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關於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

關於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

發布時間: 2020-12-28 08:02:09

⑴ 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第28條第2款,有明白人來幫忙``

舉例說明:抄
消費性支出或襲者生活消費支出設為:M元。
撫養人2人,傷殘等級2級。
被撫養人設為兩人:
A13歲,被撫養年限為5年。
A生活費=【(M÷2)×5年×90%】÷2人
B10歲,被撫養年限為8年。
B生活費={【(M÷2)×5年×90%】÷2人}+【(M×3年×90%)÷2人】

《人損解釋》第28條分解:
被扶養人生活費等於:
1、扶養人喪失勞動能力程度;
2、按照受訴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和農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費支出標准計算;
3、被撫養年限:
(1)被扶養人為未成年人的,計算至18周歲;
(2)被扶養人無勞動能力又無其他生活來源的,計算20年。但60周歲以上的,年齡每增加一歲減少一年;75周歲以上的,按5年計算。
4、被撫養人范圍:
被扶養人是指受害人依法應當承擔扶養義務的未成年人或者喪失勞動能力又無其他生活來源的成年近親屬。
5、撫養人有數人的,賠償份額的限制:
被扶養人還有其他扶養人的,賠償義務人只賠償受害人依法應當負擔的部分。
6、被撫養人有數人的,年賠償總額的限制:
被扶養人有數人的,年賠償總額累計不超過(小於或者等於)上一年度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額或者農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費支出額。

⑵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多處傷殘人身損害賠償的司法解釋

在-2002附錄B中,列出了多等級傷殘者的傷殘賠償計算公式,這個公式是根據傷殘賠償總額、賠償責任系數、賠償指數等來計算多等級傷殘者的傷殘賠償金的法定公式,公式如下:
n n
C=Ct×C1×(Ih+∑Ia,i)(∑Ia,i≤10%,i=1,2,3……
i=1 i=1
n
n,多處傷殘) (Ih+∑Ia,i≤100%)
i=1

在這個公式後,附錄B是這樣讓我們理解公式運用的:
C——傷殘者的傷殘實際賠償額,元;
Ct——傷殘賠償總額,元;
C1——賠償責任系數,即賠償義務主體對造成事故負有責任的程度,0≤C1≤1;
Ih——傷殘等級最高處的傷殘賠償指數,即多等級傷殘者,
n
高傷殘等級的賠償比例,用百分比(%)表示,Ih +∑Ia,i ≤100
i=1
%;
n
∑Ia,i——「∑」 這個符號讀「西格瑪」,在數學上是
i=1
指數連加的意思。指傷殘賠償附加指數連加,即增加一處傷殘所增
n
加的賠償比例,用百分比(%)表示,(0≤∑Ia,i≤10%)。
i=1
上述計算公式中的各項指標,涉及了法律知識,更涉及到數學中函數求和公式的運用,而法律工作者大多數是學文科出身,數學一般不是文科學生的所長,因此,很多法律工作者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基於此,筆者認為,要理解並正確運用好該公式,關鍵在於對公式中各項指標的正確理解。筆者結合個案經驗和審判實踐對各指標分別作出自己的解讀:
C——指傷殘者的傷殘實際賠償額,以貨幣單位元表示,即受害人應該得到的傷殘賠償金總額;
Ct——指傷殘賠償總額,以貨幣單位元表示,即設定受害人達到最高殘級(按一級傷殘計)能得到的傷殘賠償金總額,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釋中規定是20年,即用受訴法院上一年度居民人均純收入×20年,就是傷殘賠償總額;
C1——指賠償責任系數,即事故責任的比例,用百分比(%)表示。按一般情況,交通事故責任中對賠償義務主體的責任包括主要責任,次要責任、全部責任、同等責任和無責任,這五種責任相對應的損害賠償負擔比例由法官在處理具體案件中根據案情在0%≤C1≤100%中確定,實際表達的意思就是賠償義務主體對造成事故負有責任的程度;
Ih——指傷殘等級最高處的傷殘賠償指數,即多等級傷殘者,最高傷殘等級的賠償比例,用百分比(%)表示。這句話的含義指受害人有多處傷害的,以其最重傷害所對應殘級賠償指數(即拾級傷殘賠償10%、玖級傷殘賠償20%、捌級傷殘賠償30%……余類推)作為Ih的指標。比如受害人共有三處殘級,分別是一個捌級、一個玖級、一個拾級,三個級別的賠償指數按規定分別是30%、20%、10%,這說明最高的是30%,即Ih為30%。
n
∑Ia,i——指傷殘賠償附加指數總和,即增加一處傷殘所增
i=1
n
加的賠償比例,用百分比(%)表示, 0≤∑Ia,i≤10%;
i=1
n
(Ih + ∑Ia,i) ≤100 %。這句話的含義指除了最高傷殘等
i=1
n
級外,其他等級應該計算的附加指數。0≤∑Ia,i≤10%指除一個
i=1
最高傷殘等級外的其他每一個殘級附加指數只能在0和10%之間浮動。而對附加指數該如何浮動,在附錄B中並沒有具體說明如何適用,這屬於法官自由裁量的范圍,但為區分不同殘級之間的差別,可用傷殘賠償指數除以10來計算,即對拾級傷殘可按1%計算,玖級傷殘可按2%計算,捌級傷殘可按3%計算……余類推。但附加指
n
數連加的和不能超過10%,即超過10%的按10%計算。Ih+∑Ia,i≤
i=1
100%指最高處的傷殘賠償指數加上其他殘級的附加指數不能大於100%,即不能超過一級傷殘,也就是說,在受害人有非常多的殘級情況下,即使累加超過了100%(也就是已超過了一級傷殘),最多也只能按一級傷殘計算殘疾賠償金。這里有兩個限制最高原則,類似刑法數罪並罰中的吸收原則,即一旦數罪中某一重罪達到了法律規定的最高刑,其它的輕罪就被吸收了。
三、多等級傷殘綜合計算公式在具體案件中的運用
在對多等級傷殘綜合計算公式及其指標有了正確的理解後,多等級傷殘者的傷殘賠償計算問題也就迎刃而解。為了便於進一步理解上述公式,在審判實踐中准確應用,下面舉幾個案例來說明:
案例1、受害人分別構成5級、6級、7級、8級、9級、10級傷殘,不負擔交通事故的責任,肇事司機負擔事故的全部責任,受害人現年32歲,屬於光山縣城鎮居民,可以適用2006年度河南省人均可支配收入9810.26元/年計算殘疾賠償金。結合這樣的案情,可以確定Ct=傷殘賠償總額=9810.26元/年×20年=196205.20元;C1=賠償責任系數=100%(肇事司機全責);Ih=傷殘等級最高處的傷殘賠償指數=60%(最重的殘級賠償指數,即伍級賠60%);受害人六處傷殘,其最高的傷殘等級為五級,即傷殘等級最高處的傷殘賠償指數為60%,其餘五處傷殘為6級、7級、8級、9級、10級,附加指數分別按5%、4%、3%、2%、1%計算,它們的和為15%。由於各處傷殘賠償附加指數的和須小於或等於10%,15%也應按10%計算。故本案受害人的綜合傷殘指數為:60%+10%=70%。綜合以上情況並套用公式,可以得出受害人最後應得傷殘賠償金的總額為:(C)=196205.20元(Ct)×100%(C1)
n
×70%〔60%(Ih)+10%(∑Ia,i)〕=137343.64元。
i=1
這說明,受害人的傷殘綜合評定結果為殘疾70%,即比多等級傷殘中最高級5級高一級:四級,但最高不高於四級傷殘。
也有觀點認為案例1中綜合傷殘指數為:60%+5%+4%+3%+2%+1%=75%。這種計算好像更加合理,有利於保護
n
受害人的權益,但不符合公式中∑Ia,i≤10%,即附加指數總和 i=1
不能超過10%的規定。是不是應該這樣規定,筆者認為值得商榷。
案例2、 一人兩處傷殘均為一級殘,由於最高傷殘等級已到100%,就按100%計算,而不是200%或110%。
案例3、一人有5處傷殘,等級分別是:3級、4級、5級、6級、7級。最高傷殘3級: 為80%,其它4級、5級、6級、7級的附加指數分別為7%、6%、5%、4%,按公式為80%+(7%+6%+5%+4%)=80%+22%=102%。但是賠償不能按102%計算,應當是80%+10%=90%計算。 因為多等級傷殘附加指數之和的賠償比例不超過10% 。即(7%+6%+5%+4%)總和不能超過10%,超出的按10%計算。
案例4、王二駕駛機動車將張三撞傷,王二負事故主要責任,張三負事故次要責任,張三經過法醫鑒定後,認定為2處8級傷殘,1處9級傷殘,3處10級傷殘,那麼按照2006年河南省城鎮居民的賠償標准算,(推定主次責任劃分為7:3開)就是:
C=9810.26元/年×20年×70%×(30%+3%+2%+1%+1%+1%)=52190.58元。
上述公式明確規定應用在交通事故人身損害賠償案件中的多等級傷殘,在其它人身損害賠償案件中是否適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中沒有明確規定。從「解釋」中對交通事故人身損害賠償案件沒有特殊規定來看,

⑶ 最高院關於人身損害賠償的司法解釋第七條的法律適用

第七條 對未成年人依法負有教育、管理、保護義務的學校、幼兒園或者其他教版育機構,未權盡職責范圍內的相關義務致使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損害,或者未成年人致他人人身損害的,應當承擔與其過錯相應的賠償責任。
學校、幼兒園或教育機構未做好看管、保護、環境安全等義務,造成未成年人人身損害,這些機構應該在過錯范圍內承擔責任,責任范圍還要按具體案情確定。如果存在第三人致使未成年人人身損害的,學校等組織只在第三人不能承擔的范圍內承擔責任(補充賠償責任),即前提是只能先向第三人追償。

⑷ 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第11條和侵權責任法35條的適用

最高人民法院《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的理解和適用》第十一條規定,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遭受人身損害,僱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所以,在雇員受害賠償的歸責原則上,《人身損害賠償解釋》適用的是無過錯責任。

而《侵權責任法》第三十五條規定,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自己受到損害的,根據雙方各自的過錯承擔相應的責任。所以,在雇員受害賠償的歸責原則上,《侵權責任法》適用的是的過錯責任。

(4)關於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擴展閱讀:

雇員受害應區分與自然人或用人單位建立不同的僱主雇員關系而適用不同的歸責原則;與其他自然人之間形成勞務關系的雇員受害賠償適用過錯責任原則;自然人仍與用人單位形成勞務關系的雇員受害賠償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但因第三人原因受到損害的例外。

雇員受害賠償的救濟也應區分與自然人或用人單位建立不同的僱主雇員關系和是否有過錯、是否應承擔連帶責任而採取不同的途徑。

在遭遇第三人致害時,如僱主或用人單位無過錯,則只能向第三人主張權利;若僱主或用人單位有過錯,但法律沒有明確規定承擔連帶責任的,則雇員應當向僱主(用人單位)與第三人追究侵權責任;法律明確規定承擔連帶責任的,則雇員具有選擇權,即雇員可以向僱主或第三人或用人單位或第三人和僱主(用人單位)追究侵權責任。

參考資料:北京法院網-《侵權責任法》第35條與《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

⑸ 想問一下,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第三條是怎樣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專第三條 二人以上屬共同故意或者共同過失致人損害,或者雖無共同故意、共同過失,但其侵害行為直接結合發生同一損害後果的,構成共同侵權,應當依照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條規定承擔連帶責任。
二人以上沒有共同故意或者共同過失,但其分別實施的數個行為間接結合發生同一損害後果的,應當根據過失大小或者原因力比例各自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⑹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九條的理解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九條明確的是僱傭活動中的僱主責任。

第九條 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致人損害的,僱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雇員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人損害的, 應當與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的,可以向雇員追償。

解釋:非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雇員不承擔賠償責任;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的,事實上是雇員承擔責任,僱主連帶,也就是先保證被害人的利益,要雇員或者僱主賠償都可以,如果僱主賠了,再找雇員要。

前款所稱"從事僱傭活動",是指從事僱主授權或者指示範圍內的生產經營活動或者其他勞務活動。雇員的行為超出授權范圍,但其表現形式是履行職務或者與履行職務有內在聯系的,應當認定為"從事僱傭活動"。

解釋:也就是職務行為。即使是在工作時間、地點,只要不是為僱主工作,而是做私人的事,造成損害自己負責。

(6)關於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擴展閱讀:

過錯責任

人身損害賠償的過錯責任原則,是指在確定人身損害賠償的責任主體時,以行為人是否有過錯為依據來判斷行為人是否應當承擔賠償責任的原則。其包括如下內容:

1、過錯責任原則的構成要件。

適用過錯責任原則確定人身損害賠償責任時,其構成要求四個條件,即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有違法行為、有損害事實、違法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有因果關系。這四個要件缺一不可。

2、主觀上有過錯是確定人身損害賠償責任構成的必備要件。

如果行為人的主觀上沒有過錯,就不能構成人身損害賠償責任。即缺少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要件,即使行為人造成了損害事實,並且行為人的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有因果關系,也不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3、過錯責任原則的適用。

過錯責任原則適用於一般侵權行為。在適用過錯責任原則時,應當把過錯作為行為人承擔人身傷害賠償責任的根據。過錯責任的舉證責任由原告一方承擔,即實行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

訴訟中原告要對自己的主張承擔全部的舉證責任,舉證不足或者舉證不能,將依法承擔敗訴的法律後果。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⑺ 最高院關於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廢止了嗎

最高法《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具體問題的司法解釋》(法釋(2003)20號)沒有廢止,是目前處理人身損害賠償事宜的重要法律依據。

⑻ 高法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的司法解釋第三條

簡單的說:如,兩車相撞致一行人死亡,是直接結合。甲被乙打傷,送專往醫院後因護士丙屬誤用針葯致乙葯物過敏死亡,是間接結合。

舉詳細的例子讓你明白。首先說「直接結合」。

在一個高層居民樓上,三個兒童在15層樓的樓道上玩。在玩的過程中,三個兒童發現某家居民的門前放了一些舊的酒瓶子,三個兒童就每人拿起一個,到樓道窗戶前,用手把瓶子伸到樓外,喊了一聲「一二三」,就一齊鬆手,把瓶子扔了出去了。這時候,正好樓裡面的一位居民抱著自己兩歲的孩子從樓道里出來,走到門口,這三個瓶子當中的一個瓶子正巧打到小孩的頭上,將孩子砸傷。

由於三個小孩的「直接結合」,但是不能確定到底是哪一個瓶子砸傷的,按照共同侵權負連帶責任。

再說「間接結合」。

4歲小孩通過爬上垃圾堆,翻過院牆,牆外變壓器未上鎖,小孩手一伸打掉一隻胳膊。此案侵權行為彼此互為中介,行為之間不是集中發生而是一環套一環,是可以分割的原因並能判斷責任力大小是間接結合。

⑼ 最高院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司法解釋

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上一年度指的是要求賠償的上一年的標准賠償。

⑽ 高院廢止《關於審理觸電人身損害賠償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的原因是什麼

高院廢止《關於審理觸電人身損害賠償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的原因是與後位法有沖突。為適應形勢發展變化,保證國家法律統一正確適用,根據有關法律規定和審判實際,最高人民法院會同有關部門,對1997年7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期間發布的司法解釋和司法解釋性質文件進行了集中清理。

在清理中發現《關於審理觸電人身損害賠償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與與《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相沖突所以決定廢止。沖突的條款主要是人身傷害的賠償條款,例如:

《關於審理觸電人身損害賠償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四條因觸電引起的人身損害賠償范圍包括:

(九)被撫養人生活費:以死者生前或者殘者喪失勞動能力前實際撫養的、沒有其他生活來源的人為限,按當地居民基本生活費標准計算。被撫養人不滿十八周歲的,生活費計算到十八周歲。

被撫養人無勞動能力的,生活費計算二十年,但五十周歲以上的,年齡每增加一歲撫養費少計一年,但計算生活費的年限最低不少於十年;被撫養人七十周歲以上的,撫養費只計五年。

而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和其上訴法律法規有沖突。

第二十八條 被扶養人生活費根據扶養人喪失勞動能力程度,按照受訴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和農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費支出標准計算。被扶養人為未成年人的,計算至十八周歲;被扶養人無勞動能力又無其他生活來源的,計算二十年。但六十周歲以上的,年齡每增加一歲減少一年;七十五周歲以上的,按五年計算。

(10)關於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擴展閱讀:

兩個司法解釋的沖突還表現在法條的其他方面,主要是對賠償的標准不統一,例如:

《關於審理觸電人身損害賠償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四條因觸電引起的人身損害賠償范圍包括:

(六)殘疾用具費:受害殘疾人因日常生活或輔助生產勞動需要必須配製假肢、代步車等輔助器具的,憑醫院證明按照國產普通型器具的費用計算。

(七)喪葬費:國家或者地方有關機關有規定的,依該規定;沒有規定的,按照辦理喪葬實際支出的合理費用計算。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二十六條 殘疾輔助器具費按照普通適用器具的合理費用標准計算。傷情有特殊需要的,可以參照輔助器具配製機構的意見確定相應的合理費用標准。

輔助器具的更換周期和賠償期限參照配製機構的意見確定。

第二十七條 喪葬費按照受訴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標准,以六個月總額計算。

熱點內容
勞動法違紀開除規定 發布:2025-04-24 03:12:15 瀏覽:912
司法考試資格要求最新 發布:2025-04-24 03:01:21 瀏覽:993
網路貸款法律法規條例 發布:2025-04-24 02:47:42 瀏覽:967
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三十七條 發布:2025-04-24 02:47:38 瀏覽:573
准則和條例時間 發布:2025-04-24 02:42:24 瀏覽:208
刑法拔舌 發布:2025-04-24 02:33:02 瀏覽:167
民事訴訟法對法人的罰款 發布:2025-04-24 02:29:53 瀏覽:878
按國家勞動法周日不上班算工資嗎 發布:2025-04-24 02:17:20 瀏覽:908
道德講堂的故事 發布:2025-04-24 02:05:46 瀏覽:760
行政法中復核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5-04-24 02:05:02 瀏覽: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