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刑法新聞

刑法新聞

發布時間: 2020-12-28 23:48:52

『壹』 刑訴法二百一十四條 新聞網

《中國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一十四條第一款第二項規定的是: 對於回被判處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罪犯答,如果懷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嬰兒的婦女,可以暫予監外執行:

法律規定:《中國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一十四條 對於被判處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罪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暫予監外執行:
(一)有嚴重疾病需要保外就醫的;
(二)懷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嬰兒的婦女。
對於適用保外就醫可能有社會危險性的罪犯,或者自傷自殘的罪犯,不得保外就醫。
對於罪犯確有嚴重疾病,必須保外就醫的,由省級人民政府指定的醫院開具證明文件,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審批。
發現被保外就醫的罪犯不符合保外就醫條件的,或者嚴重違反有關保外就醫的規定的,應當及時收監。
對於被判處有期徒刑、拘役,生活不能自理,適用暫予監外執行不致危害社會的罪犯,可以暫予監外執行。
對於暫予監外執行的罪犯,由居住地公安機關執行,執行機關應當對其嚴格管理監督,基層組織或者罪犯的原所在單位協助進行監督。

『貳』 轉發微信未證實的報導會促犯法律嗎

轉發未經證實的報道,如果產生嚴重影響觸犯法律!

『叄』 我國刑法對虛假新聞的治理有哪些不足

虛假新聞的危害已是人所共知,對虛假新聞的打擊也可謂「歷史悠久」,然而虛假新聞討而不絕,伐而不滅,除其他原因之外,法律懲處不力和有關當事人法律意識薄弱,也是重要原因。

新聞真實的法律要求
追究虛假新聞法律責任的前提是:對虛假新聞有無法律的禁止性規定,或者對新聞的真實性有無法律上的明確要求。
事實上,即使世界上對「新聞」的定義多達上百種,即使對新聞本質的看法是見仁見智,但真實性要求卻是中外新聞業界與學術界的共識,也是受眾對新聞的共同要求。1991年1月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第四屆理事會第一次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准則》第四條要求:「真實是新聞的生命。新聞工作者……不得弄虛作假,不得為追求轟動效應而捏造、歪曲事實。」
我國對新聞真實性的要求,除了以新聞職業道德約束為行業慣例外,上世紀末已有法律規制:
一是對一般題材的新聞報道真實性的規定。
1995年新聞出版署發布的《報紙質量管理標准(試行)》第5條規定:「報紙所載內容必須真實、准確……」;《廣播電視管理條例》第34條規定:「廣播電視新聞必須真實、公正……」;
1999年,新聞出版署發布的《報刊刊載虛假、失實報道處理辦法》第1條規定「報紙、期刊必須遵守新聞出版法規,刊載新聞報道和紀實作品必須真實、准確、公正。報刊不得刊載虛假、失實的報道和紀實作品。」
二是對特殊題材即證券信息報道真實性的規定。
1994年12月9日新聞出版署發布的《關於對證券、期貨專業報紙和期刊加強管理的通知》規定,「證券期貨報刊的辦報辦刊宗旨及報道內容必須做到:……客觀、及時、准確地傳播有關證券、期貨市場的信息……」。
1997年12月12日,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新聞出版署等6部委(局)聯合發布的《關於加強證券期貨信息傳播管理的若干規定》第4條規定:「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製造和傳播證券期貨市場虛假信息。」
1999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第72條第3款規定:「各種傳播媒介傳播證券交易信息必須真實、客觀,禁止誤導」。
上述有些規定雖然屬於行政法規或部門規章的層級,但都是整個法律體系中的一部分,也就是說,從新聞價值的核心要素和新聞產品質量的標准而言,「真實性」不再是一種模糊、彈性的道德要求,而是一個明確、剛性的法律標准。既然如此,那麼有違此標準的新聞,其製作與傳播主體自然應承擔相應的民事、行政乃至刑事責任。

民事法律責任
一、傳播虛假新聞承擔侵權責任的法理和法律依據
1.法理依據。
虛假新聞是虛假陳述的一種。虛假陳述構成侵權,有明確的法律規定,但虛假陳述究竟侵害了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什麼權利,卻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部分虛假新聞,其侵害對象往往是特定采訪對象或與采訪對象相關者,且直接作用於侵害對象。而完全虛假新聞的虛假陳述行為並不直接導致他人財產或者人身損害,而必須藉助於其他行為尤其是不特定的受損害者自身的行為。所以,包括虛假新聞與虛假廣告在內的虛假陳述侵害的直接客體並不是財產權和人身權,而是故意或過失提供不實信息,使不特定的新聞消費者在民事活動中產生錯誤判斷,構成對他人精神自由的侵害,進而侵害他人的財產權或人身權。
2.法律依據。
虛假新聞的民事侵權責任有明確法律規定。1999年新聞出版署《報刊刊載虛假、失實報道處理辦法》第2條規定:「報紙、期刊刊載虛假、失實報道和紀實作品,有關出版單位應當在其出版的報紙、期刊上進行公開更正,消除影響;致使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有關出版單位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第3條規定:「報紙、期刊刊載虛假、失實報道和紀實作品,致使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當事人有權要求更正或者答辯,有關出版單位應當在其出版的報紙、期刊上予以發表;拒絕發表的,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2001年12月25日發布的《出版管理條例》第28條再次對刊載虛假、失實報道的新聞媒體的上述民事責任和當事人的民事權利進行了確認。2002年6月27日新聞出版總署、信息產業部聯合發布的《互聯網出版管理暫行規定》第十九條規定:「互聯網出版的內容不真實或不公正,致使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互聯網出版機構應當公開更正,消除影響,並依法承擔民事責任。」
需要強調的是,上述法律規定的新聞媒體的民事責任既非僅適用於部分虛假的新聞,也沒有局限於民事侵權領域,完全虛假的新聞及合同法意義上的違約責任同樣在其范圍之內。
二、傳播虛假新聞承擔違約責任的法理和法律依據
1.法理依據。
新聞受眾對新聞媒體提供的新聞、信息、娛樂等精神產品的接收、接受及其在新聞媒體上刊登廣告、點播節目等行為中,受眾通過購買報紙、通過向有線電視台付費而獲取新聞和信息,新聞媒體通過向新聞受眾出售新聞和信息、收取費用、贏得利潤,受眾與新聞媒體之間的基礎性法律關系是一種典型的合同關系:其中,合同標的額是報紙價格或收視費,標的物是新聞、信息及紙張等有關物質載體。讀者購買報紙,讀者與報社之間就有買賣合同關系、投送服務合同關系和新聞、信息的服務合同關系;觀眾向有線電視台支付收視費,觀眾與電視台之間構成(新聞、信息等)服務合同關系。
新聞消費中民事合同關系的內容同樣是權利義務關系:新聞媒體有得到貨幣的權利,受眾有支付貨幣的義務;受眾有獲得合格新聞產品的權利,新聞媒體有向特定付費受眾提供合格新聞產品的義務。如果受眾向媒體支付了費用、履行了合同義務,而接收的新聞與信息是不合格、有瑕疵的,那麼新聞媒體就構成了違約——這在法律上本來很簡單、不應該有什麼疑義。
問題是:新聞媒體收取費用後,通常僅僅給新聞消費者訂報費、入網費、收視費的發票或有線電視使用證,兩者對新聞質量無任何約定。在此情況下,除了前述法規與規章的規定之外,讓新聞媒體對虛假等不合格新聞負違約責任有沒有合同法等法律依據?
2.法律依據。
2000年10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民事案件案由規定(試行)》中,有線電視收視糾紛被列為服務合同糾紛。需要注意的是,雖然涉及報紙的消費糾紛並沒有被列入《民事案件案由規定(試行)》中,但法官在遇到涉及報紙的消費糾紛時,可依職權類推比照適用此規定,而且,司法實踐中已出現過此類情況。在新聞消費糾紛中,作為消費者的受眾與新聞媒體間合同關系的成立已無法律疑義。
此外,《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六十二條規定:「當事人就有關合同內容約定不明確,依本法第六十一條的規定仍不能明確的,適用下列規定:(一)質量要求不明確的,按照國家標准、行業標准履行;沒有國家標准、行業標準的,按照通常標准或者符合合同目的的特定標准履行。」而依前述,新聞真實是法定的行業標准,即使新聞受眾與新聞媒體沒有就新聞質量達成具體的協議,依照行業標准,新聞媒體仍應承擔違約責任。
當然,法律條文並不能窮盡社會生活。《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並沒有為新聞產品質量瑕疵的違約責任作出明確規定,但有關新聞產品質量瑕疵的違約責任可參照買賣合同的條款或合同法總則的規定。

行政和刑事法律責任
虛假新聞引發的行政和刑事法律責任
新聞傳播活動的行政法律責任指管理新聞傳播活動的各行政部門及新聞媒體依法(主要是行政法規)應承擔的責任。
一、行政法律責任
1.責任主體。
(1)出版行政部門、廣播電視行政部門和新聞辦公室。《出版管理條例》第6條、《廣播電視管理條例》第5條、《互聯網站從事登載新聞業務管理暫行規定》第4條分別規定了各級政府出版行政部門、廣播電視行政部門和新聞辦公室分別負責出版活動、廣播電視傳播活動和互聯網站從事登載新聞業務活動的管理工作,因此,這些行政部門對包括傳播虛假新聞在內的一切新聞傳播活動負監督、管理及處罰的行政責任。(2)新聞媒體。新聞媒體是虛假新聞的傳播主體,是各級、各類新聞行政部門的管理對象,當然也是可能因傳播虛假新聞而接受處罰的直接對象。
2.責任的內容。
《報刊刊載虛假、失實報道處理辦法》規定了新聞媒體刊載虛假、失實報道應該承擔的行政責任:(1)批評、更正、檢討。《辦法》第6條規定:「報紙、期刊刊載虛假、失實報道和紀實作品,造成不良社會影響的,對其採取下列行政措施:(一)下達違規通知單;(二)通報批評;(三)責令限期更正或檢討。」(2)警告、罰款。《辦法》第7條規定:「報紙、期刊刊載虛假、失實報道和紀實作品致使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受到損害、造成嚴重社會影響的,新聞出版署或者所在地省、自治區、直轄市新聞出版局可視情節輕重,給予警告或10000元以下罰款的行政處罰。」(3)業務整頓和行政處分。《辦法》第8條規定:「報紙、期刊刊載虛假、失實報道和紀實作品被採取行政措施或受到行政處罰的,新聞出版署、所在地省、自治區、直轄市新聞出版局還可同時建議其主管部門、主辦單位對違規報刊進行整頓,對有關責任人給予相應的行政處分。」
3.可能出現的行政訴訟。
既然行政法規規定了有關行政部門對虛假新聞問題負有行政監督及管理、處罰的責任,如果這些部門不作為或者違法作為,就可能出現行政訴訟。投訴電視節目中隨意插播廣告的行為,理論上也可能出現針對各類新聞媒體虛假新聞的投訴。
在此情況下,如果各類新聞傳播活動行政管理部門在處理此類情況時有不作為或其他違法作為,新聞消費者就可能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這些部門也就可能因敗訴而承擔行政法律責任。
二、刑事法律責任
在我國,新聞界對虛假新聞可構成誹謗罪並不陌生,但對虛假新聞可構成的其他罪名卻很陌生。事實上,在我國《刑法》中,除了第246條第1款規定的誹謗罪(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前款罪,告訴的才處理,但是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外,還有3種罪可因虛假新聞而構成:
1.編造並傳播證券、期貨交易虛假信息罪。
《刑法》第181條第一款規定:「編造並且傳播影響證券交易的虛假信息,擾亂證券交易市場,造成嚴重後果的,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1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罰金。」
2.損害他人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罪。
《刑法》第221條規定:「捏造並散布虛偽事實,損害他人的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給他人造成重大損失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3.編造、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罪。
《刑法》第291條第一款規定:「編造爆炸威脅、生化威脅、放射威脅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編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傳播,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這里的「恐怖信息」只是列舉性規定,並不只限於上述3種,只要能使人產生恐懼並在一定范圍內引起社會公眾恐慌,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虛假信息,都屬於恐怖信息范疇。
2003年5月15日開始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妨害預防、控制突發傳染病疫情的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0條第1款規定:「編造與突發傳染病疫情等災害有關的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編造的此類恐怖信息而故意傳播,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依照刑法第291條的規定,以編造、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罪定罪處罰。」
當然,虛假新聞構成上述3種罪名的情況在我國尚未出現過,但並不意味著不會出現,也不能說明有關事實並未出現過(只不過未受到法律追究)。在傳播此類新聞時,新聞媒體與記者應該有高度的責任心和警惕性。
綜上所述,在我國,虛假新聞的各種法律責任並不是模糊的,而是以法律明確規定的形式存在的,對虛假新聞的懲處是有法可依的。

『肆』 刑事新聞收集【高分懸賞】

以下全為真實個案,不過就是時間為21世紀之後的?!

一、被告人陳柏行等人故意殺人案

案件事實:

2001年9月26日晚,被告人陳柏行、陳錦鋒、陳柏容及村民陳灼凌等人到本村大自然果場魚塘偷魚時,被該場負責治安的陳錦文抓獲,陳錦鋒逃脫。陳錦文通知村治保主任到場,聲稱每人罰款1500元,否則送派出所處理。陳柏行等人同意罰款並在罰款欠條上簽了字,寫明9月29日付清。9月27日,陳錦文又通知陳錦鋒交納罰款1000元。9月29日中午,四被告人因無力支付罰款,在一起商量若陳錦文收款時不肯減少罰款,就將其砍死,然後由陳柏行一人包攬責任。四人各自准備了刀具。當日下午3時許,陳錦文到陳柏行家收款,因講價不成,陳錦鋒首先持刀行凶,隨後,陳柏行、陳柏容、陳浩文持刀朝陳錦文的頭、頸部亂砍。陳錦文倒地後,陳柏行又在其頭、頸部砍了數刀,致其死亡。

審判情況:

廣州中院一審認為,被告人陳柏行、陳錦鋒、陳柏容、陳浩文無視國家法律,結伙非法剝奪他人生命,致一人死亡,其行為均已構成故意殺人罪,情節和後果特別嚴重,根據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條的規定,以故意殺人罪分別判處被告人陳柏行死刑,判處被告人陳錦鋒死緩,判處被告人陳柏容無期徒刑,判處被告人陳浩文有期徒刑十五年。省法院以故意殺人罪依法核准被告人陳柏行死刑,核准被告人陳錦鋒死緩刑。

二、被告人韓偉方綁架案

案件事實:

2003年3月23日12時許,身為深圳市華僑城一輝花園保安員的被告人韓偉方正在該住宅小區值班,看見住在該小區5棟A203房的被害人任思齊(男,10歲)一人在樓下,即產生綁架任思齊而後勒索錢財之念。韓偉方到小區管理處盜取了該小區尚未售出的5棟B201室的鑰匙,後尾隨任思齊上電梯,強行將任思齊帶到5棟B201室,拖到房間內,捂住任的嘴,用拳頭將任打昏。韓偉方將大門反鎖後,返回見任蘇醒,又用對講機猛擊任的頭部,並扯下房內對講機線勒住任的頸部,又脫下任的褲子用來堵塞任的嘴,在確認任已死去後,韓偉方將房間門反鎖後逃離。當晚20時許,韓偉方向同事借了手提電話,並打電話向任思齊的家長任錦泉勒索人民幣30萬元。

審判情況:

深圳中院一審根據刑法第二百三十九條的規定,以綁架罪判處被告人韓偉方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省法院二審認為,被告人韓偉方以勒索財物為目的,綁架一名年僅11歲的兒童並將其殺死,後又向被害人的家人勒索錢財,其行為構成了綁架罪,手段殘暴,後果嚴重,應予嚴懲,依法以綁架罪核准了其死刑,並執行了死刑。

三、被告人趙穗丹等16人運輸、販賣毒品案

案件事實:

被告等人為了賺取高額利潤,鋌而走險,形成了相對固定的運輸、販賣毒品犯罪網路。1999年以來至2002年1月間,被告人趙穗丹將毒品從廣州市托運到陽江市販賣給被告人盧顯碩等人,共計運輸、販賣海洛因18311.25克。被告人盧顯碩向被告人趙穗丹購買、販賣海洛因16892.5克。被告人曾懷記向被告人盧顯碩等人購買、販賣海洛因5100克。被告人黃貴珠向同案人方貴蘭和被告人佘帶等人購買、販賣海洛因867.25克。被告人曾玉娟向被告人盧顯碩等人購買、販賣毒品海洛因410克。被告人譚項生向他人購買、販賣毒品海洛因166.8克。被告人佘帶協助在逃犯的同案人方貴蘭將方每次向被告人趙穗丹購買海洛因的毒資存入銀行(共計有1228.75克海洛因的毒資)。被告人佘帶還單獨在被告人黃貴珠、程繼紅與被告人趙穗丹之間聯系買賣海洛因140克。被告人胡帶興協助被告人盧顯碩向被告人趙穗丹購買海洛因及販賣海洛因給他人共11685.8克,被告人程繼紅向原審被告人佘帶購買、販賣海洛因85克。被告人曾瑞霞協助在逃的同案人洪英偉向被告人曾懷記購買、販賣海洛因90克。被告人柳金花協助被告人曾懷記清點130克海洛因的毒資和將該毒資存入銀行。被告人敖道本向被告人曾懷記購買、販賣海洛因16.51克。被告人曾玉娟除單獨販賣海洛因外,還糾合原審被告人胡長琛、曾明獻、曾玉意、被告人何迎筍參與販賣海洛因,胡長琛參與販賣海洛因16.5克;何迎筍參與販賣海洛因7克,(何還單獨販賣海洛因3克);曾明獻參與販賣海洛因1克;曾玉意參與販賣海洛因0.65克。

審判情況:

陽江中院一審根據刑法第三百四十七條的規定,以運輸、販賣毒品罪,分別判處主犯趙穗丹、盧顯碩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並處沒收財產。以販賣毒品罪,分別判處主犯曾懷記、黃貴珠、曾玉娟判處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並處沒收財產。以運輸、販賣毒品犯罪分別判處被告人譚項生、佘帶、胡帶興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並處沒收財產。以販賣毒品罪判處被告人程繼紅等8人不等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省法院二審認為,被告人趙穗丹運輸、販賣毒品海洛因數量巨大,論罪依法應處死刑,鑒於其檢舉了1名販賣毒品海洛因數量大的販毒分子,有重大立功表現,依法可予從輕處罰,改判其死緩刑。被告人曾玉娟販賣毒品數量大,論罪依法應處死刑,鑒於其歸案後能坦白交代罪行等具體案情此,可酌情從輕處罰,改判其死緩刑。其餘被告人量刑適當,予以維持。並依法核准被告人盧顯碩、曾懷記、黃貴珠死刑。

四、被告人廖軍等四十三人走私普通貨物案

案件事實:

2000年底至2001年12月,被告人廖軍、周華勝、潘伍光等人共同出資購買了四艘船隻,並僱用了被告人梁執九、楊少強等人為船員,從2001年2月起至2003年4月,利用運建築河沙到香港之機,先後從香港走私柴油15666.1噸入境銷售牟利,偷逃應繳稅額8884664.27元。2002年11月至2003年3月,被告人陳正桐、陳家永等人先後向被告人廖軍等人收購走私柴油818.916噸,偷逃應繳稅額479946.94元。2002年12月至2003年4月,被告人麥旺炳、麥偉坤等人先後購買從香港走私入境的柴油1549.7噸,偷逃應繳稅額878680.29元。

審判情況:

佛山中院一審認為,被告人廖軍、周華勝、潘伍光等人逃避海關監管,利用船隻走私柴油入境銷售;被告人麥炳旺、麥偉坤、陳正桐、陳家永等人直接向走私人非法收購走私入境的柴油,其行為均構成走私普通貨物罪。佛山中院依據刑法第一百五十三條第(一)、(二)項、第一百五十五條第(一)項及相關條款之規定,分別以走私普通貨物罪對廖軍、周化勝等43名被告人判處了刑罰,其中判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有8人,判處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有40人,並對以上各被告人分別判處了5千元至889萬元不等的罰金。省法院二審審理後對一審認定部分被告人參與走私偷逃應繳稅額作了糾正,維持了佛山中院對被告人廖軍、周華勝等人的定罪與及主刑判決,對部分被告人的主刑及罰金刑作了改判。

五、被告人余輝、操晏兵、王順祥等十四人搶劫案

案件事實:

1999年4月20日至2001年4月11日,余輝、操晏兵、王順祥、鍾前勝、姜孝見、袁啟林等人時分時合,在廣東省東莞市石碣鎮、石排鎮等地搶劫三十宗,搶得財物一批。其中,余輝搶劫18次74人,致1人輕傷,搶得財物總價值人民幣480983元。並強奸婦女1人;操晏兵搶劫18次70人(其中入戶搶劫17次),搶得財物總價值人民幣385528元。並強奸婦女1人;王順祥搶劫16次64人(其中入戶搶劫15次),致3人受傷,搶得財物總價值人民幣292099元;鍾前勝入戶搶劫11次44人,致輕傷2人,搶得財物總價值人民幣344285元;姜孝見入戶搶劫11次53人,致輕傷1人,搶得財物總價值人民幣274539元;袁啟林入戶搶劫作案6次32人,致輕傷2人,搶得財物總價值人民幣198610元;張生寧入戶搶劫3次14人,搶得財物總價值人民幣6090元;唐洲入戶搶劫3次6人,搶得財物總價值人民幣6090元;李秋輝入戶搶劫2次11人,致1名被害人輕傷,搶得財物總價值人民幣144380元;何建川搶劫1次6人,搶得財物總價值人民幣4510元;楊波搶劫1次2人;鄧成航、唐仁懂均參與搶劫1次3人(未遂);馬江收購贓物2次共2輛摩托車,總價值人民幣3559元。

廣東省東莞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以搶劫罪、強奸罪判處余輝、操晏兵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並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以搶劫罪判處王順祥、鍾前勝、姜孝見、袁啟林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並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以搶劫罪判處張生寧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並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以搶劫罪判處唐洲、李秋輝有期徒刑十五年,剝奪政治權利五年;以搶劫罪判處何建川有期徒刑十一年,剝奪政治權利二年,並處罰金人民幣3000元。以搶劫罪判處唐仁懂、鄧成航有期徒刑十年,剝奪政治權利一年,並處罰金人民幣1000元;以搶劫罪判處楊波有期徒刑八年,並處罰金人民幣5000元;以收購贓物罪判處馬江有期徒刑二年,並處罰金人民幣2000元。

本院二審認為,余輝、操晏兵、王順祥、鍾前勝、姜孝見、袁啟林、張生寧、何建川、鄧成航、楊波、唐洲、李秋輝、唐仁懂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結伙採用暴力手段入戶搶劫他人財物,其行為均已構成搶劫罪;余輝、操晏兵、王順祥作案手段惡劣,主觀惡性極大,入戶搶劫多人多次,搶劫數額巨大,社會危害性極大,且操晏兵屬累犯,依法均應嚴懲。鍾前勝、姜孝見論罪應判處死刑,但考慮到二人搶劫的次數相對操晏兵、王順祥、余輝等人的較少,且沒有造成被害人死亡、重傷等後果,犯罪後認罪態度較好,可不立即執行。袁啟林主觀惡性和社會危害性均極大,又繫纍犯,依法應判處死刑,鑒於其有立功表現,可以從輕處罰。余輝、操晏兵的行為還構成強奸罪,應依法數罪並罰;馬江的行為構成收購贓物罪。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八十九條第(一)、(二)項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條第(一)、(四)項、第二百三十六條第一款、第三百一十二條、第四十八條、第二十六條第一、四款、第六十五條、第六十九條、第六十七條、第六十八條第一款、第二十三條、第五十六條第一款、第五十七條第一款、第六十四條之規定,並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授權高級人民法院和解放軍軍事法院核准部分死刑案件的通知》之規定:

核准以搶劫罪判處王順祥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並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以搶劫罪、強奸罪判處余輝、操晏兵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並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

以搶劫罪改判鍾前勝、姜孝見死刑,緩期二年執行,剝奪政治權利終身,並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以搶劫罪改判袁啟林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並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以搶劫罪改判張生寧有期徒刑十五年,剝奪政治權利五年,並處罰金人民幣五千元;以搶劫罪改判李秋輝有期徒刑十三年,剝奪政治權利三年,並處罰金人民幣三千元;以搶劫罪改判鄧成航有期徒刑五年,並處罰金人民幣一千元;以搶劫罪改判唐仁懂有期徒刑五年,並處罰金人民幣一千元;以搶劫罪改判楊波有期徒刑四年,並處罰金人民幣一千元。

六、被告人莫兆軍被宣告無罪案

案件事實:

被告人莫兆軍原是四會市人民法院審判員。2001年9月,被告人莫兆軍獨任審理原告李兆興訴張坤石、陸群芳、張小嬌、張妙金借款糾紛一案,並依法作出民事判決,判令被告張坤石、陸群芳、張小嬌判決生效後10日內清還原告李兆興的借款一萬元及利息,並互負連帶清還責任;被告人張妙金不負還款責任。該判決發生法律效力後,李兆興向四會市人民法院申請執行。該院依程序於2001年11月13日向被告人張坤石等人送達了執行通知書,責令其在同月20日前履行判決。同月14日中午,被告人張坤石、陸群芳夫婦在四會市人民法院圍牆外服毒自殺。肇慶市指控被告人莫兆軍犯玩忽職守罪,訴至肇慶中院。

審判情況:

經肇慶中院一審,被告人莫兆軍被宣告無罪。肇慶市檢察院提出抗訴。省法院二審經審理認為,被告人莫兆軍在民事訴訟中依照法定程序履行獨任法官的職責,並依法作出判決,沒有出現不負責任或不正確履行職責的玩忽職守行為,客觀上出現當事人張坤石夫婦自殺結果與其職務行為之間沒有刑法上的必然因果關系,其行為不構成玩忽職守罪,因此,駁回抗訴,維持原判。

本案肯定了法官不對依法履行職責後出現的後果負刑事責任的觀點,嚴格遵守主客觀相統一原則,保證法官依法行使審判權,具有重要的意義。

『伍』 偷逃稅款1800萬法律如何判 新聞

根據其逃稅的手段進行處罰,刑法有如下規定
《刑法》第二百零一條規定:「納稅人採取偽造、變造、隱匿、擅自銷毀帳簿、記帳憑證,在帳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經稅務機關通知申報而拒不申報或者進行虛假的納稅申報的手段,不繳或者少繳應納稅款,偷稅數額占應納稅額的百分之十以上不滿百分之三十並且偷稅數額在一萬元以上不滿十萬元的,或者因偷稅被稅務機關給予二次行政處罰又偷稅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偷稅數額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罰金;偷稅數額占應納稅額的百分之三十以上並且偷稅數額在十萬元以上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偷稅數額一倍以上五倍 以下罰金。
扣繳義務人採取前款所列手段,不繳或者少繳已扣、已收稅款,數額占應繳稅額的百分之十以上並且數額在一萬元以上的,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對多次犯有前兩款行為,未經處理的,按照累計數額計算。」
《刑法》第二百零三條規定:納稅人欠繳應納稅款,採取轉移或者隱匿財產的手段,致使稅務機關無法追繳欠繳的稅款,數額在一萬元以上不滿十萬元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欠繳稅款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罰金;數額在十萬元以上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欠繳稅款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罰金。

『陸』 商南縣打架致死新聞

故意傷害致死,依法是十年以上的量刑。甲雖屬未成年人、沒拿刀子依法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但造成的後果嚴重,依法也是要處於刑罰的。甲被刑事拘留後會被逮捕判刑的。
2013年新實施的刑事訴訟法引入了刑事和解制度。如果犯罪嫌疑人和受害者就賠償問題達到協議,取得受害者諒解的,司法機關可以從輕、減輕或者免於刑事處罰。

法律依據:
《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條【故意傷害罪】故意傷害他人身體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人重傷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刑法》第二章 當事人和解的公訴案件訴訟程序
第二百七十七條 下列公訴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真誠悔罪,通過向被害人賠償損失、賠禮道歉等方式獲得被害人諒解,被害人自願和解的,雙方當事人可以和解:
(一)因民間糾紛引起,涉嫌刑法分則第四章、第五章規定的犯罪案件,可能判處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
(二)除瀆職犯罪以外的可能判處七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過失犯罪案件。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五年以內曾經故意犯罪的,不適用本章規定的程序。
第二百七十八條 雙方當事人和解的,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應當聽取當事人和其他有關人員的意見,對和解的自願性、合法性進行審查,並主持製作和解協議書。
第二百七十九條 對於達成和解協議的案件,公安機關可以向人民檢察院提出從寬處理的建議。人民檢察院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從寬處罰的建議;對於犯罪情節輕微,不需要判處刑罰的,可以作出不起訴的決定。人民法院可以依法對被告人從寬處罰。

『柒』 在騰訊新聞評論會有人把你的隱藏怎麼回事

總結起來有系統自動過濾、編者或作者刪除的兩種情況導致你的問題被隱藏。在做評論時要以一個良好的心態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表達自己的觀點。

1、任何一個媒體都需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堅持社會的核心價值觀、避免發布有礙觀瞻的錯誤言論。

媒體的范圍是很寬泛的,有廣播、電視、報紙、雜志、網路等,甚至印刷的紙質印刷品也在監督的范圍內。如果評論帶有偏激、謾罵、攻擊大眾和社會的言論肯定是要屏蔽過濾的。

2、我們在網路上的評論要就事論事,不擴大打擊面,做到擺事實、講道理來表達自己的想法,避免過於偏激的言行。例如:有個學生打老師事件,網友評論很多。

有的以此個案說到當今教師素質問題,有的網友說到年輕人的素質問題,另有一些網友有過激評論,這樣都不是正常的評論心態,你的言論對網友的借鑒意義不大。

(7)刑法新聞擴展閱讀:

1、《刑法》第二百二十一條規定,捏造並散布虛偽事實,損害他人的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給他人造成重大損失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2、《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規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第一款規定的「情節嚴重」:

(一)同一誹謗信息實際被點擊、瀏覽次數達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轉發次數達到500次以上的;

(二)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親屬精神失常、自殘、自殺等嚴重後果的;

(三)二年內曾因誹謗受過行政處罰,又誹謗他人的;

(四)其他情節嚴重的情形;

此外,一年內多次實施利用信息網路誹謗他人行為未經處理,誹謗信息實際被點擊、瀏覽、轉發次數累計計算構成犯罪的,應當依法定罪處罰。

『捌』 有關網路的法律法規

1、互聯網電子郵件服務管理辦法

為了規范互聯網電子郵件服務,保障互聯網電子郵件服務使用者的合法權利,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條例》和《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等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制定本辦法。

2、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規定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規定,為了規范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滿足公眾對互聯網新聞信息的需求,維護國家安全和公共利益,保護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單位的合法權益,促進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健康、有序發展,制定本規定,2005年9月25日起施行。

3、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

為了規范互聯網信息服務活動,促進互聯網信息服務健康有序發展,制定本辦法。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從事互聯網信息服務活動,必須遵守本辦法。本辦法所稱互聯網信息服務,是指通過互聯網向上網用戶提供信息的服務活動。

4、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域名爭議解決程序規則

《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域名爭議解決程序規則》,是為了保證域名爭議解決程序的公正性、方便性及快捷性,根據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域名爭議解決辦法》的規定而制定。

5、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域名爭議解決辦法

為了解決互聯網路域名爭議,根據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及《中國互聯網路域名管理辦法》的規定,制訂本辦法。本辦法適用於因互聯網路域名的注冊或者使用而引發的爭議。所爭議域名應當限於由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負責管理的「.CN」、「.中國」域名。但是,所爭議域名注冊期限滿兩年的,域名爭議解決機構不予受理。

(8)刑法新聞擴展閱讀:

國家制定並不斷完善網路安全戰略,明確保障網路安全的基本要求和主要目標,提出重點領域的網路安全政策、工作任務和措施。

國家採取措施,監測、防禦、處置來源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外的網路安全風險和威脅,保護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免受攻擊、侵入、干擾和破壞,依法懲治網路違法犯罪活動,維護網路空間安全和秩序。

『玖』 碰瓷事件頻發,是否該加強碰瓷的相關刑法

創建文明社會是每個城市都要有的,對於現在社會的美好總會有一些事情會破壞了這份美好,近些年在新聞報道中或多或少都會出現某某人因救人被家屬勒索賠償的報道,對於這樣做法是多麼讓人做好心的事的人是多麼心寒,明明是一件救人的好事到最後被要求賠償這讓現在許多人遇到這樣是都不敢做好事了,就以個人旁邊朋友來說,記得他有次朋友圈出現了一段視頻是他在街道路上看到了一個老人跌坐在地上周圍還圍著一群人但就是沒人上去幫個忙,他拍著視頻走進去的然後還說問了大爺怎麼了並還說自己拍了視頻這才敢上去扶起了大爺,但是看了這個視頻覺得好搞笑啊,為什麼周圍一個不去還要拍著視頻才敢進去扶呢?也許正是近些年碰瓷的太多讓許多都不敢惹上麻煩了而不是人們的冷漠。

『拾』 傳假新聞觸犯了什麼刑法

誹謗罪,是指故意捏造並散布虛構的事實,足以貶損他人人格,破壞他人名譽,情節嚴重的行為。

1、客體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體與侮辱罪相同,是他人的人格尊嚴、名譽權。犯罪侵犯的對象是自然人。

2、客觀要件

本罪在犯罪客觀方面表現為行為人實施捏造並散布某種虛構的事實,足以貶損他人人格、名譽,情節嚴重的行為。

(1)須有捏造某種事實的行為,即誹謗他人的內容完全是虛構的。如果散布的不是憑空捏造的,而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即使有損於他人的人格、名譽,也不構成本罪,(2)須有散布捏造事實的行為。所謂散布,就是在社會公開的擴散。散布的方式基本上有兩種:一種是言語散布;另一種是文字,即用大字報、小字報、圖畫、報刊、圖書、書信等方法散布。所謂「足以貶損」,是指捏造並散布的虛假事實,完全可能貶損他人的人格、名譽,或者事實上已經給被害人的人格、名譽造成了實際損害。如果散布虛假的事實,但並不可能損害他人的人格、名譽,或無損於他人的人格、名譽,則不構成誹謗罪。

(3)誹謗行為必須是針對特定的人進行的,但不一定要指名道姓,只要從誹謗的內容上知道被害人是誰,就可以構成誹謗罪。如果行為人散布的事實沒有特定的對象,不可能貶損某人的人格、名譽,就不能以誹謗罪論處。

(4)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行為必須屬於情節嚴重的才能構成本罪。雖有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行為,但沒有達到情節嚴重的程度,則不能以本罪論處。所謂情節嚴重,主要是指多次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捏造事實造成他人人格、名譽嚴重損害的;捏造事實誹謗他人造成惡劣影響的;誹謗他人致其精神失常或導致被害人自殺的等等情況。

3、主體要件

本罪主體是一般主體,凡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構成本罪。

4、主觀要件

本罪主觀上必須是故意,行為人明知自己散布的是足以損害他人名譽的虛假事實,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損害他人名譽的危害結果,並且希望這種結果的發生。行為人的目的在於敗壞他人名譽。如果行為人將虛假事實誤認為是真實事實加以擴散,或者把某種虛假事實進行擴散但無損害他人名譽的目的,則不構成誹謗罪。

熱點內容
物業管理辦公室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25 02:03:23 瀏覽:404
法律援助熱線條件 發布:2025-04-25 01:56:27 瀏覽:401
德國法典國際婚姻法 發布:2025-04-25 01:48:25 瀏覽:831
雷鋒法院 發布:2025-04-25 01:40:29 瀏覽:560
佛的道德 發布:2025-04-25 01:36:45 瀏覽:474
病歷復印件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4-25 01:35:33 瀏覽:190
道德經尚 發布:2025-04-25 01:35:26 瀏覽:293
香港法律援助經濟審查 發布:2025-04-25 01:35:26 瀏覽:134
農村有哪些法律援助機構 發布:2025-04-25 01:34:44 瀏覽:676
南京那個法官怎麼處理 發布:2025-04-25 01:34:35 瀏覽: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