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趣味
A. 90後女調解員用民法典講脫口秀,你如何看待這樣的科普方式
很有創意,用這種大眾都喜歡的方式將枯燥注重細節的民法典轉化為各種爆梗的脫口秀,運用小故事將聽眾的注意力集中在上面,將故事中涉及法律的點引申出來,不僅新穎具有吸引力,更有利於普及觀眾們的法律知識。
從這名女孩用新的方式打開民法典來看,社會需要的往往是可以創新的人才。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不僅代表著勇氣,更是智慧!如今的本科生、研究生一抓一大把,甚至有說某985大學生畢業後找不到工作,這不是社會的問題,而是自己的問題。勇敢的嘗試就是對自己最大的負責。創新型人才一直都是社會所需要的,這位女孩的突破必將引得一大波人效仿,但是段子手不是誰都可以當的,這需要自己更多的個人見解和對觀眾們喜歡的了解。
B. 急!!!關於德國史的論文
一、引言
考察十九、二十世紀的德國民法學說史,需首先劃定自19世紀起德國民法學說史的大致分期。按照多數民法史家的意見,19世紀開始以後的德國民法學說史,大致可以分為四個時期,即第一個時期:19世紀前半期的「法典論爭」與「歷史法學」時期;第二個時期:19世紀後半期的「概念法學與德國民法典」時期;第三個時期:20世紀前半期的「自由法運動」與「法社會學」時期;第四個時期:20世紀後半期的「現代私法學」時期。以下分別考察這四個時期中德國民法學說的基本狀況。
二、法典論爭與歷史法學
(一)法典論爭
在19世紀前半期的德意志私法學上,最引人注目的事件是德國歷史法學派之登上德意志法學的歷史舞台。而導致其登場的契機,是所謂的「法典論爭」(Kodifikationsstreit),即圍繞是否需要制定一部統一的民法典而展開的論戰。
圍繞應否制定一部統一的民法典而展開的論戰,最初發軔於1814年德意志人民反擊拿破崙的民族解放戰爭的勝利。同年,學者蒂堡(AntonFriedrichJustusThibaut,1772—1840)發表《論制定德國普通民法典的必要性》一文,號召編纂適用於德意志各領邦的統一的民法典。對於蒂堡的主張,薩維尼(FriedrichKarlvonSavigny,1779—1861)發表了《論當代立法和法理學的使命》一文加以反擊。一方面認為現今制定民法典為時尚早,另一方面呼籲在進行正式的立法以前,應建立「法學理論」,即理論應當先行。應注意的是,這兩人立場的迥異,盡管直接表現為是否應當立時編纂一部統一的民法典,但其後的背景,實際上是對18世紀以後風靡歐陸各國的「自然法」和「習慣法」思潮的不同認識。蒂堡站在啟蒙主義的立場,主張制定一部「理性法的法典」;薩維尼則認為法律是民族精神的產物,成文法與習慣法相較,實居於次要地位,故主張德意志民族的統一民法典應基於習慣法而編成。顯而易見,這是兩種截然對立的不同主張。
發生在19世紀肇端以後的這場法典論爭運動,其范圍實際上並不僅限於對於民法典編纂的各種是是非非。薩維尼志在通過對法律的歷史研究來建構民法的潘德克吞體系,他因此成為19世紀德意志法學的最高權威 .不過,蒂堡倡導的「理性法的思想」並未因此在德意志法學界銷聲匿跡,事實上,他的這一思想與費爾巴哈的刑法學及黑格爾的法哲學思想合流,最終促成了哲學法學派的形成。以這場法典論爭為契機,19世紀前半期的德意志法學,便以歷史法學和哲學法學為軸心而展開出來。歷史法學和哲學法學,因此成為19世紀前半期德意志法學上的雙壁。
(二)歷史法學(派)
歷史法學(HistorischeRechtswissenschaft)的真正創始人,依學者通說是薩維尼。他為了法典論爭的需要而於1815年創立了用來反擊論敵的學術刊物——《歷史法學雜志》,並倡導對「法律進行歷史的研究」,及把「作為學問的法學」(Rechtswissenschaft)定為該刊的歷史使命。經過一段時期,以向該雜志投稿的學者為中心,形成了著名的歷史法學派(historischeRechtsschule) .最初,歷史法學派系由薩維尼、普希塔和耶林所代表的「羅馬法派」,及基爾克所代表的「日耳曼法派」組成。這種情況反映了德國15世紀繼受羅馬法以後所形成的日耳曼法和羅馬法的雙重構造格局。不過,隨著對法的歷史的探究的日漸深入,兩派之間的裂痕益深,以致最後走上了分道揚鑣的道路。一般認為,促使兩派之走上分道揚鑣的道路的,是1846年的日耳曼法派(Germanisten) 大會。在這次大會上,兩派不僅在學問上形成了對立,而且在對待1848年三月革命的態度上也形成了對立 .
這樣一來,在外與黑格爾的哲學法學派進行斗爭,內與日耳曼法派(Germanisten)的相互對壘的論戰中,羅馬法派(Romanisten) 終於發展成為19世紀德意志法學的主流。不言自明,羅馬法派(Romanisten)的最大成就,是發起並從事了德國民法典的編纂運動。饒有趣味的是,當初堅決反對法典編纂的歷史法學派,如今卻極力主張編纂民法典。歷史法學派的這種立場的轉變,表明薩維尼建構的(私)法學體系已經確立起來了。
薩維尼在《論當代立法和法理學的使命》一文中表述了歷史法學(派)的如下綱領:第一,法律與語言一樣,是民族的共通的確信的產物;第二,法與民族的歷史共命運;第三,法首先基於民族的習慣,爾後才基於法學而形成 .薩維尼的出發點,正在於擯除啟蒙主義的自然法,而確認民族的、歷史的習慣法。
不過,以上三點並不能完全描繪薩維尼法學的全貌。之所以這樣,是因為薩維尼還有歷史的方法和體系的方法這樣兩個法學方法論。上述所謂綱領,僅系這兩個方法中的前者即歷史的方法。薩維尼的真正意圖,是通過對「法的概念」進行「邏輯的計算」來建構自己的「體系法學」。歷史法學,盡管形式上推重法律的歷史主義,但實質上卻是懷抱創建極端抽象的論理主義法學的志向的。
如果說薩維尼在《中世紀羅馬法史》(共六卷,1815年—1831年出版)中表述的是對法律的歷史研究的話,那麼在八卷本的《現代羅馬法體系》(1840年—1849年)中則是從事以概念的論理為依據的非歷史主義的研究。薩維尼運用羅馬法概念來創立現代德意志法學的信念是未曾動搖過的。對於薩維尼是否真正可以被稱為羅馬法學派的歷史主義者,德國著名私法史家霍阿克(Wieacker)評論說:「這只是口頭上的歸依」 ,可見是抱有疑問的 .在整個19世紀,薩維尼法學的權威未曾動搖過,他倡導的「權利意思說」和「法域論」,對於民法學以至國際私法學均有劃時代的貢獻。1842年,薩維尼棄教從政,任普魯士修法大臣,通過對1794年《普魯士普通邦法》的修訂,為德國民法典的編纂作了政治上的准備。
這里有必要提到執著堅持和崇尚「歷史法學的歷史主義」的雅各布·格林(JacobGrimm,1785—1863)。該人不僅以作為童話集的著名編者而蜚聲世界,而且作為薩維尼的開門弟子在法學領域也有重要成就。例如,他的《法的內在的魅力》(1816年出版)就是在法典論爭猶酣之時寫成的名著。另外,他還出版了《德意志法古事志》(1828年)和四卷本的《習慣法判告錄》(1840—1863年)等著作。
雅各布·格林作為日耳曼法學者,主張從歷史和語言的角度來把握法律現象。倡導包括法學、歷史學和語言學的新學問的「日耳曼學」(即「德意志法學」)。可見忠實地實踐歷史法學的宗旨和綱領的,不是薩維尼本人,而是雅各布·格林其人。當然,薩維尼和雅各布·格林盡管是歷史法學派的雙壁,但無論在學問或政治立場上,兩人俱有對立的意見。另外,在方法論上,與薩維尼堅信法的概念的論理性不同,雅各布·格林則是確信「法的語言的、詩的、象徵的風格」 .
(三)潘德克吞法學
秉承羅馬法繼受的傳統,由歷史法學中的羅馬法學者在19世紀後半期建構起來的德意志私法學,以對德意志普通法和潘德克吞進行研究為工作的中心。所謂「潘德克吞」,即《羅馬法大全》中的《學說匯纂》(Digesta),也就是羅馬帝政時代被賦予了「解答權」的法律學者們的學說集成。薩維尼的後來者們,從這個「學說法」中抽繹出法的概念,並用來建構19世紀的私法學。
潘德克吞法學,具有易於理解的特色。創建它的學者們在潘德克吞這一論題下撰寫了數量眾多的教科書,並因此使19世紀的德意志私法學體系得以形成。其中,可以以之為代表的著述有作為薩維尼的繼承人的普希塔(GeorgFriedrichPuchta,1798—1846)的《潘德克吞教科書》(1838年)。此外,溫德沙特的三卷本的《潘德克吞法教科書》(1862—1870)、鄧伯格的三卷本的《潘德克吞》(1884—1887)等等,也是這方面的重要著作。另外,作為歷史法學派的論敵的蒂堡,也在法典論爭前寫成了兩卷本的《潘德克吞法體系》(1803年) .
潘德克吞法學,曾被耶林斥之為「概念法學」而受到批判。惟無論如何,在法學史上,該概念法學的確曾經引領過德意志私法學的發展方向。德國民法典實際上是處在潘德克吞法學的延長線上的東西 .
三、概念法學與德國民法典
(一)對概念法學的批判
對於潘德克吞法學,耶林(RudolfvonJhering,1818—1892)斥之為概念法學而加以批判 .但耶林之直接發起攻擊的,是普希塔的法學思想。
普希塔於1842年接替薩維尼在柏林大學的講座的位置,並使羅馬私法學得到了發展。不過,普希塔盡管是薩維尼的繼承人,但他受到了他的老師的最大論敵的黑格爾的影響。
如所周知,概念法學認為,法學與法典,乃是完美無缺的論理體系,通過邏輯的演繹和推論,所有的法律問題均可以得到自動的解答。耶林批判概念法學推崇邏輯崇拜,並以嘲弄的手法寫成《法學戲論》(,1884)一書,嘲諷當時的法學者盲信邏輯,熱衷於抽象概念的游戲,而忘卻法律對實際生活所負的使命,這猶如人生活在「概念的天國」中,不知社會生活為何物,自於實際生活無所裨益。耶林指出,「概念的天國」的第一個「入國者」並非薩維尼而是普希塔。即在他看來,正是普希塔,是造成歷史法學蛻變為概念法學的罪魁!
但遺憾的是,耶林自身卻成了概念法學的忠實信徒。在四卷本的《羅馬法的精神》(1852—1865年)里,盡管他說自己的法學抱負是「通過羅馬法而超越羅馬法」,但其中的內容仍是確信「法的構成的優位性」。他堅信「分析、綜合與構成」的三種法技術。不過,在1872年出版的《為權利而斗爭》一書中,他卻指出:權利是通過不斷的斗爭而實現的利益,將注意力由「法」移向「權利」,主張在法學中不是引入演繹的論理,而是引入歸納的論理 .
在1877年—1883年出版的兩卷本的《法的目的》(DerZweckimRecht)一書中,耶林強調法律是人類意志的產物,有一定的目的,故應受「目的律」的支配,與自然法則之以「因果律」為基礎而有其必然的因果關系,截然不同 .耶林在該書的扉頁上開宗明義地寫下了這樣的話語:「目的,是一切法律的創造者。」這一話語被認為是耶林由概念法學轉向目的法學(Zweckjurisprudenz)的「轉向宣言」 .
(二)德國民法典的編纂
遠在德國法學界掀起民法典編纂的論爭以前,主張制定民法典的蒂堡便提出了在德意志實現政治上的統一之前,應先期實現法律上的統一的意見。薩維尼則認為應建構作為立法前提和立法基礎的法學(理論)。其後,盡管薩維尼等人創建的法學被斥之為概念法學而受到批判,但歷史法學(派)的學術活動卻在事實上加速了潘德克吞法學的學問的體系化的進程。德國在經歷了1848年革命的挫折後,於1871年實現了國家的統一。這樣,制定民法典的政治與學問的基礎也就具備了,民法典的制定指日可待!
在作了周到的准備並經過了一段較長的時期以後,德國於1881年為編纂民法典而成立了第一次委員會。該第一次委員會的實際上的領導人,便是後期歷史法學派的重要人物溫德沙特(BernhardWindscheid,1817—1892)。該第一次委員會於1887年作成了第一草案並向社會公布 .
1892年第二次委員會作成民法典第二草案。該第二草案經聯邦參議院稍作修正後被作為第三草案提交給帝國議會,1896年公布了該草案,是為德國民法典。
德國民法典是一部內容包括五編、共2385條的卷帙浩繁的大法典。這是德國歷史法學(派)誕生以來德國私法學的集大成的作品,以用語的洗練和論理的精緻而對20世紀各國民法的法典化運動產生了深遠影響。總則、債法、物權法、親屬法和繼承法的編制體例,被說成是「潘德克吞模式」的典範 .其中,在法典之始便開宗明義地規定總則,更被說成是該法典的重要特色 .
順便提到,鑒於溫德沙特在德國民法典的創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德國民法典第一草案是由他負責起草的),所以後世有稱德國民法典為「小溫德沙特」之說。該人對於德國民法典的影響,除他身體力行參與民法典起草委員會的各項活動外,更重要的還在於他撰寫了《潘德克吞法教科書》,該書對於德國民法典的制定產生了重要影響,被稱為是潘德克吞法學的最稱標準的體系書,是對羅馬法理論的總決算,為現代民法立法選擇、取捨羅馬法概念提供了參照 .
(三)對於德國民法典的批判
德國民法典自1900年1月1日起施行。德國人民在慶賀這部20世紀的大法典問世的同時,也聽到了對於這部法典的不絕於耳的批判之聲。有人認為它是「德意志自由主義延期出生的溫馨兒」,也有人斥之為「19世紀的遺產兒」,絕不是「20世紀的種子」等等。當然,這些批判的聲音,遠在民法典草案階段,特別是對於溫德沙特負責起草的第一草案提出批評之時便已出現了,其代表人物是著名學者基爾克(OttoFriedrichvonGierke,1841—1921)和奧地利的安東·門格(AntonMenger,1841—1906)。
基爾克,是歷史法學派中的代表性的日耳曼法學者。主要著作為四卷本的《德意志團體法》(1868—1913年出版)。該書敘述了德意志的家族、職業組合和國家等各種各樣的所謂「同志團體」(Genossenschaft)的歷史。他指出,不是羅馬法的個人主義,而是日耳曼法的團體主義,才是適合於德國傳統的法制度。另外,他還撰寫了介紹日耳曼法學者的見解的三卷本的概說書——《德意志私法》(1895—1917年出版)和《德意志私法概論》(1913年出版) .
應當指出,團體主義理念及其法制度,乃是日耳曼民族的傳統。在這一點上,日耳曼法可以說是前近代的封建法。近代資本主義因以自由競爭和私法自治為前提,所以可謂是羅馬法的個人主義的復活。但隨著社會生活的斗轉星移,無論是從事資本主義生產,還是改善勞動者的勞動條件,個人主義俱無不表現出明顯的局限性。資本主義的矛盾,同時也是近代法尤其是近代私法的矛盾。為了克服這一矛盾,日耳曼法的團體法理念於是可以發揮它的作用。
基爾克的團體法理論,賦予各種團體以實在的人格,並承認其有權利、義務的主體資格。這就是關於法人本質的「法人實在說」。該說暴露了以個人主義為基礎的「法人擬制說」的局限性。另外,團體法理論,還打破了傳統的公、私法的二元區分理論,為一個新的法域即「社會法」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1888年德國民法典第一草案一經公布,基爾克便發表了《民法典草案與德國法》(1888—1889年出版),站在日耳曼法的團體主義立場,對草案的非民族性、對德國固有法的輕視,以及對該草案的強烈的羅馬法色彩等進行了批判 .
奧地利的安東·門格從所謂「法律界人士的社會主義」的角度,對第一草案進行了批判。該氏所著的《民法與無產階級》 一書,從社會主義者的視角,指明了民法典草案的階級性。
耶林和安東·門格對於德國民法典第一草案的批判,得到了民法典第二次委員會的重視,民法典第二次草案因此被導入了某些「社會主義的因素」。盡管如此,它並未從根本上動搖該草案的「十九世紀的性質」,結果使這部草案最終成為法律,並帶上「十九世紀的性質」而付諸實施了。基爾克、安東·門格等人團體的、社會主義的見解,作為20世紀的課題,被自由法運動所繼承了下來 .
四、自由法運動與法社會學
(一)自由法運動
上文談到,19世紀之時由薩維尼、普希塔和溫德沙特苦心經營而後底於成的德國潘德克吞法學,堅持認為羅馬法的概念極為精緻,任何問題均可「依概念而計算」、依形式邏輯演繹的操作而求得解答。在進行機械操作時,應擯除權威,排除實踐的價值判斷,所獲答案才能期其精純。所謂「邏輯崇拜」(derKultusdesLogischen)、「概念的支配」(leregneconcept),正是概念法學的生動寫照 .1896年德國民法典,正為概念法學的精華 .
但是,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開始,反對概念法學的「自由法運動」(Freirechtsbewegun)興起,並由星星之火演成燎原之勢,「自由法學」運動由此登場。其發起者是著名學者耶林。
作為概念法學的叛逆者,耶林提倡「目的法學」,聲稱法律的解釋,必先了解法律究欲實現何種目的,只有以此為出發點而解釋之,才能得其肯綮。而所謂目的,指解釋法律的最高准則,即目的法學 .
自由法論(包括利益法學)的主張,可以歸納為以下五點:
第一,國家的成文法,並非唯一法源,此外還有活的法律存在,而這才是真正的法源。
第二,自由法論者對概念法學所服膺的「法律體系的邏輯自足性」、「法典完美無缺」等加以批判,認為法律有漏洞(Lucke)是必然的事。
第三,概念法學以「概念數學」(begriffsmathematisch)的方法,就法律的解釋進行邏輯演繹的操作,而不為目的考量或利益衡量,甚至認為社會上可能發生的各種問題,只需要把各種法律概念進行數學公示般的演算,就可以導出正確答案。這種方法最為自由法論者所責難,斥之為「法律的邏輯」(juristischeLogik)。認為它未能切合現代法學的要求。現代法學的使命,端的在於促進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第四,概念法學禁止司法活動「造法」(Rechtsschopfung)。認為法典完美無缺,任何具體案件均可在法律之內尋得正確答案。而自由法論者卻認為這純屬美夢,法律不可能盡善盡美,其意義晦澀者有之,有待法官闡釋;條文漏洞者有之,有待法官補充;情況變更者有之,有待法官為漸進的解釋(不改變法律文字,漸改其意義)等等。凡此種種,法官莫不需要憑借其智慧,而為利益衡量或價值判斷,此非「造法」而又是什麼?
轉貼於 中國論文下載中心 http://www.studa.net
C. 90後女調解員用脫口秀的方式呈現民法典,這樣有怎樣的好處
這樣能夠讓《民法典》得到更好的呈現,也讓更多的人能夠學習到民法典的知識。
這位小姐姐名叫錢易文,就職於上海市崇明區司法局,主要是負責普法的宣傳和調解事件。這位小姐姐不僅人長得美,而且有著專業的法律知識。她利用惟妙惟肖的動畫和幽默的風格,生動的展現了民法典的具體事項。
希望大家能夠更多的支持小姐姐,也能夠積極地學習《民典法》。成為了解法律的公民,會給社會帶來更多的便利。相關的平台也應該對於這種法律知識的普及加以宣傳。讓人們能夠有更安定的生活。
D. 作為新時代大學生如何維護好民法典論文題目
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貫徹執行國家的教育方針,全面推進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不斷加強和改進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是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首要問題。網路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適應現代科技發展的需要,具有不同於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顯著特點,是計算機網路技術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結合。充分利用網路媒體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課題。
一、大學生網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特點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象的新特點
當前,九零後大學生已經成為高校網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對象,他們的特點表現為追求新奇刺激,思想開放,個性鮮明,行為獨立,富有創造力。同七零、八零年代的大學生相比,他們在教育活動中主動性多於被動性,在網路媒體下主動地接納信息,選擇信息,發布信息,有自己的主見和想法。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新特點
在傳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者與學生往往是對立的,思想教育者是高高在上的思想權威,其主要職責是進行思想理論灌輸。而在網路思想政治教育中,網路思想教育主體是網路傳播中的把關人,他們製造、傳播、監控網路信息,兼具信息傳播者和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身份,他們具有高新技術和廣博的知識以及良好的品質,但不一定是思想權威。他們不具有特定的身份,甚至可以不被稱為教育者,不進行說服,而提供選擇和引導。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新特點
網路時代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迎來了更為廣闊的天地。網路思想政治教育摒棄了傳統「說教式」、「灌輸式」的方法,藉助多媒體的優勢向大學生提供正面的、積極的信息,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形態逐漸立體化、動態化,教育形式也隨之變得更為豐富和全面。如網上講座、BBS論壇、網路博客,紅色網站等等,這些都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個有利的平台,這是傳統的思政教育模式無法比擬的。網路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更加生動形象、具體直觀地表達教育者的教育訴求。同時,教育工作者也可以通過網路媒介充分了解和掌握自由發表言論的大學生思想動態,並給予正確的引導,把握他們的政治方向,使思想教育更富針對性、及時性。
二、加強大學生網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宏觀指導建議
面臨大學生網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特點,我們應當積極利用網路時代下新媒體、新技術去開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領域,強化網路馬列主義教育陣地的建設。對照新時期網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點,高校應從以下幾方面不斷加強。
(一)加強對大學生的自我教育
大學生是高校受教育的主體,受年齡特點和個性特點的影響,一味嚴格管控和說服教育容易使其產生逆反心理,與教育者的初衷背道而馳。因此,教育者充分信任大學生,給予其相對充分的自主性,重視大學生的自我教育,自律意識,尊重大學生張揚個性,並給大學生提供張揚個性、發揮個人特長的舞台,充分發揮大學生自主創新作用。
(二)加強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建設
中共中央16號文件指出,要「加強網路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建設,形成網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體系,牢牢把握網路思想政治教育主動權」。建設高水平的網路思想政治教育隊伍,關繫到教育方向的把握是否正確,教育內容的落實是否到位。高校應採取有效措施,倡導思政理論課教師運用多媒體技術展開教學,為學生提供全方位的教育服務;倡導輔導員隊伍利用網路媒體開展日常教育和思想教育,著力建設一支政治立場堅定、理論功底扎實、網路技術熟練的思想政治教育隊伍,使這支隊伍既能熟練地應用新媒體新技術手段,又能准確鑒別網路信息良莠,並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創新利用網路創新性地開展工作。
(三)轉變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
新時期大學生網路思想政治教育應充分利用網路媒體信息傳輸功能的優勢,引導為主,監督為輔。高校要弘揚時代主旋律,堅持以科學的政治理論武裝學生,以正確的網路輿論引導學生,以健康的網路文化鼓舞學生,提升大學生思想素質和道德水平,營造健康向上的網路輿論環境,依託網路媒體佔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陣地的制高點。高校應依託網路媒體,開展融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教育性於一體,大學生喜聞樂見的網上校園文化活動,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幫助大學生遠離網路垃圾,樹立正確的網路觀。
三、加強大學生網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微觀實施策略
(一)加強工作領導
網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當引起高校相關負責部門的切實重視,在政策制定上有所體現,並重點貫徹實行。高校應當實時關注大學生網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當前形勢和最新進展,並以此為依據調整工作部署;高校應重點關注網路輿情的最新動態,並建立合理的分析與反饋機制,明確責任到個人,切實推動網路思政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應重點落實建設大學生網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保障機制,發現實際工作中的難點,並採取措施及時解決。高校學生工作部以及各學院學生工作辦公室應該定期召開工作研討交流會,從網路思政工作中的薄弱環節入手,就工作中遇到的疑難問題展開針對性調研,創新工作形式,開拓工作思路,結合本校學生實際情況總結出針對性強、切實有效的應對方案。
(二)加大校園網站及學生論壇的建設力度
高校學生工作部在推動大學生網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應重點關注校園主頁、相關新聞網站及學生論壇建設,結合各高校校園文化特色積極推動互動交流平台建設,並以教育、服務和管理作為學生工作立足點。校園校園主頁、相關新聞網站的建設要明確政治方向,體現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主旋律,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校園社區傳播正能量的重要媒介。除此之外,應當加強校園網站的服務性功能建設,設立學生入學生活指南、勤工助學途徑、職業生涯規劃、就業咨詢與指導等專欄,利用網路教育平台加強輔導員老師與學生的溝通交流,為廣大學生解答疑難問題、引導學生走出生活和學習中的迷惘,逐步提高學生對校園網站的關注度,從而相應減少學生瀏覽校外娛樂新聞及交友網站的時間。此外,應加強學生工作部、學院學工辦以及一線輔導員的官方博客和微博建設,並實時更新校園動態和個人工作心得,通過分享個人經驗引導學生以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投入到生活和學習中,加強對學生的心靈引導。
(三)強化對校園網路輿情動態的管理和引導
大學生網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以網路輿情動態的掌握和反饋作為工作中的重點環節。建立網路輿情動態監管工作團隊,對學院及班級工作QQ群、校園貼吧、學生論壇、學工部及學院學工辦官方微博等網路平台,實時掌握校園網路輿情導向,從而更有針對性地開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及時識別和處理不良信息,將其中妨害校園安全穩定的不良敏感信息和重大惡劣突發事件及時向學校學生工作部、學院學生工作辦公室、保衛處等部門進行報告,防止不良信息對學生群體造成大面積負面影響。
E. 老婆出軌離婚了孩子應該判給誰
您好,關於孩子歸誰撫養,法院會根據有利於孩子成長的情況進行判決,不是根據誰出軌判決的。
兩周歲以下孩子通常隨母親生活。但如果母親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也可以由父親直接撫養:一是母親患有久治不愈的傳染性疾病或其他嚴重疾病,子女不宜與其共同生活的;二是有撫養條件不盡撫養義務,而父親要求子女隨其生活的;三是因其他原因,子女確不宜隨母親生活的。
已經年滿兩周歲的子女,如果父母雙方均要求直接撫養,一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予優先考慮:一是已做絕育手術或者因其他原因喪失生育能力的;二是子女隨其生活時間較長,改變生活環境對子女健康成長明顯不利的;三是無其他子女,而另一方有其他子女的;四是子女隨其生活,對子女成長有利,而另一方患有久治不愈的傳染性疾病或者其他嚴重疾病,或者有其他不利於子女身心健康的情形,不宜與子女共同生活的。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四條 父母與子女間的關系,不因父母離婚而消除。離婚後,子女無論由父或者母直接撫養,仍是父母雙方的子女。
離婚後,父母對於子女仍有撫養、教育、保護的權利和義務。
離婚後,不滿兩周歲的子女,以由母親直接撫養為原則。已滿兩周歲的子女,父母雙方對撫養問題協議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據雙方的具體情況,按照最有利於未成年子女的原則判決。子女已滿八周歲的,應當尊重其真實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