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通則第1條
㈠ 如何理解民法通則第18條第1款規定
民通第十八條第一款 監護人應當履行監護職責,保護被監護人的人身、財產及其他合法權益,除為被監護人的利益外,不得處理被監護人的財產。
就法律而言,監護職責內容:保護被監護人的身體健康,照顧被監護人的生活;管理和保護被監護人的財產;代理被監護人進行民事活動;對被監護人進行管理和教育;在被監護人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或者與他人發生爭議時,代理其進行訴訟。其中,管理和保護被監護人的財產一項,只能為了被監護人的利益而去處分財產(比如為了被監護人學習的需要),不得基於其他目的去處分被監護人的財產,實務中處分被監護人的財產也存在諸多障礙。
㈡ 民法通則第十七條第一條一項是家什麼
法律中的「款」抄是「條」的組成部襲分。「款」的表現形式為條中的自然段。「項」前冠以數字以對列舉的內容進行排列。如上所述,各項前都冠以(一)、(二)、(三)、(四)等數字,而且這些數字只能以中文數字加括弧的形式出現。
每個自然段為一款。民法通則第十七條第一款第一項是:(一)配偶。
《民法通則 》第十七條 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由下列人員擔任監護人:
(一)配偶;
(二)父母;
(三)成年子女;
(四)其他近親屬;
(五)關系密切的其他親屬、朋友願意承擔監護責任,經精神病人的所在單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同意的。
對擔任監護人有爭議的,由精神病人的所在單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在近親屬中指定。對指定不服提起訴訟的,由人民法院裁決。
沒有第一款規定的監護人的,由精神病人的所在單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擔任監護人。
㈢ 《民法通則》第九十一條釋義及案例
第九十一條
【合同的轉讓】合同一方將合同的權利、義務全部或者部分轉讓給第三人的,應當取得合同另一方的同意,並不得牟利。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由國家批準的合同,需經原批准機關批准。但是,法律另有規定或者原合同另有約定的除外。
條文注釋本條規定的是合同權利義務的轉讓。
本條規定未區分合同權利轉讓、合同債務承擔與合同權利義務協議概括轉讓這三種不同情形,而一概規定只要轉讓合同權利或義務,就須取得另一方的同意,與法理
殊為相背。依《合同法》第八十條,本條關於合同一方轉讓合同權利,應當取得合同另一方同意的規定,已經不再適用。
關聯法規《合同法》第79-89條《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合同轉讓後如何確定合同簽訂地問題的批復》《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27-29條
㈣ 民法通則的第101條和134條是怎麼規定的
<<民法通則>>
第一百零一條 公民、法人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專禁止用侮辱、誹謗屬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
第一百三十四條 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主要有:
(一) 停止侵害;
(二) 排除妨礙;
(三) 消除危險;
(四) 返還財產;
(五) 恢復原狀;
(六) 修理、重作、更換;
(七) 賠償損失;
(八) 支付違約金;
(九) 消除影響、恢復名譽;
(十) 賠禮道歉。
以上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合並適用。
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除適用上述規定外,還可以予以訓誡、責令具結悔過
,收繳進行非法活動的財物和非法所得,並可以依照法律規定處以罰款、拘留。
㈤ 民法通則第六十一條及民法總則第六十一條內容
《中華人來民共和國民法通自則》第六十一條 民事行為被確認為無效或者被撤銷後,當事人因該行為取得的財產,應當返還給受損失的一方。有過錯的一方應當賠償對方因此所受的損失,雙方都有過錯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
雙方惡意串通,實施民事行為損害國家的、集體的或者第三人的利益的,應當追繳雙方取得的財產,收歸國家、集體所有或者返還第三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 第六十一條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章程的規定,代表法人從事民事活動的負責人,為法人的法定代表人。
法定代表人以法人名義從事的民事活動,其法律後果由法人承受。
法人章程或者法人權力機構對法定代表人代表權的限制,不得對抗善意相對人。
㈥ 民法通則第2條規定的民法調整對象定義有什麼不足
我國《民法通則》第2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民法草案》第2條的規定與此大體一致,只不過是《草案》第二條將《通則》中的「公民」換成了「自然人」。
我國學者在《通則》起草中,對於民法的調整對象進行了廣泛的討論。《通則》第2條的規定,採取了所謂「平等主體關系說」。對此條的意義,我國學者普遍認為:民法調整對象課題具有維護民法的特殊價值,「平等主體關系說」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一方面,通過強調「平等主體」肯定了公民、法人為私的利益的主體身份的存在,也適應了當時恢復私人空間以及推進市場經濟平等自治生活的要求;另一方面,回擊了當時盛行的計劃經濟色彩很濃的經濟法理論。通過對平等主體關系的定位,維護了民法的存在范圍,防止民法經濟法化或公法化傾向。從學術貢獻上看,「平等主體關系說」也為我國當時私法的觀念和私法制度的培育奠定了基礎。(p.19)
但具有如此重要意義的一條法律規定卻存在最基本的語法錯誤。
本句前一部分已經表明了民法所調整的是「平等主體」之間的關系,後面卻又再強調「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與法人之間」,顯得前後重復。更為重要的是,以「平等主體」作為後者的定語來修飾,並不符合語法規范。看下面兩個句子:(1)這個政權是革命群眾的工人、農民、學生、士兵的政權。(2)動物園里有很多兇猛動物的老虎、獅子、狼、蟒蛇。
句(1)中「群眾」與「工人、貧農、學生、士兵」同義,二者不能相互修飾。而「革命的」則可修飾二者中的任何一個。如此,句(1)可修改為:「這個政權是革命群眾的政權」或「這個政權是革命的工人、農民、學生、士兵的政權」。如果想要傳達「群眾」和「工人、貧農、學生、士兵」這兩個信息,完全可以在「這個政權是革命群眾的政權」之後,再加上一句「革命群眾包括工人、農民、學生、士兵」。句(2)中,「動物」與「老虎、獅子、狼、蟒蛇」等同義,二者也不能相互修飾。但「兇猛的」則可修飾二者之任何一個。如此,句(2)便可修改為:「這個動物園里有很多兇猛的動物」或「這個動物園里有很多兇猛的老虎、獅子、狼、蟒蛇。」
同樣,《民法通則》第2條中,「主體」與「公民、法人」為同義語,「平等」為形容詞,可作修飾語,它可以修飾「主體」,也可以修飾「公民、法人」,唯「主體」與「公民、法人」不可相互修飾,哪怕在「主體」前面加上一個「平等」。
所以僅從語法角度分析起來,《通則》第2條可修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前款所稱平等主體包括公民、法人。」或「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調整平等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
很可惜的是,在此後的立法活動與大量的民法教材中,這樣的語病仍在延續著。
1999年3月15日頒布,同年10月1日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2條第1款規定:本法所稱合同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若按上述分析,本條可改為:「本法所稱合同是平等主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前款所稱平等主體,包括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或「本法所稱合同是平等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
而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於2002年12月23日在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一次會議上提請審議的《民法草案》第2條中,也完全重復了這個錯誤。《民法草案》第2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之間、法人之間、自然人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此條規定與《民法通則》相比,將「公民」改作「自然人」,顯然是一個進步,但措辭的不妥是原模原樣的。
反觀當日全國人大法工委主任顧昂然《關於<民法草案>的說明》,則會發現,他在提到民法的調整對象時所用的措辭與《民法草案》是有所不同的。在《說明》中,顧昂然說:「民法是國家的基本法律。民法規范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是社會生活的基本准則。」這里,他沒有重復《通則》第2條與《草案》第2條的措辭錯誤。
當然,也有學者已注意到了這個問題。如在以梁慧星作為課題組負責人的中國民法典立法研究課題組所編的《中國民法典草案建議稿》第3條,便對此種措辭錯誤作出了修正。此條規定:本法調整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團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p.1)
這樣,先不論《民法通則》與《草案》第二條的實質內容是否有必要規定與規定的是否合理,單從語法角度上考察,該條的修正是必要的,同時,相關著作的用語也有修正的必要。
㈦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一百一十九條
1、《民法通則抄》(2009修正) 第一百一十九條侵害公民身體造成傷害的,應當賠償醫療費、因誤工減少的收入、殘廢者生活補助費等費用;造成死亡的,並應當支付喪葬費、死者生前扶養的人必要的生活費等費用。
2、1986年4月12日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根據2009年8月27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次會議《關於修改部分法律的決定》修正
㈧ 民法通則第第一條規定:
包括,記住在民法中一提「以上」或「以下」都含本數。例如:年滿十周歲以上十八周歲以下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
㈨ 民法通則第七十一條是什麼
第七十一條 財產所有權的定義
財產所有權是指所有人依法對自己的財產享有佔有、 使用、 收益和處分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