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債務重組公司法

債務重組公司法

發布時間: 2020-12-28 01:42:56

① 債務爆發對什麼行業利好

債務爆發應該沒有什麼利好的行業吧!

② 如何限制上市公司將資本公積金用於彌補虧損

現在還沒有確定的答案,還在具體討論中
資本公積可以補虧嗎?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基於上述的會計與法律的雙重視角來觀察。

1、資本公積補虧的會計涵義

從會計的角度看,「資本公積彌補虧損」本質上只是一種會計處理程序,並不代表實際資金的使用或流出。「資本公積」、「虧損」都是從企業的資金來源、而非實體資金角度來界定的概念。資本公積所代表的實體資金如果曾經存在過——即在資本溢價以及接受捐贈等情形下[13]——,也早已用於企業的經營活動中,與企業其他資金混同。當企業出現虧損時,並不存在一種特別的「資本公積」資金可以被用來彌補虧損。「資本公積補虧」只是一種帳務處理程序,即通過將「資本公積」帳戶的金額轉入因虧損而呈負數的「未分配利潤」帳戶,在帳面上消除虧損,從而改善企業的財務報表數據。從資產負債表上看,「資本公積補虧」意味著在「所有者權益」欄下各個項目之間的金額調整。正是在這一意義上,資本公積補虧的邏輯也獲得了《公司法》學者的認可。[14]

盡管是一種會計處理程序,資本公積補虧也並非虛幻的帳面游戲。虧損是真實的資產減損,補虧也必須通過現實的資產進行抵銷。因此,資本公積補虧隱含的前提是其所代表的實體資金曾經真實地存在過,不論是作為股東在股本之外的出資部分,還是公司接受的現金或實物捐贈,抑或公司收到的撥款投入。只有這些資本公積項目所對應的資產才有可能承受滅失或減損,也才能實現真實意義的補虧。因此,那些尚未實現的資本公積項目,如法定資產評估增值或股權投資准備等,就無法用來補虧。從這個意義上看,籠統地說資本公積「可以補虧」或者「不可以補虧」都是不準確的。

2、資本公積補虧的法律意義

從法律的視角看,資本公積補虧的結果是為企業日後的利潤分配行為清除障礙,因此可以納入廣義的「利潤分配」的范疇。實踐中,公司也正是在利潤分配的環節上對資本公積進行操作。如果許可資本公積補虧,同時又沒有要求資本公積必須在當年利潤、盈餘公積無法彌補虧損後來用於補虧,那就意味著公司無須用累積盈餘來彌補虧損,而可以全部用於利潤分配,這實際上是變相地用資本公積進行利潤分配,使得公司法關於「資本公積」不得用於利潤分配的限制形同虛設。很不幸,這正是我國《公司法》目前的情形。[15]

對此,筆者試舉一實例加以說明:

我國某ST公司2003年通過重組實現少許盈利。該公司資產負債表顯示,以前年度未彌補的累積虧損為4000萬元,資本公積90000萬元,無盈餘公積。按照我國《公司法》第177條的規定,「……公司的法定公積金不足以彌補上一年度公司虧損的,在依照前款規定提取法定公積金和法定公益金之前,應當先用當年利潤彌補虧損。……」[16]該公司的盈餘公積為零,自然無法彌補虧損,因此2003年度的利潤需要全部用來彌補虧損,不能用於對股東的分配。然而,由於我國《公司法》沒有明確禁止資本公積補虧,也沒有關於彌補虧損順序的規定,因此,該公司決定,先用4000萬元資本公積彌補累積虧損,然後將當年盈利全部進行分配。[17]

如果考慮到資本公積的構成,例示中的問題將更加嚴重。公司資本公積中基於會計處理程序而形成的、尚未實現收益的項目,如法定資產評估增值、股權投資准備等,都可以通過這一途徑而參與到利潤分配的過程中。在上面提到的個案中,該ST公司9000萬資本公積中真正能夠用於彌補虧損的股本溢價不足4000萬元,因此尚有部分累積虧損未真正得到彌補。[18]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與純粹的補虧不同,利潤分配、特別是對股東的分派帶來的是真實的資源流出。其結果是,基於單純的會計處理程序而產生的股東權益的帳面增加卻導致公司資產的真實流出。這無異於赤裸裸的資本減損,不僅可能危及債權人的利益,而且可能動搖公司自身財務基礎的穩健性、阻礙公司的長遠發展。

這也正是資本公積補虧在我國證券市場中引起極大爭議的深層原因。

3、債務重組收益的補虧問題

資本公積補虧問題的提出,源於上市公司據此應對財政部緊急修訂《企業會計准則——債務重組》的舉措,從而導致監管者為規范上市公司債務重組行為所做的努力變得毫無意義。新債務重組會計准則要求上市公司將重組收益計入資本公積,不得確認為營業外收入,目的本在於消解「ST」或「PT」公司藉助債務重組收益而實現快速扭虧的動機。然而,《公司法》在資本公積補虧問題上的混亂給了這些有退市之虞公司一線生機。藉助「資本公積彌補虧損」這一工具,重組收益最終還是充當了「利潤」,新舊會計准則取得了「殊途同歸」的效果。因此,從監管者的角度看,為了挫敗上市公司在債務重組會計處理問題上的創新之舉,最好的辦法當然是禁止資本公積補虧。

這樣一種監管的邏輯恐怕很難獲得認可,至少從《公司法》財務會計制度的角度看是如此。筆者在前文中的分析表明,「資本公積補虧」並非天然的不合理。傳統的股本溢價或者捐贈所得完全可以用於彌補虧損,但資本公積中一些基於會計處理程序而產生的、尚未實現的股東權益的增長則不能用於補虧。從這個意義上說,債務重組下的收益,不論是債權人豁免債務,減少利息,還是債權轉股權,所形成的資本公積都是可以用於彌補虧損的,因為它們的性質都屬於已經實現的股東權益。這些資本公積項目所代表的資產都曾經真實地存在過、而且被投入到了債務人的經營中,並隨著債權人放棄行使債權而成為了債務人公司股東的權益。盡管這些債務重組大多有關聯交易之嫌,有些很明顯是大股東為保住上市公司的「殼」資源而給予的利益輸送,但是它們確實無法直接用「資本公積補虧」規則本身來加以規制。

由此來看,「資本公積補虧」之流弊雖彰顯於證券市場,卻無法通過其在《公司法》層面的完善而達成證券監管之目的。[19]

4、 公司法的改進

債務重組收益畢竟只是資本公積中一個項目,在規范資本公積的整體運作方面,《公司法》依然需要而且也能夠有所作為。前文中的分析已經表明,只有在法律上對各種資源彌補虧損的順序無規定時,資本公積才可能通過「補虧」充當利潤、甚至進行了分配。因此,我國《公司法》應該藉此次修改契機明確規定虧損彌補的順序和界限。

具體來說: 第一,明確規定資本公積中可以用於補虧的項目,即只有真實的或已經實現股東權益的增長才能用於彌補虧損,各種准備項目不得用於補虧。第二,明確規定資本公積補虧的順序,即只有在當年利潤以及累積盈餘都不足以補虧時,才能動用資本公積補虧,從而避免資本公積變相用於利潤分配。[20]
幫助他人,快樂自己。若我的回答對您有用,請將其設為「好評」,謝謝!

③ 債權人豁免債務形成的資本公積是計入資本溢價還是其他資本公積,能轉增資本嗎

1、計入「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科目。

目前「資本公積——其他資版本公積」科目下僅保留以權益結權算的股份支付、股東捐贈、債務豁免等核算內容。

2、可以轉增資本。

如果資本公積來源於企業自身的收入(盡管會計計量上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如資產評估增值、捐贈收入等,由於該部分並非源於股東的投入,對其按股息課稅並沒有太大爭議。但是並非所有的資本公積都可以轉增資本,比如,對於企業「未實現收益」,如果轉增資本,就會使公司資本虛高。因此,這部分具有預提性質的資本公積通常是不允許轉增資本的。

(3)債務重組公司法擴展閱讀

通常而言資本公積轉增股本指股本溢價或資本溢價轉增股本,但不排除已經實現收益部分的「其他資本公積」轉增股本。

企業各項資產在持有期間增值產生的資本公積,在資產處置前,該「資本公積」屬於不能動用的所有者權益,會計和稅法均不確認損益,根據會計准則規定只在資產處置時結轉損益,不能轉增資本。

④ 資本公積金可以用於彌補虧損嗎

資本公積金不可以用於彌補虧損。

資本公積金不可以用於彌補虧損的原因:

1、資本公積金彌補虧損模糊了資本和收益的界限。為了給股東和投資者提供真實的財務會計信息,需要從會計上嚴格劃分資本和收益的界限,收益是企業經營活動產生的結果,可以在彌補以前年度虧損之後分配給股東;而資本公積金屬於來自於企業收益之外的資源,其中大部分是股東的投資,具有資本的屬性,與企業經營取得的收益無關。

目前,企業的資本公積金的主要來源為股本溢價,屬於股東實繳資本超過股票面值的部分,由於法定注冊資本制度的規定而無法以資本的名義出現。因此用資本公積金彌補虧損勢必模糊資本與收益的界限,其結果是無法反映企業的真實經營業績。

2、資本公積金彌補虧損不利於資本保全和維護債權人利益。用資本公積金彌補虧損,等於將資本公積金轉為收益或利潤,從而等於用股東投入的股本溢價部分進行利潤分配.資本公積金彌補虧損的性質,與股東投入資本彌補虧損的性質相同,因此其結果是將投資者的出資返換給投資者,等於變相抽逃資本或分配資本。既違反了《公司法》規定的資本保全原則,同時也弱化了公司資本對債權人的擔保功能,從而侵犯債權人的利益。

3、資本公積金彌補虧損損害了公司和股東的共同利益。根據我國現行稅法規定,企業的虧損可以在連續五年內用以後年度的稅前利潤彌補。根據這一規定,一個盈利的公司可因其以前年度的未彌補虧損而少交甚至不交當年度的所得稅。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企業賬面上未彌補的虧損,對一個成功實現當年贏利的企業而言,意味著可以獲得一筆可以減少納稅的間接收益。而以資本公積金彌補虧損,將會使企業失去以稅前利潤彌補以前年度虧損的權利及相應的稅收節省收益,損害了公司及其全體股東的共同利益。

4、資本公積金彌補虧損不利於市場資源的合理配置。近年來,為什麼會有如此眾多的公司熱衷於以資本公積金彌補虧損呢?這是因為對於上市公司來說,用資本公積金彌補虧損,最重要的目的是達到有關部門規定「再融資」的條件,實現「再融資」或「圈錢」的目的。

根據《公司法》規定,累計虧損未經全額彌補之前,上市公司不得實施利潤分配。依據中國證監會於2004年底發布的有關規定,上市公司最近3年未進行現金利潤分配的,不得再融資;將上市公司現金分紅與再融資掛鉤,現金分紅作為再融資的條件之一,這對累計虧損額巨大的公司來說,能不能用資本公積彌補虧損十分關鍵。

因為公司賬面有累計未彌補的虧損,就意味著無法現金分紅,無法分紅就意味著無法再融資。資本公積金彌補虧損的直接結果是,使得效率低下的上市公司獲得了融資機會,扭曲了資本市場的資源配置功能。

⑤ 債務重組中為什麼轉讓專利技術不用交增值稅

1,企業合並重組不繳增值稅

按照《公司法》的規定,一個公司吸收其他公司為吸收合並,被吸收的公司解散。兩個以上公司合並設立一個新的公司為新設合並,合並各方解散。公司合並時,合並各方的債權、債務,應當由合並後存續的公司或者新設的公司承繼。

政策上主要依據的是《國家稅務總局關於轉讓企業全部產權不徵收增值稅問題的批復》(國稅函﹝2002﹞420號),批復如下: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及其實施細則的規定,增值稅的徵收范圍為銷售貨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勞務以及進口貨物。

轉讓企業全部產權是整體轉讓企業資產、債權、債務及勞動力的行為,因此,轉讓企業全部產權涉及的應稅貨物的轉讓,不屬於增值稅的征稅范圍,不徵收增值稅。

根據13號公告規定,由於企業合並中一方或雙方均要注銷,注銷後的企業其資產、債權、債務及勞動力隨之轉移,因此,企業合並不屬於增值稅征稅范圍,不繳納增值稅。


2,部分企業分立重組不繳增值稅

分立,是指一家企業將部分或全部資產分離轉讓給現存或新設的企業,被分立企業股東換取分立企業的股權或非股權支付,實現企業的依法分立。《公司法》規定,公司分立,其財產作相應的分割。公司分立前的債務由分立後的公司承擔連帶責任。

公司在分立前與債權人就債務清償達成的書面協議另有約定的除外。根據財產分割的情形,可以將分立設為兩種:一種是財產分割時相應的債權、債務及勞動力發生分離轉移,如企業營業部門、分支機構的分立。顯然,這種情形的分立,符合13號公告不繳納增值稅的規定。

3,全部凈資產及勞動力轉讓的重組不繳增值稅

企業資產重組中,涉及資產轉讓的主要是買殼上市重組和資產收購的重組。

買殼上市重組中,原股東轉讓股權後退出,但是要接受原上市公司的全部資產以及相關的全部債權、債務及勞動力,空出空殼公司。

在這一過程中,銷售全部資產的行為是上市公司的企業行為,而不是企業所有者的行為,因此,不適用原《國家稅務總局關於轉讓企業全部產權不徵收增值稅問題的批復》(國稅函﹝2002﹞420號)不繳納增值稅的規定。相反,企業銷售自己全部凈資產的行為,要繳納增值稅。

《國家稅務總局關於納稅人資產重組有關增值稅政策問題的批復》(國稅函﹝2009﹞585號)時批復如下:納稅人在資產重組過程中將所屬資產、負債及相關權利和義務轉讓給控股公司,但保留上市公司資格的行為,不屬於《國家稅務總局關於轉讓企業全部產權不徵收增值稅問題的批復》(國稅函〔2002〕420號)規定的整體轉讓企業產權行為。

對其資產重組過程中涉及的應稅貨物轉讓等行為,應照章繳納增值稅。

同樣是企業重組,轉讓企業凈資產及勞動力,產權所有者的轉讓行為不征稅,而資產所有者企業的轉讓行為要繳稅,國稅函﹝2009﹞585號文件顯得不太合理,影響了企業改組的活動。按照新政策規定,這種行為不再繳納增值稅。

(5)債務重組公司法擴展閱讀

一,以資產清償債務

(一)以現金清償債務

債務人應當將重組債務的賬面價值與支付的現金之間的差額確認為債務重組利得,作為營業外收入,計入當期損益。其中,相關重組債務應當在滿足金融負債終止確認條件時予以終止確認。

債權人應當將重組債權的賬面余額與收到的現金之間的差額確認為債務重組損失,作為營業外支出,計入當期損益。其中,相關重組債權應當在滿足金融資產終止確認條件時予以終止確認。

重組債權已經計提減值准備的,應當先將差額沖減已計提的減值准備,沖減後仍有損失的,計入營業外支出(債務重組損失);沖減後減值准備仍有餘額的,應予轉回並抵減當期資產減值損失。

(二)以非現金資產清償某項債務

債務人應當將重組債務的賬面價值與轉讓的非現金資產的公允價值之間的差額確認為債務重組利得,作為營業外收入,計入當期損益。其中,相關重組債務應當在滿足金融負債終止確認條件時予以終止確認。

債務人在轉讓非現金資產的過程中發生的一些稅費,如資產評估費、運雜費等,直接計入轉讓資產損益。對於增值稅應稅項目,如債權人不向債務人另行支付增值稅。

債權人應當對受讓的非現金資產按其公允價值入賬,重組債權的賬面余額與受讓的非現金資產的公允價值之間的差額,確認為債務重組損失,作為營業外支出,計入當期損益。其中,相關重組債權應當在滿足金融資產終止確認條件時予以終止確認。

債權人收到非現金資產時發生的有關運雜費等,應當計入相關資產的價值。

1、以庫存材料、商品產品抵償債務

債務人應視同銷售進行核算。企業可將該項業務分為兩部分,一是將庫存材料、商品產品出售給債權人,取得貨款。出售庫存材料、商品產品業務與企業正常的銷售業務處理相同,其發生的損益計入當期損益。二是以取得的貨幣清償債務。

2、以固定資產抵償債務

債務人應將固定資產的公允價值與該項固定資產賬面價值和清理費用的差額作為轉讓固定資產的損益處理。同時,將固定資產的公允價值與應付債務的賬面價值的差額,作為債務重組利得,計入營業外收入。債權人收到的固定資產按公允價值計量。

3、以股票、債券等金融資產抵償債務

債務人應按相關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與其賬面價值的差額,作為轉讓金融資產的利得或損失處理;相關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與重組債務的賬面價值的差額,作為債務重組利得。債權人收到的相關金融資產按公允價值計量。

債務重組債務轉為資本

將債務轉為資本,應分別以下情況處理:

1、股份有限公司

債務人為股份有限公司時,債務人應當在滿足金融負債終止確認條件時,終止確認重組債務,並將債權人因放棄債權而享有股份的面值總額確認為股本;

股份的公允價值總額與股本之間的差額作為資本公積。重組債務的賬面價值與股份的公允價值總額之間的差額作為債務重組利得,計入當期損益。

2、其他企業

債務人為其他企業時,債務人當在滿足金融負債終止確認條件時,終止確認重組債務,並將債權人因放棄債權而享有的股份份額確認為實收資本;股權的公允價值與實收資本之間的差額確認為資本公積。

3、其他情況

債權人在債務重組日,應當將享有股權的公允價值確認為對債務人的投資,重組債權的賬面余額與因放棄債權而享有的股權的公允價值之間的差額,先沖減已提取的減值准備,減值准備不足沖減的部分,或未提取損失准備的,將該差額確認為債務重組損失。

以債務轉為資本的,債權人應該將因放棄債權而享有的股權按公允價值計量。發生的相關稅費,分別按照長期股權投資或者金融工具確認計量的規定進行處理。

二,債務重組修改條件

以修改其他債務條件進行債務重組的,債務人和債權人應分別以下情況處理:

1、不附或有條件的債務重組

不附或有條件的債務重組,債務人應將重組債務的賬面余額減記至將來應付金額,減記的金額作為債務重組利得,於當期確認計入損益。重組後債務的賬面余額為將來應付金額。

以修改其他債務條件進行債務重組,如修改後的債務條款涉及或有應收金額,則債權人在重組日,應當將修改其他債務條件後的債權的公允價值作為重組後債權的賬面價值,重組債權的賬面余額與重組後債權賬面價值之間的差額確認為債務重組損失,計入當期損益。

2、附或有條件的債務重組

附或有條件的債務重組,對債務人而言,修改後的債務條款如涉及或有應付金額,且該或有應付金額符合或有事項中有關預計負債確認條件的,債務人應當將該或有應付金額確認為預計負債。

重組債務的賬面價值與重組後債務的入賬價值和預計負債之和的差額,作為債務重組利得,計入營業外收入。

對債權人而言,修改後的債務條款中涉及或有應收金額的,不應當確認或有應收金額,不得將其計入重組後債權的賬面價值。根據謹慎性原則,或有應收金額屬於或有資產,或有資產不予確認。只有在或有應收金額實際發生時,才計入當期損益。

三,債務重組三種方式組合

1、以現金、非現金資產組合清償某項債務

債務人以現金、非現金資產兩種方式的組合清償某項債務的,應將重組債務的賬面價值與支付的現金、轉讓的非現金資產的公允價值之間的差額作為債務重組利得。非現金資產的公允價值與其賬面價值的差額作為轉讓資產損益。

債權人應將重組債權的賬面價值與收到的現金、受讓的非現金資產的公允價值,以及已提壞賬准備之間的差額作為債務重組損失。

2、以現金、將債務轉為資本組合清償債務

債務人以現金、將債務轉為資本兩種方式的組合清償某項債務的,應將重組債務的賬面價值與支付的現金、債權人因放棄債權而享有的股權的公允價值之間的差額作為債務重組利得。股權的公允價值與股本(或實收資本)的差額作為資本公積。

債權人應將重組債權的賬面價值與收到的現金、因放棄債權而享有股權的公允價值,以及已提壞賬准備之間的差額作為債務重組損失。

3、以非現金資產、將債務轉為資本清償債務

債務人以非現金資產、將債務轉為資本兩種方式的組合清償某項債務的,應將重組債務的賬面價值與轉讓的非現金資產的公允價值、債權人因放棄債權而享有的股權的公允價值之間的差額作為債務重組利得。

非現金資產的公允價值與賬面價值的差額作為轉讓資產損益;股權的公允價值與股本(實收資本)的差額作為資本公積。債權人應將債權的賬面價值與受讓的非現金資產的公允價值、因放棄債權而享有的股權的公允價值,以及已提壞賬准備的差額作為債務重組損失。

4、以現金、資產、將債務轉為資本清償債務

債務人以現金、非現金資產、將債務轉為資本三種方式的組合清償某項債務的,應將重組債務的賬面價值與支付的現金、轉讓的非現金資產的公允價值、債權人因放棄債權而享有股權的公允價值的差額作為債務重組利得;非現金資產的公允價值與其賬面價值的差額作為轉讓資產損益;股權的公允價值與股本(或實收資本)的差額作為資本公積。

債權人應將重組債權的賬面價值與收到的現金、受讓的非現金資產的公允價值、因放棄債權而享有的股權的公允價值,以及已提壞准備的差額作為債務重組損失。

5、以資產、將債務轉為資本等清償某項債務

以資產、將債務轉為資本等方式清償某項債務的一部分,並對該項債務的另一部分以修改其他債務條件進行債務重組。在這種方式下,債務人應先以支付的現金、轉讓的非現金資產的公允價值、債權人因放棄債權而享有的股權的公允價值沖減重組債務的賬面價值,

余額與將來應付金額進行比較,據此計算債務重組利得。債權人因放棄債權而享有的股權的公允價值與股本(或實收資本)的差額作為資本公積;非現金資產的公允價值與其賬面價值的差額作為轉讓資產損益,於當期確認。

債權人應先以收到的現金、受讓非現金資產的公允價值、因放棄債權而享有的股權的公允價值沖減重組債權的賬面價值,余額與將來應收金額進行比較,據此計算債務重組損失。

通常情況下,債務人與債權人通過以非現金資產、發行權益性證券、修改負債條件等方式進行債務重組後,債權人對債務人會作出部分讓步,以便使債務人重新安排財務資金,或得以清償債務。因此,如果在債務重組中,債務人以非現金資產或發行權益性證券的公允價值大於債務人應償還的債務。

熱點內容
摩托車協議過戶具備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4-23 09:49:46 瀏覽:912
工作證明會有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4-23 09:45:25 瀏覽:914
2019經濟法考試答案卷2 發布:2025-04-23 09:37:54 瀏覽:688
陳浩然復旦法學院 發布:2025-04-23 09:34:06 瀏覽:687
有法律咨詢嗎 發布:2025-04-23 09:23:46 瀏覽:860
法具有社會普遍性 發布:2025-04-23 09:13:30 瀏覽:84
美國法官判案視頻 發布:2025-04-23 09:13:28 瀏覽:446
立法信息員 發布:2025-04-23 09:13:19 瀏覽:759
2013財經法規與會計 發布:2025-04-23 08:54:42 瀏覽:112
醫事法學的大學 發布:2025-04-23 08:50:27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