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輿論干涉司法

輿論干涉司法

發布時間: 2023-01-17 21:02:07

Ⅰ 標題如何區分輿論監督和輿論干預司法

標題區分輿論監督和輿論干預司法的方法是:
1、輿論監督說的是一種利用媒體監督社會上的人或事的行為。
2、干預司法是有權利或利用權利的人去做的事。

Ⅱ 怎麼看待網路輿論干涉司法審判的現象

司法審判只能以事實為依據法律為准繩,不能受網路輿論的影響,更不能接受權勢的干涉,這就是司法公正,這也是司法審判的原則。

Ⅲ 輿論可以影響司法么

法律分析:一定程度上會,依法審判,摒棄輿論審判。互聯網上經常有一些為犯罪嫌疑人開脫,或提前「定罪」的現象,有的甚至輿論一邊倒,來勢洶洶。這種試圖以「輿論審判」來影響甚至左右司法審判的現象,引起了人們對於「輿論審判」和司法審判關系的深思。網路技術的迅速發展,對於實現人民群眾對司法工作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推動司法改革和公正司法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武器越銳利,用起來就越要當心。輿論表達在發揮積極作用的同時,也難免產生一些消極的東西,這些消極的東西如果影響了司法人員對案件的正確判斷,就必然影響司法公正。站在客觀公正的立場上,用法律的尺度,認真負責謹慎地發表自己對某一案件的看法,這是公民的權利,而任何背離法律准繩的聲音,都會在不同程度上損害法律的尊嚴。

法律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解釋》 第一百三十八條 人民法院決定在行政訴訟中一並審理相關民事爭議,或者案件當事人一致同意相關民事爭議在行政訴訟中一並解決,人民法院准許的,由受理行政案件的人民法院管轄。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請求一並審理相關民事爭議,人民法院經審查發現行政案件已經超過起訴期限,民事案件尚未立案的,告知當事人另行提起民事訴訟;民事案件已經立案的,由原審判組織繼續審理。 人民法院在審理行政案件中發現民事爭議為解決行政爭議的基礎,當事人沒有請求人民法院一並審理相關民事爭議的,人民法院應當告知當事人依法申請一並解決民事爭議。當事人就民事爭議另行提起民事訴訟並已立案的,人民法院應當中止行政訴訟的審理。民事爭議處理期間不計算在行政訴訟審理期限內。

Ⅳ 輿論到底是干預司法,還是監督司法

從本質來說輿論的作用就是監督司法,因為輿論是沒有裁決權的,只有提意見建議的權力。司法可以參考,但可以拒絕不符合法律條文的意見建議。

Ⅳ 輿論對司法審判的影響是利還是弊

總體來講是弊大於利,畢竟法官會有獨立的判斷,而不能被輿論所左右,這個西版方國權家是非常忌諱的,但是,在中國就不一樣了,畢竟中國人的法律素養太低了,我們喜歡干預法院的審判,往往是輿論擔任法官,最終影響了判決結果,所謂了民憤極大之類 的玩意兒

Ⅵ 標題 如何區分輿論監督司法與輿論干預司法的界限

一、輿論監督對司法公正的促進作用

輿論監督有利於司法公正,輿論監督就像一面鏡子放在司法工作者的面前,時刻警醒他們依法履行職責、行使權力、維護司法公正,並且我國對於輿論監督的態度也越來越開明。2009年12月印發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接受新聞媒體輿論監督的若干規定》第一條中就明確指出,人民法院應當主動接受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

(一)輿論監督有利於實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憲法基本原則司法腐敗是維護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最大「短板」。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發表了《人權宣言》。第一條指出:「在權利面前,人們生來是而且始終是自由平等。」這是首次提出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人們傾向於安全,有序,可預見的世界,不希望出於混亂,難以控制的境地……在法律適應中,由於權勢,金錢的影響,導致一方受到偏袒,這本身就是不公平的,無序的狀態。」人們對於自己的出身是無法選擇的,所以人們渴望在後天的到法律平等。有了輿論監督,司法活動就被置於公眾的眼前,最大限度的擺脫了由於金錢和權勢帶來的不公,為司法審判塗上了一層防腐劑,從而有利於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實現。

(二)輿論監督有利於促進司法公開和司法透明「輿論不僅對社會、對群眾起著特殊的監督作用,它對於黨、對於政府、對於一切領導機關和領導者也起著監督作用……經過這樣經常的輿論監督,這類行為將會大大減少。例如中央電視台法制頻道以及各地方衛視的法制節目在司法公開和司法透明方面起到了很好的輿論監督作用。正如前文提到的河南農民時建峰偽造軍車牌照騙免高速公路通行費案,電視台對其庭審進行了現場直播。類似的輿論監督使得案件在公開、公平、公正環境中的解決,有利於化解社會矛盾,解決社會糾紛。此外,輿論監督是的廣大的普通的民眾參與到案件的評論中來,一方面形成了有效的司法監督力量,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司法專斷以及冤假錯案的出現。另一方面,社會輿論對於案件的持續跟蹤報道,也起到了普及法律知識以及警示社會大眾的效果。

(三)社會監督有利於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絕對的正義需要完善的追求正義的環境和設備。這就要求司法工作人員在處理具體案件的時候要堅決執行有關規章制度,嚴格依法辦事,禁止司法工作人員利用職權假公濟私,以權謀私,損害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社會監督可以使司法活動在陽光下運行,從而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不受損害。

(四)輿論監督可以促使司法工作人員提高其業務水平由於我國建國較晚,法學教育起步晚,各個地區的司法工作人員素質水平參差不齊,特別是在偏遠地地區,司法工作人員的水平更無法保證。輿論監督對於一些案件的關注和評論,迫使司法工作人員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增強辦案水平。2009年的在「躲貓貓」事件中被處理的民警,就值得整個司法系統人員學習,以及在2010年年底,河南農民時建鋒被指控偽造軍牌騙免368萬多元高速通行費案件中被處理的法官敲醒了警鍾。廣大司法工作人員應該切實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作為人民的公僕應該用好人民賦予你們的權利,盡心盡力的履行自己的職責。切實

(五)社會監督有利於促進司法改革和立法改革2003年4月25日,《南方都市報》披露了孫志剛死亡的情況。此後有關孫志剛死亡的報道在各大門戶網站上被轉載,引起國人的一片嘩然。一時間孫志剛以及導致此次悲劇的收容制度成了全社會關注的焦點。6月20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簽署國務院第381號令.公布施行《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全國各地的收容所紛紛摘牌,舊的收容遣送制度逐漸被救助管理制度所代替。再比如,正在討論的勞教制度的改革無不體現著輿論監督的作用。勞教制度很難保證程序正義,並且做不到罪刑法定和罪刑相適應,是不符合現行的司法制度以及相關的法律原則。改革勞動教養制度,不僅是符合法治精神的當然要求,也是保護公民合法權益的必由之路。相信社會輿論會像促進收容制度的改革那樣監督勞教制度改革的。

二、輿論監督對於司法公正的妨礙作用

如文章開頭關於許霆的案例,一些法學家認為是社會輿論綁架了法官,干擾了司法獨立。在中國有關新聞、網路媒體的相關立法不健全,媒體在報道有關案件的時候缺少監管,新聞媒體便會做一些捕風捉影的報道,或者只對整個事件的一部分做傾向性的報道,從而給了輿論錯誤的導向。甚至有一些不法分子或者利益相關者為了逃避自身的責任,濫用新聞輿論的報道、媒體輿論的善意炒作以及公眾同情弱示群體的心態,擾亂司法人員正常的辦案程序。(本文來自於《雲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雜志。《雲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雜志簡介詳見)

(一)在中國人情社會的大背景下,道德評判有失法律公正影響司法審判。輿論監督對具體案件往往以道德的標准來進行評判,而司法審判則要求司法人員以法律的標准來進行審判,二者評判標准不同,不是在所有問題上都能達成共識。社會輿論對於一個案件的判斷總是出於主觀的感性的認識,所謂的公知很少從法律的角度對一個案件作出評判。而新聞媒體為了迎合大眾的口味會用生活中的道德標准報道一些案件中的熱點問題,在案件沒有作出最後的法律審判之前盲目的做一些報道。作為司法裁判者的工作人員難免會受到社會輿論的影響,在做最後的法律判決的時候難免會考慮社會大眾的承受度。這樣的話,輿論監督就沒有發揮其應有的監督司法活動作用,反而干預了司法,左右了法官的判斷,造成司法的不公正。

(二)給審判人員帶來很大的壓力。媒體對於案件的熱點做失真的盲目報道,這樣的話法律裁判者就有來自案件本身和社會輿論兩方面的壓力,他們勢必為了平衡這兩種壓力而做出一些妥協,而很多時候法律裁判者會向社會輿論妥協。因為那樣或許會導致司法的不公,但不會有來自公眾的不理解和社會的輿論壓力。

(三)作為輿論監督主力軍的各種媒體素質參差不齊,盲目的報道會侵害法律權威。在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下,由於缺少法律監管和行政監管。逐利性使得廣大媒體會迅速的介入一宗案件的報道中,並且會做持續的跟蹤報道。甚至會為了利益做一些盲目的、不真實的、具有傾向性的報道去迎合公眾的情緒。這種行為不僅損害了媒體本身的形象,也使得法律的權威性受到侵害,損害了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民眾心中的形象。

(四)輿論監督會擾亂司法程序。輿論監督具有炒作性、制約性、傾向性的特點。輿論監督的這些這些特點決定了輿論監督在促進司法公正的同時也會妨礙司法公正。在實踐中,由於缺少監管,一些媒體炒作某一案件,對某一案件做具有傾向性的評價來博的讀者的眼球。於是一些人便利用媒體的這些特點,炒作一些關鍵詞,欺騙廣大的讀者。利用人們同情弱者的心態來干擾辦案人員的視線,以期做出有利於把自己的司法裁判。現階段,由於有關新聞媒體的立法不足,法律制度還不完善。因此,我國輿論監督和司法公正處於不確定的狀態,輿論監督對於司法公正的影響有利也有弊。這就要求我們通過立法規范新聞監督、完善司法獨立制度、吸收國際立法,公約的先進經驗等方法來完善輿論監督。從而更好的平衡輿論監督和司法公正的關系。掌握好輿論監管的度,發揮輿論監督對司法公正的促進作用,避免不必要的負面影響。

實踐中,法院和檢察院應該努力做到既保證公民的言論自由權和知情權,又合理的處理輿論的監督,做到辦案不受社會輿論的傾向性引導,保證司法獨立和司法公正、公開。這就要求廣大法院檢察院應該堅持依法辦事,依章程辦事,努力提高自己的公信力和權威性。同時要求作為司法工作者的法官、檢察官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提高辦案能力,樹立自己的公信力和權威性。平衡好輿論監督和司法公正兩者的關系,共同努力為中國的司法改革進程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

Ⅶ 大家對於輿論影響司法怎麼看的

1、長遠來說,法律就必須聽輿論的。因為,法律本身就表達了整個社會的人對自己生活環境的某種期望:比如,不希望被殺,所以要求殺人抵命;不希望被強X;不希望被搶劫;不希望被冤枉……等等。所以,如果司法判決總是和輿論相悖,那麼就說明某個環節出現了問題,導致法律和多數人的意見沖突。當然,如果輿論被某些人控制,那麼顯然不能適用這條。因為此時的輿論是虛假的;甚至相應的立法也是非法的,因為投票者可能受到虛假輿論的誤導。2、短期來說,輿論不得干預司法。因為司法是對規矩的執行過程,它無權修改/推翻已有的法律。要改規矩,只能是先立法,後執行。否則,就成了輿論督促法庭枉法了。
希望採納

Ⅷ 輿論報道和輿論監督能否改變新聞事件本身發展能否干涉司法機關的行為

1、無論是否符合人們的希望,無論承認不承認,無論應不應該,新聞報道和輿論監督一定會對相關的新聞事件或社會現象的發展產生作用,而且有時候其作用還非常大。例如:假如沒有90、91、92連續3年的質量萬里行,那麼我國的《消費者保護法》出台很可能會多等上不少年。

2、新聞報道和輿論監督在理論上不能也不應該干涉到司法機關的行為。因此,各媒體現在對各類非刑事案件,原則上是未審結時不予報道。但事實上,法律的建立完善和執行,其本源來自社會公共道德。而新聞報道和輿論監督對於社會公共道德的影響力非常巨大,所以不可能不影響到司法機關的行為。仍以「質量萬里行」舉例,在這里,媒體報道不但影響到了司法機關的執法行為,甚至還直接導致了一部法律的出台。

3、為什麼——以上兩點中已經說明了一些「為什麼」的問題。從根本來說,司法的「獨立」是指立法權和執法權不被其他組織權力干擾的獨立,而公眾的影響不屬於「其他組織權力」。事實上,司法是源於社會並以社會為施行目標的,其終極目的正是保障大多數社會公眾的利益並使公眾滿意。所以司法不可能「獨立」在一個真空之中。公眾是否知道、是否關注、是否反對,這些對於司法行為來說,是關乎其終極目的是否能夠達成的大事。所以公眾的態度,對司法行為必然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那麼誰來影響公眾態度呢?當然是媒體!所以,除非媒體啥也不說,否則,媒體做出的新聞報道就一定會多多少少對司法行為產生影響。或者可以這樣說——媒體影響公眾的態度,公眾態度再轉而影響了司法行為。

Ⅸ 如何區分輿論監督司法與輿論干預司法的界限

從本質來說輿論的作用就是監督司法,因為輿論是沒有裁決權的,只有提意見建議的權力。司法可以參考,但可以拒絕不符合法律條文的意見建議。
實踐中,法院和檢察院應該努力做到既保證公民的言論自由權和知情權,又合理的處理輿論的監督,做到辦案不受社會輿論的傾向性引導,保證司法獨立和司法公正、公開。這就要求廣大法院檢察院應該堅持依法辦事,依章程辦事,努力提高自己的公信力和權威性。同時要求作為司法工作者的法官、檢察官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提高辦案能力,樹立自己的公信力和權威性。平衡好輿論監督和司法公正兩者的關系,共同努力為中國的司法改革進程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
輿論監督與司法獨立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二者關系辯證統一,輿論監督可以促進司法獨立,司法獨立也可以反過來有利於輿論監督更好的實現,而其中的關鍵在於如何將輿論監督控制在一個合理的程度上。
輿論監督有利於司法公正,輿論監督就像一面鏡子放在司法工作者的面前,時刻警醒他們依法履行職責、行使權力、維護司法公正,並且我國對於輿論監督的態度也越來越開明。
法律依據
《最高法院關於人民法院接受新聞媒體輿論監督的若干規定》
為進一步落實公開審判的憲法原則,規范人民法院接受新聞媒體輿論監督工作,妥善處理法院與媒體的關系,保障公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提高司法公信,制定本規定。
第一條人民法院應當主動接受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對新聞媒體旁聽案件庭審、采訪報道法院工作、要求提供相關材料的,人民法院應當根據具體情況提供便利。
第二條對於社會關注的案件和法院工作的重大舉措以及按照有關規定應當向社會公開的其他信息,人民法院應當通過新聞發布會、記者招待會、新聞通稿、法院公報、互聯網站等形式向新聞媒體及時發布相關信息。
第三條對於公開審判的案件,新聞媒體記者和公眾可以旁聽。審判場所座席不足的,應當優先保證媒體和當事人近親屬的需要。有條件的審判法庭根據需要可以在旁聽席中設立媒體席。記者旁聽庭審應當遵守法庭紀律,未經批准不得錄音、錄像和攝影。

Ⅹ 社會輿論對法律判決的影響有多大

社會輿論對法律判決的影響還是比較小的,雖然社會輿論可能會對一些案件有自己的評判。但是當案件來到法庭上的時候,他就是一件客觀的案件,就應該根據既有的事實作出判決。所以社會輿論實際上不會對司法判決造成任何的干擾。因為法律本身就是客觀的。他是不會被任何主觀的因素所干擾的。

所以如果想要讓自己的判決結果是勝訴的,那麼就好好准備自己的申訴材料。在法庭上好好的為自己辯解,而不應該在庭外搞一些小動作。如果自己是清白的話,法律是一定會還自己清白的。所以就不要妄圖想用輿論去干涉法庭。

熱點內容
體育運動傷害法律法規 發布:2024-12-29 03:19:17 瀏覽:292
道德經王必 發布:2024-12-29 03:14:44 瀏覽:900
有關傳銷的法律法規 發布:2024-12-29 01:14:05 瀏覽:738
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下冊教學計劃 發布:2024-12-29 00:26:44 瀏覽:613
資源環境法規總結 發布:2024-12-29 00:21:52 瀏覽:58
山西省高級人民法院微博 發布:2024-12-29 00:02:17 瀏覽:239
合同法的法律意義 發布:2024-12-28 23:57:53 瀏覽:154
基金法規庫 發布:2024-12-28 23:57:41 瀏覽:628
三月一號法規 發布:2024-12-28 23:50:58 瀏覽:420
人民防空法律法規試卷 發布:2024-12-28 23:50:06 瀏覽: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