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司法正義論

司法正義論

發布時間: 2023-03-24 07:13:21

1. 關於法制的基礎知識有哪些

法制是法律和制度的總稱。統治階級以制度化法律化的方式管理國家事務,並且嚴格依法辦事的原則。下面是我帶來的關於法制基礎知識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

法制的基礎知識

1.鄧小平民主法治理論的主要貢獻是什麼?

(1)確立了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的戰略地位。

鄧小平從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基本問題出發,闡明了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的戰略地位。社會主義國家是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必須保證人民有充分地通過各種形式管理國家和社會的權力。社會主義制度不僅要有先進的經濟制度,而且必須有真正民主的政治制度和真正體現人民意志的法律制度。完善的民主制度和法律制度是社會主義的重要特徵本質和要求,沒有民主法制,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

(2)深化了對社會主義法的本質認識。

鄧小平關於“社會主義社會中的階級斗爭是一個客觀存在,不應該縮小,也不應該擴大”的論述,否定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左”傾路線,同時也就糾正了把社會主義法看成單純階級斗爭工具的錯誤認識。社會主義法既然是體現廣大人民群眾共同意志的法,它就應該是國家對政治、經濟、 文化 、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關系進行治理,調整的依據,是社會主義社會生活至高無上的權威。

(3)闡明了民主法制的辯證關系。

鄧小平指出:“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制。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制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制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這就是說,民主必須有法制來體現和保障,搞人治,把民主的希望寄託在領導人的民主作風上,民主沒有保障,只有民主法律化、制度化,才能有真正的民主。同時法制也必須以民主作為前提和基礎,因為只有人民真正當家作主,法律制度所體現的才能是人民的意志,才能有真正的社會主義的法制。

(4)揭示了法制建設與現代化的內在關系。

鄧小平指出:“搞四個現代化一定要有兩手,只有一手是不行的,即一手抓建設,一手抓法制。”法制是現代社會的標志之一,沒有民主和法制,經濟的騰飛,“四化”的實現是不可能的。因此,“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民主和完備的社會主義法制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個重要目標和根本任務。”(江澤民)

(5)全面闡述了健全社會主義法制的基本要求。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把我國社會主義法制的基本要求概括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十六個字,這既是 總結 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 經驗 教訓得出的結論,也是鄧小平同志在此之前一系列講話中關於必須使法律完備,集中力量制定各種必要法律,關於實行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嚴,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關於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等重要思想的高度概括。

(6)指明了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方式和步驟。

鄧小平指出,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探索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發展的形式和發展道路,可以借鑒外國的經驗,但不搞不適合中國國情的多黨競選、三權分立、兩院制。要走一條長期探索的路,從世界各國吸收進步因素,使我們的制度成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

2.什麼是法制?什麼是法治?什麼是社會主義法治?為什麼我國要將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確定為基本的治國方略?

法制是指一個國家有完備的法律和制度,並且這些法律制度被嚴格遵守和執行所形成的一種狀態。因此,有人說法制是立法、執法、司法、守法、法律監督的總稱,只有這幾方面都做好了,才稱得上法制國家。不同的國家由於經濟基礎、階段結構、歷史傳統、文化背景的不同,法制的性質特徵有很大差異。社會主義法制的基本要求是使民主法律化、制度化,使這種法制具有穩定性、連續性和極大的權威性,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法治是指一種治國方略,它是相對人治而言的,現代法治意味著法律有至高無上的權威,法律的統治深入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國家機關的權力必須接受法律的制約和控制,整個社會都必須嚴格依法辦事。

社會主義法治是社會主義國家的治國方略,社會主義國家實行法治反映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經濟制度在法律領域的要求。這些要求是:第一,必須使法律、制度充分反映廣大人民群眾的意志、要求和願望,人民的利益和意志至高無上,因此必須使體現人民意志的法律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使廣大人民群眾的權益通過法律的實施得到充分實現。第二,各級各類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都必須嚴格依法辦事,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權力要置於法律的嚴格控制之下,以防止作為人民公僕的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濫用國家權力,使權力走向腐敗,使人民的公僕成為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老爺。

我國將依法治國,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作為基本的治國方略是經過了一個很長的認識過程和走過一段十分曲折的道路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實行的基本上是人治,靠的是黨和黨的領袖的崇高威信,經過“「」”的教訓,黨的領導層和廣大人民群眾開始看到,只靠領導人的威望是不行的,是很危險的。鄧小平同志從1978年以來就曾多次提到“一個黨,一個國家把希望寄託在一兩個人的威望上,並不很健康。”“誇大一個人的作用,這樣是危險的,難以為繼。”後來又進一步指出“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制。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正是因為黨的領導層確立了這樣一種以法治國的認識,我國法制建設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隨著法制建設的發展,法律的逐步完善,黨的十五大最終確定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治國方略。

3.為什麼說堅持黨的領導是依法治國的根本政治保障?

首先依法治國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這是黨的性質所決定的,黨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它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宗旨,能代表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

其次,堅持黨對依法治國的領導,是我國法治建設的社會主義性質決定的,沒有共產黨領導的法治決不是社會主義法治。

再次,黨是我國政治生活的核心,黨對我國各項事業的領導地位是黨在長期革命斗爭和建設中形成的。黨的正確領導不僅保證了我國法治建設政治方面的正確,同時也為法治建設提供了有力的組織保證。

在強調堅持黨對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領導的同時,必須強調改善黨的領導,黨組織應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在要求全國各級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各社會團體,企事業組織和全國人民遵守法律的同時,共產黨的各組組織和全體共產黨員,必須帶頭遵守法律,嚴格依法辦事。同時應正確處理好黨的政策和法律的關系,黨的重要政策是制定法律的依據,應當通過立法程序轉化為國家意志,上升為法律。但決不能以政策代法,政策法律不分。

4.什麼是法?法有哪些基本特徵?

法是由一定的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它是由國家制定或者認可。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規范體系,它通過對人們的權利和義務的規定,確認保護和發展有利於統治階級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

法具有如下基本特徵:

(1)法在形式上具有規范性、一般性、概括性的特徵。它是調整社會關系的行為規范。社會關系表現為人們的交互行為,法對社會關系的調整是通過規范人們的行為來實現的。法所針對的不是特定的人或事,而是一般的人的行為和社會關系,可以在其生效期間反復適用。這一特徵使它區別與適用法律中的非規范性的決定、命令。

(2)法具有國家意志性。它是國家制定或者認可的社會規范。社會上有多種調整人們行為的規范,如道德規范、宗教教規、社會組織的規章,紀律規范、各種禮儀、習慣等。法與這些規范最大的不同在於,法是國家制定、認可的行為規范,體現的是國家意志,它能在國家權力所及的范圍內普遍適用,具有普遍性、統一性和權威性。

(3)法具有國家強制性。法和一切社會規范一樣,其貫徹實施都需要一定的社會強制力加以保證。但不同的社會規范保證其實施的強制力的性質、范圍、程度和方式是不同的。法的實施靠的是國家強制力作後盾,在多數情況下人們因為國家強制力的存在,而主動依據法律來規范自己的行為,所以國家強制力表現出一種潛在性和間接性的特點,只是在某些違法行為出現時,這種國家強制力才通過專門國家機關的強制 措施 體現出來。

(4)法是規定權利和義務的社會規范。法律是通過規定社會關系的參加者可以有什麼樣的行為,不能有什麼樣的行為和必須作出某種行為這種規定權利、義務的方式,來確認、保護和發展一定的社會關系,以建立符合國家意志的社會秩序。

(5)法是有權立法的國家機關按嚴格的程序制定規范性文件才能表現出來,並取得普通約束效力的特殊行為規范。法律規范通過規范性文件的條文得到體現,但法律條文不等同於法律規范。一種法律規范可以通過一個法律條文來體現,也可能需要通過同一規范性文件的不同條文來體現,甚至可能體現在不同規范性文件的條文之中。

5.怎樣認識社會主義法的本質?我國社會主義法有哪些基本特徵?

可以從三個層次上認識社會主義法的本質:

(1)社會主義法是社會主義國家意志的體現。它是社會主義國家制定認可的,由社會主義國家的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行為規范,人民是國家的主人,社會主義國家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所以社會主義的國家意志從本質上講,應該是人民的意志。

(2)社會主義法是工人階級領導下的廣大人民共同意志的體現。按照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的理論,工人階級的歷史使命是消滅資本主義制度,建立社會主義制度,並最終實現共產主義,所以工人階級奪取政權,建立起的社會主義國家和法從其階級本質看,應該是工人階級的國家,體現工人階級意志的法。但工人階級的階級本質決定了它能代表廣大人民群眾的意志和要求,工人階級在奪取政權和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過程中,也離不開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和共同努力,所以社會主義國家就其本質而言,應該是工人階級領導下的廣大人民群眾共同居於統治地位的國家,與此相適應,社會主義的法應該是體現工人階級領導下的廣大人民群眾共同意志的法。

(3)社會主義法所體現的意志,是社會主義社會的生活條件決定的。這是社會主義法制最深層次的本質所在。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社會主義社會的物質生活條件,決定了社會主義法的本質、內容、形式和它的發展變化。我國社會主義法的內容,就取決於當前我國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還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貧窮落後的面貌這樣一個客觀的物質生活條件。我國的法律制度應該與這樣一種物質生活條件相適應。

社會主義法具有如下特徵:

(1)階級性和人民性相統一。社會主義法是工人階級領導下的廣大人民群眾共同意志的體現。工人階級的領導,說明社會主義法在本質上具有工人階級的階級屬性,但同時社會主義法又是人民意志的體現。人民的概念十分廣泛,包括工人、農民、知識分子為主體的勞動者,同時也包括擁護社會主義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可見社會主義法具有廣泛的人民性,是階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統一。

(2)科學性。法的科學性指法反映客觀規律的程度。社會主義法是工人階級領導的廣大人民意志的體現,工人階級始終代表先進生產力的要求,工人階級的階級性決定了它沒有剝削階級的局限性,有可能正確反映客觀規律的要求,使反映自己意志的法具有科學性。但人們認識客觀規律還受多種條件的局限,所以社會主義並不必然具有科學性,如果工人階級政黨因受各種“左”的和右的思想的影響,在路線上犯錯誤,也可能使社會主義國家的法喪失科學性。

(3)人民群眾自覺依法辦事的特性。由於社會主義法反映的是人民自己的意志和願望,依法辦事,是與人民群眾的利益相一致的,所以廣大人民群眾能自覺遵守。當然法律作為國家意志的體現,它首先是公共意志的體現,當公共意志和個人意志、公共利益和個人利益發生矛盾時,社會上就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不依法辦事的情形,這就要求社會主義法還應具備強制性的一面,以保證社會主義社會正常秩序的建立。所以有人把社會主義法的這一特性概括為自願性和強制性相統一的特性。

法治與法制的區別

法治與法制既有聯系也有區別。聯系在於:實行法治需要有完備的法律制度。區別在於:法制相對於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法治則相對於人治;法制內涵是指法律及相關制度,法治內涵則相對於人治的治國理論、原則和 方法 。法制一詞,中外古今用法不一,涵義也不盡相同,通常在兩種意義上使用:①泛指國家的法律和制度。法律既包括以規范性文件形式出現的成文法,如憲法、法律和各種法規,也包括經國家機關認可的不成文法,如習慣法和判例法等。制度指依法建立起來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各種制度。中國古代的典章制度也屬於這一類。②特指統治階級按照民主原則把國家事務制度化、法律化,並嚴格依法進行管理的一種方式。這種意義上的法制與民主政治聯系密切,即民主是法制的前提,法制是民主的體現和保證,只有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並嚴格依法辦事,以確立一種正常的法律秩序的國家,才是真正的法制國家。

中國古書上所說的“命有司,修法制"《禮記·月令篇》,其中的“法制”是指設范立制,使人們有所遵循的意思。古代法家著作中,也有“法制”一詞。《管子·法禁》上寫道:“法制不議,則民不相私”。《商君書·君臣》上寫道:“民眾而姦邪生,故立法制,為度量以禁之”。韓非也有“明法制,去私恩”的說法。所有這些,雖然都把“法制”與依法治理聯系在一起,但還不是與民主政治聯系在一起的法制。中國古時的“法制”,說到底只是一種“王制”。同民主政治聯系在一起的第二種意義上的法制,與17、18世紀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所倡導的“法治”的內涵是一致的。如英國哲學家J.洛克認為,政府“應該以正式公布的既定的法律來進行統治,這些法律不論貧富、不論權貴和莊稼人都一視同仁,並不因特殊情況而有出入”(《政府論兩篇》)。美國政論家T.潘恩(1737~1809)也說:“在專制政府中國王便是法律,同樣地,在自由國家中法律便應該成為國王”(《常識》)。其核心思想是要依法治理國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對任何組織和個人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權。這種主張對於反對封建專制特權,確立和維護資產階級民主制,起了很大作用,具有歷史進步意義。但資產階級思想家的法制思想帶有明顯的法律至上的色彩,實際上資本主義國家也不可能真正實行法制。為了追逐超額利潤,剝削和壓迫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它們總是把合法手段和非法手段結合起來進行統治的(見資本主義法制)。

法治的實施必須建立在法制上。與法治相比,法制側重在法律的使用上。但如果僅就法律的目的而言,法治的目的是為人們提供一個尋求公正的平台和框架,但法制的實質仍然不能擺脫政權凌駕於法律之上的信念。法制是指當權者按照法律治理國家,但這些法律不一定是由普通公民組成的立法部門制訂的。法治下,行政部門的職責只是執行該等法律,並且受該等法律拘束。因此法制和法治最大的區別,並不在於法律是否拘束人民,而是在於行政、立法、司法這些政府權力是否也和人民一樣,受到法律的拘束和控制。法治的內涵,與其說是要求所有人民守法,毋寧更側重於法律對政府權力的控制和拘束,否則法治即與法制難以區分。對於社會上常見的違法或脫序現象,尤其是以激烈、遊走於法律邊緣的手段向政府爭取權利的行為,政府官員常常會呼籲和要求人民“守法”以尊重“法治”。這其實是將法治的意義誤解和窄化為法制。法制的結果可能會出現政府用法律的形式壓制民眾。

憲政是一種要求政府所有權力的行使都納入憲法的軌道,並受憲法的制約,使政治運作進入法律化理想狀態的理念和政治實踐。法治是憲政的核心價值觀。反之,在法制下沒有可能實現憲政。法制與民主沒有直接聯系。但對法治的為尋求公正提供框架的概念的擴展則包含了在法理上承認基本人權的含義,這也為憲政國家的憲法最終包括了人權法案建立了法理依據。而法制則與人權沒有關系。因此,在只有法制而沒有法治的國家,人權和民主都不能獲得保障。

法治與社會制度

社會主義法制與資本主義法制不同,它是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並嚴格依法進行國家管理的一種方式。在社會主義國家,可能而且必須把社會主義民主制以法律形式確定下來,並使這種制度和法律具有穩定性、連續性和極大的權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切實保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組織和個人有凌駕於法律之上的特權。法制與法律秩序關系極為密切。法律秩序是在嚴格遵守法律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社會秩序,它必須以實行法制為前提,而法律秩序的建立則是實行法制的重要體現。

亞里士多德法制的思想

一、法律正義論

(一)正義的內涵與分類亞里士多德認為,城邦以正義為基礎,由這種正義衍生出法律,以判斷人間的是非曲直。正義是指人們在社會關系中所產生的一種美德。正義和不正義含有兩種意思:一是指能否服從紀律;二是指一個人所取得的東西是否他應當得到的。正義又可分為“普遍的正義”和“個別的正義”兩種。其中“個別的正義”又分兩種——“分配的正義”和“平均的正義”。“分配的正義”就是求得比例的平等,這種正義是從人的不平等性出發的,而這種不平等性是自然造成的,是固定不變的。至於“平均的正義”就是指人們之間的平等關系。這種正義是以人的等價性為依據,使相互利益等同。

(二)法律正義論的延伸:平等與中庸1.平等。一是數量平等,即各人所得到的事物在數量和容量上與他人所得的相等;二是比值平等,即根據各人的實際價值按比例分配與之相衡稱的事物。政治權利的分配必須以人們對於構成城邦各要素的貢獻的大小為依據,誰具有比他人較為優越的政治品德,誰在城邦實現良善生活的過程中善德行為最多,誰就應該在這個城邦中享受更多的利益。2.中庸。所謂中庸是指不偏不頗,處於兩個極端的中間。亞氏認為,人的一切行為都有過度、不及和適中三種狀態,只有中庸才是美德的特性。對於社會而言也是如此,社會分為極富者(常逞強放肆以致犯罪)、極貧者(往往懶散無賴易犯小罪)和中產階級。唯有中產階級是貧富兩階級矛盾的“最好的中性的仲裁者”。因此,中產階級最適宜擔任統治者和立法者。

(三)正義與法律的關系法律是建立在正義基礎之上的,由正義延伸出法律。正義的原則寓於實體法之中。自由正義導致了自然法的形成,而這成為國家制定實在法的依據。

二、法律的定義、作用、分類

(一)關於法律的定義法律是政治上的正義,是世所公認的公正不偏的權衡標准,是理性的體現,又是一個合同式的契約。法律的特性包括:(1)公正性:法律是正義的體現,它對一切人,包括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都是平等的;(2)可變性,法律允許變革,當然這個變革需要慎重;(3)必須遵守性。法律是一種特殊的社會規范,是人們的行為准則,人人都必須遵守它。

(二)關於法律的作用法律的作用和目的全在於為了城邦的“善業”,為了“善德”,為了追求“公共福利”,增進人類的道德。

(三)關於法律的分類1.自然法與制定法。自然法是人類理性的體現,是以正義為基礎的,是存在於社會的普遍原則,是反映“自然存在秩序”的法律;制定法即實在法,是由人制定的。自然法高於制定法;2.基本法和非基本法。基本法實際上也就是憲法,它規定國家的治理形式,規定統治者的人數及產生的辦法,規定公民在城邦中的地位;3.良法與惡法。凡是正宗政體下制定的法律為良法;凡是在變態政體下制定的法律為惡法;4.成文法和習慣法。習慣法即希臘城邦中長期存在的習俗或稱禮儀。

三、法治主義理論

(一)法治的涵義法治包含兩重意義: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這就是說,所謂法治,即良法與守法的結合。

(二)法治的具體體現1.立法方面:亞氏強調立法必須遵守以下原則:一是反映中產階級的利益;二是研究國家的情況;三是考慮對公民尤其是青少年加強 教育 ;四是靈活性與穩定性相結合。2.執法思想。國家執政人員要嚴格執行法律。法律有明確規定的,應嚴格依法執行;法律規定不同詳的或沒有規定的,必須按照法律的原則來公正地處理和裁決案件。3.守法思想。守法是法治的關鍵。國家必須加強對公民守法觀念的培養和訓練

(三)法治的優越性法治的優越性是相對於人治而言的,而這種優越性主要體現在:第一,法律是集體智慧和審慎考慮的產物;第二,法律沒有感情,不會偏私,具有公正性;第三,法律不會說話,不能象人那樣信口開河;第四,法律藉助規范形式,具有明確性;第五,實行人治容易貽誤國家大事,特別是世襲制更是如此;第六,時代要求實行法治,不能實行人治;第七,實行一人之治較為困難,君主的能力和精力畢竟有限;第八,一人之治剝奪了大家輪流執政的權利。

(四)法治缺陷的彌補在法律有所不及的地方可以採取三種補救措施:以個人的權力或若幹人聯合組成的權力“作為補助”;對某些不完善的法律進行適當的變更;加強法律解釋。主要是指法律的精神(法意)來對案件作出公正的處理和裁決。

四、亞里士多德法律思想的特點第一,與柏拉圖一樣,均從倫理學入手來探討理想的政治生活方式,由此開創了西方法哲學的理論傳統,並在黑格爾的《法哲學原理》中得到了最充分的實現;第二,將法與政治合而為一進行研究,使法律社會學或者政治法律學的學科構造奠定了基本的原型;第三,具有鮮明的現實主義的特點,分析問題的立足點是考察現實,使用的方法主要是歸納法,即通過分析、比較,然後得出結論。所以有人稱,柏拉圖給予後人以更多的激情與理想,而亞氏則留下較成熟的體系與邏輯;[1]第四,推崇法治的精神,對於西方成熟的法治理論的建立,有著重要的意義。

2. 當兩個事件發生時間上有差異形式上相似的經濟指標,可借用先行同類相似事件的有關資料

《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已加入「北大法寶」法學期刊資料庫,請登錄www.pkulaw.com查看全文並 訂閱後續更新。「北大法寶」法學期刊庫已簽約264家期刊,其中核心期刊(含CLSCI、CSSCI及擴展版、北大中文核心、AMI綜合)117家,非核心期刊58家,集刊80家,英文期刊9家。截止2022年2月28日「北大法寶」法學期刊庫共收錄了92551位作者的273311篇文章,總期數15505期,總字數23.7億,誠摯邀請您的期刊入駐「北大法寶」,擴大影響,增進傳播,服務法治。
聯系郵箱:[email protected]。信息請點擊「閱讀原文」。
采購熱線:010-82668266
《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22年第2期要目
【法治中國】

1.「感受公平正義」命題的兩個面向
徐亞文、黃峰(1)
2.長江流域環境司法協作的理論構造與制度完善
黃錫生、尚睿(8)
3.「三權分置」背景下耕地生態保護補償對象的確定
劉夢(17)
【民生法學】
4.《民法典》背景下代位權客體廓清
趙晶(27)
5.日本精神疾患勞災認定的衍變及啟示
施婧葳(37)
【部門法學】
6.環境犯罪刑罰法規的適正性研究
劉德法、白雅楠(44)
7.酌定量刑情節在暴力犯罪死刑司法控制中的規范化適用研究
王光明、武景磊(52)
8.網路共犯體系下幫助行為的類型化及其歸責路徑
李明見(68)
9.我國商事調解機制與《新加坡調解公約》對接的現實困境及其破解路徑
楊安琪、楊署東(75)
10.有限責任公司股權轉讓模式的爭論及評述
陳聖利(85)
11.我國私營安保企業境外服務法治障礙及對策研究
李璐瑋(94)
【司法制度研究】
12.論審理者裁判與司法統一的張力及其消解
許少波、張昂(106)
13.電子訴訟可控復雜性與可行簡單性之均衡
陳錦波(114)
14.偵察思維的故事模型理論:經驗事實的故事重建與構件證明
鞏寒冰(125)
15.司法區塊鏈視域下電子數據的線上化證明
孫夢龍(138)
【法治文化】
16.法政視角下的近代財政
——以宣統三年全國預算案為中心
楊同宇(146)
17.基於家原則對契約自由的反思
周劍威(157)
【法治中國】
1.「感受公平正義」命題的兩個面向
作者:徐亞文、黃峰(武漢大學法學院)
內容提要:「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這一命題的提出,既體現了由「看得見的公平正義」向「感受公平正義」的法治轉向,更是法治思維和法治實踐奔向更高追求的一次飛躍。主觀程序正義論為詮釋「感受公平正義」命題提供了理論支撐。從心理面向來說,主觀程序正義論揭示了滿足程序參與者感受公平正義的三個核心要素:信任感、尊嚴感以及控制感。從司法面向來說,主觀程序正義論通過杜絕領導幹部干預司法以提升司法程序的信任感、完善爭議焦點整理以及心證公開機制以強化司法程序的尊嚴感、強化指導性案例運用和逐步實現副卷公開以增強司法過程的控制感,最終實現「感受公平正義」。
關鍵詞:主觀程序;公平正義;司法干預;心證公開;指導案例
2.長江流域環境司法協作的理論構造與制度完善
作者:黃錫生、尚睿(重慶大學法學院)
內容提要:長江流域環境司法協作是長江流域「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重要法治保障。目前,長江流域環境司法協作面臨著協作范圍不全面、協作形式不統一、協作主體不明確、協作規則不健全等多重困境。從流域的整體性、關聯性及特殊性出發,長江流域環境司法協作需要打破現有行政區劃分塊管理的現狀,以生態整體主義和協同治理理論為基礎,構建長江「全流域」環境司法「大協作」體系。具體方式包括明確長江流域環境司法協作的法律內涵、完善長江流域環境司法內部協作制度、強化長江流域環境司法外部協作制度等方式,實現長江流域治理現代化。
關鍵詞:長江流域;環境司法協作;生態整體主義;協同治理
3.「三權分置」背景下耕地生態保護補償對象的確定
作者:劉夢(吉林大學法學院)
內容提要:耕地具有重要的生態資源價值。生態增益是進行耕地生態保護補償的正當性依據,對產生生態增益做出實質性貢獻是耕地生態保護補償對象確定的標准。土地承包經營權人是耕地用途限制的直接經濟利益受損者,應當是補償的對象;土地經營權人履行耕地使用方式的限制,承擔耕地整體性保護義務,對產生生態增益做出了實質貢獻,亦應當是補償對象。地方政府對耕地的使用環境進行宏觀治理,對耕地產生生態增益具有支持作用,但是作為公共利益的代表者,政府履行職能不能要求獲得補償;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對耕地使用產生生態增益只起輔助作用,不是直接的生態增益貢獻者, 亦不應當作為耕地生態保護補償對象。
關鍵詞:「三權分置」;耕地生態保護補償;生態增益
【民生法學】
4.《民法典》背景下代位權客體廓清
作者:趙晶(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
內容提要:立法與理論上關於代位權客體的爭議一直存在,此種分歧在《民法典》頒布實施後依然持續,有損於《民法典》的實施與法治的統一。在確定代位權客體的問題上,我們應該明確代位權制度的立法目的在於「債權人利益保護」,且「不過分侵奪債務人私法自治」, 因此,在「秉持謙抑性」等原則的基礎上,可將代位權客體界定為「一般債權」「債權之從權利」「增加責任財產之必要權利」「確定性的特殊金融債權」等。
關鍵詞:民法典;代位權客體;債權人利益保護;一般債權;從權利;特殊金融債權
5.日本精神疾患勞災認定的衍變及啟示
作者:施婧葳(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
內容提要:在勞動環境變革的背景下,為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日本將勞動壓力所引發的精神疾患界定為勞災,納入勞災(工傷)保險的救濟范圍。日本精神疾患勞災認定以工作原因量化理論和相當因果關系理論為核心標准,構建了以行政認定為前置程序、以司法認定為救濟補充的制度結構。我國可以借鑒其一定經驗,逐步將精神疾患納入工傷保險的范圍,並以「工作原因」為中心設定具體的認定標准體系,構建行政認定與司法認定互動型認定製度。
關鍵詞:日本勞災認定;精神疾患;行政認定;司法認定
【部門法學】
6.環境犯罪刑罰法規的適正性研究
作者:劉德法、白雅楠(鄭州大學法學院)
內容提要:新近立法對污染環境罪內容的改動集中體現了倫理層面價值觀的演變歷程、犯罪論層面結果無價值和行為無價值的動態調整,以及刑罰論層面報應主義與預防主義的分配理念。三個層面存在的三組二律背反又存在一定的邏輯關聯與發展聯系,均可歸結為刑法積極立法趨勢下存在的法益保護早期化與刑法謙抑性的矛盾問題。我國環境犯罪治理的發展道路應當堅守刑罰法規的適正性,以罰則內容明確、處罰范圍適中、罪行輕重均衡為具體標准,在刑罰配置上貫徹落實比例原則、細化罰金刑適用幅度甚至擴展保安處分措施。
關鍵詞:環境刑法;環境犯罪;刑罰觀念;法規適正
7.酌定量刑情節在暴力犯罪死刑司法控制中的規范化適用研究
作者:王光明、武景磊(煙台大學法學院)
內容提要:酌定量刑情節是我國目前控制暴力犯罪死刑最行之有效的手段,因其自由裁量空間較大,不利於嚴格控制死刑。實踐中,犯罪後果的嚴重程度、犯罪手段的殘忍程度以及犯罪動機卑劣情況,都無統一認定標准;被害人過錯和民間矛盾的內涵不清導致認定混亂。為規范酌定量刑情節的適用,合理限制法官的自由裁量權,犯罪後果嚴重程度應嚴格按照具體死亡人數和其他侵害後果來認定。手段殘忍程度的界定應綜合實質意義和形式標准來把握。只有隨意選擇作案對象,濫殺無辜,以達到反社會、反人類犯罪目的而產生的動機才可以認定為卑劣犯罪動機。被害人過錯影響刑罰裁量的法理依據在於其使被告人的可譴責性降低。民間矛盾影響刑罰裁量的法理依據是被告人的預防必要性小。在暴力犯罪死刑裁量過程中,應當嚴格按照酌定量刑情節的規范意義和法理依據來認定,並綜合全案量刑情節慎重考慮是否有必要判處死刑立即執行。
關鍵詞:酌定量刑情節;暴力犯罪;死刑;司法控制
8.網路共犯體系下幫助行為的類型化及其歸責路徑
作者:李明見(武漢大學法學院)
內容提要:網路共犯體系異化,使得傳統共犯理論和司法實踐面臨諸多挑戰。幫助行為在網路空間的表現類型多樣化,中立的幫助行為、片面的幫助行為在網路共同犯罪形態中廣泛存在。我國已通過刑事立法、司法解釋逐步構建了網路幫助犯的刑事責任評價體系。在此基礎上,面對網路幫助行為的歸責障礙,應堅持刑法總則下的共犯立法模式,肯定片面共犯的適用以及完善明知的判斷規則,以更好地解決網路共同犯罪幫助行為的歸責問題。
關鍵詞:網路犯罪;幫助行為;共犯正犯化;歸責體系
9.我國商事調解機制與《新加坡調解公約》對接的現實困境及其破解路徑
作者:楊安琪、楊署東(重慶大學法學院)
內容提要:《新加坡調解公約》的簽署,是國際貿易多邊合作重要的國際法保障,也是國際商事和解協議法律執行力和國際流動性顯著提升的標志。為實現國內商事調解機制與公約的對接,中國應在國際商事調解立法、和解協議配套執行機制、調解機構與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進行協調和完善,同時利用我國自貿區(港)先行先試的制度優勢,深耕商事調解試驗田,構建既符合國際標准,又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商事調解法律體系和運行體制。
關鍵詞:《新加坡調解公約》;國際商事和解協議;中國商事調解制度
10.有限責任公司股權轉讓模式的爭論及評述
作者:陳聖利(福建省人文社科基地政法輿情治理研究中心)
內容提要:有限責任公司股權轉讓模式,存在形式主義、公司意思主義和當事人意思主義之爭。爭論的焦點有二:一是股權轉讓是否以外觀公示為生效要件;二是股權轉讓是否以公司認可為生效要件。《九民會議紀要》採納了股東名冊登記生效說,此即形式主義觀點之一 。形式主義和公司意思主義,均超越了現行《公司法》相關規定的文義射程。當事人意思主義契合股權性質,符合比較法解釋,切合中國法現況,故而更為可取。當事人意思主義的核心內容是,除法律和公司章程另有規定以外,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權歸屬變動一般以當事人的讓與合意為准,出資證明書的交付並非股權轉讓的要件,股東名冊的修改是對抗公司的要件,工商登記的變更是對抗公司外部第三人的要件。
關鍵詞:有限責任公司;股權轉讓模式;形式主義;公司意思主義;當事人意思主義
11.我國私營安保企業境外服務法治障礙及對策研究
作者:李璐瑋(武漢大學國際法研究所)
內容提要:海外利益安全是總體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關乎我國整體發展利益與國家安全。面對復雜嚴峻的海外投資環境,我國海外利益急需我國私營安保企業提供配套的安全保障服務。然而,服務提供國(地)市場准入嚴苛、依法獲取持槍資格受限、服務過程中遭致合規風險高等棘手法律問題,使我國私營安保企業境外服務頻繁受阻。國內相關規則、行業標准未成體系,資質認證、槍支管理等具體規定空白或不靈活,國內相關監管、問責處罰機制不健全,全球性規制尚未深度參與,是我國私營安保企業陷入上述困境的根本制度性障礙。基於法治化的總體國家安全觀新要求,從國家規制視角,在規則制定、機制構建等多個層面,國內、國際等多個治理角度提出可行性建議,依法保障我國私營安保企業順利提供境外服務,助企紓困。
關鍵詞:私營安保公司;總體國家安全觀;槍支管理制度;安保行業標准
【司法制度研究】
12.論審理者裁判與司法統一的張力及其消解
作者:許少波、張昂(華僑大學法學院)
內容提要:審理者裁判和司法統一在近年來的司法實踐中呈現出緊張關系,這呈現為當下中國促進審理者裁判的司法改革和以司法統一為導向的法律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相互沖突。審判權力與責任的失衡、司法問責方式的行政化、法官職業群體素質仍待提升、「結果中心主義」的審判評價標准等原因共同導致了審理者裁判與司法統一之間的緊張關系。審理者裁判與司法統一在原則上應當是兼容的,因為二者都不是絕對化的。審理者裁判與司法負責之間存在權衡,司法克制與司法能動之間存在博弈,適度的審理者裁判與適度的司法統一可以在不損害對方核心要素的情況下建立起來。消解審理者裁判與司法統一之間的緊張關系需要全面落實司法責任制、建立外部問責機制、實施溫和能動的司法政策、建立「過程與結果雙重導向」的法官績效考核制度。
關鍵詞:審理者裁判;司法統一;司法責任;司法能動;法官豁免
13.電子訴訟可控復雜性與可行簡單性之均衡
作者:陳錦波(中國政法大學訴訟法學研究院)
內容提要:電子訴訟應當同時具備可控復雜性和可行簡單性的雙重功能特性。增加電子訴訟可控復雜性的途徑在於:在技術上,建立穩定、安全且功能多樣的電子訴訟平台,並實現該平台與其他網路平台的互聯互通;在法律制度上,確認非同步審理的法律效力、建立相應的失權制度、確立電子簽名的使用規則並擴大法院對涉網行政案件的受理范圍。而要實現電子訴訟的可行簡單性,則需要深入挖掘電子訴訟復雜性的來源,進而採取相應的應對舉措:在技術方面,彰顯電子訴訟平台的交互性;在制度方面,加強對電子訴訟的程序性法律控制;在機構方面,通過網路平台來實現對電子訴訟繁雜事務的有效治理;在人員方面,提升訴判主體各方運用互聯網技術和法律規則的能力。
關鍵詞:電子訴訟;功能特性;可控復雜性;可行簡單性
14.偵察思維的故事模型理論:經驗事實的故事重建與構件證明
作者:鞏寒冰(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
內容提要:偵查語境的特殊性體現在偵查性發現相較「法律發現」的非對抗性,以及偵查性敘事整體性區別於法庭證明的構件拆分過程。對其特殊性的評估,有助於緩解「審判中心」下,集中於案卷筆錄上的緊張關系。故事模型跳出了「原子論」的認識過程,代之以「整體論」的思維模式。其描述了偵查性發現中對多種線索信息以及更自由信息形式的拓展,明確了對經驗事實的內心重建,理性思維是決定性因素。偵查故事需要統攝在案證據、解釋推論鏈條。其問題是故事構建的「整體性」要求與「分離性」障礙,及推論鏈條梳理的證據問題。「關於故事構造的知識」是偵查敘事的核心內容。在輔助偵查性敘事的形成過程以及為故事模型提供規范性引導的過程中,准確性構成了評判事實認定理論的重要標准,而對錯誤風險防控的把握體現在應對「刑事錯案種類泛化」理念修正中。
關鍵詞:故事模型;偵查性發現;經驗重建;要件事實
15.司法區塊鏈視域下電子數據的線上化證明
作者:孫夢龍(黑龍江大學法學院)
內容提要:隨著數字技術對物理空間信息存儲方式的變革,電子數據的技術性需求與司法實踐的轉化式適用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司法區塊鏈的制度化建構為電子數據的線上化證明提供了「區塊鏈+司法」的全新發展方向。在存證階段,司法區塊鏈通過數據穩定存儲,建立數據可信載體與全程可追溯機制。在取證、舉證階段,司法區塊鏈可以通過藉助參與共識,輔助電子數據真實性認定,並對接公證機關出證。在質證、認證階段,司法區塊鏈能夠有效減少電子數據生成機制、存儲過程中的不穩定因素,提升司法效率。司法區塊鏈平台下的電子數據證明以法律規則與技術共識耦合的方式開啟了電子數據全流程線上化證明的司法證明新高度,形成獨具特色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
關鍵詞:區塊鏈技術;技術證明;參與式;電子證據;線上化證明
【法治文化】
16.法政視角下的近代財政
——以宣統三年全國預算案為中心
作者:楊同宇(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
內容提要:中國近代財政是伴隨中國法制近代化的產物。作為中國近代意義上的第一部財政預算案——宣統三年全國預算案,其編制與議決不僅凸顯了近代財政的內在理路,而且折射出法政的諸多面向。度支部頒布多項法令漸次展開財政清理,為預算案編制提供了基本前提。圍繞宣統三年全國預算案編制,各部院、地方督撫與度支部形成角力。編制赤字預算案反映度支部陷入「名實不符」的泥淖,呈現出晚清復雜的權力關系。資政院對宣統三年全國預算案的議決是首次由民意機關監督國家財政,資政院成立預決算股員會,勞心盡力,組織議員分科審查預算。經資政院大會議決,度支部原奏的預算赤字被修正為盈餘,其間存在的程序問題值得反思。從法政角度觀之,權力的名實不符,程序的便宜處分,實為近代財政反思之一端。在轉型政治下,通過規則實現權力的自洽,達致良好的法政秩序,效果更佳。
關鍵詞:法政;財政;預算案;度支部;資政院
17.基於家原則對契約自由的反思
作者:周劍威(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
內容提要:契約自由以個體主義為基礎,在破除身份枷鎖、帶來個體解放與自由的同時,也導致了人與家本源關系的破裂,這種破裂意味著主體間關系的對抗,私人利益的無序擴張演化為社會沖突的焦點;更意味著人與歷史關系的斷裂,主體間相互依賴的歷史共同感不復存在,由此現代社會陷入公共性危機。家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秩序形態,透過中國的家文化,利用概念思維,可以重新認識家的規范意義與價值。家本質上是共生共存的載體,從家本性出發可以重新界定主體間關系,建構以「共在論——家倫理——共同利益」為基礎的家原則。家原則不是對契約自由的全面否定,而是對它的改進與充實,其意義主要在於:一方面反思與超越契約自由的個體主義基礎,以共在論激活人們的生活意義與歸屬感;另一方面則以家倫理為基礎重建公共倫理,力圖彌合私人自治與公共自治之間的斷裂,積極尋求自由得以實現的義務與倫理條件。
關鍵詞:契約自由;個體主義;家原則;關系倫理
《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是由河南財經政法大學主辦的法學類專業學術期刊。1986年創刊,2012年由原《河南省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更名為《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本刊秉承「格物致知、明禮弘法」的辦刊理念,堅持辦刊的學術性,追求學術創新,嚴守學術規范,關注法學理論和實踐中的前沿問題、熱點、難點問題及其背後的深層次法理研究,注重製度建設;包容不同學術觀點和學術思想。
-END-
責任編輯 | 吳珊
審核人員 | 梁學曾 張文碩
本文聲明 | 本文章僅限學習交流使用,如遇侵權,我們會及時刪除。本文章不代表北大法律信息網(北大法寶)和北京北大英華科技有限公司的法律意見或對相關法規/案件/事件等的解讀

3. 法律人心中的正義是什麼

A 准確適用法律是法律人實現公平正義的最根本要求

關於正義論,有著多種流派:

1、相對正義論:認為立法的正義無法確定,而適用法律中的正義相對的講還是客觀存在的;

2、社會正義論:認為正義雖然可以形容不同的對象,有多種含義,但是社會基本結構的正義可能是最基本的

3、形式正義論:認為所謂的形式正義就是要求以同一方式對待人,就是同一基本范疇的人都應受到同等待遇的活動原則,形式正義要求執行法律和制度時應當平等適用於屬於他們所規定的各種各樣的人;

4、程序正義論:該學說認為,程序正義是法律所固有的,檢驗司法活動公正與否的標准,它支配著審判的全過程。較之形式正義論它又更加強調司法過程的正義問題。

適用法律的特點決定了我們必須突出強調准確適用法律在實現公平正義中的作用

法的價值主要包括法的秩序價值、效益價值、自由價值、平等價值、人權價值、正義價值等。司法實踐實際上就是一個價值認知、評價、選擇的過程。但是此過程絕對不是拋開法律規範本身來進行,而是在適用法律規范中體現法的價值,在准確適用法律的情況下,法的價值就得到了實現。

立法遵循基本原則就能有效保障立法質量,防止了惡法的出現,使法律與人的需求實現了良性互動。准確適用法律,更使得法律的價值得以最大程度的發揮,公平正義的目標自然得到實現,

法律的基本原則和精神不僅保障了形式正義,還確保了實質正義。從某種程度上講,法律的基本原則隱含於具體的法律條款之中,並且決定這些具體法律規定的走向,它們是具體制度和具體法律規范的「本源」,這些基本原則的適用有利於檢察官、法官等司法(執法)人員正確理解具體制度、具體法律規范的立法本意,規范法律適用行為,因此,准確適用法律,不僅指要准確的適用法律規范有關權利義務的條文,而且題中之意還包括要正確理解法律的精神,明確法律的立法目的,遵守法律的基本原則,這也充分保障了法律適用對實現公平正義的根本性作用。

適用法律時,只要對法律的立法背景、立法目的、基本原則、和法律規則之間的內在聯系、邏輯關系有了明確的認識和理解,那麼,適用法律的過程就會變成實現公平正義的過程。

准確適用法律應注意解決以下幾對矛盾

在極個別的情況下,可能由於現行法律規定的不完善或理解上的偏差,使法律適用與追求公正價值產生矛盾,在這種情況下只能逐級反映,通過最高司法機關的司法解釋或由權力機關制定頒布法律修正案、法律解釋等形式來彌補此種缺陷,從而為實現司法公正掃清道路上的障礙。

第一,要解決准確適用法律與領導干預案件的矛盾。

第二,要解決准確適用法律與對特殊群體(包括所謂弱勢群體)人文關懷的矛盾。

第三,要解決准確適用法律與服務大局的矛盾。

第四,要解決准確適用法律與輿論監督的矛盾。

第五,要解決准確適用法律過程中,打擊犯罪與保護被告方合法權益的矛盾。

4. [原創]律師法庭撒謊,零容忍!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十三條規定:「民事訴訟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

        中國有個詞彙,叫「潛規則」。任何一個法律顯規則,對立面都將有個所謂的「潛規則」。崔永元,做了一次堂吉柯德,揭開了光鮮亮麗的范冰冰背後的不光彩;這次,我也試圖做一把堂吉柯德。如果被摔的粉身碎骨,也就認了。因為秦穆公說:「立功、立德、立言」,此謂三不朽也。假設持有一端,人生的意義就很完滿了。

        當然,任何一件事情的成功,背後都並非鮮花鋪路;恰恰相反,意味著的都是獻血乃至生命鋪路。如「五四」新青年運動,針對當時救國存亡,一大批有志青年,高舉民主、科學的大旗,終於開現代社會之新風。不過,這場運動,在當時並非順利,而是艱難重重,道路艱辛。同時,我們也深刻意識到,對一個集體中的某些人,展開思維批判,將意味著什麼——他們為了自己的蠅頭私利,為了苟延殘喘,一樣會像「瘋狗」一樣的反撲。對此,我們怕嗎?答案是「人間正道是滄桑。」在此,好的是,我國《民事訴訟法》第十三條規定了誠信訴訟原則。這個是在應然的層面上,就是社會主義主流核心價值觀之一。既然如此,我在對某些人批判時,就並非個人漫無目的之想。同時,也「感謝」兩篇文章:《律師在微信群里最後通牒另一個律師是個什麼感覺?》、《高律:你引以為傲的才智綁架了你的思考》。為啥要說「感謝」呢,因為恰巧這兩篇文章,給予了筆者一個十分端正的「靶子」,可以讓更多法律界有良知感的同仁,領教一下當我們去傳播社會主義主流法治價值觀時,會遇到什麼樣的問題。當然,從我的角度而言,首先聲明兩點:1.對該兩文完全不認可——並且恰巧相反,我覺得這兩篇文章會嚴重影響很多律師的合理價值判斷;2.我需要正面的回答,為何我們要去堅守誠信訴訟原則。當然,在此我也說一句:「我並不想用粉紅或者玫瑰色去粉飾說謊者,但是我在這里所談的是人格的范疇化。我們相信,當司法制度對於失信(撒謊)者,採取加重處罰時,這些習慣了撒謊的人,迫於壓力,也只能發生思維的變化。」

一、兩文出台背景

      首先,從文學批評角度,對任何一篇文章,都需要知道其當時的語境。什麼叫「語境」呢?就是說,一個作者他為什麼要寫作這個文章。例如,我們讀唐詩,不知道作者的用意和所處的環境,我們也只能說從文字角度讀一些美;不過,如果我們知道了「語境」,就會與該作者建立一個同等情感之理解。從文學批評角度,謂之「同情」。當然,另一個方面,當我們說清楚兩文出台背景後,大家認為是「丑」還是「美」,公道自在人間!

      本來我是一個很喜歡悠閑的人。因為研究生學的是哲學專業,按照哲學一般理解,叫做「有閑人的學問」。當然,正因為多年泡在與哲學大師的「對話」中,由此,對正義和理性的法之召喚,自然予以深愛。什麼是正義,羅爾斯寫了一本《正義論》,其中很多原理不是本文篇幅可以闡述清楚的。但是我們首先需要相信,正義可以來自於直觀。或者,記住這樣一條教義:「正義是給予每個人他應得的部分這種堅定而恆久的願望。」這話是古羅馬皇帝查士丁尼說的。當然,有好的理念,去踐行他,這個本來就是王陽明所說的「知行合一」。有朋友曾善意的說我:「你呀,老潘,就是太較真!」「你呀,老潘,就是嫉惡如仇。」這話,我聽了,怎麼老覺得朋友在說我是一條筋似的呢?好吧,我承認,不想圓通,不想世故,不想糊塗——畢竟,孔子說,六十而耳順。我離這歲數還遠呢——由此,法庭你可以和我探討事實,探討法理,可以和我探討法律。但是,對不起,律師說謊,在我這就過不去了!

我國《律師法》開篇,就指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的職責所在——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維護法律正確實施,維護社會公平和正義。這是三個職責的統一。那麼,律師當然不是當事人的打手,不是簡單站在當事人一個角度去考慮問題。結果,我發現有律師就到法庭撒謊,三次開庭,三次撒謊。最後一次開庭,我們請求法官宣讀誠信訴訟原則,法官同意並宣讀後,對方律師來一句:「我們知道了,不知對方知道不知道」,然後照樣撒謊!對不起,我盡管很喜歡無案牘之勞形,喜歡悠閑,最後我也只能寫7000餘字代理詞,從法律學角度,充分回答從法律推定角度,當對方沒有舉證,原告已經舉證其實施了供貨行為後,對方應承擔舉證責任不利後果。

眾所周知,法官的司法責任制,本身也是一道枷鎖。為此,該案法官最後決定,開出調查令,由我們去社保局查詢,是不是有該員工。其實,我們去查詢行為本身,就是一種冒險——因為假設沒有該職工,法律推定上,會不會發生問題——這的確是一個大問題。由此,我內心中是惶恐的。但是,堅持誠信訴訟,蒼天有眼!!!換言之,中國傳統社會,民眾對審判結果是在「冤枉」與「不冤枉」的情緒間生根的。在這個事實與規范之間,其實既充滿了法官的智識與勇氣,也充滿了律師對法律正義的堅持和追求。查詢結果,這個社保記錄上,赫然顯示的就有這個職工。當然,我很感謝這份運氣。這在我多年執業生涯中是沒有的。有些案子,就被謊言欺瞞了。同時,我們也深信,其實很多法官和律師,也一直在和這種謊言做斗爭。

      這時,我也該拍案而起了——一個速裁庭的案件,法官在面對訴訟案件大爆炸的狀態下——每個法官大概都在白加黑,五加二的工作——大量案件,不堪重負。甚至,有時他們會自嘲式的說一句:「司法民工」。當然,本案法官出於對事實負責,對法律負責,三次開庭。三次被告代理律師都在說謊。最後一次庭後,還交給法官一張當事人蓋章確認的說明,沒有該職工。多麼愉快的想把當事人50多萬元貨款吃掉呀?!這是徹頭徹尾的犯罪——利用訴訟在犯罪!法學院,可能從來也沒教過一個律師去說謊的課程吧?至少,我曾在雲南師范大學(前身西南聯大),主講民法與民事訴訟法課程,我是不敢講律師有權到法庭上去撒謊的。我只敢講,對法律負責,對自己負責,才是對你當事人真正的負責。

二、二文為何會引起我的憤恨

好了,啰嗦了這么多前提,於是,我在某律師事務所主任工作群中——本人當然也是律所小主任一枚,依法發飆了。全文如下:「由於有些律師未能秉承《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十三條誠信訴訟原則,我將把此作為重點關注對象——近日將有相關案件,通過網路直播的方式,進行強烈譴責——若本群有律師事務所律師不遵循誠信執業原則,仍在法庭撒謊——一經查實,我將首先通過本所網路部和相關媒體進行公開報道和譴責——屆時,不要說本律師事務所無情!特此警告。」

      中華全國律師協會的《律師執業行為規范》中,第六條明確規定:「律師應當誠實守信、勤勉盡責,依據事實和法律,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維護法律正確實施,維護社會公平和正義。」在此,每個律師的基本義務和職責,就必須要盡到!本來,作為一個工作群,我的呼籲,是符合律師行為規范的呼喚。結果呢?被二文中的這個作者說成「不僅抓住了現行犯,還抓住了幕後老闆。」首先,我們律師事務所的確沒有老闆這個概念。我們是一個團隊,大家是合作夥伴。可能這個高律平時就把自己當成老闆,所以才會這么直接蹦出來了——當然,我也是猜測,沒有具體去這個所考察過。

      不過,我們一切行為都需要依法,現在來看看《律師事務所管理辦法》第五十四條規定:「律師事務所的負責人對律師事務所的業務活動和內部事務進行管理。對外代表律師事務所,依法承擔對律師事務所違法行為的管理責任。」由此,法律本身就規定了「誠信訴訟原則」,律所加強這個方面對律師的教育,本身就是法律的內在要求之一。我倒想問問,何錯之有?

      接著,這位自認很有獨立想法的人,站出來說,當事人是衣食父母。哦,你說的也太誇張了吧——難道,刑事案件中那個殺人累累的當事人,是你爸媽?那下次進看守所會見嫌犯時,請記住了,不是那裡面的人喊「報告」,你說「進來」。而是,你要趕快下跪。這個不是沒有哦,去查查《竇娥冤》里那個審判竇娥的糊塗縣官桃兀,是不是一見當事人,腿都軟了,真心喊出了「衣食父母」呢——這人還說,我做律師,他寧願不做——我也很納悶,怎麼你連基本常識都沒有呢——接著,我開始打圓場,倒好——這還讓這人得意了。第二天,接著發文還提出了一個質疑:為啥不是衣食父母?我真心想說:「你小時沒讀過《竇娥冤》,長大了能不能閱讀一下嘛?!」長這么大,你也可以讀幾本書嘛——別老問常識性問題,行不行呀?!我又沒教你《民法》和《民事訴訟法》,你老纏著我問這些無聊問題幹嘛呀?!

      好,接著第二個問題又不解了。問題是:「律師收費是社會對知識分子的補償。又說古羅馬辯護士不收費」,這話不知從何說起?哎,其實寫這些文章,面對這些糟心的問題,我也很醉。為啥呢?因為現代律師制度發源,從何而起,這個在本科段《律師與公證制度》課程中,老師早就該講明白的道理。非要讓我講,我也只能最後簡單告知給他,收費是一種權利。這個權利,必須要有法律賦予。如果沒有法律賦予,能合法嗎?其實,我真心懷疑,假設我們生活在16世紀以前,律師哪能說到法庭上辯論呀——乖乖做個法庭輔助人,得了。這美劇和英劇都演爛了的情節,我一看就直接跳過,沒成想今天還有人問。最後,出於對其尊重,我也只能說,美國有個律師,艾倫·德肖維茨說的,不信你去看看——在《致年輕律師的信》一書中。結果,他去看了,也不敢說沒有這句話。然後,回來說在第130頁上還有句話:「雖然當事人不是你的主人,但一旦做了代理人,你必須僅為他服務。」好了,說到這,我咋突然想起《圍城》里方鴻漸有個對手,天天就在那瞎聊呢?你為他服務,就可以不要法律啦——那你前提是法律服務,好不好——換言之,既然你在法律行業,就必須要先學會守法律規矩。

      好,接著又來問題了——這個首先體現在其題目中《高律:你引以為傲的才智綁架了你的思考》。我的天呀,蘇格拉底都說自己無知,也很謝謝你高抬,我還有才智?!對哲學人而言,不敢說才智,只敢說我們喜歡智慧。噓,記住了,別讓我老師聽到——否則,我老師可不開心。因為我老師也說他沒智慧。不過呢,全文他只想討論一個問題:就是說,思維是有框框架架的,這個是不對的。咋說呢?亞當·斯密在寫《國富論》第一章時,就談到了一個大頭針的製作,由於分工,於是形成了大工業現代化背景。馬克思說,這種分工錯了。人應該有更大的自由。所以,馬爾庫塞寫了本書,叫《單向度的人》。就是對現代的「痛苦」性進行再批判。不過,遺憾的是,哈耶克說了一句大實話:分工,造成了知識分途——馬克思對此也沒看到的。我讀了這句話,很震驚。因為現在很多人不讀馬克思了,對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不了解——想當然的在說自己的社會思維方式。所以,不要老以為自己能通曉社會心理。一來就想做大師。須知,「人是生而自由的,又無往不在枷鎖之中。」這就是現代的運命。你也擺脫不了。

      我早年不懂知識論,所以刑事案件也敢接,民事案件也敢接——啥案子都敢接,然後去打官司。現在,認真研究了古羅馬法、德國民法典、日本民法典、台灣地區民法典,倒真心覺得人生呀,就是一個抱殘守缺的過程。日本有兩位法學大師:佐伯仁志和道垣弘人,寫了本書:《刑法與民法的對話》。真心講,我是沒看懂的。因為刑法和民法的知識譜系都不一樣。你非要讓我看懂,那麼,我也只能說,民國年間出來過一個大師——通了刑法與民法;此後,誰還敢說,是雙料法律人才呀?!堅持法律專業主義精神,就已經很可貴了。

      當然,他主要想說的是:「雖然當事人不是你的主人,但一旦做了代理人,你必須僅為他服務——希望通過這句話去理解你的對手。」咋說呢?這叫混淆視聽。前幾天,出了一個案子:一個律師揣兩把斧頭進法院,想詢問被害人,犯罪嫌疑人是從哪個地方怎麼砍的——這是在講段子嗎?法院給了律師不需要安檢就直接進入的權利,但沒給律師帶凶器的權利呀?!那你說,因為他是律師,為了當事人利益,不該受罰呀?!對不起,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個屬於常識性問題。同理,法律規定了誠信訴訟原則,對失信主體必然需要懲罰。那你說,他為了當事人,理解嘛——那我想問,你是站在一個小圈子角度,還是站在司法共同體的角度呢?那你除非能論證出來,律師就該撒謊——法律上他有這個權利。否則,我記住的是:時間就是生命。無端地空耗別人的時間,無異於謀財害命!

      深一步講,當這個案子的被告和第三人律師,沒有秉承律師職業道德和執業紀律行事時,在法庭公然說謊准備吃掉對方當事人巨額錢財時,有沒有想過這是違背公序良俗的——甚至,這會給當事人造成傾家盪產的結果;當我們請求法庭宣讀誠信訴訟原則,對方代理律師大聲說「知道了,不知對方知道不知道」後,然後繼續肆無忌憚說謊時,有沒有想過司法共同體的規則;當法庭苦苦勸誡,不要說謊,否則會給整個行業造成恐慌時,有沒有想過,對法律負責是自己使命所在——中國對司法「腐敗」零容忍;那麼,對律師當庭撒謊,我也只能說,本來就該「零容忍」!這次是被查實了,現在要理解,要寬恕,晚了!真心的,她們其實最後本還有一個機會,就是法庭讓其詢問當事人,是不是真有這個職工時,最後向法庭提交的是當事人陳述——沒有該職工——法院是給了機會的,法官是給了機會的,最後,一個案子竟要靠蒼天有眼——這在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今天,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大笑話——所以,這次不是當事人控告,是我律師後面會直接控告——先讓子彈飛一會兒。

      當然,這就是兩文中的致命傷所在。不過呢,這也暴露了一個問題,就是現在還有律師,秉承的仍然是小圈子想法——認為當事人就是衣食父母,就只能站在當事人一個角度——至於黨中央的法治號召和呼喚:「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絕不能讓不公正的審判傷害人民群眾感情,損害人民群眾權益。」對這些「裝睡」的人能不能喚醒,我真心就不得而知了——不過,內心中無罪,行為會有罪——因為你有表達的自由,但一經表達,就要受到法律約束。這就是近代「意思自治」原則的魅力所在。

三、誠信訴訟原則,是社會良知的體現

      中國傳統社會,是一個熟人社會。在這個社會中,是依靠儒家的「禮」和「樂」調整秩序與人心的。這個社會的基礎秩序是以倫理方式展開的。當然,在這種社會模型中,儒家的「仕」之精神,就是典型的知識分子寫照——「限制王權,教化子民」就是其社會功能所在。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有了一個權利邊界。律師也從傳統的「訟棍」角色,走上了法律、政治和經濟舞台。中共十八大之後,黨中央給了律師更加大的權利,去為民請命,為正義奔走呼喊。所以,律師本應更加珍惜這種來自國家和社會的信任才對。然而,還有律師就抱著「一畝三分地」的想法——把律師證簡單看成謀生的手段。這種簡單思維,是極其有害的。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只是站在一個心理學的角度,去論述人有「生理、安全、情感和歸屬、尊重和自我實現」的五大需求。但是,我倒想問問:誰是天天記著這五大需求中最低層次出門的。法國作家巴爾扎克寫作《歐也尼·葛朗台》。我想大家可能都不會承認自己是那個吝嗇鬼葛朗台。恰巧相反,人們都會說,我們要積極奉獻這個社會。為啥呢?其實從經濟學角度,分工造成了人與人之間的合作。所以,從這個角度講:「人,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物質關系的總和。」換言之,其一切生產資料與生活資料,必須依靠積極而有效的社會奉獻獲取。准如此言,則律師必然只能以更加優良和專業的形象,出現在公眾面前。

      儒家代表孟子提出了良知和良能說。所謂良知,指天生本然,不學而得的智慧。或者說是一種天賦的道德觀念。如見小兒投井,必然有沖動上去拉住。這就是良知的體現。當然,民法本身就是倫理法。所以,我們講課,一般會花一個月時間,先講民法的基本原則。例如,什麼是公序良俗;什麼是誠實信用。這些原則,既有理念的層面,又有實際應用的層面。這個以後我再說吧——總之,一個法律人,進沒進入法律的理念世界,首先就在於他/她的行為中,有無這些概念框架。法律思維,是一種典型的規范思維。所以,純粹法律人,不可能去認同什麼「江湖」,什麼圈子;只能是依法行事。我經常說,律師喜歡拿著我國《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去丈量法院、檢察院或公安機關的行為合法與不合法;那麼,也請不要忘記,律師本身也應嚴格遵守我國《律師法》的規定,因為你的行為也是法律賦權行為。

      正是在這個層面講,既然我國《民事訴訟法》第十三條規定了誠信訴訟原則,那當然每個參與的訴訟主體都有義務和責任去遵循。

      高文指出,我在說這些話時,是很恐懼的。的確,我承認,我很恐懼。因為恰如美國法學家伯爾曼指出的:「美國最優秀、最著名的法官之一倫尼特·漢德說過,他對訴訟的恐懼更甚於對死亡和納稅的恐懼。」這話可不假哦。因為余秋雨寫了本《文化苦旅》;那麼,真誠的法律人,誰又不知道訴訟本身是一場「法律苦旅」呢?因為要去守護法律的尊嚴、正義與公信力,就需要拼盡全力,才能讓她不蒙羞。這種心路歷程,只有真正司法共同體的同仁才能了解。那些慣於撒謊,喜歡耍小聰明者,怎能領會這種登頂之美呢?

      高文同時指出,我在說這些話時很憤怒。我承認,我到現在為止,內心中都無法平靜。大家都知道,南京彭宇案、2004年深圳老兩口因一起2萬元的服毒自殺案,民庭庭長王成忠因當事人虛假證據反被審判的案件,這些都與謊言有直接的關系。想法官去背黑鍋,天底下哪有這種道理嘛?!當然,我更憤怒的是,道德恥辱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那麼,在法庭上公然撒謊,心不跳、臉不紅,你法學老師看到你這幕,會覺得你很優秀?才怪!當然,因憤怒而著文者中國有司馬遷著《史記》,西方有民法學家耶林寫《締約過失論》。這些人都是健全人格。恰巧相反,面對謊言,面對神聖法律將被褻瀆,權利將被無恥踐踏,不恐懼、不憤怒者,我也只能說:此公已麻木不仁!

      好了,文章至此,很多讀者可能會提出一個反質疑:你做過被告代理律師嗎?我們的回答是肯定的。並且,我們在堅持誠信訴訟原則的前提下,對可以「同語」者提出如下建議:

首先,需要規制當事人的思維。實際上,我們很多時候,法律人需要冷靜獨立的職業判斷。我們很多時候會說:在現有證據和事實的情況下,依據(哪條)法律規范,我們認為法院應該作出(什麼樣)的判決結果。這種說法本身就是一種科學的表述。大陸法系的法學院,首開於11-13世紀的義大利波倫拿大學。在這里,他們對古羅馬法進行注釋和研究,並且積極去推進司法改革。至此,法律學作為科學而誕生。當然,法學院教授法律規范和法律分析技術後,在現實世界中還需要很多的磨練。但是,請不要忘記「初心」。如果一個法律人,對自己的「初心」忘記了,在大是大非的問題上,就會發生偏差,就會發生問題。所以,法律人在面對你的當事人時,一定要明白,他/她可能完全不懂法律,他/她的目光只能關注自己的利益。法律上對民事權益的概念界定:民事權利實乃來源於法律的賦予;民事利益則為公眾所認可的實益。這個你只有從法律上去尋找和確證這種法律之力。否則,超越了科學的范圍,一定會走向法律學的悖論。

     其次,法律上可以支持的抗辯權,則要予以力爭。在遇到的案件中,我們也遇到過原告民間借貸虛假訴訟,一審法院支持後,二審法院依法發回重審,人大代表此後參與旁聽,最終依法駁回原告訴訟請求的案件;也有股權糾紛案,在一審法院判決勝訴,對方當事人上訴,法院發回重審,然後判決該方當事人敗訴,我們此時接受委託,與另一個律師事務所秦志旗律師合作,依法上訴,此後成都市中級人民法院依法再發回重審的案件;還有一起買賣合同糾紛案件,經過三天三夜認真梳理證據,最終證明原被告雙方之間已不存在欠款的事實,上海崑山市人民法院在經過簡單詢問,審理十分鍾後既讓原告撤訴,等等。這些案例背後,其實我們始終在堅持誠信訴訟原則。即便對方最終敗訴或撤訴,也是肯定我們代理結果的。因為,前提是我們都把當事人喊去了,不說謊。特別是崑山市法院的法官,說很少見律師直接帶當事人來法院的。我說應該的,因為律師本身也是有其法定職責的。

      再次,依法展開調解。民事案件注重調解原則。這是貫穿在整個民事訴訟始終的基本原則。還記得前不久,有個老同學之間借款的案子,經過我和馬永進律師認真聽取我方當事人陳述後,認為這個其實表面是民間借貸糾紛,實際上是個委託理財合同關系。後來,我們提出了管轄異議,法院未予以支持。同時,作為被告的銀行、社保和公積金賬戶都被法院查封了。案款20萬元。這時,我們給對方原告打電話,對方最初態度很不好,當我們告知其律師職責所在是三個統一時,對方情緒開始慢慢轉變。我們也沒有選擇管轄權異議上訴,相反,我們主張還是按時開庭。然後帶被告參與庭審活動。客觀講,最高人民法院對委託理財合同糾紛處理,其實都還沒有形成一個定論。我們將此首先向法庭予以了表達。然後,希望調解。在此案中,雖然原告證據是有一定瑕疵的,但我們認為,堅持誠信訴訟原則,是最可貴的。在去法院前,充分說服當事人,首先要勇於承擔義務和責任,才可能最終取得對方當事人的理解。當然,在法官張義和陪審員的積極支持下,對方當事人提出只先收取10萬元案款,剩餘10萬元給我方當事人歸還信用卡。並且主動提出可以幫助其協調到新加坡再工作的事情。剩餘10萬元兩年後再歸還。此時,原被告雙方緊張對立的情緒,慢慢轉變為積極愉快的情緒。最終,大家都對該案很滿意。離開法庭時,我們與大家互道一聲「珍重」,我相信,這里沒有「違和」感。恰巧法院贏得了尊重,律師也贏得了尊重,而當事人之間也把鬧心事放下了。在另外一起案件中,對方原告以消費者身份提出高額索賠,認為涉案購買的酒品涉嫌從日本2011年地震的地區進口。這個可是關繫到人民生命安全的案件。盡管被告提供了質量檢驗報告、進出口報關單等手續,但我們仍然秉承獨立職業判斷的精神,向中國質量監督檢驗總局和中國海關提出查詢。結果,確證了該報告真實性。法院依法判決駁回原告訴訟請求。但有意思的是,我方當事人提出還可以和解——把酒以現行價格回購,這個價格比原售價還高。我們高度認可,這是一個企業的美德。對方當事人也沒想到,能有這樣愉快的案件結果。這個案件最終案結事了。當然,這類案件,還有很多、很多。律師是去有效解決當事人問題的,而不是去激化矛盾的。所以,一個律師是否有高尚的品格,往往會直接決定他/她當事人最終的案件結果。

      當然,我想說,會有人認為我們所說的一切,都是在作秀。那麼,四川北展律師事務所,在此也庄嚴承諾:我們將嚴守律師職業道德和執業紀律,依據事實和法律,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維護法律正確實施,維護社會公平和正義。也請國家機關、社會公眾和同仁監督。當然,有人會再說,律師的自由——那麼,我們對於律師的「自由」概念的解讀是對必然性的認知,然後依照規律去行事——這就是法的實踐理性所在。

5. 羅爾斯的正義論

這也許可以解釋效益的問題,但卻不能圓滿的解釋另外三方面的問題,羅爾斯的意圖是以正義的問題提綱挈領,來解釋其餘的社會問題,因此他開宗明義地宣告他要建立一個新的理論體系來取代在政治哲學的在政治哲學和道德哲學領域控制地位的功利主義,為民主社會建立一個最合適的道德基礎,羅爾斯還看到本世紀英美分析哲學的原理,元倫理學以直覺主義和情感主義為特徵,他們對功利主義也進行了批判,但卻由於囿於語言領域,難以在理論上和實踐上抗衡,他放棄了分析哲學的方法,轉向西方政治哲學的傳統,把曾經在近代顯赫一時,現在已被淡漠的社會契約論當作自己反對功利主義的基礎,他說得很輕,我努力吧,洛克盧梭和康德所代表的傳統的社會契約理論普遍化,提升到純孝銀一個更為抽象的。若是恢復社會契約論的努力,並不是簡單的恢復,簡單的回復他的理論標志著即社會契約論和功利之後的自由主義政治哲學發展的第三塊里程碑。正義即公平,若爾斯把他的政治道德哲學稱作關於正義的理論,這是因為他把正義當作社會組織的第一美德,他說沒有正義的社會組織中缺乏真理的思想體一樣,一種思想理論,無論它如何精巧和實用,只要它不是真理就要被否定或修正,同樣一種社會組織,不管它是如何嚴密和有效,只要其缺乏正義就要被拋棄或改革,因此正義的原則是做宴判斷一個社會制度性質的首要標准,他在書的開篇宣稱,每一個人都具有以正義為基礎的,即使是社會福利整體也不能見他的不可侵犯性,此證已否認了為了一些人的更大利益而損害另一些人自由的正當性正義,不能允許為了大多數人的更大利益而犧牲少數在一個正義的社會中公民的平等的自由權利是不容置疑的,正義所保障的權利不能屈從於政治交易或對社會利益的算計。權利和自由,權利和機會,收入和財富基本權利是每個理性的人都想得到的東西,人們之所以之所以組成社會,就是因為他們知道社會中的人能夠獲得的,他們單憑個人力量得不到的利益,但是社會成員的利益是一致的又是沖突的,每一個人都有獲得較大份額的利益的慾望和唯恐得到較少份額的顧慮,因此社會需要一些原則來分配社會合作所產生的本利益,這些原則是否公平,直接決定著這個社會是否正義,社會的正義首先就是分配的正義,政治哲學的首要任務就是保證社會分配原則的公正,這就是羅爾斯提出的公平即正義,正義即公平,這就是羅爾斯提出的公平正義即公平的命題的含義。所處的優越地位,應該給自己帶來更大的較大的利益,比如比如說能力較強的人會按照弱肉強食的原則來分配社會利益,而出身高貴的人會堅持以血統為分配的標准,富裕家庭的人卻認為兒女繼承父母財產是理所應當的,家近的人卻認為遺產不應該無條件的被繼承,在一個不同種族混居的社會中,一個種族的成員要求享有比其他種族成員更多的利益,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由於人們實際上處於不平等的地位,由於處於不平等地位的人們對社會權益分配的要求是不不同的,甚至是互相沖突的生活,在日常環境中的人,永遠不會達到一個人人都可以接受的關於正義的原則,很明顯為了使一個普遍的共同的分配權益的原則成為可能,我們必須我們必須對各種不同的要求加以限制,使之不再相互沖突限制的方法有哪些?一是取消人們不平等的地位,二是在不變動人們實際地位的前提下,慎銷取消人們不平等的意識,第一種方法是不現實的羅爾斯,於是選擇了第二種方法,他把社會成員能夠達到一個關於正義的分配原則的環境和條件,稱為最初狀況original position大概這大致相當於社會契約論中所說的自然狀態,但是羅爾斯對社會契約論作了重大修正,他認為社會契約所依賴的環境和條件不是歷史事實,而是理論模型,這個理論模型有三個基本設定,無知的面紗where of ignorance不關心女性,沒有了你的interested in reality和最低的最大限度規則。nex入在最初的狀況中,人們仍然處於事實上的不平等地位,然而他的似乎都被蒙上一層無知的面紗,對自己所處實際所處的地位一無所知,或者說他們的知識處於這樣一種狀況,他們不知道或者根本不想知道一切能力社會地位和身份相關的具體事實,無知的面紗所掩蓋的是決定人的能力和身份的自然事實和社會環境,以及造成人們地位不平等的各種因素。無知的面紗剝奪了人們對自己所處的有利地位的優越感,促使人們能夠在平等的基礎上考慮問題,作出選擇,從而滿足了達到公正的分配權益原則的先決條件,然而無知的面紗並沒有降低人們的理性,蒙著一層面紗的人們所缺少的只是一些關於某些特殊事實的知識,也僅僅如此而已,這並不意味著最初狀況中的人們缺乏健全的理性,正如我們不能把缺少某些方面知識的人看作是沒有理性的人一樣,我們也必須承認最初狀況中的人的理性羅爾斯把他們的理性特徵說成說成為互不關心互不關心是進入社會之前的人際關系的特點,正好是一種陌路人之間的關系,彼此間並無利害關系,互不關心的另一含義是無偏見或無思。圍棋沒有利害關系,人才不必為一己私利而反對別人,羅爾斯對人性的解釋既有別於霍布斯的人對人是狼的說法,又不同於洛克關於人是天然的護住動物的觀點,羅爾斯說他不他不對人性善或惡作任何猜測,只是肯定人人都具有長遠的理性的生活觀,他說正是這些生活觀決定了自我的目標和利益,這些目標和利益不被假設是自私自利的,他們是否自私自利將一個人追逐目標而定,這是目標的方式而已,換句話說,羅爾斯區別了個人利益和一己私利及自我利益,個人利益並不排斥他人利益,人們在實現自己生活目標的時候,可能會把個人利益和他人利益聯結在一起,自立不是人的本性,最初狀況的人不是原始人,他們為實現其利益所必需的知識。與現代人同樣多應該強調的是,這些知識是一般性的知識,它的特點是適用於任何人而並非特別適用於具有特殊地位和能力的人,既然無知的面紗掩蓋了關於每個人特殊地位的知識,那些一般性的知識可以滿足人們獨立的追求和保證他們利益的需要,羅爾斯還肯定最初狀況的人和現代人一樣,能按照合理的計劃,盡可能的實現自己的利益,在同樣的條件下,他們會選擇較多的基本利益作為其努力的目標,在任何環境中都會追求最大限度的利益,就是說最大限度這個詞意味著最低限度下的最大限度,這一規則引導我們關注在實施計劃的過程中可能發生的最壞情況,並且要我們基於這樣的考慮而作出決定。若是把maximum和minimum把最大限度和最小限度和成為一個新詞x表示至少所能達到的最大限度的量,優先考慮最壞的環境,並且考慮如何在此環境中最大限度的實現自己利益的理性,被稱作最低的最大限度規則x羅爾斯用囚徒的兩難推理為例,說明人們是如何運用這一原則的,試想有兩個同案犯被分別囚禁,並被分別審判一方,不知道另一方另一方在審判時將說些什麼,這兩個囚徒知道,如果他們兩個人都不坦白罪行,按目前長方方掌握的證據,只能判個判他們一年的徒刑,但是如果其中一人坦白,而另一人沒有坦白,坦白的一方將從寬發落。如坦白,而另一個囚徒不坦白坦白的一方不獲徒刑,不坦白的一方獲得十年徒刑,如果雙方都坦白,那麼各獲五年徒刑。上表可以看出囚犯的抉擇,以最低的最大限度規則為依據,該囚犯應當優先考慮最壞的情況,在最壞的情況下尋求最好的結果,因此坦白他們的罪行才是明智之舉,可以說我國司法機關長期執行的坦白從寬抗拒從嚴的政策,也是運用或者不自覺的運用最低的最大限度規則的結果,正義原則及其證明現在的問題是在最初狀況中有理性的人籠罩在無知的面紗之中,按照最低的最大限度規則,他們將會就公平分配的原則達成什麼樣的協議呢?給定這些條件正義的原則不能推理出來,首先參加協議的各方將會同意,每人均應享有平等的基本的社會權利,包括平等的自由權益和平等的機會,如果他們選擇了另外一些原則,將容許收獲的一部分成員享有比另一部分成員更多的利益。他們都同意,聰明的人應該享有更多的原則,但是我們不要忘記他們是在無知的面紗背後做出這樣的選擇的,也就是說在對智者的特權表示首肯之際,他們對自己的智力標准一無所知,他們不知道自己是否屬於從製造之力,一旦無知的面紗被揭開之後,他們也許不會被認為是聰明人,因此只能取得較少份額的權益,因此期待在分配中獲得大於平均份額的社會利益,是不明智的,這種期待是優先考慮最好情況下的結果,他違反了最低的最大限度規則最初狀況中人們的協議並不限於平等的原則,羅爾斯說平等的原則僅僅是協商的起點,而不表示協商的宗旨,最終狀況中的人們似乎已經預見到,用絕對平均主義的方法來分配基本的社會利益。犯的弊病,為了克服這一弊病,他們必須容忍某些方面和程度上的不平等,並以此來刺激人們的積極性,提高生產和工作效率,我們還應當記住,最初狀況中的人們是在無知的面紗背後來決定社會利益分配的不平等的作用和限度的,他們不知道自己實際所處的地位和所具有的能力,因此他們不能肯定在不平等的分配中自己可以享有較多的還是較少的利益,為了避免不避免可能給自己帶來的最壞的結果,他們會同意對不平等的條件和范圍作適當的限制,使得不平等所產生的後果,必須對每個社會成員包括在不平關系中處於劣勢的人們都有利益,並且不平等的分配會比平等的分配給每個人帶來更大的利益,這是各方都能允許的不平等的先決條件,這條件保證了即使任何一方在將來不平衡等分配中只能得到較少的利益,這些較少份額的利益仍然。平等分配中得到的平均份額較少,只是相對於其他社會成員的利益而言,而不是意味著少於最初設定的平均分配的份額,否則人們將不會贊同這種不平等,通過以上推理羅爾斯得出兩條正義原則,第一每個人都在最大程度上平等的享有和其他人相等的相當的基本的自由權利,第二社會和經濟的不平等被挑起時,一中的人們有理由指望他們,對每個人都有利,並且他們所設置的職位和崗位,對所有人開放第一條原則是平等的原則,它保證了人們平等的自由權利,第二條原則是差別的原則,它規定的經濟和社會福利的不平等權利的適用范圍和條件,羅爾斯把社會的基本利益大體分為三類,自由權,競爭機會和財產,其中只有最後一類立意。這就是說,最初狀況中的人們只能容忍。自由權和競爭機會的不平等。社會將使所有的成員均有平等的自由權和平等的競爭機會,但仍然存在著經濟上的平等,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某些社會不平等平等原則所保證的基本的自由權,主要指政治權力,包括選舉和被選舉的權利言論和集會自由,信仰自由和思想自由,個人自由和擁有私人財產的權利,受法律調整條款所規定的免遭任意逮捕和劫持的權利,這些權利不可侵犯,不可轉讓,不能為了經濟繁榮和社會福利而取消或削減這些證據政治權利不能拿這些基本的自由權利做交易,簡而言之政治權利一筆財產佔有權更為基本更為重要咯爾斯把這種觀點表達為關於正義兩原則的次序的不可顛倒性平等的原則是第一的,首要的原則,差別原則是從屬的,並且只有在無條件的執行了。才能貫徹第二原則,卻不能以犧牲第一原則的代價去滿足第二原則,羅爾斯的出發點似乎具有美國人的典型觀點,自由是最重要的人生價值機會,比財富更為可貴。的差別原則,要求保障處於最不利地位的人群的基本權益,這也符合60年代西方國家推行的福利政策。

6. 什麼是法制你是如何理解法制的

「法制」一詞,我國古已有之。然而,直到現代,人們對於法制概念的理解和使用還是版各有不同。其一,廣義權的法制,認為法制即法律制度。詳細來說,是指掌握政權的社會集團按照自己的意志、通過國家政權建立起來的法律和制度。其二,狹義的法制,是指一切社會關系的參加者嚴格地、平等地執行和遵守法律,依法辦事的原則和制度。其三,法制是一個多層次的概念,它不僅包括法律制度,而且包括法律實施和法律監督等一系列活動和過程。

7. 維護正義的意義

1、公平正義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要求。
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體現著社會主義的基本價值。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在堅持社會主義本質的基礎上,牢牢把握兩大歷史任務。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就是說,社會主義的發展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另一方面是實現社會公平正義。
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不僅在解放生產力,也在社會公平的逐部實現上。社會主義本質要求我們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過程中,既要發展社會生產力,也要關注社會公平問題。
因此,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必須認識和把握好兩大任務:一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極大地增加社會的物質財富,二是逐步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極大地激發全社會的創造力和促進社會和諧,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任務。
我們國家的發展不僅是要搞好經濟建設,還要推進社會的公平正義,人的全面和自由的發展,這三者不可偏廢,其中集中精力發展生產,其根本目的是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資文化需求,而公平正義是社會穩定的基礎。勿庸諱言,我們現在的社會還存在許多不公平的現象,收入分配不公,司法不公,這些都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
2、公平正義是衡量一個國家或社會文明發展的尺度。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是廣大民眾追求的一種美好生活狀態,也是人們所嚮往的社會進步的理想目標。古今中外仁人賢士都在追求這種公平正義的美好生活。
柏拉圖的《理想國》,羅爾斯的《正義論》,兩千多年前孔子提出均富論:「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墨子主張「兼相愛」並勾畫了一個令人嚮往的「愛無差等」的公平理想社會。韓非子認為保障公平正義是執政者基本的政治道德,他反復強調「治國者,不可失平也」。
康有為在《大同書》中提出要建立一個「人人相親,人人平等,天下為公」的理想社會。孫中山提出「三民主義」,其民生主義就是要均貧富,使人們有平等的社會地位。
盡管人類發展史上各個歷史時代的人們都希望實現社會公平正義,但是在社會主義誕生之前,對於廣大人譽沖祥民來說,真正的、普遍的公平正義都是不可能實現的。
因為首先,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是由生產力發展水平和具體制度所決定的,在階級社會中,由於生產力水平低下,生產出來的物資產品不可能達到豐富的程度,人們在享受物資上不可能平等,不能充分滿足自己的需要。
這就決定了階級社會中必會存在財產私有制。由此便又決定了人們相互之間貧富懸殊和經濟地位的不平等,生活條件的不平等,又決定了社會地位的不平等、接受教育的不平等,以及其他許多方面的不平等。其次,階級社會中的制度,也決定了在階級社會中不可能實現真正的、普遍的公平正義。階級社會中的制度都是由統治階級所制定的,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
所以社會中的制度設計和制度安排必然體現統治階級的利益和意志,而不是基於全體人民的價值追求。資本主義所維護的公平正義,也不是要實現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的完全平等,其實質是維護和保障資產階級平等地剝削勞動力,同時使工人平等地被剝削。
社會主義社會是由階級社會向無階級社會共產主義過渡的社會形態。他是比以往任何社會形態都要更加公平正義的社會。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有力地促進和保障真正的、普遍的公平正義。
3、公平正義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本質特徵和核心內容。社會公平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本質特徵之一。只有社會公平得以慶搏實現,社會才會有和諧可言。
反之,一個沒有社會公平的社會,是根本不可能成為和諧社會的。社會公平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核心內容。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本質上是調整社會關系,堅持以人為本,在不同階層、不同利益群體間構建利益均衡機制。
它要求經濟和社會的同步協調發展,把社會公平作為衡量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社會要保持和諧,就需要有良好的秩序。維護社會秩序,則需要完善的規則,而一個社會中最重要的規則體系是制度。
制度的制訂與設計要想科學,必須有基本的價值理念作依據,這個基本的價值理念就是社會公平。社會公平規定著社會成員具體的基本權利和義務,規定著資源與利益在社會群體之間、在社會成員之間的適當安排和合理分配。
實現和維護社會公平判悶,是我們黨一貫堅持的政治主張。因此,我們黨才能獲得廣大人民群眾的衷心愛戴和擁護,從而取得執政地位並能長期執掌政權,才能不斷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改革開放和現代化事業的偉大勝利和輝煌業績。
綜上所述,正義觀念在人類思想發展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和地位,正如羅爾斯所說:正義是社會體制的第一美德,是社會發展的基石。
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體現著社會主義的基本價值。公平正義是衡量一個國家或社會文明發展的尺度。實現和維護社會公平,是我們黨一貫堅持的政治主張。我們要以公平正義來促進社會和諧,促進社會健康發展。

8. 法律解釋的種類

二、根據解釋方法的不同

1、歷史解釋:歷史解釋是對某一法律規范產生、修改或廢止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歷史條件的研究作出說明,同時將新的法律規范同以往同類法律進行對照、比較,以闡明法律的意義。強調依據立法史料,探求立法者在制定法律時所依據的事實、情勢、目的等來探知立法者意思

2、目的解釋:目的解釋是指從法律的目的解釋對法律所作的說明。根據立法意圖,解釋法律條款

3、當然解釋:當然解釋是指在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的情況下,根據現有的法律規定,某一行為當然應該納入該規定的適用范圍時,對適用該規定的說明

4、社會學的解釋:社會學的解釋是指以社會效果、社會目的為根據,對法律進行闡釋和說明

5、合憲性解釋:合憲性解釋是指依憲法及位階較高的法律規范解釋位階較低的法律規范的一種方法

三、根據解釋的尺度不同

1、字面解釋:字面解釋是指根據法律條文字面意義作出的解釋,既不允許擴大,也不允許縮小文字本身所表達的內

2、擴大解釋:擴大解釋又稱擴充解釋,是指對法律規范所作的廣於法律條文的字面含義,以充分實現立法原意,包括對象擴張、行為方式擴張、主體擴張等

3、限制解釋:限制解釋是指在法律條文的字面含義比立法原意為廣時,作出比字面含義為窄的說明

四、根據解釋的自由度不同

1、狹義解釋:狹義解釋,又稱嚴格解釋,強調法律條文字面上的含義,嚴格地理解與把握整個法律的精神,較少解釋的自由度。普通法系國家,特別是英國,傾向於狹義解釋

2、廣義解釋:廣義解釋稱較自由的解釋,強調不拘泥於文字的、比較自由的解釋。一般法官尊重立法者原意,不願違背法律條文規定,但在一些特殊社會條件下(如社會矛盾激化、發生危機、對外戰爭等)會作出改變法律字面含義,甚至改變立法原意的解釋。民法法系國家較傾向於廣義解釋

文理解釋:文理解釋又稱語法解釋或文義解釋,即依照文法規則分析法律的語法結構、文字排列和標點符號等,以便准確理解法律條文的基本含義。這種解釋要防止脫離法律的精神實質而斷章取義或陷於形式主義。

邏輯解釋:邏輯解釋是運用邏輯的方法,分析法律規范的結構內容、適用范圍和概念之間的聯系,以求對法律規范的含義作出確定的解釋

系統解釋:系統解釋是從某一法律規范與其他法律規范的聯系,以及它在整個法律體系或某一法律部門中的地位與作用,同時聯系其他規范來說明規范的內容和含義

9. 法律專業的學生應該讀那些關於法律的名著

中國大學法學專業本科一年級學生必讀書目

1.蘇力:《法治及其本土資源》[《制度是如何形成的》、《閱讀秩序》、《送法下鄉》]
[點介] 本書最大的價值當在法學「啟蒙」。它會告訴你我們在觀察法律現象是應該採取什麼樣的視野和方法,應該如何培養我們的學習和研究進路,以及,如何揭示常識、挑戰既有的知識和觀念。對於大學一年級的學生來說,讀完此書,會感覺法律原來不像我們所想像的那麼枯燥。後面的《送法下鄉》一書可以說是第一本書的理論的進一步發展和具體運用,更加充實和飽滿,雖然我還是覺得其《本土資源》一書最為重要。
2.俞吾金:《問題域外的問題》

[點介] 作為一本哲學知識和流派介紹的通俗讀本,該書不僅可以把讀者引入一片新的哲學天地,更重要的是,該書在開辟和拓寬學生的問題域上,特別在怎樣形成自己的問題意識上,有著相當的幫助。如何提問、提什麼樣的問題,這是大學期間一直要注意訓練的能力,它在很多時候比具體的知識要重要得多。
3.費孝通:《鄉土中國 生育制度》[《江村經濟》]
[點介] 今天我們離費先生寫作此書的年代已經相去六七十年,但費先生於書中所做的對中國現狀的分析對今天的中國仍然是那樣的切中肯綮;費先生所具有的問題意識和文章風骨,我們今天仍然還差之甚遠。每一個法律人都應該反思:法學的知識貢獻在哪裡?
4.吳思:《潛規則---中國歷史中的真實游戲》

[點介] 透視中國社會實際運行的游戲規則。為什麼在我們的正式制度外,還會有一套更為適用的潛在的規則?作者從歷史中的故事投射到當今的現實。我們可以從中反思:法律在生活中真正起作用的條件上什麼?法律的道德善惡與實際的利害格局存在什麼樣的關系?我們是在自我欺騙的冰山上生存,還是在苦澀的反省中奮起?
5.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數》[《黃金時代》]
[點介]這是一本清醒的書、理性的書、幽默的書和智慧的書。它帶給我們的不僅是對人生和社會的洞察,更重要的是告訴我們什麼是獨立思考和判斷的精神;什麼是真正的人文關懷。作為法律人,也許此書給予我們的最大啟迪是:缺乏對「沉默大多數」的關懷、缺乏某種「精神家園」的法律,是沒有生命的法律。但是各位一定要記住:王小波的小說,特別是《黃金時代》,讀起來更加讓人回味。
6.安徒生:《安徒生童話全集》

[點介] 我們缺乏的正是一個安徒生筆下的童話世界,這個世界是一個真實的世界,是一個有著幸福與苦難、歡笑與淚水的世界。學習法律的人最怕的就是喪失一顆童心。對於那些沒有讀過安徒生的故事的人,我要告訴你們:走進這個世界吧,現在還來得及,它會使你們獲得更健全一些。
7.伯爾曼:《法律與宗教》

[點介] 寫得精彩,譯得也精彩。探索法律背後的精神,支撐法律的東西。「沒有信仰,法律它將形同虛設」。在中國既有的法律傳統被打破的同時,我們應該如何尋找新的在法律下生活的傳統?當然,讀此書時,不要片面追求其中精彩的語句,更要注重起分析的思路和線索。
8.馮向:《木腿正義》

[點介] 我相信此書對於專事法律的同仁來說,應該是一個極好的啟迪案本。作者憑借自身的文學學科的優勢,游仞於法律和社會之間。對法律個案層層剝離,既立意深遠,又視界寬廣,不失為一本值得一讀的好書。
9.梁治平:《法辯》[《新波斯人信札》、《書齋與社會之間》]

[點介] 這裡面主要匯集了梁先生於1980年代中後期在《讀書》雜志上發表的系列文章,是其「用文化解釋法律,用法律解釋文化」的個案實踐和言說。辯異、批判和理性思索融貫一氣。對年輕學生來說,讀此書還可以學到如何讀書、如何整理自己的心得體會的一些「潛移默化」的方法。《新》一書亦是早期和另外幾個作者作的批判性著作;《書齋》一書是作者的文化隨筆,寫得輕松隨意,也更見功力。
10.黃仁宇:《萬曆十五年》[《資本主義與二十一世紀》]

[點介] 作者對歷史的厚積薄發和駕輕就熟,對中國政治制度的諳熟洞然與透闢分析,都顯示出其「史實」與「史識」的完美結合。文筆老辣,一氣呵成。其對政治與道德關系的揭示、規則與生活狀態的運作的闡說,對於我們了解傳統和法律都有著極大的啟迪。此書不可不讀。
11.馬克斯·韋伯:《學術與政治》[《社會科學方法論》]

[點介] 作者對學術、政治,甚至人生三者之間關系的看法,實在可以廓清我們的許多認識。我們所處的是一個缺少虔誠和信念的時代,這影響著我們對自身的了解,我們竟不知道從事的職業除了謀生以外還有什麼意義。本書可以告訴我們一些答案。
12.應星:《大河移民上訪的故事》

[點介] 用「講故事」的方法寫的社會學著作。直面「移民」中國家和人民的權力運作,從中揭示政治控制的策略和游戲,又不乏對平民的生存狀況的關注。無論從研究方法、研究問題的開辟和創新上,本書對沾沾自喜的法學中人來說,都是一記棒喝和警醒。
13.華勒斯坦等:《開放社會科學》

[點介] 對於每一個從事社會科學的學習者(在此包括法學)來說,對社會科學本身的性質及走向得有一個比較自覺的(雖然不一定是清醒的)把握。本書在這方面是極具挑戰力的。它研究社會科學作為一種知識形態的建構;對社會科學的分工的質疑;從事社會科學的學術立場何在等問題。本書短短七萬言,薄薄小冊子,但卻比那些動輒數十萬、百萬言的著作要有價值得多,更具思想的包容量。
14.賀衛方編:《中國法律教育之路》

[點介] 學法之人,當對法律教育的歷史、現狀和發展有基本的了解。本書提供了這樣一個了解的途徑。不寧唯是,當我們對自己身處的職業教育的現狀和社會的反差進行理性的反思和檢討的時候,我們首先要做的便是要對這個法律教育生態圈的運行有一個冷靜的認識。此書的一個特點就是給我們提供了這樣的視角。
15.梅因:《古代法》[薩維尼:《論立法與法學的當代使命》]
[點介] 歷史法學派之代表著作。其重要之處不僅在於經由自己的研究勾畫出法律發展的脈絡,提出了法律「從身份到契約」的運動的振聾發聵的命題。更在於,他在學術研究上的獨立和懷疑的精神,對「自然平等」的流行話語的批判。一如梅因所說,我們最需要的也許是對新舊材料的不斷審查,而不是盲信。後一本書亦是歷史法學派的代表著作。
16.柏拉圖:《游敘弗倫 蘇格拉底的申辯 克力同》

[點介] 本書是蘇格拉底審判與處刑的三篇著名對話。展示了蘇格拉底是如何被判刑的,他對待神、知識、倫理、法律、死亡等的態度如何。讀者從中受到其人格的震撼之餘,還會進一步思考蘇格垃底到底是怎樣死亡的重大的政治和人生的問題。在對話和詰問中教給你智慧,這是本書的另一重要收益。
中國大學法學專業本科二年級學生必讀書目

17.卡夫卡:《卡夫卡短篇小說選》
[點介] 卡夫卡思想的深度和語言的穿透力相信會讓每一個讀者發涼。對於偉大的作家來說,任何形容的言辭都是多餘的。卡夫卡讓我們意識到,我們正在失去那些人的寶貴的東西,失去以後,我們又將面對何種的生活。卡夫卡的一些有關法律的經典著述,是開啟我們認識法律和現代、法律和人性的重要之門。
18.劉星:《法律是什麼》[《中國法學初步》、《語境中的法學與法律》]
[點介] 該書主要是對二十世紀英美法律理論的批判性的解讀,和一般的國人寫的介紹性的讀物不同。該書對其認為是重要的理論進行的深入細致的剖析。用語平實、例證簡潔。在此基礎上,作者意在抒發自己對法律的視角:我們對法律的看法往往是由我們的姿態決定的。
19.張文顯:《法哲學范疇研究》
[點介] 這本書對法學自身的一些范疇的分析是謹嚴的,是中國法學規范化的和體系化的代表作。其提出和分析的許多概念和「權利-義務」模式對當下的法理學教材有很深的影響。就「學術」的標准看,本書雖然有一些政治化的烙印和某種建構的色彩,但從整體來看,仍是中國法學類的一本可供批判的優秀著作。
20.劉軍寧:《共和·民主·憲政》
[點介] 一本「保守主義」自由觀的中國化的「激進」之作。作者的立場自不待言,其用語的鮮明甚至「鼓動」,難免在一定程度上減弱了其學術的味道。自由主義實際上在中國還是一個敏感的問題,對於不了解自由主義的廣大學生來說,「自由」的各種思潮實在不易把握和分辨,此書提供的是一種積極的進路,我們還應該有一種更全面和冷靜的思考。
21.卡多佐:《司法過程的性質》
[點介] 他是一位優秀的法官,也是一位有深刻洞察力的學者。他的想法干凈利落,簡煉精當。他告訴我們他是如何判案的,法官不僅是「發現法律」,還應該是「創造法律」。他把創新和限制融貫一爐。他的熱情和理智凸現出法律職業在他們這些人身上的崇高。卡多佐作為學者和法官的睿智與節制,使他贏得了應有的尊重。
22.王銘銘、王斯福編:《鄉土社會的秩序、公正與權威》
[點介] 本書聚集了一些法學和社會學的學者的研究。學者們對中國鄉土社會的判斷與描述,以及對其中的秩序狀況的把握與解釋,為以後的研究留下了許多令人深思的問題。就法學來講,本書的研究取向是一個很好的嘗試,遺憾的是如今再沒見後續性的研究,不足以造成真正的學術氣勢。這是一本好書,也是我們藉此反思中國的學術傳統如何營造的一本書。
23.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
[點介] 綜合運用多種研究方法:歷史的、比較的、實證的等。探詢法律的性質和精神,視野寬廣,氣度優雅。也是啟蒙時期的代表著作,闡述了自然權利觀和三權分立等思想。雖然作者的「分類和框架」與他提倡的社會考察的方法有某種裂痕,但這恰好是優秀著作的標志——確立了一個「範式」,供後繼者超越。
24.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
[點介] 本書與前一本書氣質上有很多相似之處。作者對美國社會的分析和對民主的洞見,充分展現了他橫溢的才華。作者對自由的理解,值得我們進行長久的反思。關於美國法律職業和法律信仰的論述,對於我們今天的法律建設,仍是寶貴的思想財富。
25.梁治平:《尋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諧——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研究》[《清代習慣法——社會與國家》]
[點介] 中國法律史研究中具有「範式」意義的著作。開辟了新的研究領域,更重要的是方法運用上的自覺。它是事實描述式的,也是文化的同情和辯異式的。重要的不是作者對多種史料的採用,而是對這些史料的解釋。重要的也不是他是否解決的問題,而是他提出問題的方式本身。
26.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
[點介] 和前一本書一樣,也是法史研究上的經典。本書作者的功力深厚,語言平實。從社會學的視角切入。當然,社會學的方法本身也有多種,本書可能還屬於「規范社會學」的進路。而且,由法律的分析透視中國的社會,這一學術取向本身就讓人尊敬。
27.哈特:《法律的概念》
[點介] 分析法學的代表著作。作者對語言與法律的關系有特殊的敏悟,提出和討論了一系列當代法學的重要概念,對二十世紀乃至今後的西方法學有深遠的影響。本書的翻譯稍微有些問題,但整體上還是可讀的。作為一個主要研究哈特的人,我建議大家都多關注本書和哈特的其他著作。
28.奧斯丁:《法理學的范圍》[凱爾森:《法與國家的一般理論》]
[點介] 是分析法學的經典文獻。受實證主義的影響,奧斯丁恪守「應然法」與「實然法」的分離,試圖把法律當成一種真正的科學。提出了主權、命令、制裁的法律模式。我們應該重新理解分析法學。在今天,分析法學的初衷(法律的獨立)似乎已經受到了極大的扭曲(法律的意識形態化)。後書亦是分析法學代表作,但氣質上與哈特的和奧斯丁的已是大不相同。記住:分析法學者內部的差異也許比分析法學和其他學派的差異還大。所以,讀一本書時,重要的是看其問題,而不是「標簽」。
29.德沃金:《認真對待權利》[《法律帝國》、《自由的法》]
[點介] 作者早期的代表作和成名作。本書系統闡述的作者的權利觀。是當今研究權利問題的重要著作。作者在書中對規則、原則和政策等的分析對我們深化對法律的理解有很大的啟示。我們怎樣關懷和尊重人的權利?這始終是令人深思的問題。
30.埃爾曼:《比較法律文化》
[點介] 在比較法里,這是本簡潔而有特色的著作。作者更關心的是決定不同法律制度的內在的思想、觀念等層面。易言之,本書是從文化的角度分析不同的法律和傳統。從論述方式上,本書也不同於其他的比較法著作,而是按涉及的問題,綜合論述各個法系。
31.江山:《中國法理念》
[點介] 作者在中國法學界是獨樹一幟的。他很幸運,沒有受什麼現代西方產業化學術體制的「污染」,因此,他對中國法的現實和理想的解讀必然是浸淫著真正的中國式思考的。也因如此,他的法律觀是我們這些著眼於「現代世界「的法律人所不具備的。這是一本難得的稱得上有「思想色彩」的中國人寫的書。
32.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
[點介] 在中國影響頗大的綜合法學著作。書的前半部分簡要介紹了西方法思想的歷史,後半部分論說了作者認為重要的一些法理學問題,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以自然法為立場的綜合法學觀。該書的價值之一也許是它對中國1980年代中期以來的法理學的影響。從學術史和語言翻譯史的角度,對本書倒也可以有一些有趣的研究。
中國大學法學專業本科三年級學生必讀書目


33.凱利:《西方法律思想簡史》

[點介] 法律思想史的另一種寫法。以「問題史」代替「英雄譜」,注重探索思想的知識社會學的分析。加之作者的文學功力和看問題的敏銳,使得本書給我們帶來了一個比較「原味」的法律思想的餐飲。從的翻譯上看,在翻譯界「偽劣產品」漫天的今天,本書是難得的優秀和雜實的本子。
34.雷蒙·阿隆:《社會學主要思潮》

[點介] 本書全面、系統地探索了社會學的七位大家孟德斯鳩、孔德、馬克思、托克維爾、塗爾干、帕累托和韋伯的思想。作者本身就是一位富於魅力的社會思想家,他不僅要努力把握這些社會學家的基本思想,也不忘記這些社會思想與哲學觀念及政治思想的內在關聯。
35.羅素:《西方哲學史》[《哲學問題》]

[點介] 哲學史方面的著作是太多了,但這本是經受時間的洗禮的。羅素先生在書中顯現出一種從容幽雅的氣質,並時時不忘對某個哲學家調侃上幾句。我想,這樣的氣度是「沉重有餘,深度不足」的國人所欠缺的。本書寫法和體繫上是屬於正統的,也是非常實在的。
36.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

[點介] 作者本來還有一本更全面的《中國哲學史》。這本最初是寫給外國人看的。但從另外一個層面看,本書讀起來更為精當。這可當作一本入門的書,但同時又可以常讀常新。作者在書中提出的關於人生境界的看法,對我們也是大有啟示的。
37.季衛東:《法治秩序的建構》

[點介] 作者的治學進路和思考進路都深深體現了某種宏大和理性的情懷。書中對當代西方法理學說和域外(特別是日本)法治經驗的紹介,都無不透露出作者自身對中國法治建設的問題關切。該書論證謹言,學術色彩濃。
38.梁啟超:《梁啟超法學文集》

[點介] 作為法學家的梁啟超對中國法學的開創性貢獻理應為青年學生所了解和認識。梁啟超涉獵廣泛,思想敏捷,對中國的社會現實和實踐有深切的體驗。其行文恣肆汪洋,論辯雄渾有力。至於其理論和實踐中實際存在的裂痕,諸位在讀該書時須具有同情的理解,從而正確認識:一個人的貢獻之大小,一定要與所處的時代結合考察。
39.博西格諾等:《法律之門》

[點介] 這本書的塊頭是大了一點。不過,作為一本教科書式的著作,本書涉及了當代法律的幾乎所有的重要領域。富於啟發而又不乏生動;重在訓練思維而又無正襟危坐之感。可以說,此書正是一步一步地把學生帶入法律殿堂。有趣且有分量,這是我對該書的總的評價。和國內大量充斥的「垃圾教材」相比,優劣自判,不必多言。
40.劉小楓:《沉重的肉身》[《拯救與逍遙》、《現代性社會理論緒論》]
[點介] 對現代性倫理的一種新的解讀。弘揚個體主義的倫理敘事觀。順著劉小楓的指引,我們會進入一個有些神秘、有些飄渺、但又無比真實的世界。我們要做什麼樣的人?我們的道德是一個什麼樣的現狀?我們的怎樣去把握生命?我們又如何看待藝術與人生?讀完此書,在慨嘆之餘,你一定會有沉甸甸的收獲。
41.塗爾干:《社會分工論》[《自殺論》、《社會學方法的准則》、《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點介] 作者乃與馬克思、韋伯齊名的社會學思想大家。本書是作者確立自己思想理路的開山之作。書中提出了「社會團結」、「集體意識」、「社會分化與整和」等重要概念,對「機械團結」、「有機團結」、「壓制性制裁」、「恢復性制裁」等二元劃分及歷史規律進行了探討。
42.加達默爾:《真理與方法》

[點介] 本書志在闡明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使得詮釋學從認識論和本體論轉向了方法論。該書認為:理解和解釋依賴與主體的前見所構成的視域和當下視域的融合。該書在思想上具有的穿透力是毋庸置疑的。對於學習法律的人來說,能夠為「解釋學」作出的貢獻當在「應用」方面,而這恰是當今我們在研究法律解釋和法律方法問題時要注意的。
43.賀衛方:《司法的理念與制度》[《具體法治》、《法邊餘墨》]
[點介] 該書體現了作者進入司法研究以來的重要思考。作者的風格獨特,思想敏銳,並善於把西方的制度和理論和中國司法改革的實踐結合起來。作者在收入幾篇重要的長篇論文之外,還收入了許多短小機智、曾經有廣泛影響的篇什。作為知識分子和制度改革者的積極推動者的雙重角色,作者的行動給我們樹立了一個可供分析的樣本。後兩本書同樣敏銳和有趣,特別是後一本書,充滿濃郁的人文修養,在我看來也許更值得一讀。
44.梁治平:《法律的文化解釋》

[點介] 是當代中國法學研究中最具備學術意識的一本書。作者持什麼樣的文化立場在我看來倒不是非常重要,重要的是作者如何以自己的學術實踐做到自我的總結、批判和反省。如果我們的學術都能建立在這樣的一步步的積累和批判的基礎之上,我相信這才是中國學術的真正希望。本書是一本「編」的書,和時下流行的許多「編著」兩廂對照,讀者會有很多感嘆和判斷。
45.克爾凱郭爾:《恐懼與戰栗》

[點介] 我對這本書情有獨鍾。我被作者「孤獨的」氣質和宗教的體驗所吸引。也許我們會遺忘一切,但不能遺忘自己作為人本身的存在。作者被認為是存在主義的先驅,他對生命的無奈和痛苦的洞察,讓我們重新理解生命的幸與不幸。
46.羅爾斯:《正義論》

[點介] 本書被譽為是二戰後「倫理學、政治哲學領域中最重要的理論著作」。本書涉及法學、倫理學、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諸領域,對正義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剖析,以「無知之幕」和「原初狀態」的理論預設為前提,提出了「作為公平的正義理論,並論述了正義分配的平等自由原則和機會公平與差別原則。也是自由主義的重要著作。

10. 法律解釋的種類有哪些

按照法律解釋的主體和效力不同把法律解釋分為法定解釋和學理解釋兩大類。

(1)法定解釋

法定解釋又稱正式解釋、有權解釋,官方解釋和有效解釋,是指法律確定的國家機關或個人依據憲法和法律的授權對法律所作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解釋稿慧。法定解釋的特點是:解釋的主體是法定的,不是任意的;所進行的解釋具有法律效力。一般與所解釋的法律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對法定解釋,人們往往依據解釋主體的不同,劃分為立法解釋、司法解釋和行政解釋。

(2)學理解釋

學理解釋又稱正式解釋、無權解釋、任意解釋,是指非法定的國家機關、社會團體、法學工作者以及報刊等對有關法律、法規的內容和含義所做的胡賣胡說明。其特點是不具有法律效力。

--李龍主編:《法理學》,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365頁。 法律解釋按照效力來劃分有法定解釋(有效解釋)和任意解釋(學理解釋)兩大類。法定解釋是指根據法定許可權由特定的主體進行的具有普遍法律效力的解釋。學理解釋是指沒有法定普遍約束力的解釋,主要表現為理論研究、案件辯論和法制宣傳。

我國法律解釋從主體地位及其效力來劃分,大體上有以下幾種:

(1)立法解釋。這有兩種情況:一是由全國人大常委會針對憲法和法律條文本身需要進一步明確界限或補充規定的問題所進行的解釋。另一種是指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大常委會針對地方性法規需要進一步明確界限或補充規定。

(2)司法解釋。指由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針對審判和檢察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問題所進行的解釋。

(3)行政解卜手釋。指由國務院及其主管部門針對不屬於審判和檢察工作中的其他法律的具體應用問題以及自己依法制定的法規所進行的解釋。

--張文顯主編:《法理學》,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鍵弊答,第376-377頁。 按照法律解釋的主體和效力來劃分,法律解釋可分為法定解釋和非法定任意解釋。

法定解釋又稱正式解釋、有權解釋。是指由專門的國家機關基於法律的授權規定對法律進行的解釋。法定解釋又可以分為立法解釋、行政解釋和司法解釋。

非法定解釋,又稱非正式解釋,是指未經立法機關授權的機關、團體、社會組織、學術機構以及公民個人對法律所作的解釋。非正式解釋有學理解釋和任意解釋之分。

法律解釋方法不同,可以將法律解釋劃分為很多種,主要有:系統解釋、邏輯解釋、擴充解釋、限制解釋、字面解釋、歷史解釋。

--卓澤淵主編:《法學導論》,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77-81頁。 根據我國法律解釋許可權的劃分,我國的法律解釋大體上可以分為立法解釋、行政解釋和司法解釋。

(1)立法解釋。從狹義上說,立法解釋專指國家立法機關對法律所做的解釋;從廣義上說,則泛指所有依法有權制定法律、法規的國家機關或其授權機關,對自己制定的法律、法規進行的解釋。這里所說的法律解釋是廣義的。它包括:全國人大常委會對憲法的解釋,以及對需要進一步明確界限或補充規定的法律的解釋;國務院及其主管部門對自己制定的需要進一步明確界限或作補充規定的行政法規的解釋;(3)省、自治區、直轄市和其他有權制定地方性法規的地方人大常委會對自己制定的需要進一步明確界限或作補充規定的地方性法規的解釋。

(2)行政解釋。行政解釋是指國家行政機關在依法行使職權時,對有關法律、法規如何具體應用問題所做的解釋。它有兩種情況:國務院及其主管部門對不屬於審判和檢察工作中的其他褲攔法律如何具體應用問題所做的解釋;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主管部門對地方性法規如何具體應用的問題所做的解釋。

(3)司法解釋。司法解釋是指國家最高司法機關在配凱適用法律、法規的過程中,對如何具體應用法律、法規的問題所做的解釋。它包括:審判解釋;檢察解釋和審判、檢察聯合解釋。

--葛洪義主編:《法理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388-389頁。 就解釋對象而言,它有廣義與狹義之分。

再就解釋主體而言,可以把法律解釋分為學理解釋和法定解釋。由於解釋主體性質的不同,法定解釋還可以進一步分為立法解釋、行政解釋和司法解釋。

--楊一平著:《司法正義論》,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00-201頁。 法律解釋的種類從形式和方法上說,有文理解釋和論理解釋;從效力上說,有學理解釋和強制解釋;從實質上說,有擴充解釋和限制解釋。

--朱采真著:《現代法學通論》,世界書局1935年(民國二十四年)版,第80頁。 依解釋之主體,可分為有權解釋與學理解釋。

(一)有權解釋。又可分為立法解釋,司法解釋,行政解釋。

(二)學理解釋。為根據學理,定法律之意義,無法律上之拘束力。依解釋手段之不同,又可分為文字解釋與論理解釋。

1.文字解釋。謂依法之字義而解釋法律。

2.論理解釋。謂不拘泥於法文之字句,由立法之目的、沿革、社會生活之需要,法典全體之組織,與其他法文之關系,法律適用之結果等各方面觀察,用論理的方法,求貫通法律全般之統一的精神。由法文之文字與其意義之關系,又可分為下之種種方法。

a.擴張解釋

b.縮小解釋

c.變更解釋

d.反對解釋

e.當然解釋

以上所述之論理解釋方法,多足以濟文字解釋之窮,可見先文字解釋而後倫理解釋之舊說,實無一顧之價值。文字解釋與倫理解釋,並無先後重輕之別,必兩者相俟而行,始能得法律之真意義。

--吳學義著:《法學綱要》,中華書局,1935年(民國二十四年)版,第71-72頁。 由於進行解釋法律的機關與人員的不同,解釋有下列幾種形式:一、正式解釋;二、司法解釋;三、學理解釋。

解釋按其所採用的方法,可分為下列數種:一、文法解釋;二、邏輯解釋;三、系統解釋;四、歷史解釋。

按解釋的尺度可分為:一、字面解釋;二、限制解釋;三、擴充解釋。

--蘇聯科學院法學所編:《馬克思列寧主義關於國家與法權理論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55年版,第511-517頁。 從國家看,法律之解釋可大別為有權解釋和學理解釋兩種分類。

(一)有權解釋:有權解釋又分為立法解釋,行政解釋和司法解釋三種。

(二)學理解釋:學理解釋又分為文理解釋和倫理解釋兩種。

――李岱著:《法學緒論》,台灣中華書局,1966年版,第62-65頁。 (1)機關解釋。此種解釋亦稱法定解釋,或有權解釋,蓋其解釋之效力較強也。復分為三種:①立法解釋。此項解釋,情形有二:一為事前解釋,一為事後解釋。②司法解釋。此項解釋亦有兩種情形,一為判例,一為解釋例。③行政解釋。此種解釋以適用法令時對該法令本身發生疑義之解釋為限,而對於憲法之疑義,或法令與憲法有無抵觸之疑義則無權解釋。

(2)個人解釋。此種解釋亦稱學理解釋。此種解釋,無拘束力,故亦稱無權解釋。

--袁坤祥編著:《法學緒論》,三民書局,1980年版,第69-73頁。

熱點內容
如何在教學工作中開展法律知識的滲透和教育 發布:2024-12-25 01:23:21 瀏覽:369
馬力律師 發布:2024-12-25 01:11:13 瀏覽:372
美女律師日本電影 發布:2024-12-25 00:23:00 瀏覽:454
2017年民事訴訟法修改 發布:2024-12-24 23:51:17 瀏覽:981
論述合同法的四個風險 發布:2024-12-24 23:34:54 瀏覽:252
政治委員條例 發布:2024-12-24 23:27:41 瀏覽:95
2015經濟法熱點 發布:2024-12-24 23:10:59 瀏覽:405
五四青年節法院座談 發布:2024-12-24 23:09:22 瀏覽:344
勞動法對乙肝工作人員的規定 發布:2024-12-24 22:40:36 瀏覽:444
學院蓋章的證明具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4-12-24 21:52:50 瀏覽: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