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財產安全刑法

財產安全刑法

發布時間: 2020-12-27 19:03:22

㈠ 中國刑法死刑罪名有哪些

根據現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2017年修訂版),死刑罪名有46個。

一、危害國家安全罪(7個)

1.背叛國家罪(第102條、第113條)

2.分裂國家罪(第103條第一款、第113條)

3.武裝叛亂、暴亂罪(第104條、第113條)

4.投敵叛變罪(第108條、第113條)

5.間諜罪(第110條、第113條)

6.為境外的機構、組織、人員竊取、刺探、收買、非法提供國家秘密或者情報罪(第111條、第113條)

7.資敵罪(第112條、第113條)

二、危害公共安全罪 (14個)

8.放火罪(第114條、第115條第1款)

9.決水罪(第114條、第115條第1款)

10、爆炸罪(第114條、第115條第1款)

11、投毒罪,第114條、第115條第1款

12.投放危險物質罪第114條、第115條第1款(《修正案(三)》第1、2條)

13.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第114條、第115條第1款)(修正案三)

14.破壞電力設備罪(第118條、第119條第1款)

15.破壞易燃易爆設備罪(第118條、第119條第1款)

16.劫持航空器罪(第121條)

17.非法製造、買賣、運輸、郵寄、儲存槍支、彈葯、爆炸物罪(第125條第1款)

18.非法買賣、運輸核材料罪(第125條第2款)——25條第2款(《修正案(三)》第5條)

19.非法製造、買賣、運輸、儲存危險物質罪(第125條第2款)

20.盜竊、搶奪槍支、彈葯、爆炸物等危險物質罪(127條第1款)

21.搶劫槍支、彈葯、爆炸物等危險物質罪(127條第2款)

三、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2個)

第一節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罪(2個)

22.生產、銷售假葯罪。(第141條)

23.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第144條)

四、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5個)

24.故意殺人罪(第232條)

25.故意傷害罪(第292條)

26.強奸罪(第236條)

27.綁架罪(第239條)

28.拐賣婦女兒童罪(第240條)

五、侵犯財產罪(1個)

29.搶劫罪(第263條)

六、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3個)

30.暴動越獄罪(第317條)

31.聚眾持械劫獄罪(第317條)

32.走私、販賣、運輸、製造毒品罪(第347條)

七、危害國防利益罪(2個)

33.破壞武器裝備、軍事設施、軍事通信罪(第369條)

34.提供不合格的武器裝備、軍事設施罪(第370條)

八、貪污賄賂罪(2個)

35.貪污罪(第382條、第383條)

36.受賄罪(第385條、第386條)

十、軍人違反職責罪(10個)

37.戰時違抗命令罪(第421條)

38.隱瞞、謊報軍情罪(第422條)

39.拒傳、假傳軍令罪(第422條)

40.投降罪(第423條)

41.戰時臨陣脫逃罪(第424條)

42.軍人叛逃罪(第430條)

43.非法獲取軍事秘密罪;為境外竊取、刺探、收買、非法提供軍事秘密罪(第431條)

44.盜竊、搶奪武器裝備、軍用物資罪;盜竊、搶奪槍支、彈葯、爆炸物罪(第438條)

45.非法出賣、轉讓軍隊武器裝備罪(第439條)

46.戰時殘害居民、掠奪居民財物罪(第446條)

(1)財產安全刑法擴展閱讀

刑法修正案九對集資詐騙罪等9個罪的刑罰規定作出調整,取消死刑,這9個罪名是:

走私武器、彈葯罪,走私核材料罪,走私假幣罪,偽造貨幣罪,

集資詐騙罪,組織賣淫罪,強迫賣淫罪,阻礙執行軍事職務罪,戰時造謠惑眾罪。

㈡ 中國刑法一共規定了多少種罪

一、危害國家安全罪
危害國家安全罪,是指故意危害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的行為。
二、危害公共安全罪
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指故意或者過失地實施危害不特定多數人的生命、健康或者重大公私財產安全的行為。
三、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
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是指違反國家市場經濟管理法規,干擾國家市場經濟的管理活動,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使國家經濟的發展遭受嚴重損害的行為。
四、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
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是指故意或過失地侵犯公民人身權利及與人身直接有關的其他權利以及民主權利,依法應受刑事處罰的行為。
五、侵犯財產罪
侵犯財產罪,是指故意非法佔有、挪用、毀壞公私財物的行為。
六、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
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是指妨害國家機關對社會的管理活動,破壞社會秩序,情節嚴重的行為。
七、危害國防利益罪
危害國防利益罪,是指危害作戰、軍事行動、國防建設和國防管理秩序,拒絕或者逃避履行國防義務的行為。
八、貪污賄賂罪
貪污罪,是指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非法佔有、挪用公共財物從而損害國家職務廉潔性的行為;賄賂罪是指為謀取非法利益向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或者單位提供財物和其他利益的行為。
九、瀆職罪
瀆職罪,是指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濫用職權、玩忽職守或者徇私舞弊,妨害國家機關的正常活動,致使公共財產或國家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行為。刑法規定的瀆職罪包括:濫用職權罪,玩忽職守罪,故意泄露國家秘密罪,過失泄露國家秘密罪,徇私枉法罪,枉法裁判罪,濫用管理公司、證券職權罪,徇私舞弊不征、少征稅款罪,徇私舞弊出售發票、抵扣稅款、出口退稅罪,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簽訂、履行合同失職罪等33個罪名。
十、軍人違反職責罪
軍人違反職責罪,是指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現役軍人、執行軍事任務的預備役人員以及執行軍事任務的其他人員,違反職責,危害國家軍事利益,依法應受刑罰處罰的行為。
要是對回復滿意的話,請採納為最佳答案;如果還有問題,可以點擊「點此咨詢一對一咨詢。

㈢ 同正在進行的侵犯、他人人身、財產安全的『』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的;『』法『』是指的刑法嗎

這里的「法」不是單純意義上的「刑法」,而是一個廣義上的「法」,其中包括一切法律。
所以,「違法犯罪」,指的是違反一切法律和涉嫌犯罪的行為。

㈣ 我國刑法的主要目的是什麼

用來懲罰犯罪和維護國家安全,保護人民民主專政.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保護國家財產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財產保護公民的私有財產,保護公民的權利。維護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的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社會主義建設順利進行。

㈤ 刑法問題

甲的行為涉嫌構成:故意殺人罪 、破壞交通工具罪 、爆炸罪、爆炸罪等罪名。但更加符合爆炸罪的犯罪構成,應以爆炸罪定罪處罰:

一、概念
爆炸罪,是指故意用爆炸的方法,殺死殺傷不特定多人、毀壞重大公私財物,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
(一)主體
本罪的主體為一般主體,即達到法定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人,均可成為本罪的主體。由於爆炸罪嚴重危害公共安全,破壞社會秩序,所以法律規定這種犯罪處罰年齡的起點較低。根據刑法第17條第2款的規定,己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犯爆炸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二)主觀方面
本罪在主觀方面表現為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即行為人明知其行為會引起爆炸,危害不特定多數人的生命、健康或重大公私財產的安全,並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危害結果的發生。犯本罪的動機多種多樣,如出於報復、嫉妒、怨恨、誣陷等。犯罪動機如何不影響本罪的成立。
(三)客體
本罪侵犯的客體是公共安全,即不特定多數人的生命、健康或者重大公私財產的安全。爆炸罪侵害的對象是本條所列舉的工廠、礦場、港口、倉庫、住宅、農場、牧場、公共建築物或者其他公私財產,以及不特定的人、畜。如果用爆炸的方法破壞火車、汽車、電車、船隻、飛機等交通工具;或者破壞軌道、橋梁、隧道、公路、機場等交通設備,雖然使用的是爆炸的方法,也危害了公共安全,但由於破壞的是特定的危險對象,所以應當分別以破壞交通工具罪或破壞交通設備罪處理。
(四)客觀方面
本罪在客觀方面表現為對公私財物或人身實施爆炸,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爆炸物品,包括炸彈、手榴彈、地雷、炸葯(包括黃色炸葯、黑色炸葯和化學炸葯)、雷管、導火索、雷汞、雷銀等起爆器材和自種自製的爆炸裝置(如炸葯包、炸葯瓶、炸葯罐等)。實施爆炸的方式方法很多:有的在室內安裝炸葯包,在室內或者室外引爆;有的將爆炸物直接投人室內爆炸,有的利用技術手段,使鍋爐、設備發生爆炸;有的使用液化氣或者其他方法爆炸。實施爆炸地點主要是在人群集中或者財產集中的公共場所、交通線等處,如將爆炸物放在船隻、飛機、汽車、火車上定時爆炸,在商場、車站、影劇院、街道、群眾集會地方製造爆炸事件。
爆炸行為有作為和不作為兩種基本方式。如直接點燃爆炸引發爆炸,就是積極的作為方式,而行為人負有防止爆炸發生特定義務,並且有能力履行這種特定的義務而不履行,以致發爆炸,就構成不作為爆炸犯罪。
爆炸犯罪在客觀方面的本質特點在於爆炸行為危害或足以危害不特定多數人的生命、健康或重大公私財產的安全。所謂足以危害公共安全,就是指行為人實施的爆炸行為,由於主觀和客觀方面的原因,如行為人自動中止爆炸犯罪,炸葯的破壞性沒有行為人主觀想像的那麼大,炸葯受潮失效,沒有將爆炸物投擲到所要求的位置,爆炸物被他人發現而被拆除等,實際上並未造成危害公共安全的結果,但如果排除這些原因,是可能造成危害公共安全的結果的。無論哪種原因存在,只要行為人實施了爆炸行為,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就構成爆炸罪。爆炸罪的成立並不要發生危害公共安全的實際後果。
行為指向的對象是不特定多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財物。某些爆炸行為,行為人主觀上是指向特定的人或者物,但發生在人群密集或者財物集申的公共場所,客觀上危害了不特定多人的生命、健康或者重大公私財產的安全,也可以爆炸罪論處。因為在這種場合用爆炸的方法殺人、毀物,對這種行為會危害公共安全不可能沒有預見,有預見而放任危害結果的發生,就是一種故意犯罪。
如果行為實施的爆炸行為是指向特定的人或者特定的公私財物,並且有意識地把破壞的范圍限制在不危害公共安全的范圍,客觀上也未發生危害公共安全的結果,則不應定爆炸罪,而應根據實際情況,構成什麼罪就定什麼罪。
需要說明的是如果用爆炸的方法炸坍江、河、湖泊、水庫的堤壩,造成水流失控,泛濫成災,危害公共安全,則應定決水罪。因為本法已對決水罪作了專門規定,而且爆炸只是決水的一種手段,正如用爆炸的方法破壞交通工具、交通設施、電力設備、煤氣設備、易燃易爆設備和廣播電視設施、公用電信設施,應分別定破壞交通工具罪、破壞交通設施罪、破壞電力設備罪、破壞易燃易爆設備罪和破壞廣播電視設施、公用電信設施罪,而不定爆炸罪一樣。
二、認定
1、本罪既遂與未遂的界限
兩者界限應以是否符合法定構成要件為標准。根據本條的規定,只要行為人實施爆炸,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嚴重後果,就具備爆炸罪全部構成要件,即為既遂。如果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應按本法第115條作為爆炸罪的結果加重犯處罰。至於爆炸罪的未遂,從立法精神看,該罪是舉動犯,不存在實行終了的未遂。因為爆炸行為已經實行終了,在一定條件下就足以危害不特定多人的生命、健康或重大財產的安全,無論是否引起嚴重後果,都是既遂。爆炸罪未遂只能發生在爆炸行為尚未實行終了的階段,比如剛著手引爆或者在引爆過程中,被人發現奪下炸葯,使爆炸未能得逞。這種情況屬於未實行終了的爆炸未遂。
2、本罪與以爆炸方法實施的故意殺人罪、故意傷害罪的區分
這兩類犯罪在其使用的手段和危害後果都有相同之處,但兩者的區別主要是:(1)侵犯的客體不同。爆炸罪侵犯的是公共安全,即不特定多數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財產的安全;而故意殺人罪、故意傷害罪侵犯的是特定公民的人身權利。(2)客觀方面不同。爆炸犯罪行為人引發爆炸物或以其他方法製造爆炸,造成或足以造成不特定多數人的傷亡或重大公私財產的毀損,其危害結果是難以預料和難以控制的;故意殺人罪、故意傷害罪的犯罪行為人雖也使用爆炸的方法,但還可以使用其他方法,其行為所造成的危害後果是特定的某個人或某幾個人的傷亡,而且一般只造成人身傷亡,不造成財產毀損。因此,行為人針對特定的對象實施爆炸行為,選擇的作案環境和條件只能殺傷特定的某個人或某幾個人,而不危及公共安全的,分別按故意殺人罪或故意傷害罪論處。如果爆炸行為雖然指向特定的對象,但行為人預見其爆炸行為會危害公共安全而仍實施爆炸行為,危害公共安全,應以爆炸罪論處。
3、本罪與故意毀壞財物罪的界限
使用爆炸手段破壞公私財產的,往往也會同時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如果使用爆炸手段故意毀損某項特定的公私財物,其結果也沒有同時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和其他大量公私財產的,依照本法第275條的規定,以故意毀壞財物罪論處。
4、本罪與危險物品肇事罪的界限
危險物品肇事罪,是指違反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蝕性物品的管理規定,在生產、儲存、運輸、使用中發生重大事故,造成嚴重後果的行為。這種犯罪只能由過失構成,而爆炸罪,在客觀方面不僅限於上述情況,在主觀方面一般由故意構成。例如,某縣公社農場大隊非法生產硝氨炸葯。因設備陳舊,廠房也不符合炸葯生產規定,又沒有安全措施,該縣公安局曾幾次正式通知他們停止生產。但該大隊拒不執行,繼續生產,以致在生產中發生爆炸,造成六人當場被炸死、整個車間(十間房子)被夷為平地的嚴重後果。本案就屬於危險物品肇事罪。
5、本罪與使用爆炸方法破壞的區分
交通工具、交通設施、電力設備、易燃易爆設備等犯罪的區分從行為方式、侵犯客體、危害後果來看,使用爆炸方法破壞全通工具、交通設施、電力設備、易燃易爆設備等犯罪與爆炸罪在犯罪構成要件上有很多相同之處。但是,由於本法對此類行為有專門規定,因此,如果行為人使用爆炸方法破壞交通工具、交通設施、電力設備、易燃易爆設備的,應按照特別法條優於普通法條的原則,分別以破壞交通工具罪、破壞交通設施罪、破壞電力設備罪、破壞易燃易爆設備罪論處。
三、處罰
第一百一十四條【放火罪、決水罪、爆炸罪、投放危險物質罪、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之一】放火、決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傳染病病原體等物質或者以其他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一十五條 【放火罪、決水罪、爆炸罪、投放危險物質罪、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之二】放火、決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傳染病病原體等物質或者以其他危險方法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

㈥ 什麼是刑法

刑法是規定犯罪、來刑事責任和自刑罰的法律 ,是掌握政權的統治階級為了維護本階級政治上的統治和各階級經濟上的利益,根據自己的意志,規定哪些行為是犯罪並且應當負何種刑事責任 ,並給予犯罪嫌疑人何種刑事處罰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6)財產安全刑法擴展閱讀:

刑法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刑法是指一切規定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法律規范的總和。

廣義上的刑法不僅僅指刑法典,還包括對刑法典中局部內容進行修改補充的決定或補充規定,如1998年12月29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關於懲治騙購外匯、逃匯和非法買賣外匯犯罪的決定》 ;也包括非刑事法律中的刑事責任條款,如1998年12月29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第十一章中有16個條文作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規定。

此外還有「證券監督管理機構工作人員進行內幕交易的,從重處罰」、「以暴力、威脅方法阻礙證券監督管理機構依法行使監督檢查職權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規定。

㈦ 刑法中有沒有危害他人人生安全及財產罪

有的。
刑事訴訟法有危害他人生命財產安全罪。
就像危險駕駛罪一樣,當他人的生命財產遭到侵犯的時候,適用於此法條。

熱點內容
社民法西斯 發布:2025-04-23 02:04:21 瀏覽:944
雲浮法院陳 發布:2025-04-23 02:01:50 瀏覽:906
中國遺產稅法律法規 發布:2025-04-23 01:58:00 瀏覽:980
安徽徽都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4-23 01:53:43 瀏覽:106
社會與法別墅驚魂3 發布:2025-04-23 01:48:57 瀏覽:258
票管理條例 發布:2025-04-23 01:45:20 瀏覽:255
勞動合同法兼職工 發布:2025-04-23 01:42:11 瀏覽:338
民事訴訟法中級法院管轄 發布:2025-04-23 01:41:58 瀏覽:221
入室盜竊的司法解釋 發布:2025-04-23 01:29:53 瀏覽:439
法學院贈言 發布:2025-04-23 01:23:55 瀏覽: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