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我與司法改革

我與司法改革

發布時間: 2023-03-08 05:13:16

⑴ 如何看待司法體制改革

您好,
第一,對本輪司法改革的態度問題。我認為,盡管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我們依然應該拿出更大的努力去支持本輪司法改革。中央這次提出的司法改革方案大大超出了學界的預期,在這個意義上,我認為是應該對之大力支持的。在司法改革問題上,學界是有共識的,黨中央也有共識。當然,完全的共識可能還沒有形成,但目前司法改革的環境和氛圍已經良好,因此,我們應該從各個方面積極努力支持司法改革,把握住這次機遇。
第二,應充分認識到司法改革的艱巨性。我參與了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所進行的司法改革的部分工作,也參加了廣東省司法改革試點方案的調研、座談,等等。從自己的親身體會而言,從實際出發,我認為,對於司法改革不應過於樂觀,而必須充分認識到其艱巨性。僅以這次中央提出的司法改革試點的四個方面的主要內容來說,每一項試點工作的實現其實都很難,困難重重。下面以法院的改革為例說明。
首先是完善司法人員分類管理制度改革。以法院的改革為例。這項改革的目的,是通過單列法官員額,精簡法官隊伍,提高法官隊伍的職業化和專業化水平。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的方案將法官在司法隊伍中的比例確定為33%,這給中央很大的信心,覺得上海的改革力度很大,但實際上,上海方案中的33%是以法院現有全體人員總數而不是單以中央政法編法官人員總數為基數計算的。深圳的員額制改革,力度比上海還大,在我看來,上海方案的改革力度並不十分大。但即使如此,困難也很大。完善司法人員分類管理制度,首先面臨的難題就是如何妥善處理現有人員。如果大量現有人員超出改革方案確定的人員分類比例,如何安置這些需要轉崗的人,顯然就會成為一個相當棘手的問題。同時,伴隨著法官待遇提高,一批長期不辦案的法院領導轉為法官,那麼,現在正在一線辦案的青年法官可能就要轉為法官助理等,辦案質量誰來保證?不會辦案的成為一線法官,會辦案的成為法官助理,這種情況如何避免?對於人員分流,我們的慣例就是論資排輩,這種辦法阻力最小,但與改革的目的直接沖突。如果不允許法院領導迴流辦案,法院行政管理人員通過職務升遷而認可改革的動力不復存在,就可能成為提高法官待遇的阻力。同在一個單位工作,管著法官的待遇低於法官的待遇,他們的積極性如何調動?
其次,完善司法責任制的目的,是形成權責統一、責任明晰、管理有序的司法權力運行機制。明確法官辦案的權力和責任,要求法官對所辦案件終身負責,嚴格錯案責任追究,對於提高案件質量顯然具有積極意義,主觀上沒有任何問題。但完善司法責任制,需要釐清一系列錯綜復雜的關系。比如,如何在主審法官與合議庭之間劃分許可權和責任范圍,如何在合議庭與審委會之間劃分許可權和責任范圍,如何處理好法官與法院院長、主管副院長、庭長、主管副庭長的關系,切實去除司法的行政化,等等。這些問題的解決,面臨諸多體制性難題,涉及人民法院組織法、人民代表大會組織法等多部法律,需要通盤考慮,系統規劃。而且,法院的領導是法官的行政上級,即使他們不再享有審批案件的權力,但作為領導,他們對法官的影響完全可以通過其他方式實現。不允許審批案件,法官獨立又做不到,法官如何負責?同時,有些案件,法院領導都決定不了,這是我國的實際情況,辦案必須講政治,一個法官,能負起責任嗎?另外,完善司法責任制,還面臨如何平衡權力和責任的問題。偏重責任忽視權力,最終很可能導致法官在重壓之下以消極怠工逃避責任,無法實現提高審判質量的目的。所以,如果不能在法官獨立上同時推進,這項改革也很難到位。
再次,推動省以下地方法院人財物統一管理的措施和目標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實現對人的統一管理,主要是建立法官統一由省提名、管理並按法定程序任免的機制;二是實現對財物的統一管理,主要是建立省以下地方法院經費由省級政府財政部門統一管理機制。上述改革措施和目標的針對性很強,就是要切實解決以往地方法院因人財物受制於同級地方黨委政府而無法實現審判獨立的問題,去除司法的地方化。但是,在目前的國情下,即便地方法院在人財物方面不再受制於地方黨委政府,也仍然難以完全擺脫其影響。像建設規劃、家屬安置等,很難不受地方控制。特別是,在我國現有體制下,離開了地方黨委政府的支持,得不到同級黨委政府的支持,法院開展工作比如執行判決就會面臨不少困難,甚至寸步難行。因此,如何在擺脫地方黨委政府幹預的情況下,獲得其對法院工作的支持,需要進一步的制度保障。另外,實現省以下地方法院人財物統一管理後,如何避免省委省政府省法院對省以下各級人民法院工作的干預,也是需要繼續認真考量的問題。從實際情況看,上級對下級的干預,實際上並不比同級黨委政府的干預少,甚至還要更多。這個問題如何解決?
最後,健全司法人員職業保障,目的是通過提高待遇、保障安全,推動司法隊伍的專業化、職業化、正規化建設,使法官們能夠安於工作,獨立判斷,獨立負責。對此,中央提出的司法改革方案指出,對司法人員的職業保障,包括在薪俸、任期、豁免、懲戒、免職等方面,可以做出有別於普通公務員的特殊規定。應當說,這種改革的方向是正確的,符合司法職業的特點。問題是,在當下的社會環境下,如果對法官的退休年齡、薪酬待遇做出優於公務員的規定,如何讓全社會尤其是行政部門理解並接受這種改革而不致產生新的矛盾?畢竟,每個部門都會認為他們工作的責任心要求更高,工作性質更重要,例如紀委、組織部、發改委、編辦等等,還有主導本輪司法改革的政法委系統。從目前已經出台的試點方案看,待遇和保障其實很有限,但責任要求、工作量要求則有很大提高,司法人員是否可以承受這種改革?之前發生過這樣的情況,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從貴陽市法院系統借調來一批法官幫助辦案。工作結束後,廣州中院表示,其中一部分優秀法官可以留下來工作,但沒有一個人願意留下。貴陽的法官普遍認為,在廣州工作,工資待遇雖然可以高一倍,但工作量則多出了數倍,不合算。需要知道的是,當年求職時,他們中的許多人想分配到廣州工作來不了,現在有機會,他們卻不願意來。這種心理,應該不是個別的,需要我們重視。
第三,我認為司法改革應重點解決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就是需要進一步明確司法改革的目的。我認為,司法改革的目的最終是解放生產力,是為了解放司法官,也就是進一步提高法官檢察官的工作積極性,使他們能夠在工作中切實忠於憲法法律,有條件按照公平正義的原則處理案件,化解矛盾,保障建設與改革。體制改革只是保證他們切實做到依法辦案的一種方式。不能把體制改革本身當成目的,而應把通過體制改革解放司法官當成目的。目前,有些改革措施,僅僅是為了完成中央布置的改革工作,對如何更好地達致改革目的缺乏考慮,甚至缺少熱情,聽取一線法官、檢察官、律師意見不夠,針對性需要加強。
第二個問題是需要進一步釐清司法改革的動力來源。司法改革依靠誰進行?由誰來推動?這就涉及到目前司法改革的領導體制問題了。我國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幹部管理體制和工作體制。在體制不改的情況下,由上級發動進行改革,成效可能有限。例如,成立法官懲戒委員會懲戒有錯誤的法官。但懲戒委員會能代替紀委嗎?是代替不了紀委的。懲戒有懲戒委員會,違紀有紀委,違法還有司法機關。懲戒委員會能做違紀違法查處工作嗎?還有法官檢察官遴選委員會,能代替組織部,能代替人事部門嗎?現在,法官檢察官通過法院院長、檢察院檢察長提名,由組織部門考察,提交人大任命;而院長、檢察長則是組織提名,包括上級法院、檢察院與下級法院、檢察院的同級黨委協商後提名,但提名後,也要到組織部門去考察,然後要提交人大去通過,而且是地方人大通過。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在目前的法律體系格局下,如何發揮地方黨委、人大、政府的作用,就是一個問題。況且,我國是人民代表大會的政治制度,實行的是民主集中制,是自下而上的。如果僅考慮上級來推動改革,不認真發揮下級的作用,工作可能很難做好,而且還涉及我們的政權組織形式這一根本問題。所以,依靠誰去進行改革?不去充分發揮地方的作用,不去動員人民群眾,僅僅靠這種方式改,我覺得可能有點問題。還是應該要調動兩個方面的積極性,上級與下級、中央與地方、領導與群眾,才能把司法改革深入持久地開展下去。
第三個問題是,如何看待頂層設計在司法改革中的作用。頂層設計的重要性顯而易見。當年中國之所以進行改革開放,主要原因就是既有的頂層設計出了問題。在小平同志「摸著石頭過河」的思想指引下,中國進行了改革開放並取得了巨大成功。現在,情況好了,經濟發展了,國力增強了,是不是就可以放棄摸著石頭過河,改為頂層設計?我覺得需要慎重考慮。目前,加強頂層設計是必要的,但是,我認為,不應過分強調、依賴頂層設計的作用,就司法改革而言,還是應該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的提法,加強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相結合。我之所以持上述觀點,是因為,中國作為一個大國,國情復雜,地區差異巨大,對此,頂層設計很難做到面面俱到。在各個地方,司法改革如果完全依靠中央的頂層設計,在具體實踐中放棄「摸著石頭過河」的探索精神,改革的效果很可能不盡如人意。中央的政策當然很重要,有利於減少改革的阻力,但地方的支持也很重要。例如,深圳市給法官漲工資,一開始,組織、人事、財政部門都有不同意見,但是因為一來中央有政策,二來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大力支持,法院與有關黨委政府部門也進行了充分溝通與協商,獲得了大家的理解,最後還是實現了。所以,各地在司法改革的實踐中,除了中央的尚方寶劍,還必須依靠自己主動去探索、打拚,與同級黨委政府認真協商,這樣,才能根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解決本地區的具體問題,走出一條真正有效的司法改革之路。這是目前體制沒有大的改變之前,司法改革真正取得成效的必由之路。

⑵ 司法體制改革的方面有哪些

一、司法體制改革的方面有哪些
1、司法體制改革的方面有:
(1)法官員額制改革;
(2)巡迴法庭;
(3)立案登記制;
(4)庭審實質化;
(5)司法救助。
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
2、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三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機構實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則。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都由民主選舉產生,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
國家行政機關、監察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都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
中央和地方的國家機構職權的劃分,遵循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充分發揮地方的主動性、積極性的原則。
二、司法部提出了三條保障措施有哪些
1、建立工作機制。司法部調整充實了司法行政體制改革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制定了分工方案,明確了各項改革任務的專項小組,由分管部領導任組長,牽頭單位和參與單位選派得力人員參加;
2、抓好推進落實。各項措施明確了工作進度和工作成果要求;
3、督促檢查和宣傳引導。提出了要加強總結推廣試點經驗,加強改革成果和改革舉措的宣傳,為順利完成改革任務營造良好氛圍。

⑶ 簡答,結合我國實際情況,談談你對我國司法行政體制改革的看法

繼續推進監獄體制改革試點、社區矯正試點和公職、公司律師試點,深化公證體制改革,完善國家司法考試制度,推進司法鑒定管理制度改革。司法部部長張福森表示,今後將繼續深化這六項改革,進一步促進司法行政工作體制和機制的完善。 張福森是在此間召開的全國司法廳(局)長座談會上做此表示的。他指出,這些改革目前都處在關鍵時期,有的需要鞏固成果,擴大試點;有的還需要理清思路,克服障礙。 據了解,在2004年底以前,監獄體制改革第一批6個試點省(市)要進行總結驗收。張福森要求,重點抓好監獄和監獄企業的規范運行,特別是監獄企業的規范運行,確保監獄和監獄企業圍繞改造罪犯,提高教育改造質量這一共同目標協調運作,形成既相對獨立,又有機聯系、密切配合的工作機制。 對於深化和完善社區矯正試點工作,張福森指出,還要繼續擴大試點規模和范圍,建立健全領導機構和工作機制,積極參與相關法律法規的修改和完善,以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區矯正制度,推進我國刑罰執行制度的改革和發展。 「公職、公司律師試點,重點是要規范對公職、公司律師的管理。」張福森指出,要不斷擴大試點范圍,盡快建立起適合公職、公司律師制度自身發展規律的運行機制、管理手段和管理模式。 「探索通過司法考試獲得法律職業資格人員與法官、檢察官作用和律師執業制度相統一,建立統一的職前培訓制度等。」張福森要求認真研究國家司法考試制度及相關配套制度的完善,不斷改進、優化司法考試的具體設計。 在公證體制改革和司法鑒定管理制度改革制度等方面,張福森要求繼續建立和完善有關制度,推進相關立法進程,從根本上促進和保障改革的順利進程

⑷ 談談你對中國司法制度的發展與改革的認識

您好,湖南天星教育為您解答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的政治經濟形勢和社會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我國政治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現行的司法制度與市場經濟的矛盾越來越突出,日益顯露出諸多的弊端,在很多方面不能滿足市場經濟的需要。目前,司法改革受到越來越廣泛的關注,越來越多的人們對所謂的司法不公表現出的強烈不滿,為司法改革提供了難得的契機與動力。司法改革已經成為時下整個社會的強烈期待。。因此,盡快改革司法制度,使之最大限度地發揮司法職能為市場經濟服務,成為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
一 、 當前我國司法制度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 司法權地方化 由於我國現行的地方各級人民法院是按行政區域設置的,司法機構的人、財、物等有形資源均由各級行政機關支配和管理,具體表現為:一是地方各級人民法院的經費依靠地方政府供給;二是地方各級人民法院的人員編制由地方政府決定,法官及院長由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選舉和任免;三是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工作條件的改善、裝備的更新依賴地方政府及有關部門的批准。這種體制上的弊端導致司法機關在適用法律解決案件時受地方政府的干涉或者潛在的威脅。其後果是使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喪失了作為國家司法機關應有的中立性而淪為保護地方利益和部門利益的司法工具。使國家的司法活動地方化,使國家的某些法院成了「地方的法院」,不僅嚴重製約了審判工作的發展,而且破壞了國家法制的統一,直接影響國家法律的權威。 (二)司法權行政化 由於受到傳統文化的制約,我國的司法體制、運行過程帶有明顯的行政化色彩。一方面,在法院同其他國家機關的外部關繫上,法院往往被視為同級黨委、政府領導下的一個專門負責司法活動的職能部門,它和同級黨委、政府領導下的其他下屬部門之間只是分工不同,而抹煞了司法機關自身的特性。另一方面,從法院內部結構看,司法行政化表現為從檢察長(院長)、副檢察長(副院長)、處(科、庭)長到普通檢察官、法官形成一個等級體系,這種等級是按照行政官員的職級套用的。工資獎金也一律只與其行政級別掛鉤。行政性職級成為檢察官、法官能力與水平高低的計量器。從而使司法過程貫穿著強烈的行政管理色彩。法官在司法中難以獨立、自主的進行審理,必然影響司法公正的實現。 (三)法官素質不高 我國的法官隊伍基本上形成於《法官法》頒布以前。當時以工代乾的人可以成為法官,法院的司機、打字員能提成法官,還有復轉軍人等皆可輕而易舉地成為法官。《法官法》將法官入門的起點規定為大學本科以上。但目前,我國法院符合規定的卻不足三分之一。長期以來人們對法官職業認識上的偏差,導致了法官選拔標准與程序上的偏差,表現為:一是准入條件過低,導致法官精英程度不高。在我國,以往的初任法官考試和人大任命審判員考試內容難度尚不及律師資格考試,無論是否經過正規的法律教育,是否有從事法律職業的知識背景,是否從事審判工作,有無審判職稱等,都屬法官之列,一律叫法官,造成我國法官絕對數量龐大,與世界通行的法官精英化格格不入。二是任命格次較低,不利於法官地位的提高。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審判員由同級人大常委會任命,任命者格次不夠高。而且,助理審判員由本院院長任命,而助理審判員也屬於法官,這樣無疑削弱了法官任命的崇高性,實際上降低了法官的地位。低素質的法官給法院工作帶來了很不利的影響,直接產生兩個方面的惡果。一方面是錯案往往難免,由於一些法官素質不高,對法條理解能力偏低,對證據的判斷失誤,不能勝任高度專業化的審判工作;辦案水平低,超審限辦案問題依然存在;部分法官缺乏對審判技能的熟練掌握和運用,審判技能較差,無法獨立地、高質量地處理復雜案件,不能很好地履行法律賦予的公正司法的職責;另一方面是法官違法違紀情況時有發生。有的法官甚至貪贓枉法,辦「人情案」、「關系案」、「金錢案」,殉私舞弊。這兩個惡果已嚴重危害了法院的權威性和司法的公正性。 ( 四) 審判方式不科學 1.長期以來,我們實行的審判方式是法官職權主義,由法官一手操作立案、調查取證、審理、裁判等全過程。而這種操作往往又在「暗箱」里封閉進行,從而使審判權的行使得不到監督和制約,給法官偏袒一方創造了條件,這種「暗箱操作」難以保證實體公正的結果。 2.在我國,合議庭和審判委員會都是審判組織。合議庭負責審理絕大部分案件,審判委員會則對合議庭審理的重大、復雜、疑難案件進行討論並作出決定。但在實踐中,許多合議庭只是負責審查事實,提出適用法律的意見,最終判決則是通過請示領導等方式得到了最終結論後才能作出和宣判,從而導致了「先定後審」的走過場現象;法官對案件只有審理的權力,而無裁判的權力,審判委員會集權太多,討論案件過多,而審判委員會成員又大多不參予具體案件的審理,這就形成了審者不判、判者不審,審判分離的現象;這不僅不利於調動審判人員的積極性,還人為地延長了審判時間,導致超審限現象的出現。由於集體討論,責任分散,出了錯案無人負責,違法審判的責任追究落實不了。 3. 法院的審判結果最終要體現在裁判文書上。而過去裁判文書存在的突出問題是不講理,既不講判決的道理,也不講判決的法理,使當事人不信服,導致上訴、申訴居高不下。因此,為了實現審判結果的公正,體現裁判結果的法律文書的改革勢在必行。 (五)「執行難」問題 生效的判決應當執行,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應當受到保護,這是社會公平、正義的實現和法律的基本要求,也是人民法院的一項重要職能。但多年來,法院「執行難」的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很好解決,已成為困擾法院工作,影響國家改革開放經濟建設的突出問題。執行機構互不隸屬,力量分散,裝備薄弱,嚴重製約執行效率,影響執行效果;整個社會的協助執行觀念仍很淡薄,對生效的法律文書缺乏應有的尊重;少數領導幹部濫用權力,以權壓法,公然非法干預人民法院的執行工作,生效的法律文書得不到執行,就會動搖人民群眾對國家法律的信心,損害法律的尊嚴。當發生糾紛時,許多當事人要麼是「屈死不告狀」,自認倒霉;要麼是以私了方式解決;更有甚者,僱傭社會黑勢力,以「黑」對「黑」,因經濟糾紛引起殺人越貨、綁架勒索的刑事案件時有發生,「執行難」已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一大痼疾。 (六)司法腐敗嚴重 司法腐敗,是對當今社會危害最大的一種腐敗,因為它危害的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對公平正義的信念和追求。司法腐敗表現在個人身上,就是將公共權力私有化;表現在地方,是將公共權力地方化。國家賦予司法人員的職權,成為個人、地方謀取個人私利、部門利益、行業利益的手段,司法活動被用作權錢交易的工具。近幾年來一些法官吃、拿、卡、要,索賄受賄,執法犯法,貪贓枉法;有些法院辦關系案、人情案、金錢案,導致司法不公的問題較突出;這些司法腐敗現象,引起了社會的強烈不滿,不僅嚴重地損害了司法機關的形象和司法的權威,而且嚴重地敗壞了黨和國家的崇高威望。已經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 二、關於我國司法制度改革的幾點思考 (一)改革司法體制,確保司法獨立 實現司法獨立是我們實現法治、追求司法公正的必要前提。國家的司法審判權只能有國家的司法審判機關來行使,其它任何機關均不得行使這項權力。為了使法院擺脫行政的束縛,就必須改革現有法院的組織方式、司法人員的任免程序和方式,改變各級地方司法機關的財政體制。首先要打破司法機關按行政區劃設置的體系,創制出一套適合中國國情的可使司法機關免受利益誘惑和其他地方權力影響的司法體系。同時還必須改革現行司法機關的財政、人事體制,讓司法機關擺脫在經費上對地方上的依賴,在人事上受地方上控制。解決這一問題的途徑在於:(1)改「平行管理」模式為「垂直管理」模式,收回各級行政機關對司法機關人、財、物的決定權和供應權,改由中央統一管理。地方不再負擔司法機關的經費。充分發揮中央對地方司法權的支配作用,從而實現國家法制的統一。(2)將法院的行政管理事務分中央和地方兩級進行管理。中央司法管理機關行使對最高人民法院和高級人民法院的管理權,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司法管理機關行使對中級人民法院和基層人民法院的管理權。 (二) 改革司法人事制度,提高司法審判人員的整體素質 司法人事制度的改革,就是要從行政管理模式向依據審判規律而形成的模式轉換,全面提高司法人員的隊伍素質,建立嚴格的選拔制度和淘汰制度:一是要提高法官資格取得的難度,嚴格法官的任免程序,把好選拔關,要嚴格按照修正後的法官法、檢察官法和國家統一的司法考試制度,選拔、任用、管理法官、檢察官,要大力拓展經過正規高等教育的法律人才進入司法機關的渠道,建立一套從律師隊伍中選拔檢察官、法官的制度,堅決杜絕非專業人員進入司法隊伍從事司法工作。調離、辭退業務能力低下的檢察官、法官。推行法官逐級選任,縮減法官人數,實現法官精英化。二是要完善培訓機制,實行法官輪訓制,努力造就一批精通法律業務、熟悉國際貿易規則、懂外語的專家型法官。三是提高法官待遇,以吸引全社會的優秀人才充實到法官隊伍中來。在法院組織體系、人事體制改革方面逐步使地方法院與地方政府發生脫離,通過人事制度改革以減少或消除司法的地方保護主義現象。 (三) 改革審判方式,確保程序公正 審判方式的改革首先應以審判公開為核心,公開審判的實質就是要當庭舉證、質證、認證和裁判,案件事實調查和認定的整個過程都應當在法庭公開。其次要改革審判方式:一是庭審方式要從詢問制向對抗制轉變,強調當事人舉證,加強對證據的質證和開庭辯論,充分發揮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參與訴訟的積極性。把開庭審理的過程真正變成調查案件事實、核實證據和雙方當事人說理辯論的過程;二是審判方式要採取法官的獨立負責的責任制,改革現行合議制與審判委員會制,建立主審法官制。改變現行中的審判集體負責制,要改變審者不判、判者不審,審與判脫節的狀況,取消層層審批制度,使參加案件審理的主審法官享有獨立裁判的權力,同時讓其真正獨立地負起責任。合議庭與審判委員會應對主審法官起監督和指導作用,但不能代替主審法官承擔責任,一旦出現錯案,應由主審法官個人承擔責任。同時還要確定法官獨立審判必須遵守的行為規范,並且對違反該行為規范的後果作出具體規定,從而在制度上確保審判是在嚴格遵循訴訟程序的前提之下實現的。三是簡化訴訟程序,真正體現「兩便」原則,避免重復勞動,以最少的訴訟消耗,取得最佳的審判效果。擴大簡易程序的適用范圍,實現案件繁簡分離,從機制上確保案件審理的快捷高效,使一般經濟糾紛,能得以及時處理,及時解決。四是凡是能夠調解,當事人也願意調解的,開庭前可以調解,庭上庭下也可以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的,應當及時依照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由審判庭予以受理和審判,不應久調不決。 (四)切實解決「執行難」 切實解決「執行難」,維護法律的權威,使審判的正義、高效、有序落到實處,必須加快建立執行工作的新體制和新機制,設立獨立執行局,對執行工作實行統一管理和協調,統一調度指揮執行裝備和力量,組織進行集中執行;確定執行重點地區、重點案件,組織、實施對重大案件的專項執行。各級法院還要積極探索解決執行難的有效途徑,強化執行措施,加大執行力度,依法懲處拒不執行生效裁判的犯罪行為,維護案件勝訴方的合法權益。規范執行程序和秩序,對秩序中應當公開的事項一律公開,增大執行工作的透明度,自覺將人民法院的執行活動充分置於人民群眾的監督之下。同時,加大對弱勢群體的保護和執行救濟,提高執行的公信度。 (五) 強化司法監督機制,懲治司法腐敗 懲治司法腐敗,實現司法公正,是一項長期的任務,要解決這個問題,根本措施是靠推進司法改革,完善司法監督機制,從制度上保證司法機關依法公正地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我國的新聞輿論素來以正面報道為主,司法、行政、權力機關之間未形成有效的權力制衡機制,由於缺乏必要的監督和制約,必然導致司法權的專橫和濫用,司法腐敗的出現也就不足為奇了。我認為加強和完善我國的司法監督機制,充分發揮司法監督的作用,應著重從以下四個方面努力 1.加強人大司法監督力度 根據憲法和地方組織法的規定,我國的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是各級國家權力機關,也是法律監督機關。我國審判機關、檢察機關等都由同級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其負責並報告工作,受其監督。雖然人大在一定程度上確實履行了監督職責,但力度遠遠不夠,存在許多問題,主要體現在:監督機構不健全,對監督的保障沒有制度化,監督隊伍的素質不夠理想。因此,要盡快進行監督立法,建立專門的監督機構,確立監督責任。由於目前地方保護主義及裁判不公問題較為嚴重,因此要求加強人大對司法審判活動的監督的呼聲較為強烈。我認為,強化人大的監督確有必要,但是,人大的監督應是整體、抽象、一般的監督,即透過一個時期、一批案件所暴露出來的現象,發現問題,進行調查,以利決策;而不應是對個案的直接監督。在具體操作上,人大不應該過多地針對某個具體案件要求聽匯報、調案卷,甚至提出處理意見。即使是對個案的監督,也主要應是事後的監督。如果人大的監督特別是個案監督影響了法院獨立行使審判權和法院作為社會糾紛最終裁決人的地位,干涉了法院對具體案件的正當審理,違反了司法獨立的原則,從而使法院的獨立審判權實際上被干擾或剝奪;無疑是不可取的。要是人大發現法院或法官在案件的審理過程中,確有違法行為,可以建議追究有關人員的法律責任,但並不能對案件進行任何的指示。加強和完善人大監督,有利於從宏觀政治角度保證司法工作符合國家的根本利益和人民的意願,促進司法的公正性。 2.建立有效的內部監督機制 為了保障實現審判管理體制的正義價值,必須建立並實行嚴格錯案追究制度。權力的約束和制衡是防止司法腐敗的重要手段,隨著審判組織的獨立和法官職權的擴大,必須大力強化對審判主體的制約和監督,保障實體正確。對獨任審判員錯誤裁判,應由獨任審判員承擔責任。對合議庭成員評議案件時,故意歪曲事實,曲解法律,致使合議結果錯誤,造成錯判的,由導致錯誤結果產生的成員承擔責任。對審判委員會研究案件,違背事實,曲解法律,導致錯案發生的,由有過錯的審委會委員或主持人承擔責任。對院長、庭長工作不負責任,好人主義,知錯不糾,導致錯判的,要由院長、庭長與有過錯的法官分別承擔相應的責任。要客觀分析產生錯案的原因,准確界定錯案范圍,嚴格執行錯案追究程序。區分錯案性質、過錯程度,把錯案責任追究到人,保障實體正義價值的實現。對司法人員在司法程序中的職務犯罪行為,要根據刑事訴訟程序進行處理。 3.強化檢察監督 人民檢察院是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依法對人民法院的審判工作負有監督的職能。人民檢察院的監督,是一種來自法院外部的監督,它體現了檢察權與審判權的互相制衡,這種制衡,不僅要體現在刑事案件的審理上,同樣也應在民事、經濟案件中得到落實。監督僅僅出自內部是肯定不夠的,如果缺乏來自外部的、直接針對個案的監督,並不足以保障當事人所應該享有的權益。人民檢察院作為國家法律監督機關,其監督應當觸及司法活動的各個領域,對少數法官在訴訟過程中的吃、拿、要、卡、貪、占等行為應及時追究其法律責任。同時,改革檢察監督系統,健全檢察監督制度,改變目前檢察監督軟弱無力的局面。 4.加強和規范輿論的監督 對司法活動的監督除了立法權的監督外,還應當受到輿論的監督,所謂輿論監督,是指輿論界(主要指新聞界)利用新聞媒體對司法活動的過程和結果予以報道、傳播、評論,以行使監督的權利。西方一些國家將輿論監督視為除立法、司法、行政以外的第四種權力。近年來,國外的一些重大腐敗案件大多是被新聞媒體披露出來的,如美國的「伊朗門」事件、日本的利庫路特案等。最高人民法院院長肖揚在全國法院教育整頓工作座談會上強調,法院要自覺接受輿論監督,各類案件除涉及國家機密、公民個人隱私、未成年人犯罪以及法律另有規定不予公開審理外,一律實行公開審判制度,不許實行「暗箱操作」。允許新聞機構以對法律自負其責的態度如實報道。司法****產生的直接原因就是某些審判人員利用手中的權力進行著各種庭前、幕後的非法交易和操作,使原本應該公開的審判活動變成了一種「暗箱操作」,新聞輿論監督可體現為客觀、公正、全面地報道案情,使廣大民眾和社會各界都能了解法院的審理經過和判決結果,這對司法就是一種約束,可以防範司法人員暗中弄虛作假,任意枉判。,從而形成有效的監督機制,杜絕司法腐敗現象的發生。我們在肯定輿論和媒體的監督的正面作用的同時,也應當看到過濫的渲染性報道的負面影響。要使輿論和媒體的監督發揮正面作用,必須使其規范化起來。現實情況是,一方面新聞輿論對司法活動的監督力度不夠,尚未形成足夠的社會壓力;另一方面過濫的渲染性報道又可能造成對司法活動的不公平影響。損害司法獨立和司法活動的中立性。因此我們必須通過立法對新聞監督予以規范,遏制和減少其監督過程中的非規范行為,以避免其產生錯誤的導向,干擾司法獨立。 保障人民法院審判權的正確行使,必須強化監督機制。尤其是隨著法官獨立審判和實行責任制的實施,法官權力進一步擴大。權力若不受監督和制約,必然導致專斷和濫用,必然導致司法腐敗。但在強化監督的同時,我們必須堅決反對對司法審判活動的亂干預,個別領導幹部以言代法、干預法院獨立辦案的行為,不僅不是正當的監督,而且是違法的,應堅決糾正。

⑸ 我國正在進行的司法體制改革都改了什麼

第一,必須堅持黨的領導。

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保證。堅持黨的領導,是我國司法體制的政治優勢和重要特徵,也是司法體制改革攻堅克難的重要保障。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必須在黨中央的領導下,堅持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實現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

第二,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方向,是司法體制改革必須堅持的基本指導思想。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必須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必須符合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堅持以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為指導,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

第三,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司法體制改革作為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充分聽取人民群眾意見,充分體現人民群眾意願,從群眾反映最強烈的問題入手,著力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公平正義問題。自覺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評判,把人民滿意不滿意作為衡量改革成敗得失的尺子,真正做到改革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

⑹ 為什麼要全面深化司法體制改革

司法體制改革要有利於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中國現行的司法制度,是適應加強社會主義法制的需要而建立和發展起來的,是貫徹依法治國方略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

2006年黨中央做出了《關於進一步加強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工作的決定》,《決定》深刻闡述了新形勢下加強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工作的重要意義,進一步明確了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的性質、地位和作用,指出了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在貫徹依法治國基本方略中所肩負的重要使命;

對發揮審判和檢察職能作用、加強法官和檢察官隊伍建設等提出了新的要求。黨中央專門就加強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的工作做出決定,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是第一次。

深化司法體制改革,要與深入貫徹好《決定》的精神和要求結合起來,推動嚴格執法和公正司法,充分發揮司法機關在貫徹依法治國方略中的重要作用,進一步加快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

(6)我與司法改革擴展閱讀:

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相關延伸:

深化司法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之一。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繪就了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的藍圖,現在的關鍵是要以求真務實、真抓實乾的作風,有重點、有步驟、有秩序地抓好推進和落實工作,統籌兼顧、先易後難、循序漸進,把藍圖變成方案、把方案變成現實。

⑺ 司法改革內容五個方面

法律分析:司法改革內容的五個方麵包括:一是健全完善司法行政執行體制。二是建設完備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 三是完善司法行政保障機制。四是健全完善司法行政隊伍正規化、專業化、職業化建設長效機制。五是研究探索優化司法行政職權配置。

法律依據:《關於加快推進司法行政改革的意見》

一是健全完善司法行政執行體制。重點圍繞牢固樹立治本安全觀,繼續深化監獄體制和機制改革,健全完善社區矯正制度,健全完善司法行政戒毒制度。

二是建設完備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包括推進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加強專業領域法律服務,深化律師制度改革,推進公證制度改革,完善法律援助制度,規范和發展基層法律服務,創新人民調解制度機制,健全社會普法宣傳教育機制等內容。

三是完善司法行政保障機制。包括完善司法行政法律制度,加強司法行政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完善司法行政裝備標准體系,完善司法行政經費保障機制,推進科技信息化建設,推進司法行政統計和工作評價指標體系建設,加強司法行政理論研究和智力支持等內容。

四是健全完善司法行政隊伍正規化、專業化、職業化建設長效機制。包括建立統一高效、職能科學、結構合理、保障有力的司法行政機關組織管理體制,加大教育培訓和實踐鍛煉力度,健全完善專業人才引進、培養、使用制度機制,切實提高司法行政幹警專業水平,進一步健全完善司法行政幹警職業保障制度等內容。

五是研究探索優化司法行政職權配置。要求圍繞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進一步優化配置司法行政職權,著力破解影響司法行政改革發展體制性機制性障礙,充分發揮司法行政職能作用。

⑻ 司法體制改革的意義3000字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進一步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確保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這是我們黨從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高度,作出的重要戰略部署。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進一步明確了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的具體要求。深刻領會、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大報告和《決定》精神,對於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深刻認識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的重大意義
我國社會主義司法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司法保障。司法機關擔負著鞏固共產黨執政地位、維護國家長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樂業、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神聖使命。當前,我國經濟社會處於快速發展的關鍵階段,各種矛盾和問題集中出現,機遇和挑戰並存,司法工作在國家和社會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影響更加凸顯。進一步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一)深化司法體制改革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關鍵舉措
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證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目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基本形成,我國法治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沒有完全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法律缺乏必要的權威,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和有效的執行。因此,保證憲法和法律得到統一、正確、嚴格實施,已經成為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關鍵。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是今後一個時期推進法治建設的重點。《決定》進一步將深化司法體制改革作為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的重要內容。司法機關作為執行法律的專門力量,不僅自身應該嚴格依照法定許可權、程序行使權力,保證公正司法;而且應該監督行政機關依法用權、公民依法辦事,推進依法行政、全民守法。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既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內容,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要保障。只有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確保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才能在全社會建立「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受追究、侵權須賠償」的法治秩序,才能切實維護國家法制統一、尊嚴、權威。
(二)深化司法體制改革是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必然要求
公平正義,是司法工作的生命線,也是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石。只有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才能實現長久穩定的和諧。當前,我國社會大局總體穩定。同時,必須看到,我國正處於社會轉型的特殊歷史時期,社會矛盾高發的局面短期內難以根本扭轉,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因素大量存在,迫切需要發揮司法權利救濟、定分止爭的作用。多年來,司法機關為維護社會穩定、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作出了重要貢獻,贏得了群眾廣泛認可。但是,也要看到,司法不嚴格、不規范、不公正的問題仍然存在,辦關系案、人情案、金錢案的現象時有發生,造成了惡劣影響,損害了司法權威。必須加大司法體制改革力度,拓展司法體制改革深度,不斷提高司法公信力,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起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讓司法成為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
(三)深化司法體制改革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司法需求、維護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迫切需要
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司法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這是由我們黨的根本宗旨和我們國家政權的社會主義性質所決定的。隨著我國民主法制建設的推進,公民的權利意識、民主意識不斷增強,遇事「找法律」、「討說法」的現象越來越普遍,大量矛盾糾紛以案件的形式匯聚到司法領域,法律手段成為調節社會關系的主要手段。人民群眾關注的權益保障、公共安全、公平正義三大問題,都與司法密切相關。社會公眾對司法工作的要求越來越高,不僅要求維護社會穩定,而且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權;不僅要求實體公正,而且要求程序公正;不僅要求享有知情權、表達權,而且要求享有參與權、監督權。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司法需求與司法能力不相適應的矛盾,已經變得十分尖銳,如何正確解決好這個問題,也是對我們黨執政能力的考驗。必須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責任感、緊迫感,加快司法體制改革步伐,深化司法公開,推進司法民主,完善保障人權的司法制度,切實滿足人民群眾的司法需求和對社會公平正義的期待。

二、始終堅持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的基本遵循
司法體制改革是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很強的政治性、政策性、法律性。為確保改革不入歧途、不走彎路,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始終順應改革開放的潮流健康發展,始終隨著法治建設的步伐不斷推進,始終與人民群眾對公平正義的呼喚同步深化,必須堅持以下基本遵循:
(一)堅持黨的領導
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保證。堅持黨的領導,是我國司法體制的政治優勢和重要特徵,也是司法體制改革攻堅克難的重要保障。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必須在黨中央的領導下,堅持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實現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
(二)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方向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方向,是司法體制改革必須堅持的基本指導思想。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必須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必須符合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堅持以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為指導,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
(三)堅持人民主體地位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司法體制改革作為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充分聽取人民群眾意見,充分體現人民群眾意願,從群眾反映最強烈的問題入手,著力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公平正義問題。自覺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評判,把人民滿意不滿意作為衡量改革成敗得失的尺子,真正做到改革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
(四)堅持從中國國情出發
一個國家實行什麼樣的司法制度,歸根結底是由這個國家的國情決定的。世界上沒有也不可能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司法制度。我國的司法體制改革,必須立足於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既認真研究和吸收借鑒人類法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又不照抄照搬外國的司法制度和司法體制;既與時俱進,又不超越現階段實際提出過高要求。
(五)堅持遵循司法規律
司法活動有其固有的規律性,只有正確地認識、把握、遵循和運用司法規律,才能實現預期的改革目標。司法體制改革只有遵循司法活動的客觀規律,體現權責統一、權力制約、公開公正、尊重程序、高效權威的要求,才能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為人類法治文明發展進步作出應有的貢獻。
(六)堅持依法有序
深化司法體制改革涉及司法權力調整和司法資源配置,事關重大,必須依法有序推進。在落實各項改革措施過程中,既要在實踐中積極探索,又要按照中央統一部署穩步實施。重大改革都要於法有據,需要修改法律的,在完善法律制度後再全面推開。有的重要改革舉措,需要得到法律授權的,要按法律程序進行,以確保法制的統一和權威。
(七)堅持統籌協調
司法體制改革必須立足於提高司法機關履行法律賦予的職責使命的能力,統籌協調中央和地方、司法機關和其他部門、當前和長遠的關系,統籌司法機關上下級之間、司法機關之間的關系,兼顧公正和效率,確保各項改革措施既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民主政治建設、公民法律素養的要求,又適應司法職業特點,做到整體規劃、科學論證,確保改革積極穩妥推進。

⑼ 依法治國與司法體制改革有什麼聯系

「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我國憲法所確立的治國目標。建設法治國傢具有階段性特徵。目前我國的法制建設已經完成了其初級階段的任務,基本上做到了有法可依,現在的關鍵在於真正做到嚴格依法辦事,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從而樹立法治的權威,樹立人民對於法律的信仰,切實做到依法治國。能否做到依法治國,成為我國能否真正崛起的重要指標,成為我國在2020年實現小康社會的關鍵因素。
我國目前的司法為貫徹落實國家的法律法規,解決糾紛,構建和諧社會,保障市場經濟的發展,維護人民的合法權益,作出了重大貢獻。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我國的司法狀況還不盡如人意,司法不公乃至司法腐敗的現象還不同程度地存在,人民群眾對司法日益增長的期待還不能得到充分滿足。這些問題的造成,固然有多方面的成因,但司法體制和司法機制的不完善無疑是最為重要的原因。因此,要改善司法狀況,就要正視我國司法體制和機制中存在的諸多缺陷,並針對這些缺陷進行司法改革,從而提升我國的司法層次和水平,最終實現依法治國的憲法目標。
為此,《決定》指出:「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加快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維護人民權益,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公正、高效、權威,是我國司法改革要達到的價值目標;而要實現這樣一個價值目標,一個至關重要的前提就是要堅持正確的改革方向。這個改革方向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為我國的司法改革樹立了旗幟,奠定了基調,也決定了基本內容。唯其如此,我國的司法制度才能堅實地建立在中國國情的深厚土壤中,才能真正使我國的司法改革成果惠及人民,才能使每一個訴訟案件都能夠達到公平正義的基本要求。

⑽ 我國司法體制改革

法律分析:司法體制改革是指國家司法機關(組織體系)和國家司法制度(法律制度),在憲法規定的司法體制基本框架內,實現自我創新、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司法體系和司法制度。司法體制改革的概念與內涵,涵蓋了國家司法機關(組織體系)、國家司法制度(法律制度)、憲法規定的司法體制基本框架、司法體制的自我創新、自我完善、自我發展,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司法體系和司法制度等各項要素。

法律依據:《關於人民法院推行立案登記制改革的意見》 為充分保障當事人訴權,切實解決人民群眾反映的「立案難」問題,改革法院案件受理制度,變立案審查制為立案登記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等有關法律,提出如下意見。一、立案登記制改革的指導思想

(一)堅持正確政治方向。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堅持司法為民公正司法,通過立案登記制改革,推動加快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

(二)堅持以憲法和法律為依據。依法保障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方便當事人訴訟,做到公開、透明、高效。

(三)堅持有案必立、有訴必理。對符合法律規定條件的案件,法院必須依法受理,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以任何借口阻撓法院受理案件。

熱點內容
志願者宣傳民法典 發布:2024-12-25 13:31:52 瀏覽:760
宅基地紅本法律效力 發布:2024-12-25 13:29:41 瀏覽:635
2最新公司法 發布:2024-12-25 13:29:32 瀏覽:947
2020初級會計經濟法30下午 發布:2024-12-25 13:06:51 瀏覽:329
交通法規實施細則 發布:2024-12-25 12:57:50 瀏覽:694
國家法官學院徐繼軍 發布:2024-12-25 12:56:40 瀏覽:796
國有獨資公司遵守什麼法律 發布:2024-12-25 12:49:05 瀏覽:421
南昌大學法學調劑 發布:2024-12-25 12:42:17 瀏覽:599
唐代的司法制度 發布:2024-12-25 12:42:16 瀏覽:591
人權保障與我國刑法的完善 發布:2024-12-25 12:37:04 瀏覽: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