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人類刑法大全

人類刑法大全

發布時間: 2020-12-29 09:27:04

⑴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關於宣揚反人類罪

哇達西哇大泥洪帝國の法律=屁!

⑵ 酷刑在人類歷史上合法的原因是什麼

在人類歷史上,酷刑曾長期是各國司法制度中合法的手段。近代以後人類才開始在法律上廢除酷刑的漫長進程。其中,17世紀英格蘭終止刑訊具有先驅意義。18、19世紀歐洲大陸國家相繼廢除了酷刑。西方國家廢除酷刑對一些東方國家也產生了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禁止酷刑不僅為國際條約所規定,而且已成為國際習慣法和強行法規則。在當今國際社會酷刑已成為公認的罪行。然而,酷刑作為人類社會的一種制度頑疾,在法律上廢除並不等於在事實上根除。

酷刑長期作為合法手段的原因分析
在人類歷史上,酷刑有著懲罰、報復、鎮壓、恐嚇、震懾、羞辱、發泄、歧視、獲取口供及信息、破案、迫害異端以及強迫改變信仰等各種功能。酷刑的長期合法存在與社會文明發展程度密切相關。在人類社會處於比較愚昧和野蠻落後的時代,酷刑不僅被各國當作合法的制度,而且在社會道德觀念上也得到一般的認可。在近代以前,無論在西方國家還是在東方國家很少有人公開譴責並要求廢除酷刑制度。酷刑長期作為合法手段還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專橫和恐怖的統治是酷刑長期存在的政治制度上的原因。美國學者卡恩(P.W.Kahn)指出:「在民主時代之前,酷刑是主權權力的一個傳統工具。」(49)在各國歷史上當權者需要通過殘酷和恐怖手段來維持其統治地位和社會秩序。曾親身經受過酷刑的義大利政論家馬基雅維里從人性惡的角度為專制君主出謀劃策道:「被人畏懼比受人愛戴是安全多的」。(50)例如,在歐洲中世紀,酷刑成為各國和地區的通行做法。審訊者不僅在刑訊室拷問逼供,而且犯人在酷刑下招供並被定罪後,還得繼續遭受折磨。歐洲的統治者們堅信,目睹受刑過程能給人以震懾,於是他們常把犯人吊起來示眾。(51)
第二,與歷史上的刑事證據制度有關。例如,歐洲大陸國家長期採用羅馬法基礎上的「糾問式」訴訟的法定證據制度。一個古老的法律格言是「宣判必須依照供詞和證據」(secunm allegata et probata)。(52)在這種法定證據制度下,案件事實認定是通過司法官員的預審和審判來實現的,在這兩個階段起到決定作用的人物是負責案件的調查司法官。預審具有秘密性、調查權的無限性以及對被指控者的秘密審訊等特徵。審判完全建立在預審法官製作的書面案件材料基礎之上,沒有證人出庭便作出判決。只要有了完整的證據就必須作出判決。兩個可靠證人的證言構成一個完整的證據。在只有半個證據的情況下(如一個證人證言只能作為半個證據),就需要另外半個證據。任何兩個半個證據加在一起都能構成完整的證據。其中,通過刑訊獲得供認可作為半個證據。(53)按照法定證據制度,在死刑案件中沒有完整的證據是不能宣判的,這時若只有不完整的證據(如推定),在通過秘密審訊仍無法獲得「自願的供認」的情形下,就可以通過酷刑獲得「強迫的供認」。(54)
第三,在各國歷史上都存在著強迫被指控者自證其罪和有罪推定的司法傳統。英國出庭律師和刑法史學者派克(L.O.Pike)指出:「酷刑的全部理論是,一個受到刑事指控的人,如果可能,應當證明自己或他人有罪。」(55)在舊的司法傳統之下,只要一個人受到犯罪指控或被官方抓捕,即被視為犯罪者,負有主要的舉證和自認其罪的責任,若不招供認罪,對其嚴刑拷打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因此,受犯罪指控者的供認通常是定罪的主要甚至惟一證據。在中國歷史上犯罪事實原則上根據本人供認來確認,為了從拒絕認罪的人那裡獲取口供,刑訊拷問便成為帝制中國在一定法規之下正規的制度。(56)在人類歷史上,禁止強迫自證其罪原則、(57)無罪推定原則都是近代以後才產生的。(58)
第四,對特定群體成員的蔑視和歧視是酷刑長期存在的身份制度或社會原因。在人類歷史上,人在事實上並非生而平等。基於出身、門第、身份、等級、種族、性別、宗教信仰、政治立場等的身份等級制度和歧視一直都伴隨著人類社會。古代社會的奴隸、歐洲中世紀的異教徒和異端、歐洲近代獵巫運動中的女性、德國納粹黨統治時期的猶太人、蘇聯模式國家的「階級敵人」、侵略國視為下等人的被侵略國國民、種族隔離制度下的有色種族群體,等等,由於都不被當作人看待或視為下等人而遭到蔑視或歧視,更容易受到虐待和酷刑。可見,酷刑也是身份偏見、種族偏見、宗教偏見、性別偏見以及政治偏見的產物。
第五,除了以上幾種制度性原因外,人性本身也是酷刑存在的重要原因。人性是復雜多樣的,其中既有善的一面,也有惡的一面。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品質。如16世紀法國人文主義作家蒙田(Montaigne)就指出:人性中有「殘酷的一面」,「人性生來就有一種非人性的本能」。(59)其實,人性中隱存有某些「禽獸不如」的惡劣本性。在動物界中,同類自相殘殺的物種雖然也存在,但即使是兇殘的野獸吃人或其他動物通常都是為了滿足生理本能的需要。然而,某些人在折磨其他人時並不是出於生理本能的需要,經常是為了滿足某種的心理上的慾望,如虐待欲、征服欲、發洩慾、報復欲、羞辱欲等。英國學者斯科特(G.R.Scott)就認為虐待欲(Sadism)或病態的殘忍是個人施加酷刑的基本原因。(60)不過,對虐待欲應區分兩種基本不同的情形:一種是統治者的虐待欲,這主要是通過制度許可或官方縱容的酷刑而體現出來;另一種則是酷刑實施者的虐待欲,如出於個人卑劣的動機、泄私憤、徇私情、猥褻欲而使用酷刑。 此外,酷刑的存在也與職業訓練有關,換句話說,酷刑實施者也可以培養出來。
然而,如後所述,盡管在當代酷刑已被各國法律廢除,但上述歷史原因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因此酷刑是人類的一個制度頑疾。

⑶ 中國刑法有反人類罪嗎

哈哈,,有!!!像種族滅絕罪,就是故意殺人罪!!

⑷ 為什麼說階級分化和殘酷刑法的出現說是使人類社會進入文明社會的標志之一

有了約束,動物是沒有約束的。

⑸ 主耶穌在十字架上,擔負全人類的罪,遭受上帝忿怒的刑罰,他的靈到哪裡去了

耶穌作為完全的人,肉體死去,降在陰間,復活後被提升天。
《使回徒行傳》2:31就預先看明這答事,講論基督復活說:『他的靈魂不撇在陰間;他的肉身也不見朽壞。』
他被釘死十字架,說神離棄他也是作為人的耶穌說的,「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說明作為完全人的主耶穌也有人的軟弱;上帝掩面不顧他的說法不合,上帝一定是顧他的,只是他必要為人類受死。「父啊,我將靈魂交在你手裡」。這就是耶穌完全順服神的表現。
上帝一定接受他的靈,因為耶穌所做的一切都蒙神悅納了,所以有資格有能力拯救所有願意悔改的罪人。否則,主耶穌基督豈不是白死了?
求主引領、幫助我們,阿門。

⑹ 聽說人類古代有一種刑罰叫笑刑,它是什麼樣的呢

17世紀"歐洲抄30年戰爭"期間,有人發明了一襲種"笑刑":將犯人或

戰俘的手腳捆得牢牢的,在腳底上塗滿蜂蜜,白糖汁或食鹽,然後牽來一隻

山羊,讓它盡興地大舔腳底上的美味塗料,這樣,就便得受刑者奇癢難忍,

無法克制,終至狂笑不止而死亡.

據分析,人體持續狂笑,會使肺里的空氣越來越少,失去呼吸能力,於

是造成極度缺氧窒息而死.

⑺ 為什麼要制定刑法

如果有能力當然需要法律
沒有法律生產力和繁殖都會遭到破壞
簡單的說
如果一個人他回擁有強大的力量他要答佔用你們的生產成果 剝奪你們的繁殖權利
那麼你們應該怎麼做?????
是逆來順受還是聯合起來將他打翻
如果是後者那麼恭喜你 你們具有了最原始的法律而這個法律在很大程度上說就是刑法
關於死刑
如果有人不顧及生存繁殖的需要殺人搶劫,那麼你們應該怎麼辦 你們只有50人
你們能怎麼辦 是拖累生產把他拘禁或者隨便他去做 或者殺了他
看來人越少刑法不但不應該從輕或者廢棄相反應該更重
死刑 廢除是歷史的必然 但是這個前提是人的素質的進步國家的素質的進步

⑻ 為什麼說刑法也是人類社會社會生活的行為規范

刑法是規定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法律,是掌握政權的統治階級為了維護本階級政治上的統治和經濟上的利益,根據其階級意志,規定哪些行為是犯罪並應當負刑事責任,給予犯罪人何種刑事處罰的法律。刑法有廣義刑法與狹義刑法之分。廣義刑法是指一切規定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法律規范的總和,包括刑法典、單行刑法以及非刑事法律中的刑事責任條款。狹義刑法是指刑法典。
[編輯本段]刑法的特徵
刑法是規定犯罪和刑罰及其罪刑關系的法律。刑法作為一個獨立的部門法,具有以下特徵:
(一)公法的特徵
公法是與私法相對應的概念,公法是指涉及公共利益,尤其是國家利益的法律。而私法是指涉及私人利益的法律。公法調整的是縱向的法律關系,在公法關系中,國家與個人處於法律上的從屬地位。而私法調整的是橫向的法律關系,在私法關系中,公民之間處於法律上的平等地位。刑法作為一種公法,個人處於受國家權力支配的法律地位,只要主體的行為觸犯刑律構成犯罪,即應當受到司法機關的刑事追究。
(二)刑事法的特徵
刑事法是與民事法,行政法相對應的概念,指以犯罪為規制對象,圍繞犯罪的偵查、認定與刑罰的裁量、執行及其程序的法律規范總和。凡與刑事(犯罪)有關的一切法律,均可稱之為刑事法。這個意義上的刑事法,包括刑法、刑事訴訟法、監獄法等,被稱為全體刑法。刑事法的特點是與犯罪相關,在這個意義上,刑事法可以說是犯罪規製法,從而區別於民事法和行政法。在刑事法中,刑法居於核心地位,是主法,是實體法,又稱為本體刑法。其中,主法是與助法相對而言的,助法是指從屬性法律或者輔助性法律,程序法往往被認為是助法,而主法是指規定權利義務之實體內容的法律,實體法往往被認為是主法。刑法作為刑事法,與犯罪和刑罰具有密切聯系,可以說是刑事基本法。
(三)強行法的特徵
強行法是與任意法相對應的概念,任意法又稱任意性法律規范,指在法定范圍內允許法律關系參加者自己確定相互權利義務的具體內容的法律規范。而強行法,又稱為強行性法律規范,指必須絕對執行的法律規范。在法學理論上,一般認為刑法主要是強行法,只有告訴才處理的情況下才具有任意法的性質;而民法主要是任意法,只有少數強行性法律規范。刑法由於具有這種強行法的特徵,國家強制力體現得更為明顯。

⑼ 什麼是「刑法人類學派」什麼是「刑法社會學派」謝謝大家。

刑事人類學派

它是首先攻擊刑事古典學派教條主義研究方法,而以人類學方法研究犯罪的學派,產生於19世紀70年代,創始人是義大利都靈的一名法醫學教授C.龍勃羅梭,繼之而起的代表人物有義大利學者E.菲利(1856~1929,以後又轉向刑事社會學派)和R.加羅法洛(1851~1934)。這個學派又稱龍勃羅梭學派,因為上述3人都是義大利人,所以也被稱為義大利學派。
龍勃羅梭的成名著作是《犯罪人論》(1876)。他用解剖學的方法對一部分囚犯的生理構造進行統計歸納研究,認為犯罪原因存在於隔世遺傳和病理關系兩個方面。所謂隔世遺傳指犯罪人的身體具有先天的動物特徵,例如有巨大的顎、高顴骨、發達的眼巢弓、很強的犬齒等,這些都是肉食動物及野蠻人的特徵。所謂病理關系指犯罪人身體發育上的缺陷和疾病,特別是癲癇性的疾病。他認為上述兩個原因是先天的。具有這兩種先天特徵的人,有犯罪的必然性,同「自由意志」沒有聯系,於是提出「天生犯罪人」的結論。他還論證這種天生犯罪人在犯人中約佔1/3,是侵害社會安寧的罪犯隊伍的主要部分和最有害的部分,因此主張預先對他們採取保安措施,予以隔離,從而進行預防。
上述論點在理論上完全背離法制原則,在政治上為帝國主義統治服務,反對勞動人民的革命斗爭,在龍勃羅梭和R.拉斯基合著的《法律及刑事人類學關系中的政治犯罪與革命》(1890)一書中,作者竟力圖證明巴黎公社的革命者都是「天生犯罪人」。

刑事社會學派

這一學派認為犯罪與社會環境有關,但又採用刑事人類學派的部分理論。1869年,比利時人A.凱特萊(1796~1874)著《社會物理學》一書,強調犯罪的發生和消滅、增加和減少,都受社會環境的影響。這種觀點為德國人 F.von李斯特和菲利等人吸取。進入19世紀90年代,李斯特、菲利協同A.普蘭(1845~1919)、G.A.van哈默爾(1842~1917)等人組織國際刑法學會,刑事社會學派的主張就由這個組織代表。他們主張犯罪是犯人的個性與自然,尤其是社會環境(指失業、貧困、通貨膨脹、居住條件惡劣、酗酒、娼妓等)的產物。他們雖也承認經濟的影響,但拒絕從社會制度去探究犯罪原因。
刑事社會學派雖不承認天生犯罪人理論,但斷言有一種人,由於生理或心理上存在某種缺陷,而處於犯罪的「危險狀態」,特別容易受社會上的「犯罪傳染病」的傳染。因此主張對這些不能矯正的「危險狀態的承擔者」採用不定期刑。這種「危險狀態」論在壟斷資本主義國家曾風靡一時,流派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在美國有R.龐德主張的「預防刑法論」;在德國有李斯特、M.利普曼(1869~1928)主張的「教育刑論」等。名目雖多,但異曲同工,都是為壟斷資產階級制定鎮壓人民的刑法製造理論根據。一些帝國主義國家利用刑事人類學派和刑事社會學派的理論,廢棄了刑事立法上的罪刑法定主義、罪刑相適應原則和人道主義原則。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義大利刑法典》和希特勒修訂的《德國刑法典》,就是典型例子。
墨索里尼在1930年制定了新的《義大利刑法典》,在刑法史上第一次把保安處分作為制度規定下來:不論是否實施了犯罪,只要是法官推定為「對於社會有危險性的人」,就可以適用保安處分。希特勒也對德國1871年《刑法典》進行了多次修改,使之日益法西斯化。如1933年在第1章後面補充了「第一章之一」,規定系統的「保安和矯正處分」,在其 7項措施中,就有「去勢」(即消滅生殖機能和性機能)一項,並且不規定保安處分的期限。1935年又把原第 2條規定的罪刑法定原則改為:「任何人,如其行為依法律應處罰者,或依刑事法律的基本原則和人民的健全正義感應受處罰者,應判處刑罰。如其行為無特定的刑事法律可以直接適用者,應依基本原則最適合於該行為的法律處罰之。」所謂「人民的健全正義感」,是由忠於法西斯主義的法官裁定的,其結果無異於取消刑法。這一時期的德國還頒布了大量的特別法,法外製裁更難以數計。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法西斯主義受到人們的深惡痛絕。一些國家對刑法進行了改革。1962年,美國由法律研究所提出了一個《標准刑法典》草案,促使聯邦和州的刑法進行一次全面的審查。1966年美國國會建立的全國聯邦刑法改革委員會,於1970年提出了一個研究草案,經過 9年的工作,它已於1979年由參院通過。在英國已經通過了幾個重要的改革(包括盜竊法、性犯罪法、非預謀殺人法),而且英國法律委員會正在從事編訂刑法典的工作。這些改革使英美法系成文法的重要性大大增加。聯邦德國也對刑法進行了修改、補充和改革,特別是1969年,通過了修改總則的法律,1974年通過了修改分則的法律,最終形成了一部新的《刑法典》,在1975年1月1日生效。在其他一些國家,如法國、奧地利、義大利、瑞士、巴西、日本等,也都對刑法進行了改革。
以上這些國家在刑法的改革中大致有以下一些傾向:①恢復傳統的資產階級觀點,認為在理論上刑法是超階級的。例如聯邦德國H.-H.耶舍克(1915~ )就認為,刑法是全民的而不帶有階級性質,因為它不是保證某個階級利益的工具,而是保衛由自由的人組成的整個社會。②在立法上恢復資產階級傳統的一些民主原則,重新規定了「罪刑法定主義」,如《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刑法典》第 1條宣布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犯罪的原則。《奧地利刑法典》(1975年1月1日生效)第1條規定,沒有法律就沒有刑罰。日本《刑法修正草案》、美國《標准刑法典》草案都有類似規定。同時,「罪刑相適應」原則和減輕刑罰、廢除死刑的適用等,也在一些國家的刑法改革中得到體現。但是,在另一方面,一些國家卻又制定許多特別刑事法規,排除了普通刑事法律中某些規定的適用。如1975年10月德意志聯邦議會通過關於激進分子的法律,規定了廣泛的法律加以禁止的職業。同時,在一些歐洲大陸法系國家,仍保留保安處分制度,在英美法系國家,仍保留不定期刑制度。

⑽ 為什麼說刑法也是人類社會社會生活的行為規范

因為刑法明文規定了我們不可以做出那些行為,告訴我們那些行為是違法的,違反社會道德的,從而影響並調整了我們的行為。

熱點內容
新婚姻法的利與弊 發布:2025-04-25 12:48:54 瀏覽:29
三大訴訟法的簡易程序 發布:2025-04-25 12:39:36 瀏覽:573
公司規章制度中是否可以約定罰款 發布:2025-04-25 12:34:36 瀏覽:823
期貨法律法規題型 發布:2025-04-25 12:30:23 瀏覽:46
勞動法工資薪金結構 發布:2025-04-25 12:29:29 瀏覽:297
假的法院封條 發布:2025-04-25 12:28:51 瀏覽:452
論刑法分論 發布:2025-04-25 12:03:35 瀏覽:337
安徽大學法學院官網 發布:2025-04-25 12:03:02 瀏覽:628
深圳法官黑 發布:2025-04-25 12:02:49 瀏覽:463
李佳行政法2015 發布:2025-04-25 12:01:58 瀏覽: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