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法理解與適用
1. 公司法第十五條中的不得對所投資企業的債務承擔連帶責任的出資人,如何理解
新公司法第十五條 公司可以向其他企業投資;但是,除法律另有規定外,不得成為對所投資企業的債務承擔連帶責任的出資人。
本條法規是關於公司對外投資責任限制的規定。
1、公司可以向其他企業投資。這是因為公司是法人,享有自主經營的權利,能夠自行承擔責任。運用自己的財產進行投資是公司發展的正常要求,法律是允許的。
2、按照這一條規定,公司不僅可以向其他有限責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投資,也可以向公司以外的其他企業投資。一般來說,公司對外投資只能承擔有限責任;除法律另有規定外,不得成為對所投資企業的債務承擔無限連帶責任的出資人。
3、綜上而訴,根據我國公司法和合夥企業法,現在除了國有獨資公司、國有企業、上市公司以及公益性的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以外,其他的公司都是可以成為無限連帶責任的出資人的。
例子:根據我國公司法,甲公司不可以和乙公司成立一個普通合夥,但是根據我國合夥企業法,甲公司是可以和乙公司成立一個普通合夥。這時由於合夥企業法屬於法,符合公司法第十五條的規定,所以按照合夥企業法處理,該合夥是能夠有效成立並運轉的。
(1)公司法理解與適用擴展閱讀:
新〈公司法〉第15條規范的是「出資人」而非「擔保人」或「保證人」
從文義來看,〈公司法〉第15條是規范的「出資人」意義上的公司對外投資行為,而非「擔保人」或「保證人」意義上的對外擔保行為。
因此,立法的本意在於原則禁止公司擔任承擔無限責任的出資人(如合夥企業的普通合夥人、無限責任公司的股東、兩合公司中的無限責任股東,法律另有規定的則可例外。新〈公司法〉並未明文禁止公司為其子公司提供擔保,根據「法無禁止盡自由」的私法自治精神,公司當然可以為其子公司提供承擔連帶責任的擔保。
因此,對「所投資企業的債務承擔連帶責任的出資人」只能作出資行為意義上的限定解釋,而不能作擴大到擔保行為的擴大化解釋。如果對公司法第15條作擴大化解釋,就會得出違背公司法理的結論:公司合並其他公司時,不能對被合並公司的債務承擔連帶清償責任。
2. 如何理解公司法第63條
第六十三條一人有限責任公司應當在每一會計年度終了時編制財務會計報告,並經會回計師事務答所審計。
解讀:本條為新增條文。本條是關於一人公司財務會計報告的編制義務和審計要求的規定。本法第第一百六十五條已有相同規定。本條再次強調了一人公司的財務報告編制義務和審計要求,以規范一人公司的運作,保護一人公司債權人和其他利害關系人的利益。
3. 關於公司法第十五條的理解
提問者,該法條一直存在很多爭議,如題,「除法律另有規定外,不得成為對所投資企業的債務承擔連帶責任的出資人」,「法律另有規定」可以理解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夥企業法(2006)第二條本法所稱合夥企業,是指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依照本法在中國境內設立的普通合夥企業和有限合夥企業。 普通合夥企業由普通合夥人組成,合夥人對合夥企業債務承擔無限連帶責任。本法對普通合夥人承擔責任的形式有特別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三條國有獨資公司、國有企業、上市公司以及公益性的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不得成為普通合夥人。
也就是,公司可以向其他企業投資如有限合夥企業,如果母公司對子公司承擔【有限】連帶責任,母公司可以為子公司債務提供連帶責任(必須是有限的連帶責任)。
4. 如何理解《公司法》第20條的適用
第一層理解,這是揭開公司面紗的基本依據。
第二層理解,股東與公司是各自具有獨專立地位的,不能混同屬,不能以股東便利,借股東身份,侵害公司和債權人的利益。這種情況最容易出現在一人公司和公司被某一或某些股東實際控制的情形。
第三層,股東是否濫用權利,要對照法律、行政法規和公司章程的規定。
第四層,控股股東在出售或出租公司資產(土地、設備)等情形下,其行為是否有章程可循。
比如,章程是否規定,在重大資產處置時的權利。
比如,該控股股東進行該行為時,是否存在善意(可以參照物權法善意取得的規定),該合同行為的對價是否符合正常的市場價值。
第五層,股東濫用權利的時候,其他股東、債權人可以要求該股東承擔賠償責任。
5. 出資不適用訴訟時效抗辯(公司法)這句話怎麼理解
舉兩個例來子你對比一下就懂了自。
1、甲欠乙10000元,到期後甲持續兩年沒有問乙要這筆錢,那麼到了法院,乙就可以以甲主張債權超過了兩年的訴訟時效而提出抗辯,從而不還錢。
2、甲乙丙出資一千萬,甲承諾出資500萬,但是公司成立後甲遲遲不履行出資義務,這筆錢是不適用訴訟時效的,也就是就算過了10年100年,公司也能到法院要求甲實際履行出資義務。
不知道你明白了沒有
6.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定(二)第二十條和二十一條的解讀
答:您好,因為實踐來中自,公司解散不依法進行清算的現象非常突出,嚴重損害了債權人的合法權益。您提到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定(二)第二十條和二十一條主要是為了對於依法負有清算義務的主體規定了其不適當履行清算義務的民事責任,以規范目前不誠信的市場環境。
最高人民法院民二庭負責人關於公司法解釋二答記者問中提到,根據公司法的規定,公司解散後,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和控股股東有義務及時啟動清算程序對公司進行清算,即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和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控股股東應為公司解散後的清算義務人。清算義務人應當清算而沒有清算時,應當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所以《公司法司法解釋(二)》規定清算義務人的民事責任,目的在於督促清算義務人依法組織清算,規范法人退出機制,保護債權人的應有利益,以解決我國目前實踐中該清算不清算的突出問題。如此規定除了有事後救濟的法律價值外,更多的價值在於警示、引導作用。
希望以上回答能幫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