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中的兜底
A. 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罪的法律法規
《刑法修正案(六)》關於此類案件的相關修改
《刑法修正案(六)》對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的修改:
《刑法修正案(六)》對《刑法》第三百一十二條修改的內容有三個方面:一是將犯罪對象由「犯罪所得的贓物」擴大為「犯罪所得及其收益」;二是對犯罪行為增加兜底性規定;三是提高了法定刑。修正案加重了對本罪的處罰寬度和力度,刑法對於贓物犯罪的立法呈一種嚴厲化的趨勢。表現在:
(一)對贓物犯罪客觀手段的罪狀描述越來越具體和擴大
我國1979年《刑法》第一百七十二條僅規定了窩贓和代為銷贓兩種犯罪行為, 1992年12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出台的《關於辦理盜竊案件具體運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八條第二款規定:「窩藏,既包括提供藏匿財物的場所,也包括為罪犯轉移贓物、代為銷售。」將刑法規定的窩藏和收購兩種犯罪行為進行了擴大。1997年《刑法》修訂後,在立法中將《刑法》第三百一十二條贓物犯罪行為分解成為「窩藏、轉移、收購、代為銷售」四種,將轉移贓物的行為從窩藏行為中分離出來,將代為銷售的行為從收購中轉移中出來,在立法上明確了贓物犯罪的四種客觀行為。2006年《刑法修正案(六)》對贓物犯罪的客觀行為又作了進一步擴大,增加了「以其他手段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的」兜底性條款,解決了實踐中遇到了其他手段掩飾、隱瞞犯罪所得及收益難以定罪的問題。《關於辦理盜竊、詐騙、搶奪機動車相關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一條規定了「典當、拍賣、抵押、拆解、拼裝、組裝、更改顏色,以及提供偽造的機動車來歷證明、號牌的」等客觀行為,一律以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論處使這一罪名的客觀行為具體化。
(二)提高該罪名的法定刑
1979年《刑法》第一百七十二條規定,犯罪窩藏、銷售贓物罪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可以並處或單處罰金。1997年《刑法》修改後,對於本罪的法定刑沒有增加,但是1997年《刑法》對於幾類特殊犯罪的贓物犯罪規定了新的罪名——洗錢罪,並且法定刑設定了兩檔,明顯高於窩藏、轉移、收購、銷售贓物罪。全國人大常委會先後兩次對洗錢罪的上游犯罪進行擴大,由三種罪名擴大為七種。《刑法修正案(六)》也將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的法定刑增加了一檔,使刑法體系中的財物犯罪各罪名的刑罰幅度相一致。
(三)擴大了該罪的犯罪對象
1979年《刑法》和《刑法修正案(六)》以前,該罪的犯罪對象均為犯罪所得的贓物。但《刑法修正案(六)》將該罪的犯罪對象擴大為「犯罪所得及犯罪所得收益」,將犯罪追繳對象由犯罪的直接所得擴大到間接所得,進一步擴大了追繳的范圍。
B. 兜底條款的刑法中的兜底條款
刑法中兜底性條款主要分兩種形式:
一是作為犯罪客觀方面的兜底性條款,如《刑版法》第條規定洗錢罪第五權項規定的「以其他方法掩飾、隱瞞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的來源和性質的」;
二是作為刑罰規定的兜底性條款,如犯偽造貨幣罪,除了偽造貨幣集團的首要分子、偽造貨幣數額特別巨大的以外,「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
在我國刑法中,關於非法經營罪兜底性條款的存在,頗具有代表性,通過對非法經營罪兜底性條款的規定,可以考證我國刑法中兜底性條款設置的科學性與合理性。
C. 可以解釋下什麼是兜底法嗎,謝謝..
這個詞在除刑法外的法學領域中也有出現,不過在刑法中的爭議最大。
兜底法,又叫內口袋法,就容是說當法律的規定無法通過列舉窮盡某種事實的時候,運用一種範式的規定來避免漏洞,例如刑法規定的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其實就有兜底之嫌。
一般來講,按照罪行法定原則,法律當中是不得有兜底法的,因為罪行法定要求法律有明確的規定,但是兜底法用範式的方法囊蓋一切,無疑違背了這一原則,舉個例子,兜底條款的存在,可以讓刑法成為這樣一部法律:只有一條規定「犯罪必須受到處罰」。然而,目前中國的刑法有不少的涉嫌兜底法存在。
按照罪行法定原則,對兜底法應當進行嚴格的解釋。
至於在其他法律領域,你可以經常看到這樣的規定,「包括但不限於」,「與……相關的其他行為」,這些也是兜底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