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四要素
❶ 這是一道大學修養題;劉某,男,15歲,盜竊15萬元,請從刑法的四要素分析一下,劉某的犯罪分析過程,
犯罪構成的四要件是一套老的犯罪構成理論,對於許多案件,這種理論已經不能自圓其說,不得不藉助其他理論。
張明楷老師的犯罪構成2要素理論認為,犯罪構成是由客觀(違法)構成要件與主觀(責任)構成要件組成。
結合本案件,首先從客觀構成要件出發,劉某盜竊15萬元的行為顯然具有違法性。其次從主觀構成要件出發,劉某主觀上具有盜竊的故意,而且具有違法性認識的可能性且不具有缺乏期待可能性的認識,但是劉某缺乏責任能力,不能對其進行法的非難,故而其行為雖然具有違法性,但卻是無罪的。
對於以上幾位朋友的解釋,雖然結果是相同的,但是其論證部分嚴重錯誤。這種論證如果放在幾十年前,也許是正確的,但是社會是在不斷發展的,我們的刑法理論也在發展,還望朋友們注意理論上的更新。至於有些把民事行為能力與刑事責任能力混在一起的朋友,我只能說很佩服你的膽量。
❷ 犯罪的四要素有哪些
犯罪構成的共同要件應為犯罪客體、客觀方面、主體、主觀方面。
1.說明某種犯內罪危害了什麼樣容利益的要件,在刑法學中稱之為犯罪客體。
2.說明犯罪是在什麼樣的客觀條件下,用什麼樣的行為,使客體受到什麼樣危害的要件,在刑法學中稱之為犯罪的客觀方面。
3.說明犯罪是由什麼樣的人所實施的要件,在刑法學上稱之為犯罪主體。
4.說明犯罪主體實施犯罪時主觀心理狀態的要件,刑法學上稱之為犯罪的主觀方面。
(2)刑法四要素擴展閱讀:
關於犯罪要素的其他說法:
(1)二要件說,認為犯罪構成的共同要件分為行為要件和狀態要件;
(2)三要件說(老版本),認為犯罪構成的共同要件是主體、危害行為、客體;
(3)新理論:三要件說。認為犯罪構成的共同要件為犯罪客觀要件、犯罪主體要件和犯罪主觀要件。
❸ 刑法學三階層四要素的不同之處
建議你找一個典型的案例入手即可,比如未成年人犯罪構成的問題。三階層與四要件的推理過程就不一樣。比較容易說清楚兩種理論的差別。
❹ 刑法的四要素說在現實中有什麼現實意義么
其實刑法十六條就是四要素的具體化
❺ 正當防衛四要素是什麼
根據我國《刑法》的規定,實施正當防衛必須同時符合以下四個條件:
1、 只有在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合法權利受到不法侵害時;
2、 必須是在不法侵害正在進行的時候;
3、 必須是對不法侵害者本人實施防衛,而不能對無關的第三者實施;
4、 正當防衛不能超過必要的限度(能阻止對方對自己的侵害),造成不應有的損害。
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採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屬於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正當防衛明顯超過了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5)刑法四要素擴展閱讀
正當防衛的合法條件是系列因素的統一,並不是一、二個因素的綜合,只有全面理解這些因素才能判斷某種行為是不是正當防衛行為,只有正確認識正當防衛的合法條件,才能全面理解正當防衛制度。
《刑法》第20條對正當防衛作了明確規定,但這一規定是簡練的、概括的,並不能確切地指明正當防衛成立的全部條件,這就要求我們必須以刑法的基本原則為指導,在刑法理論上加以補充和完善。
正當防衛成立的起因條件是不法侵害的發生和存在。只能針對不法侵害實施防衛,這是正當防衛的本質所在。不法侵害是僅指犯罪侵害,既包括犯罪侵害也包括一般違法侵害。
危害後果已經發生時構成過失犯罪,這時,由於不能形成防衛的緊迫感,所以就失去了正當防衛的必要性,因此,對過失犯罪,在通常情況下不存在正當防衛問題。
❻ 刑法的犯罪構成是三階層好還是四要素好
刑事法律中的犯罪,必須要滿足一定的條件才能構成,這些條件就是所謂的要件。過去刑法理論和法律條文都是持四要件說,即主體,客體,主觀方面,客觀方面。主體即行為的實施者,就是誰乾的,分一般主體,特殊主體等。客體即行為侵犯的對象,例如強奸罪的客體只能是女性。主觀方面指行為主體主觀上的動機。客觀方面是指具體的行為和造成的結果,有行為犯(只要實施了某種行為就構成,如持有毒品)和結果犯(產生了一定的後果才構成,例如交通肇事)之分。其中主觀方面即犯罪的動機,是區分主觀惡性大小以及故意犯罪和過失犯罪,此罪和彼罪的重要依據。例如故意殺人,故意傷害,過失殺人,意外事件,都可以造成致人死亡的結果,但罪名和處罰是大不相同的。很顯然,主體、客體;主觀、客觀的四要件說是符合辯證法的,或者說是辯證唯物主義的產物。
因為三要件理論還比較新,所了解的人不是很多。所謂三要件,大約是「符合性,違法性,有責性」。也有說是「犯罪主體、犯罪行為和犯罪結果」。二者結合起來,就是主體的符合性,行為的違法性,結果的有責性。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這四要件和三要件有什麼區別呢?
區別很大,四要件理論認為構成犯罪的行為,按三要件理論則可能認為無罪。如果仔細看一下,就不難發現,三要件中沒有主觀方面,強調的是結果而不是動機。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所謂白糖殺人案:某人(主體)錯把白糖當成毒葯下在(客觀方面)別人(客體)飲水中企圖謀殺(主觀方面),結果沒有得逞(客觀方面)。按照四要件論,這是故意殺人未遂。而根據三要件說,則不構成犯罪。因為沒有犯罪的結果。
四要件是一切行為的構成要素。而三要件中第二項卻是犯罪行為,或是行為的違法性。既然是行為,那麼必然就包括有主體、客體、主觀、客觀四個要素。所以要分析三要件的第二項,必然要繞回到四要件上來,這不是很滑稽的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