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國徽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第十九條在公共場合故意以焚燒、毀損、塗劃、玷污、踐踏等方式侮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情節較輕的,由公安機關處以十五日以下拘留。
在公共場合以焚燒、毀損、塗劃、玷污、踐踏等方式侮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國徽的行為都是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的行為。
(1)刑法國徽擴展閱讀:
侮辱國旗國徽罪
一、本罪與非罪的界限
1、主觀上是否具有故意。本罪是故意犯罪,並有使國旗、國徽受辱的目的,如果是因意外事件或者過失而使國旗、國徽在客觀上受辱,不構成犯罪。如上所述,如果是出於間接故意,也是不構成本罪的。
2、行為是否達到一定的危害程度。如果從侮辱國旗、國徽行為的手段、動機、後果、次數、侮辱國旗、國徽的數量等多個方面綜合考慮,認為屬於情節較輕,或者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是不構成犯罪的。
3、對於聚眾侮辱國旗、國徽構成犯罪的,一般應當只追究首要分子和積極參加者的刑事責任,對於其他被脅迫參加者或一般的圍觀人員可酌情予以批評教育或行政處罰,不應以犯罪論處。
二、本罪與實施其他犯罪行為而觸犯本罪罪名的界限
行為人出於佔有目的,拆走國旗、國徽,或在公眾場所搶走國旗、國徽,即使在盜竊、搶奪或搶劫過程中侮辱了國旗、國徽,也應按盜竊、搶奪或搶劫罪論處。
以暴力方法妨礙審判人員、檢察人員依法執行職務時,侮辱了其佩帶的國徽,砸壞了審判庭內懸掛的國徽,或行為人為滿足無理的要求,聚眾以各種手段在機關、單位、團體肆意哄鬧,有侮辱國旗、國徽的情況,都應按想像競合犯處理,應分別按妨害公務罪、擾亂法庭秩序罪、擾亂社會秩序罪處罰,不再以侮辱國旗、國徽罪論處。
⑵ 秉公執法形容哪些人
可以用來形容司法工作人員和行政執法人員等。
秉公執法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內是bǐng gōng zhí fǎ,基本意思是容公正地執行法律。秉公,做事秉持公正之心。
秉公執法通常指的是國家工作人員在執行公務的過程中,需要秉持法律的公正、正義、不偏不倚,堅持以法律為依據,事實為准繩原則的執法過程。
(2)刑法國徽擴展閱讀:
秉公執法造句
1、執法人員應當秉公執法。
2、廉潔奉公不謀私,秉公執法不徇情。
3、這位法官秉公執法,深得大家的愛戴。
4、頭頂國徽秉公執法,肩扛紅盾廉政為民。
5、他向來秉公執法,深受當地群眾的擁戴。
⑶ 辱罵中華人民共和國違法言論屬於什麼違法行為
辱罵國家常見的情況是在公眾場合故意以焚燒、毀損、塗劃、拈污、踐踏等方式侮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此時如果情節輕微的,會被處以治安管理處罰,但如果情節嚴重的,則會被追究刑事責任。
具體來說,國家是一種抽象的概念,把國家作為犯罪的對象有何種情形構成犯罪,實際上是要先確定把國家的在某一個方面的性質作為對象而言才有討論的必要與基礎,比如國家的標志是國旗國徽,當侮辱的對象是對這一種祖國的外延表現形式來說就構成侮辱國旗國徽罪,當祖國的外延為國家安全利益時則可能違反刑法規定的危害國防利益一類的犯罪。
法律依據:
《刑法》第二百九十九條
在公共場合,故意以焚燒、毀損、塗劃、玷污、踐踏等方式侮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國徽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在公共場合,故意篡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歌詞、曲譜,以歪曲、貶損方式奏唱國歌,或者以其他方式侮辱國歌,情節嚴重的,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2020-05-18 來源 : 法律快車 263 次閱讀
辱罵國家常見的情況是在公眾場合故意以焚燒、毀損、塗劃、拈污、踐踏等方式侮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此時如果情節輕微的,會被處以治安管理處罰,但如果情節嚴重的,則會被追究刑事責任。
具體來說,國家是一種抽象的概念,把國家作為犯罪的對象有何種情形構成犯罪,實際上是要先確定把國家的在某一個方面的性質作為對象而言才有討論的必要與基礎,比如國家的標志是國旗國徽,當侮辱的對象是對這一種祖國的外延表現形式來說就構成侮辱國旗國徽罪,當祖國的外延為國家安全利益時則可能違反刑法規定的危害國防利益一類的犯罪。
法律依據:
《刑法》第二百九十九條
在公共場合,故意以焚燒、毀損、塗劃、玷污、踐踏等方式侮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國徽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在公共場合,故意篡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歌詞、曲譜,以歪曲、貶損方式奏唱國歌,或者以其他方式侮辱國歌,情節嚴重的,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⑷ 刑法中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船舶、航空器的包不包括掛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的船舶和航空器
刑法中: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船舶或者航空器內犯罪的,也適用本法。」
這一條,就是屬地主義的延伸,理論稱之為旗國主義。
這一條的核心是船舶和航空器屬於中國包括掛有中國國旗的,那麼就歸中國管轄。
希望能幫助你
⑸ 在中國,侮辱國旗將會受到哪些懲罰
自新中國建立以來我國的發展是世界有目共賞的,如今我國的經濟實力、國防力量都在國際上一定的地位,這離不開我國的人民努力以及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因此每一位公民要熱愛祖國,對祖國的各種元素要尊重,那侮辱國旗、國徽罪的概念是什麼?下面就詳細介紹。侮辱國旗國徽罪據《刑法》第二百九十九條:指在公共場合以焚燒、毀損、塗劃、玷污、踐踏等方式侮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國徽的行為。
小編認為,侮辱國旗註定是要受到懲罰的。
⑹ 《刑法》第二百九十九條:指在公共場合以焚燒、毀損、塗劃、玷污、踐踏等方式侮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國
中間有個等字的,意思是,並不只有這幾種方式。
⑺ 憲法的功能包括懲罰犯罪嗎
它的功能包括懲罰犯罪
法是階級斗爭的產物,是由在階級斗爭中取得勝利、掌握國家權力的階級所制定的,用以維護和鞏固本階級的政權。
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法。它是據以制定其他法的法律基礎。從階級實質來看,現代憲法基本上分為資產階級憲法和社會主義憲法兩大類型。
憲法是民主制度的法律化。資產階級憲法體現資產階級民主,社會主義憲法體現社會主義民主。
作為國家的根本大法,憲法在根本上同普通法律相一致,但又有所不同,具有它自身的特殊屬性。其特殊性表現為:憲法在內容、效力、制定與修改程序等方面與普通法明顯有別。憲法規定國家的根本制度、國家生活的基本原則。因此,有的國家把憲法稱為「根本法」或「基本法」。由於憲法所規定的是國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原則和制度,它就成了立法機關進行日常法律活動的法律基礎。因而憲法也被稱為「母法」「最高法」,普通法律則被稱為「子法」。當然,憲法只能規定立法原則,而不能代替普通立法。憲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它的法律地位高於普通法,是制定普通法的依據。普通法律的內容都必須符合憲法的規定。憲法的制定、修改一般都有特別程序。憲法在內容、效力兩方面的特性,決定了它需要比普通法律具有更大的穩定性。所以,許多國家對憲法的制定和修改,都規定了比普通法律更加嚴格的程序,如設立專門機構起草,並須經最高國家權力機關或制憲會議全體成員的2/3或3/4的多數通過,才能生效。例如,我國1954年憲法是由1953年成立的憲法起草委員會負責起草的;這部憲法明確規定,憲法的修改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全體代表的2/3的多數通過,而其他法律或議案,則只須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全體代表過半數通過即可。此外,憲法的解釋、對憲法實行監督、違憲審查等,也都有特別的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由我國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制定和頒布的國家根本大法。從1954年起,我國先後制定、頒布過4部憲法,即1954年、1975年、1978年和1982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82年憲法,是我國新的歷史時期治國安邦的總章程。它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以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為指導思想,充分總結了我國社會主義發展的豐富經驗,反映了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這部憲法除序言外,有總綱,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國家機構和國旗、國徽、首都等四章。它的基本精神是:努力建設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維護國家統一,加強民族團結;發展統一戰線,堅持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⑻ 為什麼刑法中會有侮辱國旗國徽罪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第十九條 在公共場合故意以焚燒、毀損、專塗劃、玷污、踐屬踏等方式侮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情節較輕的,參照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的處罰規定,由公安機關處以十五日以下拘留。犯侮辱國旗、國徽罪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⑼ 法的形式包括哪些
法律形式又稱法律淵源。法律的淵源(法律形式):指那些來源不同(制定法與非制定法、立法機關制定與政府制定,等等)、因而具有法的不同效力意義和作用的法的外在表現形式。
我國法律淵源是以憲法為核心的制定法形式,我國社會主義法律淵源可分為以下幾類:
1、憲法
憲法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依特別程序制定的具有最高效力的根本法。憲法是集中反映統治階級的意志和利益,規定國家制度、社會制度的基本原則,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根本大法,其主要功能是制約和平衡國家權力,保障公民權利。憲法是我國的根本大法,在我國法律體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是我國最高的法律淵源。憲法主要由兩個方面的基本規范組成,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二是其它附屬的憲法性文件,主要包括:主要國家機關組織法、選舉法、民族區域自治法、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國籍法、國旗法、國徽法、保護公民權利法及其他憲法性法律文件。
2、法律
法律是指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頒布的規范性法律文件,即狹漏扮義的法律,其法律效力僅次於憲法。法律分為基本法律和一般法律(非基本法律、專門法)兩類。基本法律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調整國家和社會生活中帶有普遍性的社會關系的規范性法律文件的統稱,如刑法、民法、訴訟法以及有關國家機構的組織法等法律。一般法律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的調整國家和社會生活中某種具體社會關系或其中某一方面內容的規范性文件的統稱。其調整范圍較基本法律小,內容較具體,如商標法、文物保護法等。
3、行政法規
行政法規是國家最高行政機關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就有關執行法律和履行行政管理職權的問題,以及依據全國人大的特別授權所制定的規范性文件的總稱。其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僅次於憲法和法律,但高於地方性法規和法規性文件。
4、地方性法規
地方性法規是指依法由有地方立法權的地方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就地方性事務羨搜型以及根據本地區實際情況執行法律、行政法規的需要所制定的規范性文件。有權制定地方性法規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包括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大及其常委會、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會。較大的市,指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市。地方性法規只在本轄區內有效。
5、規章
國務院各部、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以及省、自治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