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總則有哪些變化
A. 民法總則給普通人帶來哪些變化
民法總則給普通人帶來變化如下:
1.尊重民事主體的自主判斷
民法總則在第一章基本規定內里明確,民事容主體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犯。
2.體現了對人的終極關懷
民法總則在重視和貫徹人文關懷理念方面邁出了新的步伐。很多條文都體現了對人的終極關懷。民法是人永遠走不出的網,可以說一個人從「進入搖籃」之前到「進入墳墓」之後,都會受到民法總則的關注。
3.體現了對家的重視
民法總則規定,父母對未成年子女負有撫養、教育和保護的義務。成年子女對父母負有贍養、扶助和保護的義務。
4. 對21世紀人們的社會生活作出回應
民法總則規定,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需要獲取他人個人信息的,應當依法取得並確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傳輸他人個人信息,不得非法買賣、提供或者公開他人個人信息。
供參考。
B. 民法總則對民事主體的規定有哪些新的變化
一是《民法總則》對舊法作出了一定的修改。如認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內行為能力人申請主體,從容「利害關系人」修改為「利害關系人或者有關組織」;認定恢復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申請主體,從「本人或者利害關系人」修改為「本人、利害關系人或者有關組織」,並單獨增加一款列舉了「有關組織」的范圍;撤銷監護人資格申請主體,從「其他有監護資格的人或者單位」修改為「有關個人或者組織」。
二是《民法總則》增加了一些新規定。如新增了胎兒利益保護條款、捐助法人決定可撤銷條款以及英雄烈士人格權益保護條款。
三是舊法有規定或明確的,但《民法總則》沒有規定或明確。如舊法明確了宣告失蹤、宣告死亡申請主體中「利害關系人」的具體范圍,而新法卻沒有明確;舊法規定了宣告死亡申請主體的順序,新法卻沒有規定。如何應對這種新變化,對相應民事案件的起訴、申請主體進行准確界定,對做好《民法總則》施行後的民事立案和審判工作至關重要。
C. 《民法總則》施行後,起訴主體發生了哪些變化
您好,《民法總則》與《民法通則》及有關司法解釋相比,部分民事案件起訴、申請主體出現了一些新變化:
一是《民法總則》對舊法作出了一定的修改。如認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申請主體,從「利害關系人」修改為「利害關系人或者有關組織」;認定恢復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申請主體,從「本人或者利害關系人」修改為「本人、利害關系人或者有關組織」,並單獨增加一款列舉了「有關組織」的范圍;撤銷監護人資格申請主體,從「其他有監護資格的人或者單位」修改為「有關個人或者組織」。
二是《民法總則》增加了一些新規定。如新增了胎兒利益保護條款、捐助法人決定可撤銷條款以及英雄烈士人格權益保護條款。
三是舊法有規定或明確的,但《民法總則》沒有規定或明確。如舊法明確了宣告失蹤、宣告死亡申請主體中「利害關系人」的具體范圍,而新法卻沒有明確;舊法規定了宣告死亡申請主體的順序,新法卻沒有規定。如何應對這種新變化,對相應民事案件的起訴、申請主體進行准確界定,對做好《民法總則》施行後的民事立案和審判工作至關重要。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D. 民法總則54條有哪些改變和意義
您好,民法總則第54條的突破點:
總則第五十四條規定:「自然人從事工商業經營,經依法內登記,為個體工容商戶。」該條款為「在家辦公」這種新經濟主流生產生活方式掃清了法律障礙,使中國成為第一個為新經濟打開大門的國家。
對照修改前的法律,《民法通則》第26條規定,公民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依法經核准登記,從事工商業經營的,為個體工商戶。總則原規定:自然人經依法登記,從事工商業經營的,為個體工商戶。
其實質性的改變在於:原規定中,自然人須先登記,成為個體工商戶,才能從事工商業經營。而現在的規定是,自然人不登記,也可以憑自然人身份從事工商業經營;如果登記,則可以轉為以個體工商戶身份從事工商業活動。
二、民法總則第54條的意義
總則第五十四條意味著——自然人有權營商,依法登記的,是個體工商戶;不登記,不叫個體工商戶,但並不意味著無權營商,總則這樣規定,不僅是對線上自然人營商地位的保障,還是對線下自然人營商進行賦權,徹底破除登記才准許經營的桎梏。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E. 民法總則對民事主體的規定有哪些新的變化
一是《民法總則》對舊法作出了一定的修改。如認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申請主體,從「利害關系人」修改為「利害關系人或者有關組織」;認定恢復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申請主體,從「本人或者利害關系人」修改為「本人、利害關系人或者有關組織」,並單獨增加一款列舉了「有關組織」的范圍;撤銷監護人資格申請主體,從「其他有監護資格的人或者單位」修改為「有關個人或者組織」。
二是《民法總則》增加了一些新規定。如新增了胎兒利益保護條款、捐助法人決定可撤銷條款以及英雄烈士人格權益保護條款。
三是舊法有規定或明確的,但《民法總則》沒有規定或明確。如舊法明確了宣告失蹤、宣告死亡申請主體中「利害關系人」的具體范圍,而新法卻沒有明確;舊法規定了宣告死亡申請主體的順序,新法卻沒有規定。如何應對這種新變化,對相應民事案件的起訴、申請主體進行准確界定,對做好《民法總則》施行後的民事立案和審判工作至關重要。
F. 新的民法總則有哪些變化
問:
新的民法總則有哪些變化?
答:
一、新增條款
1、 第一百九十條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對其法定代理人的請求權的訴訟時效期間,自該法定代理終止之日起計算。
2、 第一百九十一條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損害賠償請求權的訴訟時效期間,自受害人年滿十八周歲之日起
3、第一百九十六條下列請求權不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
(一)請求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
(二)不動產物權和登記的動產物權的權利人請求返還財產;
(三)請求支付撫養費、贍養費或者扶養費;
(四)依法不適用訴訟時效的其他請求權。
本條規定了部分請求權不適用訴訟時效。
《時效規定》第一條僅規定了部分債權請求權不適用訴訟時效。
《時效規定》第一條 當事人可以對債權請求權提出訴訟時效抗辯,但對下列債權請求權提出訴訟時效抗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一)支付存款本金及利息請求權;
(二)兌付國債、金融債券以及向不特定對象發行的企業債券本息請求權;(三)基於投資關系產生的繳付出資請求權;
(四)其他依法不適用訴訟時效規定的債權請求權。
4、第一百九十七條訴訟時效的期間、計算方法以及中止、中斷的事由由法律規定,當事人約定無效。
當事人對訴訟時效利益的預先放棄無效。
5、第一百九十八條法律對仲裁時效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沒有規定的,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
6、第一百九十九條法律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的撤銷權、解除權等權利的存續期間,除法律另有規定外,自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產生之日起計算,不適用有關訴訟時效中止、中斷和延長的規定。存續期間屆滿,撤銷權、解除權等權利消滅。
…………
G. 民法總則提案有哪些亮點變化
對於民事法律的抄適用規則,草案襲規定:一是處理民事糾紛,應當依照法律;法律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習慣,但是不得違背公序良俗即公共秩序和善良習俗。二是其他法律對民事關系有特別規定的,依照其規定。比如著作權法、專利法、保險法等,這些法律很難也不宜納入民法典。
民事主體:增加了保護胎兒利益的規定
尚未出生的孕寶寶能主張權利嗎?尤其是當涉及遺產繼承或是損害賠償的時候,這個問題尤為現實。今後,這樣的問題或許將不再有疑問。與民法通則相比,總則草案規定:涉及遺產繼承、接受贈與等胎兒利益保護的,胎兒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但是胎兒出生時為死體的,其民事權利能力自始不存在。
總則草案還下調了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未成年人的年齡標准,規定6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這樣規定是為了更好地尊重未成年人的自主意識。
H. 民法總則帶來哪些新變化
一、新增條款
1、 第一百九十條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對其法定代理人的請求權的訴訟時效期間,自該法定代理終止之日起計算。
2、 第一百九十一條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損害賠償請求權的訴訟時效期間,自受害人年滿十八周歲之日起
3、第一百九十六條下列請求權不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
(一)請求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
(二)不動產物權和登記的動產物權的權利人請求返還財產;
(三)請求支付撫養費、贍養費或者扶養費;
(四)依法不適用訴訟時效的其他請求權。
本條規定了部分請求權不適用訴訟時效。
《時效規定》第一條僅規定了部分債權請求權不適用訴訟時效。
《時效規定》第一條 當事人可以對債權請求權提出訴訟時效抗辯,但對下列債權請求權提出訴訟時效抗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一)支付存款本金及利息請求權;
(二)兌付國債、金融債券以及向不特定對象發行的企業債券本息請求權;(三)基於投資關系產生的繳付出資請求權;
(四)其他依法不適用訴訟時效規定的債權請求權。
4、第一百九十七條訴訟時效的期間、計算方法以及中止、中斷的事由由法律規定,當事人約定無效。
當事人對訴訟時效利益的預先放棄無效。
5、第一百九十八條法律對仲裁時效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沒有規定的,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
6、第一百九十九條法律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的撤銷權、解除權等權利的存續期間,除法律另有規定外,自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產生之日起計算,不適用有關訴訟時效中止、中斷和延長的規定。存續期間屆滿,撤銷權、解除權等權利消滅。
I. 新民法總則關於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有哪些變化
1、民事主體依照法律規定和當事人約定,履行民事義務,承擔民事責任。專
2、二人以上依法承擔按份責任,屬能夠確定責任大小的,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難以確定責任大小的,平均承擔責任。
3、二人以上依法承擔連帶責任的,權利人有權請求部分或者全部連帶責任人承擔責任。
連帶責任人的責任份額根據各自責任大小確定;難以確定責任大小的,平均承擔責任。實際承擔責任超過自己責任份額的連帶責任人,有權向其他連帶責任人追償。
《民法總則》第一百七十九條規定,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主要有:
(一)停止侵害;
(二)排除妨礙;
(三)消除危險;
(四)返還財產;(五)恢復原狀;
(六)修理、重作、更換;
(七)繼續履行;
(八)賠償損失;
(九)支付違約金;
J. 民法總則的內容新增的有哪些變化
你好,
一、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年齡下限從十歲下調至八歲
此次修改的民法總則中,將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年齡下限標准從「十周歲」下調至「八周歲」,規定不滿八周歲的未成年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實施民事法律行為,而八周歲以上不滿十八周歲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按照總則規定,他們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
二、構建了以家庭監護為基礎、社會監護為補充、國家監護為兜底的監護制度
總則針對未成年人監護領域的突出問題,對監護制度作了以下完善:
1.調整了監護人的范圍
隨著我國公益事業的發展,有監護意願和能力的社會組織增多,由這些組織擔任監護人可以作為家庭監護的有益補充,也可以緩解國家監護的壓力。這些社會組織擔任監護人應當具備的信譽、財產狀況等條件,可以由相關法律具體規定。
此處變化引人關注,它更加強調了民政部門的國家監護職責。此前實施的民法通則規定,無監護人的未成年人由其父母所在單位或者住所地的居委會、村委會或者民政部門擔任監護人;而民法總則則指出,沒有依法具有監護資格的人的,監護人由民政部門擔任,也可以由具備條件的被監護人住所地的居委會、村委會擔任。
從「無監護人的未成年人」到「沒有依法具有監護資格的人」;從「由其父母所在單位或者住所地的居委會、村委會或者民政部門擔任監護人」到「監護人由民政部門擔任,也可以由具備履行監護職責條件的被監護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擔任」,對以往法律屬於一種完善。
2.完善了撤銷監護制度
在司法實踐中,父母家暴兒童、遺棄兒童的現象不時發生,針對此類監護人,民法總則也做了相應規定。總則規定,法院可以根據申請撤銷監護人的資格、依法指定新監護人,並對提起撤銷監護訴訟的主體、適用情形、監護人資格的恢復等作了明確規定。
總則規定,在特定情況下,法院可根據有關人員或者組織的申請,撤銷其監護人資格,並根據最有利於被監護人的原則依法為其制定新監護人。
特定情況指的是,當監護人實施嚴重損害被監護人身心健康行為的;怠於履行監護職責,或者無法履行監護職責並且拒絕將監護職責部分或者全部委託給他人,導致被監護人處於危困狀態的;或者實施嚴重侵害被監護人合法權益的其他行為的。
三、對胎兒利益的保護
按照現行民法通則的規定,自然人的民事權利始於出生,胎兒尚未出生,原則上不具有民事權利能力。總則在繼承法規定的基礎上明確了對胎兒利益的保護,"涉及遺產繼承、接受贈與等胎兒利益保護的,胎兒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但是胎兒娩出時為死體的,其民事權利能力自始不存在"。
四、弱勢群體保護的銜接規定
總則對弱勢群體民事權利的特別保護也作了銜接性規定:法律對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婦女、消費者等的民事權利保護有特別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五、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請求損害賠償的特殊訴訟時效,滿18歲後仍可追訴
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損害賠償請求權的訴訟時效期間,自受害人年滿十八周歲之日起計算。也就是說,如果青少年在未成年時期遭遇了性侵害,即便當時沒有主張自己獲得民事賠償的權利,追究侵害方的責任,年滿18周歲後仍可以「秋後算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