宗諸朝,任宰相,多次出任地方長官,為唐朝前期一名臣。開元九年(721年)卒。

才幹出眾 兩登相位

張柬之、桓彥范等相互串聯,一舉剪除了張易之、張昌宗兄弟,並迫使武則天交出政權,傳位中宗。時姚崇任靈武道大總管,並掛有宰相的頭銜,恰好回到了洛陽,參預了這一事變,並起了重要作用,因而受封為梁縣侯。武則天既已退出政治舞台,被遷到上陽宮居住,中宗率文武百官去問安,大家都歡欣鼓舞,相互慶賀。可是姚崇卻獨自嗚咽流涕,哭了起來。張柬之與桓彥范等人很是詫異,對他說:「今天難道是哭的時候嗎?你恐怕要從此招禍了。」姚崇很是坦然,他說道:「事奉則天皇帝年代久了,突然離開她,發自內心的感情,實在控制不住啊!昨天參預你們組織的誅殺凶逆之舉,是盡做臣子的常道,不敢說有什麼功勞;今天與舊主告辭而悲泣,也是做臣子的應有的節操,由此而犯罪,實乃心甘情願。」當天,姚崇被調離朝廷,去做亳州(治所在今安徽亳縣)刺史。後來有人認為,這正是姚崇的聰明之處。意思是說他預見到朝廷的這場斗爭並沒有結束,為了不致陷入更深的旋渦,就如此這般地玩了個脫身之計。當然,不排斥包含有這種可能。但是,也不可否認的是,他的言談和舉動表明,他對武則天也是懷有深厚的感情的。

為什麼姚崇對武則天有那麼深厚的感情呢?這只有從他的經歷、他同武則天的關系以及他對武則天的看法中尋找原因。

姚崇自幼為人豪放,崇尚氣節。他才幹出眾。進入仕途後,一帆風順,青雲直上。武則天時,官做到了夏官(即兵部)郎中(高級官員)。這時東北的契丹族不斷侵擾中原,武則天一再派大兵抵禦,因此兵部的事務特別繁忙。姚崇的才幹,至此得到了充分的發揮,那紛繁復雜的事務,到了他的手裡,處理得干凈利索,井井有條。兵部是中央機關,消息很快傳到武則天耳里。武則天很是愛才,姚崇的才幹,她很賞識,立即提拔他為兵部侍郎(兵部侍郎,相當於今天國防部的副部長)。這種知遇之恩,姚崇能不動心!武則天的器重,對姚崇也是一種鼓勵,他的才幹到後來又得到進一步發揚。他在出任宰相的時候,往往兼任兵部尚書,所以對兵部的職掌非常熟悉;舉凡邊防哨卡,軍營分布,士兵情況,兵器儲備,他都熟記在心。玄宗初年,他作宰相,帶頭裁減冗員,整頓制度,任用官吏,注重才能,使得以皇帝為首的封建國家制度,職責分明,指揮靈敏。他與廬懷慎同為宰相,他死了兒子,請假十多天,政事積壓很多,廬懷慎處理不了,感到恐慌,去見玄宗作檢討。玄宗說:「我以天下事委託於姚崇,你坐鎮就行了。」暗示他不必擔心。姚崇假滿上班,很快裁決了積壓下來的政事。所以史書稱贊他長於吏道。

姚崇做了侍郎,就可以直接參預朝政了。神功元年(697年),武則天對朝臣們說:「前些時候,周興、來俊臣審理案件,多牽連到朝廷大臣,說是他們反叛;國家法律擺在這里,我怎麼能夠違反呢?其中有的我也懷疑有冤枉,是濫用刑罰造成的,就派近臣到監獄中去審問,及得到他們手寫的狀紙,都是自己承認有罪,我就不懷疑了。自從周興、來俊臣死後,就聽不到謀反的事了,然而以前被殺的人中,是不是有冤枉了的呢?」姚崇曾在刑部任職,辦案公道,保過不少人,故對這方面情況比較熟悉;他對武則天也比較了解,他知道她也重用過一些壞人,濫殺無辜,然尚未完全被壞人控制,也任用一些正派人主管刑法,並在這個問題上能夠聽得進不同的意見。他針對武則天提的問題,直率而又誠懇地陳述了自己的看法,他說:「自垂拱(685—688年)以來,被告得家破人亡的,都是冤枉,都是自誣。告密的人因之而立功,天下都在羅織人罪,情況比漢朝的黨錮之禍還要厲害。陛下派人到監中查問,被派去的人自身也難於保全,怎麼敢去動搖原案呢?被問的人若要翻案,又怕遭到那些人的毒手。全靠老天保佑,皇上你醒悟過來,誅殺了壞人,朝廷才安定下來。從今以後,我以自身及全家百口人的性命擔保,現在內外官員中再也沒有謀反的人。懇求陛下,今後要是收到告狀,只是把它收存起來,不要去追究就是了。假若以後發現證據,真的有人謀反,我甘願承受知而不告之罪。」對於這一尖銳的批評和意見,武則天非但沒有發怒,反而表現得很高興。她說:「以前宰相順著既成的事實,害得我成了個濫行刑罰的君主。聽了你所說的,很是符合我的心意。」並賜給他銀千兩。至此,姚崇與武則天的相知又更進一步。

過了一年,姚崇受任為宰相。後來,因為得罪了武則天的寵臣張易之,被調出京城,去做靈武道大總管。臨行前,武則天要他推薦一位宰相,他就推薦了張柬之。以前,狄仁傑曾兩次向武則天推薦張柬之,張柬之每被推薦一次,就升一次官,但始終未登上宰相的寶座。這一次姚崇再次推薦,張柬之很快就當上了宰相,時年已八十。

清除積澧 以為已任

中宗時期,姚崇做過好幾任州刺史;睿宗時,他也做了好幾個州的刺史或長史。在做方官的時候,他政績卓著,有的地方還樹立碑刻,記載他的功德。然而這在姚崇一生中不佔重要地位,對當時的大局也沒有產生多大影響。

在武則天的時候,姚崇做過相王府長史。相王就是後來的睿宗。睿宗立即任命姚崇為宰相。這時,太平公主幹預朝政,而且頗有勢力。太平公主是睿宗的妹妹,武則天的親生女兒,長得也特別象武則天,一貫深受武則天的寵愛。她也要走武則天的老路,要當女皇帝。為了防患於未然,姚崇與宋景聯名上奏,建議將太平公主搬到洛陽去住,並將幾個掌握兵權的王派到地方上去當刺史。昏庸無能的中宗,竟如實地將這些話轉告給了太平公主。太平公主大怒,太子李隆基(即後來的玄宗)慌了手腳,就爭取主動,指控姚崇等挑撥皇上與兄妹之間的關系,應加懲處。於是,姚崇被貶為州刺史。

太平公主的勢力越來越膨脹,活動也越來越肆無忌憚。玄宗再也按捺不住了,乃瞞著睿宗,一舉將太平公主及其黨羽清除掉。先天二年(713年),玄宗到新豐(治所在今陝西臨潼東北)講武(類似現代的軍事檢閱)。按照傳統,皇帝出巡,方圓三百里內的州郡長官都得到行在(皇帝行營)去朝見。這時姚崇任同州(治所在今陝西大荔縣)刺史,而且又得到玄宗的秘密召喚,是非去不可的。姚崇到的時候,玄宗正在打獵。玄宗問他會不會此道,他說,他從小就會,到二十歲時,常以呼鷹逐獸為樂,所以人雖老還能行,於是就參加了玄宗的打獵行列。他在獵場上馳逐自如,要快即快,要慢即慢,處處都使得玄宗滿意,喜歡。罷獵之後,玄宗徵求他對國家大事的意見,他侃侃而談,不知疲倦。玄宗聽了,說道:「你應當做我的宰相。」姚崇知道玄宗胸襟比較寬廣,而且銳意圖治,就故意激他一下,沒有立即行禮謝恩。玄宗很是奇怪。姚崇說:「我有十點意見要上奏,陛下考慮,如果做不到,那我這個宰相就不能做。」玄宗要他說出來看看。

姚崇所說的十條,大意是:第一,自你當皇帝以來,朝廷以嚴刑峻法治理天下;我請求聖上,改成以仁義先行,可以嗎?玄宗說:「我衷心希望你這么做。」第二,朝廷自在青海被吐蕃(古藏族)戰敗以來,從來沒有後悔之意;我請求在數十年內不求邊功,可以嗎?玄宗說:「行;」第三,自從則天太後臨朝稱制以來,往往由宦官代表朝廷發言;我請求今後不要讓宦官參預公事,可以嗎?玄宗說:「這個問題我考慮很久了。」第四,自從武氏諸親竊據顯官要職,繼之以韋庶人(中宗的皇後,被清除後去掉皇後稱號)、安樂公主(中宗、韋庶人的女兒,與韋庶人一起被鏟除)、太平公主用事,官場秩序混亂;我請求以後不準國戚在朝廷要害部門做官,以前巧立名目任命的官吏一律撤銷不算,可以嗎?玄宗說:「我老早就立志要這么做。」第五,近來,親近佞幸之徒,觸犯法律的,都因為是寵臣而免予懲處;我請求以後依法辦事,可以嗎?玄宗說:「對於這種現象,我早就是切齒痛恨的。」第六,近年以來,那些豪家大族,『憑著同鄉的關系,向上送禮行賄,以至公卿、方鎮們也這么干;我請求除租、庸、調等賦稅而外,其它一切攤派都要杜絕,可以嗎?玄宗說;「願意這么做。」第七,武後造福先寺,中宗造聖善寺,上皇(睿宗)造金仙、玉真觀,皆耗資巨萬,坑害百姓;我請求禁止建造寺觀宮殿,可以嗎?玄宗說:「我一看到這些現象,心裡就不安,又怎麼敢再這樣干呢?」第八,前朝皇帝玩弄大臣,有損於君臣之間互相筍敬的常禮;我希望陛下對臣下以禮相待,可以嗎?玄宗說:「事情就應該這么辦,有什麼不可以的呢?」第九,前朝大臣直言進諫者,有的就丟了性命,從而忠臣都感到灰心;我請求,凡是做臣子的,都可以犯顏直諫,無所忌諱,可以嗎?玄宗說:「我不但能夠容忍臣下這樣對。待我,而且還可以按照忠言去做。」第十,西漢與東漢,外戚亂政,後世感到寒心,而我們唐朝的外戚專政,則更加厲害;我請求陛下將我朝的這種事情寫在史冊上,永遠作為前車之鑒,成為萬世不能重犯之法,可以嗎?玄宗聽了,情緒久久不能平靜,說道:「此事誠可謂是刻肌銘骨之事啊!」第二天,就正式任命姚崇為宰相。姚崇不是一個高談闊論的理論家,而是一個腳踏實地勇往直前的實幹家。

唐朝佛教盛行,其次還有道教及其它宗教。上自皇帝、皇後、達官貴人,下至豪紳富戶,無不利用宗教撈取好處。因此,在宗教的旗幟下,不可避免地要產生許多社會流弊。對此,姚崇深為不滿。在武則天時,張易之要將京城有名望的佛教高僧十名,調往定州(治所在今河北定縣)去私建新寺,高僧們不願意去,向朝廷苦苦哀求。姚崇接受了他們的請求,同意他們不到定州去。張易之一再堅持要調他們走,姚崇始終不改變主意。結果,得罪了張易之,不久就被調出京城,去做靈武道大總管。中宗時,公主、外戚得到批准,可度民為僧、為尼;有的人還私造寺廟。這樣,一些富戶強丁,乃紛紛出家,因為當時制度,凡出家人,即免除賦役。姚崇在做了玄宗的宰相之後,就提出要改變這種狀況。他提出的理由是:對佛教的信仰,主要是在內心的虔誠,而不在於外表的形式;以往的一些信仰佛教的帝王權貴,都沒有得到好的結果;貞要心懷慈悲,做的事有利於人民,使人民得到安樂,就是符合於佛教的要旨,何必妄度壞人為僧尼,反而破壞了佛法呢?玄宗接受了他的意見,下令有關部門,暗中進行調查,將一萬二千多冒充的和濫度的僧尼還俗為農。對於這種宗教流弊,姚崇直到死的時候,也還是持反對態度。他在遺囑里猛烈地抨擊了佛教,用正反對比的方法,戳穿了佛教僧徒所宣揚的一些預言;他堅持佛即是覺的觀點,信仰在乎內心,只要行善不行惡,就行了。他無情地揭露了那種將佛教僧侶的宣傳當作事實的無知行徑,那種抄經寫像、破業傾家、施捨自身、為死人造像追福等愚昧風俗,指出,這都是「損眾生之不足,厚豪僧之有餘」;他嘲笑了那些所謂通才達識之士,也不免於流俗,成了上述種種怪現象的俘虜,;他認為佛教的宗教活動,乃是有害於蒼生的弊法,要他的子侄們警惕,不要上當,在辦他的喪事時,即使不能完全擺脫佛教陳規陋習的束縛,在齋祭、布施方面,也只能略事敷衍,不能鋪張浪費。他也順便提到了道教,指出道教的本旨是尚玄虛,不談趣競;只是由於受到佛教的影響而變了樣。這種著眼於實際的求實精神,對宗教所持的否定態度,離無神論已不太遠了。

開元四年(716年),山東(泛指華山以東之黃河流域)蝗害成災,老百姓受迷信思想束縛,不敢捕殺,而在田旁設祭、焚香、膜拜,坐視莊稼被蝗蟲吞食。姚崇上奏,引《詩經》及漢光武詔書,證明蝗蟲是可以捕殺的;歷代以來,有時候所以捕殺不盡,那是由於人不努力,只要齊心協力,就可以除盡。他說:「蝗蟲怕人,故易驅逐;苗稼有主人,故救護者必定賣力;蝗蟲能飛,夜間見火,必定飛往;設火於田,火邊挖坑,邊焚邊埋,定可餘盡。」玄宗說:「蝗是天災,是由於德政不修所致,你要求捕殺,這不是背道而馳嗎?」姚崇又說:「捕殺蝗蟲,古人行之於前,陛下用之於後,安農除害,是國家的大事,請陛下認真考慮。」玄宗被說服。但當時朝廷內外,都說蝗蟲不能捕殺,玄宗說:「我同宰相討論,已定捕蝗之事,誰再反對、,即行處死。」於是派遣御史分道督促,指揮老百姓焚埋蝗蟲。結果頗見成效,當年農業獲得了較好的收成。

第二年,山東又發生蝗災,姚崇按照老辦法,派人到各地督促捕殺。朝廷議論又起,多以為蝗蟲捕殺不得。玄宗也猶豫起來,又同姚崇進行商量。姚崇說:「這些庸儒們死摳書本,不懂得變通之道。凡事有時要違反經典而順乎潮流,有時要違反潮流而合權宜之計。」接著他列舉了歷史上一再出現的蝗災,後果都很可怕。又說:「今山東蝗蟲,孳生之處,遍地皆是,倘農田沒有收成,則人民就要流移,事關國家安危,不可拘守成規。即使除之不盡,也比養了成災好。陛下好生惡殺,此事不煩你下詔,請允許我下文處理。若除蝗不成,我所有的官、爵,一概削除。」又一次把玄宗說服了。

汴州(治所在今河南開封市)刺史倪若水拒不執行命令,並說:「蝗乃天災,應該修德,以感動上天。」姚崇得知,勃然大怒,給他寫信說:「古時州郡有好太守,蝗蟲即不入境,要是修德可以免除蝗災,那麼蝗災的出現,就是無德所造成的了!現在坐看蝗蟲吃食莊稼,怎能忍心不救!要是由此而造成飢荒,將何以自安?』幸勿遲疑猶豫,否則是要後悔的。」倪若水不得已,只好執行命令,焚埋蝗蟲。他所捕殺的蝗蟲共達十四萬石,投入汴河不計其數。另一宰相盧懷慎也反對捕殺蝗蟲,他對姚崇說:「蝗蟲是天災,怎麼可以用人力來制服呢?外面的議論,都認為捕殺蝗蟲不對。而且殺蟲太多,有傷和氣。現在停止,還來得及,請你考慮。」姚崇力辯其謬,他列舉古帝王及孔子為例,證明為了人的安全和不違禮制,殺生是可行的。又說:「現在蝗蟲極多,只有驅除,才可消滅:若放縱蝗蟲吃食禾苗,各處田地,都要空虛。山東百姓,如何能夠聽其飢餓而死呢?此事我已奏請皇上定奪,請你不要再說了。若是救人殺蟲,因而得禍,我願獨自承受,與你無關。」並派人到各地去檢查,看誰捕蝗勤快,誰捕蝗不力,列名上報。又有一個既耿直又迂腐的人韓思復反對姚崇捕殺蝗蟲,他說,河南、河北蝗蟲,近更猖獗,所到之處,苗稼都損,且更向西漫延,到達洛陽;使者往來,不敢聲張,山東數州,甚為恐慌。接著,他又是那一套天災流行,土埋不容,只有悔過修德,以求上天保佑的陳詞濫調。最後,他請求停止捕蝗使的工作,以收攬人心。玄宗又被他的話弄糊塗了,便將他的奏

熱點內容
刑法中的領水 發布:2024-11-07 20:15:26 瀏覽:254
有律師法院怎麼還指派l法律援助呢 發布:2024-11-07 20:14:01 瀏覽:648
司法拍賣麗水 發布:2024-11-07 19:46:51 瀏覽:494
法院內網涉及 發布:2024-11-07 19:46:41 瀏覽:331
勞動法保密協議ppt課件免費 發布:2024-11-07 19:15:39 瀏覽:769
李永軍民法 發布:2024-11-07 18:18:21 瀏覽:669
格式條款合同法解釋 發布:2024-11-07 18:02:00 瀏覽:830
合同法原理在建設工程合同中的應用 發布:2024-11-07 17:55:40 瀏覽:190
森林防火條例及禁火令 發布:2024-11-07 17:51:11 瀏覽:821
司法考試幾月份報名 發布:2024-11-07 17:43:58 瀏覽: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