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代理效力
『壹』 關於民法中代理的問題
民法通則中關於代理的規定:
第六十三條 公民、法人可以通過代理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
代理人在代理許可權內,以被代理人的名義實施民事法律行為。被代理人對代理人的代理行為,承擔民事責任。 依照法律規定或者按照雙方當事人約定,應當由本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不得代理。
第六十四條 代理包括委託代理、法定代理和指定代理。
委託代理人按照被代理人的委託行使代理權,法定代理人依照法律的規定行使代理權,指定代理人按照人民法院或者指定單位的指定行使代理權。
第六十五條 民事法律行為的委託代理, 可以用書面形式, 也可以用口頭形式。
法律規定用書面形式的,應當用書面形式。
書面委託代理的授權委託書應當載明代理人的姓名或者名稱、代理事項、許可權和期間,並由委託人簽名或蓋章。委託書授權不明的,被代理人應當向第三人承擔民事責任,代理人負連帶責任。
第六十六條 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終止後的行為,只有經過被代理人的追認,被代理人才承擔民事責任。未經追認的行為,由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本人知道他人以本人名義實施民事行為而不作否認表示的,視為同意。
代理人不履行職責而給被代理人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代理人和第三人串通、損害被代理人的利益的,由代理人和第三人負連帶責任。
第三人知道行為人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已終止還與行為人實施民事行為給他人造成損害的,由第三人和行為人負連帶責任。
第六十七條 代理人知道被委託代理的事項違法仍然進行代理活動的,或者被代理人知道代理人的代理行為違法不表示反對的,由被代理人和代理人負連帶責任。
『貳』 民法代理分析~
改合同有效,乙公司越權代理如果給甲公司造成損失應該補償,而且甲公司不能以乙越權代理為由對抗善意第三人也就是丙公司。
『叄』 民法中代理的分類有哪幾種
民法中代理的分類:
一、以代理權產生根據的不同分為委託代理、法定代理
①委託代理,又稱意定代理,即代理人依照被代理人授權進行的代理。
②法定代理,是根據法律的規定而直接產生的代理關系,主要是為保護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合法權益而設定,如父母對未成年子女的代理。
二、以代理是否轉托他人分為本代理和再代理
①本代理。
②再代理。再代理又稱復代理,指代理人為了被代理人的利益,轉托他人實施代理的行為。與此相對,由代理人親自進行的代理則為本代理。
三、以是否以被代理人名義從事代理分為顯名代理和隱名代理
①顯名代理。所謂顯名代理是指代理人所進行的代理行為,必須以被代理人本人的名義進行。
②隱名代理。所謂隱名代理,是代理人雖未以本人名義為法律行為,但實際上有代理的意思,且相對人明知或應當知道,從而在法律上亦發生代理的效果。
(3)民法代理效力擴展閱讀:
代理是指代理人以被代理人(又稱本人)的名義,在代理許可權內與第三人(又稱相對人)實施民事行為,其法律後果直接由被代理人承受的民事法律制度。
代理人在代理許可權范圍內實施代理行為。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義進行代理行為。代理主要是實施民事法律行為。被代理人對代理人的行為承擔民事責任。
『肆』 《民法通則》中各種代理的含義
代理是指以他人的名義,在授權范圍內進行對被代理人直接發生法律效力的法律行為。核心內容:代理是指代理人在代理許可權范圍內,以被代理人名義與第三人為民事法律行為,從而對被代理人直接發生權利義務的行為。
分類:代理從不同的角度可以分成不同的類型,其中最重要的分類方法是根據代理權產生的原因的不同,將代理分為委託代理、法定代理和指定代理。
(1)委託代理:委託代理是指基於被代理人的委託授權而發生代理權的代理,由於它是依據本人意思而產生代理權的代理,本人意思表示是發生委託代理的前提條件,因此又稱為意定代理。委託授權行為是被代理人以委託的意思表示將代理權授予代理人的行為。它是委託代理產生的根據。我國《民法通則》有關委託代理的規定,明確使用了「授權委託書」、「委託書授權」等術語,可見,我國《民法通則》也把授權行為作為委託代理發生的根據。
(2)法定代理:法定代理,是依照法律的規定發生代理權的代理。這種法律規定,即法定授權行為,是國家立法機關基於保護公民和維護交易秩序的特別需要,而作出的關於具有特定身份的民事主體有權代理他人為民事法律行為的規定。取得法定代理人的資格既不需要當事人的意思表示,也不需要人民法院的指定,這是法定代理的一個顯著特徵。
(3)指定代理:依據人民法院或者有關單位的指定行為而發生的代理,稱為指定代理。這里所謂的「有關單位」,是指依法對被代理人的合法權益負有保護義務的組織。人民法院可以依法為那些因特殊原因不能親自處理自己事務,又不能通過法定代理人或委託代理人處理其事務的公民指定代理人。如為失蹤人指定財產代管人,為沒有法定代理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互相推諉代理責任的無訴訟行為能力人指定訴訟代理人。在不能由法院指定代理人的情況下,應由依法對他的合法權益負有保護義務的單位為其指定代理人。
『伍』 民法總則明確規定代理分為哪幾類
民法總則
第一百六十一條民事主體可以通過代理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
依照法律規定回、當事人約答定或者民事法律行為的性質,應當由本人親自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不得代理。
第一百六十二條代理人在代理許可權內,以被代理人名義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對被代理人發生效力。
第一百六十三條代理包括委託代理和法定代理。
委託代理人按照被代理人的委託行使代理權。法定代理人依照法律的規定行使代理權。
『陸』 根據民法總則規定代理包括哪些
代理是很常見的一種民事法律活動,比如公民在打官司的時候,往往需要聘請一位專業律師作為代理人。雙方簽署授權代理協議後,就應該按照要求履行各自義務。我國2017年頒布了民法總則,其中也提到了代理。那麼,根據《民法總則》規定代理包括哪幾類?下面我們跟隨小編下吧。
一、根據《民法總則》規定代理包括哪幾類?
代理包括委託代理、法定代理和指定代理。
1、委託代理是指基於被代理人的委託授權而發生代理權的代理,由於它是依據本人意思而產生代理權的代理,本人意思表示是發生委託代理的前提條件,因此又稱為意定代理。
2、法定代理,是依照法律的規定發生代理權的代理。這種法律規定,即法定授權行為,是國家立法機關基於保護公民和維護交易秩序的特別需要,而作出的關於具有特定身份的民事主體有權代理他人為民事法律行為的規定。
3、依據人民法院或者有關單位的指定行為而發生的代理,稱為指定代理。這里所謂的「有關單位」,是指依法對被代理人的合法權益負有保護義務的組織。
二、越權代理是否具備效力?
民法總則第一百七十一條規定,「行為人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終止後,仍然實施代理行為,未經被代理人追認的,對被代理人不發生效力。
相對人可以催告被代理人自收到通知之日起一個月內予以追認。被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視為拒絕追認。行為人實施的行為被追認前,善意相對人有撤銷的權利。撤銷應當以通知的方式作出。
行為人實施的行為未被追認的,善意相對人有權請求行為人履行債務或者就其受到的損害請求行為人賠償,但是賠償的范圍不得超過被代理人追認時相對人所能獲得的利益。相對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行為人無權代理的,相對人和行為人按照各自的過錯承擔責任。」
三、哪些情況下,委託代理終止?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委託代理終止:
1、代理期間屆滿或者代理事務完成;
2、被代理人取消委託或者代理人辭去委託;
3、代理人死亡;
4、代理人喪失民事行為能力;
5、作為被代理人或者代理人的法人終止。
由此可見,根據《民法總則》規定代理包括委託代理、指定代理和法定代理。在日常生活中,委託代理是最常見的。被代理人通過簽署一份授權委託書,將某些事項交給符合條件的代理人完成。在這個過程中,代理人要嚴格按照授權書內容辦事,不得越權,否則被代理人有權終止代理關系。
延伸閱讀:
無權處分和無權代理的區別
信託與委託、代理有什麼區別
軟體著作權代理費用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