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包拯刑法

包拯刑法

發布時間: 2023-04-05 18:45:51

㈠ 包拯真的能當堂鍘人嗎

在包拯,宋仁宗授予包拯“三斷頭台” ,分為斷頭台、虎頭台、斷頭台。三刃斷頭台可以說是一個大趨勢,幾乎除了趙真皇帝本人之外,宋朝各察備芹級,上至皇室親滾戚屬,下至平民百姓,都可以被包拯超越宋朝的法治,成為“先射後問”.所以很明顯,三埠斷頭台雖然在開封代表了正義,但在本質上,卻代表了趙關家族不可逾越的皇權。事實上,包拯是根據清朝小說《三俠五義》改編的。在清朝,皇帝能夠超越法律制度和司法程序,為自己決定,甚至改變監獄案件的結果。一旦欽差大臣接到天皇的命令,他們就有權”先殺後問”.但即便如此,非特殊緊急情況發生的頻率也是如此之低,以至於和平時期恢復正常的可能性,比如包拯,根本就不可能。


㈡ 包拯的生平簡介

導語: 包拯(999年5月28日-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以清廉公正聞名於世。仁宗天聖五年(1027年),包拯登進士第。累遷監察御史,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歷任三司戶部判官,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派李請求朝廷准許解鹽通商買賣。改知諫院,多次論劾權幸大臣。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移知瀛、揚諸州,再召入朝,歷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職。嘉佑六年(1061年),任樞密副使。曾任天章閣待制,人稱「包待制」,後為龍圖閣直學士,故後人亦稱「包龍圖」,卒贈禮部尚書,謚孝肅。有《包孝肅公奏議》傳世。

早年至孝

包拯生於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於宋仁宗天聖五年(1027年)考中進士,被授任為大理評事,出任建昌知縣。因父母年邁,包拯辭官不赴任。受任監和州稅,父母又不想讓他離開,包拯就辭去官職,回家贍養父母塵鉛遲。幾年之後,他的父母相繼去世,包拯在雙親的墓旁築起草廬,直到守喪期滿,還是徘徊猶豫、不忍離去,同鄉父老多次前來勸慰勉勵。許久後,包拯才去吏部接受調選,擔激唯任天長知縣。是當時人們孝的榜樣者。

清正廉明

慶歷元年(1041年),包拯調任端州知府,又升任殿中丞。端州出產硯台,此前的知府趁著進貢大都斂取是貢數幾十倍的硯台,來贈送給當朝權貴。包拯命令製造的硯台僅僅滿足貢數,他在任滿一年沒拿一方硯台回家。

不久,拜監察御史里行,改任監察御史。當時張堯佐除任淮康軍節度使、群牧制置使、宣徽南院使、景靈宮使,右司諫張擇行、唐介與包拯一起奏論此事,認為應追奪對張堯佐的任命,或者選擇宣徽、節度中的一個授予。最終,張堯佐辭去了宣徽使、景靈宮使之職。

包拯又曾經建議說:「國家每年向契丹交納財物,不是抵禦戎人的計策,應該操練軍隊選擇將領,致力於充實邊境守備。」又請求重視門下封還駁正的制度,以及廢黜貪官污吏不得做官,選擇郡守縣宰,推行考核試用補任恩蔭子弟的方法。當時各道轉運加按察使,他們上奏彈劾官吏大多指摘細小過失,注重苛刻嚴察相互標榜,官吏自覺不安,包拯因此請求免去按察使。

一次,他出使契丹,契丹命典客對包拯說:「你們不久前在雄州城開了便門,就是想引誘我國的叛徒,以便刺探邊疆的情報吧?」包拯說:「你們的涿州城曾經也開過便門,刺探邊疆的情報為何一定要開便門呢?那個人便無言以對了。

後歷任三司戶部判官,出京任京東轉運使,改尚書工部員外郎、直集賢院,調任陝西,又調任河北,入朝任三司戶部副使。秦隴斜谷務所的造船木材,一概向百姓徵收索取;又七個州交納河橋竹索的.賦稅,一般有幾十萬,包拯都奏請加以廢除。契丹在鄰近邊塞地區集結軍隊,邊境州郡漸加戒備,命令包拯去河北調發軍糧。包拯說:「漳河地區肥沃的土壤,百姓不能耕種,邢、沼、趙三州農田一萬五千頃,一概用來牧馬,請求把這些全都分給百姓。」聽從他的意見。解州鹽法規定使百姓困竭,包拯前去加以經營管理,請求一概與商販流通交換。

又受任為天章閣待制、知諫院。多次論述斥責權貴得寵大臣,請求免去一切由內廷施予的曲意恩賜。又依次遞上唐魏徵的三條奏疏,希望放在座位右側,作為借鑒。又上言天子應當明於聽取採納,分辨朋黨,愛惜人才,不堅持先入為主的說辭,一共七件事;請求廢除苛刻不寬厚的做法,抑制僥幸投機得官,正刑法明禁令,戒除興建勞作,禁丘妖言妄說。朝廷大多加以施行。

除任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曾經提議太平無事時把軍隊調到內地,沒有答復。至此時,請求:「解除河北駐守軍隊,把他們分布在黃河以南的兗、鄲、齊、濮、曹、濟各郡,如果有緊急情況,沒有誤時的憂慮。如果說駐守軍隊不能立刻削減,請求訓練民兵,稍加供給干糧,每年的費用,不到駐守軍隊一個月的開支,一個州的賦稅,那麼供給的人數就多了。」沒有答復。調任知瀛州,各州用官府的錢做買賣,年累計虧負十多萬,都上奏加以除去。因喪子請求任政務清簡的郡職,知揚州,調任到廬州,遷升刑部郎中。除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

開封府尹

後因擔保推薦官員失誤獲罪,貶官授兵部員外郎、知池州。恢復官位,調任江寧府,召任權知開封府,遷升右司郎中。

包拯在朝廷為人剛強堅毅,貴戚宦官因此而大為收斂,聽說的人都很害怕他。人們把包拯笑比做黃河水清一樣極難發生的事情。小孩和婦女,也知道他的名聲,叫他「包待制」。京城裡的人因此說:「暗中疏不通關系的人,有閻羅王和包老頭。」按舊規矩,凡是訴訟都不能直接到官署遞交狀子。包拯打開官署正門,使告狀的人能夠到跟前陳述是非,辦事小吏因此不敢欺瞞。朝中官員和勢家望族私築園林樓榭,侵佔了惠民河,因而使河道堵塞不通,正逢京城發大水,包拯於是將那些園林樓榭全部毀掉。有人拿著地券虛報自己的田地數,包拯都嚴格地加以檢驗,上奏彈劾弄虛作假的人。

升遷諫議大夫、權且代理御史中丞。包拯上奏說:「太子的位置空缺已經很久了,天下人都為此感到擔憂,陛下這么長久地不作出決定,是為什麼呢?」仁宗問他說:「你認為立誰為好呢?」包拯回答道:「臣下無能,還沒有考慮,臣請求早立太子,是為宗廟萬世之大計著想的。陛下問臣想立誰,這是懷疑臣。臣已是六十歲的人了,又沒有兒子,並不是為自己和後代邀寵考慮的啊!」仁宗聽了大為高興,說:「這件事還要慢慢商議。」他請求裁減內侍,減少不必要的費用,按條文督促各路監司盡忠職守,御史府可以自己舉薦所屬官員,減少官吏一年的休假日期,這些建議都得以施行。

蹊田奪牛

張方平任三司使時,由於買土豪的財產,包拯上章將其彈劾免官;宋祁接替了張方平,包拯又彈劾他;宋祁被免後,就由包拯以樞密直學士暫代三司使。對此歐陽修說:「包拯是所謂牽牛踩踏了田而奪了人家的牛(蹊田奪牛),處罰已經很重了,可他又貪圖肥缺來做那個職務,不也是過分了嗎?」包拯因此待在家裡,以躲避代理三司的命令,過了很久才出來任職。

嘉佑六年(1061年),升任給事中,任三司使。幾天以後,拜樞密副使。不久,調任禮部侍郎,但他推辭不受。

溘然長逝

嘉佑七年(1062年)五月,包拯在樞密院視事時,突然得病,數日後,因病逝世,終年六十四歲。獲贈禮部尚書,謚號孝肅。

㈢ 包拯原文翻譯

一、譯文

包拯字希仁,是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

最初考中進士,被授為大理評事,出任建昌縣的知縣。

因為父母親年紀都大了,包拯辭官不去赴任。

得到監和州稅的官職,父母又不想讓他離開,包拯就辭去官職,回家贍養老人。

幾年之後,他的父母親相繼去世,包拯在雙親的墓旁築起草廬,直到守喪期滿,還是徘徊猶豫、不忍離去,同鄉父老多次前來勸慰勉勵。

過了很長時間,包拯才去接受調遣,管理天長縣。

有個盜賊割了別人家耕牛的舌頭,牛主人來到(縣衙)告狀。

包拯派敏說:「(你)只管回家去,殺了牛賣了它。

」不久又有一人來到(縣衙)告別人私自宰殺耕牛,包拯說:「(你)為什麼割了別人家耕牛的舌頭,又來告他的狀?」這個盜賊感到很震驚,也很服氣。

(包拯)轉到端州當知府,升為殿中丞。

端州出產硯台,此前的知府趁著進貢大都斂取是貢數幾十倍的硯台,來贈送給當朝權貴。

包拯命令製造的硯台僅僅滿足貢數,當政滿一年沒拿一方硯台回家。

不久拜監察御史裹行,改監察御史。

當時張堯佐除節度、宣徽雨使,右司諫張擇行、唐介與包拯一起奏論此事,言辭很急切。

又曾經建議說:「國家每年向契丹交納財物,不是抵禦戎人的計策,應該操練軍隊選擇將領,致力於充實邊境守備。」

又請求重視門下封還駁正的制度,以及廢黜貪官污吏不得做官,選擇郡守縣宰,推行考核試用補任恩蔭子弟的方法。

當時各道轉運加按察使,他們上奏彈劾官吏大多指摘細小過失,注重苛刻嚴察相互標榜,官吏自覺不安,包拯因此請求免去按察使。

(包拯)出使契丹,契丹命令典客對包拯說:「(你們國家的)雄州城最近開了便門,就是想引誘我國的叛徒,以便刺探邊疆的情報吧?」包拯說:「(你們國家的)涿州城曾經也開過便門,刺探邊疆的情報為何一定要開便門呢?」那個人便無言以對了。

歷任三司戶部判官,出京任京東轉運使,改尚書工部員外郎、直集賢院,調任陝西,又調任河北,入朝任三司戶部副使。

秦隴斜谷務所的造船木材,一概向百姓徵收索取;又七個州交納河橋竹索的賦稅,一般有幾十萬,包拯都奏請加以廢除。

契丹在鄰近邊塞地區集結軍隊,邊境州郡漸加戒備,命令包拯去河北調發軍糧。

包拯說:「漳河地區肥沃的土壤,百姓不能耕種,邢、沼、趙三州農田一萬五千頃,一概用來牧馬,請求把這些全都分給百姓。

」聽從他的意見。

解州鹽法規定使百姓困竭,包拯前去加以經營管理,請求一概與商販流通交換。

除天章閣待制、知諫院。

多次論述斥責權貴得寵大臣,請求免去一切由內廷施予的曲意恩賜。

又依次遞上唐魏鄭公的三條奏疏,希望放在座位右側,作為借鑒。

又上言天子應當明於聽取採納,分辨朋黨,愛惜人才,不堅持先入為主的說辭,一共七件事;請求廢除苛刻不寬厚的做法,抑制僥幸投機得官,正刑法明禁令,戒除興建勞作,禁丘妖言妄說。

朝廷大多加以施行。

除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

曾經提議太平無事時把軍隊調到內地,沒有答復。

至此時,請求:「解除河北駐守軍隊,把他們分布在黃河以南的兗、鄲、齊、濮、曹、濟各郡,如果有緊急情況,沒有誤時的憂慮。

如果說駐守軍隊不能立刻削減,請求訓練民兵,稍加供給干糧,每年的費用,不到駐守軍隊一個月的開支,一個州的賦稅,那麼供給的人數就多了。」

沒有答復。

調任知瀛州,各州用官府的錢做買賣,年累計虧負十備羨州多萬,都上奏加以除去。

因喪子請求任政務清簡的郡職,知揚州,調任廬州,遷升刑部郎中。

因擔保推薦官員失誤獲罪,貶官授兵部員外郎、知池州。

恢復官位,調任江寧府,召權知開封府,遷升右司郎中。

(包拯被朝廷)召令暫時代理開封府尹,升為右司郎中。

包拯在朝廷為人剛強堅毅,貴戚宦官因此而大為收斂,聽說的人都很害怕他。

人們把包拯笑比做黃河水清(一樣極難發生的事情)。

小孩和婦女,也知道他的名聲仿蔽,叫他「包待制」。

京城裡的人因此說:「(暗中行賄)疏不通關系(的人),有閻羅王和包老頭。

」按舊規矩,凡是訴訟都不能直接到官署(遞交狀子)。

包拯打開官署正門,使告狀的人能夠到跟前陳述是非,辦事小吏因此不敢欺瞞。

朝中官員和勢家望族私築園林樓榭,侵佔了惠民河,因而使河道堵塞不通,正逢京城發大水,包拯於是將那些園林樓榭全部毀掉。

有人拿著地券虛報自己的田地數,包拯都嚴格地加以檢驗,上奏彈劾弄虛作假的人。

包拯性情嚴峻剛正,憎惡辦事小吏苟雜刻薄,務求忠誠厚道,雖然非常憎恨厭惡,但從來沒有不施行忠恕之道的。

(他)跟人交往不隨意附和,不以巧言令色取悅人,平常沒有私人信件,連朋友、親戚都斷絕來往。

雖然地位高貴,但(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飲食跟當百姓時一樣。

(他)曾經說:「後代子孫當官從政,假若貪贓枉法,不得放歸老家,死了不得葬入家族墓地。

假若不聽從我的意志,就不是我的子孫。」

當初,有兒子名繶,娶崔氏,通判潭州,去世。

崔氏守寡到死,不改嫁。

包拯曾經棄逐他的媵妾,媵妾在父母家生了兒子,崔氏暗中撫慰他的母親,讓她小心地照看他。

繶死後,把媵妾的兒子帶回家中,取名為綖。

有奏議十五卷。

二、原文

包拯,字希仁,廬州合肥人也。

始舉進士,除大理評事,出知建昌縣。

以父母皆老,辭不就。

得監和州稅,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歸養。

後數年,親繼亡。

拯廬墓終喪,猶徘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數來勸勉。

久之,赴調,知天長縣。

有盜割人牛舌者,主來訴。

拯曰:「第歸,殺而鬻之」尋復有來告私殺牛者,拯曰:「何為割牛舌而又告之?」盜驚服。

尋拜監察御史里行,改監察御史。

時張堯佐除節度、宣徽兩使,右司諫張擇行、唐介與拯共論之,語甚切。

又嘗建言曰:「國家歲賂契丹,非御戎之策。

宜練兵選將,務實邊備。

」又請重門下封駁之制,及廢錮贓吏,選守宰,行考試補蔭弟子之法。

當時諸道轉運加按察使,其奏劾官吏多摭細故,務苛察相高尚,吏不自安,拯於是請罷按察使。

徙知端州,遷殿中丞。

端土產硯,前守緣貢率取數十倍以遺權貴。

拯命制者才足貢數,歲滿不持一硯歸。

使契丹,契丹令典客謂拯曰:「雄州新開便門,乃欲誘我叛人,以刺疆事耶?」拯曰:「涿州亦嘗開門矣,刺疆事何必開便門哉?」其人遂無以對。

歷三司戶部判官,出為京東轉運使,改尚書工部員外郎、直集賢院,徙陝西,又徙河北,入為三司戶部副使。

秦隴斜谷務造船材木,率課取於民;又七州出賦河橋竹索,恆數十萬,拯皆奏罷之。

契丹聚兵近塞,邊郡稍警,命拯往河北調發軍食。

拯曰:「漳河沃壤,人不得耕,刑、洺、趙三州民田萬五千頃,率用牧馬,請悉以賦民。

」從之。

解州鹽法率病民,拯往經度之,請一切通商販。

除天章閣待制、知諫院。

數論斥權幸大臣,請罷一切內除曲恩。

又列上唐魏鄭公三疏,願置之坐右,以為龜鑒。

又上言天子當明聽納,辨朋黨,惜人才,不主先入之說,凡七事;請去刻薄,抑僥幸,正刑明禁,戒興作,禁妖妄。

朝廷多施行之。

除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

嘗建議無事時徙兵內地,不報。

至是,請:「罷河北屯兵,分之河南兗、鄆、齊、濮、曹、濟諸郡,設有警,無後期之憂。

借曰戍兵不可遽減,請訓練義勇,少給餱糧,每歲之費,不當屯兵一月之用,一州之賦,則所給者多矣。」

不報。

徙知瀛州,諸州以公錢貿易,積歲所負十餘萬,悉奏除之。

以喪子乞便郡,知揚州,徙廬州,遷刑部郎中。

坐失保任,左授兵部員外郎、知池州。

復官,徙江寧府,召權知開封府,遷右司郎中。

拯立朝剛毅,貴戚宦官為之斂手,聞者皆憚之。

人以包拯笑比黃河清。

童稚婦女,亦知其名,呼日「包待制」。

京師為之語曰:「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

」舊制,凡訟訴不得徑造庭下。

拯開正門,使得至前陳曲直,吏不敢欺。

中官(宦官)勢族築園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適京師大水,拯乃悉毀去。

或持地券自言有偽增步數者,皆審驗劾奏之。

拯性峭直,惡吏苛刻,務敦厚,雖甚嫉惡,而未嘗不推以忠恕也。

與人不苟合,不偽辭色悅人,平居無私書,故人、親黨皆絕之。

雖貴,衣服、器用、飲食如布衣時。

嘗曰:「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者,不得放歸本家,死不得葬大塋中。

不從吾志,非吾子若孫也。」

初,有子名繶,娶崔氏,通判潭州,卒。

崔守死,不更嫁。

拯嘗出其媵,在父母家生子,崔密撫其母,使謹視之。

繶死後,取媵子歸,名曰綖。

有奏議十五卷。

三、出處

《宋史·列傳·卷七十五》

(3)包拯刑法擴展閱讀

一、創作背景

《宋史》最早為至正刊本,次為成化朱英重刊本。

元初,元世祖忽必烈就曾詔修宋史,但因體例、年號不一而未成。

元順帝至正三年(1343年)三月,下令修遼、金、宋三史。

鐵木兒塔識、賀惟一、張起岩、歐陽玄等七人任總裁官,還有史官斡玉倫徒、泰不華、於文傳、貢師道、余闕、賈魯、危素等23人,脫脫於至正四年五月(1344年)辭職,中書右丞相阿魯圖繼任,阿魯圖雖名為都總裁,但不諳漢字。

至正五年(1345年)十月成書,只用了兩年半的時間。

至正六年(1346年)在江浙行省予以刊刻。

二、作品賞析

《宋史》的特點是史料豐富,敘事詳盡。

兩宋時期,經濟繁榮,文化學術活躍,雕版印刷盛行,編寫的史書,便於刊布流傳。

科舉制的發展,形成龐大的文官群,他們的俸祿優厚,有很好的條件著述。

加之統治者重視修撰本朝史,更促成宋代史學的發達。

《宋史》盡管疏漏較多,但仍保存了不少已失散的原始資料,是了解和研究兩宋歷史的重要史書。

明清以來,不少人對《宋史》加以糾正或補充。

《宋史》的最大缺點是比較粗糙。

由於成書時間短,只用了短短兩年零七個月,而且時值元朝瀕臨崩潰的前夕,因此編纂得比較草率。

三、作者簡介

1、蔑里乞?脫脫

脫脫(1314年-1355年),亦作托克托,亦作脫脫帖木兒,蔑里乞氏,字大用,蒙古族蔑兒乞人 脫脫幼養於伯顏家,從浦江吳直方學。

元朝元統二年(1334年),脫脫任同知宣政院事,遷中政使、同知樞密院事、御史大夫、中書右丞相。

當時伯顏為中書右丞相,權傾朝野,向為元順帝所忌,脫脫恐受其累,與順帝密謀逼退伯顏。

至正一年(1341年)脫脫為相,大改伯顏舊政,復科舉取士。

至正三年(即1343年),脫脫主編《遼史》、《宋史》、《金史》,任都總裁官。

至正四年(即1344年),脫脫因病辭職,到至正九年(即1349年)復出為相,發行新鈔票「至正交鈔」,並派賈魯治理黃河,成績斐然卓著,贏得水患災民的民心,上賜號答剌罕(意謂:自在),被贊譽為「賢相」。

至正十二年(1352年)九月,脫脫親率大軍鎮壓鎮壓徐州芝麻李紅巾軍起義,執意屠城,軍事成就卓著,功封太師。

至正十四年(1354年),脫脫被派往討伐高郵(今屬江蘇)張士誠起義軍,正酣戰即將攻陷士誠之際,為朝中彈劾,功虧一簣。

事因皇太子不滿「未授冊寶之禮」,而支持康里人哈麻彈劾脫脫,致使脫脫於至正十五年(1355年),革職流放雲南,後被中書平章政事哈麻假傳元順帝詔令自盡。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昭雪復官。

脫脫的死使得他殫精竭慮修補元王朝統治的堤壩付諸東流,也成為元王朝走向崩潰滅亡的轉折點。

2、阿爾拉·阿魯圖

阿爾拉·阿魯圖,(生卒年待考),蒙古族,蒙古阿兒剌部人。

元朝末期重臣。

元順帝(元惠宗)孛兒只斤·妥歡貼睦爾執政時期,中書右丞相蔑里乞·脫脫於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農歷5月因病辭職,由阿爾拉·阿魯圖繼任中書右丞相。

阿爾拉·阿魯圖繼脫脫之後,主持了纂修遼、金、宋三史,頒《至正條格》等工作,特別是三史中的《宋史》部分,是由阿爾拉·阿魯圖主持的。

雖然在參與修纂《宋史》的人之中,阿爾拉·阿魯圖名為都總裁,但他素不識漢字,因而並沒有參與實際編修,但他在財政、管理、史料提供上給予了莫大支持,因此在元至正五年(1345年農歷10月),三史皆修成,中書右丞相阿魯圖奏進。

《宋史》在三史中雖然是最後完成,但只歷時兩年半。

阿爾拉·阿魯圖主持《宋史》的修撰,在時間上是相當倉促的,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許多問題和缺陷,盡管如此,《宋史》仍為極其重要的史書,為二十四史之一,仍然發揮著不可取代的作用。

在這一方面,阿爾拉·阿魯圖功不可沒。

㈣ 包拯判人死刑為什麼必須用鍘刀而不是將犯人斬首呢

包拯判人死刑,直接在公堂之上把犯人就給鍘了,這種情景也只是出現在演義作品中,現實是不可能的。

演義小說里,包拯的鍘刀是皇帝御賜的,有“見到鍘刀,如朕親臨”的效果。皇帝給了包拯定奪生死的權力,老百姓也將希望寄託於包拯,這是一種典型的“人治”,實際上宋朝的“法治”程度是很高的。

結束語

宋朝是整個封建時代死刑復核最嚴格的朝代,由於宋朝的經濟和文化發展迅速,百姓福利也不錯,因此死刑案件也相對較少。

北宋的咸平三年,曾經出現整個月都沒有死刑復核的案件上報,這對於封建時代可以說是絕無僅有了。

㈤ 包拯用鍘刀鍘頭在歷史上到底存在不存在

電視劇,《清平樂》裡面關於判案有很多的討論,很多人覺得太磨嘰了,難道不是應該像包公鍘陳世美那樣,乾脆利落嗎?

以往的電視劇中,總會出現這樣的場景:「來人,上龍頭鍘!」

隨著包拯一聲令下,兩名小校抬著一口鍘刀從堂後走了出來。

堂下跪著的卻是當朝駙馬陳世美。

早些時候他也聽說過開封府尹的三口鍘刀,皇親國戚用龍頭鍘,朝廷官員用虎頭鍘,罪大惡極用狗頭鍘。

昔日的狀元郎,昨日的俏駙馬,今日的階下囚,明日的一坯黃土。陳世美是做夢也沒想到,有朝一日,這口龍頭鍘會斬在自己的頸後。

秦香蓮也跪在一旁,哭的是梨花帶雨,也不知是不是感懷昔日的感情,或者是想到兩個孩子這么小就沒了父親……

北宋的審判復核制度,重在「上下相違,內外相制」。雖然宋朝初期,太祖太宗時是「用重典以救時弊」,但在北宋政權穩定後,許多有識之士提出了「罪疑惟輕」,是以在仁宗時開始,頒布了一系列慎用刑法的詔敕。而活躍於仁宗時期的包拯,身為京兆府尹,統管京畿地區的民生,就更不可能與皇帝的想法相背,做出如此輕率就斬人的事情了。

㈥ 包拯為何要狠心殺了公孫策,有什麼不為人知的原因

因為包拯非常正義,他認為犯了罪就應該依法處罰。公孫策在調查一起案件中,發現案中的從犯是自己的親生女兒。因為不忍心看她受罰,所以公孫策將自己的女兒放走了。雖然公孫策最後向包拯請罪,包拯也認為情有可原,但是這並不是開脫罪罰的一個理由。所以包拯狠心要處罰了公孫策。而公孫策的女兒因為知道父親要替自己死,選擇自殺來救公孫策。


總而言之,包拯的行為符合他自己的正義。不管你是誰,只要你觸犯了法律,都要受罰。畝襪公孫策即使是為了拯救自己的女兒,因為自己不忍心,而犯了錯事。這從情理來說是正常的,但是從法律來說就是犯罪,為了維護法律的公正性,包拯是無論如何都會去懲罰公孫策的。最後公孫策的女兒也明白,如果自己不死的話,就是自己的父親死,所以她選擇了自殺。

㈦ 包拯判罪犯死刑時,為什麼用鍘刀而不是將人斬首

我們從戲文或電視劇中經常看到包拯在懲治死刑犯的時候,總會在旁邊擺出三口鍘刀,一口是龍頭鍘,一口是虎頭鍘,還有一口是狗頭鍘。龍頭鍘專門斬殺皇親國戚,虎頭鍘斬殺王公大臣,狗頭鍘懲罰平頭百姓的。

包拯拿回這御札三道後就開世拿薯始思考如何服眾,包拯身邊的謀士公孫策知道後,就給包拯出了一個主意。他對包拯說:“皇上賜予您御札三道,那何不把這三道聖旨變成三把鍘刀以服眾人。

包拯一聽實在妙哉就令人做了三把鍘刀,其實這三把閘刀的作敏輪用就是威懾貪官污吏,讓他們從心理上產生技能。

熱點內容
吳春燕民法 發布:2024-11-05 21:22:09 瀏覽:286
最新勞動法2013全文 發布:2024-11-05 19:11:30 瀏覽:105
比較中美涉外婚姻法的文化差異 發布:2024-11-05 18:47:44 瀏覽:561
勞動法離職後工作服的規定 發布:2024-11-05 18:42:47 瀏覽:855
勞動法直接辭職有工資嗎 發布:2024-11-05 18:36:40 瀏覽:117
玉溪紅塔區法院 發布:2024-11-05 18:35:12 瀏覽:204
2017勞動法流產假 發布:2024-11-05 14:20:40 瀏覽:255
頂級律師年薪 發布:2024-11-05 13:45:14 瀏覽:652
徐金桂行政法背誦2017 發布:2024-11-05 13:12:32 瀏覽:68
上訴法院流程 發布:2024-11-05 11:37:58 瀏覽: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