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的誠信原則

民法的誠信原則

發布時間: 2020-12-17 15:44:40

A. 民法中的誠實信用原則屬於什麼原則

誠實信用是民法的基本原則之一。

誠信原則在司法審判中主要適用於以下幾種情況:

1、避免具體規則可能導正的不公正裁決。在適用現行法律中的具體規定將導致明顯不公正裁決時,若適用誠信原則能導正判決結果,此時法官應適用誠實信用原則,而不適用具體規定。

2、對合同進行解釋,填補合同漏洞。對當事人在合同中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確的地方,法官可依誠信原則來探求當事人的真實意思,使合同在維系當事人權益平衡的基礎上履行。

3、對法律進行解釋,填補法律漏洞。法律在制定過程中,不可能對現實生活中錯綜復雜的一切事物,對適用法律的各種具體條件作出萬無一失、詳盡無遺的規定,因此,應用法律處理案件的過程就是一個對法律規范進行解釋的過程。

(1)民法的誠信原則擴展閱讀

具體適用時應注意:

1、回歸最初補充功能。在法律適用時,如果存在具體的法定規則,則需首先適用該規則,只有在法律適用由於具體情況的特殊性而對合同當事人一方明顯不公正的情況下,才以誠實信用原則予以平衡,在這個意義上,誠實信用原則具有次位性。

2、限制權利的濫用。一般認為,禁止權利濫用已經變為同誠實信用一樣的民法基本原則,應當與誠實信用原則進行區分,其實誠實信用與禁止權利濫用屬於一體兩面,

如失效被視為權利濫用的限制,以訴訟時效為例,法律保護的實質是債務人對債權人長期不履行權利的一種信賴利益,這是對債權人不誠實信用的限制。

B. 民商法中的誠信原則

作為基本法律原則的誠實信用原則,在民商法體系中,其自身具有雙重調整性、普遍規范性和較強伸縮性的法律特徵。這里所說的雙重調整,一是指道德調整,二是指法律調整。道德調整是以道德手段,用道德力量,通過主體的內省自律來規范其民事行為。它要求市場經濟的參與者,要老實、本份、守信,做高尚文明的「誠信商人」。法律調整則是以法律手段,用法律力量,通過對主體外在約束來規制其民事行為。它要求民事活動主體要依法行使權利,如實履行義務,做時尚進步的「守法公民」。普遍規范性是相對於具體規范而言的。它表明了對民商法具體規范預先設定的確定的事實狀況,具體的權利義務,相應的法律後果所具有的一般性指導與普遍化規制。普遍規范所提供的一般價值標准,一般行為模式和一般責任形式,具有廣泛適用性,從而使之成為「萬能條款」、「帝王規則」。總之誠信原則的存在價值不僅在於通過它能夠准確地理解和適用民商法,而且在民商法沒有具體規定時,還「可以直接作為判案的依據,具有在個案中可資援引的規范意義」[4].較強伸縮性是指其不確定性。無論是從外延還是從內涵來看,誠實信用的這種表述本身就是模糊和不確定的。因此也就必然地導致了誠信原則其內容的極度膨脹和范圍的無限擴張。從而使之遠遠超過了其他一般條款,呈現出了未形成、不確定的,「白紙規定」的法理特徵[5].如此,基於社會背景、法律基礎和個體心態的不同,人們對其也就會自然地有不同的理解。而「立法者正是通過這種空白委任狀,授予法官以自由裁量權,使之能夠應付各種新情況新問題。」[2]

誠實信用原則的本質是立法者授予法官的自由裁量權。自由裁量,對於相對封閉規范的大陸法系成文法而言,似乎並不常見。然而社會生活是豐富多彩的,經濟活動是復雜多變的,人類歷史是永恆發展的。它不因法律上的某些固有規定而停滯不前。這就要求我們要不失時機地進行法律的修、補、廢、立工作。但是我們又不能因此而朝令夕改,廢立無常,而要保持法律的相對穩定性。因為這不僅是維護法律尊嚴之需要,而且也是我們依法辦事之必然。另一方面,法官在審理具體案件時,既要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又不能「只唯法」(條文規定),「只唯上」(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釋)。我們不能想像:法律就是一架自動售貨機,案件事實就是硬幣,而「投幣———出判」就是法官們的審理[2].事實上法官們在審理具體案件時,總是要充分考慮到現實的政治、經濟、倫理等諸多因素,總要將一般抽象的行為規范具體化。如前所述,一切法律規范,哪怕是再具體不過的法律規范,也都是對人們行為規則的一種抽象與概括。而立法者無論如何極盡之能事,也無法徹底涵蓋這復雜多變的「大千世界」。為此,立法機關考慮到所定立之法不能窮盡諸多難以預料情況之客觀事實,而不得不把補充和發展法律的部分權力授予司法者,即以某些「模糊規定」或「不確定規定」的方式,將相當大的自由裁量權交給法官[2],以求得抽象的立法公正與具體的司法公正的有效「對接」,使之珠聯璧合。而在這一過程中自由裁量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所以我們有理由說,民商法上關於誠實信用原則的一般規定,意味著對司法活動能動性與創造性的認可。

三、適用范圍與功能作用

誠實信用原則在民商法中的地位是伴隨著其適用范圍的擴大和功能作用的提高而逐步確定起來的。當然擴大和提高也絕非一蹴而就。其實,雖然早在羅馬時代就有了類似於今天誠實信用意義上的道德觀念被引入法律,但卻並沒有「誠實信用」這一明確概念出現在法律條文中。即使有相當於誠信之意的「惡意抗辯訴權」,其在法典里也不是從正面加以規定的。它只是賦予了當事人對「惡意」抗而訴之之權利。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你不誠實守信,我就訴諸法律,尋求法律保護。1789年法國大革命成功後,拿破崙直接領導了民法典的創制,並於1804年正式頒布了《法國民法典》。該法典在其合同自由的旗幟下,於第1134條也謹慎地規定了「契約應以善意履行之」,雖然在個人本位法律思想影響下,這種規定只能是當事人意思自治之補充,而無太大的實際意義,但畢竟有了契約當以「善意」而為之之「誠信」本意。到了1863年的《撒克遜民法典》時代,其第858條就已明確規定:契約之履行,除依特約、法規外,應誠實信用,這里雖明確無誤地提出了誠信概念,但其適用范圍卻只限定在當事人之特別約定之內。換言之,契約自由之功效高於誠實信用之效力。1896年基於社會本位法律思想指導而創制的《德國民法典》,為更好地調節各種民事糾紛、協調社會經濟關系,給法官以較大的自由裁量權,將誠實信用理所應當地推上了履行債務之基本原則的地位上,該法典第242條秉筆直書:債務人須依誠實信用,並照顧交易慣例,履行其給付。而瑞士的民法典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將誠實信用原則一步到位地推及到了一切權利的行使和一切義務的履行層面。《瑞士民法典》第2條規定:無論何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均應依誠實信用原則而為之。戰後日本在其重新修訂民法典時,吸收借鑒了上述各國關於誠實信用的有益規定,更是將誠信原則作為統帥民法之基本法律原則,寫進了《日本民法典》總則編第1條第2款之中。時至20世紀80年代,我國台灣民法則將誠實信用推至巔峰,「創世界最新之立法例」。其《民法典》總則第148條第2款關於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應依誠實及信用方法之規定系屬「萬能條款」堪稱「帝王規則」。它君臨民法之全域,盡吹誠信之新風。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及《合同法》,順應現代民法理論世界性的發展潮流,其有關一切民事主體,從事一切民事活動,均應遵循誠實信用原則的一般規定,將誠信原則鄭重地推上了民商法基本法律原則的地位上,從而使其得以更好地發揮出應有的功能與作用。

C. 論民法中的誠實信用原則

我國民法通則第4條規定:「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公平、等價有償、誠實信用原則」,從而使我國成為第一個誠實信用原則寫進法律中的社會主義國家。這一舉措的意義是多方面的,它賦予司法者根據這一適用性很強的原則條款創建一定的自由裁量權,以適應協調各種復雜多變的社會矛盾和調節紛繁多樣的社會經濟關系的需要。

1、誠實信用原則的內涵及其作為民法原則的依據

民法通則中提到的誠實信用原則,原本是人類社會繼承久遠的道德規范,它有兩層基本含義:誠實,是指言行真實,合符情況,無虛假、欺詐之意;信用,是指信守約定或承諾的規則,履行和承擔由約定或承諾的規則所確定的職責。這兩層含義既有獨立性,又有關聯性。信用來自誠實,誠實見諸於信用。兩者結合,相互支持、包容,成為人際交往中普遍遵循的道德准則。誠實信用原則的這種普遍適用性,是基於它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因而其內涵和外延均有著較大的不確定性。但這並不妨礙其作為是一般的道德規范而發揮作用。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誠實信用原則的適用范圍逐步擴大,從單純的人際關系、社會倫理領域擴展到社會經濟、政治活動領域,它的內涵和外延也隨之不斷發展。它僅僅作為道德准則來發揮作用已經遠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了。這是因為:

(1)社會需要將經濟活動的道德准則上升為強制的法律規范

自古今中外,人們在經濟活動中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受到一定的道德意識的制約或影響。誠實信用作為最一般的道德准則,自然會對人們由經濟活動產生一定的約束和影響作用。不過這種約束和影響作用,是以當事人的自律或習慣氛圍為必要條件的,並不具有外在的強制性。因此對於經濟活動中的背信棄義、爾竇我詐、坑蒙拐騙,以謀取不義之財的丑惡行徑還不足以構成有力的約束。這也表明單純的道德制約還不能保證人們行為的誠實信用和社會的公正、公平。在這種背景下,要求把某些一般的道德准則上升為人人都必須遵守、具有強制約束力的法律規范,就成了社會的客觀需要。將誠實信用這一道德准則列為民法的一項原則條款,正是適應社會這種需要的邏輯結果。

(2)是克服成文法,滯後性的需要

社會生活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新情況、新問題總是層出不窮,在一定時期制訂的成文法,無論怎樣完備,周詳,相對於不斷變化的社會生活實際而言,總難免存在某些滯後性。這表現為已有的法律條文在適用復雜多樣的案件時,往往處於捉襟見肘的窘境。走出這種窘境的最佳途徑是:立法賦予司法者在現有成文法條文的基礎上具有不失社會公平、公正的一定自由裁量權。將具有普遍意義的道德准則一誠實信用,列為民法的一項一般性指導原則,這就為民法條文的實施規定了一個實現社會公平、公正的法律准則。當司法者(法官)在遇到現有法律條文不能充分適用案情的條件下,可以為貫徹這一指導原則而具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權,以保證裁決的結果能夠符合社會公平、公正的宗旨。在這里,誠實信用原則既是成文法進行必要延伸、擴展的法定依據,又是這種延伸、擴展的合理界限。在貫徹誠實信用原則的司法過程中,應當把克服成文法的滯後性,與維護法律的權威性和排除司法的隨意性結合起來。

2、誠實信用原則在民法中的作用

首先,指導當事人正確從事民事活動。誠實信用原則作為一項廣泛適用性的民事行為規范,向當事人清晰地警示了什麼行為受到法律保護,什麼行為是法律所不容許;當事人應如何正確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才不致對他人合法權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損害,這就為當事人如何從事民事活動起著指導和規范的作用。

第二解釋、評價和補充法律行為的作用。誠實信用原則作為民法的一項基本指導原則,可以對當事人的法律行為進行裁量和判斷,決定其法律效力以及引起的法律責任,從而補充和完善已有的法律行為,使之更符合社會公正與公平。

第三解釋和修正法律的作用。一般而言,法律條文都有一定的抽象性,在適用於具體案件時,有必要作一些細化的、有針對性的診釋。以誠實信用原則為指導來解釋法律,有助於維護法律公平正義。這就是誠實信用原則在法律解釋上的作用。如前所述,由於現有法律的滯後性與社會發展的變動性之間的矛盾,有時會使得法律在適用上遇到難以確准裁量的困難,以誠實信用原則為准繩,可以對法律中不盡人意之處進行合理的修正和補充,使當事人的利益及責任公平分配,從而實現法律的公正與公平。

第四對疑難案件起輔助定性的作用。案件的定性是適用法律的前提。現實生活中某些案件的性質含混隱密,一時難以作出准確的法律判斷。運用誠實信用原則,對這些案件的案情進行分析,有助於發展其中的真偽善惡,對正確判定案件性質和應適用的法律,以及當事人權利義務的合理公平分配,都將起著重要作用。

第五彌補法律漏洞的作用。相對於不斷發展變化的社會生活而言,已有的成文法律難免存在漏洞。對法律尚未有規定的地方,可以按誠實信用原則的要求加以彌補,以便對具體案件進行恰當處理,這就是司法者造法的表現。對法律漏洞的彌補,為日後的立法、修法提供了依據和條件,這對法律制定的健全、完善有重要的意義。

第六追求個別正義和社會公正的作用。法律不可能窮盡不斷變化著的社會方方面面,在司法活動中,將一般性的成文規定適用各種不同的情況,可能導致個別案件裁決的有非正義性。這里,根據現代意義上的誠實信用原則。在當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一方面可以指導市場主體誠實信用地行使權利,履行義務,塑造市場主體的誠信精神;另一方面,通過賦予司法者一定的解釋、補充和修正法律的自由載量權,彌補已有法律的某些不足,為日後法制的進一步完善積累經驗和創造有利條件。

綜上所述,誠實信用原則是一項非常有價值的民法指導原則。在當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一方面可以指導市場主體誠實信用地行使權利、履行義務,塑造市場主體的誠信精神;另一方面,通過賦予司法者一定的解釋、補充和修正法律的自由裁量權,彌補已有法律的某些不足,為日後法制的進一步完善積累經濟和創造有利條件。

3、誠實信用原則的適用條件

誠實信用原則的作用情況表明,其發揮作用要依賴業已存在的法律行為和法律條款。以此原則為指導,或對當事人雙方具體利益進行公平考量,作出公平的結論;可對法律規定不明的予以診釋;或對有漏洞的予以彌補;或對某一具體義務加以擴張,以維護雙方當事人的正當權益,等等,其根本目的就是實現法律的公平、公正。

總之,正確運用誠實信用原則,充分發揮其積極作用,而又不使其被濫用,既是民法實施中一個重要課題,也是檢驗司法者執法水平的一個重要標准。

D. 民法中誠實信用原則的意義

帝王原則。 1、指導復當事人制行使權利履行義務的功能(即指導當事人正確進行民事活動,相當於行為規范功能);
2、完善立法機制,承認司法活動能動性(即授予自由裁量權功能,「法官造法的空白委任狀」);
3、有助於克服成文法的局限性(即不合目的性、不周延性、模糊性、滯後性);
4、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的功能(有助於保障交易安全)

E. 民法中誠信原則

民法通則第四條明文規定 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公平、等價有償、誠實信用的原則版。

===============================================
PS:提供成都市法律咨權詢,訴訟/仲裁代理,聯系方式點我名字。

F. 試比較民法與民事訴訟法之誠實信用原則

誠實信用原則常被奉為「帝王條款」。誠實信用原則是市場倫理道德准則在民法上的反映,適用於全部民法領域。《民法通則》第4條規定,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民事訴訟法》第13條規定,民事訴訟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當事人有權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處分自己的民事權利和訴訟權利。


一、民法上的誠實信用原則

是指從事民事活動的民事主體在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時必須意圖誠實、善意,行使權利不侵害他人與社會的利益,履行義務信守承諾和法律規定,最終達到當事人之間的利益、當事人與社會之間的利益得到平衡的基本原則。

誠實信用原則主要體現在《合同法》上,《合同法》上的誠實信用原則,體現在合同的全過程,包括合同成立前、合同履行中、合同履行後三個方面:

1、合同成立前,根據《合同法》第42條、第43條的規定,當事人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沒有按照誠實信用原則履行告知義務,應當承擔締約過失責任。當事人在訂立合同過程中知悉的商業秘密,無論合同是否成立,不得泄露或者不正當地使用。泄露或者不正當地使用該商業秘密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2、合同履行中,當事人應當按照《合同法》第60條: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全面履行自己的義務。當事人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根據合同的性質、目的和交易習慣履行通知、協助、保密等義務。

3、合同履行完畢後,當事人應當按照《合同法》第92條:合同的權利義務終止後,當事人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根據交易習慣履行通知、協助、保密等義務。

二、民事訴訟法的誠實信用原則

是指當事人或其他訴訟參與人在民事訴訟中行使訴訟權利或履行訴訟義務,以及法官在民事訴訟中行使國家審判權進行審判行為時,應當公正、誠實、守信。

誠實信用原則原本是一項私法原則,在民事訴訟法這樣的公法中引入該原則,主要是為了回應現實社會中虛假訴訟、惡意訴訟、拖延訴訟、偽造證據等現象,強調各類訴訟參與人和裁判者在民事訴訟中的行為義務,保障訴訟秩序,提高訴訟效率。 在民事訴訟中,主要表現在當事人的訴訟行為上,具體又包括以下方面:

1.當事人的真實陳述義務,要求當事人在訴訟中陳述案件事實時應當符合真實案情,不得虛構事實。

2.促進訴訟義務,要求當事人在訴訟中不得實施遲延或拖延訴訟行為,或干擾訴訟的進行,應協助法院有效率地進行訴訟,完成審判。

3.禁止以欺騙方法形成不正當訴訟狀態,要求當事人不得以欺騙方法形成不正當的訴訟狀態,從而獲得不當法益。

4.禁止反言,是指一方當事人在訴訟外或訴訟中的言行已使對方當事人產生某種合理的期待,當對方按照此期待行動時,一方當事人卻作出與此前自己的言行相反或相矛盾的言行。禁反言論就是對於侵害了對方當事人利益的這種言行,可依據誠信原則對其法律效果予以否定。

5.禁止濫用訴訟權利,要求當事人不得惡意或無根據地行使訴訟權利,防止當事人以此獲得不當法益。

除此以外,誠實信用原則對其他訴訟參與人和法官在訴訟中的行為,也有誠實信用之約束。如,證人不作偽證言;鑒定人不得故意出具與事實不符的鑒定意見;翻譯人員不得故意作與訴訟主體的意思不符的翻譯;訴訟代理人不得濫用代理權或超越代理權;等等。另一方面,法官在行使民事審判權的過程中也應當公正、合理。具體來說:法官在運用自由裁量權認定實體問題和程序問題時,應當本著誠實、善意的理念,不得濫用司法裁量權;在審查證據、認定事實的過程中,應當實事求是、客觀中立,不得對當事人提出的證據任意加以取捨和否定;應當切實充分地尊重和保障當事人的程序權益,不得進行突襲裁判。

誠實信用原則與訴訟公正價值一脈相承,是訴訟公正這一基本價值目標的具體化。

G. 談民法的誠實信用原則。

論文沒有,不過有些材料
民法的基本原則
是民事立法、司法和民事活動具有普遍指導意義和約束功能的基本行為准則,其效力貫穿於整個民事法律制度。我國民法通則第3—7條對我國民法的原則做了規定,內容大約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對民法內容有普遍約束力的原則,是指導民事立法、民事審判和民事活動的基本准則,如平等、自願等原則,還有一些是適用於特定民事法律關系的原則,如公平、誠實信用、禁止權利濫用等原則。
內容
公民、法人的民事權益受法律保護原則 民法通則第五條規定,公民、法人的合法民事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犯。這一原則反映了社會主義民法的本質要求,貫穿於《民法通則》的始終。
平等原則
民法中的平等,是指主體的身份平等。身份平等是特權的對立物,是指不論其自然條件和社會處境如何,其法律資格亦即權利能力一律平等。民法通則第3條規定:當事人在民事活動中地位平等。任何自然人、法人在民事法律關系中平等地享有權利,其權利平等地受到保護。總結為1)民事權利能力平等2)民事主體地位平等3)民事權益平等受法律保護
自願原則
自願原則的實質,就是在民事活動中當事人的意思自治。即當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判斷,去從事民事活動,國家一般不幹預當事人的自由意志,充分尊重當事人的選擇。其內容應該包括自己行為和自己責任兩個方面。自己行為,即當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決定是否參與民事活動,以及參與的內容、行為方式等;自己責任,即民事主體要對自己參與民事活動所導致的結果負擔責任。總結為1)民事主體根據自己的意願自主行使民事權利2)民事主體之間自主協商設立、變更或終止民事關系3)當事人自願優於任意民事法律規范。
公平原則
公平原則是指在民事活動中以利益均衡作為價值判斷標准,在民事主體之間發生利益關系摩擦時,以權利和義務是否均衡來平衡雙方的利益。因此,公平原則是一條法律適用的原則,即當民法規范缺乏規定時,可以根據公平原則來變動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公平原則又是一條司法原則,即法官的司法判決要做到公平合理,當法律缺乏規定時,應根據公平原則作出合理的判決。
誠實信用原則
所謂誠實信用,其本意是要求按照市場制度的互惠性行事。在締約時,誠實並不欺不詐;在締約後,守信用並自覺履行。如果說任何自由都是受制約的自由,那麼誠實信用應是題中之義。然而,市場經濟的復雜性和多變性昭示:無論法律多麼嚴謹,也無法限制復雜多變的市場制度中暴露出的種種弊端,總會表現出某種局限性。民法規定該原則,使法院在審理具體案件中,能主動干預民事活動,調整當事人利益摩擦,使民事法律關系符合正義的要求;另一方面,法院可根據該原則作出司法解釋,填補法律的漏洞旨由於該原則位階高、不確定性強,用而不當也可能會成為司法專橫的工具,對該原則的運用,必須與其他原則結合起來統籌考慮。
禁止權利濫用原則
禁止權利濫用原則,是指民事主體在進行民事活動中必須正確行使民事權利,如果行使權利損害同樣受到保護的他人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時,即構成權利濫用。對於如何判斷權利濫用,民法通則及相關民事法律規定,民事活動首先必須遵守法律,法律沒有規定的,應當遵守國家政策及習慣,行使權利應當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擾亂社會經濟秩序。
公序良俗原則
是指民事主體的行為應當遵守公共秩序,符合善良風俗,不得違反國家的公共秩序和社會的一般道德。公序良俗是公共秩序與善良風俗的簡稱。《民法通則》第7條規定:「民事活動應當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破壞國家經濟計劃,擾亂社會經濟秩序。「不少學者認為,本條規定應概括為公序良俗原則。公共秩序,是指國家社會的存在及其發展所必須的一般秩序。善良風需,是指國家社會的存在及其發展所必須的一般道德。
違反公序良俗的類型有:1)危害國家公序類型;2)危害家庭關系類型;3)違反性道德行為類型;4)射幸行為類型;5)違反人權和人格尊嚴的行為類型;6)限制經濟自由的行為類型;7)違反公平競爭行為類型;8)違反消費者保護的行為類型;9)違反勞動者保護的行為類型;10)暴力行為類型。
等價有償原則
是公平原則在財產性質的民事活動中的體現,是指民事主體在實施轉移財產等的民事活動中要實行等價交換,取得一項權利應當向對方履行相應的義務,不得無償佔有、剝奪他方的財產,不得非法侵害他方的利益;在造成他方損害的時候,應當等價有償。現代民法對等價有償提出挑戰,認為很多民事活動,比如贈予和贍養,繼承等並不是等價有償進行的,因而等價有償原則只是一個相對的原則,不能絕對化。
特徵
一、效力貫穿始終性。
二、強行性。
三、高度抽象性。
四、功能補充性。
關系
平等原則是其整個民事行為成立的邏輯前提,私法自治原則是整個民法的核心是最重要的原則,公平原則是對私法自治原則的補充,而誠信原則與公序良俗原則則是最低的道德要求在民法上的體現,是對私法自治原則的限制。
功能
一、民法的基本原則是民事立法的准則。
二、民法的基本原則是民事活動的基本准則。
三、民法的基本原則是裁判者對民事法律法規解釋的基本依據。
四、民法的基本原則是學者研究討論問題所必須考慮的主觀因素。

H. 試述民法中誠實信用原則的內涵與功能

論誠實信用原則在民法中的地位和作用

[
摘要
]
誠實信用原則是民法領域一個重要的基本原則,
在現代民法中
,
誠實信用原則發揮著
十分重要的作用,
該原則作為市場經濟活動中的一項道德原則
,
被奉為現代民法的最高指導
原則。對於立法者未能預見的案件
,
可用該原則補充法律漏洞
,
使法律和裁判適應社會的發
展變化
,
從而使民法更加完善
,
制度更加健全。

[
關鍵詞
]
誠實信用原則;概念;語源;歷史沿革;地位;作用

一、誠實信用的概念

對誠實信用原則的概念與其內涵與外延的理解,從域內外學者對其確定性與

否的認識
分野而言,有

語義說



一般條款說

這兩種學說。

語義說

從誠實信用原則的字面意義出
發,
以該原則的內涵與外延具有相對確定性為認識基點,
該學說主張:
誠實信用原則是對民
事活動的參加者不進行任何欺詐、恪守信用的要求,其內涵為恪守信用、不欺詐;
其外延為
對民事活動參加者的要求。


一般條款說

則主張,誠實信用原則的內涵與外延均具有不確
定性,
是可彈性適用於民法各領域的有關公平正義的彈性要求。
就內涵而言,
誠實信用原則
是以模糊的公平正義要求為內容的規則;
就外延而言,
誠實信用原則具有不確定性,
可補救
具體規定的不敷使用。①從誠實信用之語源可以看出

語義說

過分拘泥於字面意義

,未能
揭示出誠實信用原則之概念的本質,


語義說

對誠實信用原則的解釋客觀上起到了對該原
則之適用的限制性效果,
不符合現代各國民法的一大趨勢
——
對誠實信用原則的適用寬泛化、
深入化。因而,域內外學者對誠實信用原則的內涵與外延多持

一般條款說

,在此基點上,
學者們又見仁見智,從不同的角度得出對誠實信用原則的解釋。

二、誠實信用的語源

誠信一詞的語源出自我國古代典籍。
公元前
15
世紀前後,
商朝的
《商君書
·


令》







禮樂、詩書、修善、孝弟、貞廉、仁義、非兵、羞戰

等並列確定為

六虱

。②另據
《唐書
·
刑法志》
的記載,
唐太宗於貞觀六年,

親錄囚徒,
閔死罪者三百九十人,
縱之還家,
期以明年秋即刑。
即期,
囚皆脂朝堂,
無後者。
太宗嘉其誠信,
悉原之。
③這兩處所稱的




,可理解為社會生活中人際交往方面的誠實不欺,尚未成為專門的法律術語。

一般認為,誠信一詞在西方文明中的符號表現源自拉丁文
Bona Fides
,考

察拉丁文

Bona
Fides
一詞,
Fides
來自動詞

fieri
,為

已經做成

之義,後來轉義為



的意思,對於



一詞,古羅馬法學家西塞羅將之解釋為

行其所言謂之信


Fiat quod dictum est appellatam
fidem


④此語相當於中文中的

言必信,
行必果


Bona
一詞,




的意思,
起強化
Fides

的作用。
Bona Fides
在法文中轉化為

Bonne Foi
,在英文中為

Good Faith
,其中

Bonne

Good


Bona
同義,
Foi


Faith


Fides
同義。
因此拉丁文中的

Bona Fides
及作為同義
詞的
Bonne Foi

Good Faith
均為

好的信用



良信



善意

之意,
並在習慣上被翻譯為






但是,嚴格地從語義學的角度上說,
Bona Fides
仍然不是作為法律術語的


誠信

一詞
最完整的符號表現,
因為,
「Bona Fides」
的原始詞義有



而無











的合用即




一詞完整的符號表現為德語詞彙

Treu und Glaube
該詞來源於古代德國的誓約,取忠誠
和相信之意。在古代德國,人們常常以
In Treu
(於誠實)

Mit Treu
(於誠實)

Bei Treu
(依
誠實)




Unter Treu
(在誠實名義下)強制對方作誓。後來為了求得更加可靠,在誠實之

外加上

Glaube
(信用)二字,而以

於誠實信用

為誓辭起確保履行契約義務的作用。⑤可


Treu und Glaube


誠信



誠實信用原則

在法律語境下的真正語源。

三、誠實信用的歷史沿革

誠實信用原則,起源於羅馬法,發展至今,已成為君臨整個民法領域的



王原則


但其發展與演進並非是直線形的,
伴隨著客觀環境與人類的主觀認識的變化,
誠實信用原則
經歷了由發端進而衰退再轉入復興的曲折的歷史沿革。

羅馬法階段是誠實信用原則的發端並初步繁榮的時期。
對這一時期的法律原始文獻及相
關歷史文獻的考察可以看出,
誠信契約與誠信訴訟伴隨著羅馬經濟的繁榮而逐步興起。
在經
歷了短暫的輝煌之後,隨著古羅馬文明的衰退

,誠實信用原則也隨之蒙上了歷史的塵埃,
甚至在羅馬法復興時期
——
法國民法典和德國民法典創制時代,
誠實信用原則雖被提出,

仍只是作為點綴品而存在,這一階段一直持續到
19
世紀末期。

20
世紀初至今這個階段,
可稱之為誠實信用原則的復興時期。在這一時期,

誠實信用原則不僅被世界各國民法所規
定,而且其地位提升,適用范圍擴大,

在法律實踐領域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四、誠實信用在民法中的地位

誠實信用原則體現了市場經濟的基本要求,
在民法基本原則中居於統領地位,
更是現代民法
的基本精神之體現。

第一,

誠實信用原則的經濟基礎。

誠實信用原則是市場經濟的基本要求,筆者同意學者
鄭強的觀點:

如果社會的基本經濟關系包括物質資料的生產和分配過程中,人們相互之間
的關系,
那麼在任何社會的最為基本的生產和交換過程中,
便包含了對誠實信用的要求。

就是誠實信用的物質經濟基礎

⑹。現代經濟充滿復雜性、高度的風險性,要求民事主體以
更為真誠守信的主觀心理和客觀行為參與民事活動。
唯有如此,
才能保護交易安全,
實現當
事人之間的利益平衡和社會的公正。
因此,
誠信原則作為基本原則不是人為操作,
而是現代
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

第二,作為民法基本原則的誠實信用原則是民法精神和立法者意志的直接反映。

民法基
本原則是指

其效力貫穿民法始終的民法根本規則,是對作為民法主要調整對象的社會關
系的本質和規律以及立法者在民事領域所行政策的集中反映,是克服法律局限性的工具

⑺,它的根本屬性來源於內容的根本性和效力的貫徹始終性。誠實信用原則不僅是立法者
主觀意志的體現,也是現代民法精神的根本體現。現代社會關系的本質和規律在民事領域
表現為對公平正義的追求,體現了社會本位主義的要求,而作為維持民事主體之間利益平
衡的誠信原則,與公平正義有同等的價值內涵。立法者必然在民法典中確定誠實信用的基
本原則,以保證立法者的主觀意志和民法本質的客觀要求之間的統一,並為法律的適用和
法律漏洞的補充符合立法者意志提供法律的一致性依據。

第三,

誠實信用原則在民法基本原則中的統領作用

現代民法是以誠信原則為核心的法律
體系,盡管誠信原則與其它原則有內涵和側重點的差異,但誠信原則與其他基本原則有著
千絲萬縷的聯系:公平原則與誠信原則具有同等的價值內涵;權利不得濫用原則和情勢變
更原則以及等價有償原則等則是誠信原則的具體化和制度化;遵守法律和政策原則、維護
社會公德、公共利益和國家計劃原則等原則更是誠信原則的應有之意和補充。因此,誠實
信用原則是民法的最高指導原則,是民法原則的

原則

,它理所當然是民事立法、守法、
司法的

帝王條款



五、誠實信用在民法中的作用

一、誠實信用原則適用的本質誠實信用原則適用的本質是,法官通過對誠實信用原則進行

擴張性解釋,並依其處理一些特殊的案件,以實現個案處理結果公平、
正義之目標,從而對
法律進行實質性發展的能動性司法活動。
本文之所以將其本質作以上定性,
主要是由於以下
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誠實信用原則的適用是現代民法價值理念的體現。現代民法的理念價值
——
實質正義
是歷史的產物。進入
20
世紀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作為
19
世紀的近代民法基
礎的兩個基本判斷,
即所謂的平等性和互換性已經喪失,
出現了嚴重的兩極分化和對立,

成當事人之間經濟地位事實上的不平等,
迫使法立法者、
司法者和學者必須面對現實,
拋棄
近代民法的形式主義。如何實現這一目標,是
20
世紀之初立法者、司法者和學者所共同面
對的難題,
誠實信用原則就是在此社會經濟背景下應孕而生的。
其經過立法者、
司法者和學
者的不斷挖掘,
被予以重新解釋並賦予其新的內涵,
最終從近代民法中的契約原則和上升為
民法的基本原則,
適應了歷史的需要。
可以說,
誠實信用原則是現代民法理念
——
實質正義,
逐漸取代近代民法理念
——
形式主義過程中,
在民法立法模式上的重要體現之一。
現代民法
實質正義的理念的形成,
促進了誠實信用原則的確立,
而誠實信用原則則全面貫穿了實質正
義的精神。
現代民法理念的形成與相應的立法的出現是相輔相成的,
二者之間是一種互動關
系,互相促進,
互為條件。
貫徹實質正義精神的誠實信用原則,
在客觀上體現為兩種利益關
系的平衡,
包括當事人之間的利益平衡,
以及當事人與社會利益之間的平衡,
即社會妥當性。
法官適用誠實信用原則必須以這兩點為價值目標,其本質體現為公平、正義。

第四,

誠實信用原則的適用首先是法官對法律進行解釋的過程。
社會生活條件在空間上涵
蓋范圍的無限性以及其時間范圍內的千變萬化性,
與體現了認識水平與認識能力的成文法存
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法律既不可能對存在於社會生活中的一切社會關系都予以明確規定,
也不可能在時間上隨時根據社會生活條件的變化而變化,致使成文法存在

不合目的性、不
周延性、模糊性、滯後性

等局限性。為彌補成文法的不足,大多數成文法國家除採取及時
修改有關法律條文這一措施外,
大都通過以下兩種方式:
一是明確授予法官自由裁量權,

認法官有造法之功能;二是立法者在法典中建立一些

框架

概念,通過法官對這些

框架


念的解釋和適用,
以處理應對各種難以預料的社會現象。
就目前我國的司法制度來看,
我國
法律並沒有明確賦予法官享有自由裁量權,
即法官通過司法活動直接造法的行為沒有得到法
律的明確授權。
我國彌補成文法的不足的方式,
主要是通過法官對法律作出相應的解釋,

以之來調整相關的社會關系來實現的。
因此,
對作為

框架概念

的典型代表之一的誠實信用
原則的適用,首先是法官對誠實信用原則的解釋過程。

第五,

法官對誠實信用原則的適用具有能動性。
這是由於誠實信用原則作為彈性規則和強
制性、補充性規則的特點所決定的。立法者為彌補成文法的不足而建立起來的

框架

概念,
其內涵和外延十分不明確,有學者認為誠實信用原則

乃屬白紙規定



無色透明的

。也就
是說,
誠實信用原則的補充作用無所不在。
只要在適用成文法的過程中出現漏洞與不足,

實信用原則的補充作用就會被運用和體現。這也決定了誠實信用原則具有適用上的強制性。
在民事活動中,
其具體體現為:
無論當事人是否約定,
誠實信用原則都是約束雙方當事權利
義務的當然條款,使當事人不僅要承擔約定的義務,而且必須承擔這種強制的補充性義務。
並且當事人也不得約定排除其適用,即使約定排除,其效力也歸於無效。從這個意義上講,
誠實信用原則是當事人進行任何民事活動時,
所享有的民事權利的當然組成部分。
法官在審
理民事案件中,首先應尊重這種體現為民事權利的私權,

並當然地適用作為私權表現形式
的誠實信用原則,
不須以當事人是否明確作出意思表示為標准。
因此,
法官對誠實信用原則
的適用具有能動性。

第四,
法官適用誠實任用原則在實質是發展了現行法。
成文法的局限性決定了補充性規則的
存在,
具有其合理性的同時,
也決定了這些規則只能處於補充性地位,
這種補充地位是相對
下載文檔到電腦,查找使用更方便
0下載券 168人已下載
下載
還剩3頁未讀,繼續閱讀

I. 民法的誠實信用原則

誠實信用原則,簡稱誠信原則,是指民事主體在從事民事活動、行使民事權利和履專行民事義務時,應本屬著善意、誠實的態度,即講究信譽、恪守信用、意思表示真實、行為合法、不規避法律和曲解合同條款等。
誠實信用原則是一項古老的道德戒律和法律原則,是大陸法系民法中重要的基本原則,被稱為「帝王規則」。誠信原則起源於古羅馬裁判官採用的一項司法原則,即在審理民事糾紛時考慮當事人的主觀狀態和社會所要求的公平正義。近代資本主義國家的民法最初將其作為債務履行的原則,後來逐漸擴展適用於債權行使乃至一切民事權利的行使和民事義務的履行。
在我國,誠實信用原則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法律上的體現。從近代學說發展與比較法實踐來看,誠實信用原則也逐漸擴展到私法以外的其他法律部門。比如我國《民事訴訟法》也增加了誠實信用原則。

熱點內容
民法典之意 發布:2024-11-16 01:57:40 瀏覽:269
勞動法最近案例 發布:2024-11-16 01:43:34 瀏覽:741
刑法總論ppt 發布:2024-11-16 01:33:36 瀏覽:572
法院的作用與職能 發布:2024-11-16 01:21:15 瀏覽:135
巴南區人民法院 發布:2024-11-16 01:13:28 瀏覽:890
刑事訴訟法關於凍結期間 發布:2024-11-16 01:12:36 瀏覽:195
刑事訴訟法第18條第一款 發布:2024-11-16 00:47:33 瀏覽:527
勞動法資遣費計算 發布:2024-11-16 00:45:33 瀏覽:68
離婚協議書具有什麼法律效力 發布:2024-11-16 00:37:39 瀏覽:113
新民法院l 發布:2024-11-16 00:26:38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