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商法的理解
㈠ 國際商法中國際的含義
國際商法中國際是指關於商務的國際私法。是指在具有涉外因素的商務關系中,通過選擇准據法臘鬧畢來解決商務沖突,保障國際上商務民事往來的安全和順利進輪芹行的法律規范的彎液總和。
㈡ 國際商法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嗎
國際商法是獨立的法律部門
國際商法是調整國際商事關系的統一實體規范和爭端解決程序規范的總稱 ,具有自身的調整對 象和調整方法 ,而且已經形成頗具規模的體系 .因此 ,國際商法完全是一個獨立的國際法部門 .西方國家 在 20 世紀 60 年代就基本確立了國際商法學的獨立法學部門地位 .在我國 ,將國際商法學作為廣義國際 經濟法學的一部分是在目前條件不成熟時的可采之策 . 關鍵詞 : 國際商法 法律部門 國際商法學 法學部門
21 世紀 ,我國在促進全球經濟發展方面將發揮更為重要 , 更加積極和更富建設性的作用 ,我國企業將
更為全面和深入地從事各種國際商事交易 ,展開國際競爭 .這種涉外經濟發展態勢對國際商法的實踐和 理論提出了新的要求 . 但遺憾的是 ,迄今為止我國學界對國際商法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 .國際商法一直沒有被作為一個獨 立或相對獨立的研究領域來對待 ,國際商法的宏觀和整體研究成果十分匱乏 ,甚至對國際商法的定義也沒 有明確一致的認識 .有鑒於此 ,筆者擬對國際商法和國際商法學進行初步探討 ,以期拋磚引玉 . 本文首先界定國際商法的定義 ,進而依據部門法的劃分標准論證國際商法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 ,最 後闡明國際商法學在世界范圍內已成為一個獨立的法學部門這一客觀事實 ,並建議我國法學界確認國際 商法學的獨立法學部門的地位 .
一, 國際商法的定義
我國學者對國際商法 ( Internatio nal Co mmercial Law , Internatio nal Business Law or Internatio nal Trade Law ) 這一概念的理解並不一致 .有學者認為 ,國際商法是調整國際商事交易和國際商事組織的各 種法律規范的總稱 ,其淵源包括國際條約 , 國際慣例和國內法 ,其范圍主要包括代理法 , 合夥企業法 , 公司
① 法, 外商投資企業法 , 合同法 , 買賣法 , 產品責任法 , 票據法和國際商事仲裁法 . 也有學者認為 , 國際商法
是調整國際商事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其淵源包括國際商事條約 , 國際商事慣例和國內法 ,其范圍主要 包括合同法 , 代理法 , 買賣法 , 產品責任法 , 海上貨物運輸法 , 海上保險法 , 票據法 , 商事組織法 , 工業產權法
② 和國際商事爭端解決程序法 . 上述兩種定義基本相同 ,而且都將國內法作為國際商法的淵源之一 , 只是
在范圍上有所不同 . 筆者從實在法和統一法的觀念出發 ,主張國際商法是調整國際商事關系的統一實體規范和爭端解決 程序規范的總稱 .這里 ,需要作幾點解釋 : 第一 ,國際商法是實在法 ,是以國際公約和國際慣例為淵源並為 法院和仲裁機構在解決國際商事爭議時所適用的法律 ,而不是存在於理論形態的比較法 .第二 ,國際商法 ·36 ·
國際商法是獨立的法律部門 —— — 兼談國際商法學是獨立的法學部門 是統一私法 ,是獨立於國內民商法 , 專門而且統一適用於國際商事關系的法律 ; 國內民商法 , 國內經濟法和 國際經濟法不屬於國際商法的范圍 .第三 ,從范圍上看 ,國際商法包括國際商事代理法 , 國際商事合同通 則, 國際貨物買賣法 , 國際貨物運輸法 , 國際貨物運輸保險法 , 國際支付法 , 國際借貸法 , 國際融資租賃法 , 國際投資合同法 , 國際擔保法 , 國際知識產權保護法 , 國際知識產權交易法 , 國際民事訴訟法及國際商事仲 裁法 .將上述領域的法律規范納入國際商法的范圍 ,是因為在這些領域存在統一的國際商事慣例或公約 ; 而在公司法等領域 ,由於不存在統一的國際商事慣例或公約 ,因而不屬於國際商法的范疇 .
二, 國際商法是一個法律部門
一般認為 ,判斷一類法律規范是否從整體上構成一個法律部門 ,需要考察這類法律規范是否有自身的 ③ 調整對象和調整方法 . 調整對象是指法律所調整的社會關系 ,包括政治關系 , 經濟關系 , 家庭關系 ,等等 , 它決定著法律規范的性質 .法律的調整方法 ,指法律調整特定社會關系的特定方式 ,如刑罰制裁或民事責 任的方式 , 直接調整和間接調整的方式 .調整對象作為部門法的劃分標准 ,顯得過於寬泛 ,往往需結合調 整方法才能較清楚地解決部門法的劃分問題 . 如果一類法律規范 ,運用自身特定的方法對特定社會關系進行調整並達到一定程度 ,以致形成了系統 的具備一定規模的體系 ,則該類法律規范就可以成為一個法律部門 . 以下我們依次考察國際商法的調整對象 , 調整方法和規模體系 ,從而就國際商法是否構成一個獨立的 法律部門作出判斷 . ( 一) 國際商法具有自身的調整對象 —— — 國際商事關系 第一 ,國際商法所調整的社會關系是 "商事關系"即平等商事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 .平等主體指自然 , 人, 法人和非法人企業 ,財產關系包括商事代理關系 , 物權關系 , 知識產權關系和債權關系 .婚姻家庭 , 收 養和繼承等民事關系不屬於國際商法所調整的商事關系的范圍 .以商事關系作為調整對象 ,決定了國際 商法的私法性質 ,從而將國際商法與國際公法和國內公法區別開來 .第二 ,國際商法調整的社會關系是一 種具有國際因素的商事關系 .國際商法調整的商事關系具有國際因素 , 即商事關系的主體 , 客體或內容 至少有一項具有國際因素 .商事交易的主體 ,如果一方 , 雙方或多方具有不同國籍 ,或其住所 , 營業所位於 不同的國家 ,即為主體具有國際因素 ; 主體不具有國際因素 ,但商事關系所指向的標的位於另一國家或產 生, 變更或消滅商事關系的法律事實發生在另一國家 ,也可認為具有國際因素 .以具備國際因素的商事關 系作為調整對象 ,決定了國際商法必然與國內民商法有所不同 .第三 ,國際商法所調整的國際商事關系雖 然可以說是一種經濟關系 ,但卻不同於國際經濟管理關系 .從大陸法系的法律用語來看 ,平等主體之間的 經濟關系 ,在法律上的標准術語是 "民商事關系"而非 , "經濟關系"而國內經濟管理關系和國際經濟管理 ; 關系 ,在法律上的標准術語才是 "經濟關系" .因而 ,在注重法律部門和法律學科劃分的大陸法系國家 ,商 法和經濟法 , 國際商法和國際經濟法的調整對象不能因為 "經濟關系" 這一關鍵詞而合而為一 ,而是由於采 取了 "商事關系" "經濟關系" 與 的不同表達而涇渭分明 .我國近代以來深受大陸法系的影響 ,而且在 20 世 紀 80 年代後在國內法上也區分了經濟關系和商事關系 ,因而在國際法上區分國際經濟關系和國際商事關 系也勢在必然 .而區分國際經濟關系和國際商事關系 ,也就意味著國際經濟法與國際商法具有不同的調 整對象 ,因而屬於不同性質的法律部門 . ( 二) 國際商法的調整方法是直接調整方法 國際私法以國際民商事關系作為調整對象 ,也就是說 ,它與國際商法均調整國際商事關系 ,但由於兩 類法律規范的調整方法不同 ,故它們的法律性質也是不同的 . 國際私法的核心規范是沖突規范 ,沖突規范的作用在於確定國際民商事關系所適用的國內法 ,沖突規 範本身並不直接調整國際民商事關系主體的實體權利和義務 .顯然 ,國際私法是一種特殊規范 ,它所運用 的調整方法是一種間接調整方法 .國際商法是直接適用於國際商事關系的實體法 ,它直接規定國際商事 主體在國際商事關系中的權利義務 ,所運用的是一種直接調整方法 . ·37 ·
法 商 研 究
2005 年第 2 期 ( 總第 106 期)
調整方法的不同 ,使得國際商法與國際私法區別開來 . ( 三) 從國際商法的產生和發展看 ,國際商法已成為一個具備規模的法律體系 國際商法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 ,產生於 19 世紀末和 20 世紀初 ,其標志是 1919 年國際商會的成 立 .從 19 世紀末開始 ,直接規定國際商事交易關系中當事人權利義務的條約和習慣便應運而生並逐漸發 展 .國際商事統一公約首先在知識產權領域產生 , 具體成果為 1883 年的 《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 和 1886 年的 《保護文學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 1896 年國際海事委員會成立 ,總部設於比利時的安特衛普 , . 由各會員國的國內海事委員會和一些個人會員組成 ,致力於海事私法的統一 .此外 ,國際法協會也把制定 統一私法作為其宗旨之一 .1919 年 ,國際商會成立 .該組織總部設在巴黎 ,由國際商業組織和企業組成 , 並在眾多國家成立分會 ,主要從事貿易與銀行慣例的編纂和研究工作 .國際商法在這一時期大量出現 ,反 映了世界市場得以形成這一客觀現實的需要 .伴隨著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 ,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將 世界市場瓜分完畢 .國際貨物買賣 , 國際直接投資 , 國際借貸交易空前頻繁 ,這使得運用沖突法解決法律 糾紛方法的弊端充分顯現 ,也促使了國際意識的復歸 .一方面 ,商人們推動各自的政府制訂統一公約進行 協調 ; 另一方面 ,商人們也開始有意識地通過自己的機構來編纂自發形成的慣例 .國際商會的成立是商人 們國際意識復歸和商人們要求制訂國際商事統一法的集中體現 . 在 20 世紀 ,國際商事實體法獲得了巨大的發展 ,以國際商事公約 , 國際商事慣例 , 普遍性格式合同為 淵源的國際商事實體法已形成體系 ,涵蓋了國際商事交易的許多重要領域 .在國際公約方面 ,國際統一私 法協會 , 國際貿易法委員會和國際海事委員會制定了關於國際代理 , 國際貨物買賣 , 國際貨物運輸 , 國際支 ④ 付, 國際融資租賃的一系列公約 . 以國際慣例而言 ,國際商會 , 國際統一私法協會和其他機構制定了多種 國際慣例 ,涵蓋貿易術語 , , 托收 信用證 , 國際商事合同的一般規則 , 海上保險條款 , 國際保理 , 國際特許經 ⑤ 營等領域 . 在 21 世紀 ,國際統一私法協會 , 國際貿易法委員會和國際海事委員會 , 國際商會的立法活動 更為積極 ,這也預示著國際商法將會有更大的發展 . 總之 ,國際商法具有自身的調整對象和調整方法 ,而且經過百餘年的發展 ,已經形成頗具規模的體系 , 無疑應屬一個獨立的國際法部門 .
三, 國際商法學是獨立的法學部門
法律部門的產生必然要求對應的法律學科 ,國際商法也不例外 .世界上最早對國際商法進行系統研 究的當屬英國的斯密托夫教授 ,他在 1948 年就出版了 《出口貿易 : 國際貿易的法律與實務》 一書 .從 20 世 紀 40 年代到 60 年代 ,歐美一部分商法學者和國際法學者專注於國際商事條約 , 慣例的各種專題和綜合研 究 ,成為一個新的法學職業研究群體 —— — 國際商法學者 ,而他們所研究的國際商法也成了一門新的學科 . 20 世紀 60 年代 ,在法國 , 蘇聯和美國也出現了同樣類型的教科書 , 如法國教授 Philippe Kahn 所著 《國際 ( ( 商業買賣》1961 年) ,蘇聯學者 D · ·Genkin 的教材 M 《蘇聯對外貿易和法律調整》1961 年) ,美國 W ·S ⑥ ( ·Surrey 和 C ·Shaw 合著的 《國際商事交易法律指南》1963 年) . 據此可以認為 ,在 20 世紀 60 年代 ,就 基本確立了國際商法學的獨立法學部門地位 .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才重視國際商法的研究 .在 20 世紀 70 年代末和 80 年代初有些高等院校曾開 設國際商法學課程 ,並招收國際商法學專業的本科生和碩士生 .1982 年國家教育委員會 ( 現為國家教育 部) 正式將國際經濟法學列為與國際法學 , 國際私法學相並列的法學二級學科 .從此以後 ,盡管經貿大學 和綜合大學的商學院仍然開設國際商法學課程 ,但在法學專門教育中 ,我國法學界的一般做法是將國際商 法學作為廣義國際經濟法學的一部分或作為大國際私法學的一部分 .這兩種做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大 國際私法學將直接和間接調整國際民商事關系的法律置於一體 ,可以獲得對調整國際商事關系法律的整 體認識 ,但目前還很難逾越各國學者長期以來將國際私法主要視為沖突法這一約定俗成的觀念所導致的 障礙 .廣義國際經濟法學將公法和私法融為一體 ,可以較為全面地把握企業從事國際商業所面臨的各種 跨國法律問題 ,但無法成立一個和諧貫通的學科體系 . ·38 ·
國際商法是獨立的法律部門 —— — 兼談國際商法學是獨立的法學部門 客觀而言 ,國際商法學獨立法學部門的確定對西方國家國際商法的學術積累 , 人才培養和實務指導都 起到了積極作用 ,這也部分地解釋了為什麼這些國家能夠在國際商法學術研究和實務中處於領先地位 . 我國在和平崛起的過程中 ,要想在國際商法的制訂和實施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 必須加強國際商法的研 究 ,必須盡早確立國際商法學的獨立法學部門地位 . 筆者在 1996 年就曾經提出國際法四部門說 ,認為 : 除國際公法學和國際私法學這兩個傳統的法學部 ⑦ 門外 ,廣義國際經濟法學可以再進一步分為國際經濟法學和國際商法學兩個部門 . 可惜這一觀點至今仍 未引起我國學界和國家教育管理部門的足夠重視 .筆者至今仍然認為這種做法在理論上是一種較為科學 的劃分方法 ,符合國際學術界的既定做法 ,應考慮加快實施 . 如果暫時無法實施 ,也還有一種變通和過渡的做法 ,就是繼續維持廣義國際經濟法學作為第三國際法 學科的地位 ,但在廣義國際經濟法學中 ,可以將調整國家間經濟關系的狹義國際經濟法 ( 也稱國際經濟管 ⑧ 理法) 和調整國際商事關系的國際商法 ( 也可以稱為國際經濟交易法) 作為兩個相對獨立的體系來闡述 . 具體地說 ,國際經濟管理法作為上編 ,討論 W TO 法 ,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法 , 世界銀行體制 , 區域貿易協定 , 巴塞爾協議 , 雙邊貿易 , 投資和稅收協定 ; 國際商法 ( 國際經濟交易法) 作為下編 ,闡述和研究國際商事條約 和慣例 .上編和下編各有自己的總論和分論 ,各有自己的實體法和爭端解決程序法 .與現有廣義國際經 濟法學教材相比 ,這種做法能夠使學生更加清晰地把握兩個相互聯系但又有顯著區別的法律領域 ,也將有 助於我國國際經濟法和國際商法研究在各自領域的細化和積累
㈢ 國際經濟法、國際商法、國際貿易法的關系
即不是獨立不同的,也不是同一學科不同叫法。而是中國法學,以至西方法學在這一領域的認識和學科劃分的不同階段和成果。
1、國際經濟法是指調整國家之間;國際組織之間;國家與國際組織之間;國家與他國私人之間;國際組織與私人之間以及不同國籍私人之間,相互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它是隨著各國之間貿易和經濟往來日益增長以及國家對貿易和經濟活動的干預日益加強而形成和發展的。
早在中世紀末期,歐洲主要商業城市就有一些關於國際商業交易的規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有關國際經濟關系的法律規則和制度大量出現 ,並具有了國家之間條約的形式。
作為一門學科,國際經濟法學也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逐漸發展起來。
2、國際商法(International Business Law):國際商法是調整國際商事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它的調整對象是國際商事關系,這種關系是各國商事組織在跨國經營中所形成的商事關系。
3、國際貿易法(international trade law)是調整不同國家之間商品交易關系及附屬於這種交易關系的其他關系,即國際商品貨物運輸、保險、支付與結算、調解與仲裁等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
由於國際貿易法在國際貿易中起到越來越重要作用,社會出版了多種"國際貿易法"相關圖書。
(3)國際商法的理解擴展閱讀:
特點
1、就國際經濟法的主體而言,除了包括國家和國際經濟組織,還包括自然人和法人及其他經濟實體。
2、就國際經濟法的調整對象而言,是廣義上的國際經濟關系。
3、國際經濟法的規范,是表現為一國調整涉外經濟關系的立法,以及國際公約和國際慣例中的各種法律規范的總稱。
通過以上對國際經濟法特徵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正是由於國際經濟法有其獨特的主體,調整對象和與此相適應的法律規范,使之成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即獨立的司法體系。
㈣ 開設國際商法課程有什麼意義
一、學習研究國際商法,有利於我們「引進來」。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必須學會與國際商事主體打交道,以保護我們自己的利益。中國《民法通則》第142條2款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法律有不同規定的,適用國際條約的規定」。中國《票據法》第96條也規定:「中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同本法有不同規定的,適用國際條約的規定。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聲明保留的條款除外。本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國際慣例。」這就為國際商事領域的國際法規范轉化為國內法規范對中國公民、法人有直接約束力提供了法律依據。
二、學習研究國際商法,有利於我們「走出去」。圍繞國家戰略與跨國投資設想,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機遇與風險並存。如何為中國企業走出去,為「一帶一路」戰略的實現提供法律保障,需要法律界定人士認真思考——國際商法不可或缺。
三、學習研究國際商法,有利於我們參與國際競爭並在競爭中勝出。全球化趨勢越來越明顯,人類生活在全球規模的基礎上發展及全球意識迅速崛起。國與國之間在政治、經濟貿易上互相依存。
附:國際商法典概念。國際商法(InternationalBusinessLaw):國際商法是調整國際商事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它的調整對象是國際商事關系,這種關系是各國商事組織在跨國經營中所形成的商事關系。
國際商法作為調整國際商事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是有自己特有的調整對象的,即國際商事關系。所謂國際商事關系,是以營利為目的的國際商事主體參與的商品流轉關系,其主體不論是個人、法人、國家政府或國際組織,只要這種商事關系的當事人分屬於兩個以上不同的國家或國際組織,或其所涉及的商事問題超越一國國界的范圍,這種關系就可稱之為國際商事關系。國際商法的調整對象不僅在空間上超越了一個國家的國界,而且在內容上也以「商事」為質的規定性,從而決定了國際商法既不同於以主權國家地域內的社會關系為調整對象的國內法體系,也與以國家之間非商事關系為調整對象的國際法不同。
㈤ 簡答題 國際商法與國際經濟法,國際貿易法和國際私法有何區別
因此,按照大陸法系的法律部門劃分的思維進路,國際商法與國際經濟法的關系是明確的,區別是明顯的,邊界是清楚的。即使二者在某些領域存在一定交叉,這種交叉也是較少的。比較典型體現大陸法系國際法部門劃分思維特點的是國際商法學的主要創始人施米托夫。這位有著德國系統法學教育背景又在英國乃至世界取得輝煌成就的學者,在國際法部門劃分上,仍然保留和延續了德國人的思維慣式。
在施米托夫的《國際商法———新的商人習慣法》(1961)一文中,對於國際商法與國際經濟法的關系有這樣一段闡述:「國際商法不同於國際經濟法。後者是國際公法的一部分,而前者是私法的一個分支,但它又不從屬於國際私法。國際經濟法涉及的是多邊公約,如《關稅及貿易總協定》(GATT)和國家之間的雙邊條約,如通商航海條約;國際經濟法還包括怎樣對待由主權國家組成的國際組織,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國際金融公司。國際商法調整的是在私法范圍內進行交易的國際商業法律組織。」[2](p.3)
施米托夫還有一段經典論述:「我們正在開始重新發現商法的國際性,國際法———國內法———國際法這個發展圈子已經完成。各地商法發展的總趨勢是擺脫國內法的限制,朝著國際貿易法這個普遍性和國際性的概念發展。」[2](p.12)這樣,與施米托夫所指的國際商法更為貼近的部門便是國內商法,而不是國際經濟法。正是基於此,施米托夫更著重於分析國際商法與國內商法之間的關系,並將國際商法界定為具有國際性的商法,享有商法的一般屬性,是商法的兩個分支,即國內商法和國際商法。[2](p.82)由此,國際商法與國際經濟法的區別便是較為明顯的:國際商法屬於私法范疇,國際經濟法屬於公法范疇。
盡管在若干年後,施米托夫等人所認為的國際經濟法屬於國際公法的一部分這一觀點,隨著國際經濟交往在深度與廣度上的不斷拓展而發生了改變,一些學者逐漸將國際經濟法視為獨立於國際公法的法律部門,或者將國際經濟法作為一個單獨的體系來研究。但是按照德國式思維所理解的國際經濟法仍然屬於公法范疇,具有經濟法的一般屬性。在德國教授彼特斯曼因(E-U. Petersmann)於1991年出版的《國際經濟法的憲章性作用和憲章性問題》一書中,就國際經濟法對國際經濟關系的憲章性作用以及發揮這種作用時所存在的問題作了深入剖析。該書中所稱的「國際經濟法」即是與國內經濟法相對應,與傳統的國際私法、國際公法相並列的,以關貿總協定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議為核心內容的調整國際經濟關系的法律體系。
英美法系對於國際法層面上的法律部門的劃分,是從實務角度出發的,不注重區分公法與私法、國際法與國內法。英美法系的判例法體例和傳統也決定了其本身就沒有多少抽象的法律概念,也沒有建立像大陸法系那樣完整與自足的國內制定法部門體系,因此也不存在與已有的國內法律概念和制定法部門體系相互呼應與協調問題。
在英美國家,公法和私法的區分只具有學術意義而沒有法律部門劃分上的意義。[3](p.40~52)以美國為例,美國式思維對國際法部門的劃分是從具體到抽象,從實用主義出發,按照這種思維進路所理解和界定的國際商法便成了「國際商務中的
㈥ 國際商法的構成及其意義
國際商法作為一門大學課程,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已在國外的一些大學中開設多年。[1]在我國,隨著近年來對外經濟工作的不斷擴大,不僅一些大學開設了國際商法課程,而且尤為引人注目的是,國際商法已成為許多行業和部門人士學習法律的重要內容而受到普遍重視。與此同時,「國際商法」一詞在各種場合被頻繁使用,冠以國際商法名稱的書籍也屢見不鮮。[2]於是,不斷有對國際商法感興趣的大學學生、研究生和社會各界人士提出如下一些問題:什麼是國際商法?怎樣理解國際商法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國際商法是否同國際法、國際經濟法或民法、經濟法一樣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筆者認為,這些問題的出現反映了我國對外開放事業的深入發展,對法學研究不斷提出新的課題和新的要求。而正確地認識和把握這些新課題,推動和繁榮我國的法學研究事業,正是我們法學理論研究工作者的職責所在。鑒於此,筆者擬對國際商法的概念從理論上進行初步的探討,不妥之處,請讀者批評指正。
關於國際商法概念的研究,綜合考察國內外學者散論於各種著作中對國際商法概念的說明,筆者認為國際商法的概念可有廣義和狹義兩種,下文分別予以闡述。
一、從廣義上看,國際商法是調整國際商事關系的各種法律規范的總和,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
第一,按照法學的一般理論,劃分法律部門的主要標準是法律規范所調整的社會關系,凡調整同一種類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就構成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3]國際商法就是作為調整國際商事關系這一特定的社會關系而獨立存在的法律部門。所謂國際商事關系,是指某種商事關系,其主體不論是個人、法人、國家政府或國際組織,只要這種商事關系的當事人分屬於兩個以上不同的國家或國際組織,或其所涉及的商事問題超越一國國界的范圍,這種關系就可稱之為國際商事關系。用以調整所有這些國際商事關系的法律規范,就屬於國際商法的范疇。具體將,舉凡涉及商事關系的國際公法規范,國際經濟法規范,當事人自願接受的國際商事慣例或沖突法規范,國際商事公約或條約,國內商法中的國際性規范,都應包含在內。
對法律部門的劃分,除以法律所調整的社會關系作為依據和主要的標准外,由法律規范的性質所決定的法律調整方法的異同也是一個重要的補充標准。舉一個明顯的例證,刑法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這從未引起過爭議,但刑法顯然不是調整同一種類的社會關系的,而是調整由於犯罪所破壞的多種社會關系的,幾乎涉及一切法律部門的調整對象。但其調整方法卻是單一的刑罰手段。這是其它法律部門所不具有的調整方法。同樣,基於國際商事法律規范的性質所決定的國際商法的調整方法是多樣性的,有不同於其它法律部門調整方法的顯著特徵。國際商法的調整方法,既包括協商與調解等調整方法,也包括仲裁與訴訟等調整方法,既包括國內法的調整方法,也包括國際法的調整方法。因此,從法律調整方法的角度考察,也可說明國際商法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
㈦ 國際商法名詞解釋
國際的解釋
[international]
在各國及其公民 之間 或中渣團間;關於各國的交往;由兩個或更多 國家 參加;兩個或更多國家共有或 影響 兩個或更多國家 國際交往 國際地位 國際關系 國際法 國際音標 國際 標准 國際博覽會 詳細解釋 (1).國與國之間;世界各國之間。如:國際協定;國際地位。 (2).與世界各國有關的。如:國際法;國際音標。 (3). * 國際的陸笑簡稱。
詞語分解
國的解釋 國 (國) ó 有土地、人民、主權的政體(古代指 諸侯 所受封的地域):國家。國土。國體(a.國家的 性質 ;b.國家的 體面 )。國號。國度(指國家)。國策。國情。國法。國力。國防。國威。國寶(a.國家的寶物; 際的解釋 際 (際) ì 交界或靠邊的地方:無邊無際。天際。春夏之際。 彼此 之間:校際互助。人際關系。 時候:值此生死存亡之際。 當,適逢其時:際此盛會。 交接,接早梁含近:善於交際。 遭遇 (多指好的):遭際。 際遇 。
㈧ 《國際商法》名詞解釋
1.仲裁:由一個公正的第三者對當事人之間的爭議作出評判
2.衡平法:在審理案件時,可專以不受普通法的約束屬,而按照所謂「公平與正義」的原則作出判決,這些判決就形成了所謂「衡平法」
3.支票:以銀行為付款人的,即期支付一定金額的支付證券
4.對價:有些資本主義國家法律要求,一項在法律上有效的合同,除了當事人之間意思表示一致以外,還必須具備另一項要素。這個要素英美法稱為「對價」,法國法稱為「約因」
5.提存:債務人在履行債務時,由於債權人受領遲延,債務人有權把應給付的金錢或其它物品寄託法定的提存所,從而使債的關系歸於消滅的一種行為
6.海上路貨:當賣方先把貨物裝上開往某個目的地的船舶,然後再尋找適當的買方訂立買賣合同時,這種交易就是在運輸途中進行的貨物買賣,在外貿業務中稱為「海上路貨」
7.賣方的權利擔保義務:權利擔保義務是指賣方應保證對其所出售的貨物享有合法的權利,沒有侵犯任何第三人的權利,並且任何第三仁都不會就該項貨物向買方主張任何權利。
㈨ 國際商法的特點
二、商法的特徵
商法的特徵是指商法區別於其他法律的根本標志,是商法本質的外在表現,主要有以下幾個特徵:
1、商法調整行為的營利性特徵
商行為顧名思義與利益有關,營利性是商事活動的主要特徵,如商主體身份之確立、商行為之界定、商活動之目的及商立法和司法原則,無不與營利有關,商法的制度也亦如此。
2、商法調整對象的特定性
商法作為民法的特別法,在調整對象上區別於民法。民法的調整對象具有普遍性,而商法調整的對象是確定的,它僅適用於履行商事登記而具有商主體資格的人,或者說,僅適用於商行為。
3、商法規范較強的技術性和易變性
商法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法,它對商行為中的行為方式、行為環節、行為規則都作了具體、詳實的規定,具有可操作性和技術性。商法規範本身必須及時反映現實商事交易活動之所需求,商事交易的內容和形式都是發展變化的,因而商法與其他法律相比,其修改更為頻繁。
4、商法的公法性
大陸法系國家把法律分為公法和私法,商法作為民法的一部分本質上應該屬於私法,但裡面含有大量的公法性條款,如國家通過立法形式干預商事交易活動的規范。
5、商法的國際性
商法最初起源於商事交易習慣,而商事交易本身是一種跨國界的活動。因此,在人類社會早期階段,商法主要是一種跨國商事交易習慣和慣例,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中世紀。後來各國都制定了國內法,國內法的制定對國際貿易產生了一定的阻礙,20世紀以來,隨著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和貿易全球化趨勢加強,商法國際化呼聲日益高漲,最終導致下列結果,國際商事立法得以加強,各國的國內法與國際商事法律、慣例之間更為協調。
㈩ 國際商法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國際經濟法的基本原則
(一) 經濟主權和國家對自然資源永久主權原則 (51)
經濟主權和國家對自然資源的永久主權原則是指每個國家對其全部財富、自然資源和經濟活動享有永久主權,包括擁有權、使用權和處置權在內,並得自由地行使此項權利。
(二) 公平互利原則 (33)
公平互利原則是指所有國家在法律上一律平等,並作為國際社會的平等成員,有權充分和有效地參加解決世界經濟、金融和貨幣問題作出國際決定的過程,並公平地分享由此產生的利益。公平互利原則還要求追求實質性的平等,而非僅僅形式上的平等。
(三) 國際合作與發展原則 (35)
國際合作以謀發展是所有國家的一致目標和共同義務,各國都應對發展中國家的努力給予合作,提供有利的外界條件,給予符合其發展需要和發展目標的積極協助,要嚴格尊重各國的主權平等,不附帶任何有損它們主權的條件。
國際經濟法的基本原則
我國學者均認為,國際經濟法基本原則是獲得國際社會廣大成員的公認,對國際經濟法各個領域均具有普遍意義,並構成國際經濟法基礎的法律原則。我國學者立論的基礎主要是聯合國大會通過的一系列決議。在列舉基本原則時一般認為包括經濟主權、公平互利、國際合作和發展三項原則,(註:姚梅鎮:《國際經濟法概論》,武漢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第31-32頁;余勁松主編:《國際經濟法學》,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38-43頁,曾華群:《國際經濟法導論》,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159-237頁。)也有學者還加列「有約必守」原則。(註:陳安主編:《國際經濟法總論》,法律出版社1990年版,第198-211頁。)
關於國家經濟主權原則,有學者認為其內容包括對內和對外兩個方面:對內方面指各國對本國境內自然資源、全部財富和一切經濟活動享有完整的永久的主權,其中包含有權對外資實行國有化。對外方面即指各國經濟主權平等,具體包括:各國有權自主選擇本國經濟制度;在國際經濟決策中具有平等的參與和決策權;有權自主確立國際經濟關系、簽訂國際經濟條約和參加國際經濟組織。(註:曾華群:《國際經濟法導論》,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164-173頁。)我國學者指出,在實踐中,發展中國家並未獲得平等的參與和決策權,加權表決制等制度使得發達國家擁有實際決策權;有的西方學者企圖以世界經濟的相互依存性否定經濟主權的最高性,發展中國家須加以警覺。我國學者強調一國締結國際經濟條約、參加國際經濟組織而導致對主權的限制是基於自願,而且是有限度的,無論如何不得損害國家的根本經濟利益。(註:曾華群:《國際經濟法導論》,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164-173頁。)這些分析和論斷對我國政府的對外經濟交往具有參考價值。
關於公平互利原則,我國學者注意區分公平(equity)與平等(equality)這兩個不同的概念,(註:陳安主編:《國際經濟法總論》,法律出版社1990年版,第174頁。)強調實質公平(material equity)。
關於國際合作與發展原則,有學者認為它是發展權與國際合作義務相結合而產生的新的法律原則;發展權是一項集體人權,是自決權的必然延伸;國際合作是各國實現所有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發展的手段,也是各國的責任。(註:曾華群:《國際經濟法導論》,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210-216頁。)
綜上,我國學者對國際經濟法基本原則的討論是有深度的,對理解和適用國際經濟法具有積極意義。但上述討論沒有涉及非歧視待遇原則、互惠原則、經濟全球化對國家經濟主權的影響等問題,似可在這些方面作更深入的探究。此外,認為上述基本原則皆適用於所有國際經濟法領域在邏輯上尚有不圓通之處。因為廣義國際經濟法所包括的國際商法以意思自治、誠實信用等等作為基本原則,與上述三項原則並不相容,這三項原則主要屬於調整國家間經濟關系的法律原則。(註:左海聰:《論國際法部門的劃分》,載《中國國際私法與比較法年刊》(1998年),第27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