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教育刑法理論

教育刑法理論

發布時間: 2020-12-30 14:59:19

刑法三階層理論

(1)犯罪構成該當性。犯罪構成該當性也稱構成要件符合性,是指構成要件的實現,即所發生的事實與刑法條文規定的內容要相一致。具體來說該當性中包括了行為主體、危害行為、犯罪對象、危害結果、因果關系幾個要素。

(2)違法性。違法性要求犯罪行為不僅是符合構成要件的行為,而且實質上是法律所不允許的行為,即必須是違法的行為。違法性的判斷標准在於是否有違法阻卻事由。違法阻卻事由是排除具有該當性的行為的違法性的事由。違法性阻卻事由一般包括正當防衛、緊急避險、法令行為、被害人承諾等。

(3)有責性。有責性指能夠就滿足該當性和違法性條件的行為對行為人進行非難和譴責。是否具有有責性應該從行為人的刑事責任能力、犯罪故意或者過失等方面考察。此外,有責性還有兩種阻卻事由,一是違法性認識,二是缺乏期待可能性。

(1)教育刑法理論擴展閱讀:

與刑法三階層理論相關的其他件說:

四要件說:

四要件說是傳統的犯罪構成理論模式。從蘇聯學習過來的。是典型的社會主義法系的產物。但正如有學者指出的:「這一犯罪構成理論模式雖然存在陳舊、機械等不能令人滿意之處,但在我國司法實踐中已經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具有一定的生命力。

a.說明某種犯罪危害了什麼樣利益的要件,在刑法學中稱之為犯罪客體。犯罪總是侵害了一定利益的。故意殺人罪侵害了人的生命權,故意傷害罪侵害了人的健康權,盜竊罪侵害了公私財物所有權,等等,諸如此類。

犯罪所侵害的利益實質都是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因此,犯罪客體就是犯罪行為所侵害的而為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在刑法中,不侵害任何社會關系的犯罪是不存在的,因此,犯罪客體是任何犯罪都不可缺少的要件。

b.說明犯罪是在什麼樣的客觀條件下,用什麼樣的行為,使客體受到什麼樣危害的要件,在刑法學中稱之為犯罪的客觀方面。犯罪客觀方面首先是指行為人實施了危害行為,沒有危害行為,就沒有構成犯罪的前提。

其次,是指危害行為造成或可能造成的危害結果。不管具體的犯罪行為表現形式如何復雜或具體的危害結果表現形式如何,他們都是犯罪構成的不可缺少的因素。

c.說明犯罪是由什麼樣的人所實施的要件,在刑法學上稱之為犯罪主體。在司法實踐中,各種具體犯罪的主體情況盡管千差萬別,但作為自然人犯罪,其共同之處都必須是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人。單位犯罪,也應具備一定的主體資格。

d.說明犯罪主體實施犯罪時主觀心理狀態的要件,刑法學上稱之為犯罪的主觀方面。犯罪主觀方麵包括兩種形式,即故意和過失。

每種犯罪都必須具有一定形式的主觀要件,行為人的行為在客觀上雖然造成了損害結果,但不是出於故意和過失,則不構成犯罪。

❷ 刑法 犯罪理論分類 隔隙犯

隔隙犯與抄非隔隙犯
(1)隔隙犯:在實行行為與犯罪結果這間存在時間的、場所的間隔的犯罪。可分為隔時犯與隔地犯兩種。
(2)非隔隙犯:實行行為與犯罪結果之間沒有時間、場所間隔的犯罪。
劃分的意義:例如,對於隔隙犯,如果犯罪行為完成後,在犯罪結果出現之前可以成立犯罪中止。

❸ 全國高校刑法碩士教育實力排名

北京大學——法學理論名師雲集,實力雄厚,法理學、憲法與行政法經濟法、刑法為國家重點學科,其中法學理論學科是我國最早設置碩士點的學科之一。名師雲集,教學科研力量雄厚,北大法學理論學科長期以來在全國居於領先地位。
中國政法大學——有統有分的培養模式,法制史、訴訟法水平一流中國政法大學的培養模式獨具特色:被錄取考生按專業分至法學院、民商經濟法學院、刑事司法學院、國際法學院學習。按照有統有分的教學計劃,通識課程與20門左右主要專業課程是統一的,各學院根據本院的學科優勢為學生開設部分選修課程,既保證寬口徑、高素質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又實現法學專業特色人才的培養目標。 法大在法學領域各個專業實力都很強,尤其是法制史和訴訟法的研究水平國內一流。
西南政法大學——學科體系齊全,經濟法學傲視群雄西南政法大學是全國公認的規模最大、學科體系最齊全的高級法律人才培養基地,是全國培養法學專門人才最多的院校。在全國二級學科評比中,西南政法大學的經濟法國家級重點學科連續四年蟬聯全國第一。
吉林大學——律師實務頗具影響,法學理論全國聞名吉大法學院擁有一批治學嚴謹的教授學者,科研成果豐富,律師實務也頗有影響。培養的畢業生中有許多已成為法律界和各條戰線上的骨幹力量,校友資源非常豐富。法學理論和刑法學是國家重點學科,尤其是吉大的法學理論研究,飲譽全國。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4個部省級重點學科,知識產權法研究獨樹一幟法學院是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發展得比較成熟的一個大院,擁有民商法學、憲法與行政法學、刑法學、經濟法學4個部省級重點學科,其中民商法學和憲法與行政法學為司法部和湖北省雙重重點學科。設有知識產權法研究所,涌現了吳漢東、曹新明等國內外知名的知識產權專家,其研究成果在國內同行中處於領先地位。
華東政法大學——國際法實力強勁,法律史、經濟法、刑法全面開花華東政法大學的教師多為上海知名律師,教學與國際接軌,注重實際分析能力的培養。法律史學、經濟法為司法部、上海市重點學科,刑法學也被上海市教委確定為重點學科,並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世界銀行貸款資助項目。國際法專業被國家司法部確定為司法部和上海市重點學科。
西北政法大學——刑法和經濟法實力不俗,西北政法大學也是老牌的五所政法院校之一,是西北地區高等法學教育與法學科研中心,在西北地區聲望很高,不過因為地理位置受限制等因素,在五所政法院校中知名度和號召力相對較弱,但實力不容小覷,刑法和經濟法實力不俗

❹ 德日刑法的三要素理論,詳細點,求

德日犯罪構成要件理論創始於貝林格,發展到今天被認為已經成熟。構成要件符合性、違法性、有責性是德日犯罪論體系的一個基本框架。構成要件是指在刑罰法規中除去法律效果(法定刑)之外的部分。而違法性是指行為違反刑法法規,即行為為刑法所不允許。有責性是指就犯罪行為對行為人的非難。
依照貝林格的設想,構成要件是純客觀的,記述性的,也就是說,構成要件是刑法法規所規定的行為類型,但是這種類型專門體現在行為的客觀方面,暫且與規范意義無關。一方面承認構成要件是刑法規范所規定的行為類型,一方面有認為這種類型專門體現在行為的客觀方面與規范意義無關。這豈不是自相矛盾?如果單純把構成要件當作一個純理論的東西,倒是可以接受這種純客觀的,記述性的說法。但是,如果脫離了法規范,其自身也就失去了研究意義。既然不能脫離法規范,當然在構成要件中就不能忽略違法要素和主觀要素的存在。麥耶爾承認在法律上的構成要件中,有規范要素即違法要素和主觀要素。認為構成要件相符性是違法性的認識根據和憑證。也就是說,如果有符合構成要件的行為,僅此即可以推定為違法,二者的關系就和煙與火的關系一樣。麥耶爾是以「文化規范」的概念為基礎來考慮法規范的。法規范即是國家的文化規范,因而所說的違法,無非是違反了此種意義上的法規范。既然如此,國家是怎樣來確認文化規范的呢?那就是通過刑事立法,由刑法法規規定構成要件。因此,我們就可以說構成要件是違法性的認識根據。只要行為符合構成要件,一般情況下就可以確認違法。鮑姆戈爾登在他的《犯罪論的構成》中,構想了一種取消構成要件符合性與違法性的差別界限的犯罪論。(P24)
雖然許多德日刑法學者早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而且爭論也不小,但是卻對貝林格的犯罪構成理論體系,即所謂的三段論卻還是情有獨鍾,在德日學術界有一種傾向,即要把構成要件從實定法的規定中解放出來,專門強調它的類型意義。之所以存在這種情況,與其傳統理論不無關系。但是筆者認為關鍵的問題是對構成要件的內容還沒有真正的釐清,以至於這種理論傳到我國還是貝林格時代的所謂的「純正的」三段論。之所以說是純正的,在我國大多數刑法教材中或者論文中,都把構成要件符合性當成是純客觀的,記述性的。而且以此認為德日的三段論具有層次性,具有開放性,這不能說不是一種誤解。有唯體系論的傾向。
但是自梅茨凱爾提出了新的三段論,即行為+構成要件+有責性,佐伯千仞、瀧川幸辰、井上正治等都沿用了這種體系,發展到現在,違法類型(構成要件)基本上得到了德日刑法學界的認可。
只要承認構成要件與刑法法規之間的密切聯系,構成要件符合性也就是違法性的征表,所以構成要件符合性也是違法類型。如果還堅持原來的「三段論」那就會形成先入為主的傾向。按照現在德日所流行的犯罪判斷過程三段論,構成要件符合性是認定違法性和有責性的事實依據,行為只要符合構成要件,原則上就可以積極地推定其有違法性和有責性,而在違法性和有責性的階段上,只要消極的探討什麼樣的行為不是違法和有責行為就夠了(事實上也是如此,如在違法性的論述上,重點探討正當防衛、緊急避險等排除違法事由;在有責性的階段上,重點探討期待可能性以及違法性意識等排除責任事由)。這樣,違法性階段和有責性階段的任務,只是說明什麼樣的行為不違法和沒有責任,而不用積極的探討什麼樣的行為違法和什麼樣的行為有責。
在責任阻卻事由這一問題上,根據新三階段的理論,把故意和過失納入犯罪構成中,阻卻了故意和過失自然也就否定了犯罪構成。所以這與本文論證違法阻卻事由的理由差不多,這里不再具體的展開論述。但是關於期待可能性到底如何定位,還是有必要闡述一下,期待可能性的理論認為,如果不能期待行為人實施其他適法行為,就不能對行為人進行非難,因而不存在刑法上的責任。至於期待可能性在構成要件理論中處於什麼樣的地位,德日刑法大概存在三種不同的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期待可能性是包含在故意、過失中的要素,或者說是故意過失的要素。第二種觀點認為,期待可能性是與責任能力,故意、過失相並列的第三個責任要素。第三種觀點認為,責任能力、故意、過失是責任的原則要素,期待可能性則是責任要素的例外要素,因此,缺乏期待可能性是一種責任阻卻事由。所以雖然上面三種觀點存在著差異,但是把期待可能性作為一種責任阻卻事由是不容否定的。
雖然德日的犯罪構成在形式上還在堅持著貝林格遺留下來的三段論,但是,在實質上,三者之間的界線已經模糊不清,犯罪構成的客觀性和記述性已經悄悄變質,構成要件的屬性已經產生結構性的變化,而這種變化並非僅為量的變化,而是質的變化。構成要件已經不再是框架性的,而是有了「評價」這一實質性意義,使得違法性,有責性已為構成要件所包容。

❺ 簡述刑法概念。特徵

犯罪構成的概念:

我國刑法學理論界一般認為,我國刑法中的犯罪構埂,是指我國刑法規定的某種行為構成犯罪所必須具備的主觀要件和客觀要件的總和。

犯罪構成的特徵:

1、犯罪構成是一系列主客觀要件的有機統一。

犯罪構成要件,是指成立或者構成犯罪所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任何一個犯罪構成都包括許多要件,有的屬於犯罪客觀方面,有的屬於犯罪主觀方面,它們有機統一形成某種罪的犯罪構成。

2、犯罪構成是犯罪行為社會危害性的法律標志。

犯罪構成要件是指從同類案件形形色色的事實中經過抽象、概括出來的帶有共性的,對於犯罪性質和危害性具有決定意義的事實。任何一種犯罪,都可以用很多事實特徵來說明,但並非每一個事實特徵都是犯罪構成的要件。只有對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及其程度具有決定意義而為該行為成立犯罪所必需的那些事實特徵才是犯罪構成的要件。因此,必須將構成要件的事實同其他事實相區別。

3.犯罪構成具有法定性。

行為成立犯罪所需的構成要件,必須由刑法規范加以規定或者包含。只有經過法律選擇的案件事實特徵才能成為犯罪構成要件。在立法者看來,某一行為成立犯罪的前提是構成要件缺一不可。犯罪構成要件的法定性與行為的刑事違法性是完全一致的。只有具備某一犯罪的全部構成要件,行為才具有刑事違法性。需要指出的是,刑法典對犯罪構成的規定,分別由總則和分則共同實現。因此,認定具體犯罪時,應以刑法典總則規定為指導,根據刑法典分則對案件事實逐一認定,以便得出正確的結論。

❻ 深度研究刑法理論的書

對兩位教授都有總結歸納的很難找到。張明楷教授的《外國刑法綱要》清華大學版出版社2007年版,是他最為經典權的著作,基本囊括了他的刑法思想及觀點。陳興良教授的《本體刑法學》也是研究刑法理論必讀書目之一。
建議先看以上兩本。
此外,馬克昌主編《犯罪通論》《刑罰通論》,張明楷著《刑法的基本立場》,陳興良著《刑法哲學》也是深入研究刑法理論必須要看的。
現代中國刑法學多借鑒日本刑法學,日文夠好,讀一讀大谷實、平野龍一等的原著對研究很有幫助,國內刑法學者黎宏有翻譯大谷實的《刑法總論》。

❼ 我國刑法犯罪構成理論

在我國,「犯罪構成」實際上是指犯罪成立要件。傳統刑法理論,在犯罪概念之後論述犯罪構成,認為犯罪構成是成立犯罪必須具備的主客觀要件的有機整體,由四個方面組成:(1)犯罪客體,指我國刑法所保護而為犯罪行為所侵犯的社會主義關系;(2)犯罪客觀方面,指犯罪活動在客觀上的外在表現,其中主要包括危害行為和危害結果;(3)犯罪主體,指達到責任年齡、具有責任能力,實施危害社會行為的人,單位也可以成為部分犯罪的主體;(4)犯罪主觀方面,指犯罪主體對其實施的危害行為及傷害結果所抱的心理態度。這就是在我國刑法理論中,占支配地位的犯罪構成學說,是我國傳統的犯罪構成理論——即犯罪構成四要件說。該學說形成於建國初期,直接脫胎於前蘇聯的犯罪構成理論。多年來,該學說為我國的刑事法制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特別是我國刑法理論研究的逐步深入,傳統的占支配地位的犯罪構成理論的不足逐漸暴露出來。於是,刑法學界不少學者開始對傳統犯罪構成理論進行批判與反思。綜合目前的情況,可以初步得出結論:在中青年刑法學者的視野中,傳統的犯罪構成理論已經被進行了較大規模的改造;傳統的犯罪構成四要件說已經開始了新的脫胎換骨。在傳統犯罪構成理論終將「舊貌換新顏」的現實命運面前,對各種批判與反思進行回顧與總結,有助於我們將對此的批判與總結深入下去。
我國刑法認定犯罪成立的規格和標準是犯罪構成。而犯罪構成是指我國刑法規定的,決定某一具體行為成立犯罪所必需的一切主觀和客觀要件的總和。因此,在我國刑法中,「犯罪構成」、「構成要件」或「犯罪構成要件」三個概念之間常常互換使用,並無嚴格的區分。這樣,無論我國刑法使用「犯罪構成」還是「構成要件」抑或「犯罪構成要件」的概念時,其內涵與外延都與大陸法系犯罪論體系中所說的「 構成要件該當性」之「構成要件」不同:前者是對犯罪成立的所有要件的概括性稱謂,後者則只是指犯罪成立三要件中的一個要件——構成要件該當性而言的;前者包括了一定行為刑罰之法律效果的一切法律要件,因而是犯罪成立的充分條件;後者只是犯罪成立的所有條件中的一個,具體說,是三要件中的一個,是一定行為構成刑罰之法律效果的前提而非充足條件。只有在符合了構成要件該當性的前提之下,經過違法性與有責性的補充判斷並得出肯定結論之後,才能認定犯罪成立。
我國在犯罪構成方面的所存在的缺陷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關於犯罪構成要件的數量
關於犯罪構成究竟包括幾個要件,除了犯罪構成四要件說外,還有以下幾種觀點:否定說、二要件說、三要件說、五要件說。
所謂否定說,認為只存在具體的犯罪構成要件,而不存在一般的犯罪構成要件。所謂二要件說,即認為犯罪構成要件只包括犯罪的客觀要件和犯罪的主觀要件兩大要件。如陳興良教授認為犯罪的構成要件包括罪體和罪責。 曲新久教授認為「犯罪由一系列法定要件所組成,是一系列法定構成要件的整體,組成這一整體的各種各樣的具體犯罪構成要件,可以抽象為兩個基本方面——客觀事實要件和主觀心理要件,這是所有犯罪不可缺少的兩個方面。」所謂三要件說,又包括兩種具體觀點。一種觀點認為,犯罪的主觀方面和犯罪的客觀方面本來是密不可分的有機整體,如果拋開危害行為中包含著行為人的主觀罪過這一特殊性,就無法正確解決刑法因果關系問題,因此主張將二者合並為一個要件,即「危害社會行為」。另一種觀點為張明楷教授所力倡。張教授認為,所謂犯罪客體,即法益,根本不應成為犯罪構成要件。張明楷教授最早在其碩士論文《論我國刑法中的犯罪構成》和著作《犯罪論原理》中論證了犯罪客體不應成為犯罪構成要件的理由。後來,在《刑法學(上)》及《法益初論》兩部著作中對自己的觀點再次做了進一步的論證和解說。張明楷教授認為,犯罪客體是指為我國刑法所保護而為犯罪行為所侵犯的法益。犯罪客體的意義已經被包含在犯罪的一般概念中。我國刑法的有關條文,正是在犯罪概念中說明犯罪客體的。行為符合犯罪客觀要件、主體要件和主觀要件,不僅表明行為侵犯了一定的法益,而且表明行為侵犯了什麼樣的法益。將法益作為犯罪構成要件,實際上否定了我國刑法規定的犯罪客觀要件、主體要件與主觀要件的實質內容,似乎犯罪的社會危害性只是由犯罪客體決定的。主張犯罪客體不是構成要件,並不會給犯罪的認定帶來困難。一個犯罪行為侵犯了什麼法益,是由犯罪客觀要件、主體要件、與主觀要件以及符合這些要件的事實綜合決定的;區分此罪與彼罪,關鍵在於分析犯罪主客觀方面的特徵。如果離開主客觀方面的特徵,僅僅憑借犯罪客體認定犯罪的性質,是會碰壁的。所謂五要件說,即認為犯罪構成包括犯罪行為、犯罪客體、犯罪的客觀方面、犯罪的主體、犯罪的主觀方面五個要件。這種觀點實際上是認為犯罪行為應單獨成為構成要件之一,犯罪客觀方面只包括犯罪結果及其與犯罪行為之間的因果關系。望採納,望採納。

❽ 刑法理論新的課題方向是什麼

廢除貪污罪的死刑。請看今年刑法修正案8的草案,已經大大減少了經濟性犯罪的刑罰了。

❾ 學習刑法的意義

學習刑法的意義
指導刑事立法,促進刑事司法,繁榮法學教育。版

辯證唯物主義對權研究刑法學的指導作用辯證唯物主義(即現代唯物主義)是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德國古典哲學---黑格爾的辯證法的『合理內核』和費爾巴哈唯物論的『基本內核,在總結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的基礎創立的一系統科學的邏輯理論思維形式。
刑法上的因果關系是個重要而復雜的問題,它是讓行為人承擔刑事責任的客觀基礎.古往今來的中西方法學家們一直在深入研究刑法上因果關系的理論,其中大陸法系國家提出的條件說、原因說、相當因果關系說以及社會主義國家提出的辯證唯物主義的因果關系理論較為成熟,影響極大。

❿ 中國大學刑法書的理論來自哪裡

各個知識點都會存在各式理論,所以你的問題實在無法回答。如果說中國刑法理論中的犯罪構成理論可以說目前還是借鑒前蘇聯的犯罪構成理論,但這種理論存在的問題實在太多。

熱點內容
2016二建法規重點 發布:2025-04-28 21:35:15 瀏覽:254
行政訴訟法第50條 發布:2025-04-28 21:35:15 瀏覽:685
大數據與法治 發布:2025-04-28 21:31:55 瀏覽:911
陝西省法院譚 發布:2025-04-28 21:31:20 瀏覽:569
法官低頭 發布:2025-04-28 21:26:11 瀏覽:451
天津市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 發布:2025-04-28 21:25:31 瀏覽:242
法院劉要東 發布:2025-04-28 21:25:26 瀏覽:444
導游掛靠合同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4-28 21:23:08 瀏覽:885
司法所聯網 發布:2025-04-28 21:21:06 瀏覽:200
婚假喪假產假在勞動法哪一條 發布:2025-04-28 21:14:12 瀏覽:77