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通則善意取得
❶ 什麼叫善意取得制度
善意取得制度是指無權處分人將其財產有償轉讓給第三人,如果受讓人內取得該財產容時出於善意,則受讓人將依法即時取得對該物產的所有權的一種法律制度。
善意取得制度在商品交易在更廣泛的領域中進行,能夠均衡所有權人和善意受讓人利益。善意取得制度有關於贓物是否適用善意取得和關於不動產是否適用善意取得這兩方面的研究。
(1)民法通則善意取得擴展閱讀:
善意取得制度是適應商品交換的需要而產生的一項法律制度。在廣泛的商品交換中,從事交換的當事人往往並不知道對方是否有權處分財產,也很難對市場出售的商品逐一調查。
如果受讓人善意取得財產後,根據轉讓人的無權處分行為而使交易無效,並讓受讓人返還財產,則不僅要推翻已經形成的財產關系,而且使當事人在從事交易活動時,隨時擔心買到的商品有可能要退還,這樣就會造成當事人在交易時的不安全感,也不利於商品交換秩序的穩定。
❷ 善意取得的定義是什麼盜贓物是否適用於善意取得
最高人民法院於1958年7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不知情的買主買得的贓物應如何處理問題的復函》的處理意見復函中,已經承認了對盜贓物有條件地適用善意取得。
關於盜贓物是否適用善意取得,各國立法規定基本相似,即盜贓物原則上不應適用善意取得。我國《民法通則》對盜贓物是否適用善意取得雖然未予以明確規定,但1958年7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不知情的買主買得的贓物應如何處理問題的復函》中提到:不知情的買主買得的贓物,如果是從市場、商店等合法買得的,應認為已取得所有權。不知情的買主買得的贓物,如果不是從市場、商店等合法買得的,不能取得所有權。其所受損失,可以斟酌具體情況由失主和不知情的買主分擔。通過該復函可知,對於盜贓物我國已承認可有條件地適用善意取得。
我國物權法第106條規定構成善意取得需要滿足如下條件:
第一,受讓人受讓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時是善意的;
第二,以合理的價格轉讓;
第三,轉讓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已經登記,不需要登記的已經交付給受讓人。上述是一般情形下的善意取得構成要件,但對於盜贓物適用善意取得還應滿足另外兩個條件:買主並不知情該物為盜贓物;該盜贓物是從市場、商店等合法買得的。
❸ 民法關於善意取得的案例分析,求答案
根據《物權法》第一百零六條的規定,善意取得的前提是合法佔有,背景是無權處內分,而且還需要講究容對價。
案例中:
(1)乙拾得甲的奇石,即遺失物。根據《民法通則》第七十九條第二款的規定,拾得遺失物應當歸還失主的規定,遺失物的所有權仍由甲享有,所以乙並未合法佔有奇石。
(2)乙將奇石無償贈與丙,雖然是無權處分了甲的財產,但是丙沒有以合理的價格受讓。所以,對於丙來說也不能適用善意取得。
(3)甲從始至終都沒有喪失奇石的所有權,可以向任何人主張物權,要求丙返還奇石。
綜上,選項A正確,BCD錯誤。
❹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78條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
178、
凡民事關系的一方或者雙方當事人是外國人、無國籍人、外國法人的;
民事關系的標的物在外國領域內的;
產生、變更或者消滅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法律事實發生在外國的,均為涉外民事關系。
人民法院在審理涉外民事關系的案件時,應當按照民法通則第八章的規定來確定應適用的實體法。
❺ 民法所有權善意取得
善意取得,又稱即時取得,指無權處分人將動產或不動產處分給他人,善意受讓人依法取得該動產或不動產的所有權或其他物權。傳統觀點認為,唯有動產才適用善意取得,《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以下簡稱《物權法》)第106條明確規定動產和不動產善意取得的構成要件,將該制度的適用范圍擴大到包括不動產在內的財產所有權和其他物權的取得。自《物權法》頒布以來,善意取得制度進一步維護了交易安全,使物的經濟效用得以充分發揮,有力保障了市場經濟的有序健康發展。
受讓財產時為善意
1、善意的標准
王澤鑒教授總結了動產善意取得的四個標准:(1)善意指受讓人不知讓與人(無權處分人)無讓與權,不問過失;(2)善意指受讓人不知讓與人(無權處分人)無讓與權,不問是否過失,但在客觀情形下,若一般人依據交易經驗就可認定讓與人沒有讓與權,受讓人就是惡意的;(3)善意指受讓人不知或不可能知道讓與人(無權處分人)無讓與權;(4)善意指受讓人不是明知或因重大過失而不知道讓與人(無權處分人)無讓與權。[14] 英國和法國的法律似乎對善意存在一個廣泛的共識:善意包括最低限度的誠信,誠信的外延相對於純粹的避免欺詐和欺騙來講范圍更大。因而,只有嚴重的違法行為才被認定為惡意。[15]
就不動產的買賣而言,德國法不要求受讓人對登記簿的正確性存在善意,只要受讓人有理由相信出賣人有所有權即可。[16] 我國有學者借鑒德國法經驗,對作為登記公信力的「善意」進行分析,認為是一種推定的、客觀的、消極的、隱形的善意。[17] 就動產而言,英國目前關於「無權處分」的相關法規僅明確「缺乏積極的不誠實的行為」為善意。[18] 《德國民法典》第932條第2款規定,「受讓人明知或因重大過失而不知動產不屬於讓與人所有者,即為非善意」。[19] 《路易斯安那民法典》第523條規定,善意為不知道或不應知道轉讓人不是所有權人。[20] 我國台灣地區採納德國法觀點,「台灣民法典」第944條第1款規定,佔有人被推定為善意佔有。法院在不能確定受讓人是否為善意時,由主張受讓人非善意的人承擔舉證責任。[21]
我國《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以下簡稱《物權法司法解釋(一)》)第15條規定,善意的標准為「不知道轉讓人無處分權,且無重大過失」。法律推定受讓人為善意,由真實的權利人證明受讓人非善意。司法實踐將「重大過失」界定為「受讓人應當知道不動產處分人無處分權而不知」,並列舉了5種受讓人應知的情形。
2、善意的判斷時點
我國《物權法》第106條及《物權法司法解釋(一)》第18條規定,善意的時點是受讓人受讓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時,受讓指依法完成動產交付或完成不動產物權轉移登記。
對動產的善意取得,受讓人須在完成最終取得行為時,即交付之時系屬善意。善意的判斷時點,應當按照動產的佔有狀態而定:現實交付,通常指交付之時;簡易交付,指達成讓與合意之時;佔有改定,指受讓人取得間接佔有之時;指示交付,指受讓人取得返還請求權之時。[22] 《物權法司法解釋(一)》第18條設置了動產善意取得之善意的判斷時點,包括交付之時、達成讓與合意之時和受讓人取得返還請求權之時三種情況。
對不動產善意取得,善意的判定時點存在兩種觀點,即以申請登記時為准和以登記完畢時為准。王澤鑒教授認為,登記過程非當事人所能控制,實際上以申請登記時間為准更合理[23] 。常鵬翱教授主張,在登記簿可信的前提下,只要受讓人信賴登記即為善意,應以登記完畢時為准[24] 。我國《物權法司法解釋(一)》第18條第1款規定,不動產善意取得之善意時點是「依法完成不動產物權登記」完畢之時。
3、善意的保護范圍
善意取得的主旨為填補讓與人處分權的不足,保護的范圍限於「對處分權的信賴」。善意受讓人基於佔有或登記的公信力而信賴無權處分人有處分權時,原權利人的所有權才相對消滅,善意受讓人因善意取得制度取得無權處分的財產。
基於行為能力和代理權而產生的信任,不能適用或者類推適用善意取得制度。[25] 無行為能力人或限制行為能力人處分財產的情形,法律另有規定,不屬於為維護交易安全的善意取得制度的保護范圍。同樣,無代理權的代理人處分被代理人的財產,《民法總則》第171條、第172條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以下簡稱《合同法》)第48條另有規定,也不屬於善意取得制度的保護范圍。
此外,善意取得保護交易安全是否要求原因行為有效,從《物權法司法解釋(一)》第21條規定可知,司法實踐明確排除轉讓合同無效或被撤銷時發生善意取得的可能。
❻ 善意取得是屬於什麼法律
善意取得又稱為即時取得,無權處分人在不法將其受託佔有的他人的財物(動產或者不動產)轉讓給第三人的,如受讓人在取得該動產時系出於善意,則受讓人取得該物的所有權,原權利人喪失所有權。
善意取得屬於<民法通則>
❼ 有關善意取得的法條
1《民通意見》中關於善意取得制度的規定主要是第89條:「在共同共有關系存續專期間,部分共有人擅自屬處分共有財產的,一般認定無效。但第三人善意、有償取得該項財產的,應當維護第三人的合法權益,對其他共有人的損失,由擅自處分共有財產的人賠償。」
2《物權法》第106條:「無處分權人將不動產或者動產轉讓給受讓人的,所有權人有權追回;除法律另有規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讓人取得該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
(一)受讓人受讓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時是善意的;
(二)以合理的價格轉讓;
(三)轉讓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已經登記,不需要登記的已經交付給受讓人。
受讓人依照前款規定取得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的,原所有權人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請求賠償損失。
當事人善意取得其他物權的,參照前兩款規定。」
3、善意取得制度在其他法律中的相關規定
《擔保法》第54條
《擔保法解釋》第84條、第108條
《票據法》第12條
《信託法》第12條
《關於審理詐騙案件具體應用法律的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1條
《關於依法查處盜竊、搶劫機動車案件的規定》第12條
❽ 《民法通則》第幾條規定善意取得--婚姻共同財產的相關內容
按現行的法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並沒有關於善意取得和夫妻共同財產的相關規定,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有關於善意取得的法律規定,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有對夫妻關系共同財產作出詳細規定。
相關法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
第一百零六條無處分權人將不動產或者動產轉讓給受讓人的,所有權人有權追回;除法律另有規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讓人取得該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
(一)受讓人受讓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時是善意的;
(二)以合理的價格轉讓;
(三)轉讓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已經登記,不需要登記的已經交付給受讓人。
受讓人依照前款規定取得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的,原所有權人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請求賠償損失。
當事人善意取得其他物權的,參照前兩款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
第十七條夫妻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下列財產,歸夫妻共同所有:
(一)工資、獎金;
(二)生產、經營的收益;
(三)知識產權的收益;
(四)繼承或贈與所得的財產,但本法第十八條第三項規定的除外;
(五)其他應當歸共同所有的財產。
夫妻對共同所有的財產,有平等的處理權。
❾ 哪些法律規定善意取得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回89條指出:「第答三人善意、有償取得該項財產的,應當維護第三人的合法權益。」
《物權法》第106條第3款規定:「當事人善意取得其他物權的,參照前兩款規定。
可以善意取得的其他物權,是質權、留置權、所有權、土地承包經營權、地役權、宅基地權、建設用地使用權,沒有抵押權。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擔保法解釋第九十四條第二款(已經被物權法106條第3款廢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