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解釋法律解釋
㈠ 法律解釋到底是不是法的正式淵源
法律解釋到底不是法的正式淵源。
在我國司法實踐中,中央一級國家機關中,作出的法律解釋最多、影響最大的是最高院作出的司法解釋。有利於填補法律漏洞、統一法律適用、為立法及制度創新積累經驗。符合法律規范的形式特徵(公開性、權威性、規范性、普遍性),在法律適用中援引。但不是我國法的正式淵源。
1、立法解釋
立法解釋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區別在於對於立法解釋的主體即立法機關和立法解釋的對象即法律的不同理解。
在我國立法解釋權屬於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中央軍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和全國人大各部門委員會以及省級人大常委會可以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法律解釋的要求。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法律解釋同法律具有同等效力。
2、行政解釋
行政解釋是指由國家行政機關對於不屬於審判和檢察工作中的其他法律的具體應用問題以及自己依法制定的法規進行的解釋。
3、司法解釋
司法解釋是國家最高司法機關對司法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問題所做的解釋。司法解釋分為最高人民法院的審判解釋、最高人民檢察院的檢察解釋和這兩個機關聯合作出的解釋。審判解釋和檢察解釋有原則性分歧時,應報請全國人大常委會解釋或決定。
(1)司法解釋法律解釋擴展閱讀
許可權劃分
1、按憲法、立法法的規定,我國法律的最高解釋權,屬於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凡法律條文本身需要進一步明確界限或作補充規定的,都由全國人大常委會解釋或作出規定。
2、凡屬於法院審判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的問題,由最高人民法院進行解釋;凡屬於檢察院檢察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的問題,由最高人民檢察院進行解釋。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如果有原則分歧,報請全國人大常委會解釋或決定。
3、不屬於審判和檢察工作中的其他法律如何具體應用的問題,由國務院及主管部門進行解釋。
4、凡屬地方性法規條文本身需要進一步明確界限或作補充規定的,由制定地方性法規的地方人大的常委會進行解釋或作出規定。凡屬地方性法規規章具體應用的問題,由地方政府主管部門解釋。
5、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的具體應用問題,由國務院及主管部門解釋。國務院主管部門的規章由主管部門解釋。
㈡ 最高院研究室「司法解釋的逐條解讀」是否具備法律效力
得看發布時間,有沒有被廢止,也可能是以前的司法解釋性質的文件,2007後司法解釋就四種形式。當然了,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說的話法官總是可以聽的,但不能作為判決書里的法律依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司法解釋工作的規定
第四條 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司法解釋,應當經審判委員會討論通過。
第五條 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司法解釋,具有法律效力。
第六條 司法解釋的形式分為「解釋」、「規定」、「批復」和「決定」四種。
對在審判工作中如何具體應用某一法律或者對某一類案件、某一類問題如何應用法律制定的司法解釋,採用「解釋」的形式。
根據立法精神對審判工作中需要制定的規范、意見等司法解釋,採用「規定」的形式。
對高級人民法院、解放軍軍事法院就審判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問題的請示制定的司法解釋,採用「批復」的形式。
修改或者廢止司法解釋,採用「決定」的形式。
㈢ 刑法中的法律解釋
在刑法規范體系中,刑法司法解釋雖然不是一種具體的法律淵源(法律表現形式),但是其指導刑事司法實踐的作用是巨大的。刑法司法解釋的大量出台,對於統一法律適用標准,澄清刑事司法中的模糊認識,無疑具有重要意義,其是否會對刑事法治的健康發展產生不利的影響?對此,在學界尚存諸多疑問:刑法司法解釋與刑法規范(即實定法規范)之間的關系如何?刑法司法解釋權是否會僭越刑法立法權?刑法司法解釋的范圍應如何界定?等等。現行刑法司法解釋體制為我國法治所認可,而其存在確實符合中國現今的法制現狀,因而目前關於刑法司法解釋的首要問題不是否定或者重新配置司法解釋權,而是如何完善刑法司法解釋體制,並將法治原則貫穿始終。刑法司法解釋權歸屬於「兩高」,自1981年6月10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通過《關於加強法律解釋工作的決議》(以下簡稱《決議》)開始確立,因而刑法司法解釋權的合憲性不成問題;而如何行使這一權力,則必須以法治的視角予以認真審視。基於此,筆者認為,刑法司法解釋在制定過程中應堅持以下四條原則:
一、附屬性原則
所謂附屬性,就是刑法司法解釋的內容必須附屬於具體的刑法條文,刑法司法解釋的制定只能以現有刑法規范為惟一根據。這也可以看作是刑法司法解釋的一個特徵。刑法司法解釋的目的就是澄清刑法條文所承載的刑法規範本身的確切含義,是法律適用中的一種司法活動,因而不能創設新的罪刑規范,否則即屬於越權解釋。由於刑法司法解釋與刑法規范之間具有附屬與被附屬的關系,而不具有任何獨立性可言,因而某一刑法司法解釋的內容必須與特定刑法條文建立依附關系。
二、謙抑性原則
所謂謙抑性,是指刑法司法解釋制定的前提必須是當刑法具體條文已經出現嚴重歧義,或者需要制定刑法司法解釋來統一法律尺度時。在制定刑法司法解釋過程中保持一種謙抑的精神,一方面要求制定機關應當在自己的許可權內來進行解釋,不能超出法律本身設定新的規范,另一方面要求制定機關嚴格出台刑法司法解釋的程序,對刑事司法實踐中存在較大爭議、具有普遍性的法律適用問題進行解釋。反之,對於已經為刑法基本理論所公認,為司法實務所認同的問題,或者雖有爭議但是根據現有理論容易形成共識的問題,或者純粹屬於事實認定的問題,則沒有必要單獨制定司法解釋。例如「兩高」《關於對軍人非戰時逃離部隊的行為能否定罪處罰問題的批復》的內容,完全可以從刑法典第四百三十五條的規定邏輯地推出,因為該條第二款已經明確地表述:「戰時犯前款罪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自然該條第一款即應指非戰時的情形。顯然該批復實質上只是重復了刑法的規定。
三、明確性原則
所謂明確性,是指刑法司法解釋應當語義明確,邏輯清晰,將被解釋對象的含義能夠准確、無歧義地表達出來。刑法司法解釋的目的就是要澄清刑法條文所承載的刑法規范的確切含義;語義含糊、邏輯不清的解釋內容顯然與刑法司法解釋的目的相違背。將明確性作為一條刑法司法解釋的原則,其價值自不待言;然而如何貫徹,確實並非易事,這主要涉及到制定刑法司法解釋的技術問題。目前關於刑法司法解釋的批評意見也多集中於某些解釋內容表述中的不確切問題。例如,《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為人不明知是不滿十四周歲的幼女雙方自願發生性關系是否構成強奸罪問題的批復》中後半句「行為人確實不知對方是不滿十四周歲的幼女,雙方自願發生性關系,未造成嚴重後果,情節顯著輕微的,不認為是犯罪」,其表述就易產生歧義:如果造成嚴重後果,或者情節超出「顯著輕微」程度的,是不是就可以適用刑法典第二百三十六條第二款以姦淫幼女型強奸追究刑事責任?顯然不能,但是如此表述卻很可能導致不必要的誤解。為保證刑法司法解釋的明確性,在努力提高制定解釋的技術水平的同時,應當盡可能開展較為廣泛的制定前的咨詢活動,以便集思廣益,避免可能存在的語義不確切等問題。
四、客觀解釋原則
所謂客觀解釋原則,是指制定刑法司法解釋時應以被解釋的刑法條文的客觀含義為准,即將刑法條文現時的客觀意思作為理解刑法的根據。客觀解釋相對於主觀解釋而言,兩種解釋論爭訟已久,在不同國家的司法實踐中亦各領風騷。採取何種解釋論,必須與本國的立法體制、立法現狀相照應,脫離本國立法實際進行選擇則缺少說服力。在我國,刑法立法過程中並沒有一個全面的立法說明(草案說明的作用十分有限),探尋立法原意所依據的載體並不存在,因而堅持追求立法原意作為解釋根據的主觀解釋論,其解釋的根據及結論即難以讓人信服。堅持客觀解釋原則,就要求制定刑法司法解釋應當以被解釋的刑法條文現時的一般含義為基本出發點,而不宜去推知立法者立法時的主觀心態。
㈣ 法律解釋的一般方法包括什麼
法律解釋的基本分類
一、根據解釋主體和效力
法律解釋由於解釋主體和解釋的效力不同可以分為正式解釋與非正式解釋兩種,是否具有法律上的約束力是區別正式解釋與非正式解釋的關鍵。
1、正式解釋:通常也叫法定解釋,是指由特定的國家機關、官員或其他有解釋權的人對法律作出的具有法律上約束力的解釋。正式解釋有時也稱有權解釋。根據解釋的國家機關的不同;法定解釋又可以分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種解釋。
2、非正式解釋:通常也叫學理解釋,一般是指由學者或其他個人及組織對法律規定所作的不具有法律約束力的解釋。
二、根據解釋尺度
根據解釋尺度的不同,法律解釋可以分為:限制解釋、擴充解釋與字面解釋三種。
1、限制解釋:這是指在法律條文的字面含義顯然比立法原意廣時,作出比字面含義窄的解釋。
2、擴充解釋:這是指在法律條文的字面含義顯然比立法原意窄時,作出比字面含義廣的解釋。
3、字面解釋:這是指嚴格按照法律條文字面的通常含義解釋法律,既不縮小,也不擴大。
三、根據解釋方法
1、文理解釋:文理解釋又稱語法解釋或文義解釋,即依照文法規則分析法律的語法結構、文字排列和標點符號等,以便准確理解法律條文的基本含義。這種解釋要防止脫離法律的精神實質而斷章取義或陷於形式主義。
2、邏輯解釋:邏輯解釋是運用邏輯的方法,分析法律規范的結構內容、適用范圍和概念之間的聯系,以求對法律規范的含義作出確定的解釋。
3、系統解釋:系統解釋是從某一法律規范與其他法律規范的聯系,以及它在整個法律體系或某一法律部門中的地位與作用,同時聯系其他規范來說明規范的內容和含義。
4、論理解釋:論理解釋又稱目的解釋,是指按照立法精神,根據具體案件,從邏輯上進行解釋,即從現階段社會發展的需要出發,以合理的目的進行的解釋。論理解釋主要分為以下幾種:
(1)擴大解釋,是指超過被解釋對象的字面含義或日常含義范圍,如擴展、使用該字詞的較為邊緣含義,但沒有超出該詞句的應有含義范圍,或者說仍在該條文用語「可能具有的含義」范圍之內,因此也沒有超出一般國民的預測可能性。
(2)縮小解釋,是法律條文的字面通常含義比法律的真實含義廣,於是限制字面含義,使其符合法律的真實含義。
(3)當然解釋,即刑法規定雖未明示某一事項,但依形式邏輯、規范目的及事物屬性的當然道理,將該事項解釋為包括在該規定的適用范圍之內。
(4)歷史解釋,是根據制定法律時的歷史背景以及刑法發展的源流,闡明法律條文真實含義的解釋方法。
另外還有反對解釋,補正解釋,體系解釋等。
四、根據解釋的自由度
1、狹義解釋:狹義解釋,又稱嚴格解釋,強調法律條文字面上的含義,嚴格地理解與把握整個法律的精神,較少解釋的自由度。普通法系國家,特別是英國,傾向於狹義解釋
2、廣義解釋:廣義解釋稱較自由的解釋,強調不拘泥於文字的、比較自由的解釋。一般法官尊重立法者原意,不願違背法律條文規定,但在一些特殊社會條件下(如社會矛盾激化、發生危機、對外戰爭等)會作出改變法律字面含義,甚至改變立法原意的解釋。民法法系國家較傾向於廣義解釋
㈤ 我國有權進行司法解釋的主體是( )
答案是B。所謂的司法解釋解釋最高院和最高檢對人大頒布的法律在實際運用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解釋,供法院審理時進行參照。有的地方高院也有自己的司法意見,但是只能在本地區范圍內使用。
㈥ 司法解釋和法律是什麼關系
前者來法律條文及對自法律條款的解釋權歸法律的制定部門,而司法解釋則是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對某個或某些特定問題如何適用司法條款而專門做的適用性解釋。前者是立法機構的權力,而後者是司法部門的權力。
㈦ 「法律解釋」的名詞解釋是什麼意思
法律解釋是指對法律的內容和含義所作的說明。
㈧ 請問法律解釋和法律條款的關系
法律解釋是以法律條款為依據的。
法律中不寫法律解釋是因為太多了,一個案件誰涉及到幾個法律條款,如果組合起來的話,幾十本書也寫不完,有200個條款,那你說有多少種組合?
成千上萬種,你怎麼編寫。
㈨ 法律文件中的「應當」的司法解釋是什麼意思
1、法律文件中的「應當」,其含義類似於我們通常所說的必須、一定要的意思。回
例如:刑法第16條第一款規定,已答滿16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當中的「應當」就是必須、一定要的意思,也就是說滿16周歲的人觸犯刑律的必須、一定要承擔刑事責任。
2、法律文件中的「可以」才是有選擇性的意思。
如刑法第第19條規定,又聾又啞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當中的「可以」是有選擇性的意思,即當又聾又啞的人或者盲人犯罪時法官可以適用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也可以不適用,具體是適用還是不適用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根據案件的性質、情節等因素來決定。
3、你說的法律文件中的「應當」的司法解釋就是「強制執行」的意思,應該是人們口頭上的說法,是完全錯誤的,如果這樣表述:法律文件中的「應當」的司法解釋就是「強制」的意思,雖然不準確,不嚴謹,但也稍微有點接近其含義。
㈩ 法律解釋的種類有哪些
按照法律解釋的主體和效力不同把法律解釋分為法定解釋和學理解釋兩大類。
(1)法定解釋
法定解釋又稱正式解釋、有權解釋,官方解釋和有效解釋,是指法律確定的國家機關或個人依據憲法和法律的授權對法律所作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解釋。法定解釋的特點是:解釋的主體是法定的,不是任意的;所進行的解釋具有法律效力。一般與所解釋的法律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對法定解釋,人們往往依據解釋主體的不同,劃分為立法解釋、司法解釋和行政解釋。
(2)學理解釋
學理解釋又稱正式解釋、無權解釋、任意解釋,是指非法定的國家機關、社會團體、法學工作者以及報刊等對有關法律、法規的內容和含義所做的說明。其特點是不具有法律效力。
--李龍主編:《法理學》,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365頁。 法律解釋按照效力來劃分有法定解釋(有效解釋)和任意解釋(學理解釋)兩大類。法定解釋是指根據法定許可權由特定的主體進行的具有普遍法律效力的解釋。學理解釋是指沒有法定普遍約束力的解釋,主要表現為理論研究、案件辯論和法制宣傳。
我國法律解釋從主體地位及其效力來劃分,大體上有以下幾種:
(1)立法解釋。這有兩種情況:一是由全國人大常委會針對憲法和法律條文本身需要進一步明確界限或補充規定的問題所進行的解釋。另一種是指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大常委會針對地方性法規需要進一步明確界限或補充規定。
(2)司法解釋。指由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針對審判和檢察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問題所進行的解釋。
(3)行政解釋。指由國務院及其主管部門針對不屬於審判和檢察工作中的其他法律的具體應用問題以及自己依法制定的法規所進行的解釋。
--張文顯主編:《法理學》,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376-377頁。 按照法律解釋的主體和效力來劃分,法律解釋可分為法定解釋和非法定任意解釋。
法定解釋又稱正式解釋、有權解釋。是指由專門的國家機關基於法律的授權規定對法律進行的解釋。法定解釋又可以分為立法解釋、行政解釋和司法解釋。
非法定解釋,又稱非正式解釋,是指未經立法機關授權的機關、團體、社會組織、學術機構以及公民個人對法律所作的解釋。非正式解釋有學理解釋和任意解釋之分。
法律解釋方法不同,可以將法律解釋劃分為很多種,主要有:系統解釋、邏輯解釋、擴充解釋、限制解釋、字面解釋、歷史解釋。
--卓澤淵主編:《法學導論》,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77-81頁。 根據我國法律解釋許可權的劃分,我國的法律解釋大體上可以分為立法解釋、行政解釋和司法解釋。
(1)立法解釋。從狹義上說,立法解釋專指國家立法機關對法律所做的解釋;從廣義上說,則泛指所有依法有權制定法律、法規的國家機關或其授權機關,對自己制定的法律、法規進行的解釋。這里所說的法律解釋是廣義的。它包括:全國人大常委會對憲法的解釋,以及對需要進一步明確界限或補充規定的法律的解釋;國務院及其主管部門對自己制定的需要進一步明確界限或作補充規定的行政法規的解釋;(3)省、自治區、直轄市和其他有權制定地方性法規的地方人大常委會對自己制定的需要進一步明確界限或作補充規定的地方性法規的解釋。
(2)行政解釋。行政解釋是指國家行政機關在依法行使職權時,對有關法律、法規如何具體應用問題所做的解釋。它有兩種情況:國務院及其主管部門對不屬於審判和檢察工作中的其他法律如何具體應用問題所做的解釋;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主管部門對地方性法規如何具體應用的問題所做的解釋。
(3)司法解釋。司法解釋是指國家最高司法機關在適用法律、法規的過程中,對如何具體應用法律、法規的問題所做的解釋。它包括:審判解釋;檢察解釋和審判、檢察聯合解釋。
--葛洪義主編:《法理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388-389頁。 就解釋對象而言,它有廣義與狹義之分。
再就解釋主體而言,可以把法律解釋分為學理解釋和法定解釋。由於解釋主體性質的不同,法定解釋還可以進一步分為立法解釋、行政解釋和司法解釋。
--楊一平著:《司法正義論》,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00-201頁。 法律解釋的種類從形式和方法上說,有文理解釋和論理解釋;從效力上說,有學理解釋和強制解釋;從實質上說,有擴充解釋和限制解釋。
--朱采真著:《現代法學通論》,世界書局1935年(民國二十四年)版,第80頁。 依解釋之主體,可分為有權解釋與學理解釋。
(一)有權解釋。又可分為立法解釋,司法解釋,行政解釋。
(二)學理解釋。為根據學理,定法律之意義,無法律上之拘束力。依解釋手段之不同,又可分為文字解釋與論理解釋。
1.文字解釋。謂依法之字義而解釋法律。
2.論理解釋。謂不拘泥於法文之字句,由立法之目的、沿革、社會生活之需要,法典全體之組織,與其他法文之關系,法律適用之結果等各方面觀察,用論理的方法,求貫通法律全般之統一的精神。由法文之文字與其意義之關系,又可分為下之種種方法。
a.擴張解釋
b.縮小解釋
c.變更解釋
d.反對解釋
e.當然解釋
以上所述之論理解釋方法,多足以濟文字解釋之窮,可見先文字解釋而後倫理解釋之舊說,實無一顧之價值。文字解釋與倫理解釋,並無先後重輕之別,必兩者相俟而行,始能得法律之真意義。
--吳學義著:《法學綱要》,中華書局,1935年(民國二十四年)版,第71-72頁。 由於進行解釋法律的機關與人員的不同,解釋有下列幾種形式:一、正式解釋;二、司法解釋;三、學理解釋。
解釋按其所採用的方法,可分為下列數種:一、文法解釋;二、邏輯解釋;三、系統解釋;四、歷史解釋。
按解釋的尺度可分為:一、字面解釋;二、限制解釋;三、擴充解釋。
--蘇聯科學院法學所編:《馬克思列寧主義關於國家與法權理論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55年版,第511-517頁。 從國家看,法律之解釋可大別為有權解釋和學理解釋兩種分類。
(一)有權解釋:有權解釋又分為立法解釋,行政解釋和司法解釋三種。
(二)學理解釋:學理解釋又分為文理解釋和倫理解釋兩種。
――李岱著:《法學緒論》,台灣中華書局,1966年版,第62-65頁。 (1)機關解釋。此種解釋亦稱法定解釋,或有權解釋,蓋其解釋之效力較強也。復分為三種:①立法解釋。此項解釋,情形有二:一為事前解釋,一為事後解釋。②司法解釋。此項解釋亦有兩種情形,一為判例,一為解釋例。③行政解釋。此種解釋以適用法令時對該法令本身發生疑義之解釋為限,而對於憲法之疑義,或法令與憲法有無抵觸之疑義則無權解釋。
(2)個人解釋。此種解釋亦稱學理解釋。此種解釋,無拘束力,故亦稱無權解釋。
--袁坤祥編著:《法學緒論》,三民書局,1980年版,第69-7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