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罪判定
① 在刑法中,如何判定一罪還是數罪
這是一個理論上很復雜,實際上在我們的司法實踐中很簡單的問題內。
首先看行為容人實施行為的數量,如果是一個行為,無論如何在定罪的時候都會判定一罪。
其次,如果是數個行為,首先根據刑法和司法解釋的規定,直接確定定罪個數及量刑。
最後,如果刑法對數個行為的定罪缺少規定,在具體判決的時候,判決結果往往五花八門。
② 判斷是否構成犯罪的標准有哪些
定罪的概念
定罪,又稱為犯罪認定,是指根據刑法規定,對某一行為是否構成犯罪、構成何種犯罪以及構成的是輕罪還是重罪的確認與評判。定罪具有以下特徵:
定罪的主體是人民法院
定罪權是人民法院刑事審判權的重要內容之一。人民法院通過自己的職能活動,查明犯罪事實,根據刑法規定確認行為的犯罪性,這就是定罪活動。因此,定罪的主體是人民法院。
定罪的客體是侵害法益的行為
侵害法益的行為是定罪的客體,因而只有對行為才能認定為犯罪。思想不能定罪,言論,如果沒有侵害一定的法益,也不能定罪。至於人的身份、職業、宗教等都不能定罪,這是現代法治原則的必然要求。
定罪的性質是刑事司法活動
定罪是人民法院根據刑法規定,對某一行為是否有罪的確認與評判,具有刑事司法活動的性質。定罪是以刑法規定為前提的,同時又是量刑與行刑的前提與基礎。通過定罪活動,使有罪的人得以入罪,受到應有的刑事追究;使無罪的人得以出罪,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因此,定罪活動關繫到一個人生殺予奪,是一項重要的刑事司法活動。
定罪是以犯罪構成為根據的,因而定罪是一個罪體與罪責相結合的過程。定罪原則,就是定罪活動中應當遵循的規則,這就是主觀與客觀相統一的原則。這里的主觀與客觀是指對犯罪的評判標准。主觀,指主觀標准,以此作為唯一評價標準的就是主觀主義。客觀,指客觀標准,以此作為唯一評價標準的就是客觀主義。主觀與客觀相統一,是指在犯罪評價上採取主觀與客觀的雙重標准。
主觀
主觀是指對犯罪的主觀評價,即對犯罪人的主觀惡性的考察。在大陸法系刑法理論中,主觀惡性集中體現在責任這個概念上。責任意味著行為人在具有責任能力和故意或者過失的情況下實施犯罪行為,因而具有譴責可能性。因此,責任的本質實際上就是一個主觀惡性的問題。在英美法系刑法理論中,主觀惡性集中體現在犯意這個概念上。對犯罪要求有犯意,在英美刑法的以下原則中得以體現:「沒有犯罪意圖的行為,不能構成犯罪。」在英美刑法中,檢驗犯意具有兩種標准:客觀標准與主觀標准。客觀標準是指對每個案件的事實都要考察被告人的行為是否達到了在當時被普遍接受和認可的道德標准。如果事實查明被告人的行為沒有像一個遵從道德准則的人所應當實施的行為那樣,這就證實他有犯罪意圖。盡管採用公認的道德准則作為認定犯罪意圖的標准實際上意味著法院客觀地評價被告人的行為,然而,在相當程度上必須考慮被告人真實的心理活動,這就出現了主觀標准。因此,無論是大陸法系還是英美法系,在定罪時都注重犯罪人的主觀惡性,以此作為定罪的主觀根據。
客觀
客觀是指對犯罪的客觀評價,即對犯罪行為的客觀危害的考察。所謂客觀危害是指對社會造成的侵害,這種侵害主要是通過犯罪行為及其所造成的一定犯罪結果體現出來,因而具有某種客觀性。客觀危害首先是行為的屬性,根據行為是否具有客觀危害可以將犯罪行為與非罪行為加以區分。其次,客觀危害是一種事實,即犯罪行為在客觀上造成的危害社會的事實,這一事實也正是定罪的客觀基礎。最後,客觀危害是對法益的侵害,因而具有不法的性質。總之,只有全面地理解客觀危害,才能為定罪提供客觀根據。
主觀與客觀的統一
主觀與客觀的統一,表明某一行為之所以作為犯罪處理,首先是由於這種行為造成了法益侵害結果,或者至少具有法益侵害危險。因此,犯罪的客觀上的法益侵害性是犯罪評價的重要根據。事實上,人的行為是受主觀的意識與意識支配的,因而對犯罪的評價應當從客觀上表現出來的法益侵害性,追溯到主觀上的違法性意識及其可能性,揭示行為人的犯罪人格對於外部身體動作的支配性。一般來說,刑法上所謂主觀主義與客觀主義,是指價值判斷之對象而言的。也就是說,主觀主義側重於行為人之人格,而客觀主義則偏重於犯罪行為與結果的實害。因此,那種以為主觀主義完全不考慮人的外部行為,客觀主義則毫不關注人的內部精神的認識,純屬誤解。人們堅持主觀與客觀相統一的原則,意味著在犯罪評價上,主觀標准與客觀標准兩者並重。 從刑法史的角度考察,定罪經歷了一個從客觀歸罪到主觀歸罪,再到主觀與客觀相統一的演變過程。客觀歸罪是以結果責任為特徵的,只要發生了危害結果,不問行為人主觀上是否具有罪過,均以犯罪論處。隨著社會發展,結果責任衰落,思想意識對於行為的支配性越來越被人們所認識。自此,客觀歸罪開始向主觀歸罪轉變。主觀歸罪是以主觀責任為特徵的,只要行為人具有主觀惡意,即使在客觀上並未實行一定的危害行為或者這種危害行為並未發生一定的危害結果,也以犯罪論處。在這種情況下,有罪與無罪不是根據外在行為來判斷,而是根據內心善惡以確定。現代刑法中的主觀與客觀的關系,在刑事古典學派和刑事實證學派的爭論中得以重塑。刑事古典學派的代表人物貝卡里亞從主觀意圖的差異性和變異性出發,論證了不能以主觀意圖作為衡量犯罪的標准。當然,由於貝卡里亞並不否認人的意志自由是構成犯罪的前提,因此其客觀主義立場與古代刑法的客觀歸罪是截然不同的,即使是費爾巴哈,雖然主張犯罪構成的客觀結構,即在犯罪構成中不包括犯罪的心理因素,但犯罪的心理因素仍然是刑事責任的根據之一。刑事實證學派以主觀主義為特徵,主張行為人本位的刑法(行為人刑法),強調行為人的人身危險性在犯罪中的核心地位。這種行為人的人身危險性,主要是指再犯可能性。因此,刑事實證學派的主觀主義立場與古代刑法的主觀歸罪是有明顯區別的。
重要性
雖然在刑法史上,存在這種主觀主義與客觀主義的刑法思想的分野,但現代刑法的刑事責任是奠基在主觀與客觀統一之上的,這種主觀與客觀的統一體現在主觀惡性與客觀危害的統一。主觀惡性與客觀危害的統一,就是在認定犯罪的時候,要堅持以犯罪構成作為定罪的標准。在犯罪構成中,罪責主要體現主觀惡性,罪體主要體現客觀危害。就主觀惡性與客觀危害兩者的關系而言,犯罪作為一種行為,它離不開主觀罪過的指導與支配。因此,罪過通過對事實情況的反映(認識因素)而調節犯罪行為,使之按照一定的目的或計劃進行活動(意志因素)。同時,犯罪行為作為主觀罪過的外化,對於主觀目的的實現也具有重要意義。犯罪意圖的實現,必須依賴於犯罪行為。作為主觀見之於客觀的犯罪行為,它是連接犯罪意圖與客觀存在,將主觀犯意付諸實現的必由之路。缺乏客觀上的犯罪行為,罪過就只能停留在主觀活動的狀態,而主體的犯罪意圖也就無法實現。所以,犯意的實現離不開客觀上的犯罪行為。同時,犯罪行為也是確定主觀罪過的重要依據。離開了客觀上的犯罪行為,就不能正確地認定主觀上的罪過。因此,只有堅持主觀與客觀的統一,才能既防止客觀歸罪,又防止主觀歸罪。
③ 犯罪認定 三個原則
我國刑來法第一章源明確規定了總的原則:罪刑法定原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罪責刑相適宜原則。
相關法律條文:
《刑法》
第三條【罪刑法定】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中國刑事辯護網提供
第四條【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
第五條【罪責刑相適應】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
④ 刑法中如何判定一罪與數罪
一罪或數罪之判斷,系以認識上之罪數為出發點。倘認識上之罪數,僅為一罪時專,則其評價屬上之罪數與科刑上之罪數,仍僅為一罪。如認識上之罪數,系數罪時,始生評價上之罪數,究為一罪或數罪之問題。在認識上之罪數系數罪時,如何評價其為一罪或數罪?首先面臨者,即為評價標准,亦即應依何標准予以評價之問題。此項評價標准,每因學界對於犯罪之本質理解不同,而有差異。
⑤ 刑法中如何判定一罪數罪
犯罪構成說
⑥ 怎麼判定犯罪
這個人的行為不構成犯罪,他只是幫醫生送葯,並不知就是真的毒葯,沒有主觀故意。
⑦ 犯罪如何認定
我國《刑法》和《刑事訴訟法》分別就犯罪認定的情形和程序上進行了明確規定:
版1、《刑法》權第十三條一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侵犯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以及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依照法律應當受刑罰處罰的,都是犯罪,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
2、《刑事訴訟法》第十二條 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
⑧ 刑法數罪認定
刑法數罪認定:
1、組織、領導、參加恐怖組織,並利用該組織實施殺人、爆炸、綁架等犯罪的,以組織、領導、參加恐怖組織罪與該具體的故意殺人、爆炸、綁架等罪實行並罰
2、實施第140至148條的生產、銷售偽劣商品以及假葯等特定的偽劣產品犯罪行為,同時又以暴力、威脅方法抗拒查處的,實行數罪並罰。
3、走私犯罪並以暴力、威脅的方法抗拒緝私的,以具體的走私犯罪(如走私普通貨物、物品罪、走私珍貴文物罪)與妨害公務罪實行並罰(見157條第2款)但要注意第157條第2款所規定的走私犯罪是不包括走私毒品罪在內的,因為根據第347條規定,在走私毒品的犯罪過程中以暴力抗拒檢查、拘留、逮捕,情節嚴重的,直接以走私毒品罪的加重情形對待。
4、保險詐騙行為與故意造成財產損毀、被保險人死亡、殘疾或疾病等保險事故的行為:故意製造保險事故的行為本身又觸犯其他罪名如放火罪、故意傷害罪、故意殺人罪等的情形下,應以保險詐騙罪與該具體之罪實行並罰。
5、收買被拐買的婦女、兒童之中或之後又非法剝奪限制人身自由、傷害、強奸、猥褻、侮辱行為的,數罪並罰,即以非法拘禁罪、故意傷害罪、強奸罪、強制猥褻侮辱婦女罪、侮辱罪與收買被拐賣的婦女兒童罪實行數罪並罰;但之後產生出賣目的進而出賣構成拐賣婦女兒童罪的,其中強奸、非法拘禁行為等能夠被評價在拐賣婦女、兒童罪中的犯罪行為不再並罰。
6、行為人長期虐待被害人,情節惡劣,但最後一次實施了傷害行為,造成被害人重傷,這種致人重傷的行為已經超出了虐待罪的范圍。對此,應認定為虐待罪與故意傷害罪。
7、行為人將一名趕路的婦女攔住,並將其打昏,拖到路旁樹林,脫掉該女的衣褲,正欲行奸時,發現其正值月經期,便不再實施姦淫行為。行為人想到「劃不來」,於是趁婦女昏迷,將其手錶和手提包竊走。其行為成立強奸罪中止與盜竊罪既遂,數罪並罰。
8、行為人將一名趕路的婦女攔住,並將其打昏,拖到路旁樹林,脫掉該女的衣褲,正欲行奸時,發現其正值月經期,便不再實施姦淫行為。行為人想到「劃不來」,於是趁婦女昏迷,將其手錶和手提包竊走。其行為成立強奸罪中止與盜竊罪既遂。
9、為實施其他犯罪(盜竊罪之外)而偷開機動車輛作為犯罪工具並將機動車輛據為己有或丟失的,以盜竊罪與所實施的其他犯罪實行並罰。
10、組織、領導、參加黑社會性質組織、或者入境發展黑社會組織,並利用該組織而犯其他罪行的,實行並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