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法效率內涵
⑴ 商法原則及其內涵
法律分析:(1)強化商事組織原則;(2)維護交易安全的原則;(3)促進交易迅捷的原則;(4)交易公平的原則。商法的基本原則是商法具體規則與抽象的商法價值的交匯點,是現代商法性質的集中體現。多體現為民法領域。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二條 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⑵ 商法內容
法律分析:商法包括以下幾類主要內容:
(一)組織規范與交易規范
大體上可以說,在本課程包括的六門法律中,公司法、合夥企業法、破產法屬於商事組織法,票據法、證券法和保險法屬於商事交易法。
(二)強制性規范與任意性規范
1、商法中的強制性規范:任何一種法律制度,都必須在穩定性、一致性和靈活性3者之間取得平衡。要求法律具有超越時空的一致性和穩定性的理由是顯而易見的。這樣可以提高效益、降低成本、保證安全。2、另一方面,除了強制性規范外,任意性規范的作用也是重要的。為了提高經濟效率,商法又必須本著自由原則,設立任意性規范以保留意思自治的足夠空間。在商事法律中,自由原則主要體現為法律中直接的任意性條款,包括授權性和選擇性的條款。
(三)實體規范與程序規范
商法中的實體規范主要是有關權利、義務、責任、條件、限制和行為方式的規定。 有些商事法律也包括了程序性的規定。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
第一條 為了規范公司的組織和行為,保護公司、股東和債權人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經濟秩序,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制定本法。
第二條 本法所稱公司是指依照本法在中國境內設立的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第三條 公司是企業法人,有獨立的法人財產,享有法人財產權。公司以其全部財產對公司的債務承擔責任。
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以其認繳的出資額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東以其認購的股份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
⑶ 什麼是商法精神
有關商法精神是很難用幾句話介紹清楚的,其中涉及三個問題,一是是公司和商人;二是公司法和商業組織法;三是公司法的精神和商法的精神。理清這幾對關系有助於理解商法精神。
公司法中體現的商法精神概括起來有以下幾點:
第一、公司的自治。公司法規定的關於公司的自治,特別是有限公司的自治非常明顯。除了法律、行政法規有特定規定外,公司的營業是自由的。另外,公司可以依照章程來實施公司的行為,但公司章程不能違反法律規定、違背社會公序良俗,不能侵害社會公共利益。公司自治體現著整個商法的自治,公司的自治與整個商法的自治一致被很多人認為是在私法領域中「高高舉起的一面大旗「。「高高舉起」說明了它的地位和重要性。
第二、方便投資。方便投資是在公司法中體現出來的。公司法中我們可以看出,促進投資、方便投資、有利投資是公司法的精神,也是公司法體現的商法的精神。
第三、追求效率。,相比較而言,民法更有倫理性,商法更追求效率,商法的追求效率是它的特點。另外,商法精神的發揚可以促進整個市場經濟的發展,因為商法的精神強調怎樣能夠推動整個資本市場的發展,同時它也很注重商業組織的團體性和發揮作用的結果。
⑷ 商法中商事交易迅捷安全原則中效率與安全的關系是什麼
安全與效益:商法之核心價值
漢語中的「效率」,相當於英語中的對應詞「efficiency」或「efficient」 。在我們的生活中,常言之「經濟效益」,「辦事效益」,「生產效益」,「學習效率」 等。所有這些詞無外乎體現了一種經濟學上的觀念:以較小的成本生產出等量的產品,抑或以相同的成本獲得較多的產品。倫理學家們常常將效率視為功利,而經濟學家們卻說此乃「以價值極大化的方式配置和使用資源」。而在法律的視野中,效率被解釋為通過對某些行為的規制,限制一些自由,從而擴大更大的自由,使法律關系和法律行為流轉快速化,以實現最大價值的目標追求。當然,效率固然重要,但法律之價值同時也在於維持一種安全的態勢。正如台灣學者張國鍵稱:「商事交易,固貴敏捷,尤須注意安全,如果只圖敏捷,而不求安全,則今日所為之交易,明日即可能發生問題,甚至於遭受意外之損害」。11商法對維護交易安全之各種形式已在上段論述中以干預主義原則、公示主義原則、外觀主義原則、嚴格責任主義原則加以闡明,故在此不作具體闡述。
作為商法核心價值,筆者認為其自身的存在與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商法價值之二元性與自然性特徵。所謂二元性,即效率與安全之矛盾性。商法作為一個營利性,技術性,操作性較強的法律部門,其核心價值體現為保障商事交易安全和促進交易效率。但是,自古以來,法學者們對於交易安全與交易效率,實質公平與程序公平誰更優先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歇。這是因為對效率的追求不可避免的產生出各種不安全的因素,因為效率與公平往往處於深沉的張力之中。12 沒有效率的安全使無價值的,沒有安全的效率也將時刻使法益處於危險的狀態。所謂自然性,是指商法即以對商人或商行為的規范的角色,自誕生以來,其安全與效率價值就一直蘊藏於商法價值之中,並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易言之,安全與效率價值是商法的靈魂,是其存在之基石,是推動其發展的內在原動力。可以說安全與效率對商法來說完全是一種純自然價值的體現。沒有安全與效率,就沒有商法。
從我國現行立法和具體制度看,安全與效率的矛盾沖突是十分突出的,大體上表現為過分注重安全價值的保障,而對效率價值重視不足,這也使我國商事法律不成熟的一種表現。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對於自治、風險、自由的認識是不充分的,相反統一、大和、團體、託付等觀念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國家是人民的保姆,政府是人民的公僕。因此,人們往往都習慣於被國家公權統治,依附於國家的管理,而國家也將百姓生產、交易之瑣事囊於自身保護范圍之中。此種民族之性格並非中國一國存在,包括我國台灣地區,東南亞眾國,日本等在內的東亞國家和地區,都普遍存在著這一現象。國家積極介入私法領域的商事活動,為交易人擔當風險迴避責任,保障其財產安全固然重要,但與此同時,商事主體交易自由,商事交易的敏捷高效就必將受到限制。僅以我國企業法人設立的最低資本注冊金制度,就可見一斑。當新技術還未轉化為資本的時候,最低資本注冊金制度往往限制了新技術的快速傳播,進而轉化為資本的效率與可能性。在已成立的企業法人中,固定資產和法人設立最低資本保證金制度,往往限制了法人財產轉化為資本的過程,減緩了民事商事活動流轉過程。依照私法領域意思自治立法原則的內容,從事商事活動的交易風險自負,對於交易相對方的商業信息應自行查找,政府應盡量減少對司法領域交易活動的干預。
但是進一步思考,東方十界在其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與西方社會完全不同的社會結構、人倫傳統和邏輯結構,而現代商法又起源於歐洲,並在西方社會的邏輯體系中成長壯大。如今我們站在東方黃色文明的土地上,將藍色文明的制度原則毫無保留地抑或完全不考慮法律資源本土化地移植過來是否妥當,還值得商榷。
基於我們現階段還處於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的歷史發展時期,宏觀經濟市場與微觀經濟市場發育尚未成熟,商事交易的不確定性風險因素還有很多,商事主體自身內部體系還有待健全,因此筆者認為,目前在商事法律中適當的偏重於對商事交易安全之保護還是有其現實的意義與價值的。但是,隨著商業市場的逐步健全,商法價值的總趨向,還是應逐漸向效率價值方向傾斜。因此,在一個較完整的法制體系中,安全價值並非商法所特有,民法、刑法、行政法等部門法也要極力的保護法益的安全。商法中的安全價值往往通過憲法、民法等基本法已經加以了較寬泛地保護,而唯有交易之效率價值,才是真正體現商法根本特性的價值,因而也就成為商法中最優位的價值。13
筆者認為,中國未來商法價值的發展應該以保障效率價值優先於保障安全價值。這並不是一種刻意地追求,更非「××政策」和「××口號」所能動搖。這種發展是「自然選擇」的結果。一種制度要存在並根植於社會,就必須順應社會對這項制度所提出的特殊要求。安全固然重要,可這僅是自然理性對法律普遍性的呼喚,而商法之矛盾特殊性卻更多的體現於商事法規對交易效率的促進之中。簡化交易程式,便捷交易活動是現代商行為法的最主要功能,而效率價值才是商行為法的根本價值。14
當然,筆者也並非在此鼓吹「效率絕對化主義」、「效率法西斯主義」,而只是嘗試性地探討商法在穩定中漸變的發展趨勢。由其對於當今中國,改革的步伐更要謹小慎微,前進的方向更有反復探究,詳加論證。否則,歷史上那段「非理性」的劇目又將重演。
新 探
在商法立法史上,法國於1807年的商法典開創了「民商分立」的商事立法模式與瑞士1912年民法典開創的「民商合一」的立法模式都有不少國家在追隨。15 其中以荷蘭民法典中所采之民商合一立法體系位極端。我國目前所採取的立法體系為民商合一的立法體系,於是多年來,法律人們圍繞著「民商合一」與「民商分立」的問題爭論不休。也有學者寫文章16從民法與商法的分合(從商法獨立性的角度)來談商法的特性與價值。而真正從商法作為法這一調整社會關系的規范所應當具有的法理價值和制度價值來探討的文章並不多見。基於此,筆者試從商法作為法所應當擁有的基本價值出發,試圖從抽象的法理學與具體的商事法律制度相結合的角度,對商法的價值,以及各種價值間的內在體系結構進行粗淺的分析與探求。17
商法經歷了由習慣到習慣法再到成文法的發展歷程,一直以來他都是商人們的「自由宣言」與「權利憲章」。在民商合一的國家和地區,商法作為民法的特別法,在憲法與民法對於平等、正義、安全與秩序進行抽象的概括性保護後,商法在具體的交易行為中將權利不斷的變為現實。商法作為一個重要的部門法之所以能夠存續於世間,是以其技術性、營利性、國際性、敏捷性、進步性相聯系的,而在商法之價值體系中,效率價值成為實現這些特製屬性的最有力的前提與保障。由是觀之,商法的價值體系內容是和諧一致的。從矛盾之普遍性而言,其具有作為法所擁有的一般性價值,從矛盾的特殊性而言,商法以其效率、安全、快速等特性價值長存於世間。沒有基本價值的商法將極有可能成為使法益瀕臨危險或實質侵害之中的惡法。但沒有特殊價值的商法,又將失去其獨立地位,被它法所包容。因此,商法的價值應當包括其一般價值與特殊價值。從而真正構建商法學內容嚴密的價值邏輯體系,形成商法在特定情況下所應有的價值取向,保障商事交易活動的順利公平快速穩定地進行,為商法之未來可持續發展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指明前進的方向。
⑸ 學習商法的好處
商法嚴格意義上來說是有一條脈絡的,這條脈絡以《個人獨資企業法》為始(外商投資相關法律不論),經《合夥企業法》,到《公司法》,再到與《公司法》千絲萬縷關系的《證券法》,到《保險法》,到《海商法》。學界爭議很大的一個論點涉及到是否需要編纂一部商事的法典的通則。這就體現了在我國現行的民商合一的立法體制之下,學者之間對於商法的認識存在不同。自然,持贊成的觀點的一方認為商法雖然外表瑣碎復雜,但是內核裡面是可以利用數學上的「提取公因式」的立法技術實現對於商法原則的一個提取的。從另一方面來說,商法是一門很「俗」的學科,商法往往不像民法那樣容易出大家,商法往往很難出大家,但是也體現出商法接地氣,他沒有那麼多高大上,沒有那麼多公平正義,他幫我們認清現實。商業社會本身就不是一個溫情的社會,天下熙熙攘攘皆為利而來而往,商法的原則就是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在上商法的同時閱讀相關的書籍,往往在學習實體法的時候,課外的拓展和學習也是學習樂趣的一個重要部分。讀過《公司的歷史》你會發現原來荷蘭才是最早開設證券交易市場的國家,哦,不是英國。你才會發現早在幾百年前荷蘭就發生了鬱金香事件,就發生了金融泡沫。
⑹ 商法的特點
商法的特點:商法調整行為的營利性;商法調整對象的特定性;商法規范較強的技術性和易變性;商法的公法性;商法的國際性。
商法的原則:商主體法定原則(類型法定、內容法定、公示法定);公平交易原則(地位平等、誠實信用);交易簡便、迅捷原則(交易簡便、短期實效、交易定型化);鼓勵交易原則(維護交易的有效性、對於有過錯的交易行為最大可能的使其有效、通過其他原則如短期實效、意思自治等原則) 。
(6)商法效率內涵擴展閱讀
商法的種類
1、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
(1993年12月29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五次會議通過根據1999年12月25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
2、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夥企業法
(1997年2月23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通過2006年8月27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三次會議修訂)
3、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獨資企業法
(1999年8月30目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通過 1999年8月3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20號公布自2000年1 月1日起施行)
4、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
(1979年7月1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 根據1990年4月4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的決定》修正根據2001年3月15目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的決定》第二次修正)
⑺ 簡述商法的存在形式及其內涵
商法是調整商事關系的法律規范,是法律體系中的一個重要部門。商法起內源於地中海沿岸國容家的商人習慣法。隨著經濟貿易活動的發展以及商事規則的豐富,大陸法系國家紛紛制定了商法典及其他商事單行法規,形成了民商分立的格局。
⑻ 民法與商法有什麼區別
您好,一、民法和商法的理念不同
民法理念主要有平等、公平、私法自治、過錯責任。商法理念主要有強化的私法自治、營業自由與投資自由、保護營利、嚴格責任。從原則上講,民法作為商法的一般法,民法的理念都適應於商法,而商法作為特別法,不僅具有自己特殊的理念,且在適用民法理念時,也因商法的特殊性而有所修正。
二、民法和商法產生的經濟基礎不同
民法產生的經濟基礎是商品經濟,民法是和商品經濟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有商品經濟就應當有法律,就應當有調整商品經濟的基本法律——民法。商法產生的經濟基礎是市場經濟,商法是調整市場經濟的最基本的法律形式之一。民法強調平等自主、等價有償以及誠實信用三項基本原則。商法強調效率至上、兼顧公平以及國家干預,這三項原則體現的顯然是市場經濟的普遍要求與一般規律。
三、民法和商法的立法價值取向不同
立法價值取向,主要包含兩層含義:一是指各國在制定法律時,希望通過立法所欲達到的目的或追求的社會效果;二是指當法律追求的多個價值目標出現矛盾時的最終價值目標選擇。價值取向主要涉及到價值界定、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價值取向和法律原則的關系是價值取向可轉化為各項明確肯定的法律規范和法律制度。價值取向和具體法律規范之間是通過法律原則來連接的,在效力上,價值取向是法律原則的上位概念。
民法和商法都是私法,具有誠實信用、公平、效益、平等等相同的基本價值取向,但基於調整對象的不同,兩者的立法價值取向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在民法的各項價值目標中,最基本的價值取向是公平,當公平與其他民法原則發生沖突或矛盾時,公平是首選,即公平至上兼顧效益與其他;在商法中最高的價值取向是效益,其基本立法要求是效益至上兼顧公平與其他。民法和商法不同的價值取向既反映了兩者具有不同的目的追求,也反映了兩者具有不同的作用和獨特的存在價值。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⑼ 100分~~~~ 求法經濟學的價值體現在哪些方面請認真回答
基於法經濟學視角的商法價值取向研究
一、關於商法價值取向的分歧
商法價值取向是從法哲學高度對商法宗旨的概括,是商法在調整商事社會關系時欲求的理想目標,因而是商法重要的基本理論問題之一。近年來我國已有不少學者關注商法價值取向問題,相關成果極大地推動了我國商法基本理論的研究。如錢玉林從商法與經濟法相比較的角度,認為兩者有著完全不同的理念和價值取向,現代商事法的價值取向是交易迅捷、靈活和交易安全。交易安全與交易迅捷在功能上相得益彰[1]。而胡鴻高認為商法的價值是指商事法律規范對於社會和個人及其群體的積極意義。它體現商法精神,統領商事立法、執法和司法的全過程。交易效率價值、交易安全價值和交易公平價值構成了當代商法的三大基本價值。商法的三大價值不是孤立的,它們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它們在貿易本位的基礎上組成了一個動態的、既互相制約又互相促進的相輔相成的基本價值鏈[2]。在商法的價值取向的認識上,雖然結論不完全一致,有認為是公平,有認為是效率,但相同之處在於多傾向於存在一個終極價值目標可以統領一切商法價值。
但是,在一些重要問題上尚存在深入研究的必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第一,已有成果界定商法價值取向的方式是從理論到理論的推導,商法價值取向這一宏觀問題缺少微觀基礎支持。第二,也有學者意識到單一商法價值取向的缺陷,給出的解決方法是羅列多種價值作為替代,分別將其定位為「目標」、「基點」或「條件」,但這並不能說明各價值間的關系。「理想的商法價值取向構成狀況應為交易安全與交易效率的平衡,但二者的衡定卻是相對的、暫時的,而兩者的沖突在現實中難以避免。所以,有必要事先預設其序位,權衡出首要的價值目標,為價值沖突的解決立下規則」[3]。但是,「事先預設序位,權衡出首要的價值目標」,等於先入為主預先確立了商法的終極價值取向,也就不存在價值沖突問題。第三,從部門法比較的角度考察經濟法與民商法,得出商法價值取向與經濟法不同的結論,但該類分析是建立在「民商合一」論之上的,認為公平原則是民商法的一項基本原則,該原則是一個高位原則,對其他民商法的其他原則起指導作用。實際上未注意民法與商法價值取向的不同,籠統地將二者作為一個整體,是在「民商合一」的前提假定之下得出商法的價值取向為公平[4]。第四,有個別文獻認識到商法價值取向的歷史性,但沒有考慮到商法價值取向的現實性和層次性,未能從實然之商法和應然之商法的層面加以詳解。第五,研究方法以法學的規范研究為主,缺少經濟學、社會學等多學科視角的考察和相互佐證。因此,運用法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從商法的微觀層面———商法的要素入手,探尋隱藏在商法規范、原則、概念和技術性規定之中的商法價值取向,並討論商法價值取向的層次性、現實性和歷史性,對完善商法基本理論的研究有重要意義。
二、商法價值取向的建構
(一)法律價值取向的微觀基礎
價值是對人類需要的基本滿足,反映現實的人同滿足其某種需要的客體的屬性之間的關系。法的價值蘊涵在法的要素之中,而在法的要素中,法律規范是具體規定權利、義務及法律後果的行為准則,具有微觀指導性和可操作性;法律概念是對專門法律術語的抽象和概括,包含特定法律意義;法律規范和法律概念構成法的價值的微觀基礎。法律技術性規定是法律文件中的技術性事項,涉及法律的效力和法律解釋權等問題;相比其他法律要素而言,法律原則具有宏觀指導性和本源性。法律原則和法律技術性規定是法的價值的宏觀基礎,法律的基本原則是法的價值的積淀,決定了法律的價值取向。立法價值取向是指法律向著某種目的或達到某種社會效果的方向運作和發展,價值取向集中體現在部門法的法律原則上[4]。立法價值取向主要有兩層含義:其一是指各國在制定法律時希望通過立法所欲達到的目的或追求的社會效果,其二是指法律所追求的多個目標出現矛盾時的最終價值目標的選擇[5]。價值取向與法律原則的關系是:價值取向可以轉化為或直接體現為法律原則,而法律原則所體現的精神又會具體體現為各項明確、肯定的法律規范和法律制度。在效力層次上,價值取向是法律原則的上位概念。而在法律原則與具體法律規范的關繫上,法律原則又是制定具體法律規范的依據,它要求具體法律部門的所有法律規范之間應當具有統一的價值取向,從而可以避免具體法律規范之間的矛盾,實現法律體系內部的和諧[6]。
(二)商法價值取向的內涵
商法的價值取向也可稱為商法的精神。商法的價值取向是抽象的,它存在於商法規范、商法概念、商法技術性規定和商法原則中。商法的價值取向必須藉助商事規范、概念、技術性規定和原則來體現。商法的原則較多地反映了商法的精神,它是調整商事關系必須遵循的普遍行為准則,是編撰商事法規和制定商法典的根本出發點和理論依據[7]。因此,討論商法的價值取向離不開對商法要素的考察,尤其是對商法基本原則的分析。所謂商法基本原則是指集中體現商法的性質和特點、概括商法的基本制度並反映商法基本精神的根本規則[8]。在我國商事法學研究中,商法基本原則是一個必然論及的問題。在數量有限的商法基本理論研究的學術論文中,關於商法基本原則的專題論文佔了較大的比重。事實上,極少有國家像我國這樣重視法律基本原則[9]。關於商法的基本原則,國內學者具有代表性的觀點有:
(1)三原則說。有認為應包括保障營利原則、維護交易效率原則和維護交易安全原則。也有認為應表述為交易自由原則、交易誠信原則、交易公平原則。還有學者主張維護市場正常運行原則、提高商事交易效率原則和保障商事交易安全原則[10]。(2)四原則說。持四原則說的學者最多,但分歧也較大,如有學者認為從商自由原則、企業維持原則、商事交易便捷性原則和商事交易安全性原則是商法的基本原則。也有認為應是是強化商事組織原則、維護交易公平原則、促進交易迅捷原則和維護交易安全原則。還有認為是促進交易自由原則、維護交易公平原則、提高交易效率原則和確保交易安全原則[11]。(3)五原則說。主要是商主體法定原則、公平交易原則、交易簡便和迅捷原則、鼓勵交易原則、交易明確和安全原則。還有認為是商事主體法定原則、確認和保護營利原則、促進交易簡便快捷原則、維護交易公平原則和保護交易安全原則[12]。(4)七原則說。認為包括依法自由行使權利原則、商事主體意思自治原則、誠實信用原則、合法原則、尊重公共利益公序良俗原則、鼓勵交易保障交易便捷原則和維護交易安全原則[13]。(5)八原則說。即利潤最大化原則、誠實信用原則、磋商調節原則、互惠原則、簡便敏捷原則、安全原則、經營自主原則、強化商事組織和社會責任原則[14]。
從以上觀點可以看出,雖然在商法基本原則問題上存在較大分歧,但維護交易公平原則、提高交易效率原則和確保交易安全原則是為主流觀點所認可的。筆者認為,公平、效率和安全原則正是商法價值取向的直接體現,公平價值體現在許多商事規范中,如「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公司收購制度、公司破產制度等。公平價值在法律上表現為商事主體資格、權利、義務的平等性,在經濟上應該是表現為分配正義,強調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的公正性。商法效率價值體現在交易自由、交易規則及行為方式定型化、格式合同、短期時效、權利證券化、電子簽名、股東藉助證券交易系統投票等具體商事法律規范中。如學者所言:「商業是以營利為目的,為達到此種目的,必須力求交易敏捷。因交易敏捷,從事於商業之人,才能多次反復地交易,得以經濟其時間之利用,而達到其營利之目的。」[15]而信息披露制度、要式性、權利外觀主義、公示主義、票據無因性和嚴格責任等制度則是商法安全價值的體現。
有些原則不能作為商法的基本原則,僅僅適用於商法的某一制度或領域,是商法基本原則在具體商事制度或領域的表現,比如誠實信用原則是民法的基本原則,雖然在民法中被譽為「帝王條款」,但在商法中,誠實信用只是公平原則的體現。至於有學者主張「保障營利原則是商法保障營利基本價值理念在商法基本原則上的直接反映,它能適應商事交易發展的需要而進一步細化出商法的其他基本原則,是商法基本原則中的基本原則」[16],筆者認為,這種看法混淆了商行為與商法的關系,值得商榷。因「營利已不再是商法所保護的商事經營活動的最高目標,法律必須盡最大可能去阻止那些不公正或對他人及社會產生消極影響的營利行為」[7]。
三、商法價值取向的法經濟學解析
(一)商法價值取向的均衡性:利益集團博弈的結果
商法的價值是一組價值集合,經過博弈達成一種均衡狀態,商法的價值取向是效率、安全和公平價值的均衡結果,而不是以某種優位價值統率其他價值。商法各價值經過博弈達成價值均衡狀態,從而顯示商法的價值取向,商法各價值間的博弈過程實際上是社會各利益集團博弈的過程,制定法的出台就是利益集團力量博弈的結果。具體歷史時期的商法是該時期社會各利益集團的博弈均衡,該均衡表現商法的價值取向。無論是我國的商法還是國外的商事法律,其產生、發展及演變過程都清楚地顯示了這一博弈過程及其均衡結果。另外,商法價值取向的均衡性還要求效率、安全和公平價值在同一商事法律中的不同規范間實現均衡,只有這樣,該法律才能適應經濟活動的需求。比如舊《公司法》是為適應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需要,新《公司法》強調規范公司的組織和行為,很明顯兩者體現的是效率、安全和公平價值之間不同的均衡狀態,同時也說明商法價值取向從均衡到不均衡再到均衡的變化。
(二)商法價值取向的具體性:商事部門法的價值取向
就商法在一國法律體系中的地位而言,在世界范圍內,有所謂「民商合一」與「民商分立」之爭,我國商法學研究者曾對此問題投入大量研究力量。超越「民商合一」與「民商分立」,制定《商事通則》是現階段商法學研究界佔主流地位的學說[17]。我國不存在形式意義上的商法,只有公司、證券、票據、保險、破產、合夥企業、信託法和海商法等一系列單行商事立法,我國近年來出版的商法學著作也主要以上述商事部門法為研究內容。從各個商事部門法的立法宗旨可以看出,各商事部門法的價值取向並非整齊劃一,各商事部門法對效率、安全和公平價值側重不同。《公司法》側重效率,《證券法》和《保險法》強調安全,《破產法》更關注公平。所以,效率、公平和安全等價值在不同的商事部門法中體現出的不同均衡狀態,或者說效率、公平和安全等價值在不同均衡狀態中的地位,因不同的商事部門法而異。
(三)商法價值取向的歷史性:商事制度變遷與商法價值取向
正如前文所言,商法的價值取向是一個宏觀問題,能夠通過其微觀基礎,即商法的規范、原則、概念和技術性等要素得以體現。而商法相對其他部門法而言,具有易變性,商事立法隨經濟發展的變化而變化,不同時期的商法必然與當時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背景相適應,不同的微觀基礎也就必然體現差異性的商法價值取向。以我國的《公司法》為例,該法自出台以後歷經三次修改,其中第三次是修改幅度最大、最全面的的一次,基本上所有的條文都有修改,修改後的公司法降低了公司設立的門檻,明晰了法人治理結構,更大程度體現了公司的意思自治,突出了中小股東股東的權益保護。公司立法理念的變化可以從新舊法律條文的對比中清晰地得到答案,同樣的結論可以在證券、保險等商事部門法的修改中得出。而對法律價值取向的歷史性最有說服力的論據莫過於我國的《憲法》,從1954年、1975年、1978年和1982年《憲法》的變化,尤其是1982年憲法所經歷的4次修改,都充分說明了法律價值取向的歷史性。此時如果仍然堅持認為新《公司法》與舊《公司法》在價值取向上的同一性,恐怕難以服人。有學者與筆者持類似觀點,認為法律諸價值的階位僅在特定時期、特定社會的具體制度中探討才有意義,純理論上的研究僅具有假設意義[18]。理想的商法價值構成狀況應為交易安全與交易效率的平衡,但二者的衡定卻是相對的、暫時的,而其沖突在現實上難以避免[3]。
(四)商法價值取向的層次性:實質意義與形式意義上商法的價值取向
商法的價值取向可分為三個層次來表達:第一,商法作為私法的價值取向,即商法和同為私法的民法以及其他部門法一樣,其終極價值目標都是社會的公平、正義。第二,實質意義上商法的價值取向,是實質意義上商法的具體價值追求,包括公平、效率和安全等價值觀。實質意義上商法的價值取向是公平、效率和安全等價值觀的集合。第三,形式意義上商法的價值取向是指在商事部門法內部,當不同的價值發生沖突時,何者更為優先。形式意義上的商法的價值取向是公平、效率和安全等價值觀的均衡。以上三個層次構成完整意義上的商法價值取向。在我國商法理論研究中,對於民商法追求社會公平正義的終極價值目標這一點已形成共識[19],但根據筆者掌握的資料,已有的研究尚未注意到實質意義上的商法和形式意義上的商法在價值取向上的差異。
(五)商法價值取向的現實性:實然之商法和應然之商法的價值取向
「應然之法」與「實然之法」是法哲學的基本范疇。「實然之法」是現實存在之法,是「實際上是怎樣的法」,即在現實中實際存在、對人的行為實際發生效力的制定法,「實然之法」是各種利益相互妥協的產物。實然層面的商法的價值取向為公平、效率和安全三種價值的均衡。「應然之法」是理想之法,是「應該是怎樣的法」,即根據法的特性而應達到某種理想狀態的法。商法價值取向與商法基本原則的關系是商法價值取向決定商法基本原則,因此,可以通過對商事成文法基本原則的分析來追尋其背後的價值取向。但由此得到的只是實然層面的商法的價值取向,而不是應然層面的商法的價值取向。顯然,從商事部門法的要素中無法探知應然層面的商法的價值取向。
在法哲學領域尋求「應然之法」價值取向的研究產生了「自然法」的思想,法經濟學的研究視角給我們提供了探尋應然層面商法價值取向的又一路徑。法經濟學主要運用微觀經濟學的有關理論和方法,分析法學理論和法律現象。其理論的核心是:一切立法、司法、執法以及整個法律制度都起著分配稀缺資源的作用,故所有法律活動都要以資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即效益最大化為目的。法律作為經濟的「內生變數」,如同資金、勞動力、技術等生產要素一樣,對經濟發展具有決定作用。法律的經濟功能包括降低交易費用、提高經濟效益、促成合作、提供激勵機制、外部性的內部化和減少不確定性[20]。新制度經濟學的研究表明:經濟制度可以降低交易成本、為經濟提供服務、為實現合作創造條件、提供激勵機制並抑制人的機會主義行為,制度創新有利於外部利潤內部化[21]。也就是說,當每個人自以為是奔向個人利益的時候,就是走向了公共的利益[22]。正如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所言:個人追求利潤的活動在滿足交易雙方的同時,間接地促進了社會的繁榮。應然層面的商法作為正式制度,顯然也具有以上經濟功能,效益最大化也就成為「應然之商法」價值取向的不二選擇。
參考文獻:
[1]錢玉林.商法的價值、功能及其定位──兼與史際春、陳岳琴商榷[J].中國法學,2001(5).
[2]胡鴻高.商法價值論[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5).
[3]張楚.論我國商法規范的二元結構及其價值缺陷[J].中國法學,1999(2).
[4]戴霞.論民商法與經濟法的價值取向———從公平與效率之視角[J].暨南學報:人文社科版,2004(3).
[5]趙萬一.商法基本問題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84.
[6]趙萬一.論民商法價值取向的異同及其對我國民商立法的影響[J].法學論壇,2003(6).
[7]范健,王建文.商法的價值、源流及本體[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11.
[8]張民安.商法總論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40.
[9]范健,王建文.商法基礎理論專題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7.
⑽ 國際商法的內涵介紹
從形式上講,國際商法體系的確定既要考慮國際商法所調整、涉及的商事關系領域,又要考慮國際商法淵源本身的結構和特點,還要確定體系各組成部分內容之間的關系。在內容上,國際商法體系的確定取決於跨國界的商事關系的發展。國際商事關系發展到今天,所涉及的已經不再是簡單的產品交換等內容。根據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在起草《國際商事仲裁示範法》時,就「商事」一詞所作的注釋,具有商事性質的關系包括但不限於下列交易:任何提供或交換商品或勞務的交易;銷售協議;商事代表或代理;保付代理;租賃;咨詢;設計;許可;投資;融資;銀行業;保險;開采協議或特許權;合營企業或其它形式的工業或商業合作;客貨的航空、海洋、鐵路或公路運輸。國際商事關系以生產要素的跨國界流動為主流,再結合商事行為法性質的結構劃分,我們可以系統地劃分國際商事活動涉及的領域,這也是國際商法按調整對象進行劃分的基礎。按照這一思路,國際商事關系涉及四個領域,即直接媒介錢貨交易的動產和不動產買賣、有價證券的買賣,在交易所進行的買賣以及商人間的買賣等;間接媒介貨物交易的行為,如貨物運輸、倉儲保管、居間、行紀、代辦商等;為工商提供資金融通的銀行、信託,為商業提供產品的製造業、加工業等;直接間接為商事活動提供服務的財產保險等。從形式和內容兩方面的結合和國際商法目前的發展階段看,我們可以大致確定國際商法體系的主要組成部分。國際商法應包括:商事主體法(包括商事組織、商事代理、商業登記等);商事行為法(包括國際貨物買賣法、國際貨物運輸法、國際貨物運輸保險法、海商法、國際技術貿易法、產品責任法、票據與國際結演算法、國際資金融通法);國際商事爭議解決規則(包括國際民事訴訟、國際商事仲裁)。每一組成部分在表現形式上都是由國際法淵源和國內法淵源有機結合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