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問答題
A. 刑法案例分析題及答案
1.趙某致錢某死亡的事實,在刑法理論上稱為什麼?刑法理論對這種情況有哪幾種處理意見?你認為應當如何處理?為什麼?
【參考答案】趙某致錢某死亡的事實,在刑法理論上稱為事前的故意。
對此刑法理論上存在多種處理意見,大致為具體符合說與法定符合說,具體分為:第一種觀點認為,趙某的第一個行為成立故意殺人罪未遂,第二個行為成立過失致人死亡罪,其中有人認為成立想像競合,有人認為成立數罪。第二種觀點認為,如果在實施第二個行為之時,對於死亡持間接故意,則整體上成立一個故意殺人既遂;如果在實施第二個行為之時,相信死亡結果已經發生,則成立故意殺人未遂與過失致人死亡。第三種觀點認為,將兩個行為視為一個行為,將支配行為的故意視為一個故意,只成立一個故意殺人既遂。第四種觀點認為,將前後兩個行為視為一個整體,視為因果關系的認識錯誤處理,只要滿足相當的因果關系,就成立一個故意殺人罪既遂。
我認為應當採取第四種觀點,就成立一個故意殺人罪既遂。因為第一個行為與死亡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並未中斷,應肯定第一行為與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且所發生的結果與行為人意圖實現的結果相一致,因此應以故意殺人罪既遂論處。
【解析】因果關系的認識錯誤,是指行為人對其行為與危害後果之間的因果關系有不符合實際情況的錯誤認識。其中事前的因果關系認識錯誤即事前的故意,是指行為人實施了一種犯罪行為,誤以為已經發生了預期的結果,為達到另一目的,行為人又實施了另一行為,而事實上行為人預期的結果是由後一行為所造成的。本題中,趙某以為錢某已死亡,便將錢某「屍體」縛重扔入河中,實際上錢某系溺水而亡。因此趙某屬於事前的因果關系認識錯誤。
對於事前的故意,刑法理論上存在多種處理意見:第一種觀點認為,趙某的第一個行為成立故意殺人罪未遂,第二個行為成立過失致人死亡罪,其中有人認為成立想像競合,有人認為成立數罪。第二種觀點認為,如果在實施第二個行為之時,對於死亡持間接故意,則整體上成立一個故意殺人既遂;如果在實施第二個行為之時,相信死亡結果已經發生,則成立故意殺人未遂與過失致人死亡。第三種觀點認為,將兩個行為視為一個行為,將支配行為的故意視為一個故意,只成立一個故意殺人既遂。第四種觀點認為,將前後兩個行為視為一個整體,視為因果關系的認識錯誤處理,只要滿足相當的因果關系,就成立一個故意殺人罪既遂。
通常認為在此種情況下,第一個行為與死亡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並未中斷,應肯定第一行為與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且所發生的結果與行為人意圖實現的結果相一致,因此應以故意殺人罪既遂論處。
2.趙某的行為是否成立自首?為什麼?
【參考答案】趙某成立自首。
【解析】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處理自首和立功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條第(一)項規定,犯罪嫌疑人自動投案後又逃跑的,不能認定為自首。但注意這是針對後來不再投案自首而言。在本案中,雖然可以根據司法解釋否認趙某的前一次投案成立自首,但不能否認後一次自動投案與如實交待成立自首。
B. 刑法學的問答題
1.刑事復責任是說行為人對制違反刑事法律義務的行為所引起的刑事法律後果的一種應有的、體現國家對行為人否定的道德政治評價的承擔的標准。刑罰是刑法規定的由國家審判機關依法對犯罪人適用的限制或剝奪某種權益的強制性制裁方法。至於它們的關系。。。我覺得,刑事責任扮演的是決定於犯罪而又決定刑罰的角色,是介於犯罪和刑罰之間,對犯罪和刑罰關系起到調節作用的調節器。
2.具有暴力性、破壞性,對客體造成損害且在時間上具有急迫感的不法侵害行為適用正當防衛。你說的特別防衛權我沒見過,只聽說過緊急避險。
3.敲詐勒索罪的特徵是說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對被害人實施威脅或者要挾的方法,強行索取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行為。它的構成要件,客體為公私財物的所有權;客觀表現為使用威脅或者要挾的方法,迫使被害人當場或者限期交付財物的行為;主觀為直接故意,以非法佔有公私財物為目的。
C. 刑法學-簡答題2
11.(1)犯罪分子被判處拘役或者3年以下有期徒刑
(2)根據犯罪分子的犯罪情節和悔罪表現,認為緩刑不致再危害社會。
(3)犯罪分子不是累犯 12.1死刑適用條件的限制:刑法48條規定,死刑只適用於罪行極其嚴重的犯罪分子。
2死刑適用對象的限制:刑法49條規定,犯罪的時候不滿18周歲和審判時懷孕的婦女,不適用死刑。審判時懷孕的婦女包括審判時和羈押時懷孕的婦女,也包括在審判時和羈押時流產的婦女。
3死刑適用程序的限制:刑法48條2款,死刑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決的以外,都應當報請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4死刑執行制度的限制:刑法48條規定,對於應當判處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須立即執行的,可以判處死刑同時宣告緩期兩年執行。緩刑期間有犯新罪並且是故意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才能判處死刑。
5刑法分則的限制:(1)並不是所有的犯罪都規定了死刑(2)在規定死刑的犯罪中,都以情節特別嚴重,後果特別嚴重作為死刑的判決的條件
13.題目有問題吧14.(1)主體必須是被採取強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正在服刑的罪犯
(2)必須如實供述司法機關還未掌握的異種罪行
2處罰原則:以自首論(如果是同種罪行,可以酌情從輕處罰,如實供述罪行較重的,一般應當從輕處罰)15. (1) 管制; (2) 拘役; (3) 有期徒刑; (4) 無期徒刑; (5) 死刑。 16.累犯,是指受過一定的刑罰處罰,刑罰執行完畢或者赦免以後,在法定期限內又犯被判處一定的刑罰之罪的罪犯。累犯分為一般累犯和特殊累犯兩種。
累犯具有以下特徵:
(1)累犯是一種再犯罪的事實
(2)累犯是一種犯罪人的類型
(3)累犯是一種從重處罰的刑罰制度 17.刑罰體系,是指國家的刑事立法以有利於發揮刑罰的積極功能,實現刑罰目的為指導原則,選擇刑種、實行分類並依其輕重程度排成的序列。我國刑罰種類有:
(一)主刑。所謂主刑,是指只能獨立適用的主要刑罰方法。主刑的特點是:只能獨立適用,不能附加適用。對於個體犯罪,只能適用一種主刑,不能適用兩種以上的主刑。主刑具體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和死刑五種。
(二)附加刑。所謂附加刑,是指補充主刑適用的刑罰方法,也稱從刑。附加刑的特點是:可以附加主刑適用,也可以單獨適用。在附加適用時,可以同時適用兩個以上的附加刑。附加刑具體包括罰金、剝奪政治權利和沒收財產三種。
(三)專門針對外國人的驅逐出境。《刑法》第35條規定,對於犯罪的外國人,可以獨立適用或者附加適用驅逐出境。驅逐出境僅適用於犯罪的外國人(包括外國人和無國籍的人)。該刑罰可以獨立適用,也可以附加適用。 18.1.主觀條件:前後兩罪都是故意犯罪。
2.刑度條件:前後兩罪都是或者應當是有期徒刑以上的刑法的犯罪。這表明前後兩罪都是比較嚴重的犯罪。
3.時間條件:後罪發生在前罪的刑法執行完畢或赦免以後5年內。 19.一、緩刑考驗期的長短以原判刑期長短為依據,可以和原判刑期時間相等;也可以適當長於原判刑期,但有封頂,最長不超過原判刑期一倍;
二、緩刑考驗期也不能短於原判刑期,這樣不利於充分發揮緩刑的作用;
三、緩刑考驗期,說明對判緩刑的犯罪分子並非免除刑事處罰,是否不執行刑事處罰,取決於犯罪分子在考驗期的表現,如果表現符合法律規定的執行原判決的規定,撤銷緩刑,執行刑罰;
四、緩刑考驗期間的時間起算從判決生效之日起計算,由於緩刑是有條件的不執行原判刑期,所以判決之前先行羈押的日期不能折抵緩期考驗期。20.我也不會。
D. 刑法論述題有哪些是常考的
一. 論述犯罪的基本制特徵
二.論述我國刑法的效力范圍
三.論述犯罪故意
四.論述犯罪既遂
五.論述犯罪未遂
六.論述犯罪中止
七.論述繼續犯
八.論述想像競合犯
九.論述結果加重犯
十.論述連續犯
E. 刑法選擇題
應該選C
罪刑法定原則的基本含義是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
罪刑法定原則的基本要求是:(1)法定化,即犯罪和刑罰必須事先由法律作出明文規定,不允許法官隨意擅斷。(2)實定化,即對於什麼行為是犯罪和犯罪所產生的法律後果,都必須作出實體性的規定。(3)明確化,即刑法文字清晰,意思確切,不得含糊其詞或模稜兩可。絕對的罪刑法定原則是一種嚴格的、不容變通的原則,它要求犯罪和刑罰的法律規定必須是絕對確定的。法官沒有任何自由裁量的權力。這一立法思想反映在刑法立法上就形成了絕對的罪刑法定原則,其基本內容是:(1)絕對禁止適用類推和擴大解釋,把刑法的明文規定作為定罪的唯一根據。對於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的行為,不能通過類推或者類推解釋以犯罪論處。(2)絕對禁止適用習慣法,把成文法作為刑法的唯一淵源。對於刑法上沒有明文規定的行為,不允許通過適用習慣法定罪。(3)絕對禁止刑法溯及既往,把從舊原則作為解決刑法溯及力問題的唯一原則。對於行為的定罪量刑,只能以行為當時有效的法律為依據,行為後頒行的新法沒有溯及既往的效力。(4)絕對禁止法外刑和不定期刑,刑罰的名稱、種類和幅度,都必須由法律加以確定,並且刑期必須是絕對確定的,既不允許存在絕對的不定期刑,也不允許規定相對的不定期刑。相對的罪刑法定原則是對傳統的絕對罪刑法定原則的修正,其基本內容是:(1)在定罪的根據上,允許有條件地適用類推和嚴格限制的擴大解釋,即適用類推必須以法律明確規定類推制度為前提,以有利於被告人為原則,不允許不利於被告人的類推;進行擴大解釋必須以不超越解釋許可權為前提,以符合立法精神為原則,不允許越權解釋或違背立法本意作任意解釋。(2)在刑法的淵源上,允許習慣法成為刑法的間接淵源,但必須以確有必要或不得已而用之為前提。只有當構成犯罪的要件確定後,必須藉助習慣法加以說明時,習慣法才能成為對個案定性處理的依據。(3)在刑法的溯及力上,允許採用從舊兼從輕的原則,作為禁止刑法溯及既往的例外。新法對其頒布施行前的行為,原則上沒有追溯的效力。但是,當新法不認為是犯罪或處罰較輕時,則可以適用新法。(4)在刑罰的種類上,允許採用相對的不定期刑,即刑法在對刑罰種類作出明文規定的前提下,可以規定出具有最高刑和最低刑的量刑幅度,法官有權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在法定的量刑幅度內選擇確定適當的刑種和刑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