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司法權的要求

司法權的要求

發布時間: 2023-01-26 02:41:34

『壹』 司法的特點

法律分析:1.司法的被動性:行政權在運行時具有主動性,而司法權則具有被動性。2.司法的中立性:行政權有傾向性,司法權則要求絕對的中立性。司法中立指法院以及法官態度不受任何因素影響3.司法的形式性:行政權更注重權力結果的實質性,而司法權更注重權力過程的形式性,即程序性。4.司法的專屬性:行政權具有可轉授性,司法權則具有專屬性。5.司法的終極性:行政效力非終極性,司法權效力有終極性。司法權是最終、最權威的判斷權。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 第二條 人民法院是國家的審判機關。人民法院通過審判刑事案件、民事案件、行政案件以及法律規定的其他案件,懲罰犯罪,保障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解決民事、行政糾紛,保護個人和組織的合法權益,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秩序,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維護國家法制統一、尊嚴和權威,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順利進行。

『貳』 司法的本質屬性和核心要求是什麼

法律分析:人民利益至上。我國司法制度人民性的本質特徵,決定了司法工作必須以利民便民的良好社會效果作為實現司法公正的價值取向和動力源泉。這就要求必須把關注民生、解決民生、保障民生作為司法工作的根本點、出發點和落腳點,而這正是黨的事業在司法工作中的根本體現。黨的事業最終目標是一切以人民的利益為根本出發點,把司法權在內的一切權利用在維護人民利益、實現人民利益最大化上。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 第六條 人民法院堅持司法公正,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遵守法定程序,依法保護個人和組織的訴訟權利和其他合法權益,尊重和保障人權。

『叄』 司法基本原則

(1)司法法治原則。司法法治原則是指在司法過程中,要嚴格依法司法。既要遵循實體法又要遵循程序法,具體體現為:「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的原則。以事實為根據,就是司法機關對案件作出處理決定,只能以被合法證據證明了的事實和依法推定的事實作為適用法律的依據。以法律為准繩,就是指司法機關在司法時,要嚴格按照法律規定辦事,把法律作為處理案件的唯一標准和尺度。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兩者相互依存,不可偏廢,必須在司法中全面貫徹執行。
(2)司法平等原則。司法平等原則是現代法律平等原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在司法活動中的具體體現。在我國,司法平等原則具體地體現為「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則。它是指各級國家司法機關及其司法人員在處理案件、行使司法權時,對於任何公民,不論其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居住期限等有何差別,也不論其出身、政治歷史、社會地位和政治地位有何不同,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有任何的特殊和差別。這一原則不僅適用於公民個人,也適用於法人和其他各種社會組織。
實行這一原則,對於切實保障公民在適用法律上的平等權利,反對特權思想和行為,懲治司法腐敗行為,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權威、尊嚴和統一,保護國家和人民的利益,調動廣大人民的積極性,加速實現法治,有其重要意義。
(3)司法獨立原則。即司法權獨立行使原則,是指司法機關在辦案過程中,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司法權。這是我國憲法規定的一條根本法原則,也是有關組織法和訴訟法規定的司法機關適用法律的一個基本原則。這一原則要求司法權只能由國家的司法機關統一行使;司法機關行使司法權只服從法律;司法機關行使司法權時,嚴格按照法律規定和法律程序辦事,准確適用法律。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司法權不受監督,這里包括:黨的領導和監督;國家權力機關的監督;司法機關上下級以及同級之間的監督;行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以及人民群眾的監督等。
(4)司法責任原則。即司法機關和司法人員在行使司法權過程中侵犯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社會組織的合法權益,造成嚴重後果而應承擔責任的一種制度。這是根據權力與責任相統一的法治原則而提出的權力約束機制。
(5)司法公正原則。司法公正原則是指司法機關及其司法人員在司法活動的過程和結果中應堅持和體現公平和正義的原則。司法公正是社會正義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包括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其中實體公正主要是指司法裁判的結果公正,當事人的權益得到了充分的保障,違法犯罪者受到了應的懲罰和制裁。程序公正主要是指司法過程的公正,司法程序具有正當性,當事人在司法過程中受到公平的對待。司法公正是司法的生命和靈魂,是司法的本質要求和終極價值准則。

『肆』 簡述刑事司法權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原則包含的基本要求

含義
刑事司法權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原則是指偵查機關、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在辦內理刑事案容件時應當遵循法律許可權和法定程序進行刑事訴訟,獨立、公正地辦理刑事案件,確保刑事司法公正,維護司法尊嚴。
基本要求
A 在我國,刑事司法權只能由專門的司法機關依法行使,偵查權由偵查機關行使,檢察權由人民檢察院行使,審判權由人民法院行使。
對刑事案件的偵查、拘留、執行逮捕、預審,由公安機關負責。檢察、批准逮捕、檢察機關直接受理的案件的偵查、提起公訴,由人民檢察院負責。審判由人民法院負責。除法律特別規定的以外,其他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都無權行使這些權力。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嚴格遵守本法和其他法律的有關規定。
B 刑事司法權的職權范圍必須由法律明文規定,任何司法機關在行使刑事司法權時應當在各自的職權范圍內進行。
C 司法機關進行刑事訴訟時應當遵循法律預先設定的程序進行。
D 司法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在法定職權范圍內獨立辦案不受任何國家機關和個人的干涉
E 司法機關進行刑事訴訟以實現刑事司法公正為目標

『伍』 司法的特徵

司法的特徵:

1、司法的被動性:行政權在運行時具有主動性,而司法權則具有被動性;

2、司法的中立性:行政權有傾向性,司法權則要求絕對的中立性。司法中立指法院以及法官態度不受任何因素影響;

3、司法的形式性:行政權更注重權力結果的實質性,而司法權更注重權力過程的形式性,即程序性;

4、司法的專屬性:行政權具有可轉授性,司法權則具有專屬性;

5、司法的終極性:行政效力非終極性,司法權效力有終極性。司法權是最終、最權威的判斷權。是司法權典型特徵;

6、司法的交涉性:行政權的運行方式具有非交涉性。司法權運行方式的交涉性,即控、辯、審三方展開抗辯;

7、司法的非服從性:行政權存在層級的服從性,司法權的管理關系則是非服從的,以法律為准繩是司法的本質體現;

8、司法的公平優先性:行政權的價值取向是具有效率優先性,司法權的價值取向具有公平優先性。

『陸』 司法權,立法權,行政權有啥區別,謝謝!

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從他們的定義即可看出區別:

1、立法權:國家制內定、修改和容廢止法律的權力。
2、行政權:是依照法律規定,組織和管理國內行政、外交等各方面行政事務的權力。
3、司法權:是指特定的國家機關通過開展依其法定職權和一定程序,由審判的形式將相關法律適用
簡單通俗來說,
拿美國來說,法院是司法,白宮是行政,國會是立法;
立法的不司法,司法的不行政不立法,行政的只能依法辦事,

『柒』 司法獨立的基本要求

各國的司法獨立的內容存在很大差異,不過,作為共同的司法原則,它還是存在基本的要求,否則就不是司法獨立。司法獨立是衡量社會制度化程度的重要指標。司法不獨立的社會其制度化程度必然低,因為制度得以存在的基礎——程式化的運行容易被任意所打亂。 司法獨立包括兩個層面,一是觀念層面,二是制度層面。就觀念層面而言,司法機關應當形成自己的職業化的觀念,即形成司法職業所共有的某些理念,這些理念保證法官在類似的案件中有可能作出類似的客觀的而非純個人的判斷。制度層面的內容要求司法人員能按自己的觀念和規則辦事。兩者缺一不可,相互促進。
就制度層面而言,司法獨立要求做到:(1)司法權由司法機關(法院)統一行使,不受行政機關和立法機關的干預,公民個人或非國家機關的社會團體更不能幹預。當然,立法機關可以對司法機關予以監督,但主要是通過立法手段及對法官的彈劾權進行監督,不得干預個案的審判。(2)司法系統內部的互相獨立,即一個司法機關的司法活動不受另一個司法機關的干預。法院上下級關系只是審級關系,上級法院除依上訴程序、調卷令等有關程序對下級法院的審判行為予以監督外,不得干預下級法院的審判。(3)法官獨立審判,只服從法律,這是指一個法院內部不存在上下級服從關系。法院是法官辦案的地方,用一句通俗的話來講,法院里法官最大,用德沃金的話來說就是:法官是法律帝國的王侯,除了法律以外法官不服從任何別的權威。(4)法官保障制度。這是從社會地位、經濟收入方面保障法官無所顧及的捍衛法律。法官的地位及待遇來自法律,不是他的上級。這就包括由法律規定法官的職權,不可削減的待遇及其職位保障。對職位通常採用兩種辦法:一是終身制(英美法的主要做法);二是文官制度的保障。法官的高薪制也是法官保障制度的內容之一。 事實上,獨特的法律推理模式正是現代法治條件下司法運行的一個重要特徵,法律推理具有使自己區別於科 學解釋以及政治、倫理、經濟論證的方法與風格。這種獨特的法律推理模式不僅確保法律共同體所獨有的職業特色,而且使法官在司法實踐中能夠有效抵禦政治、道德等因素的不恰當滲入,進而維護司法的獨立性和依法而治的法治精神。司法中的法律推理是法官按照一定的程序和原則把待決案件事實置於法律規范構成要件之下的活動,它具有多方面的特質:
首先是以嚴謹的邏輯性體現形式正義的要求。作為一種思維形式,法律推理與普通的邏輯推理並無二致。邏輯規律表明,凡帶有必然性的推理,其結論必定以某種方式包含於前提之中;凡前提中根本沒有的東西,就不可能出現在結論中。在這個意義上,司法判決本身就存在於法律規范之中,而不是立法者未曾意料的新結論。因此,法律推理的邏輯性質使得法官的司法活動與國家的整個法律體系取得了一致性,同時,法律推理的邏輯性質還意味著平等而無偏見地實施公開規則,而這正是形式正義的基本要求。
其次是以嚴格的程序性來保障當事人的各項訴訟權利。司法過程中的法律推理是在特定的訴訟程序中展開的。訴訟程序的意義在於:當事人按照法定的順序、方式充分陳述自己的權利主張和事實主張,展開辯論,並對各項訴訟權利的行使做出理性選擇。法官則在這些程序中公平地聽取各方的意見,整理爭論點,在當事人參與、理解或認可的情況下形成判決。嚴格的程序通過保障公民的程序性權利達到對實質性權利的享有和運用,同時也保障了法律推理的合理性與司法過程的民主性。
再次是以價值的中立性抵禦各種非法律因素的侵擾。一般而言,法律規范總是要負載一定的價值,而在多元價值的社會中,立法活動常常要以價值的權衡、價值的估量為基礎。但是,法官對法律規范的解釋與適用卻不能與立法活動相雷同,而應當獨立於社會上各種關於價值觀念的爭議和評價;在法律推理過程中,他必須以實現法律規范及內含價值為最高宗旨,排除各種非法律的價值因素,如政治爭議、道德評價等對司法過程的干擾。盡管有人對完全意義上的價值中立持懷疑態度,但是可以確信的一點是,法律推理如果失去了應有的中立性,不僅司法獨立會成為一句空話,甚至會重蹈人治的老路。

『捌』 司法機關行使司法權的基本要求是

是指參與司法活動的各個國家機關應分工負責,依法獨立行使各自的職權;司法機關依法、行使檢察權、審理、裁判案件,不受任何行政機關、組織和個人干涉;司法機關作為一個組織整體,集體對審判權、檢察權的行使負責。

『玖』 規范司法權力運行應健全什麼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解讀)如何健全司法權力運行機制
加強司法權力制約和監督,構建符合中國國情、符合法治國家要求的司法權力運行機制,是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確保正確行使司法權的客觀需要,也是實現司法民主的必要形式、司法公正的基本保障、司法公信的重要途徑、司法廉潔的有效手段。圍繞健全司法權力運行機制,抓住容易發生問題的薄弱環節,《決定》進一步強調了幾個方面的改革任務。
優化司法職權配置,健全司法權力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機制,加強和規范對司法活動的法律監督和社會監督。對公安部門、檢察院、法院、司法部門等職責許可權以及相互關系進行必要的調整,構建職能明確、分工合理、制約有效的司法權力運行機制,使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時切實做到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保證准確有效地執行法律。規范司法用權行為,全面實行「立審分立、審執分立、審監分立」。構建科學合理的監督機制,拓展監督渠道,主動接受黨的監督、人大的監督、社團的監督、輿論的監督、公民個人的監督。
改革審判委員會制度,完善主審法官、合議庭辦案責任制。賦予獨任法官裁判權,尊重合議庭評議案件形成的多數意見,切實做到「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審判職能由主審法官和合議庭行使,如果出現了錯案,相應的責任也由主審法官承擔,加強主審法官的責任心,促進法官業務水平的提高。既充分考慮當前法官隊伍素質良莠不齊的現狀,肯定院長、庭長對裁判過程和裁判文書予以把關的積極意義,明確院長、庭長在具體案件裁判中的管理許可權,明確審判委員會的職責,又必須突出法官的裁判主體地位,對院長、庭長以及審判委員會的參與行為作出明確的限定,避免把「審核」衍變為「審批」,「要求復議」衍變為「強制性變更」。
明確各級法院職能定位,規范上下級法院審級監督關系。針對不問層級司法部門之間的行政化管理傾向,以及一些地方出現的下級法院向上級法院請示報告案件處理等現象,明確上下級法院之間是監督與被監督關系,不是行政隸屬關系,不同層級的司法部門之間要逐步回歸原本意義上的審級關系,解決行政權制約審判權、審判不獨立問題。
推進審判公開、檢務公開,增強法律文書說理性,嚴格規范減刑、假釋、保外就醫程序,廣泛實行人民陪審員、人民監督員制度。積極探索司法公開的有效形式和途徑,充分保障人民群眾對司法審判工作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更好地約束和規范司法行為。人民法院實行六項公開,將立案、庭審、執行、聽證、文書、審務向社會公開。推進陽光司法工程,加強審判流程、裁判文書、執行信息三大公開平台建設,錄制並保留全程庭審資料,讓審判流程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推動公開法院生效裁判文書,接受公眾的檢閱,倒逼裁判文書做到事實清、依據足、說理透。人民檢察院實行檢務公開,對不起訴案件、刑事申訴案件依法實行公開審查、公開聽證、公開答復。公安機關實行警務公開,推出刑事案件立案和破案回告、消防事故責任公開認定、交通事故公開處理等制度。針對減刑、假釋、保外就醫等審理程序透明度不夠高、「重罪多減、輕罪少減」規定不符合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等問題,建立減刑、假釋審理程序公開制度,嚴格重大刑事罪犯減刑、假釋的適用條件,完善刑罰執行監督機制,使刑罰的執行具有更高公信力。針對一些地方人民陪審員「陪而不審」、「合而不議」,人民監督員民意代表性不足和檢察機關過度主導等問題,進一步深化改革、創新機制,真正使之成為司法機關吸收普通民眾參與和監督司法活動的重要舉措,更好地直接體現司法民主。

熱點內容
2015刑法講義 發布:2024-12-29 12:50:53 瀏覽:871
道德經三禍 發布:2024-12-29 12:50:51 瀏覽:984
這位法官 發布:2024-12-29 12:44:22 瀏覽:185
長春中級人民法院院長 發布:2024-12-29 12:08:08 瀏覽:486
德恩商法 發布:2024-12-29 11:38:07 瀏覽:871
林業生產死亡法律責任 發布:2024-12-29 11:35:13 瀏覽:981
疫情中行政法體現 發布:2024-12-29 11:18:13 瀏覽:129
法院服務於 發布:2024-12-29 11:09:08 瀏覽:848
2020年中級會計經濟法考試題目 發布:2024-12-29 11:02:51 瀏覽:609
法律碩士的種類 發布:2024-12-29 10:56:27 瀏覽: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