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過錯
1. 刑事被害人過錯如何認定
刑法意義上被害人的過錯必須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第一,主體的相對性。即過錯必須是由被害人所為。由於過錯行為具有無可替代性,過錯行為的主體只能是被害人,而不可能是有過錯的被害人親屬等其他人或被害人所在單位,而被告人因此實施的犯罪行為必須是針對有過錯行為的被害人。
第二,行為的不當性。也即被害人主觀上出於故意或過失的心理,實施的一種顯而易見的依社會常理即能作出否定性評價的行為。這種行為不符合社會一般倫理要求,超出社會共同認可的范圍。這種行為必須受到社會的嚴厲否定性評價而非一般否定性評價,才具有刑法中過錯概念的意義,如違反法律法規、嚴重違反社會道德規范、故意不履行應盡義務的行為等等。
第三,過錯的程度性。指被害人的過錯行為不僅應當具有不當性,而且應達到一定程度,完成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才具有刑法上的意義。被害人行為的輕微過失或錯誤,不具有刑法意義上的被害人過錯責任。所以不是被害人所有不謹慎行為都能夠認定為過錯從而被刑法所評價,如被害人保管財物不當或者故意炫耀財富的輕微不當行為,就不應成為影響被告人量刑的情節。
第四,作用的關聯性。即被害人的過錯行為雖與被告人犯罪行為的發生發展或犯罪後果的造成不存在必然性,但其對犯罪結果施加的影響力卻是無法抹殺的。只有在客觀上能夠直接影響犯罪行為的產生、發展和結果的才屬於刑法意義的被害人過錯。如果對犯罪行為影響不大,也就不必在量刑中考慮。所以諸如因輕信而誤入犯罪圈套等行為,不屬於刑法意義上的被害人過錯。
2. 刑法中的過失犯罪罪名有哪些
第115條:【失火罪】【過失決水罪】【過失爆炸罪】【過失投放危險物質罪】【過失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放火、決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傳染病病原體等物質或者以其他危險方法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過失犯前款罪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較輕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第119條:【過失損壞交通工具罪】【過失損壞交通設施罪】【過失損壞電力設備罪】【過失損壞易燃易爆設備罪】破壞交通工具、交通設施、電力設備、燃氣設備、易燃易爆設備,造成嚴重後果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過失犯前款罪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較輕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第124條:【破壞廣播電視設施、公用電信設施罪】【過失破壞廣播電視設施、公用電信設施罪】破壞廣播電視設施、公用電信設施,危害公共安全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過失犯前款罪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較輕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第131條:【重大飛行事故罪】航空人員違反規章制度,致使發生重大飛行事故,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造成飛機墜毀或者人員死亡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132條:【鐵路運營安全事故罪】鐵路職工違反規章制度,致使發生鐵路運營安全事故,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造成特別嚴重後果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3. 如何理解刑法意義上的過錯
過錯過失,主要都是針對當事人主觀態度的評價。
如果行為人對發生的危害結版果是持反對態度權
,應當認定為行為人主觀上有過失,如果行為人對發生的危害結果持放任或者故意的態度,則應當認定為過錯。
過失:刑法上的「過失」是指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輕信能夠避免的心理狀態。
過錯:是指行為人在疏忽、輕信或故意乃至惡意的主觀心態支配下實施的可歸責的應受非難的行為。
4. 在刑法中,過錯與過失的區別
過錯過失,主要都是針對當事人主觀態度的評價。
如果行為人對發生的危專害結果是持反對態度屬 ,應當認定為行為人主觀上有過失,如果行為人對發生的危害結果持放任或者故意的態度,則應當認定為過錯。
過失:刑法上的「過失」是指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輕信能夠避免的心理狀態。
過錯:是指行為人在疏忽、輕信或故意乃至惡意的主觀心態支配下實施的可歸責的應受非難的行為。
5. 什麼叫刑法上的打擊錯誤
打擊錯誤的含義及特徵
在刑法理論上一般將錯誤分為法律錯誤與事實錯誤,打擊錯誤是事實錯誤的一種。所謂打擊錯誤,也稱打擊失誤、行為偏差、方法錯誤,是指行為人對自己意欲侵害的某一對象實施侵害行為,由於失誤而導致實際侵害對象與其本欲侵害的對象不一致。打擊錯誤有以下基本特徵 :
1、行為人對自己意欲侵害的對象實施了侵害行為。如案例中,被告人李某對其兄實施了以土坯打擊的侵害行為。如果李某本欲打其兄卻將丁某誤認為其兄而傷害的,就不是打擊錯誤而屬於對象錯誤。
2、實際侵害的對象與行為人意欲侵害乃至行為所指向的對象不一致。這一特徵包括以下含義:其一,要有實際的侵害結果發生,如本案中李某造成被害人丁某輕傷的結果;其二,行為人主觀上要有特定的侵害對象,如李某的侵害對象是其兄長,如果沒有特定的侵害對象,則無論實際侵害對象為何均不違背行為人本意,因而打擊錯誤也就無從談起;其三,實際侵害的對象不是行為人意欲侵害的,也不是其行為所直接指向的特定對象,因為如果行為人主觀上雖然有特定的侵害對象,但行為指向的對象並不特定,也不存在打擊錯誤的問題,如果李某採取向其兄所在的人群中扔爆炸物的方法傷害其兄造成他人受傷的結果,就不屬於打擊錯誤。
3、行為人在主觀上不僅不希望而且也沒有放任自己的行為對第三者(實際侵害對象)造成危害。
打擊錯誤的表現形式有兩種:一是同一構成要件內的打擊錯誤,如本案中李某用土坯打其兄卻誤傷了丁某;二是不同構成要件間的打擊錯誤,如某人從樓上投擲重物意圖砸毀甲的汽車,卻將過路的行人乙砸死。
(二)我國刑法理論關於打擊錯誤的處理原則
我國刑法對錯誤問題沒有明確的規定,刑法理論界對不同構成要件間的打擊錯誤的處理沒有大的分歧,通說認為,對實際發生的結果阻卻故意的成立,在行為人主觀上有過失而刑法有處罰過失犯的規定時,成立過失犯罪,與其所預見的事實的未遂犯,形成想像數罪,按從一重罪處斷的原則處理。
關於同一構成要件內的打擊錯誤如何處卻意見不一,主要有以下四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打擊錯誤是在行為過程中發生的一種錯誤,由於行為發生偏差,使本欲發生在此客體上的侵害結果轉移到彼客體上,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對本欲侵害的客體構成犯罪未遂,對非欲侵害的客體在主觀上具有過失的情況下構成過失犯罪,但由於是一個行為,因而屬於想像競合,應從一重罪處斷,如果行為人主觀上沒有過失,則屬於意外事件,只依據本欲侵害客體的犯罪未遂論處。
第二種觀點認為,行為人對預期的侵害結果成立犯罪未遂,對實際侵害結果在有過失的情況下構成過失犯罪,具有間接故意的,構成間接故意犯罪,對二者應合並論罪。
第三種觀點認為,行為人對實際侵害結果構成過失犯罪,對預期的危害結果成立犯罪未遂,而這種情況屬於想像上的數罪,應從一重罪論處;如果行為人對危害結果採取了放任的態度,則構成故意犯罪,不屬於認識上的錯誤。
第四種觀點認為,打擊錯誤是發生在行為過程中的偏差,不影響行為人的故意心理,行為人應就實際發生的危害結果負故意的罪責,否則會輕縱犯罪分子。
首先,在以上觀點中,認為打擊錯誤是發生在行為過程中的偏差,不影響行為人的故意心理,行為人應就實際發生的危害結果負故意的罪責的第四種觀點不可取,因為行為人的故意心理並沒有因其行為的偏差而從預期的對象發生轉移,這種無視行為人主觀的心裡事實,而讓其對實害結果承擔故意責任帶有濃厚的客觀歸罪的色彩。
另外三種觀點在行為人對預期的犯罪成立未遂的認識是一致的,所區別的是,第一種觀點認為在打擊錯誤的情況下,行為人就其行為所造成的實害結果存在主觀上的過錯時成立過失犯罪,在不存在主觀過錯時則是意外事件。第二種觀點認為打擊錯誤不僅可以成立過失犯罪,在行為人對危害結果存在間接故意的情形也可以成立故意犯罪,對此觀點,筆者不敢苟同,因為依據刑法的規定,間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卻放任這種結果的發生的主觀心態,即行為人對危害結果的發生採取了放任態度,換言之,危害結果的發生並不違反行為人的主觀意志,這顯然與打擊錯誤的定義相悖,故打擊錯誤不可能在間接故意的情形下發生。另外,打擊錯誤是一個行為觸犯兩個罪名,屬於刑法理論中的想像數罪而非實質數罪,故主張對兩個罪名合並論處的觀點是不正確的。第三種觀點認為行為人對實際侵害結果構成過失犯罪,對預期的危害結果成立犯罪未遂,而這種情況屬於想像上的數罪,應從一重罪論處,如果行為人對危害結果採取了放任的態度,則構成故意犯罪,不屬於認識上的錯誤,此觀點與第一種觀點基本一致,但卻忽略了打擊錯誤也可在意外事件的情形下發生。因此筆者贊同第一種觀點。
關於此種觀點的和理性,有學者分析道,首先,我國刑法中的故意是指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希望或放任這種結果的發生,而在打擊錯誤的場合,由於行為偏差,實際侵害對象與行為人主觀上本欲侵害的對象完全不一致,對實際侵害結果,行為人不僅不希望其發生,而且也沒有放任其發生,故不可能有犯罪故意,當然不會成立故意犯罪的既遂犯;其次,依據犯罪構成理論,在打擊錯誤的場合,行為人對其預期的危害結果而言,是具備了犯罪構成的,只是由於行為失誤這一意志以外的原因,才使得犯罪結果未能發生,所以,行為人對預期的結果構成犯罪未遂。
6. 刑法中過失犯罪是怎麼定義
法律上的故意與過失各自分兩種情況,共四種:
(一)直接故意:心態是希望結果的發生;
(二)間接故意:心態是放任結果的發生;比如張三要打鳥,其放槍的方向有人,不管他直接放,結果死傷人了,這是間接故意;
(三)過於自信的過失:不希望,反對結果的發生;因為過於自信了,出現了危害結果,違反了必要的注意義務。比如抱小孩在陽台上拋接,危險是顯而易見的,行為人說「沒事沒事,我技術高」,結果小孩摔下樓去了,行為人內疚不已。這是過於自信的過失。又比如醉酒駕車,帶著個親戚,出了交通事故,死傷了人。這也是過於自信的過失。
(四)疏忽大意的過失:不希望,反對結果的發生。因為疏忽大意了,出現了危害結果,違反了必要的注意義務。比如保安員按操作流程,每天要檢查一下防火設施,結果某晚玩忽職守,喝點小酒,少了那麼個流程,還湊巧在那晚失了火。
過於自信的過失,危險程度要大於疏忽大意的過失。
過於自信的過失與間接故意的區別在於,對危害結果的態度。前面舉的拋接小孩的例子。有那黑幫老大說,我也玩玩這個,不用怕不用怕,我技術高。結果失手小孩摔下去了。黑幫老大拍拍手說,哎呀,不好意思。然後揚長而去,沒有任何內疚。這就不是過於自信的過失了,這是間接故意。
醉酒駕車出事的,如果心態上是過於自信的過失,那要定交通肇事罪。如果心態上是間接故意,那要定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美國刑法上也基本區分這四種主觀心態(Mensrea)。他們稱作:
故意 purposely/ on purpose of
罔顧 recklessly/ in recklessness of
明知 knowingly
疏忽 negligent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