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體廢物刑法
❶ 非法轉移危險廢物處罰
關於非法轉移危險廢物的處罰,依實際情況所追究責任不同而有所不同,較為嚴重的非法轉移危險廢物的行為人往往同時被追究三種法律責任(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刑事責任)。
1、非法轉移危險廢物的民事責任
非法轉移危險廢物的民事責任屬於侵權責任的范疇,是指公民、法人因非法轉移危險廢物污染環境,侵害了環境公益或者他人的財產、人身所應承擔的民事方面的法律後果。
從以上定義可以看出,非法轉移危險廢物的民事責任可能涉及兩個層面,一種是針對私主體,即由於非法轉移危險廢物侵害私主體(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人身權、財產權所應承擔的民事責任,另一種是由於非法轉移危險廢物侵害環境公益而應承擔的民事責任。
針對私主體的民事責任《侵權責任法》
第65 條規定:
「因污染環境造成損害的,污染者應當承擔侵權責任。」《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
第85 條規定:
「造成固體廢物污染環境的,應當排除危害,依法賠償損失,並採取措施恢復環境原狀。」
據此,如果非法轉移危險廢物,導致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人身權、財產權受到損害,
受害人可以依據上述法律以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環境侵權責任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等請求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包括賠償損失或者排除妨害。
2、針對環境公益的民事責任
如果非法轉移危險廢物的行為侵害了環境公益, 一旦行為人被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提起民事訴訟,就可能要承擔損害賠償或者恢復原狀的民事責任。
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可以依據《民事訴訟法》第55 條、《環境保護法》第58 條、《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等的規定要求行為人承擔侵害環境公益的民事責任。
3、非法轉移危險廢物的行政責任
非法轉移危險廢物的行政責任是指行為人因非法轉移危險廢物而應承擔的行政處罰。從轉移是否跨越國境來劃分,非法轉移危險廢物可以分為境內的非法轉移和跨境非法轉移。
《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對這兩種非法轉移都規定了相應的行政處罰。
第75 條規定:
不按照國家規定填寫危險廢物轉移聯單或者未經批准擅自轉移危險廢物的,處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78 條規定:
違反本法規定,將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的固體廢物進境傾倒、堆放、處置的,進口屬於禁止進口的固體廢物或者未經許可擅自進口屬於限制進口的固體廢物用作原料的,由海關責令退運該固體廢物,可以並處十萬元以上一百萬元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79 條規定:
違反本法規定,經中華人民共和國過境轉移危險廢物的,由海關責令退運該危險廢物,可以並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此外,《治安管理處罰法》第30 條規定:
違反國家規定,製造、買賣、儲存、運輸、郵寄、攜帶、使用、提供、處置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蝕性物質或者傳染病病原體等危險物質的,處10 日以上15 日以下拘留;情節較輕的,處5 日以上10 日以下拘留。
4、非法轉移危險廢物的刑事責任
非法轉移危險廢物的刑事責任是指個人或者單位(包括法人和其他組織)因非法轉移危險廢物,導致破壞環境或者公私財產重大損失或者人身傷亡的嚴重後果,觸犯刑法構成犯罪所應負的刑事方面的法律後果。
《刑法》第338 條(根據《刑法修正案(八)》修訂》規定:
違反國家規定,排放、傾倒或者處置有放射性的廢物、含傳染病病原體的廢物、有毒物質或者其他有害物質,嚴重污染環境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後果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兩高」2013 年6 月發布的《關於辦理環境污染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
「非法排放、傾倒、處置危險廢物三噸以上的」,就屬於「嚴重污染環境」,將被追究刑事責任。
2016 年12 月, 「兩高」新修訂的《關於辦理環境污染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繼續沿用了非法處置「三噸」 危險廢物的入罪標准,同時增加規定,「非法排放、傾倒、處置危險廢物一百噸以上的」,屬於「後果特別嚴重」。
此外,新的司法解釋還規定:
「無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從事收集、貯存、利用、處置危險廢物經營活動,嚴重污染環境的,按照污染環境罪定罪處罰;同時構成非法經營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
「明知他人無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向其提供或者委託其收集、貯存、利用、處置危險廢物, 嚴重污染環境的,以共同犯罪論處。」
(1)固體廢物刑法擴展閱讀
1、2011 年2 月~ 3 月期間,佳余公司委託未取得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的蔣某某處置廢酸,蔣某某多次指派其僱傭的駕駛員董某某,將從浩盟車料(上海)有限公司和上海日新熱鍍鋅有限公司收集的共計6 車廢酸,
傾倒至葉榭鎮葉興路紅先河橋南側的雨水井中,導致廢酸經雨水井流入紅先河,造成嚴重污染。
因本次污染事故,蔣某某、董某某分別被判處有期徒刑二年和一年三個月,佳余公司、浩盟公司、日新公司分別被上海市環境保護局罰款46 萬元、16 萬元、16 萬元。
葉榭鎮政府提起民事訴訟,請求判令蔣某某、董某某、浩盟公司、日新公司連帶賠償紅先河河道污染治理工程款、清理管道污染淤泥工程款、土地徵用及遷移補償費、勘察設計費、合同公證及工程質量監理費、審計費等合計887266 元。
上海市松江區人民法院於2012 年6 月作出一審判決,判令蔣某某賠償葉榭鎮政府各項經濟損失887266元,董某某承擔連帶賠償責任;佳余公司、浩盟公司、日新公司分別對蔣某某應當賠償的款項承擔20%、65%、15%的連帶賠償責任。
2、2015 年9 月,湖北鍾祥市環保局執法人員現場檢查時發現,鍾祥市某磷化公司擅自將公司的45 噸三氧化二砷提供給湖南人劉某某,劉某某將危險廢物非法轉移到湖南郴州一貿易公司的倉庫存放,而三氧化二砷屬劇毒性危險廢物。
環保部門對該公司違法轉移危險廢物的行為,按《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第75 條規定,罰款15 萬元。此外,公安部門按《治安管理處罰法》第30 條規定,對這家公司的負責人楊某處以行政拘留10 日。
❷ 擅自進口固體廢物罪的刑法條文
第三百三十九條第二款、第三款未經國務院有關主管部門許可,擅自進口固體廢回物用作原料,造成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答,致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或者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罰金;後果特別嚴重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以原料利用為名,進口不能用作原料的固體廢物、液態廢物、氣態廢物的,依照本法第一百五十二條第二款、第三款的規定定罪處罰。
第三百四十六條單位犯本節第三百三十八條至第三百四十五條規定之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本節各該條的規定處罰。
❸ 最新版刑法中環境污染罪
目前,我國在《刑法》第六章「妨礙社會管理秩序罪」中專門增加了「破壞環境資源保護罪」一節,並設立了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等罪名,再加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環境污染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作為配套,構成了目前我國刑法制裁環境犯罪的基本法律依據。但查看刑法第六章第六節及其他章節涉及到環境污染保護方面的罪名確寥寥無幾。第六章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第六節破壞環境資源保護罪1、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 ;2、非法處置進口的固體廢物罪;3、擅自進口固體廢物罪;第八章貪污受賄罪:環境監管失職罪。其他散見於其他章節,但是刑法分則並未以歸於破壞環境資源的范疇,例如第二章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壞易燃易爆設備罪;過失損壞易燃易爆設備罪;危險物品肇事罪。
一、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
違反國家規定,向土地、水體、大氣排放、傾倒或者處置有放射性的廢物、含傳染病病原體的廢物、有毒物質或者其他危險廢物,造成重大環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或者人身傷亡的嚴重後果的行為。
主要是指違反《環境保護法》、《大氣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海洋環境保護法》、《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等法律,以及《放射防護條例》、《工業「三廢」排放試行標准》、《農葯安全使用條例》等一系列專門法規。構成犯罪的行為,就是侵犯國家對自然環境的保護和管理制度。
(一)本罪的對象為危險廢物:放射性廢物; 含傳染病病原體的廢物; 有毒物質 ;其他危險廢物 。
放射性廢物主要包括放射性廢水、廢氣和固體廢物。
放射性廢水是指放射性核素含量超過國家規定限值的液體廢棄物。主要包括核燃料前處理(如鈾礦開采、水冶、精煉,核燃料製造等過程中)產生的廢水,核燃料後處理第一循環產生的廢液,原子能發電站,應用放射性同位素的研究機構、醫院、工廠等排出的廢水。
放射性廢氣是指放射性核素含量超過國家規定限值的氣體廢棄物。由於在原子能工業的生產中或核設施運行中,隨著不同的工藝過程均有不同性質的含有核素的排氣產生。諸如鈾礦山和鈾水冶廠會產生來自礦井的含有氡、釷、錒射氣及其子體的氣溶膠;核反應堆中產生的氣體在後處理廠進行處理時釋放的廢氣中含有氬、氪、氙等放射性核素、射碘蒸汽、氚以及二氧化碳形式存在的碳-14等;此外,還有大量的放射性氣溶膠;核企業的各生產車間、設備室、熱室及手套箱等地,均有放射性氣體排出。
放射性固體廢物是指放射性核素含量超過國家規定限值的固體廢棄物。主要包括從含鈾礦石提取鈾的過程中產生的廢礦渣;鈾精製廠、燃料元件加工廠、反應堆、核燃料後處理廠以及使用放射性同位素研究、醫療等單位排出的沾有人工或天然放射性物質的各種器物,放射性廢液經濃縮、固化處理形成的固體廢棄物。
含傳染病病原體的廢物(亦稱傳染性廢物)是指帶有病菌、病毒等病原體的廢物。其中傳染性是指由致病性的各種病原體引起的可在適宜傳播途徑下對人群有傳播可能的感染。 《傳染病防治法》第3條對傳染病作了規定。
有毒物質是對機體發生化學或物理化學的作用,因而損害機體,引起功能障礙、疾病,甚至死亡的物質。有毒物質可分為無機毒物和有機毒物兩大類。如汞、鉛、砷、鎘、鉻、氟等屬於無機毒物,其中有許多能在生物體中富集積累。有機毒物如酚、氰、有機氯、有機磷、有機汞、乙烯等。
其他危險廢物則是指上述列舉之外的,列入國家危險廢物名錄或根據國家規定的危險廢物鑒別標准和鑒別方法認定的具有危險特性的廢物。根據我國加入的《巴塞爾公約》,其他危險廢物主要是指從住家搜集的廢物和從焚化住家廢物產生的殘余物。
(二)本罪屬結果犯:必須造成了重大環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或者人身傷亡的嚴重後果 。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環境污染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一條規定:
「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一)致使公私財產損失三十萬元以上的;
(二)致使基本農田、防護林地、特種用途林地五畝以上,其他農用地十畝以上,其他土地二十畝以上基本功能喪失或者遭受永久性破壞的;
(三)致使森林或者其他林木死亡五十立方米以上,或者幼樹死亡二千五百株以上的。
「人身傷亡的嚴重後果」或者「嚴重危害人體健康」(刑法處罰同上):
(一)致使一人以上死亡、三人以上重傷、十人以上輕傷,或者一人以上重傷並且五人以上輕傷的;
(二)致使傳染病發生、流行或者人員中毒達到《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中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分級Ⅲ級情形,嚴重危害人體健康。
(三)其他致使「人身傷亡的嚴重後果」或者「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情形。
後果特別嚴重 (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一)致使公私財產損失一百萬元以上的;
(二)致使水源污染、人員疏散轉移達到《國家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中突發環境事件分級Ⅱ級以上情形的;
(三)致使基本農田、防護林地、特種用途林地十五畝以上,其他農用地三十畝以上,其他土地六十畝以上基本功能喪失或者遭受永久性破壞的;
(四)致使森林或者其他林木死亡一百五十立方米以上,或者幼樹死亡七千五百株以上的;
(五)致使三人以上死亡、十人以上重傷、三十人以上輕傷,或者三人以上重傷並十人以上輕傷的;
(六)致使傳染病發生、流行達到《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中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分級Ⅱ級以上情形的;
(七)其他後果特別嚴重的情形。
二、非法處置進口的固體廢物罪
違反國家規定將境外的固體廢物傾倒、堆放、處置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罰金:造成重大環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財務遭受重大損失或者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後果特別嚴重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罰金。美國普衛欣天貓又效防霧霾
主要是違反《環境保護法》、《海洋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和《大氣污染防治法》《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等法律,《關於嚴格控制境外有害廢物轉移到我國的通知》《廢物進口環境保護管理暫行規定》、《關於廢物進口環境保護管理暫行規定的補充規定》、《關於審理非法進口廢物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等法規,司法解釋中有關固體廢物污染防治管理制度的規定。
本罪的犯罪對象:境外的各種固態半固態廢棄廢物。
主觀方面是故意。
❹ 現在刑法對傾倒固廢最輕處罰
免於刑事處罰不是處罰。
傾倒固體廢物可能涉嫌犯環境污染罪,最輕的處罰是自由版刑是拘役,還權要並處罰金;單處罰金屬於財產刑,是最輕的。
刑法第三百三十八條【污染環境罪】違反國家規定,排放、傾倒或者處置有放射性的廢物、含傳染病病原體的廢物、有毒物質或者其他有害物質,嚴重污染環境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後果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刑法修正案(八)第四十六條】
❺ 買走私車被抓的給怎樣判刑
走私車是指通過非抄法途徑過來的襲外國車,主要是為了逃避高額的關稅。通常走私車的價格都很便宜,但一般走私車是沒手續的,因為是通過非法途徑過來的,所以車輛管理機關不予辦法正常手續。但也有走私車有正常的手續,大部分都是海關罰沒拍賣的,還有一小部分是由很硬的關系才能給車上手續;被抓住後,會沒收車輛和判處走私罪。走私車在國內是無法正常登記上牌的,所以為了正常上路一般都會使用假牌照。
因為無法提供車輛合法證明,一旦被查處,車主一般不會前往交警部門接受處理。按照規定,被扣留的機動車,駕駛人或者所有人、管理人30日內沒有提供被扣留機動車的合法證明,沒有補辦相應手續,或者不前來接受處理,經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通知並且經公告3個月仍不前來接受處理的,由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將該機動車送交有資格的拍賣機構拍賣,所得價款上繳國庫;非法拼裝的機動車予以拆除;達到報廢標準的機動車予以報廢;機動車涉及其他違法犯罪行為的,移交有關部門處理。
❻ 走私廢物刑事第十八條應判多長時
對於當事人構成走私廢物罪的,一經定罪,逃避海關監管將境外固體廢物、液態廢物專和氣態廢物運輸進境屬,情節嚴重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罰金。單位犯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前述的規定處罰。
相關法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一百五十二條逃避海關監管將境外固體廢物、液態廢物和氣態廢物運輸進境,情節嚴重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單位犯前兩款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前兩款的規定處罰。
❼ 污染環境罪涉案單位基本情況應如何描述
危害環境犯罪是人類發展至今關注度最高的問題之一。20世紀70年代末期以來,我國在實現經濟蓬勃發展的過程中,也蒙受環境質量迅速惡化的後果。面對環境質量持續惡化的壓力,我國政府以「可持續發展」的戰略代替過去「先污染,後治理」的發展模式,這一策略的改變體現在司法上即是採用了極具進取性和威懾性的刑事手段,以加強打擊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破壞環境資源的違法行為。隨著刑法控制手段逐漸成為環境管治的重要措施,對破壞環境的犯罪案件的偵查也引起了學術界和實務界的重視。
危害環境犯罪在國內外有不同的稱謂,英國稱之為公害罪,但英國的公害罪除了危害環境犯罪之外,還包括打淫穢電話、賣淫等對人們思想有公害的犯罪。日本稱之為公害犯罪。我國有些學者將1997年刑法的第6章第6節規定的「破壞環境資源保護罪」作為環境犯罪的稱謂:有些學者主張借鑒日本「公害犯罪」的概念。各國對環境犯罪的稱謂雖然有所不同,但究其內涵,並無太大差別,都能反映破壞環境資源保護犯罪的本質屬性。
雖然我國學者對環境犯罪的概念有較多的分歧,但是無論是什麼樣的概念或觀點,筆者認為都至少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危害環境犯罪的前提一般要違反特定的環境資源保護法規;二是危害環境犯罪的本質與他類犯罪的本質不同,是破壞人類環境和其他生態環境即自然環境:三是危害環境犯罪的成立,需看刑事法律的規定,按照罪行法定的原則,只有刑事法律有規定的,才能認定為犯罪,否則「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
從犯罪案件偵查的角度,本文將我國刑法典、單行刑法、附屬刑法規定的危害環境犯罪大致分為污染類、破壞自然資源類和與危害環境犯罪相關的犯罪三大類,即污染類環境犯罪,包括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非法處置進口的固體廢物罪、擅自進口固體廢物罪、走私廢物罪;破壞自然資源類的環境犯罪,包括非法浦撈水產品罪、非法獵捕、殺害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罪等;與危害環境犯罪相關的犯罪,包括走私廢物罪、環境監管失職罪等。
一、危害環境犯罪的特點
危害環境犯罪是一類新型的犯罪,它不同於自然犯自古就有,而是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生態平衡遭到嚴重破壞時刑法所進行干預的一種犯罪,因而其具有自身的特點:
(一)危害環境犯罪的行政從屬性
所謂危害環境犯罪的行政從屬性,是指本罪成立依賴於行政法規及行政命令。[1]危害環境犯罪通常以未獲行政機關許可的行為或違反行政法規的安全標准、安全要求為前提,凡是環境保護行政機關許可的行為或符合環境保護行政機關標準的行為,都是排除犯罪性的行為,所以,危害環境的行為是否構成犯罪,全部或部分地決定於是否符合行政法上的要求,行政從屬性是環境刑法上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每一種危害環境犯罪的確立都涉及到行政從屬性。一般來說,行政從屬性對危害環境犯罪的成立所起的作用,一是違反環保行政法規及行政機關禁令的行為即構成犯罪。由於這種單純違反環保行政法規而構成犯罪的情形,極有可能造成濫罰,因此,我國目前的環境刑事立法尚無此種規定,但西方國家如德國的刑法典里就有針對單純違反環保行政命令或法規的行為規定為犯罪的情形。二是行政法規或行政機關許可的行為只是構成危害環境罪的條件之一。
(二)危害環境犯罪的潛伏性
危害環境犯罪危害結果的產生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方能表現出來,其行為往往表現為行為人向外排放廢水、廢塵、廢氣,或者不合理地開發利用資源等等。這些行為實施以後,其對環境和人類造成的危害結果不會馬上表現出來,中間要經過一個潛伏期,有的危害結果的發生往往要等幾十年,甚至更長,涉及到子孫後代的健康和利益,如日本四大案件中的熊本水俁事件,從20世紀50年代初發現食魚的貓「自殺」,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又發生周圍居民神經中毒症狀,死亡幾十人,一直無法查清原因,直到熊本大學醫學院作了大量貓的解剖化驗,並檢測了工廠的排污口,才發現是甲基汞在作怪,其間經歷了十幾年的時間。[2]
(三)危害環境犯罪的復雜性
危害環境犯罪對社會造成的危害性不像其他犯罪那樣易於察覺,需要進行嚴格的價值判斷才能揭示其危害性,並且常常涉及高科技的背景,一般人包括普通的司法人員難以具有這種知識,判斷這一類型的犯罪難度通常巨大,需要花費相當的時間、人力和物力,例如,環境犯罪的超標准排放廢水、廢塵、廢氣,或者不合理地開發利用資源等都需要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測定,制定出符合人類生存的標准,而在現實生活中是否超標排放,又需要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才能予以測定。同時,超標排放的污染物可能是由數個不同行為主體排放的,污染物排放後,它們相互之間以及它們與各種環境要素之間會發生諸如毒性與病理轉化、擴散、生物降解和積累等化學、物理、生物的反應和作用,要去分析和鑒別這些問題,其復雜性和困難程度可想而知。
(四)危害環境犯罪行為的間接性
傳統的犯罪行為,如殺人、放火、搶劫等,行為人的行為一般都直接針對受害人本身,行為所造成的損害後果非常明顯。但環境犯罪卻不同,行為人污染環境、破壞自然資源的行為首先作用的是環境這個載體,然後再通過環境作用於受害人,在懲治方面,人們對於危害環境犯罪行為的非難和譴責遠沒有其他刑事犯罪那麼強烈,司法機關打擊危害環境犯罪的積極性也不像打擊其他犯罪行為高。
二、危害環境犯罪案件中的證據調查
(一)證據調查中的策略
1、積極主動。危害環境犯罪中證據的隱蔽性和不易收集性決定了主動發現、收集證據的重要性。主動性是突破證據隱蔽性的思想意識基礎。一般的環境資源犯罪沒有具體、明確的直接被害人,這樣,由於種種主客觀原因,在偵查機關和社會民眾中就沒有強烈要求查清犯罪事實、懲罰犯罪人的願望,這易使偵查人員缺乏壓力感和責任心,進而就缺乏偵查破案的主動性。同時,由於犯罪人事前一般有周密的策劃,行動也非常隱蔽,加之犯罪人在破壞環境的過程中即同時注意了盡量避免留下證據和銷毀證據,導致了許多危害環境犯罪出現了只有犯罪結果可查,但證據不足的局面。
偵查人員收集證據的主動性,來源於政策上、法律上以及自身合法權利的保障。除了在制度上和法律上創造有利於偵查人員發揮主動性的規定外,就偵查人員自身而言,不能因為案件沒有直接的被害人就沒有那種因被害人而產生的壓力感和道德責任,而缺乏工作的責任心。實踐中,許多犯罪危害環境案件沒有進入到偵查的視野范圍內,就是因為偵查機關和偵查人員的主動性不夠。
2、加強間接證據、傳來證據的收集。相當一部分危害環境犯罪案件常常缺乏直接證據,這就需要我們加強和重視對間接證據的收集。一方面通過收集間接證據進而獲取直接證據,特別是用證據來消除犯罪嫌疑人的僥幸、頑抗心理,獲取其口供。另一方面通過收集充分的、能形成一個證據體系的間接證據破獲案件。
在立案前的審查和偵查初期,沒有直接證據的案件是普遍存在的,但沒有間接證據的情況是沒有的。即使一些犯罪分子在犯罪全過程上竭盡全力去掩飾自己的罪行,但犯罪行為總是佔用了一定的時間和空間,犯罪人也總是生活在社會之中,同各個行業、有關人員來往,其言行總會為某些人所知曉,這就難免使犯罪人周圍的人和事發生變化,從而可能由此溢生出大量的間接證據。危害環境犯罪通常要涉及多個部門和多個區域,這就更增加了犯罪人掩飾犯罪的難度,從這個意義上講,犯罪案件不難發現、收集間接證據。
3、提高收集、固定和保全證據措施的科技含量。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收集證據是現代犯罪案件偵查的重要環節。危害環境犯罪行為涉及的技術手段很多,其造成的危害結果通常也需要科技手段去認定,如污染物鑒定、污染物機理鑒定、中毒者的法醫鑒定、固體廢物鑒定等等。其犯罪後果很多時候是不能直接用感官去發現和認定的,而必須依賴現代科學技術才能對證據實現收集、固定和保全。
在實踐中,提取固定和保全證據的具體形式主要有:製作筆錄、製作書面鑒定結論,扣押、調取、攝影、造型、制圖、實驗、裝套、塑封、冷凍、葯藏等。歸納起來主要可以分為四類:一是文字記錄形式,二是實物收集固定形式,三是技術檢驗鑒定形式,四是審判判斷形式。這四類除第一大類外,都涉及到有關科學技術的大量應用。[3]
4、注意基礎資料和信息的收集與共享,基礎資料和信息,相當一部分本身嚴格來說不是證據,它是偵查機關在日常工作中對群眾的舉報、已經掌握的犯罪信息如破獲案件的信息、陣地控制和秘密力量獲取的信息,以及自然人和單位的基本信息等收集、存貯、加工、系統化的結果,而基礎資料和信息的共享,是指通過現代通訊技術和計算機網路技術,偵查機關共同佔有這些基礎性資料並充分利用這些資源為環境資源管理和危害環境犯罪案件偵查服務的過程,實現環境犯罪信息工作網路化,偵查工作的信息化,最大限度地發揮環境犯罪信息的作用,實現信息資源共享。
(二)證據調查的范圍
依刑法理論,任何犯罪的成立都必須具備四個方面的要件:犯罪主體、犯罪主觀方面、犯罪客觀方面以及犯罪客體。危害環境犯罪同樣由四要件構成,危害環境犯罪的證據調查需要發現、收集和保全的內容和范圍,就是能夠證明危害環境犯罪構成要件事實的證據。但是相對於傳統犯罪的犯罪行為本身的違反社會倫理道德的「無價值行為」性質,環境危害行為往往是社會經濟活動所附隨的行為,具有相當程度的社會有用性,如排放廢水,傾倒垃圾等。因此,危害環境犯罪的構成要件的外延和內涵必然與傳統犯罪構成要件有所不同。
1、主體證據。環境犯罪的主體不僅包括自然人,還包括法人,具有二元性。除了要有證明犯罪主體自身情況的證據,如有關自然人姓名、出生日期、出生地,文化程度、住址、職業等的證據和單位名稱、住所、性質、企業類型、場所、法定代表人等的證據外,證明犯罪主體事實的證據,還應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證明犯罪行為是犯罪主體實施的證據。也就是證明進入偵查視野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同實際犯罪人是同一的。
第二,證明犯罪主體具備承擔刑事責任條件的證據,環境犯罪的犯罪主體是一般主體,具體來說,對於自然人作為環境犯罪主體的,要求其是已滿十六周歲的自然人,應當負刑事責任;而作為環境犯罪主體的單位來說,要求其是依法成立並有合法活動范圍的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從廣義的環境犯罪來說,違法發放林木採伐許可證罪(刑法第407條)、環境監管失職罪(刑法第408條)、非法批准徵用、佔用土地罪(刑法第410條)也屬於環境犯罪,而這三個罪名的主體則是特殊主體,即具備特定身份或職務的人才能構成犯罪。
環境犯罪的犯罪主體證據調查要圍繞以上兩方面進行重點調查。
2、主觀方面證據。在危害環境犯罪中,絕大多數是因污染環境而構成的犯罪。環境污染形成機制非常復雜,它常常是透過廣大空間並經過長時間孕育而形成;企業及其管理人員對其危害後果一般缺乏明確、清醒的認識。因此,危害環境犯罪絕大多數是過失犯罪。當然也有故意犯罪,如破壞自然資源的環境犯罪,然而,這里的「故意」與嚴格意義上的故意犯罪還是有區別的,因為在這類犯罪中,犯罪人的直接目的並不在於破壞自然資源,而在於非法獲取自然資源背後的經濟利益,只是在這一過程中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對環境的破壞。
犯罪的主觀方面是屬於人內心活動的深層次范疇,其表現形式的非物質性使得偵查過程中對犯罪人的主觀方面的認定困難較大。因此,對犯罪入主觀方面的認定,通常採用推定的方法。但這種推定必須以與待證明的犯罪主觀方面事實有必然聯系的基礎事實為前提,而這種基礎事實大多數情況下是犯罪人的某些行為及結果,也均需要由證據來加以認定。
3、客體證據。從刑法分則的安排體例來看,將危害環境犯罪列入「破壞社會管理秩序罪」一章中,說明其屬於破壞社會管理秩序的犯罪,其同類客體具有破壞社會管理秩序的屬性,由此可推出本罪侵犯的客體是國家的環境保護管理秩序。然而有不少學者認為環境資源保護管理秩序不足以全部概括環境犯罪的客體特徵。危害環境犯罪的本質特徵在於危及整體社會的環境利益,一方面直接危害生態系統的平衡,另一方面間接危害人類的生存和延續。因此,環境刑法所保護的客體應是人與自然之間生態關系受到破壞所反映的社會關系。
在實踐中,對犯罪客體的證明,通常是通過對與犯罪客體有密切聯系的犯罪對象以及犯罪結果的調查取證,進而推定犯罪客體事實存在的。危害環境犯罪的犯罪對象和犯罪結果一般是以量化形式表現的,如通過採伐國家一級、二級珍貴樹木的事實,推定為是對破壞社會管理秩序的侵犯。通過對排放物對空氣的污染嚴重程度,可以推定其是否破壞了生態平衡等。
4、客觀方面證據。犯罪客觀方面是指刑法規定的犯罪活動的客觀外在表現。犯罪客觀方面在犯罪構成中佔有中心地位,是整個犯罪構成體系的基本要件。危害環境犯罪的客觀方面表現為主體違反環境保護法規,通過各種活動實施了污染環境,破壞自然資源的犯罪行為。危害環境犯罪行為從犯罪手段上可以分為污染行為和破壞行為。污染環境的行為是指環境主體向環境輸入大量物質或能量,超過了環境的自凈、調節機能,引起環境質量下降,造成嚴重後果或有嚴重危險的行為。這種行為多指企業的作為或不作為。破壞環境的行為,是指環境主體在開發、利用自然環境的過程中,非法攝取資源,改變或破壞生態平衡的行為。[4]從表現形式上看,既包括作為,也包括不作為。不作為負刑事責任應以承擔特定的作為義務為前提,作為的義務可以由個人品德、職務、業務以及由自己對他人承擔的義務。
(三)證據調查的具體內容
危害環境犯罪案件的證據調查涉及的范圍非常廣泛,本文從物證和書證兩個方面對其發現、收集的重點進行列舉式闡述。當然,實踐中個案之間有時會有非常大的差異,偵查人員在發現和收集證據時要根據案情靈活掌握,以敏銳的洞察力發現有力證據。
首先,從物證方面看,偵查人員應根據案件的性質、犯罪行為和結果來進行勘查、檢驗。
污染環境類的犯罪,其勘查重點是污染物,而在各具體犯罪形式上來講,其勘查對象又有所不同:重大環境污染事故案件,勘查重點是有放射性的廢物、含傳染病病原體的廢物、有毒物質;非法處置進口的固體廢物案件,勘查重點是固體廢物及其他危險廢物、運輸工具、設施;擅自進口固體廢物案件,勘查重點是國家禁止進口不能用作原料的固體廢物和限制進口可以用作原料的固體廢物等等。
破壞自然資源、生態環境類的犯罪,其勘查重點是犯罪活動所使用的工具、手段以及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的破壞程度。具體到各個罪名如非法獵捕、殺害珍貴、瀕危野生動物案件,勘查重點是非法獵捕物和非法殺害物的數量,非法殺害所使用的獵槍、麻醉槍、葯物等獵捕、殺害工具;非法佔用農用地案件,勘查重點是非法佔用農用地的方式,如開工廠、建造住宅、建墳、築路、采礦、取土、堆放固體廢物等;破壞性采礦案件,勘查重點是不合理的開采順序、不合理的選礦工藝等,破壞性開采方法開採的礦石數量等:非法採伐、毀壞珍貴樹木案件,勘查重點是非法採伐、毀壞的珍貴樹木的等級和數量,電鋸、板斧、砍刀、拖拉機、汽車等工具;盜伐、濫伐林木案件和非法收購盜伐、濫伐的林木案件,勘查重點是與犯罪有關的工具以及林木的數量。
另外,危害環境犯罪通常的表現形式為未獲得某些行政許可或違法了行政禁令,或者偽造行政許可而擅自進行危害環境的行為或工作,因此,實踐中查獲證據的重點一是其許可證書或證明文明是否真實,二是其許可的有效性和其行為是否符合國家或行業標准。另外,由於犯罪主體在犯罪行為中可能會隱藏相關證件及數據的准確性,犯罪主體的日常活動流程所表現出來的工作和數據單據、憑證、合同等也需要偵查人員特別注意。如重大環境污染事故案件,要注意收集廢物檢驗、處理單,環境污染防治規劃書,排污費收據,環境污染罰款收據,排放許可證,排污申報登記表,賬簿,票據,記賬憑證等。又如非法處置進口的固體廢物案件,要注意收集排污申報單,排放、臨時排放許可證,廢物入境檢疫證、運單,排污處理通知書,賬簿,記賬憑證等;非法佔用耕地案件,要注意收集佔用耕地審批表,佔用耕地申請書,土地使用證(未經批准非法佔用耕地、採取欺騙手段騙取審批手續),計劃用地報告,規劃用地文件,破壞土地資源收費收據(賣土、賣沙、賣石等),賬簿,發票,記賬憑證,支票等;非法採伐、毀壞珍貴樹木案件,要注意收集採伐許可證,採伐面積、樹種、株數、期限的證明文件,銷售合同,賬簿,記賬憑證,支票,匯票,發票,銀行帳,佔用林地計劃任務設計書,木材運輸證,林木更新驗收證明,林木更新措施文件及其他:盜伐、濫伐林木案件,要注意收集真假採伐許可證,真假採伐文件,真假木材運輸證明,真假林木更新驗收證明,真假林木更新措施文件,佔用林地計劃任務設計書,記賬憑證,賬簿,發票,支票,匯票等。[5]
(四)證據調查的具體措施
在證據調查過程中,主要使用到的取證措施主要有調查訪問、訊問、勘查、檢查、搜查、查詢、辨認和鑒定等,有關這些措施的實施程序與實施重點已經有許多理論界和實務界的相關人員做過了相當多的闡述,而這對環境犯罪案件中的取證工作同樣適用,這里限於篇幅,僅做一個簡單總結。
調查訪問。調查訪問是指為查明案件基本情況、查清犯罪嫌疑事實、取得證人證言和被害人陳述而進行的取證措施,如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中的污染物大多來自企業的工業生產和建設過程,因此就要對污染地區的居民以廣泛走訪和個別詢問等方式了解環境污染的程度和有犯罪嫌疑的企業、單位,了解其排放方式和排放地點,以及是否發生過危害人身安全的事件等,從而對污染事件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在此當中,有一些甚至還可以作為證據來用。
勘查現場。危害環境犯罪案件多有犯罪現場可查,犯罪行為或多或少會留下痕跡,這就為我們偵查提供了重要線索和證據。如重大環境污染事故案件中除對大氣的污染外,對土地和水體的污染大多有現場可查,危險廢物也通常保留在現場。通過現場勘查可以大致確定污染物質及危險廢物、污染范圍、污染程度、污染發生以及持續的時間等:又如盜伐林木案件中根據樹樁可以確定盜伐數量,還要查明其實施犯罪活動所使用的手段、工具等。當然,有些現場還可以發現與犯罪人相關的其它痕跡物證。
檢查、查詢。危害環境犯罪案件中的書證大多是從檢查犯罪嫌疑人或單位的會計資料、合同以及其它文字性資料和查詢犯罪嫌疑人或單位的物品、資金流向中獲取的,因此,檢查、查詢等措施在危害環境犯罪這類書證較多的犯罪類型的偵查過程中有重要地位。
鑒定,危害環境犯罪案件中的鑒定主要分為對危險廢物及其含量、具體的污染程度及致害程度、對自然資源和生態資源的破壞程度等方面的鑒定,對相關文書的製作時間、來源、真偽等的鑒定,以及對受環境污染而導致人身損害的人員進行的法醫學鑒定。由於偵查機關缺乏相關方面特別是環保方面的專業知識,因此對所提取的污染物質的鑒定應注意與環保部門配合或邀請相關方面的專家進行鑒定
❽ 走私廢物根據刑法172條會怎麼判
情節嚴重的,處抄五年以下襲有期徒刑,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第一百五十二條【走私淫穢物品罪;走私廢物罪】以牟利或者傳播為目的,走私淫穢的影片、錄像帶、錄音帶、圖片、書刊或者其他淫穢物品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情節較輕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罰金。
逃避海關監管將境外固體廢物、液態廢物和氣態廢物運輸進境,情節嚴重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單位犯前兩款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前兩款的規定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