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刑法定的司法原則
A. 罪行法定原則
罪刑法定原則由兩個基本方面組成,其一是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其二是法律沒有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
【法律分析】
第一個方面可稱之為積極的罪刑法定原則;第二個方面,可稱之為消極的罪刑法定原則。積極的罪刑法定原則和消極的罪刑法定原則都有其各自的含義。積極的罪刑法定原則與消極的罪刑法定原則的統一,運用刑罰權,刑也要法定,由此派生出以下幾個原則:成文法主義;排斥習慣法;排斥絕對不定期刑;禁止類推;禁止重法溯及既往;刑法的明確性。懲罰犯罪,保護人權與約束刑罰權,防止濫用,保障人權的統一,這就是罪刑法定原則的全面的正確的含義。罪刑法定原則的這兩個方面的含義集中到一點,就是對人權的維護,這是我國罪刑法定原則的真諦。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三條 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
B. 罪刑法定適用原則有哪些
罪刑法定原則 的基本含義是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 即犯罪行為的界定、種類、構成條件和 刑罰 處罰的種類、幅度,均事先由法律加以規定,對於 刑法 分則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的行為,不得定罪處罰。罪刑法定原則的基本內容主要包括: (1)法律主義:成文法、行政法與規章、習慣法、判例不能成為刑法的淵源,但是可能成為理解構成要件要素的材料。 (2)禁止不利於行為人的事後法(禁止溯及既往):既是司法原則,也是立法原則。 (3)禁止不利於行為人的類推解釋。 (4)禁止絕對不定刑與絕對不定期刑。 (5)明確性——明確性具有相對性:立法和理論的合力。明確性實現與否與罪狀的規定模式無關;規范構成要件在刑法中的存在不可避免。 (6)禁止處罰不當罰的行為。 (7)禁止不均衡、殘虐的刑罰。 《刑法》第三條 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
C. 罪刑法定原則包括哪些
罪刑法定原則有:
1、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
2、法律沒有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
第一個方面可稱之為積極的罪刑法定原則;第二個方面,可稱之為消極的罪刑法定原則。積極的罪刑法定原則和消極的罪刑法定原則都有其各自的含義。積極的罪刑法定原則與消極的罪刑法定原則統一。罪刑法定原則經歷了兩個發展階段,即絕對罪刑法定原則階段和相對罪刑法定原則階段。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三條
【罪刑法定】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第一條
【立法宗旨】為了懲罰犯罪,保護人民,根據憲法,結合我國同犯罪作斗爭的具體經驗及實際情況,制定本法。
D. 罪刑法定原則八個要求
法律分析:1、禁止溯及既往:即犯罪及其懲罰必須在行為前預先規定,刑法不得對在其公布、施行前的行為進行追溯適用。
2、排斥習慣法:即行政規章不得規定刑罰,習慣法、判例不能作為刑法的淵源。刑事司法也應當以成文法為准,排斥習慣法。
3、禁止類推解釋,即對刑法應嚴格適用和嚴格解釋,不得進行類推解釋。
4、刑罰法規的適當:即刑罰法規應當明確、確定和適當,禁止不確定刑,禁止處罰不當罰的行為等等。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三條 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
第四條 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
第五條 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
E. 罪刑法定原則
罪刑法定原則的經典表述是,「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刑法第3條明文規定了罪刑法定原則。罪刑法定原則產生的思想淵源是三權分立學說與心理強制說。但該原則的思想基礎則是民主主義與尊重人權主義:民主主義要求,什麼是犯罪,對犯罪如何處罰,必須由人民群眾決定,具體表現為由人民群眾選舉產生的立法機關來決定;尊重人權主義要求,為了保障公民的自由,必須使得公民能夠事先預測自己行為的性質與後果,故什麼是犯罪,對犯罪如何處罰,必須在事前明文規定。
罪刑法定原則的具體要求如下:(1)規定犯罪及其法律後果的法律必須是立法機關制定的成文的法律,行政規章不得規定刑罰,習慣法不得作為刑法的淵源,判例也不應怍為刑法的淵源。(2)禁止不利於行為人的事後法(禁止溯及既往)。(3)禁止不利於行為人的類推解釋。(4)禁止絕對的不定刑與絕對的不定期刑。(5)刑法的處罰范圍與處罰程度必須具有合理性:只能將值得科處刑罰的行為規定為犯罪,禁止將輕微危害行為當作犯罪處理;處罰程度必須適應現階段一般人的價值觀念。(6)對犯罪及其法律後果的規定必須明確:對犯罪構成的規定必須明確;對法律後果的規定必須明確。(7)禁止不均衡的、殘虐的刑罰。
法律依據:《刑法》第三條,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
F. 罪刑原則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罪刑法定原則的含義是: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罪刑法定原則包括禁止溯及既往、禁止適用習慣法、禁止類推適用和刑罰法規的適當者四個方面的內容。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條
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
第十四條
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故意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G. 罪刑法定原則是什麼
法律分析:罪刑法定原則: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
內容包括:(1)法律主義(成文法主義)。罪刑法定主義所要求的法律主義是指規定犯罪與刑罰的法律必須是成文的法律;法官只能根據成文法律定罪量刑。
(2)禁止事後法(禁止溯及既往)。禁止事後法是指只能適用行為時的法律,而不得適用行為後的法律(溯及既往)。
(3)禁止類推解釋。
(4)禁止絕對不定(期)刑。
(5)明確性。明確性表示規定犯罪的法律條文必須清楚明確,使人確切了解違法行為的內容,准確地確定犯罪行為與非犯罪行為的范圍,以保障該規范沒有明文規定的行為不會成為該規定運用的對象。
(6)禁止處罰不當罰的行為。禁止處罰不當罰的行為是指刑法只能將具有處罰根據或者說值得科處刑罰的行為規定為犯罪。
(7)禁止不均衡的、殘虐的刑罰。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三條 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
H. 論罪刑法定原則
罪刑法定原則包括:
1、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
2、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
罪刑法定原則是指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基本要求是法定化、實定化、明確化。
稱之為積極的罪刑法定原則,也可稱之為消極的罪刑法定原則。積極的罪刑法定原則和消極的罪刑法定原則都有其各自的含義。積極的罪刑法定原則與消極的罪刑法定原則統一。
罪刑法定原則是指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基本要求是法定化、實定化、明確化。罪刑法定原則可以分為絕對罪刑法定與相對罪刑法定。絕對罪刑法定是完全排斥法官的自由裁量的,認為法官應當逐字地適用刑法,相對罪刑法定則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容納司法裁量。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條 【罪刑法定】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
第十三條 【犯罪概念】一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侵犯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以及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依照法律應當受刑罰處罰的,都是犯罪,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
第十七條 【刑事責任年齡】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二周歲不滿十四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情節惡劣,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追訴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對依照前三款規定追究刑事責任的不滿十八周歲的人,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依法進行專門矯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