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教育法
A. 教育法 義務教育法 未成年人保護法 教師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9月1日起實施)
(1986年4月12日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 2006年6月29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二次會議修訂) 目 錄 第一章 總則 第二章 學生 第三章 學校 第四章 教師 第五章 教育教學 第六章 經費保障 第七章 法律責任 第八章 附則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了保障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保證義務教育的實施,提高全民族素質,根據憲法和教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 國家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制度。
義務教育是國家統一實施的所有適齡兒童、少年必須接受的教育,是國家必須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業。
實施義務教育,不收學費、雜費。
國家建立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保證義務教育制度實施。
第三條 義務教育必須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質量,使適齡兒童、少年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為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礎。
第四條 凡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適齡兒童、少年,不分性別、民族、種族、家庭財產狀況、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並履行接受義務教育的義務。
第五條 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履行本法規定的各項職責,保障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
適齡兒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護人應當依法保證其按時入學接受並完成義務教育。
依法實施義務教育的學校應當按照規定標准完成教育教學任務,保證教育教學質量。
社會組織和個人應當為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創造良好的環境。
第六條 國務院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合理配置教育資源,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改善薄弱學校的辦學條件,並採取措施,保障農村地區、民族地區實施義務教育,保障家庭經濟困難的和殘疾的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
國家組織和鼓勵經濟發達地區支援經濟欠發達地區實施義務教育。
第七條 義務教育實行國務院領導,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統籌規劃實施,縣級人民政府為主管理的體制。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具體負責義務教育實施工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關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負責義務教育實施工作。
第八條 人民政府教育督導機構對義務教育工作執行法律法規情況、教育教學質量以及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狀況等進行督導,督導報告向社會公布。
第九條 任何社會組織或者個人有權對違反本法的行為向有關國家機關提出檢舉或者控告。
發生違反本法的重大事件,妨礙義務教育實施,造成重大社會影響的,負有領導責任的人民政府或者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負責人應當引咎辭職。
第十條 對在義務教育實施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社會組織和個人,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按照有關規定給予表彰、獎勵。
第二章 學生
第十一條 凡年滿六周歲的兒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護人應當送其入學接受並完成義務教育;條件不具備的地區的兒童,可以推遲到七周歲。
適齡兒童、少年因身體狀況需要延緩入學或者休學的,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護人應當提出申請,由當地鄉鎮人民政府或者縣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批准。
第十二條 適齡兒童、少年免試入學。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保障適齡兒童、少年在戶籍所在地學校就近入學。
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護人在非戶籍所在地工作或者居住的適齡兒童、少年,在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護人工作或者居住地接受義務教育的,當地人民政府應當為其提供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條件。具體辦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規定。
縣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的軍人子女接受義務教育予以保障。
第十三條 縣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和鄉鎮人民政府組織和督促適齡兒童、少年入學,幫助解決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困難,採取措施防止適齡兒童、少年輟學。
居民委員會和村民委員會協助政府做好工作,督促適齡兒童、少年入學。
第十四條 禁止用人單位招用應當接受義務教育的適齡兒童、少年。
根據國家有關規定經批准招收適齡兒童、少年進行文藝、體育等專業訓練的社會組織,應當保證所招收的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自行實施義務教育的,應當經縣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批准。
第三章 學校
第十五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據本行政區域內居住的適齡兒童、少年的數量和分布狀況等因素,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制定、調整學校設置規劃。新建居民區需要設置學校的,應當與居民區的建設同步進行。
第十六條 學校建設,應當符合國家規定的辦學標准,適應教育教學需要;應當符合國家規定的選址要求和建設標准,確保學生和教職工安全。
第十七條 縣級人民政府根據需要設置寄宿制學校,保障居住分散的適齡兒童、少年入學接受義務教育。
第十八條 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根據需要,在經濟發達地區設置接收少數民族適齡兒童、少年的學校(班)。
第十九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據需要設置相應的實施特殊教育的學校(班),對視力殘疾、聽力語言殘疾和智力殘疾的適齡兒童、少年實施義務教育。特殊教育學校(班)應當具備適應殘疾兒童、少年學習、康復、生活特點的場所和設施。
普通學校應當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殘疾適齡兒童、少年隨班就讀,並為其學習、康復提供幫助。
第二十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據需要,為具有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規定的嚴重不良行為的適齡少年設置專門的學校實施義務教育。
第二十一條 對未完成義務教育的未成年犯和被採取強制性教育措施的未成年人應當進行義務教育,所需經費由人民政府予以保障。
第二十二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門應當促進學校均衡發展,縮小學校之間辦學條件的差距,不得將學校分為重點學校和非重點學校。學校不得分設重點班和非重點班。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門不得以任何名義改變或者變相改變公辦學校的性質。
第二十三條 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依法維護學校周邊秩序,保護學生、教師、學校的合法權益,為學校提供安全保障。
第二十四條 學校應當建立、健全安全制度和應急機制,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加強管理,及時消除隱患,預防發生事故。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定期對學校校舍安全進行檢查;對需要維修、改造的,及時予以維修、改造。
學校不得聘用曾經因故意犯罪被依法剝奪政治權利或者其他不適合從事義務教育工作的人擔任工作人員。
第二十五條 學校不得違反國家規定收取費用,不得以向學生推銷或者變相推銷商品、服務等方式謀取利益。
第二十六條 學校實行校長負責制。校長應當符合國家規定的任職條件。校長由縣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依法聘任。
第二十七條 對違反學校管理制度的學生,學校應當予以批評教育,不得開除。
第四章 教師
第二十八條 教師享有法律規定的權利,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應當為人師表,忠誠於人民的教育事業。
全社會應當尊重教師。
第二十九條 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應當平等對待學生,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促進學生的充分發展。
教師應當尊重學生的人格,不得歧視學生,不得對學生實施體罰、變相體罰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行為,不得侵犯學生合法權益。
第三十條 教師應當取得國家規定的教師資格。
國家建立統一的義務教育教師職務制度。教師職務分為初級職務、中級職務和高級職務。
第三十一條 各級人民政府保障教師工資福利和社會保險待遇,改善教師工作和生活條件;完善農村教師工資經費保障機制。
教師的平均工資水平應當不低於當地公務員的平均工資水平。
特殊教育教師享有特殊崗位補助津貼。在民族地區和邊遠貧困地區工作的教師享有艱苦貧困地區補助津貼。
第三十二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教師培養工作,採取措施發展教師教育。
縣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應當均衡配置本行政區域內學校師資力量,組織校長、教師的培訓和流動,加強對薄弱學校的建設。
第三十三條 國務院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鼓勵和支持城市學校教師和高等學校畢業生到農村地區、民族地區從事義務教育工作。
國家鼓勵高等學校畢業生以志願者的方式到農村地區、民族地區缺乏教師的學校任教。縣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依法認定其教師資格,其任教時間計入工齡。
第五章 教育教學
第三十四條 教育教學工作應當符合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特點,面向全體學生,教書育人,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有機統一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第三十五條 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根據適齡兒童、少年身心發展的狀況和實際情況,確定教學制度、教育教學內容和課程設置,改革考試制度,並改進高級中等學校招生辦法,推進實施素質教育。
學校和教師按照確定的教育教學內容和課程設置開展教育教學活動,保證達到國家規定的基本質量要求。
國家鼓勵學校和教師採用啟發式教育等教育教學方法,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第三十六條 學校應當把德育放在首位,寓德育於教育教學之中,開展與學生年齡相適應的社會實踐活動,形成學校、家庭、社會相互配合的思想道德教育體系,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
第三十七條 學校應當保證學生的課外活動時間,組織開展文化娛樂等課外活動。社會公共文化體育設施應當為學校開展課外活動提供便利。
第三十八條 教科書根據國家教育方針和課程標准編寫,內容力求精簡,精選必備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經濟實用,保證質量。
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和教科書審查人員,不得參與或者變相參與教科書的編寫工作。
第三十九條 國家實行教科書審定製度。教科書的審定辦法由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規定。
未經審定的教科書,不得出版、選用。
第四十條 教科書由國務院價格行政部門會同出版行政部門按照微利原則確定基準價。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價格行政部門會同出版行政部門按照基準價確定零售價。
第四十一條 國家鼓勵教科書循環使用。
第六章 經費保障
第四十二條 國家將義務教育全面納入財政保障范圍,義務教育經費由國務院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依照本法規定予以保障。
國務院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將義務教育經費納入財政預算,按照教職工編制標准、工資標准和學校建設標准、學生人均公用經費標准等,及時足額撥付義務教育經費,確保學校的正常運轉和校舍安全,確保教職工工資按照規定發放。
國務院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用於實施義務教育財政撥款的增長比例應當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比例,保證按照在校學生人數平均的義務教育費用逐步增長,保證教職工工資和學生人均公用經費逐步增長。
第四十三條 學校的學生人均公用經費基本標准由國務院財政部門會同教育行政部門制定,並根據經濟和社會發展狀況適時調整。制定、調整學生人均公用經費基本標准,應當滿足教育教學基本需要。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實際情況,制定不低於國家標準的學校學生人均公用經費標准。
特殊教育學校(班)學生人均公用經費標准應當高於普通學校學生人均公用經費標准。
第四十四條 義務教育經費投入實行國務院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根據職責共同負擔,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負責統籌落實的體制。農村義務教育所需經費,由各級人民政府根據國務院的規定分項目、按比例分擔。
各級人民政府對家庭經濟困難的適齡兒童、少年免費提供教科書並補助寄宿生生活費。
義務教育經費保障的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規定。
第四十五條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在財政預算中將義務教育經費單列。
縣級人民政府編制預算,除向農村地區學校和薄弱學校傾斜外,應當均衡安排義務教育經費。
第四十六條 國務院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范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加大一般性轉移支付規模和規范義務教育專項轉移支付,支持和引導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增加對義務教育的投入。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確保將上級人民政府的義務教育轉移支付資金按照規定用於義務教育。
第四十七條 國務院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據實際需要,設立專項資金,扶持農村地區、民族地區實施義務教育。
第四十八條 國家鼓勵社會組織和個人向義務教育捐贈,鼓勵按照國家有關基金會管理的規定設立義務教育基金。
第四十九條 義務教育經費嚴格按照預算規定用於義務教育;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佔、挪用義務教育經費,不得向學校非法收取或者攤派費用。
第五十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建立健全義務教育經費的審計監督和統計公告制度。
第七章 法律責任
第五十一條 國務院有關部門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違反本法第六章的規定,未履行對義務教育經費保障職責的,由國務院或者上級地方人民政府責令限期改正;情節嚴重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第五十二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上級人民政府責令限期改正;情節嚴重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一)未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製定、調整學校的設置規劃的;
(二)學校建設不符合國家規定的辦學標准、選址要求和建設標準的;
(三)未定期對學校校舍安全進行檢查,並及時維修、改造的;
(四)未依照本法規定均衡安排義務教育經費的。
第五十三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教育行政部門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上級人民政府或者其教育行政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通報批評;情節嚴重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一)將學校分為重點學校和非重點學校的;
(二)改變或者變相改變公辦學校性質的。
縣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或者鄉鎮人民政府未採取措施組織適齡兒童、少年入學或者防止輟學的,依照前款規定追究法律責任。
第五十四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上級人民政府或者上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財政部門、價格行政部門和審計機關根據職責分工責令限期改正;情節嚴重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一)侵佔、挪用義務教育經費的;
(二)向學校非法收取或者攤派費用的。
第五十五條 學校或者教師在義務教育工作中違反教育法、教師法規定的,依照教育法、教師法的有關規定處罰。
第五十六條 學校違反國家規定收取費用的,由縣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責令退還所收費用;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學校以向學生推銷或者變相推銷商品、服務等方式謀取利益的,由縣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給予通報批評;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和教科書審查人員參與或者變相參與教科書編寫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教育行政部門根據職責許可權責令限期改正,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
第五十七條 學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縣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責令限期改正;情節嚴重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一)拒絕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殘疾適齡兒童、少年隨班就讀的;
(二)分設重點班和非重點班的; (三)違反本法規定開除學生的; (四)選用未經審定的教科書的。
第五十八條 適齡兒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護人無正當理由未依照本法規定送適齡兒童、少年入學接受義務教育的,由當地鄉鎮人民政府或者縣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給予批評教育,責令限期改正。
第五十九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予以處罰:
(一)脅迫或者誘騙應當接受義務教育的適齡兒童、少年失學、輟學的;
(二)非法招用應當接受義務教育的適齡兒童、少年的;
(三)出版未經依法審定的教科書的。
第六十條 違反本法規定,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八章 附則
第六十一條 對接受義務教育的適齡兒童、少年不收雜費的實施步驟,由國務院規定。
第六十二條 社會組織或者個人依法舉辦的民辦學校實施義務教育的,依照民辦教育促進法有關規定執行;民辦教育促進法未作規定的,適用本法。
第六十三條 本法自2006年9月1日起施行。
B. 我國刑法有「教師違反職責罪」嗎為什麼
我們的刑法裡面沒有什麼「教師違反職責罪」。就算不了解相關法律法規,「教師違反職責」這個名字一看就知道是無稽之談。aqui te amo。
教師違反職責,這話本身就是說不通,應該說是教師違反職業道德。職業道德,不是法律問題。再說,第一,你問《刑法》裡面有沒有這個罪,你翻一翻刑法就知道沒有了。第二,類似的情況,也不可能在「刑法」裡面,比如軍人違反職責,就是專門一部法律規定。這種職業類的問題,就算立法也是單獨立法,不可能都放進《》刑法》裡面,這是想也想得出來的事情。至於「為什麼」?——沒有就是沒有,客觀事實就是這樣,沒有什麼為什麼,如果非要問一個為什麼,那就是這不是《刑法》調整管轄范圍之內,所以《刑法》上面沒有。相關問題有《教師法》,有教育法,有《未成年人保護法》,有教師資格條例,有教師職業行為准則,有教師違反職業道德行為處理辦法,不是都放在刑法裡面,這根本不是刑事犯罪。
教師違反職業道德如何處理:
第一,警告和記過處分,公立學校教師由所在學校提出建議,學校主管教育部門決定。民辦學校教師由所在學校決定,報主管教育部門備案。
第二,降低崗位等級或者撤職處分,由教師所在學校提出建議,學校主管教育部門決定並報同級人事部門備案。
第三,開除處分,公辦學校由所在學校提出建議,學校主管教育部門決定並報同級人事部門備案。
C. 民法典刑法和 義務教育法 的第一條規定的共同之處是什麼
為了保護人民權益
根據憲法
結合我國國情
D. 違犯教育法教育法的刑事責任和民事責任是什麼
1.違反教育法的行政法律責任
行政法律責任,是指行政法律關系主體違反行政法律規范,構成行政違法而應當依法承擔的否定性的法律後果。我國現行的教育法的相當一部分是以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門為一方,調整教育活動中的行政關系,具有行政法的屬性,違反教育法的行為就帶有行政違法性,所以行政法律責任是違反教育法最主要的一種法律責任。
根據有關教育法律法規的規定,違反教育法的行政法律責任的承擔方式主要有行政處分和行政處罰兩類。
(1)行政處分
行政處分是行政機關對本機關違法的工作人員,或行政監督機關對行政系統機關工作人員所施行的紀律上的懲戒措施。
根據1957年頒布的《國務院關於國家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獎懲暫行規定》,國家行政機關所屬工作人員有下列違法失職行為,尚未構成犯罪的,可以給予紀律處分:
a.違反國家的政策、法律、法令和政府的決議、命令、規章、制度的;
b.玩忽職守,貽誤工作的;
c.違反民主集中制,不服從上級決定、命令,壓制批評,打擊報復的;
d.弄虛作假,欺騙組織的;
e.撥弄是非,破壞團結的;
f.喪失立場,包庇壞人的;
g.貪污盜竊國家財產的;
h.浪費國家資財,損害公共財務的;
i.濫用職權,侵犯人民群眾利益,損害國家機關和人民群眾聯系的;
j.泄露國家機密的;
k.腐化墮落,損害國家機關威信的;
l.其他違反國家紀律的行為。
行政處分的具體方式,包括以下幾種:警告、記過、記大過、降職、撤職、開除留用察看、開除等。
(2)行政處罰
行政處罰是由特定的國家行政機關或法定授權的其他組織,對違反特定的行政法規但尚未構成犯罪的當事人給予的一種懲戒、制裁措施。它是特定的國家行政機關或法定授權的其他組織進行管理、履行維護公共秩序職能的一種具體行政行為。行政處罰包含以下幾層意思:
a. 行政處罰是行政機關的行為。這一點使它與民事處罰、刑事處罰相區別。因為刑事處罰和民事處罰都是由人民法院作出的。
行政處罰雖然是由行政機關作出,但並不是任何機關都有行政處罰權。行政處罰是一種職權。只有法律、法規規定享有處罰權的行政機關才能進行行政處罰。
b.行政處罰是對行政管理相對人的處罰。這一點使它與行政處分相區別。
c.行政處罰是對行政管理相對人違反行政法律法規的行為的處罰。只有法律、法規規定必須處罰的行為才可以處罰,法律、法規沒有規定的就不能處罰。
d.行政處罰所採取的只能是行政制裁。行政處罰只能針對那些情節輕微尚未構成犯罪的違法行為。行政上的違法行為一旦超出行政的范圍、構成刑事犯罪的行為,應給予的是刑事制裁。
按照行政處罰的內容,行政處罰可以分為精神罰、財產罰、人身罰和行為罰等。
精神罰,是一種影響名譽的行政法律責任承擔方式。它包含有財產性和人身自由的性質,其目的在於引起違法者精神上的注意。其主要形式有:警告、通報批評、消除不良影響等。
財產罰,是要求違法者承擔財產上的責任,即以經濟手段懲罰其所從事的違法行為。其主要形式有:罰款、沒收、繳納懲罰性和補償性費用等。
行為罰,是一種剝奪或限制行政違法者特定的行為能力的處罰方式。其主要形式有:停止生產、暫停營業、限期整頓、關閉企業;吊銷許可證、停止或緩發許可證、扣繳或吊銷營業執照;扣留或吊銷職務證書、駕駛執照;取消資格;責令返回不合格產品等。
人身罰,是對行政違法者的人身自由加以限制。如行政拘留、勞動教養等。
2.違反教育法的民事法律責任
違反教育法的民事法律責任,是指教育法律關系主體違反教育法的規定,破壞了平等主體之間正常的財產關系或人身關系,依照法律規定應承擔的民事法律責任。這是一種以財產責任為主要內容的責任。
《教育法》第81條對違反教育法的民事責任作了原則性規定。
3.違反教育法的刑事法律責任
違反教育法的刑事法律責任,是指教育法律關系主體實施的違反教育法的行為,同時又觸犯了刑法,達到犯罪程度時,所必須承擔的法律後果。這種責任的承擔方式是刑事制裁即刑罰。
《教育法》第七十一條、第七十二條、第七十三條、第七十六條對挪用、剋扣教育經費和擾亂學校教育教學秩序、破壞校舍、場地及其他財產、招生中徇私舞弊的行為追究刑事責任作了規定。《義務教育法》第十六條及其《實施細則》第7章規定對下列行為依法追究刑事責任:(1)侵佔、剋扣挪用義務教育經費;(2)擾亂實施義務教育學校的教學秩序,情節嚴重的;(3)侵佔或破壞學校校舍、場地和設備情節嚴重的;(4)侮辱、毆打教師、學生情節嚴重的;(5)體罰學生情節嚴重的;(6)玩忽職守致使校舍倒塌、造成師生傷亡事故,情節嚴重的。
在對以上各種違法行為追究刑事責任時,「情節嚴重」是必要條件,但在不同的行為中,其含義是不同的。
E. 民法,憲法,刑法,婚姻法,教育法怎麼分辨
主要是根據這些來部門法所調整源的對象不同、法律效力不同進行區別。首先是憲法,憲法是國家根本大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其他法律都是根據憲法制定的。其他法律不得與之抵觸。民法調整的是平等主體的公民間、法人間及公民與法人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憲法調整的主體之間是不平等的。教育法則是體現統治階級在教育方面意志的,由國家制定或任可,並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在教育活動中普遍遵守的行為規則的總稱。
F. 教育法2021修正解讀什麼
此次教育法修改亮點頗多,歷經兩個版本審議稿。其中,二審稿進一步提升了冒名頂替行為的處罰力度,責令停止參加相關國家教育考試的年限由「一年以上三年以下」提高到「二年以上五年以下」,同時提高了所負法律責任的上限與下限,增加了其違法成本。
現行教育法中考試作弊等行為對應的法律責任為「責令停止參加相關國家教育考試一年以上三年以下」,依此來看,冒名頂替入學的處罰較之更重。
如果考試作弊是在「賽跑」過程中動手腳,那麼頂替入學則是「強行將他人拉下領獎台」,這不僅是對高考選拔制度公平性與威嚴性的踐踏,還是對他人受教育權利的嚴重侵犯。該項修法舉措表明,冒名頂替入學行為的性質惡劣、社會危害性較大,體現了我國對該問題的治理決心。
此次教育法修改充分聽取了多方意見,回應了民眾的重大關切。冒名頂替以獲取入學資格往往是一整套權錢交易運作機制的結果,必須進一步打擊違法犯罪的利益鏈條。
對於組織、指示冒名頂替入學行為的公職人員,此次修正草案中增加了對其「依法給予處分」的規定,是對刑法修正案(十一)相關內容的呼應。
刑法修正案(十一)第三十二條規定,對於冒名頂替入學行為「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罰金」,對於組織者、指示者要「加重處罰」,國家工作人員有以上行為又構成其他犯罪的,要「數罪並罰」;對於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行為,由公安機關予以相應處罰。
如此一來,形成了教育法、刑法、治安管理處罰法等一系列法律構成的治理鏈條,以白紙黑字的法律明文規定向民眾交付答卷。
教育公平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在要求,要保障每一位公民有均等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
高考承載著民眾對社會公平的期待,挑動著無數家長最敏感的神經,其守護的教育公平底線不容任何人、任何力量挑戰。維護教育公平,必須以強有力的法律措施為教育事業正本清源。
保障教育公平,確保高考錄取結果的公正合理,要嚴格執行考試規則,確保從考試前到錄取後各個環節的准確嚴謹。要高度重視高考信息錄入工作,准確採集考生的真實信息,為各項信息核驗打好基礎。
要對考生檔案的安全維護予以最高程度保護,嚴禁任何形式的篡改與掉換,禁止任何非經允許的接觸。
以上內容參考:
衢州市教育局-《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修正案解讀
G. 教育的法律法規有哪些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內成年人保護法》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
H. 教育法屬於民法還是屬於刑法
《教育法》既不屬於《民法》也不屬於《刑法》,是教育的基本法,與《刑法》、《民法》地位等同。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對教育基本制度、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教師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受教育者、教育與社會等事宜作出了詳細的規定。該法自1995年9月1日施行。2015年12月27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表決通過《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的決定》,教育法第五條、第六條、第十一條第一款、第十二條、第十九條、第二十五條、第六十六條、第六十一條第一款、第七十六條、第七十九條等十處條款進行修改,並增加一條作為第十八條:「國家制定學前教育標准,加快普及學前教育,構建覆蓋城鄉,特別是農村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為適齡兒童接受學前教育提供條件和支持。」修改內容涉及國民教育、終身教育的指導思想,學前教育的普及、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的發展,違法招生和考試作弊的法律責任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