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通則五十二條
A.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第一百三十五條的訴訟時效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有哪些規定
1、《民法通則》
第一百三十六條 下列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一年:
(一)身體受到傷害要求賠償的;
(二)出售質量不合格的商品未聲明的;
(三)延付或者拒付租金的;
(四)寄存財物被丟失或者損毀的。
2、《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
第四十五條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損害要求賠償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二年,自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益受到損害時起計算。
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損害要求賠償的請求權,在造成損害的缺陷產品交付最初消費者滿十年喪失;但是,尚未超過明示的安全使用期的除外。
(1)民法通則五十二條擴展閱讀:
第六十一條拍賣人、委託人違反本法第十八條第二款、第二十七條的規定,未說明拍賣標的的瑕疵,給買受人造成損害的,買受人有權向拍賣人要求賠償;屬於委託人責任的,拍賣人有權向委託人追償。
拍賣人、委託人在拍賣前聲明不能保證拍賣標的的真偽或者品質的,不承擔瑕疵擔保責任。因拍賣標的存在瑕疵未聲明的,請求賠償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一年,自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受到損害之日起計算。
因拍賣標的存在缺陷造成人身、財產損害請求賠償的訴訟時效期間,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和其他法律的有關規定。
B.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五十八條有第二款嗎
第五十八條 下列民事行為無效:
(一)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
(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依法不能獨立實施的;
(三)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所為的;
(四)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
(五)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的;
(六)經濟合同違反國家指令性計劃的;
(七)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
無效的民事行為,從行為開始起就沒有法律約束力。
C. 民法通則58條與合同法52、54條的區別聯系
民法通則第58條規定:因為脅迫,欺詐或者乘人之威締結的合同是無效的合同。而根版據合同法第權54條規定,這些合同則是可撤銷的合同。所以合同法第54條與民法通則第58條之間的區別在於前者賦予了當事人自由選擇的權利。這也意味著法官有了更大的自由裁量權來決定合同中哪些條款應該撤銷,哪些條款應該保留,以及哪些條款應予以變更。如果我們看一下合同法第5條、第6條以及第7條的規定,那麼我們將會更加清楚的看到在民法通則與合同法之間所存在的巨大差異。合同法第5條規定了公平原則,第6條規定了誠實信用原則,第7條則規定了公序良俗原則。這種條款我們稱之為一般條款,因為公平、誠實信用以及公序良俗這些概念在法律中並沒有非常確切的涵義,對於其涵義的確定是法官所要作的。1986年制定的民法通則中是沒有這種規定的,當然合同法中的這種規定同時產生了一種危險:法官在適用這種一般條款的時候沒有一個統一的標准,因此可能會導致不同的法官對同一個案件的不同的裁判。
D. 怎樣理解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五條
民法通復則第一百二十制五條的理解是,如果施工單位在公共場所、道旁或者通道上挖坑修繕安裝地下設施等,第三人因施工單位在周圍沒有設置明顯的標志和採取安全措施而受到人身或者財產損害的,施工單位應當承擔侵權賠償責任。
相關法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合同法》
第一百二十五條在公共場所、道旁或者通道上挖坑、修繕安裝地下設施等,沒有設置明顯標志和採取安全措施造成他人損害的,施工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E. 如何正確理解《合同法》第五十二條所規定的國家利益
《合同法》第五十二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
(一)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回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答;
(二)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
(四)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五)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
"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
不是指雙方同時故意簽定此地合同。
「損害國家利益」,
廣義解釋:一是公權利意義上的國家利益,就是純粹的國家利益;二是國有企業的利益,因為國有企業的所有者是國家,因此才有這樣的結論;三是社會公共利益。
狹義解釋;公權利意義上的國家利益,就是純粹的國家利益;
「損害國家利益」是指合同的內容,損害國家利益。如,一方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走私貨物合同.
F. 民法通則第五十九條!
重大誤解:是指行為人因對行為的性質、對方當事人、標的物的品種、質量、版規格和數量等發生錯誤認權識,使行為的後果與自己的意思相悖,並造成較大損失的行為。
(一)重大誤解與合同的的訂立或合同條件存在因果關系。
(二)誤解是合同當事人自己誤解。
(三)誤解必須是重大的。
(四)當事人不願承擔對誤解的後果。
顯失公平:是指一方當事人利用優勢或者利用對方沒有經驗,致使雙方的權利與義務明顯違反公平、等價有償原則的行為。
(一)此種合同對雙方當事人明顯不公平。
(二)一方獲得的利益超過了法律所允許的限度。
(三)受害的一方是在缺乏經驗或緊迫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行為。
G. 最高院關於解釋民法通則第五十二條聯營的司法解釋
最高院關於解釋民法通則第五十二條聯營的司法解釋
H. 《民法通則》第58條與《合同法》第52條的關系
1、規定范圍包含關系
《民法通則》第58條是對所有民事行為效力的規定,《合同法》第52條是對合同效力的規定,合同行為屬於民事行為的一種,所以《民法通則》第58條相對《合同法》第52條的范圍更廣。
2、普通法與特別法的關系
《民法通則》第58條和《合同法》第52條是普通法與特別法的關系,民法通則58條規定的是民事行為無效的情形,合同法52條規定的是合同無效的情況,合同行為屬於民事行為的一種,因此該兩條是普通法與特別法的關系。
(8)民法通則五十二條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五十八條 下列民事行為無效:
(1)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
(2)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依法不能獨立實施的;
(3)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所為的;
(4)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
(5)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的;
(6)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2009年8月27日,刪去第五十八條第一款第六項:經濟合同違反國家指令性計劃的,第七項:「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變更為第六項)
無效的民事行為,從行為開始起就沒有法律約束力。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五十二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
(一)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
(二)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
(四)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五)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
I. 民法通則七十五條第二項
《民法通則》第七十五條
【個人財產所有權】公民的個人財產,包括回公答民的合法收入、房屋、儲蓄、生活用品、文物、圖書資料、林木、牲畜和法律允許公民所有的生產資料以及其他合法財產。
公民的合法財產受法律保護,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侵佔、哄搶、破壞或者非法查封、扣押、凍結、沒收。
J. 比較民法通則五十八條和合同法五十二條五十三條
合同行為的效力適用《合同法》的規定,其他民事行為的效力適用《民法通則》的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