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總則私權
㈠ 民法總則125條
地面施工緻人損害,是指在公共場所、道旁或者通道上挖坑、修繕安裝地下設施等,沒有設置明顯標志和採取安全措施造成他人損害的情形。
由於這類施工行為是在公共場所、道路等地方進行,稍有不慎就可能致人以損害,故我國《民法通則》第125條對這類行為致人損害予以特殊規定,對於地面施工緻人損害實行的是過錯推定原則。即在確定責任時,行為人如能證明自己採取了必要的防護措施或設置了明顯的標志,主觀上沒有過錯,就可減輕或免除賠償責任。
地面施工緻人損害的民事責任的構成要件包括:
大道的大道的大道的大道的1.行為人實施了地面施工行為
這里所稱的地面施工行為有其特定含義,一般是指在公共場所、道旁或者通道上挖坑、修繕安裝地下設施等行為,非上述情況下的地面施工行為,不能適用此外所稱的地面施工緻人損害的相關規定。
2.行為人未盡安全保護措施
?
一般情況下,在公共場所、道路等地施工,施工人應當設置明顯標志和採取其他必要安全措施,以保證行人的安全,如在施工場地設置護欄,晚上設置紅燈等。施工人未盡此種義務致人損害,就應承擔民事責任。
3.有損害事實?
大道的
損害事實包括人身損害和財產損害兩種情形。如有的人跌入施工場所而受傷,有的車輛跌入施工場所而受損等。
4.地面施工行為與損害事實有因果關系?
大道的
這是指有關的損害事實是由行為人的地面施工行為所造成。地面施工行為是因,損害事實是果。只有在二者有因果關系時,行為人才須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
㈡ 民法總則180條的內容是什麼,民法總則有何意
你好、
一、民法總則180條的內容是什麼?
《民法總則》第一百八十條 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民事義務的,不承擔民事責任。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且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
二、民法總則有何意義?
(一)開啟民法典編纂的進程
從我國民事立法的發展來看,雖然我國已經頒布了250部法律,其中半數以上都是民商事法律,但我國始終缺乏一部統轄各個民商事法律的總則。《民法總則》的制定不僅實質性地開啟了民法典的制定步伐,並成為民法典的核心組成部分,而且也有力地助推了法律體系的完善。頒行後,民法典各分編的編纂都要與《民法總則》進行協調,並以其所確立的立法目的、原則、理念為基本的指導,從而形成一部價值融貫、規則統一、體系完備的民法典。
(二)推進我國民事立法體系化進程
《民法總則》是民法典的總綱。綱舉目張。整個民商事立法都應當在民法總則的統轄下具體展開。由於《民法總則》是採取「提取公因式」的方式確立的規則,是民法典中最基礎、最通用,同時也是最抽象的部分,所以它可以普遍適用於各個民商事單行法律。《民法總則》的制定將極大地推進民事立法的系統化過程。法典化就是體系化,《民法總則》的制定將使整個民事立法體系更加和諧,更富有內在的一致性。
(三)完善民事權利體系,強化保護機制
民法典被稱為「民事權利的宣言書」。眾所周知,現代法治的核心在於「規范公權、保障私權」,法律的功能主要是確認權利、分配權利、保障權利、救濟權利。《民法總則》廣泛確認公民享有的各項人格權、物權、債權、知識產權、親屬權、繼承權等權利,使其真正成為了「民事權利的宣言書」。繼續採納《民法通則》的經驗,專設「民事權利」一章,集中地確認和宣示自然人、法人所享有的各項民事權利,充分地彰顯民法對民事權利保障的功能。
(四)完善了社會生活的基本規則
民法典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網路全書」。《民法總則》一方面宣告,要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立法目的,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價值理念,並確認了誠實信用原則、公序良俗原則等基本原則,要求從事民事活動,秉持誠實、恪守承諾,這有利於強化人們誠實守信、崇法尚德,推進誠信社會建設,另一方面廣泛確認了民事主體所享有的各項權益,規定了胎兒利益保護規則、民事行為能力制度、老年監護制度、英烈人格利益保護等,實現對人「從搖籃到墳墓」各個階段的保護。
㈢ 《民法總則與每個人有什麼關系
《民法總則》正式將「公民」修改為「自然人」,將「私權神聖制度」列為第一民法原則,並首次將「公序良俗」寫入法律,確定其為社會評價尺度,規定違反公序良俗的法律行為無效。與此同時,民法總則增加了環保責任,完善了監護制度,強化了民事責任優先原則等。
這部共計206條的《民法總則》,究竟可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怎樣的變化,其法律條文該如何理解和適用?對此,成都商報客戶端記者專訪了中國法學會民法典編撰領導小組專家成員、我國著名民法學家、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梁慧星教授。
改「公民」為「自然人」
明確「私權神聖不可侵犯」民法原則
成都商報:我們注意到《民法總則》第二條把「公民」換成了「自然人」,如何理解這個變化?
梁慧星教授:這是民法的科學性的問題,因為民法中的主體就是自然人。「公民」是一種政治上的身份,簡單說,就是有這個國家的國籍的人。有了國籍,就有了公民權,公民權就是參加國家政治生活的資格。同一個人,在參加政治生活的時候他叫公民,在參加民事生活的時候他叫自然人。
我們制定《民法通則》是在改革開放初期,立法的觀念還受計劃經濟的影響,所以保留了公民的概念。在《民法通則》制定的時候關於叫公民還是叫自然人其實已經有爭論,當時沒有決定,沒有最終解決,就在公民的後面加了個括弧寫上自然人。到了後來《合同法》制定的時候就完全是用自然人的概念了,包括這次修改的《民法總則》,也完全採用自然人這一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