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西方民法特點

西方民法特點

發布時間: 2020-12-28 00:09:31

① 中西方的法律文化在民法刑法的制度建設上有何突出的不同特色

  1. 中西法律文化的差異首先是表現在法的觀念上。傳統中國的法的觀念主要以「」為核心和內容,因此,在傳統上,中國人往往習慣於把刑、律、法等同起來,以為法即是刑法。這種觀念源於中國古代法的特殊形成,並在以後的發展中得到加強 。 西方法的觀念主要以權利為軸心,這是因為古希臘、古羅馬國家與法肇始於平民與貴族的沖突,在某種意義上說,它們是社會妥協的結果。

  2. 中西法律文化的另一個差異是法的本位,也即法以什麼作為其權利義務的基本單位。中國法律走上了一條從氏族/部族到宗族/家族再到國家/社會的集團本位道路,這可以圖示為氏族/部族→宗族/家族→國家/社會,其特點是日益集團化。西方的法律本位則經歷了一條從氏族到個人再經上帝/神到個人的道路,圖示為氏族→個人→上帝/神→個人,其特點是日益非集團(個人)化。

  3. 從法律文化所體現的性質來說,中國傳統法律文化是一種公法文化,西方法律文化傳統上是一種私法文化。所謂公法文化本質上是一種刑事性(刑法化或國家化)的法律體系;私法文化則是一種民事性(民法化或私人化)的法律體系。中國傳統法律中確有關於民事、婚姻、家庭、訴訟等方面的規定,但這些規定在性質上都被刑法化了,也即以刑法的規定和方式來理解和處理非刑事問題。西方法律文化作為一種傳統的私法文化,其主要標志是民法和商法的發達。

  4. 倫理化與宗教性可以說是中西法律文化比較上具對極性的差異。傳統中國的法律在西漢以後逐漸為儒家倫理所控制,儒家倫理的精神和原則日益規范著法律的變化和發展,至隋唐終使中國法律完全倫理化,這一情形延及清末而毫無變化。西方法律文化從羅馬開始就受基督教的影響,到中世紀時,基督教逐漸控制了世俗的法律,雖然近代資產階級革命使政教分離,法律在整體上擺脫了基督教的束縛與控制,但基督教對西方法律的影響至今仍然存在,並且深入到西方法律文化的思想和制度深處。

  5. 中西法律文化在體系和學術方面也有很大的差異。從某種意義上說,作為「中華法系」母法的傳統中國法律文化是一個帶有封閉性的體系,而代表西方法律文化的大陸和英美兩大法系是開放性的。這種不同的結構形態是由它們所屬的社會機制所決定的,並隨著社會本身而變化。

  6. 我們應該承認,同為人類文化組成部分的中西法律文化存在差異與沖突的同時,也有相似、相近、相通之處。從根本上說,每一文明都有關於理想社會的設計,不同文明的理想自有差異,但都是人類心性的表現,都是人類對生活秩序化和正義性的追求。

② 談談你對中華法學和西方法學的認識

如前所述,清末繼受外國民法和國民政府制定民法典,其直接動因是為回了廢除領事裁判答權,新中國成立後因意識形態和經濟政治的原因而繼受蘇聯民法,直到1978年後民法經濟法論爭中將民法理解為「商品經濟法」[70],及為了適應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而制定統一合同法和物權法,充分體現了中國民法學一直為某種政治功利目的所左右,是否因而長期遮蔽了中國民法學對自身的認識和理解?例如,什麼是民法的理念、民法的精神、民法的目標或者民法的本位?民法究竟是私法還是公法?為什麼中國民法學已經存在了一百年,而中國社會仍然處於公法觀念支配之下?為什麼很少涉及私法、私權、私法觀念、私權觀念,而一旦涉及這些個概念時總是顯得理不直、氣不壯?

③ 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的根本區別是什麼

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主要區別在於:

1、法律淵源不同。大陸法系是成文法系,其法律以成文法即制定法的方式存在。英美法系的法律淵源既包括各種制定法,也包括判例。

2、訴訟程序不同。前者的訴訟程序以法官為重心,具有糾問程序的特點。後者的訴訟程序以原告、被告及其辯護人和代理人為重心,具有抗辯式的特點,同時還存在陪審團制度。

3、法律適用不同。大陸法系習慣用演繹形式,英美法系習慣用歸納的形式。

4、法律分類不同。大陸法系分為公法和私法,英美法系分為普通法、平衡法,公法指憲法、行政法、刑法以及訴訟法;私法主要是指民法和商法,英美法系的基本結構是在普通法和衡平法的分類基礎上建立的。

5、法律編纂不同。大陸法系傾向法典形式,英美法系傾向單行法。當代英美法系雖然學習借鑒了大陸法系制定法傳統,但也大都是對其判例的匯集和修訂。

(3)西方民法特點擴展閱讀:

兩大法系的主要差異有:

第一,法律淵源。從法律淵源傳統來看,大陸法系具有制定法的傳統,制定法為其主要法律淵源,判例一般不被作為正式法律淵源(除行政案件外),對法院審判無約束力;而英美法系具有判例傳統,判例法為其正式法律淵源,即上級法院的判例對下級法院在審理類似案件時有約束力。

第二,法典編纂。從法典編纂傳統來看,大陸法系的一些基本法律一般採用系統的法典形式。而英美法系一般不傾向法典形式,其制定法一般是單行的法律和法規。當代英美法系雖然學習借鑒了大陸法系制定法傳統,但也大都是對其判例的匯集和修訂。

第三,法律結構。從法律結構傳統來看,大陸法系的基本結構在公法和私法的分類基礎上建立的,傳統意義上的公法指憲法、行政法、刑法以及訴訟法;私法主要是指民法和商法,英美法系的基本結構是在普通法和衡平法的分類基礎上建立的。

從歷史上看,成文法代表立法機關(議會)的法律,普通主要代表審判機關(法官)的法律(判例法)。所謂衡平法是在普通法不能彌補損失的情況下所適用的法律,衡平法是對普通法的補充規則。

第四,法律適用。從法律適用傳統來看,大陸法系的法官在確定事實以後首先考慮制定法的規定,而且十分重視法律解釋,以求制定法的完整性和適用性;英美法系法官在確定事實之後,首先考慮的是以往類似案件的判例,將本案與判例加以比較,從中找到本案的法律規則或原則,這種判例運用方法又稱為「區別技術」。

④ 西方主要的民法典有哪些

《拿破崙法典》《法國民法典》《德國民法典》,1838年的《丹麥民法典》是依據該回法典制定的,1940年的答《希臘民法典》也是以該法典為範本的 。最後,還有很多國家的民法典在編纂時或多或少地受到了該法典的影響,如1896年的《德國民法典》、1907年的《瑞士民法典》、1867年的《葡萄牙民法典》、1889年的《西班牙民法典》、1855年的《智利民法典》、1869年的《阿根廷民法典》、1916年的《巴西民法典》等

⑤ 急!以日本民法典制定過程為例,談談你對法制建設過程中如何處理本國法制傳統與外來法律之間的關系,500字

二、 日本民法典制定的過程

(一)「舊民法」的制定與「法典論爭」

明治6年(1873年),日本政府在司法省設民法編纂課,於明治9年(1876年)著手起草民法,到明治11年(1878年)完成初稿。明治12年(1879年)又聘請法國專家來日委以民法起草工作。明治13年(1880年)在司法省設民法編纂局,加緊起草工作。民法編纂局一度劃歸外務省,後來又歸司法省,由法國專家負責財產法部分,另由日本人負責親屬法部分,最後在明治21年(1888年)完成草案。所完成的民法草案稱為舊民法典。舊民法典中相當於現行民法典前三編(總則、物權、債權)的部分由博瓦所鈉德起草,而親屬法和繼承法部分由日本法學家負責起草。從具體內容來看,盡管舊民法典的基本框架仍然遵循法國民法典,但與法國民法典有諸多不同之處。比如,將租賃權規定為物權;不動產物權變動中第一買主盡管沒有登記也可以對抗第二買主等。[4]

日本就舊民法典的實施展開了斷行派與延期派的論爭。當時的論爭不僅限於法律方面,而且與政治結合在一起,涉及到立國的根本問題。法典論爭的核心是關於親屬法的,尤其集中在家制一點。在論爭中,最能刺激國民感情的是穗積八束的論文《民法出而忠孝亡》。他聲稱,舊民法典破壞了日本親族制度中固有的「醇風美俗」,會給日本國體造成不良影響。結果,帝國議會於1892年通過《民法典及商法典延期實行法律案》。[5]就這樣,一部充滿近代色彩的民法典夭折了。法典論爭表面上爭論的是民法典,但其實質上是日本固有的傳統文化與西方近代思想之間的沖突,這個沖突在日本近代化的過程中始終存在,這次法典論爭是這個沖突達到巔峰的表現。為了調和這個沖突,日本不得不對舊民法典進行修改。

(二)「新民法」的制定

新民法即現行民法,舊民法施行延期後,日本政府著手重新起草民法。明治26年(1893年),設置法典調查會,以伊藤博文為總裁、西園寺公望為副總裁,以穗積陳重、富井政章、梅謙次郎三人為起草委員,另以數十人為委員。這次起草,在維持日本舊有習俗、特別是家族制度的原則下,特別參照當時的德國民法第一草案進行,於1895年完成總則編、物權編和債權編,次年這三編在議會通過,於當年4月27日公布。親屬編與繼承編於1898年通過公布(同時公布的還有《法例》與《民法施行法》)。全部民法於1898年7月16日施行。這是日本的「新民法」,又被稱為「明治民法」。這部民法一直施行到現在。其中親屬編與繼承編在二次大戰後經過了重大修改。

四、 日本民法典對我國民法典編纂的啟示

從上面對日本民法典的制定與發展的介紹中我們可以看出,日本民法典在制定過程中是以移植攝取、注重實效與兼收並蓄為基本指導思想的。由於日本缺乏民事法律的傳統,面對西方列強的要求,只有向西方國家特別是擁有相對完備的資本主義法律體系和成熟的立法技術的英、法、德等國家學習經驗,借鑒成果,移植攝取,兼收並蓄,只有制定與西方主要國家相一致的法律制度,才能實現政治上的願望;而舊民法典流產的教訓則使得新民法典在起草的過程中尤其注重日本國內的實際,對長期積淀下來的歷史傳統和實踐經驗進行總結和梳理,繼承和發揚行之有效的制度以求內容的實效性,新民法典編纂委員會在審議的過程中還就具體問題作了大量的習慣調查,盡量使相關規定符合日本的風土人俗和國情。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日本民法典作為亞洲第一部民法典,無疑以其思想意義和歷史上的擴散力而佔有著最為重要的地位,是一部名副其實的開創亞洲近代法史的偉大法典。處於21世紀今天的當代中國,學習、研究與借鑒日本民法典是必要的,它帶給我們很多啟示。

(一)、關於「西方化」和「本土化」

本來「西方化」和「本土化」的爭論在上個世紀初就開始了,只不過近些年又形成了一個小小的高潮,而這次爭論又恰在醞釀和制定民法典的過程中,所以不可避免地會產生一些影響。一百年來,中國學習西方民法,或者稱之為中國民法的近代化,效果又怎樣?很多法理、法史的學者作了比較深入的研究,大多數學者認為,繼受西方先進的近現代法文化、法規則是時代的要求,但是必須注意植根於中國本土社會的法文化、法規則是基礎。這里的基礎主要是指本土社會中包括的中國傳統法文化、法規則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社會現實新創造的法文化和具體制度。我國現在制定民法典就是把上述這些因素中的優勝之處有機地整合在一起,這是一個非常艱難的過程。從民法的現代化出發,我們要找到「西方化」和「本土化」方面的一個結合點,中國傳統的及現實中好的東西要保留,但對糟粕也要勇於剔除;對西方的經驗,我們要借鑒,但也要有所取捨。有一點是非常明顯的,民法中有關基本原理和交易規則等應該與國際接軌,而親屬、繼承等方面的制度應該有我們自己的特點。

正如謝懷栻先生所言,「不論哪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特點,沒有特點的國家和民族是沒有的。因而在繼受外國法時,辨別自己的特點也是一個重要問題。機械地、盲目地照搬外國的法律,當然不一定好;強調甚至借口自己的特點而拒絕接受先進的外國法律,也是不對的。」因此,我們在借鑒外國法時,強調要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是應該的。

(二)、關於繼承與創新

這里所說繼承的含義,包括對中國傳統的和近代的民法理念和制度的繼承,特別是繼承中國近代以來法制改革和建設的經驗,也包括對各國民事立法經驗的借鑒和吸收。所以,在內容上,我國未來的民法典需要繼承的內容很多。而對於創新來說,內容相對於繼承可能要少一些。但是我們的著眼點、我們的目標、我們的理想是創新,因為社會是進步的,我們的民法也應該是隨之發展的。兩個世紀前的法國民法典,一個世紀前的德國民法典,有許多值得學習借鑒的東西,而且我們也一直在學。如今,我們制定21世紀的民法典,還必須往前看,往前走,不能僅局限於停留在法國民法典和德國民法典的出色內容上,而要立足於時代的變革。時代在發展,社會在變革,我們要跟上它們的步伐就應該有所創新而且必須有所創新。創新必須以社會的進步和民法的發展為契機,必須以中國的實際為基點,符合中國發展為著眼點。就像日本,隨著社會生活的發展,民法典也在不斷地增、刪、改,並且根據需要制定了許多單行法規,來彌補民法典的不足。雖然我們知道一樣新事物被人們認可與接受是要經歷一個艱難的過程的,而且這個過程持續的時間也許會很長,但是新事物畢竟是新事物,它的優點是無法被抹滅的,它最終會被人們接受。所以,我們未來的民法典應該有自己的創新,而且我們的創新是依據時代精神和本國國情的創新!

⑥ 15 . 西方所謂私法,一般包括( )。 (2 分)

西方所謂私法,一般包括:民法、商法

1、民法:

指在採用成文法的國家中,用以規范平等主體之間私法關系的法典。民法典以條文的方式,以抽象的規則來規范各式法律行為、身份行為。有的民法典會酌采習慣法作為補充規范的方式,此外也多半規定以當事人間私法自治的方式彌補各種法規的不足。

2、商法:

商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商事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商法是與民法並列並互為補充的部門法。商法具有調整行為的營利性特徵,又具有商主體嚴格法定等原則。主要包括公司法、保險法、合夥企業法、海商法、破產法、票據法等。

(6)西方民法特點擴展閱讀

關於民法和商法的關系,有兩種體例:一是民商合一,一是民商分立。所謂民商合一,是指民法包含商法,是商法的母法,並指導和統帥母法,而商法是民法的子法或者特別法。

如瑞士、義大利等國;所謂民商分立,是指民法與商法屬兩個並存的獨立的部門法,通常在民法典以外還制定了商法典,如法國、德國等國。

民法與商法共同調整商品經濟關系,同屬私法,兩者有著密切的聯系。商法使用的一切原則也不斷為民法所吸收。

⑦ 西方主要民法典有哪些呢

拿破崙法典

請採納

⑧ 如何理解西方法律文化私法屬性中民法典發達的變現

西方民法典發達主要是出自基督信仰。基督信仰的主線如下:上帝創造了人並為了人的回需要創造了宇宙萬物;在答上帝的主權下,人人平等,沒有等級之分,只有社會職務和角色之別;每一個人的人權及其自由都是上帝給予的,任何人不能以任何理由損害或剝奪他人的人權和自由,除非這個人違背了上帝對人規定的律法——這個律法是通過摩西十誡顯現出來的;因為人離開上帝而墮落而變得貪婪和邪惡,常常情不自禁覬覦、偷竊、搶奪他人的權利甚至肆意剝奪他人的生命,嚴重偏離上帝對人類規定的道路,甚至失去了人性,對社會生活秩序造成嚴重損害,社會管理者意識到私權得不到尊重和保護就沒有公義可言,便制定了以尊重和保護私權為基礎來體現公義的世俗法律。因為私權所涉及的領域和范圍非常廣泛,自然相關的法律就應允而生。

⑨ 對比論述西方近代與現代民法的特點

現代民法抄的人文精神是全面主體性與嚴格自由主義的統一。具體而言,現代民法的人文精神表現為對實質正義、個別正義的追求,對人格權的關注以及對所有權絕對、契約自由和過失責任等三大近代民法原則的修正與限制。現代民法的人文精神是對近代民法的人文精神的揚棄,是人類朝著純粹的理想的人文精神前進的一個重要環節,它反映了我們這個時代的時代精神,是對近代民法人文精神中二律背反的克服,具有辯證法的色彩,必將極大推動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自由發展。
自羅馬法復興、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以來,民法以其自身邏輯獲得發展。總的來說,依據一些學者的看法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即近代民法和現代民法。近代民法,即指經過16、17、18世紀的發展,於19世紀西歐各國編纂民法典而獲得定型化的一整套民法的概念、原則、制度、理論和思想的體系,在范圍上包括法、德、奧、日本及舊中國民法等大陸法系民法和英美法系民法。現代民法,是指近代民法在20世紀的發展與修正,與近代民法並無本質上的差別,是在近代民法的法律結構基礎之上,對近代民法的原理、原則進行修正、發展的結果

⑩ 在西方國家的民法中誠信也是帝王條款嗎不是只有中國古人才講仁義禮智信嗎西方人也講誠信

不一樣,西方講的是honest和fidelity,前者意味著上帝是全知全能的,人不能夠說與事實不符的話版(謊話)來騙過上帝;後者意味權著契約是指神的名義訂下的,對於契約必須遵守,這兩者不能算帝王條款,應該算神的條款。
中國講的是Xin或者Shinn,和上邊的兩個含義不同,只是偶然用了相同的漢字。這個「信」的含義是不可說的,解釋本身就是不敬。因為我們都是局限於某個時代的凡人,不能解釋超越於天地的永恆智慧。

熱點內容
負法律責任的證明 發布:2025-04-23 05:08:17 瀏覽:65
2017年財經法規電子書 發布:2025-04-23 05:08:17 瀏覽:658
酒桌勸酒法律責任 發布:2025-04-23 04:58:48 瀏覽:970
勞動法沒簽勞動合同 發布:2025-04-23 04:53:09 瀏覽:54
大連勞動法地方規定 發布:2025-04-23 04:52:12 瀏覽:685
蒸湘區法院院長 發布:2025-04-23 04:49:17 瀏覽:776
最高人民法院肖楊簡歷 發布:2025-04-23 04:49:05 瀏覽:170
民事訴訟法解釋149條 發布:2025-04-23 04:44:15 瀏覽:369
新婚姻法彩禮解讀 發布:2025-04-23 04:43:30 瀏覽:849
建設工程基本法律知識有多少章 發布:2025-04-23 04:42:56 瀏覽: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