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總論作業
Ⅰ 刑法總論第三次作業(共同犯罪部分)
解答:(1)梁某的行為構成合同詐騙罪。理由:梁某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在簽訂履行合同過程中,以冒用他人名義簽訂合同、誘騙對方當事人履行合同的方法,騙取了對方當事人數額巨大的財物,具備合同詐騙罪的全部要件。
(2)周某與梁某構成共同犯罪。理由:周某事前已知梁某進行詐騙的事實,仍然與梁某串通,聯系銷贓渠道,參與銷贓、分贓,對梁某的犯罪起到幫助作用,屬於事前通謀承擔銷贓分工共犯。
(3)李某構成收購贓物罪。李某明知該批襯衫是犯罪所得的贓物,仍然以極低的價格大量購買,妨害了正常的司法秩序,構成收購贓物罪。但是李某與梁某沒有事先通謀,不是共犯。
16.張某和郭某在趙某開的工廠打工,趙某拖欠張、郭6000多元的報酬一直不付。張、郭2人商定後,將趙某15歲的女)LA騙出,然後帶到外地扣押以迫使趙某支付報酬;在此期間(共21天),張、郭多次打電話讓趙某支付報酬,但趙某仍然以各種理由拒不支付。於是,張、郭商定將A賣給他人。在張某外出尋找買主期間,郭某姦淫了A.張某找到了買主陳某後,張、郭2人以6000元將A賣給了陳某。陳某買回A後,要與A結為夫妻,遭到A的拒絕;陳某擔心A逃走,便將A關在房間里反鎖了1個多月,但A仍不願意與陳某結婚;陳某後來覺得A年紀小、太可憐,便讓A回原居住地與家人團聚。陳某又覺得自己虧了,於是找到了張某,讓張某追回自己的6000元錢。張某拒絕退還,陳某便於深夜將張某的一輛價值4000元的摩托車騎走。(2000')
根據上述案情,分析張某、郭某、陳某的刑事責任。
本題考點:(1)共犯的過限行為;(2)非法拘禁罪與綁架罪的界限;(3)拐賣婦女罪中強奸婦女的數罪並罰問題;(4)盜竊罪、侵佔罪的認定。
解答:(1)張某和郭某為索取債務而扣押趙某女)LA的行為,構成非法拘禁罪。2人具有共同的故意和行為,屬於共同犯罪,共同對這一非法拘禁犯罪負刑事責任。
(2)張、郭將A賣給他人,主觀上具有出賣的目的,客觀上實施了出賣的行為,構成拐賣婦女罪。2人在出賣A的犯罪中具有共犯的故意和行為,構成共犯。2人都是主犯。
(3)郭某姦淫A具有強奸性質,但屬於在拐賣婦女過程中姦淫被拐賣婦女,依法作為拐賣婦女罪的加重情節,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情節特別嚴重的,可以處死刑,不需要另行單獨定強奸罪,數罪並罰。
(4)張某對郭姦淫A的行為不負情節加重的刑事責任。張某對郭某姦淫A一事,主觀上並不知情,也沒有姦淫行為,故對此不負刑事責任。郭某姦淫A屬於共犯中的過限行為,應單獨負責,張某對此不負刑事責任。
(5)關於陳某的刑事責任。
①陳某收買A的行為,構成了收買被拐賣婦女罪。但鑒於陳某按照被拐賣婦女的意願,不阻礙其返回原居住地,依法可以不追究收買被拐賣的婦女罪的刑事責任。
②陳某將A拘禁1個多月,又構成非法拘禁罪,依法應當追究非法拘禁的刑事責任。
③陳某將張某的一輛價4N000元的摩托車騎走的行為,具備盜竊罪的行為特徵。
綜上,對陳某應當以非法拘禁罪和盜竊罪定罪,實行數罪並罰。
疑問點:
(1)關於是否要追究陳某收買被拐賣婦女罪的刑事責任的問題。法律規定收買被拐賣的婦女,按照被拐賣婦女的意願,不阻礙其返回原居住地,依法可以不追究刑事責任。陳某將A扣押1個多月,能否認為還屬於「按照被拐賣婦女的意願,不阻礙其返回原居住地」。如果認為屬於,可以不追究刑事責任;如果認為不屬於,那麼就應當追究刑事責任。陳某將A扣押1個多月,因此而承擔了非法拘禁罪的刑事責任,如果因同一事實,又認為陳某不屬於「不阻礙其返回原居住地」,是否有「一件事情兩頭沾」之嫌。正是因為這個考慮,所以認為可以不追究陳某收買被拐賣的婦女罪的刑事責任,較為合理。
(2)陳某是否構成盜竊罪問題。如果陳某騎走張某摩托車目的是為了索回買人款,缺乏非法佔有的目的,不構成盜竊罪。但是,對此本題沒有相應的事實表明。從題目給的案情看,陳某似乎是僅僅因為張某讓其「人財兩空」,而去竊取張某的摩托車,這不排除陳某竊取行為的非法性,可以構成盜竊罪。「事出有因」可以作為量刑情節考慮。
17.甲某提議讓乙某幫助殺死其養父丙某,並允諾事成後給1萬元好處。期間,甲、乙2人多次預謀,甲某還帶乙某到丙某家窺伺作案地點,辨認丙某。某日甲某與乙某電話聯系,稱當日下手機會最好,讓乙某以找丙某買三輪車為由進入丙家,將丙某掐死。乙某按甲某授意,到丙某家,假意閑談購買三輪車,伺機作案,後因不忍下手而離去。幾天後,乙某因盜竊汽車案被審查,期間,供述了上述事實。問:
A.甲某、乙某構成故意殺人罪共犯;
B.乙某沒有犯甲某所教唆的罪,甲某屬於教唆的未遂,可以從輕、減輕處罰;
C.甲某是教唆犯因而應當作為主犯處罰;
D.乙某屬於犯罪中止,應當免予處罰。同時具有自首的法定情節。
解答:A、B、C、D.共犯中部分共犯的中止,及預備犯、中止犯的認定。
18.某甲和某乙合謀盜竊一電器倉庫,由某乙先配製一把「萬能鑰匙」,數日後,某乙將配製的鑰匙交給某甲,2人約定當晚12點在倉庫門口見面後行竊。晚上,某乙因害怕案發後受懲,未到現場。而某甲如約到現場後,因未等到某乙,就使用「萬能鑰匙」打開庫房,竊得手提電腦2部,價值人民幣2萬元,銷贓後得贓款13000元。事後,某甲分300元給某乙,某乙推脫後分文未取。某乙的行為屬於下列哪個選項?(1999')
A.不構成犯罪;
B.構成盜竊罪,但屬於犯罪中止;
C.構成盜竊罪,但屬於犯罪未遂;
D.與某甲一起構成盜竊罪既遂。
解答:D.共同犯罪中單獨中止,缺乏有效性。干擾點:乙某連出了犯罪的實行。假如乙某自始就沒有打算同甲某共同實行盜竊,而僅僅是提供配製一把鑰匙幫助甲某,那麼,大多數人都會得出正確結論:即乙某不成立犯罪中止。作為幫助犯從屬於實行犯,實行犯甲某既遂,幫助犯乙某也按既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