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司法者的追求

司法者的追求

發布時間: 2023-03-14 13:28:23

A. 現代社會的刑事司法理念是什麼

現代刑事司法理念是人類法治文明的共同成果,是被中外長期司法實踐證明了的司法活動必須遵循的一系列理性觀念。它的內涵十分豐富,獨立、平等、中立、透明、公正、高效、文明等都是其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本文側重於僅就公正與效率、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並重、實體法與程序法並重,文明司法以及刑罰輕刑化等現代刑事司法理念的科學內涵進行闡述,並就如何進一步樹立和貫徹這些理念進行理性思考。
一、公正與效率的理念———「現代刑事司法的永恆主題」
「公正與效率」意味著司法不僅要追求公正,而且要追求有效率的公正;訴訟不僅要講求公正,而且要講究效率。它反映了司法的本質及特徵,是現代刑事司法理念的核心內容。只有正確把握二者的關系,才能更好地實踐這一永恆主題。
1.公正與效率理念是一個法制化的命題。「公正」是一個古老而又常新的概念。其古老在於它是哲學、政治學和法學的一個永恆命題;其常新在於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文化圈對其有不同的理解。其概念既有歷史內涵又有現實意義,可謂見仁見智。正如美國法學家博登海默所言:「正義具有著一張普洛透斯似的臉,變幻無常、隨時可呈不同之形狀,並具極不相同的面貌。」①而司法公正主要指司法機關適用法律、解決紛爭的公正。它是「司法權運作過程中各種因素達到的理想狀態,它包括與司法權運作有關的各種因素,從主體到客體,從內容到形式,從實體到程序,從靜態到動態,均達到合理而有序的狀態。」②
「效率」的概念也如此,被經濟學、社會學和法學等廣泛應用而又賦予不同的內涵。它既有時間和速度的內涵,又有成本和效果的內涵。而司法效率是指通過充分、合理運用司法資源,降低司法成本,以最小的司法成本獲得最大的成果。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觀念的更新,司法領域已逐漸認識到法院講的公正與社會上及傳統觀念中的公正內涵是不同的。法院講的公正就是「司法的公正」,這個公正是由法律來規范和調整的,是以法律真實為標準的,是以證據裁判為原則的,是以法律事實為依據的。而一般道德觀念意義上的公正則不同,如通常說的「殺人償命」就是一般道德觀念上的公正。但是就司法公正而言,當殺人這一事實進入訴訟程序以後,還要看案件事實,看犯罪情節,純看定案的證據等等,總之要受到諸多因素的制約。因此,不能認為,法院對殺人者不判處死刑就是司法不公;相反,法院對有法定從輕情節或證據有問題的殺人者不判處死刑則恰恰體現了司法公正。可見,我們講的司法公正與德觀觀念中的公正有時也會存在很大的反差。因此,從事刑事審判的法官要樹立現代刑事司法理念,首先必須把什麼是司法公正這一問題搞清楚,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司法公正。
2.公正與效率理念是一個科學化的命題。公正與效率理念的科學性在於它反映了法院工作的特殊性和規律性,即法院必須奉行被動性,遵循「不告不理」原則,法院不能主動要求當事人來打官司,更不能「無案找案」甚至「無案造案」;同時,司法審判還奉行中立性原則,法院和法官相對訴訟雙方,應該不偏不倚。
3.正確把握公正與效率的辯證關系。公正是法律的首要價值。刑事審判必須做到准確及時地查明案件事實,正確應用法律,嚴格執行罪行法定、罪行相適應及無罪推定等原則,做到定罪准確,量刑適當,保障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也就是首先應當確保公正。效率理念則要求以最小的司法投入獲得最大的司法效果,以最短的訴訟時間實現訴訟目的。公正與效率是辯證統一的。沒有公正,效率沒有任何意義;沒有效率,公正的價值也會大打折扣,因為「遲來的正義非正義」、「正義被耽擱等於正義被剝奪」。由於刑事審判涉及可能剝奪被告人的人身自由、財產權利甚至生命,因此在刑事審判中,公正是第一位的,效率是第二位的。公正是訴訟的靈魂和生命。古人雲:「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相對於公正而言,效率只是「魚」而不是「熊掌」,故決不能用通過犧牲公正的方法來提高效率。所以效率應當絕對服從並服務於公正。如果只是片面地追求效率,案件的質量就很有可能得不到保證,最終還要花費一定的時間和司法資源進行糾錯,這不僅有損公正,而且效率價值本身也得不到實現。所以,「只有公正的司法才是最有效率。而不公的裁判甚至枉法的裁判不僅不能及時解決沖突和糾紛,而且會誘發社會的情緒和行為,導致社會的無序和混亂狀態的加劇。因此它是最沒有效率的」。③
同時,在保證公正的前提下,必須強化效率意識,盡可能地提高審判效率。在新世紀之初,最高人民法院著重提出司法效率問題是具有時代特徵的,也是符合世界潮流的。之所以說它具有時代特徵是因為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信息時代,講究高效率,人們追求的是高效率的司法;之所以說它符合世界潮流,是因為世界各國司法改革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提高司法效率。因為面臨大量的訴訟案件,提高效率是社會的需求。所以,不講效率的司法不是公正的司法。
公正與效率是不可分割的。沒有公正,效率就失去意義;沒有效率,就不可能實現真正的公正。二者必須協調發展,單純追求任何一方面都是片面的,都是對整個司法價值的損害。
二、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並重的理念———「有罪則判,無罪放人」
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同是刑事訴訟的基本目的,處於同等重要的地位。人民法院在刑事訴訟中,不僅要依法懲治犯罪,維護國家和人民利益,維護社會正常秩序,而且要依法保障人權,尊重和保障被告人的訴訟權利。全國人大已經批准我國加入《國際人權最低保障公約》,「尊重和保障人權」也已載入憲法。隨著依法治國進程的加快,我們必須強化人權保障意識。我們樹立這一理念,就是一要堅持「有罪則判,無罪放人」的原則;二要充分保障被告人依法行使訴訟權利;三要做到嚴格執行審限,防止「兩超」案件發生。
1.樹立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並重的理念必須堅持「有罪則判,無罪放人」原則。「有罪則判,無罪放人」是現代刑事司法理念的核心。即法院對於刑事案件經過審理後,若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的,依照法律認定被告人有罪的,應依法作出有罪判決;依照法律認定被告人無罪的,應當依法作出無罪判決;證據不足,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的,應作出證據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無罪判決,以保障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
2.樹立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並重的理念必須充分保障被告人依法行使訴訟權利。特別是應充分保障被告人依法行使申請迴避、辯護、舉證、最後陳述、上訴等各項訴訟權利,在整個審判活動中真正體現依法保障人權。為充分體現依法保障人權,兩高兩部制定了《關於刑事訴訟法律援助工作的規定》,其實質就是通過法律援助的形式進一步落實辯護制度,強化人權保障意識,促進司法公正。
3.樹立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並重的理念必須嚴格執行審理期限,嚴防「兩超」案件發生。人民法院依法懲罰犯罪,必須在法定時限內審結案件,才能確保刑罰產生預期的打擊和威懾作用;同時,對於在法定時限內,沒有足夠的證據指控被告人的行為構成犯罪的,必須依法終止訴訟程序,宣告被告人無罪。這是法律保障被告人人權的具體措施,也是人民法院嚴格依法辦案的必然要求。嚴禁隨意延長羈押期限或者變相超期羈押被告人。
貫徹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並重的理念,必須切實解決超審限和超期羈押問題。造成「兩超」案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思想上不重視的原因,有審限意識淡薄的原因,有防範機制不全的原因,但筆者認為立法上的不足也是造成「兩超」現象的重要原因:一是我國刑訴法規定的審限非常短,一般案件的審限僅一個半月。若扣除雙休日,一般案件的實際工作日僅有23天;二是審判期限與羈押期限相聯系,因此在審限內不能審結案件也就自然對被告人造成了超期羈押;三是無論案件的繁簡,都實行一樣的審限,很不科學。上述因素造成的後果就是表面上看起來法院老是違法,總是出現超審限和超期羈押問題。但深究原因,與立法不完善息息相關。為此,筆者建議在修改刑訴法時應從立法層面對此加以解決:一是延長審理期限。縱觀世界各國,英美法系的國家沒有審判期限,辦理一個案件法官需要多長時間就可以用多長時間;大陸法系國家雖有審判期限,但它比我國的審限要長得多。因此,我國的刑事審判期限應該有所延長。二是建立除依法可能判處無期徒刑以上的犯罪嫌疑人外,以保釋為主、羈押為輔的強制措施制度。三是將審理期限與羈押期限相分離,並根據繁簡分流的原則改革、完善審限制度。四是建立刑事預審程序,嚴格案件交付審判的條件。當然,在刑訴法沒有修改之前,解決的辦法就是進行繁簡分流,擴大簡易程序的適用范圍,進一步深化普通程序簡化審,進而達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三、實體法與程序法並重的理念———「過程和結果同樣重要」
人民法院審判刑事案件,不僅要嚴格依照刑法的規定,而且要嚴格執行刑訴法的規定,這是公正司法的起碼要求。司法公正不僅包括實體公正,而且包括程序公正。西方有句古老的格言,即「正義不僅應當得到實現,而且應當以人們能夠看得見的方式得到實現」。刑事實體公正表現為有罪必罰,無罪不罰,罪刑相適,罰當其罪。而程序公正則表現為訴訟程序本身的正當性、合法性。我國傳統刑事訴訟觀念將程序僅僅視為實現實體公正的手段和工具,其自身的價值長期受到漠視。實際上,程序公正是現代法治首要的和最基本的理念,程序不僅僅是實現實體公正的手段和保障,而且還具有自身獨有的價值內涵,它以人們看得見的方式實現正義。馬克思曾對實體法和程序法的關系作過精闢論述,指出:「審判程序和法二者的關系如此密切,就象植物的外形和植物的聯系,動物的外形和血肉的聯系一樣。審判程序和法律就該具有同樣的精神,因為審判程序只是法律的生命形式,因而也是法律內部生命的表現。」④這一論述非常清楚地說明,刑訴法和刑法之間是形式與內容的統一,也說明程序公正與實體公正是方法和任務的統一。
從一定意義上講,刑事程序法律的精神就在於在懲罰犯罪的過程中突出注重人權保障。從目前的現狀看,由於我國還沒有建立完整的刑事訴訟證據規則,因此,「二五改革綱要」提出要制定刑事證據規則,依法排除用刑訊逼供等非法方法獲得的言辭證據,強化證人、鑒定人出庭,進一步落實保障人權和無罪推定原則。因此,我們要加強對建立和完善刑事訴訟證據規則的探索和研究。
四、獨立審判和居中裁判的理念———「不唯書不唯上只唯法」
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是憲法規定的一項重要司法原則,既是司法公正的必要保障,又是人民法院的法律職責。人民法院審理刑事案件,必須站在中立的立場,強化中立裁判意識,既重視控方的意見,又重視辯方的意見,保持不偏不倚,平等地對待控辯雙方,居中裁判,才能充分體現公平和正義。為保證獨立審判和居中裁判,對具體案件不能搞公、檢、法「聯合辦案」,因為這不符合司法審判的中立性原則,也不利於公正司法;法院也不能搞不符合法律規定的提前介入。
五、文明司法的理念———「形象公正同樣重要」
刑事司法文明是法治文明的組成部分,是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重要內容。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對刑事司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刑事審判法官應當牢固樹立文明司法的理念,無論是開庭審判、調查取證還是宣判、執行都要注意文明司法,在做到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的同時,要做到形象公正。由於刑事被告人具有特殊的訴訟角色和社會身份,法官在語言、表情上表現出來的先入為主的情緒,都有可能給人以不公正的感覺,影響裁判的權威性和公信度。因此要把形象公正作為轉變審判作風、展示文明形象的重要內容,採取切實措施抓出實效。
要做到形象公正,要做到文明司法,首先在程序上必須公正,做到嚴格按照法定程序審判案件,做到依法保障人權和居中裁判。其次,就是要堅決擯棄和杜絕司法活動中不文明的做法。過去,有的地方通過捆綁、遊街等形式,來營造「嚴打」聲勢,展示「嚴打」的威力,其做法已不適應歷史進步和法治文明的要求,應當堅決擯棄和杜絕。集中統一宣判、集中統一執行死刑等不文明做法,也要堅決廢止。
六、樹立正確的刑罰理念———「寬嚴相濟,罰當其罪」
如何正確適用刑罰不僅是個嚴肅執法的問題,也是一個刑罰如何發揮作用的問題。為此,必須樹立正確的刑罰指導思想和科學進步的刑罰觀,樹立正確的刑罰價值取向。
1、樹立正確的刑罰觀必須高度重視量刑問題。長期以來,重定罪輕量刑的現象比較普遍。有人認為刑事案件只要事實清楚、證據確鑿、定性准確、程序合法,在法定刑幅度內輕一點、重一點沒關系,特別是在「嚴打」中,認為重是方法問題,輕是立場問題,不論對象,一律從重判處,沒有做到罰當其罪,這是錯誤的。量刑是適用法律的重要方面,同樣關繫到案件的公正與否,量刑失當,該重而輕,該輕而重,或者同一類案件在不同地區量刑結果出現較大差異,甚至同一法院對同一類案件作出差異較大的判決,都會削弱和降低刑罰的適用效果及功能。只有嚴格貫徹罪刑相適應原則,准確量刑,才能充分發揮刑罰的效能,實現刑罰的目的。
2、樹立正確的刑罰理念就是要逐步走輕刑化的道路。義大利著名刑法學家貝卡里亞曾指出的:「歷史上任何最新的酷刑都從未使決心侵犯社會的人回心轉意。」⑤一種正確的刑罰,它的強度只要足以阻止人們犯罪就夠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社會的文明進步,刑罰的輕刑化是一種必然。產生犯罪的原因是復雜的,犯罪的增加決非判得不狠、不重。嚴刑峻法固然有其威懾犯罪的作用,但並不能從根本上防止和杜絕犯罪的發生。長期實行重刑主義,必然會使刑罰的負面作用逐步積累起來,形成危及社會的不穩定因素。如果處罰不當,尤其是輕罪重判,很容易使罪犯及其家屬、親友對國家、社會產生不滿甚至仇視心理。這些人集聚得越多,對國家和社會的威脅也越大。所以我們必須從保證國家長治久安的政治高度,正確地運用刑罰這一手段。
首先應當嚴格限制死刑的適用。嚴格控制死刑的適用,並逐步減少死刑,是我國刑事司法改革的方向,也是國際社會的發展趨勢。最高人民法院收回死刑核准權,也正在於此。死刑問題,人命關天,必須慎之又慎。因為「迄今為止,人類設計的司法制度還不盡完善,而且永遠也不可能完美,無論標榜多麼公正的法官,都可能會因為錯誤的證據、虛假的事實而作出錯誤的死刑判決。」而死刑是剝奪被告人生命的刑罰,一旦用錯,將無法彌補和回轉,因為人死不能復生。毛澤東曾指出:「凡介於可殺可不殺之間的人一定不要殺,如果殺了就是犯錯誤。」⑥在刑事審判中,我們一定要堅決貫徹「少殺、慎殺」的死刑政策,把每一起死刑案件都辦成經得起歷史檢驗的「鐵案」。依法應當判處死刑的案件,只能是極少數罪行極其嚴重的犯罪分子。對於具有法定從輕、減輕情節的,應當依法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對於判處死刑如果不是必須立即執行的,可以判處死緩。不能為了所謂「平民憤」就把可殺可不殺的判處死刑立即執行。對於論罪應當判處死刑,但還不是必須立即執行的案件,要注意宣傳法律和刑事政策精神,引導社會公眾觀念的轉變。
其次,要依法充分適用管制、緩刑、罰金、剝奪政治權利等非監禁刑罰。無論是主刑還是附加刑、監禁性還是非監禁刑,都是我國刑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同犯罪作斗爭的有效手段。對於那些罪行嚴重、社會危害性大的犯罪分子適用監禁刑甚至生命刑是必要的,而對於一些罪行較輕、社會危害性小且有悔改表現、不關押不致再危害社會的犯罪分子,依法適用非監禁刑,同樣有利於貫徹罪行相適應的原則及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消除罪犯的對立情緒,增強其接受教育改造的自覺性,達到教育改造的目的;也有利於減少犯罪分子交叉感染和重新犯罪的機會,對社會的長治久安也有著長遠的重要意義。同時,還可以減輕監押負擔,降低刑罰成本,合理分配有限的刑罰資源。對此我們應及時更新觀念,對於那些罪行較輕,主觀惡性不是很深,或者確有悔罪表現,不關押也不致於再危害社會的犯罪分子,特別是罪行較輕的初犯、偶犯和未成年罪犯,應當嚴格依照法定條件,充分適用管制、緩刑、單處罰金等非監禁刑罰。

B. 法院法官愛崗敬業比賽演講稿3篇

黨和人民把崇高的審判權賦予了法官,這是對法官的高度信任,所以法官也要用高度的責任感和敬業奉獻精神來擔負起這個使命。我為大家整理了法院法官 愛崗敬業 比賽 演講稿 3篇,歡迎大家閱讀。
法院法官愛崗敬業比賽演講稿篇1
上大學的時候,當我翻開美國著名學者德沃金的名著《法律帝國》這本書,讀到這位大師對法官形象描述的點睛之筆,“在法律鑄造的帝國里,法院是法律帝國的首都,而法官則是帝國的王侯。”,我為此精闢之辭贊嘆不已,同時也對崇高而威嚴的法官職業油然產生了幾多神聖,幾多嚮往。

當我成為一名法學的卑微朝聖者,我決心終生用自己的辛勤跋涉,去感受法的脈動與心率,去探尋法的精神與真諦。當我們身著黑色的袍服在審判席上耐心聽訟的時候,我懂得了黑色的服飾是法官內在精神的表現,這正如一位哲人說的:“蜜蜂只在黑暗中工作,思想只在緘默中孕育,美德也只在幽居中產生”。

作為一名法官,我們清醒地知道,司法的主角是法官,司法公正的關鍵是法官,而法官客觀公正的品格則是影響司法公正的重要因素。《人民法官職業道德基本准則》的要求,體現了對法官中立、客觀、公正品格的追求,中立的裁判地位決定了法官不能是一個社會活動家。人民法院公正與效率的目標要求法官必須嚴格自律,做一個深居簡出的“孤獨寂寞人”。最高人民法院院長肖揚曾經說過一句話:法官是一個由特殊材料製成的人所從事的職業。

在全國人大X次會議上,人大代表呼籲:法官不是大眾化的職業,而應當是社會的精英。說到這里,我的眼前彷彿走來了一批批優秀的法官代表,你看你看,我們法官走來了,他退休不退志,立下走百村,訪百民,作百場法律 報告 的目標,以一個老法官的法律實踐實現對法律的最好注釋。你看,全國優秀法官,市北郊法庭庭長走來了,他以辦鐵案聲名遠揚,在一次執行任務中,被被告用稀硫酸潑在了身上,燒傷面積達32%,右眼球被摘除,就在出院的第三天,就要求領導安排工作,所辦近千件案子,從未出錯一次,他出色的業績贏得了各界的高度評價。還有,迎難而上下苦功,勤奮好學斷鐵案的開封縣法院的齊愛香走來了,談泊名利,奉獻審判事業的新安縣法院審判員王聖木走來了,等等等等,這一批批法官群體,用他們的辛勤努力為我們樹立了榜樣,用他們的司法實踐向人們昭示了什麼是由特殊材料製成的人,什麼是社會的精英。我們的審判權來源於國家和人民,作為社會各種矛盾紛爭的終局裁判者,在以法官的形象出現時,我們已遠遠超越了小我之上,法官只能成為正義的化身,公正的天使,社會的良心。忠於職守,秉公執法,弘揚正氣,是法官神聖的職責。懲惡揚善,除暴安良,為民解難,是法官義不容辭的義務。法官的胸間應當充滿正氣,法官的眼睛應當蔑視特權,法官的肩膀應當扶持弱小,法官的兩袖應當一片清風。

法官的上帝只有一個,那就是神聖的法律。法官的良心只服從一條,那就是公正與正義。做法官的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運用人民賦予的權利,全心全意服務於人民。作為一名法官,我深知世事繁雜,滄海桑田,但我將以法律作為終生信仰,視法律為神聖母親,奉於靈魂深處時時敬仰,以正確領會、解釋、執行法律為最高目標。探求公正與正義這一法律精髓。既然選擇了遠方,就只能風雨兼程。這就是一個法官的追求。
法院法官愛崗敬業比賽演講稿篇2
在人類歷史的漫漫長河中,有這樣一群人值得我們銘記,“除了法律,他們別無所崇;除了良知,他們別無指引;除了正義,他們別無追求!”從鐵面無私的包拯,到斷案如神的狄仁傑;從明察秋毫的宋慈,到“一枝一葉總關情”的鄭板橋,幾百年來,他們總被人們津津樂道。歷史車輛滾滾向前,中國的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伴隨著這個時代到來的一代法官脫穎而出,他們有不計病痛、默默奉獻的金桂蘭,有公而忘私、定紛止爭的黃學軍;有盡職盡責、耐心細致的鍾蔚莉,有執法如山、融情似水的李昆侖,一位位優秀的法官,以他們對法治事業執著的追求,以他們良好的形象,在人們心中樹立起一座座豐碑,為人們所傳頌。

然而,當我們被這些優秀法官所深深震撼同時,我們也遺憾地看到,個別意志薄弱的法官在慾望中迷失了方向,在公與私、權與利的面前心理失去了平衡,背棄了法官的職業准則,一夜之間從審判席上執行法律的法官淪為了階下之囚。痛定思痛,反腐倡廉的鍾聲再一次在我們每個人的耳畔響起。我們必須時刻牢記“手莫伸,伸手必被抓”的訓誡,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到腐敗對公平正義的危害。

心存不廉,就會導致行為不公,而不公的裁判是人民法官的天敵。英國哲學家培根曾經說過:一次不公的裁判比多次不平的舉動為禍尤烈。因為這些不平的舉動不過是弄臟了水流,而不公的裁判則把水源敗壞了。的確社會民眾違法是不可避免的,也不是最可怕的,因為這個社會還有法律和司法可以彌補這些違法行為帶來的危害。但是,如果司法裁判本身腐敗,則很容易使人們對司法本身失去信心,長此以往,則沒有人再願意通過法律來實現自己的權益,而整個司法體系也將失去民心,變得軟弱不堪。可見,幹警素質的重點是清廉,司法的核心是公正。沒有公正,司法就失去了賴以生存之基、安身立命之本。

然而,法官通過正確履行職責,來確保司法公正。法官不僅要有較高的 文化 素質、社會經歷、專業知識、業務技能。更為重要的是他要具備較高的政治素質和道德水準,有一顆追求正義的丹心;有一雙洞悉是非曲直、不揉一絲沙粒的慧眼;有超然特立、冷靜篤定的性格;有悲天憫人、體恤眾生的情懷;有冰清玉潔、慎獨自愛的品性;有耐得住寂寞,洗盡鉛華的定力。

冰清玉潔、慎獨自愛、耐住寂寞、洗盡鉛華。歸結到一點,就是要清清白白做人。 清白是法官必須堅守的職業和道德底線。清白做人,就是要不為名利所縛,不為私慾所動,抵得住誘惑,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

抵得住誘惑,就是要在各種誘惑的考驗面前,做到“燈紅酒綠不入眼,不義之財不伸手”。請記住,擋不住今天的誘惑,將失去明天的幸福。

守得住清貧,就是要寧可清貧自樂,不可濁富多憂。“天下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這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耐得住寂寞,就是要遠離燈紅酒綠、觥籌交錯,在無數次明智的選擇中始終堅守著一份孤獨。莫怨清廉淡滋味,應愁貪婪鐵窗淚。

法官愛崗敬業演講稿3篇法官愛崗敬業演講稿3篇一名法官,惟有清白做人,才能使自己處於最中央,使法律的天平不致發生傾斜;一名法官,惟有清白做人,才能承擔守護正義最後一道防線的重任;一名法官,惟有清白做人,才能實現剛正不阿,如墨線過木曲也正;清正廉潔,似明礬入水濁亦清。一名清白無暇的法官,“其身正,不令而行”。

朋友們,讓我們抵住誘惑、守住清貧、耐住寂寞,用浩然正氣,昂揚銳氣去盪滌那些烏煙瘴氣,做一名無私無畏、一身正氣的執法者,做一名清廉似水的“現代包拯”;讓我們為正義和道義而戰,對法律和人民負責,讓天平永不傾斜,讓國徽永遠閃光!
法院法官愛崗敬業比賽演講稿篇3
一提到法官,人們會很自然地想到法庭,在庄嚴的國徽下,坐在高高的法椅上,身披法袍、手執法槌,代表國家裁判著社會的是是非非,那就是法官!他往往令人產生無限的崇敬感,僅這種美好的感覺,世界上還有什麼可比?這是何等的榮耀!

在中國,人們把高考的那個月稱之為“黑色七月”,因為每年的七月都決定著學子們一生的命運。歷經十年寒窗苦,而又在七月勝出的佼佼者,當他們填報志願時,又總是對法律專業情有獨鍾、趨之若騖,該有多少莘莘學子夢想成為一名法官啊!今年的統一司法考試,全國有X萬之眾竟相參加,為之拼搏,使人們又一次深切地感受到人們對法官職業是多麼地嚮往。而我們就是一名令人羨慕的法官,我們應該感到慶幸,應該感謝命運對我們的垂青和厚愛,應該感到作為一名法官的無尚光榮!

在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國家,法官都是備受尊崇的,他們都以自己是一名法官引以為榮,美國一位著名的大法官說道:“當我回頭看看世界上的各種職業時,只有法官的職業讓我心動和感激,她有智者的淵博,有上帝的仁愛,有父親的慈祥。我選擇了法官職業是我一生中做得最好的事”。這段話應該算得上法官職業光榮感最淋漓盡致、最發自肺腑的一段表述吧。

作為一名共和國的法官,一名新世紀的法官,在光榮之餘,我們更應該想到些什麼呢?做到些什麼呢?就這個問題,每位法官都應該深思。

我認為一個法官最重要的是要深刻感受法官肩上的重任和神聖的使命,樹立現代司法理念,開拓奮進,做精英化法官,努力實現公正和效率,以不負黨和人民的重託。法官對於一個國家,其作用是巨大的,近代法律大家沈家本說道:“中國政治,欲有所進步,須先從司法一門入手。司法者,全國治體命脈所系……一代之法,不徒在立法之善,而在用法之得其平”。孟子亦雲:“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制而用之存乎法,推而行之存乎人”。這些話都說明,法律的實現是萬萬離不開司法者的,司法者的因素是第一位的,所以,司法公正和效率能否實現?能在多大程度上實現?最直接、最關鍵的因素取決於我們法官,法官的責任重大、使命神聖而艱巨啊!

國家建立司法制度的最大目的,就在於通過法庭這一窗口,給予每一個公民公正的關懷,對每一個人的權益給予同等的關注。而法官的使命就是要實現這一國家制度目的,保障司法公正和司法高效,給公民以關懷。

那麼,新時期共和國法官應該是什麼樣子的?法官應該如何完成自己的使命呢?我認為:

第一,法官要精研法律。如果 法律知識 貧乏,對法律沒有一個全局的、精確的了解,法官在審理具體個案時,就可能不知道適用哪條法律,或適用法條錯誤,那樣何談公正?

第二,法官要有現代司法理念。法律是抽象的、相對固定和滯後的,而生活每天都是新的,司法不是簡單的按圖索驥,案件中“活”的事實與法律中“死”的法條並非一一對應,對號入座就行了,司法實踐中常常出現“無法可依”,此時影響法官作出不同判斷的根本因素是法官的司法觀念。現代司法觀念的核心是公平、平等、民主、效率、開放、程序正義、司法獨立等等,司法觀念是法官的靈魂,它體現著法官對法的本質、法的精神的深刻理解,現代司法觀念可使法官平衡公正與效率的沖突、社會利益和個人利益的沖突等等,對法律作出一個有利於整個社會的理解,並彌補法律缺陷和漏洞。

第三,法官要有廣博的文化科技素養:法學雖然是一門專業性很強的學科,但案件的復雜性、廣泛性又決定了法學與政治學、經濟學、心理學、社會學、管理學、哲學以及外語、科技等學科有著絲絲縷縷的聯系,美國聯邦法院法院高等法官布蘭代斯說道:“一個法律工作者如果不曾研究經濟學和社會學,那麼他就極容易成為一個社會公敵”,可見經濟學和社會學對一個法官是多麼重要啊!再比如我院實現了微機聯網和辦公自動化,這種形勢下,法官不懂科技行嗎?

第四,法官不但要實現公正,還要讓人看的見公正,感受到公正,尤其是要讓當事人感受到程序公正。訴訟可能只實現了有限的實體公正,但所有的訴訟都應該實現完全的程序公正。絕大多數當事人一生中來法院可能只一次,法官有責任確保當事人無論勝敗,都至少會認同和尊重我們的司法程序,使他們覺得受到了程序公正的待遇和合理文明的禮遇。這就要求法官時刻保持中立、慎言、穩重、理智。喋喋不休地介入當事人的爭論,往往打破當事人的平衡,這等於法官自卸法官責任,改演律師角色,這怎麼能讓一方當事人感覺公正?如果說律師是“我說故我在”,那麼法官則是“我思故我在”。法官的主要職責是傾聽和思考,然後在此基礎上將抽象的法律條文與復雜的具體案件對應起來,演繹出最令人信服的判決,寫就出折射法精神的妙文。

第五,法官應該是一個法理情交融的人。法律的基礎是理性,法官斷案也應憑借理性,法律制度的自治要求法官在穿上法袍的那一刻起放棄一切感情色彩,使自己的腦袋成為一塊無色無彩的玻璃板,但古今中外那些家喻戶曉的傑出法官無一不是法理情並重者。事實上,具有玻璃板資質的頭腦恐怕無論從事任何工作,都不會出類拔萃。理想的法官應該是心性、智性與靈性三方面都得到了高度發展的人物。一個只會援引法律規則的人可以充當一副性能良好的法律機器,但卻不能成為一名受人敬仰的優秀法官。只有實現審判的法律效果、政治效果、社會效果的“三統一”,才是司法之至高境界。

第六,法官應該是勤勉敬業和高效率的。訴訟的拖延使當事人長期生活在不穩定狀態,是對人的一種折磨,使當事人在訴訟的戰車上進退兩難,退則代價已付,心有不甘,進則遙遙無期,代價尚不知再付幾多。“待到草兒青青,馬兒已餓死”,不正是對司法拖延所帶來的惡果的形象比喻和無情批判嗎?法官不是歷史學家,決不能讓糾紛無限期的拖延下去,我們應該深刻理解“遲來的正義等於非正義”這句話的深刻意義,應該只爭朝夕,勤勉敬業,盡快地讓當事人在糾紛中解脫出來,開始他們新的正常生活。

第七,法官應該具有高尚的職業道德和人格。法官高尚的職業道德和人格是社會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如果法官失去了道德良知,正義將盪然無存,法律哪還有權威和公信力?法官的權威不僅來自法律的授權,也來自法官自身道德人格力量的支撐,法官只有執著地忠誠法律,執法如山、冰霜節操,淡泊人生,不為權、錢、情等利念所動,追求自身人格魅力的完美,才能贏得社會的尊重和仰慕,才能真正成為司法權威的化身和社會正義的最後屏障。如果說世界上有完人的話,那麼法官首先應該是完人,所以世界各國都對法官的道德人格規定了極為苛刻的要求,翻開《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職業道德基本准則》,便可以看到滿紙全是“應當”和“不得”句型,對法官的道德水準提出了近乎“聖人”、“完人”的標准要求,要達到這一標准,需要我們付出終生的努力。但可以肯定的是,這一道德基本准則非常具有先進性和科學性,為法官追求道德完美提供了努力方向和目標,必將推動法官“德化於自身、德化於本職、德化於社會”的進程。

“法興則國治,法衰則國弱”,黨中央指明了依法治國的道路,給中國帶來了繁榮昌盛和光明的未來,也給生逢盛世的法官帶來了光榮、夢想與使命。但是,做法官難,做好法官更難,一代法官的成長註定是艱辛的,正象中國法治化的道路是不平坦的一樣,會有種種障礙,但我們應該響亮地宣布:我們已做好了各種准備!

共和國法官的樂趣在於為人民排憂解難,我們渴望的不是錢財,也不是虛榮,而是公正與公平;我們遠離燈紅酒綠,沉浸於思想的恬靜 清明 之中,追求的是人格的完美;我們的極樂之地不是權力,而是中國的法治化道路,實現法治是我們的夢想,我們堅信法官是法治化道路的扛鼎之人,司法公正高效和法治化道路將在我們腳下越走越寬。各位法官們,讓我們共勉和為之奮斗吧

看完“法院法官愛崗敬業比賽演講稿3篇”的人還看:

1. 法院愛崗敬業演講稿3篇

2. 愛崗敬業演講稿法院3篇(2)

3. 法官先進事跡演講稿3篇

4. 愛崗敬業演講稿服務3篇

5. 法官職業道德演講稿3篇

C. 你認為一名法律人需要具備的知識,能力,和素養有什麼

1、需要具備的知識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法理學、法制史、憲法、經濟法、國際法、國際私法、國際經濟法、司法制度與法律職業道德、刑事與行政法律制度:刑法、刑事訴訟法、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民商事法律制度、民法、商法、民事訴訟法(含仲裁製度)。

2、需要具備的能力

口語是情感溝通、信息傳遞最快捷的方式,律師的工作要跟眾多的人打交道,跟不同的人交流與溝通,這就需要有良好的口頭表達能力,無論在何種場合,都能夠清楚明白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3、需要具備的素養

法律人」是立法、司法、用法,使法之精神薪火傳承的「人」,這就要求他們除了專業素養之外,具備幾個基本品質:獨立思考的能力,合理懷疑的態度,維護正義的使命感。

(3)司法者的追求擴展閱讀:

法律人的意思:

「法律人」這個詞語,對各種法律職業從業人員來說,都具有重要的意義,深刻理解這三個字對提高法律從業人員的思想水平,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對於立法者,當在社會道德和法理之間尋找切合點,尊重歷史,放眼發展,使法之功能延展到促進社會的持續發展;對於司法者,如法官,則應秉承著正義的信念,保持客觀、理性、真實的態度,使法律的正義與現實的公平相印證;對於一般法律執業人員,例如律師,則應當在維護法律正義的前提下,追求當事人利益的最大化。一言以蔽之,任何公民、法人和社會組織的基本行為准則均是: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

D. 如何在司法活動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一、從國家層面,發揮司法職能構建和諧
「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儒家把和諧作為天道追求。構建和諧國家,從法院角度,除了通過依法打擊犯罪、保障人權,釐清責任、明辨是非,發揮司法的評價和指引功能,引導全體公民切實增強法律意識、規則意識,自覺遵守憲法和法律,依法行使權利,主動履行義務外,也要倡導調解理念,多元化化解矛盾糾紛,引導當事人更多地使用協商、和解等方式定分止爭,防止「一朝官司十年仇」,構建起人與人和睦相處、和諧共處的局面。
二、從社會層面,發揮司法職能實現公正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核心價值觀在社會層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正是關鍵,是社會和諧發展的靈魂。實現公正要用社會整體的公正力量、特別是司法活動職能,使公眾的利益能得到保障。人民法院公正司法就是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從兩個維度實現司法公正:
一是程序公正。尊重程序、注重程序是司法公正的根本。刑事案件給予被告人充分抗辯權,大到對事實、對證據、對定罪和量刑,小到庭審不穿囚服,都體現程序的公正。民事訴訟中雙方針鋒相對是主旋律,但必須尊重對方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杜絕人身攻擊等言辭、行為,尊重他人的平等地位和合法權利。
二是實體公正。首先嚴格依法辦事。將覆蓋整個審判流程的立案規范、聽證規范、庭審規范、裁判文書規范、執行規范、工作行為規范、業外行為規范全部嚴格執行起來,正確理解和貫徹罪刑法定、疑罪從無、證據裁判等原則,堅持非法證據排除原則,在各個審判領域堅決防止冤假錯案。其次要進一步提高審判質量。每一起案件都切實把好事實認定關、證據採信關、法律適用關、文書製作關、服判息訴關,健全完善預防和糾正錯案機制,盡最大努力保證公正裁判,確保案件審判經得起法律、歷史和人民的檢驗。
三、從公民層面,發揮司法職能倡樹誠信
「信,國之寶也。」核心價值觀在公民個人層面,當以誠信為核心。尊重事實,真誠待人;忠於良心,信守諾言;真誠不假,說到做到。然而現實中人們為趨利避害違背誠信原則的情況比比皆是,表現在司法領域里,則是個別法官徇私舞弊、當事人虛假訴訟、律師取假證據、證人提供假證言、鑒定部門出具不實報告等等。司法誠信是社會誠信的重要組成部分,司法實踐中,要堅持誠信為先的司法價值取向,以誠信司法引領社會誠信法治意識,以倡導誠信訴訟引申至誠信交易、誠信交往、誠信履約。
首先要建立訴訟誠信承諾體系。構架起法官、當事人和訴訟代理人、其他訴訟參與人3個主體支撐的訴訟誠信體系:一是法官誠信。作為司法者,法官的誠信是司法誠信的關鍵,是所有訴訟參加人的誠信導引,法官應將誠信承諾作為執法辦案的必要程序,公開承諾在執法辦案中嚴格依法公正辦案,依法認定事實、適用法律、採取執行措施,處理程序合法;不單獨會見一方當事人;沒有「冷、硬、橫、推」等不良行為,用承諾接受監督。二是當事人和訴訟代理人誠信。當事人和訴訟代理人只有在法庭上如實陳述,誠信於己,誠信於法,才有可能得到法律公正的結果,應當在司法活動中亮出自己的誠信承諾。遵守法庭紀律,如實陳述案件事實、提供相關證據,提供虛假陳述、提供假證、隱匿、偽造證據願接受相應法律制裁。三是其他訴訟參與人誠信。訴訟案件證人、偵查人員、鑒定人員等在司法活動中需要亮出自己的誠信承諾,出庭宣誓「以人格和良知保證,忠於憲法和法律,如實作證,作偽證願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其次要在司法中保護誠信主體。人民法院應以積極的態度通過案件審理倡導誠信,旗幟鮮明地向全社會展示保護誠信、善意行為的立場。一是在判決中支持誠信。鼓勵誠信交易,倡導互信合作,對於誠實、守信、善意的民事行為給予法律上的支持。對於民事活動中的惡意串通、恣意違約毀約、不正當競爭、隱瞞重病投保等失信行為堅決予以打壓,保護誠實守信者合法權益。二是在調解中維護誠信。把誠實信用作為當事人達成調解的觀念基礎,且要保證當事人誠信履行調解協議。若原告放棄部分權利與被告達成調解協議,調解書應載明:如果被告未按調解書規定的期限自動履行義務,被告應按照原告原來的訴訟請求,依法支付錢款或履行相關義務。三是在輿論上倡導誠信。進一步拓展司法公開的深度和廣度,積極通過以案說法形式輻射影響,對媒體廣泛關注的涉及社會誠信、企業誠信、公民誠信的個案及時回應,引導誠實守信的社會風尚。
再次制裁非誠信行為。一是打擊社會活動中的非誠信行為。堅決打擊有損社會誠信的制售假冒偽劣商品、危害食品葯品安全、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等刑事犯罪。在審理涉及消費者權益、商品房買賣、追要勞動報酬、合同違約等民商案件中,加大財產保全力度和不利於違約方的裁判導向,提高失信成本,打擊背信棄義者的非分之利。二是嚴懲訴訟中的不誠信行為。對於虛假訴訟、偽造證據、隱匿財產等不誠信的訴訟行為進行懲處。三是懲戒失信拒執行為。建立失信被執行人曝光機制,凡是符合條件的失信被執行人一律錄入名單庫對外公開發布,並在工商登記、貸款、招投標、出境、購房等方面予以限制,加大被執行人失信成本。對拒絕申報或虛假申報財產的人員,堅決採取罰款、拘留等措施;嚴懲拒不執行判決、裁定和暴力抗拒執行犯罪行為。
司法作為法律實施和社會控制的基本形式和重要手段,具有引領社會風尚的功能和作用。社會風氣、公民行為都需要司法通過價值評判、強制規范、教育引導來樹立和規制,司法正是通過一個個鮮活的案例來向社會揭示,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什麼是應當提倡弘揚的,什麼是應當摒棄的。當人們在摔倒的老人面前裹足不前時,當人們誠實守信卻遭受損失時,當被誤讀的真相和被操作的同情心泛濫時,司法必須更加勇敢地亮劍、發聲,幫助民眾樹立正確的價值准則。法院推進核心價值觀建設,需要用規范的訴訟程序、公正的司法裁判、清廉的司法作風來引導社會公眾認同和踐行核心價值觀,凝聚建設和維護公平正義、理性文明的社會環境的價值共識和奮鬥力量,為實現中國夢提供堅實有力的法治保障。

E. 試論公正司法是司法活動追求的終極價值目標

理論上是,但實際上我國現狀為權大於法。
由李剛兒子案,跨省抓捕上訪者回鬧劇等可答以看出。權利機關本身沒有將公正司法做為終極價值目標。我國民眾對司法公正的渴求和現狀形成鮮明對比。不斷的立法和修正成效並不明顯,真正的問題所在不是司法本身,而是做為權利階層的執法者。
所以,你的提問沒有意義。

F. 如何強化程序正義理念及司法實踐執行力度

「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這是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的首要價值追求。要讓人民群眾感到公平正義就在身邊,最有力、最具體的手段就是每一起案件都努力做到程序公正、實體公正,形象親和,司法公信,讓社會公眾「信」法。本文著重探討的是應用系統科學方法規范法院管理提升司法公信力、司法親和力。

一、問題的提出

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要求。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就是由人民共享發展成果,共同團結進步,這表明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社會追求的價值目標。同時,公平正義是協調社會各個階級階層相互關系的基本准則,既能促進各方力量的「合」,也能推動長治久安的「和」,公平正義與社會主義的本質是內在統一的。

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大任務。隨著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展和依法治國方略的實施,人民群眾權利意識不斷增強,對公平正義的追求更加強烈,一些民眾為爭得一分公平甚至比爭得幾分利益還要執著。人民法院處在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只有嚴格依法辦事,不枉不縱,不冤枉一個「好人」,不放縱一個「壞人」,讓民眾感受到法律之威,感受到法律之仁,感受到公平正義在身邊。

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是實現人民法院工作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人無信不立。一個單位、一個行業、一個系統,如果得不到社會普遍信任,就會失去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作為人民法院理應成為最講理、最公正、最值得信任的地方。但現實中,眼下處於社會轉型期,矛盾多、訴求廣、聲音雜,一些群眾不相信法院會依法公正處理案件;涉訴信訪高位運行,司法裁決自動履行率不高,執行難問題依然存在;在法院內部,個別幹警法治理念沒有牢固樹立,司法作風不端正,甚至徇私舞弊,嚴重損害了司法公信力;個別幹警對群眾「冷橫硬」,群眾意見大等等,都在客觀上制約了民眾對司法的感受。

二、實現「讓人民群眾感受公平正義」的途徑

系統意義上的法院系統是一個開放系統,時刻處在陽光的照耀下。所以,法院管理必須確立系統的理念、運用系統的分析方法,從司法主體、司法權運行、司法監督等維度,從理念、能力、制度、文化等層次,建立最優化的管理體系。

(一)讓人民群眾感受公平正義,隊伍建設是根基。1月7日召開的全國政法會議上明確提出要加強「新形勢下群眾工作能力、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能力、新媒體時代輿論引導能力、科技信息化應用能力、拒腐防變能力」的建設,具體到人民法院重點抓好:一是強化法官司法理念、職業道德建設。孔子曰「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近年來,相繼開展以「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忠誠、為民、公正、廉潔」為主要內容政法幹警核心價值觀和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都把「為民」作為本質要求,這是司法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要求人民法官必須牢固樹立「為民」的司法理念,落實依法保障人權的憲法精神,以「公正、文明、高效」的司法活動原則,進一步增強司法的公信力。二是強化司法能力建設。司法人員作為法律的運用者,主要通過司法者的司法行為來體現「為民」,所以履職能力則是關鍵。加強司法能力建設,不僅僅依靠理論上的學習和理解,還必須通過專門的訓練和實踐來實現。對司法者的培訓逐步實現由知識型向能力型、由普及型向專業型、由經驗型向素質型的轉變,提高司法者案件處理能力,調解疏導能力,運用法律能力,分析判斷能力,綜合協調能力等。

(二)讓人民群眾感受公平正義,司法公正是基礎。公正是司法的生命。人民法院辦理的每一起案件,要做到實體公正、程序公正、裁判公正、執行公正、辦案公正、形象公正,這是最基本的要求。為此,重點做好:首先,完善司法保障制度。主要涉及身份保障機制和經費保障機制兩。身份保障機制方面,在堅持實行司法考試制度的基礎上,選拔品行端正、法律素養較高、社會閱歷經驗豐富的人到司法隊伍中來,才能使社會公眾真正相信司法者是公正的、具有足夠能力公正辦理案件,才有助於提高司法公信力。經費保障方面,雖然在黨委、政府的關心支持下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有些問題依然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中共中央做出了《關於進一步加強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工作的決定》,明確提出要建立和完善司法機關的保障機制,對於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會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其次,建立完善的審判管理制度,保障公正高效的辦案。建立科學的審判流程管理、審判質量評查體系、法官業績評價體系,讓人民群眾以看得見的方式實現公平正義,提高辦案效率,「遲來的正義非正義」,努力把每一起案件都辦成經得起歷史和人民檢驗的鐵案。第三,建立完善的監督考核及責任追究制度。任何權利都是一把雙刃劍,在賦予司法人員獨立的司法權的同時,還必須加強對司法的監督,建立審判監督程序、科學有效監管考核及錯案責任追究制度。完善黨內監督、人大監督、群眾監督以及和陪審員的監督,實現司法權由封閉到開放的轉變。

(三)讓人民群眾感受公平正義,司法公開是重要措施。把司法依據、程序、流程和結果及時公之於眾,繼續開展「法院開放日」、庭審觀摩、庭審網路直播活動,完善人民陪審制度,健全新聞發布制度,不斷增強司法公開的廣度和深度,充分滿足人民群眾對法院工作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認真落實中央關於改進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和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六項措施,嚴肅查辦違紀違法案件,努力確保法官清正、法院清廉、司法清明。

(四)讓人民群眾感受公平正義,必須認真落實司法為民。妥善審理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類案件,依法維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大力推廣普通程序簡易審、小額速裁程序以及上門立案、就地開庭、巡迴審判等便民舉措,加大司法救助力度,讓人民群眾「不怕打官司、打得起官司」。繼續深化「反規避執行」和清理涉訴信訪積案活動,努力解決好「執行難」問題。不斷修訂、完善和落實各項利民、便民、親民措施,以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的熱情周到服務,提升社會公眾對司法機關和司法者的信任度。

(五)讓人民群眾感受公平正義,必須加強司法文化建設。司法文化建設是深化司法者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權力觀的重要途徑,是提升司法品味、增強司法公信力、樹立法律權威的重要手段。它包括物質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建設四個方面。物質文化,是內在精神的物化形式的表象體現。行為文化,是幹警人生價值觀的折射。制度文化,科學合理、管理制度健全的機制。精神文化,是靈魂,處於核心地位。通過發展司法文化,充分發揮文化的教育、引導、凝聚、規范、約束、激勵、輻射作用,逐步塑造法官的人格品性、理想信念和行為准則,使忠誠、公正、清廉、文明等理念內化於心,外踐於行。

安居才能樂業,公正才有幸福。公正司法,是能讓一切正能量喚醒並激活起來的「魔法石」。民眾將糾紛付諸司法,是緣於相信司法是受侵犯的權利得以救濟的最後一道屏障,是實現、維護社會正義的最後陣地。人民法官只有嚴格依法公正辦案,才能不斷讓人民群眾感受到公平正義就在身邊。

G. 如何理解《證據規定》第六十三條

我國《民事訴訟法》第7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同時,我國訴訟法還明確規定,證據是「證明案件真實情況的一切事實」,各種證據「必須經過查證屬實,才能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這里「事實」一詞如何理解,在立法上給予了明確指問,因此,長期以來,不論是理論界還是司法實務界,都是站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高度,把以事實為根據的「事實」理解為「一種客觀存在的反映」。基於此,審判活動應當堅持不懈地將發現案件「客觀真實」作為追求的最高目標。因此,我國的證據制度被稱為實事求是的證據制度。實事求是的證據制度體現在司法活動中,就要求司法人員從各個案件的具體情況出發,深入調查研究,以充分的符合實際的證據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根據,作出的結論必須符合案情的本來面目。
既然民訴法對證據制度、證明要求均有具體規定,《證據規定》第63條,為何又把證明要求明確規定為:「人民法院應當以證據能夠證明的案件事實為依據依法作出裁判」。這要從相互關聯的兩個概念:「客觀真實」與「法律真實」談起。
客觀真實是指法院在裁判中認定的事實應當與發生在訴訟前的案件事實完全相吻合。把客觀真實確定為民事訴訟的證明任務,其理論基點是:第一,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存在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的原理為查明案件事實提供了科學的理論依據;第二,案件事實發生後,必然會留下這樣或那樣的證據材料;第三,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一切國家權力機關都由人民選擇產生,對人民負責,因而,有一支忠於人民利益、忠於法律、忠於事實真相的司法隊伍;第四,訴訟法規定的各項制度和措施為查明案件事實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法律真實是指人民法院在裁判中對事實的認定遵循了證據規則,符合民事訴訟中的證明標准,從所依據的證據看已達到了可視為真實的程度。將法律真實界定為民事訴訟證明任務的理由是:其一,當事人爭議的案件事實是發生在訴訟前的事實,這些事實不可能重現於法庭,因此,客觀上無法將裁判中認定的事實與實際發生的案件事實對照比較。其次,法官雖然可以通過證據來調查案件事實,但法官對案件事實的認識受到證據的限制,是在相當困難的條件下尋求事實真相的。不能否認,當事人為了獲得勝訴,陳述案情一般只敘述對自己有利的部分,提供證據一般也專揀對自己有利的材料,證人也可能作偽證欺騙法庭,鑒定人可能受技術條件的限制、個體素質的影響等原因作出不準確的鑒定結論。以上種種因素都可能造成裁判中認定的事實偏離客觀事實。
以上對民事訴訟證明要求的兩種主張,對應著兩種結論,兩種觀點均提出了自己的理論根據和事實依據,筆者認為,如何界定訴訟的證明要求(證明任務),改革長期以來形成的不切實際的做法,離不開對改革目標的合理定位;應當具有與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相適應的,恰當處理實體公正與程序公正關系;突出反映「公正與效率」世紀主題,既實事求是又切實可行的正確的價值觀。為了闡述,法律真實作為證明要求的合理性,需要對以下問題進行理論分析。
實體正義與程序正義。實體正義(公正)包括兩層含義,其一是指民事實體法規定的民事主體的實體權利義務是公正的;其二是指法院在處理案件時,通過民事訴訟程序達到公正裁判的結果。與訴訟法相對的實體正義,即裁判結果的公正。要達到結果公正,就要求,第一、必須真實地再現爭執的事實;第二、正確地適用法律。而程序公正的精神實質是不以某種外在的客觀標准來衡量判決結果正當與否,而是通過充實和重視程序過程本身以保證判決結果能夠獲得當事人的接受和公眾的認可。比較而言,程序正義比實體正義來得容易。一般而論程序正義是保證實體正義的前提和基礎,但公正的程序並不必然產生絕對公正的結果,譬如,案件情況過於復雜,人類重現既往事實的技術水平不是相當的高,當事人舉證能力有限等,都是造成結果不公的非程序因素,從哲學上看,人的認識是不斷反復的過程,人的認識總要受諸多條件的制約和限制,並且人的認識又是無限發展的過程,這就決定了人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認識——真理具有絕對性,又具有相對性。因此,要求司法者對每一案件的審理結果都達到絕對的實體上的正義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可能的,絕對的實體正義的設想必將陷入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反映論的泥漳。司法者能夠而且應該追求的目標,應當是程序正義,而非實體正義。

H. 如何做一名新時代的合格法官

《羅馬十二銅表法》結尾有一警句:「人民的安全就是最高的法律」,培根也曾說過:「應當知道,法官與君主和政治家負有共同的使命,他們應當攜起手來,以避免司法與政治發生矛盾。在制定政策時,執政者要考慮到法律。在執法時,司法者要考慮到政治利益。司法的重大錯誤,有時是可以引起政治變亂甚至國家顛覆之危的。所以,法律與政治絕不是對立的,而是密切相關的。」從培根的話中可以看出,作為政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法官擔負著國家統治的使命,法官的司法行為與政治有著內在的、必然的聯系,有時甚至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國家和民族的命運,法官個人的政治觀左右著司法行為的方向,從而對政治起著一定的正面或者負面作用。同時,也只有充分了解、認識和掌握政治的深刻內涵,法官所作出的裁決才能真正體現社會公平與正義。合格的法官不是終身的。要成為一名合格的人民法官,我認為必須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努力。 一、不斷追求「公正與效率」。 「公正與效率」是人民法院永恆的司法主題,是司法工作的最高追求,也是法官賴以生存的兩個基本元素。一次不公正的裁判,其惡果要遠遠大於犯罪。因為犯罪只是冒犯法律—而不公正的審判,則毀壞法律。現代的法官都知道這樣的道理,公正需要效率,遲到的公正等於不公正,做到「公正與效率」的統一,才是真正的公正。訴訟本身對當事人來說就是一枚苦果,而如果法官拖延不決,更增添了這枚苦果的酸苦。 二、做一名有良知的法官。要實現司法公正,法官必須牢記自己的使命,堅守自己的良知。培根說:「面對復雜的案件,法官不應向任何壓力屈服,也不可被任何詭辯、陰謀所迷惑。法官也不應濫用權威,依靠壓力、逼供、誘供必出冤案,正如『擤鼻過猛會流血』。」「應該懂得,制定法律的目的僅僅在於懲戒。要知道,世間的一切苦難之中,最大的苦難無過於枉法。」「法官應當為作出公平的裁判准備一切必要的條件,猶如上帝為人間所作的那樣:削平山崗,填補崎嶇,以鋪平一條正直的道路。」 三、法官要清楚自身的職責。法官必須十分清楚自己的職責是什麼,要明白哪些事該為,哪些事不該為。法官的最高職責,就是鮮明地依據法律作出裁判。我們知道,法官在審判中,有四項任務:調查取證;主持庭審時的發言,制止與審判無關的話題;宣示判決所根據的原則,總結案情;根據法律宣判。如果超越這四件事之外,那就做得過多了。做一名法官必須依照法律規定行使職權,而不能根據個人喜惡,拋開法律規定,任意或人為地司法。 四、要正確處理法與情的關系,人性化執法。我們一般認為「法不容情」,然而,無論在古代以及在追求合諧社會的今天,法與情都是可以兼容的,現代社會我們提倡「人性化執法」,目的就是在法律允許的前提下追求法與情的和諧統一,追求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法官在執行法律過程中,不能機械呆板,要考慮到民情、民意,表現出一種道德仁慈的力量和修養,體現出一種最基本的人性關懷。培根曾說:「執法也不可過苛。不能把法律變成人民動輒得咎的羅網。在審判時,法官不僅應當考慮事實,還應分析與事實相關連的背景和環境。對已過時的嚴刑酷法,要予以限制。注意情節,也應當權衡情理,這同樣是法官的職責。特別在審理人命攸關案件時,在考慮法律正義的同時,應當有慈悲救人之心。以無情的目光論事,以慈悲的目光看人。

I. 執法者與司法者的自由什麼大

我國法律體系的建立以及繼續完善的過程中,人民法院始終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人民法院始終以一個裁判者和中立者的身份,對現實生活中發生的各種糾紛進行審理和裁決,同時,其還以自己對法律的理解和認識,做出公正的裁決,在很大程度上維護了我國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的秩序,保護了廣大人民的合法權益。法院在司法中向來都是公正、透明盒不偏不倚而著稱的。但是,近年來的司法實踐使我們清楚的看到,在一些案件的裁決結果上,法院的功能到底發揮的如何,其功能到底該如何定位,法院是一個只能依法律條文進行案件裁決的「法律匠」,還是一個可以依據法律精神和法學理論進行案件判斷的司法者。這就涉及到一個問題,即司法自由裁量權。近年來,司法自由裁量權越來越受到廣大民眾的關心,同時也受到司法界的關注。因此,好書結合自己的理論研究和實際的司法工作經驗,對於司法自由裁量權的相關問題進行分析和研究,以期為該領域的研究提供借鑒。
【拓展資料】
近年來,我國的司法界開始越來越關注司法自由裁量權。在一些西方的法律學家看來,認為司法自由裁量權是絕對的法官,因為其創造規則。當然這種說法也是有道理的,其從另一面說明,每一個國家或者是社會中的法律是不可能完善到密不透風的地步,都或多或少的存在著一些漏洞,然而事實也是如此,尤其在大陸法系的國家,成文法的彈性就造成了法律統治的欠缺。這就為司法實踐中司法自由裁量權的存在創造了可能。對我國來說,受到成文法的局限性,使得司法自由裁量權普遍的存在,我們不能對其忽視,同時也不能去消滅或者是遏制這種現象,我們唯一能夠做的就是對司法自由裁量權進行有效的監控,保證期在司法實踐中能夠正確合理的行使,克服其存在的問題。
二.司法自由裁量權的涵義及其存在的必然性
1.司法自由裁量權的內涵
「自由裁量權」一詞是舶來品,這個詞在西方社會具有很多種意思,然而,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意思,那就是司法自由裁量權是一種選擇權。司法自由裁量權的淵源,我們可以將其追溯到英國衡平法時期。英國的衡平法,首先確立了法官擁有自由裁量權,當然,對普通法系最為重要的貢獻就是創設了司法自由裁量權,也可以說是審判自由裁量權。
自由裁量作為適用法的過程,是和司法審判活動與生俱來的[1]。自由裁量在我國的法學界以及司法實務中,多被稱為司法自由裁量權。當然司法自由裁量是司法的范疇,司法自由裁量權的行使主體主要有法院及其法官和檢察院及其檢察官。對於司法自由裁量權的內涵,我國和世界上許多的學者都有著很多的說法,例如有些法律學者認為司法自由裁量權就是一種選擇權,大致的意思就是說在合理合法的基礎上進行自由選擇的權利,這也就是說在司法實務中,法院或者是法官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進行自由選擇的權力。[2]
對司法自由裁量權進行該種定義,具有其合理性,關鍵是該種內涵抓住了司法自由裁量的實質內容,也就是自由的選擇。然而這種自由是有一定的限制的,即要在合理合法的范圍之內。用我們更為通俗的語言解釋就是說,當司法人員在處理案件的過程中,遇到了兩種以上可以進行選擇的處理方式時,可以根據自己對法律精神的解讀做出自由的取捨。當然,好書認為,所謂的司法自由裁量權就是司法人員在處理具體的司法案件過程中,享有在法律規定的合理范圍內,根據自己對法律的理解,自由的去選擇如何認定案件的事實、如何運用證據、如何運用法律去處理一個案件的許可權。
當然,我們應該注意,司法自由裁量權並不是等同於法官的審判自由裁量權,因為司法自由裁量權還包括檢察院及檢察官在司法實務中的運用,但是本文主要是就法院及法官的司法自由裁量權進行分析的。
2.司法自由裁量權存在的必要性分析
同行政自由裁量權一樣,司法自由裁量權也是法律適用過程中的一種客觀的現象。「由於法律規則對社會生活調整的局限性,我們甚至可以說,法律的統治不可避免地蘊含了自由裁量權的存在」[3]。這更加說明司法自由裁量權的存在有其必要性,即使是法治社會也是如此。
(一)立法的不完備必然產生司法自由裁量權
國內有一些法律界的學者曾認為法官的刑事司法自由裁量權是在法律未做規定或者是規定有缺失的情況下,法官根據法律的授權,同時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法律精神在合理的范圍內依據公正的原則進行刑事案件的裁判的權力[1]。由此可知,立法的不完善就要求司法自由裁量權的存在。其實,司法活動就是認定案件事實以及適用法律的一個過程,這個過程肯定存在著法官的自由裁量,出現這種現象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立法的不完善。通常來說,立法越是詳細、具體,自由裁量權就會越少,反之,自由裁量權的存在就較多。
(二)在任何事物面前,人都不是被動的,在法律的適用過程中也是如此,司法自由裁量權的存在就是人在發揮主觀能動性。法律的適用必須要依賴人來操作,就算是再完備詳細的法律,其實施也需要自由裁量。古語有雲:徒法不足以自行。任何法律條文都不可能自主的去對號入座進而處理具體的案件,必須要有辦案人員運用自己的法律知識去裁量適用。所以,不管立法者對法律的規定是多麼的詳細,只要司法者「在認定事實、適用法律和做出決定的過程中擁有判斷和選擇的可能性,就存在著自由裁量權」[3]。司法者往往是根據自己的法律知識和法律精神,通過自由心證形成內心確信,進而做出對案件事實的認定和法律的適用,案件的裁決是否公正客觀,這就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司法者的主觀判斷了。
(三)由於立法具有高度的概括性,這就使得法律存在很大的靈活性或者說是有一定的彈性幅度和空間,還有一些模糊的法律語言,這些彈性的條款和模糊語言體現了一種立法技術,這是立法的靈活性以及原則性的結合,這些彈性條款和模糊語言的存在就是立法者授予了司法者以司法自由裁量權。
由此可知,只要有法律或者是法律統治,司法自由裁量權就會存在。從這個意義上講,法治社會同司法自由裁量權並不是矛盾的,司法自由裁量的存在只有程度的大小問題,但是其是必然存在的。
三.司法自由裁量權的危險性分析
在我國乃至世界上,很多的法律人都對西方的司法中心主義以及司法獨立理論所折服,對於現實司法實務中的一丁點違背公平正義的裁決無法容忍,促使他們不斷的從消極的一面來認為司法自由裁量權存在的危險性。
這些學者認為所謂的司法活動就是多元的主體在多元化的話語結構中為了達成更為妥當性的結果從而對法律的含義進行自由的、民主的重構,這也就是說,法官、法律相關人員以及當事人,還包括新聞媒體等的言論自由權以案件為平台就法律規范是什麼,以及該如何解釋進行討論,在保證程序的正當性的基礎上得出具有民主意義的共識。特別是在法律不是十分完備的背景下,司法自由裁量權在正當程序所提供的空間領域和時間順序中擔當者溝通和加工機器的角色,即其在一方面將法律秩序同社會秩序以及職業道德、普通民眾融合起來,另一方面又以國家的名義主持著糾紛並得出符合法理的法律結論。
好書根據自己的研究,結合相關的理論和實踐認為,司法自由裁量權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的完美,其在實際的運用過程中存在著很大的危險性,這些危險性的存在將會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和阻礙司法自由裁量權的正確行使。根據好書的總結,司法自由裁量權主要具有以下幾方面的危險性:
1.自由裁量權和分權理論是沖突的
根據憲法以及法律的理論,立法權和司法權是嚴格分離的,法官並沒有創造法律或者法律性質的解釋的權力,應當要求法官將作出法律解釋的權力交給立法機關,由立法機關作出更加權威性的解釋,從而指導法官去處理案件。通過這種分權,就杜絕了法官造法現象的發生,預防司法專橫從而對國家的安全造成威脅,而司法自由裁量權的存在就和該理論存在沖突性。[4]
2.削弱對法律至上的信仰並置法院於危險之地
司法自由裁量權實質上就是將法官的個人價值觀以及對法律的理解運用到具體的案件判決中,有將自己的偏好置於法律之上的嫌疑,這將會損害法律制度的權威性和穩定性。正是由於法律規則的不確定性,使得人們認為法官在適用法律上採取一些比較隨心所欲的行為。伯爾曼在《法律與宗教》里一針見血:「霍姆斯法官曾經寫到,即便是一隻狗也知道被絆一下和被踢一腳之間的不同。我們還要補充一句,如果狗主人為同一件事情時而獎賞時而懲罰,就是一條狗也會不知所措。法律的各種儀式體現(造就)了所有法律制度(哪怕是最原始的法律制度)所共同奉行的基本前提———相同的案件應當有相同的判決。」[5]
一旦法律不能夠很好的對法官進行約束的時候,權力的正當行使就很難得到證明。自由裁量權過大使得人們認為法官不遵守規則從而對規則進行歪曲,法官的一些個人意見因為沒有參照一定的客觀標准,從而輝顯得模稜兩可,使人們感覺不到法官的中立。[6]
如果認為法官也是受規則所約束的,那麼法官的自由裁量權就會收到外在范圍的限制。這就會出現一個結果,那就是法官的權力是有限的,其行使自由裁量權的正當性就比較容易證明,從而對政治決策者的威脅就減輕了。[7]因此,模糊的司法自由裁量權只會威脅到司法的獨立,降低司法的權威性。因為「法院在與其他機關對抗中很少取勝。實際上,對於旨在限製法院權力的報復行動,法院往往是脆弱的。因而司法獨立可能因司法能動主義者和挑釁性的判決而受到威脅」[8]。而憲政對我們的要求是要確保法院是一個「危險性最小的部門」(the least dangerous branch)。
3.有損新法治理念的確立和生長
特別是在社會的變革時期,廣發人民的價值取向、道德追求呈現多元化和復雜性,人們對於安全感以及秩序感的需求要求新的法治理念的確立。林毓生在其《中國傳統的創造性轉化》一書中深刻指出「經過(五四運動)反傳統思潮的洗禮之後,我們傳統中的各項權威,在我們內心當中,不是完全崩潰,便是已經非常薄弱。當傳統的權威與實質的權威,在以自己為中心的民主社會里失去了權威性的時候,個人只相信『自己』,而『自己』常常只是外界流行的風氣的反映而已」[9]。
所以,為了能夠統一行為模式,我們需要通過規則將選擇出的新的法治理念進行明確,從而避免因為多元化的價值訴求所可能造成的社會的凝聚力降低或者是分裂。在社會的轉型期和變革期,同傳統的文化和理念相斥的新的法治理念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停留在制度的層面,並沒有內化到人民的內心思維結構中。如果將法官的自由裁量權擴大,法官就會因為各種因素從而導致其裁決背離了新的法治理念,這不僅會降低新的法治理念的權威,同時還會由於法官的價值觀以及個性的差異導致法制的不統一。
一個法律制度的轉變本身就是一個十分矛盾的事情,因為法律追求的是穩定性和連續性。如果一個法律制度經歷了急劇的變化,就會隨之出現對法律權威淵源的合法性問題的討論。如果出現這樣的問題,就應該牢固的確立新的法治理念,防止繼續發生的危險。[10]司法自由裁量權就是造成不間斷危險的因素,因為縱然法官不能夠在短期內接受新的法治理念,自由裁量權的缺乏也不會從根本上對新的法治理念的權威性造成破壞。
四.司法自由裁量權在司法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1.法官對於自由裁量權的認識水平較低。
我國法院的很多法官對於司法自由裁量權的認識水平較低,特別是基層法院的法官,他們很少了解什麼是司法自由裁量權、在什麼情況下行使司法自由裁量權、對司法自由裁量權的行使應該注意的問題以及行使司法自由裁量權的行使程度等。這主要是我國法官的法學理論水平不高,在司法實務中大多照本宣科,在案件的裁決書中沒有法官自己對於該案件的觀點。當然也存在很多法官在司法實務中,完全的司法自由裁量,而缺少對於法律的把握,以至於很多的裁決是不符合法律基本原則的。這是我國司法實務中常見的自由裁量問題,這對於司法的公信力以及司法的權威性造成了重大的影響。
2.司法自由裁量權的運作不透明,主要反映在裁判文書的製作商
(一)司法裁判文書的結構簡單,不能夠完全的反映整個訴訟活動,包括從案件的起訴、立案審查、辯護、代理等這些過程,顯得過於的簡潔。
(二)司法裁判文書在很大的篇幅上就是羅列法院的觀點,講述法官的觀點,而對於當事人以及辯護人、代理人的觀點沒有做過多的表述,有的甚至不做任何錶述。即使有的法官對他們的意見進行了表述,也只是花了很少的篇幅,只是一筆帶過而已,根本無法體現出法官的專業水平和對案件的自由裁量。
(三)我國的法官在進行案件裁決的時候,特別是在製作判決書的時候,對於案件事實的敘述太過簡單,並且還帶有一定的主觀性色彩,這就顯得司法自由裁量權太過任意,無法體現司法的權威和公正。
(四)在法官製作裁決文書的時候,特別是對於證據的敘述中,大多是用「上述事實、證據確鑿」等這些比較籠統的詞語進行概括,缺少法官對於證據的合理性合法性,以及證據鏈條的剖析,使得當事人及法律相關人員在閱讀裁判文書的時候,十分的不理解,這就是法官在運用證據的時候,說理不充分的表現。
(五)法官在製作裁判文書的時候,對於判決的理由部分一直文字較少,這也是我國法官在司法實踐中存在的最大的問題。理論性較弱使得判決書不具有說服力,同時合議庭對於案件的意見和審結報告都是保密的,使得社會各界特別是當事人無法真正了解到法官的思維以及自由裁量的過程。
3.我國司法界缺乏對司法自由裁量的指導原則
我國最為基本的法律原則是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但是在大多數的人看來,法律是已經明確的成文的法律規則,這就對法官在司法實務中行使自由裁量權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在司法實務中,至今還沒有出現一個比較詳細的司法自由裁量的指導性原則,從而指導法官正確的行使自由裁量權。
4.在我國現行法律體制下,法官難以獨立裁量
在我國的憲法以及訴訟法中明確規定,法院依法獨立審理案件。但是,在司法實務中,法院的獨立審判權很難得到保障,其往往受到很多因素和勢力的干擾,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法官依法獨立的行使自由裁量權。
五.完善司法自由裁量權的有效監控措施分析
1.提升法官的素質,監控自由裁量權的正確行使
法律條文雖然是死的,但是運用法律條文的人是活的。司法自由裁量權能否正確的行使,關鍵要取決於人,主要是法官的職業道德,法官的專業水平以及法官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在現代的中國法治社會,要求每一個法官都具有這些素質是不現實的,但是這必須要成為我們努力的方向。「能小能」是一個問題,「應小應」是另外一個問題。法官作為國家的司法執法者,必須要擔當起維護一切合法權益,打擊違法犯罪行為的責任。對於有人擔心,一旦是法官在法律之外適用法律會很難控制的說法並不是沒有道理,因此,做好法官的自律是十分重要的。首先應該太高法官進入的門檻,對於想進入法官行列的人應該在程序上和條件上嚴格把關。
例如,通過國家統一司法考試就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參照條件。同時對於那些已經是法官的人,應該建立定期的考核和淘汰機制,對他們形成一種威懾。其次就是要不斷加強法官的業務培訓,提升法官的業務水平。要充分的發揮一些大專院校在法學理論研究方面的有事,將理論研究同實踐相結合,為法官能夠科學的行使自由裁量權提供強有力的理論支撐。
2.建立重大案件審判和裁決的聽證制度,確保自由裁量權的公平行使
建立重大案件審判和裁決的聽證制度就是要聽取各方面的意見,特別是反對方的意見,從而為正確的裁判創造條件。聽證會制度在我國還僅僅是在行政處罰、立法程序等領域推行,在司法審判領域還沒有出現聽證會制度。在美國等這些西方國家,其司法領域的聽證會制度已經十分的成熟了。其對於一些影響較大,案情重大的案件,通常會舉行司法聽證會。司法聽證會制度有利於法院更好的公開審判,使司法能夠更好的接受社會的監督。
但是,好書在這里需要闡明兩點,一是司法聽證會制度同我國的審判公開制度是有區別的,二者雖然都強調公開性,但是後者只是允許一小部分人對案件進行旁聽並發表一些意見,而前者則要求與會者說話,給那些持有不同意見的人提供闡明觀點的機會,換句話說,司法聽證會制度就在於讓司法者去傾聽。當然,我們還應該考慮到辦案效率的問題,因此,對於聽證會制度,只能夠適用於那些案情重大、影響較大的案件以及需要法官最大限度的運用自有裁量權方可做出裁決的案件。來自公眾的支持是法官對重大疑難案件當機立斷做出裁決的重要推動力,同時也是法官自由裁量權行使的監督力量。
3.從司法環節上制約自由裁量權的公正行使
如何掌握司法自由裁量權行使的合理程度?對此應當考慮以下幾個因素:
(一)司法自由裁量權的行使要適當,司法者要在法律規定的范圍或幅度內,酌情作出合理決定。「法律的適用過程並非是一個簡單的將規則適用於特定事實從而自動產生出某個具體決定的機械過程。」[3]法官決不能機械地適用法律,而應通過對個案的具體審理、法律的具體理解適用,縮小法律與現實之間的距離[2],作出適當的選擇。適當就是合理、准確,合理是對自由裁量權加以必要的限制,使之合乎世情民意,體現司法正義;准確是對法律規則或原則的理解無誤,自由裁量的結果公正。
(二)司法自由裁量權的行使要出於正當目的,符合立法目的或立法本意。司法自由裁量要滿足人們追求「個體化正義」的要求,最大限度地體現法治社會的公正與正義。司法自由裁量權行使的結果越接近正義也就越接近其行使的合理程度。司法人員應出於公正目的行使自由裁量權而排除出於個人非正當目的行使司法自由裁量權,杜絕徇私舞弊,枉法裁判。
(三)司法自由裁量權的行使應當是有限制的,而不是無限制的自由選擇,它必須在權利的邊界以內合理行使,超出法律的限制自由裁量權就失去了正義性。大法官道格拉斯說:「當法律使人們免受某些統治者———某些官員、某些官僚無限制的自由裁量權統治之時,法律就到達了最佳狀態———無限自由裁量權是殘酷的統治。它比其它人為的統治手段對自由更具有破壞性。」[11]
六.結束語
綜上所述,司法自由裁量權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其對於法律的完善,對於糾紛的正確解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司法自由裁量權是法治社會中普遍存在的現象,但是,司法裁量權在我國的司法實務中存在著許多的問題,並且司法自由裁量權本身也存在著一定的危險性,因此,在司法實務中有必要加強對司法自由裁量權的監控和約束,這不僅僅是法治社會法治成熟的標志,同時也是也是一個國家法治健康完備的反映。司法自由裁量權同法治社會並不是矛盾的,也不是一對敵人,其完全可以通過立法的限制以及加強司法的監督來平衡二者的關系,使得司法自由裁量權適應法治社會,並進而促進法治社會的前進。相信在我國法治社會的明天,司法自由裁量權一定會得到更好的規范,推動司法權威的建立和不斷深化

熱點內容
吳春燕民法 發布:2024-11-05 21:22:09 瀏覽:286
最新勞動法2013全文 發布:2024-11-05 19:11:30 瀏覽:105
比較中美涉外婚姻法的文化差異 發布:2024-11-05 18:47:44 瀏覽:561
勞動法離職後工作服的規定 發布:2024-11-05 18:42:47 瀏覽:855
勞動法直接辭職有工資嗎 發布:2024-11-05 18:36:40 瀏覽:117
玉溪紅塔區法院 發布:2024-11-05 18:35:12 瀏覽:204
2017勞動法流產假 發布:2024-11-05 14:20:40 瀏覽:255
頂級律師年薪 發布:2024-11-05 13:45:14 瀏覽:652
徐金桂行政法背誦2017 發布:2024-11-05 13:12:32 瀏覽:68
上訴法院流程 發布:2024-11-05 11:37:58 瀏覽: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