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通則名譽權

民法通則名譽權

發布時間: 2023-01-15 19:50:06

⑴ 有關名譽權的條例

名譽權是自然人和法人都享有的人格權,對此,草案做了規定,並規定禁止以侮辱、誹謗等方式侵害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名譽權。鑒於名譽權的特殊性,規定名譽權不得拋棄、轉讓,拋棄和轉讓名譽權的行為一律無效的原則。為了對名譽權加以特別的保護,特別規定禁止利用嚴重失實的新聞報道損害他人的名譽,禁止利用內容不當的文學作品損害他人名譽,禁止借檢舉、控告之名,侮辱、誹謗他人。

公民或法人保持並維護自己名譽的權利。人格權的一種。人的名譽是指具有人格尊嚴的名聲,是人格的重要內容,受法律的保護。任何人對公民和法人的名譽不得損害。凡敗壞他人名譽,損害他人形象的行為,都是對名譽權的侵犯,行為人應負法律責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 101 條規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

⑵ 民法總則規定侵犯名譽權怎麼界定

(一)必須有損害事實的存在。侵害名譽權的損害事實主要包括因為違法侵權行為造成受害人名譽損毀、精神或財產上受到損害。精神損害往往是直接受到的損害,財產損失則是因精神損害引起的財產上的損失,也成間接損失。這兩種損害,有時同時具備,但更多的時候只具備精神損害。但是,這兩種損害,不論是同時具備,還是只有精神損害,具備其中之一者,既造成了損害的事實。(二)行為具有違法性。名譽權是公民維護其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的權利。對於公民的名譽權任何人都負有法定上的不作為義務。只有行為人違反法定義務,以積極的作為方式侵害公民的人格尊嚴,其侵害行為才具有違法性。《民法通則》第一百零一條規定,禁止使用侮辱、誹謗的方式損害公民的名譽權。因此只要有人用侮辱,誹謗等方式對他人的名譽進行了損害,就是違法行為,而我認為該不法行為只能是積極地作為,不可能也不會表現為消極的不作為。因為公民權的實現,只要求他人不加損害,並不要求他人的積極協助即可實現。在客觀上行為人實施損害他人名譽的行為主要有三種:暴力侮辱,指對受害人使用暴力或用暴力相威脅,而使他人的名譽受到侵害;語言侮辱,即用侮辱性的言詞對被害人進行嘲笑、侮辱,使被害人當眾出醜。文字侮辱,即通過文字,圖形等對他人進行侮辱,用以降低他人的人格。(三)違法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有因果關系。在一般的民事侵權行為中,違法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必須存在直接的因果聯系,即違法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存在著客觀的內在必然聯系。如果受害人的名譽被侵害,與侵害人的侵害無關,或者侵害人盡管實施了侵害行為,但沒有給任何人造成名譽上的侵害,則行為人不承擔侵權責任。對於間接地因果關系,一般不予考慮。但是,在名譽侵權行為中,由於侵害名譽權造成的損害主要是精神損害,因精神損害引起的財產損失都是通過無形的、間接的形式表現出來。所以,對精神損害引起的財產損失就不能拘泥於是直接損失還是間接損失。一般說來,只要侵權人的行為是違法的,且有過錯,即便是間接損失,也應看做違法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有因果關系。(四)行為人有過錯。行為人有過錯是構成侵犯名譽權的主觀要件,包括故意和過失。如果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造成損害他人名譽的後果,而希望或者放任這種危害後果發生的,就是具有損害他人名譽的故意。過失指行為人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會發生損害他人名譽的後果卻因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至於發生了損害他人名譽權的後果。所以,生活中我們在沒有任何真憑實據的情況下,不要憑自己的主觀臆斷隨便去評價別人,就像是為了污衊別人的名譽,向他人陳述別人有出軌等這些不檢點行為的話,勢必會影響到當事人的名譽。只要名譽受損,理論上都可以通過司法途徑維權。

⑶ 侵犯名譽權在法律上有什麼明文規定

現今社會是一個言論自由、互聯網、大數據的時代,在很多情況下,很多的信息都可以在互聯網上找到。有的時候在發表一些個人意見的情況下,可能在自己不自知的情況下就對他人的名譽權進行了侵犯。對於侵犯名譽權《民法典》上面有明確的規定。因此,在個人言論自由的情況下,也要注意言論不要過激,否則一旦侵犯名譽權,當事人一旦追責是需要承擔一定的責任的。

一、哪些情況會被認定為侵犯名譽權

對他人是否進行誹謗、侮辱的行為。被認定為侵犯名譽權的主要方式就是是否實施了誹謗或者侮辱的行為。不論是以文字方式、言語上的還是以其他方式對於他人人格、名譽、道德品質方面造成了誹謗或者是侮辱,另外對於他人一些未經證實的事實進行籌劃傳播,從而對他人的名譽造成一定程度影響的,也屬於侵犯名譽權。

⑷ 名譽權與榮譽權的法律規定是什麼

什麼是名譽權

名譽有公民的名譽和法人的名譽之分。公民的名譽,是指社會或他人對特定公民的品德、才幹、信譽、功績、資歷和身份等方面的綜合評價。公民名譽的好壞,直接關繫到其在社會上的地位、尊嚴和信譽,並可能對其參與民事活動以及其他社會活動產生影響。

法人的名譽,則是社會對法人的財產狀況、行業聲望、信用、品牌、文化等形象的綜合評價。法人名譽的好壞,也直接關系著法人在社會上的活動及其事業的展開和發展。

《民法通則》第101條規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

名譽權正是公民和法人基於法律的規定維護自己名譽的權利。

名譽權具有如下特徵:

法定性名譽權作為一項法定權利,是由法律規定並加以保護的。名譽權是與人身不可分割的,這種權利體現了每個民事主體的自我價值受到社會的公認和法律的保護。我國《民法通則》規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譽權。」「禁止以侮辱、誹謗的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這是對名譽權保護的直接法律規定。同時,因人們的名譽觀念和公眾的評價標准,是由社會佔主導地位的法律意識所決定的,所以名譽本身就已具有法律的意義。

人身專有性名譽權是人身權的一種,與公民、法人的人身不可分離。公民自其出生之日,法人自其成立之日,就具有名譽權,並受到法律的保護,毋須經過法定方式才能取得。名譽權是民事主體進行民事活動的前提之一,民事主體對其名譽權享有專有的、排他的權利,並且不能轉讓。

與財產的關聯性名譽權作為人格權的一種,它本身不是財產,沒有價值,不能帶來直接的經濟利益。但名譽權和財產有著密切的關系,因為名譽權直接關繫到公民或法人其它民事權利的取得,因此也就影響到民事主體財產的得失。

⑸ 侵犯名譽權的法律規定有哪些

《民法通則》第101條公民、法人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毀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第120條公民的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受到侵害的,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並可以要求賠償損失。

⑹ 名譽權侵權認定的標準是什麼

一、名譽權侵權認定的標准

1、被告是否實施了侮辱、誹謗行為。

根據民法通則第一百零一條的規定,侵害名譽權的行為以侮辱、誹謗為主要方式,因此,認定是否構成名譽權侵權,首先應確定行為人是否實施了侮辱、誹謗行為。

侮辱是指故意以暴力或其他方式貶低他人人格,毀損他人名譽。實踐中,侮辱行為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暴力行為,語言侮辱,文字侮辱,其他方式。《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40條規定:以書面、口頭等形式宣揚他人的隱私,或者捏造事實公然醜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他人名譽,造成一定影響的,應當認定為侵害公民名譽權的行為。因此,只有在造成一定影響的情況下,才能認定為侵害公民名譽權的行為。誹謗是以書面、口頭等捏造事實來醜化他人人格。其特點為:陳述的事實是虛假的,以語言、文字、漫畫或者其他方式進行,誹謗的行為導致受害人社會評價的降低。誹謗主要有口頭誹謗和書面誹謗兩種。

一般來說,只要行為人將某種與事實不符的情況公開並造成對他人名譽的毀損,就構成誹謗。不過,由於言詞本身較為含糊或有歧義,確定言詞的內容是否具有誹謗性時,必須對言詞作全面的分析和理解,並根據一般人的觀點、參考整體性標准來認定。

在本案中,被告收到檢舉信後,依據監理合同約定,在工作聯系單中提出了對原告的意見評價及更換監理的建議。該意見評價沒有涉及具體事實,不是事實陳述,且未惡意對外進行散布,因此,被告的行為不屬於侮辱、誹謗行為。

2、被告是否存在過錯。

名譽權侵權,適用過錯責任。《意見》第150條規定:公民的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和法人的名稱權、名譽權、榮譽權受到侵害,公民或者法人要求賠償損失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侵權人的過錯程度、侵權行為的具體情節、後果和影響確定其賠償責任。在確定毀損名譽時,原告必須舉證證明被告有過錯。在本案中,被告向原告單位發送工作聯系單,屬於正常的工作范疇,沒有過錯。

3、在工作聯系單中提出意見評價是否會侵害名譽權。

被告依照合同約定在工作聯系單中提出意見評價,屬於侵害名譽權的一種抗辯事由,是一種正當行使權利的行為。

侵害名譽權的抗辯事由,是指被告針對原告提出的承擔侵害名譽權責任的請求而提出的證明原告的請求不成立或不完全成立的事實。王利明先生認為,抗辯事由主要有如下幾種:內容真實,正當的輿論監督,合理引用,正當行使權利,受害人同意,第三人過錯,履行法律和道德上的義務。

二、正當行使權利應具備如下要件:

(1)必須有合法授權或依據法律規定、合同約定享有實施某種行為的權利。

(2)正當行使權利的行為是必要的。正當行使權利並非都會造成對公民和法人名譽權的侵害,只有在必須行使權利而且行使權利會造成對他人損害的情況下,才能成為抗辯事由。

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依據合同約定對職工作出的涉及個人品德的意見評價,屬於正當行使權利的行為。即使評價有不當之處,也不能認為是侵害名譽權。因為依據合同約定作出意見評價本身是合法行使權利的表現,不應涉及名譽權的侵害問題。但是,如果超出職權范圍,惡意散布有損他人名譽的言論,則可以構成侵權。在本案中,根據監理合同約定,被告認為監理人員不符合要求,有權書面要求調換監理人。被告發出工作聯系單,作出意見評價,被告的行為是在行使合同賦予的權利,不構成侵權。

熱點內容
法官員額制考試試題 發布:2024-11-07 08:30:08 瀏覽:493
勞動法里對工齡工資 發布:2024-11-07 08:30:08 瀏覽:773
立法強制生育 發布:2024-11-07 08:25:02 瀏覽:794
清華法律碩士考研 發布:2024-11-07 08:09:00 瀏覽:378
在職法律碩士面試題目 發布:2024-11-07 08:06:16 瀏覽:990
公務員法屬於社會法嗎 發布:2024-11-07 07:53:10 瀏覽:227
執行行政訴訟法解釋79條 發布:2024-11-07 07:39:34 瀏覽:708
山東師范大學法律碩士復試題 發布:2024-11-07 07:13:29 瀏覽:877
太原法律援助中心地址查詢 發布:2024-11-07 07:11:16 瀏覽:782
勞動法關於報銷小孩拖班費用 發布:2024-11-07 07:02:26 瀏覽: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